⑴ 去年前11月全國刑事羈押必要性立案審查多少人
最高人民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廳廳長王守安今日指出,2017年1月至11月,全國檢察機關刑事執行檢察部門辦理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立案審查55695人,向辦案單位提出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建議49993人,辦案單位採納44622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35.9%、35.7%和28.7%,這是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確立以來的最高紀錄。
同時,最高檢加強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網上辦理工作。組織調研組分別赴河北、湖南、湖北、廣西、浙江等省(區),對執檢部門運用執檢子系統網上辦理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情況進行調研督導,分析查找執檢子系統統計數據與實際辦案數據差距明顯的原因,梳理羈押必要性審查17個常見問題,增強了指導基層檢察機關網上辦案工作的針對性,為深入推進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注入了活力。
必須要嚴抓嚴打。
⑵ 羈押必要性
您好,一、對於羈押必要性什麼意思?
規定第二條規定羈押必要性審查,是指人民檢察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規定,對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無繼續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建議辦案機關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監督活動。
二、規定明確12種符合條件不用羈押的情形
第+八條經羈押必要性審查,發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具有悔罪表現,不予羈押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可以向辦案機關提出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建議:
(一)預備犯或者中止犯;
(二)共同犯罪中的從犯或者脅從犯;
(三)過失犯罪的;
(四)防衛過當或者避險過當的;
(五)主觀惡性較小的初犯;
(六)系未成年人或者年滿七十五周歲的人;
七與被害方依法自願達成和解協議,且已經履行或者提供擔保的;
(八)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九)系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
(+)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養人;
(十一)可能被判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宣告緩的:
(十二)其他不需要繼續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形。
三、羈押必要性審查犯罪嫌疑人可以依照申請嗎?
已經逮捕了,案子在偵查階段可以申請取保候審,符合條件的就可以辦理。
取保候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一種刑事強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機關對未被逮捕或逮捕後需要變更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為防止其逃避偵查、起訴和審判,責令其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並出具保證書,保證隨傳隨到,對其不予羈押或暫時解除其羈押的一種強制措施。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單獨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綜合上面所說的,羈押一般是針對於需要批捕的犯罪人員才會作出的行為,而對於這種行為的實施對於一起刑事案件來說是存在著必要性的,所以,在處理的時候就要結合實際的情況來,這樣才能保障到案件可以更快的進行審判,從而使違法者付出相應的代價。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
⑶ 羈押必要性審查容易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後,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所以,羈押必要性審查要經過一定期限才能決定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案件復雜的,可以適當延長。
⑷ 檢察機關如何開展羈押性必要審查工作
A 檢察機關如何實施羈押必要性審查
新《刑事訴訟法》,第93條新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後,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的內容。這是刑事訴訟法規第一次明確賦予了檢察機關對於被逮捕人員羈押必要性的審查職能。
一、羈押必要性審查的部門
1、《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第六百一十七條對在押人員羈押必要性審查做了明確分工:
(1)偵查階段的羈押必要性審查由偵查監督部門負責;
(2)審判階段的羈押必要性審查由公訴部門負責;
(3)監所檢察部門在監所檢察工作中發現不需要羈押的,可以提出釋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建議。
二、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內容
(一)重點對以下內容進行重新審查:
1、審查案件證據是否發生重大變化,不足以證明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行為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
2、審查案件事實或者情節發生變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管制、拘役、獨立適用附加刑、免予刑事處罰或者判決無罪的;
3、審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新的犯罪,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串供,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自殺或者逃跑等的可能性已被排除的;
