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19世紀法國在藝術的優秀成果

19世紀法國在藝術的優秀成果

發布時間:2021-12-13 22:47:09

『壹』 19世紀法國美術先後產生了哪些重要流派,各有何突出特點

19世紀歐洲的美術中心仍在法國。法國作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搖籃, 在文化藝術上顯得最為活躍。法國的美術,在這個世紀中, 隨著革命形勢的起落和文藝思潮的變化,產生了新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象徵主義、印象主義, 直至最後影響深廣的後期印象主義。這些美術流派通過其作品和理論, 對整個西方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米勒便是一個傑出的代表畫家。
新古典主義——大衛《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安格爾《泉》。。。
浪漫主義——席里柯《梅杜薩之筏》、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
現實主義——庫爾貝《打石工》、米勒《拾穗者》。。。
印象主義——莫奈《日出·印象》、馬奈《草地上的午餐》。。。
新印象主義——修拉《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後印象主義——塞尚《靜物》、梵谷《向日葵》。。。

『貳』 十九世紀法國油畫最大的特色是

19世紀法國油畫藝術代表了19世紀歐美美術的發展方向,是法國藝術史中一個特殊時期,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是西方美術從古代走向現代的一個轉折期。此時期在社會變革和社會文化思潮的涌動下,造就了一批以特殊情感創作藝術的藝術家,他們的情感更加強烈、更加真實,他們把這種特殊情感融入到油畫藝術創作中,尋找一個情感與藝術表現的融合點,創作出能夠表達自己的形象語言,如大衛、庫爾貝、德拉克勒瓦、莫奈、凡·高分別以不同的特殊的情感形式在繪畫語言上進行了創作,由此推動19世紀法國油畫藝術達到繪畫史上的頂峰。
法國大革命席捲歐洲以來,世界發生了驚人的變化,革命打碎了千百年來的傳統觀念和對權威的迷信,使思想獲得解放,個性得到尊重,同時也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一個前所未有的開拓、創新和實驗的新時代來臨了!這個新的時代里,藝術觀念得以更新改變,人們開始關注過去很少談論的風格問題,並有意識地去追求不同的風格樣式,形成流派紛呈的藝術新局面。過去藝術描繪的內容題材局限於宗教故事、古代神話,或是風俗、肖像之類。新時代藝術家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無拘無束,開始把任何能夠激發想像或引起興趣的事情作為描繪對象,美術創作的題材和內容大大拓展了。藝術家的地位在新時代也發生了改變。過去的藝術家總是受命於教會或宮廷,從未擺脫過工匠的地位。新時代的藝術家卻被視為具有獨立個性的天才!他們的情感和氣質非同一股。美術學院和官方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展覽會展出藝術家的創作,通過展覽讓美術作品引起社會的注意,尋找購買主顧,使藝術作品走向市場。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光和色彩的深入研究以及中國、日本等東方藝術的引入,新的視覺語言和藝術審美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因此,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印象主義等各種藝術運動和思潮相繼產生,將歐洲藝術發展推向高潮。如果站在模仿寫實的角度來看待藝術發展的話,古希臘可視為第一個高潮,義大利文藝復興是第二個高潮,19世紀以法因為中心的藝術運動就可以稱作歐洲藝術發展的第三次高潮。
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興盛於18世紀中期,19世紀上半期發展至頂峰。新古典主義一方面強調要求復興古代趣味特別是古希臘羅馬時代那種庄嚴、肅穆、優美和典雅的藝術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極力反對貴族社會倡導的巴洛克和羅可可藝術風格。
新古典主義又不同於17世紀盛行的古典主義,它排擠了抽象的、脫離現實的絕對美的概念和貧乏的、缺乏血肉的藝術形象。它以古代美為典範,從現實生活中吸取營養,它尊重自然追求真實,以及對古代景物的偏愛,表現出對古代文明的嚮往和懷舊感。
新古典主義不僅表現在美術中,也表現在文學和音樂中,它在法國興起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18世紀下半期是法國封建君主制日趨腐敗墮落和資產階級逐漸強大的時期,是兩個階級面臨決戰的變革時代。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夕,資產階級為取得革命的勝利,在意識形態領域高舉反封建反宗教神權、爭取人類理想勝利的旗幟,號召和組織人民大眾起來為資產階級革命而獻身。為取得這一革命斗爭的徹底勝利,首先要在人們的心理上注入為革命獻身的美德和勇氣,那就是為共和國而戰斗的英雄主義精神。古代希臘羅馬的英雄成了資產階級所推崇的偶像,資產階級革命家利用這些古代英雄,號召人民大眾為真理而獻身。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他們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給他們以幫助,借用他們的名字、戰鬥口號和衣服,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歷史的新場面。就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產生了借用古代藝術形式和古代英雄主義題材,大造資產階級革命輿論的新古典主義
