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數字絲綢之路成果

數字絲綢之路成果

發布時間:2021-12-13 22:29:28

❶ 絲路數字視覺的絲路大事記

2000年03月 絲路數碼技術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
2001年04月 絲路率先在全國推出了電腦手繪技法,在業界引起轟動。這種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技法得到了眾多行業人士的推崇。
2002年11月 絲路公司研發了方案多媒體匯報系統,為客戶提供了全面的演示解決方案。
2003年11月 絲路在深圳成立了車公廟分公司。
2004年01月 與馬來西亞的商業夥伴形成跨國聯盟,共同開發東南亞市場。這是絲路歷史上第一次跨國合作。
2004年06月 絲路公司開始向客戶實行建築表現一體化服務,提供建築表現圖、三維動畫和方案多媒體系統綜合服務。
2004年11月 參與成立深圳市影視動畫行業協會,絲路公司成為常務理事單位。CEO李萌迪先生榮任該協會第一任副會長。
2004年12月 絲路公司在上海成立分公司,全面拓展華東市場。
2005年05月 絲路公司在北京成立分公司,全面拓展華北市場。
2006年10月 深圳市市委副書記李意珍同志帶隊參觀了絲路深圳總部,為公司及行業的發展提出了寶貴意見。
2007年07月 絲路公司熱心參與深圳市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前期籌辦工作,並製作部分影視宣傳片。
2007年08月 絲路在北京成立了職業培訓學院,為絲路的發展提供了更廣泛的資源基礎。
2007年08月 絲路正式成立南京公司,並逐步成為在江蘇市場有較強影響力的品牌公司之一。
2007年09月 絲路率隊開發迪拜市場,業務拓展至中東其他地區,獲得良好的口碑。
2008年02月 絲路正式成立絲路青島公司,全面拓展山東市場。
2008年11月 絲路在深圳成立數字視覺營銷中心,為絲路的數字技術研發及運用提供更多支持及市場開發探索。
2009年02月 受南京玄武區政府邀請,絲路北京職業培訓學院入住徐庄軟體園,更名為南京絲路數碼實訓中心。
2009年12月 《珠海大橫琴》數字沙盤接受國家主席胡錦濤最高檢閱,於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直播現場實況。
2010年03月 絲路作品《長城電腦形象廣告》被AUTODESK公司2009 showreel 收錄。
2010年06月 絲路參加法國昂西動漫節,其作品出版在多個相關刊物上。
2010年06月 絲路成立廣州公司,繼續擴大絲路在華南地區的影響力。
2011年03月 絲路正式成立絲路武漢分公司。
2011年03月 絲路正式成立北京CG培訓中心。
2011年05月 絲路集團應邀參與制定國家建設領域應用軟體測評通用規范。
2011年06月 絲路《深圳羅湖金三角步行系統》三維動畫作品被《CGM數字娛樂技術雜志》第6期收錄。
2011年06月 絲路正式成立深圳CG培訓中心。
2011年06月 絲路正式成立福州分公司及福州分公司廈門分部。
2011年07月 廣州市絲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2011年07月 絲路正式成立絲路成都分公司。
2011年10月 絲路參加2011Mipcom戛納秋季影視節。
2011年11月 絲路2011年多部新作被AUTODESK公司收入優秀作品庫showreel。
2012年02月 絲路獲得「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認定,並頒發《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證書》。
2012年02月 絲路入選《深圳文化產業年鑒2012》(總第2卷 )。
2012年03月 絲路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認定,並頒發《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榮譽證書》。
2012年03月 絲路教育正式取得Autodesk ATC資格認證。
2012年04月 被第19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之授予「第13屆大學生原創影片大賽推薦視覺藝術機構」、「第13屆大學生原創影片大賽推薦視覺藝術教育機構」。
2012年05月 絲路榮獲「展覽展示設計工程設甲級」及「展覽展示工程施工一級」的資質認證,並頒發證書。
2012年08月 絲路被評為中國展覽館協會會員單位,並頒發會員證書及認證銅牌。
2012年08月 深圳市福田區副區長苗寧禮同志帶隊參觀絲路深圳總部。
2012年10月 入選清科2012中國最具投資價值公司Top 50。
2012年11月 絲路被認定為國家動漫企業。
2012年12月 絲路公司名稱正式變更為:絲路數字視覺股份有限公司 。
2012年12月 絲路教育榮獲「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IT教育品牌」稱號。