4、審查案件事實是否基本查清,證據已經收集固定,符合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條件的;
5、審查繼續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羈押期限將超過依法可能判處的刑期的;
6、審查羈押期限是否屆滿的;
7、審查因為案件的特殊情況或者辦理案件的需要,變更強制措施更為適宜的;
8、審查其他不需要繼續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形。
(二)檢察機關還應當從以下幾方面附帶審查: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羈押期間發現患有不適宜繼續羈押的重大疾病的,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羈押期間是否患有「罪犯保外就醫疾病傷殘范圍」的嚴重疾病,是否患有急性傳染病,是否懷孕或者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等情形,是否屬於新刑事訴訟法第96條規定的情形。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認罪、真誠悔罪,涉及民事賠償的是否達成賠償協議已經賠付,並得到被害人的諒解,雙方當事人是否進行了刑事和解。刑事和解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真誠悔罪,雙方當事人達成賠償協議並已賠付,且得到被害人的諒解為基礎的,雙方當事人達成刑事和解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妨礙刑事訴訟正常進行的可能性下降,可以認為無繼續羈押的必要。如交通肇事案件是過失犯罪,逮捕後能達成刑事和解的,在當前辦案中一般也不在進行繼續羈押。
3、身份不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份是否已經查清。因身份不明而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逮捕後的偵查中如果其身份已經查明屬實,其案件情形經審查達不到逮捕條件的,則屬於不需要繼續羈押的。
三、羈押必要性審查的程序
1、檢察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從逮捕之日起實行羈押必要性審查。應當審查有關案卷材料,聽取辦案機關(部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辯護人的意見,必要時也可以聽取被害人、其他有關人員的意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評判,結合具體評判結果提出是否有羈押必要性的審查意見。
2、對無羈押必要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審查部門審核後報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決定,向辦案機關(部門)發檢察建議書,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
⑸ 審查羈押必要性有哪些判斷方法
(一)根據法定刑來判斷。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要根據犯罪的起因、犯罪的情節和危害後果等綜合判斷。對於法定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如果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後排除或者降低了社會危險性,檢察機關應當及時建議偵查機關適用非羈押性強制措施。如因民間糾紛引起的侵犯人身權利犯罪,如果當事人雙方達成和解,且被害人諒解的;侵犯財產權類犯罪,犯罪嫌疑人主動退贓退賠,被害人損失已經挽回或者損失減少到最小的;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犯罪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犯罪,犯罪嫌疑人真誠悔過,積極減輕危害後果,消除社會影響的,可以判定沒有繼續羈押的必要。
(二)根據犯罪情節和危害後果來判斷。有些犯罪,刑法設定了多個法定刑,而法定最低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如果根據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節和危害後果,可能在三年以下量刑的,只要具備了不需羈押的條件,檢察機關應當建議偵查機關變更逮捕措施;法定最低刑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根據犯罪情節和危害後果,可能在三年以下量刑並宣告緩刑的,檢察機關可以建議偵查機關變更逮捕措施。
(三)根據犯罪的罪數形態來判斷。如果犯罪嫌疑人犯有數罪,即使數罪的法定最高刑均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一般也不宜變更為非羈押強制措施。因為犯一罪和數罪,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惡性不同,社會危害性不同,社會公眾的接納和包容度不同,犯罪嫌疑人如果犯有數罪,其被逮捕後,除非出現不宜羈押的嚴重疾病外,不應採用非羈押強制措施。這既是打擊犯罪,保障社會安寧的需要,也是對社會公眾的一種心理的引導,起到預防和減少犯罪的作用。
(四)根據犯罪人數來判斷。一般而言,共同犯罪所造成的危害後果和社會影響比非共同犯罪大。對於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和首要分子,逮捕後不應改為非羈押性強制措施。而對於從犯和脅從犯,只要具備了適用非羈押性強制措施的條件,檢察機關可以建議公安機關變更逮捕措施。
(五)根據犯罪嫌疑人的主觀罪過形態來判斷。一般而言,故意犯罪比過失犯罪、有預謀的犯罪比臨時起意的犯罪、累犯、再犯(有犯罪前科的)比初犯、偶犯的主觀惡性大,此外,盜竊、詐騙等高發的侵財類犯罪,犯罪嫌疑人的再犯率較高,其發生社會危險性的可能性較大,在審查羈押必要性時,需要進行風險評估,謹慎變更非羈押性強制措施。
當然,以上這些判斷方法不是孤立、一成不變的,有時需要綜合運用,多方面考慮。而對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判斷其是否具有繼續羈押的必要,應當相對從寬,但是要集合其是否具備幫教、監護條件,是否有實施新的犯罪行為的現實危險性來把握。司法實踐中,未成年人盜竊、尋釁滋事、聚眾斗毆、販賣毒品等犯罪的再犯率較高,如果其缺乏管教、監護條件,一般不宜變更為非羈押性強制措施。
總之,羈押必要性審查是一項涉及面廣的檢察工作,首先要依賴於有權機關作出明確規定,增加可操作性,還要集合犯罪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集合多年來審查逮捕工作中對准確把握逮捕必要性方面的成功實踐,准確、及時、有效地做好這項工作,以全面履行偵查監督職能,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權利和訴訟權利,將尊重和保障人權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