所謂「新古典主義」,首先是遵循唯理主義觀點,認為藝術必須從理性出發,排斥藝術家主觀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會和個人利益沖突面前,個人要剋制自己的感情,服從理智和法律,倡導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犧牲自己,為祖國盡責。藝術形象的創造崇尚古希臘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藝術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莊重、和諧,同時堅持嚴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輪廓,極力減弱繪畫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義」的「新」在於借用古代英雄主義題材和表現形式,直接描繪現實斗爭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緊密配合現實斗爭,直接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服務,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因此,新古典主義又稱革命古典主義,它的傑出代表是大衛。
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3是新古典主義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位繼承者,19世紀上半葉法國畫壇的保守派領袖,第一流的學院派畫家。正如他的老師大衛一樣,安格爾也十分敬慕莊重典雅的古典藝術,在教授學生時,安格爾強調一絲不苟的寫實功夫的訓練,貶斥那些草率和放縱的畫風。他對革命並無什麼興趣,是一位看重藝術形式,傾向於唯美主義的古典藝術家.由於時代潮流的影響,他的藝術還帶有一些誇張的浪漫情調。
浪漫主義藝術
19世紀上半葉,法國經過大革命的洗禮後,資產階級的地位逐步確立,人權思想深入人心。尊重個性、強調自我、注重個人情感成為新的時代風尚。這時盡管新古典主義在藝術界仍佔有優勢,但它所崇尚的那種不變的美的模式和對客觀對象的執著研究,同時代精神格格不入,成為束縛藝術發展的陳腐教條。代之而起的是強調主觀情感、追求個性表現的浪漫主義藝術。
浪漫主義不僅在法國出現,它也風行整個歐洲。從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同新古典主義一起並行發展,成為一種普遍的文藝思潮,它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意識形態,在文學、藝術、音樂、戲劇等各個文化領域均有所表現。
「浪漫主義」(Romanticism)來源於中世紀的傳奇(The romance)一詞。最早使用是在18世紀的晚期,當時人們對古代的冒險離奇故事發生普通的興趣,這些小說幾乎都用羅曼語(Romance)寫成。以後人們就把那些同傳奇故事、離奇遭遇、想像色彩相聯系的事統統稱為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通常包含著兩個涵義:一個涵義指一種創作方法,它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並存,即按照生活應該有的理想化的樣子去描繪生活;另一個涵義是指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盛行於歐洲各國的文學藝術思潮。這兒的浪漫主義主要是指第二個涵義。
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古典主義藝術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創造出一整套方法和規范,這些規范主要是對外部世界的關注和模仿,對共性的贊賞和頌揚。與古典主義相對的浪漫主義藝術,則從表現客觀對象轉向了表現人的主觀世界,它全力去揭示人的心靈和獨特的自我,放棄了古典主義那種普遍而絕對的共同美,去追尋每個人自己內心的理想美。浪漫主義不再把自然作為原型,而是把它作為「假託」,以富於詩意的想像和熱情,通過自然形象寄予個人的情感,藝術成為了以個人感情為基礎的創造。這種強調主觀感情,努力表現人的內心世界是浪漫主義的第一個特徵。
浪漫主義並不是一種新的藝術風格,它不像古典主義那樣有固定的傳統模式,而主要表現為一種思想上的態度和傾向,一些藝術家對官方的正統藝術或公認的傳統產生懷疑,認為這些藝術有太多的虛的和假象,帶有太多的人工痕跡。他們竭力追求那種自然的、野性的和多姿多彩的境界,總是試圖去表現那些不熟悉的、陌生的和新奇的世界,表現異國情調和模糊的幻想,藝術家們從中世紀的傳奇故事,從但丁、莎士比亞、歌德、拜倫的文學作品中尋找靈感,醉心於色彩和富於動感的構圖。總之,一切能夠激發藝術家熱情和想像的事物都成為他們創作的對象。這種迫求新奇的思想態度是浪漫主義的第二特徵。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帶有浪漫主義思想傾向的藝術家頗多,如英國的布來克、康斯太勃爾、透納、弗塞里、西班牙的戈雅、德國的弗里德里希以及法國的席里柯和德拉克洛瓦等。
歷來法國畫壇就存在著兩種傾向,一是以希臘羅馬藝術為典範,包括17世紀的普桑,19世紀的大衛、安格爾筆下的理性典雅的藝術;另一種傾向則是崇尚魯本斯的激情和注重視覺快感的藝術。包括18世紀的華多、布歇、弗拉戈納爾和19世紀的席里柯、德拉克洛瓦等人的藝術。第二種傳統傾向再加上19世紀新的時代風尚,便造成了席里柯和德拉克洛瓦。
現實主義
19世紀上半葉的法國,在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藝術興盛的同時,又出現了關注當代社會問題和現實生活的現實主義文藝運動。
從40年代到70年代,是現實主義藝術大放光彩的時代。哲學上的唯物主義和實證主義出現,自然科學也獲得了重大發展。人們開始以冷靜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看待周圍發生的一切、冷靜務實成為一種時代風尚。這時新古典主義、學院源仍沉浸在對古代英雄的歌頌和對高貴典雅的追求中,浪漫主義則沉溺於中世紀傳奇、異國情調和不切實際的幻想。然而這一切都遠遠脫離時代,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
從19世紀40年代起,藝術中以描繪現實生活為最高原則的現實主義運動出現了,現實主義藝術家嘲笑古典主義的裝腔作勢,浪漫主義的無病呻吟,認為只有自己才是現實世界的真正代言人,他們在傳統繪畫題材方面進行了一番革命,當時學院派流行一種觀點,認為高雅的藝術應表現高雅的人物。現實主義藝術家則將美術題材擴展到對當代生活的評價,對普通人(包括工人、農民)生活的關切,對大自然的親切描繪等方面。這種新的時代精神,成為19世紀中葉的一個普通的文學藝術思潮。
現實主義文藝思潮始於19世紀30—40年代的巴比松畫派,得名於19世紀50年代的庫爾貝畫展,它在文學、藝術等諸方面均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現實主義(Realism)也可譯成「寫實主義」,通常它包含兩個涵義,第一個涵義是指文學藝術的一種基本創作方法,即按照本來的樣子去描寫和反映生活;第二個涵義是指產生於19世紀中葉的一個文學藝術思潮。