❷ 數字絲綢之路概念股有哪些,數字絲綢之路概念股一覽表

數字絲綢之路概念股一覽:

通光線纜 300265

中天科技 600522

凱樂科技 600260

❸ 「一帶一路」建設取得哪些成果

一是政策和規劃對接不斷強化。中國已與8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3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合作文件。去年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一共形成了279項成果清單,目前已經有255項轉為常態化工作,有24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二是一批重大項目取得早期收獲。包括大家知道的雅萬高鐵、瓜達爾港、中俄原油管道復線等一批重大項目已經取得了早期收獲,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有序推進。中歐班列累計開行已突破了8000列,通達了歐洲14個國家和42個城市。

三是貿易與產能投資合作不斷深化。我們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累計超過了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超過了700億美元。在沿線國家建設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270多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20多萬個就業崗位。

四是金融服務領域合作得到加強。絲路基金已簽約了19個項目,承諾投資70億美元,支持項目涉及總金額達到800億美元。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各商業銀行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力度在不斷地加大。

五是人文交流逐步擴大。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倡議,同60多個國家簽訂了文化合作協定,「一帶一路」框架下,雙向旅遊交流的規模超過了2500萬人次。

(3)數字絲綢之路成果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比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願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兼容並包的精神。

❹ 郭華東院士:「數字絲路」服務於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上)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監制: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編者按:一帶一路的推進困難重重。糧食安全、自然災害無不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而我國的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則可以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為此,我們中國的科學家發起了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中科院院士郭華東表示:「中國人發起的「數字絲路」計劃,是一個開放的、協同的、共享的計劃,我們是手拉手計劃,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這個計劃。我們的理念就是說,地球大數據服務一帶一路,DBAR計劃服務於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

郭華東院士演講實錄(上):

大家好,我是郭華東,來自科學院遙感與數據地球研究所。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內容是空間科技護航一帶一路。首先我想讓大家看兩張遙感影像,目前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張彩色的影象,它是白天拍攝的圖象,在這張圖片上你可以看到有兩條先上面也就北面這條紅色的線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下面這種前綠色的線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在同一個地區,我們有另外一幅衛星圖象,這張圖象大概拍攝於晚上的9點鍾左右,大家可以看到有暗的地方,有亮的地方,所有這些亮的地方,像東亞地區、西歐地區,事實上是經濟發展程度的顯示,也是工業化程度高低的一種顯示,所以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絲綢之路經濟帶在經濟發展程度來看是兩邊高,中間低,看完了兩張遙感圖象以後,我們可以認識到一帶一路確確實實是一個突破性、全局性的全球倡議和國家戰略,我認為它具有范圍廣、周期長、領域寬等一系列的特點。這樣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態環境格局和發展潛力進行宏觀動態的分析,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基礎性、宏觀性的環境數據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家都知道空間對地觀測技術,這個技術具有宏觀快速准確,客觀規律數據的特點和能力,可以說是實現環境觀測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重要的幫助和決策支持。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講一帶一路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其次介紹一下我國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發展。第三條也是最重要的,介紹一下我們中國科學家發起的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