『叄』 19世紀法國印象主義美術的主要代表畫家和藝術影響

法國印象主義主要代表畫家:馬奈〈草地上的午餐〉〈奧林匹亞〉〈在船中〉〈莫奈在船上做畫〉;莫奈〈印象.日出〉〈草垛〉〈盧昂教堂〉〈睡蓮〉:雷諾阿〈包廂〉;德加〈沐浴中的女性〉〈舞女〉〈賽馬〉;畢羅沙,印象派的米勒。
印象主義之後在法國出現了「新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
新印象主義代表畫家:修拉〈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
後印象主義代表畫家:塞尚,現代繪畫之父。〈有蘋果和橘子的靜物〉;梵谷〈向日葵〉〈農民〉〈郵遞員羅修〉〈夜間咖啡店〉〈星空〉;高更〈黃色基督〉〈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哪裡去?〉
藝術影響:印象主義對19世紀末期西方繪畫藝術乃至二十世紀的現代派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印象主義開始,歐洲的畫家們試圖使繪畫擺脫文學的影響,由過去對主題內容的注重轉化為更多地注意繪畫的形式語言本身。就此意義上來說,印象主義繪畫是傳統藝術與現代美術之間的分水嶺。

『肆』 為什麼19世紀文學和藝術的中心會出現在法國

1。首先來看一下法國19世紀的歷史 事件:

1799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30法國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848-1849 1848年歐洲革命
1864第一國際成立
1870-1871普法戰爭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19世紀80年代法國最終確立了對越南的統治
1889第二國際建立
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歷史解析
19世紀初的法國正處在新舊交替的法國大革命時期,社會劇烈變革,思想劇烈波動,法國這個國家的人民以浪漫著稱,因而也充滿激情。一直到拿破崙1799年的五月政變法國政壇一直變換莫測,1815年的波旁王朝真正復辟,以及在法國建立起來的七月王朝和第三帝國,短短幾十年之間,政權更迭十分頻繁。整個19世紀可以分為這樣幾個時期,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1799-1814,波旁王朝復辟時期1814-1830,七月王朝(奧爾良王朝)1830-1848,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1852,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1940。1789-1870年先後成立過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帝國,波旁王朝復辟統治的15年,七月王朝建立的金融資產階級政權,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以及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在80年間先後建立起來7個政權。為了建立自由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權,資產階級同封建統治者的較量激烈。從而激起了兩個階層在主流文化上的斗爭。

3。文學
19世紀20年代,資產階級浪漫主義在與古典主義的斗爭中形成了強大的文學運動,為反對封建復辟和埋葬古典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代表作有雨果的《〈克倫威爾〉序言》、劇本《歐那尼》和小說 《巴黎聖母院》 。大仲馬( 1802~1870)的歷史劇《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喬治·桑的小說《印第安娜》和《康素愛蘿》等等。浪漫主義文學到40年代初走向衰落,但是它的巨大影響使法國19世紀後半葉的文壇出現了流派並列、百花爭艷的繁榮局面。雨果的《懲罰集》和《悲慘世界》等傑作在反映社會現實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波德萊爾、魏爾蘭(1844~1896)、蘭波(1854~1891)的象徵主義詩歌和以戈蒂耶為代表的帕爾納斯派的唯美主義詩歌都因追求詩歌形式的完美而各放異彩。其中有一批浪漫主義的擁護者成了現實主義文學的中堅,例如司湯達寫出了《紅與黑》,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為批判現實主義豎立了不朽的豐碑,他的代表作《歐也妮·葛朗台》和《高老頭》等對資本主義制度下金錢萬能的社會本質揭露得淋漓盡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樓拜則因注重素材的准確性等特色而被左拉認為是自然主義的先驅。左拉、龔古爾兄弟和莫泊桑等自然主義作家的作品都具有十分明顯的現實主義傾向,只是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而較多地受到了生理學、遺傳學等的影響。左拉還首次在《萌芽》中描寫了工人運動。除此之外,巴黎公社時期的無產階級文學、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和布爾熱(1852~1935)的心理小說等在19世紀法國文學中也都有一席之地。

4。藝術
法國社會中的階級對立和斗爭,反映到畫壇上也成為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爭論。19世紀產生的藝術思潮,當時人們稱之為「寫實主義」,這個流派無疑是使用現實主義藝術創作方法的。它的哲學觀是求真求實,導致它的美學觀是以真為美、以實為美,它是寫實主義的主要特徵。一部分畫家對此種種不屑一顧,悄悄地進入巴黎郊區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他們都無限熱愛大自然,主張到大自然中去直接描繪豐富多彩的風景,他們把描繪自然的豐富奇偉、優美秀麗和內在生命作為終生追求。他們從不把自己的藝術信仰強加於他人,因為都居住在巴比松村,共同描繪大自然,所以這群畫家被稱之為「巴比松畫派」,主要代表是科羅、盧梭、和特羅容等。

縱觀法國19世紀的歷史,由於階級斗爭引發文化碰撞,經歷了古典-浪漫-現實 主義的演變,同時在互相碰撞中達到了繁榮局面。與社會形態發展穩定經濟富足催生的文藝復興不同,法國19世紀的文學和藝術繁榮在於新的階級新的文化體為 需求 主流文化地位 而進行的創新。這種由於 階級斗爭和歷史交替 而促成的文化斗爭發展在其他國家 歷史上也可找到對比,所以19世紀法國發展為文學和藝術的中心有依據可循,提問者若感興趣也可自己多挖掘,在此我也就不一一列舉。

個人觀點,暫時就這么多,希望能幫到你。

『伍』 19世紀法國美術的發展

19世紀法國美術簡單的可分為:
法國古典主義美術
法國浪漫主義
法國現實主義美術
法國印象主義美術

詳細的印象主義美術
印象主義美術,始於19世紀60年代,到70、80年代達於鼎盛時期,它繼承著庫爾貝等前輩讓美術面向當代現實生活的創作態度,使美術作品進一步擺脫了對歷史、神話、宗教等題材的依賴,使繪畫脫離了講述故事的傳統方式。為了生動再現親眼目睹的日常生活景象和自然風光,印象主文畫家大膽拋棄了長久受到公認的創作觀念和程式。他們紛紛離開空氣沉悶的畫室,走上街頭,奔向海灘,進人原野和鄉村,憑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眼,感受攝取豐富多採的新鮮事物,以直接寫生的方式捕捉種種生動的印象,描繪大自然中千變萬化的光線和色彩。文藝復興以來確立的不少法則被他們推倒,內容和主題不再重要,關注點轉到純粹的視覺感受上,轉到光色上。對他們來說,風景之美不在於名山大川,而在於陽光照射下普通場景的色彩變幻。他們的探索,使美術靠近了它的本體,從這種意義上看,盡管印象主義者並沒有拋棄再現的傳統,卻使現代美術距我們更近了。印象主義美術運動遍及歐美各地,但在法國,它獲得了最為輝煌的體現。談到印象主義,人們首先就會想到一系列法國美術家的名字。在現代,他們的作品仍是最受歡迎的藝術品。
(l)法國印象主義畫家
法國印象主義畫家最著名的是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他那幅色彩美妙、受到波德萊爾贊頌的《勞拉·德·瓦期斯》(1862)為其代表作,顯示出西班牙繪畫的強烈影響。馬奈成為新一代革新者的領袖。馬奈是傑出的色彩畫家,他能以洗煉的筆法塗抹乾凈美妙的顏色,捕捉生動的形象。在他筆下,不同深淺的冷暖色塊構成一個動人的繪畫世界。他擅長利用黑色,充分發揮它豐富的表現力,使畫面富於節奏感。 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是最著名最典型的印象主義畫家。代表作《日出印象》(1872)顯示著一種新的繪畫風格。
(2)印象主義畫家的夥伴羅丹
在近代,同興旺發達的繪畫相比,雕塑處於衰落的境地。恢復米開朗琪羅、貝尼尼等大師雄風並深刻影響眾多雕塑家的人物,是法國的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他是振興和發展雕塑藝術的一代宗師,在當時的西方,沒人堪與他比肩。說羅丹是印象主義者,似乎不太合適。但作為印象主義畫家的同代人,在反對陳腐的法則、追求自由的表現、強調生動的感受、致力流動的效果等方面,他與這些畫家有著相似之處。羅丹作為一位真正的雕塑家,始終關注著人,但他並不把精神集中在人的形體上,而更關心人的心靈、人的感情、人的命運和人的力量。這種態度貫穿在他富於創造性的一生中。《思想者》(1880)、《加萊義民》(1884--1886)、《吻》(1886)、以及《巴爾扎克像》(1892--1898)都體現了上述特點。
(3)法國以外的印象主義者
與法國印象主義畫家有著交往並深受德加影響的美國女畫家卡薩特(Mary Cassatt,1845--1926),是位畫風清麗的印象主義者。她的代表作《洗浴》(約1891)描繪了母女親情,流露出女性的細膩感覺,構圖處理上顯然有著德加的影子。 美國畫家惠斯勒(James Abbot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比卡薩特更具自己的藝術特色。他注重色彩的配置,追求形式感。《白衣女郎》(1862)亦稱"白色變響曲1號",是件富於裝飾性的作品,處理上借鑒了馬奈和日本浮世繪的一些特點。他後來的作品《黑與金的夜曲:墜落的火箭》(1874)則流露出明顯的抽象意味,證明著他大膽的創造精神。

『陸』 在十九世紀中葉法國的現實主義藝術,是由以下哪幾個方面組成的

法國現實主義藝術思潮是十九世紀30—40年代法國大革命發展到高潮時出現的一種進步的民主的藝術運動。
法國畫壇經歷了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的發展,浪漫主義逐漸地脫離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在這樣的背景下,一部分具有進步思想的藝術家認為藝術應以實際生活為基礎,提出了「為生活為民眾而藝術」的口號,產生了現實主義藝術思潮。現實主義藝術家贊美自然,歌頌勞動,深刻而全面地展現了現實生活的廣闊畫面,尤其描繪了普通勞動者的生活和斗爭,此時此刻勞動者真正走進藝術殿堂,成為繪畫中的主體形象,大自然也作為獨立的題材受到現實主義畫家的青睞。——常識藝術篇。

『柒』 簡述19世紀法國印象派藝術主張

之前的很多畫派比如巴比松畫派,所做的風景畫都是室內的架上繪畫,並沒有引入自然光源概念。而印象派的核心是打破了這一沿襲幾個世紀的傳統,將自然光照下的世界在現場(不是躲在屋子裡)用色彩表現出來,它不追求真實世界的實際外貌,以提煉真實世界在自然光源下的色彩之美為藝術主張,所以印象派大多在表現光與影,以此表達世界。

『捌』 十九世紀歐洲藝術特點

新式的建築藝術

在19世紀末,一種新式的建築風格和裝飾藝術風行歐洲。這種含苞待放的藝術從建築物的建造,採用大量鋼、鐵、玻璃到繁瑣的裝飾工作完全摒棄了舊有的傳統,並從根本上創造出一種新式的風格,同時也是一種回歸自然的藝術風格。

歐洲曾以光輝燦爛的古代繪畫聞名於世,而從19世紀以來,又以色彩繽紛的現代派繪畫驚駭環球。特別是西歐,從馬奈、莫奈、修拉、塞尚、高更、梵高等為代表的印象派出現後,流派日益紛繁,尤其令人矚目。法國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是大家公認的20世紀現代主義繪畫的最早流派,跟它同時出現的有德國以凱爾希納為代表的表現主義。稍晚一點,畢加索為代表的主體主義、義大利卡拉·博喬尼等為代表的未來主義,康定斯基為代表的抽象主義,在瑞士首先出現的達達主義以及阿爾普、克利等人為代表的超現實主義等,流派一個接一個地出現,藝術運動的高潮一波接著一波,形成了萬態紛呈的局面。這些流派雖出現於1945年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卻仍然綿綿不絕。首先,這些流派的創始者或骨幹畫家,在當代仍然活躍,並有佳作問世。如馬蒂斯、畢加索等人,在50年代,還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熱情

十九世紀歐洲繪畫藝術的特點

1.派別

(1)浪漫派

19世紀浪漫主義的誕生是對當時新古典主義、學院派美術的一次革命。

浪漫主義以追求自由、平等、博愛和個性解放為思想基礎。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傳達,喜歡熱情奔放的性情抒發。浪漫主義藝術以動態對抗靜止,以強烈的主觀性對抗過分的客觀性。浪漫主義在題材上,多描寫獨特的性格,異國的情調,生活的悲劇,異常的事件,還往往從一些文學作品中尋找創作的題材。代表作有《美杜莎之笩》。

(2)現實派

現實派追求所謂超越現實的藝術效果,在室內布置中常採用異常的空間組織,曲面或具有流動弧形線型的界面,濃重的色彩,變幻莫測的光影,造型奇特的傢具與設備,有時還以現代繪畫或雕塑來烘托超現實的室內環境氣氛。

(3)印象派

印象派繪畫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涌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制。代表作有梵谷的《向日葵》。

(4)後印象派

後印象派,從印象派發展而來的一種西方油畫流派。在十九世紀末,許多曾受到印象主義鼓舞的藝術家開始反對印象派,他們不滿足於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強調作品要抒發藝術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觀感情,開始嘗試對色彩及形體表現性因素的自覺運用。

在藝術表現上,後印象派更加強調構成關系,認為藝術形象要異於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觀感情去改造客觀物象,要表現出「主觀化了的客觀」。他們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時,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側重於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後印象派的繪畫對現代諸流派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直接導致了結構主義的誕生。

2.發展到19世紀印象派之後,在強調主觀精神、表現自我及形式探索等方面,大幅度突破傳統寫實的束縛。到了20世紀,各種流派紛呈,從強調形式到否定形式,從具象到抽象,出現了各持己見的諸種極端見解

『玖』 19世紀法國美術流派

19世紀法國美術

19世紀歐洲的美術中心仍在法國。法國作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搖籃, 在文化藝術上顯得最為活躍。法國的美術,在這個世紀中, 隨著革命形勢的起落和文藝思潮的變化,產生了新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象徵主義、印象主義, 直至最後影響深廣的後期印象主義。這些美術流派通過其作品和理論, 對整個西方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拾』 簡述19世紀法國主要藝術流派

法國新古典主義,代表:大衛《蘇格拉底之死》《馬拉之死》
法國浪漫主義,德拉克洛瓦《但丁之舟》,安格爾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庫貝爾《奧爾南的葬禮》米勒《拾穗者》《簸谷者》《扶鋤者》
法國印象主義 、莫奈《印象 日出》雷諾阿《黛安娜》
新印象主義、修拉《阿尼埃爾的水浴》《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
後印象主義、塞尚,高更,梵谷,吐魯斯-勞特雷克、雷東、波納爾。
本回答以外國美術簡史為依據。

閱讀全文

與19世紀法國在藝術的優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