大家都要問,一帶一路面臨什麼樣的挑戰?首先一帶一路面臨全球變化的挑戰,在這張圖上你可以看到,左上角這張圖,事實上來講,這個橢圓的藍色的范圍圈定的是我們一帶一路的主要地區,這幾年來全球的氣候在不斷地變化,全球的溫度在不斷地上升,左下這張圖可以看到這個地區的土壤濕度也在不斷變化,右下這張圖可以看到,位於我們中亞地區的鹹海從浩瀚的湖泊到慢慢地演化到基本上湖泊消失了這么一個程度,所以可以看出全球地表的水在減少,然後此地表的一些水儲量在減少,這都是全球環境變化帶來的結果,這樣的環境變化,確確實實要給我們一帶一路建設帶來很大的挑戰。同時我們面臨著糧食安全的挑戰,大家都知道,無飢餓和糧食安全是聯合國的一個重要的目標,聯合國發起了大的一個計劃,事實上來講,就講到我們到2030年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在聯合國制訂可持續發展這個目標的中間,零飢餓和無飢餓一起構成糧食安全是聯合國要做的重要目標,誠然零飢餓也是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一個重要目標。大家可以看到,面臨糧食安全的挑戰這塊集中的地區也在一帶一路地區。第三個挑戰可以說自然災害的挑戰,自然災害大家都比較熟悉,地震、旱災、水災、風暴潮等等,那麼在我們講到的一帶一路這個地區,自然災害尤為嚴重,為什麼這樣說,這張全球的圖大家都看出來了,一帶一路地區,可以說85%重大的自然災害都發生在亞洲地區,我們這個地區很嚴重,那其中超過80%災害是什麼,是地震災害、風暴潮災害、水旱災害,這三大災害構成了全球無論是死亡的人數還是經濟損失的80%,疊加起來一個85%,一個80%都發生的地區,所以這種挑戰是顯而易見的。同時做一帶一路建設我們要做一系列的大的工程的實踐,但是做工程建設的時候,其實面臨著很多的風險,大家都知道中巴走廊,從我們的新疆南下到了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幾百公里長度的一個中巴走廊,其實面臨著很多的風險,有地震的風險,災害的風險,特別是水災的風險特別大,這張圖上大家已經看出來,一系列重大的項目就要在這兒實施。

但是,一系列的水旱災害威脅著我們,面臨這樣的威脅,我們都要有科學的行動,我們都要有應對措施,從而避免這些災害帶來的影響,在這樣一個地區,其實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化進程也不均衡,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地區是城市化發展比較快的地區,城市化本身來講,也是帶來經濟發展不平衡這樣一個後果,所以經濟的不平衡、城市化發展不平衡,特別城市化本身的快速發展,對各個地區的經濟、人口各方面都帶來另外一個系列的挑戰。那麼面對以上的挑戰,人類怎麼去應對,我們中國的科技界怎麼去應對,我們有很多種理論,有種模型、方法技術,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其實是個非常先進的技術,它可以把一帶一路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知,可以說它有著其他技術難以替代的,有的時候是唯一的可以發揮作用的一個技術,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幫助我們的決策者我們的政府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提供決策支持,那麼於是中國發起了一帶一路國際倡議,中國現在在實踐我們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對於空間技術來講,我們提出這么一個口號,國家利益延伸到哪,空間信息我們就要保障在哪裡。

這也就是說我們要利用空間科技技術,來為一帶一路實施保障、來護航的一個重要的思路。這樣做,實現我們對地觀察大數據共享對於我們中國的倡議的發展、對於沿線60幾個國家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幾個重要意義舉一些例子,比如說糧食生產監測,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大家都知道在這個帶上剛才講到了糧食安全帶來的風險,那麼一帶一路國家水稻產量佔全球總產量88%,這個量可謂之大,小麥產量超過全球走產量的60%,玉米總產量超過三分之一,其中柬埔寨、泰國是我國重要的稻米進口來源國,還有一些國家在能源、在其他的資源方面對我們國家都非常有意義,一帶一路重要國家中間我們的糧食估產能力不是太強,所以我們國家這方面很強,急需開展國際合作,實現我國糧食的估產技術的輸出。第二個意義,大家可以看到城市化信息空間觀測意義重大,我剛才其實講了,全球百分之6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一帶一路的沿線的國家和地區,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率相對較低,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病逐漸也顯現出來了,我們急需用空間對地觀測技術進行城市化的監測,提供城市化的信息支持。

剛才就介紹了我們面臨一些挑戰,同時講了如果我們利用我們的對地觀測技術,可以應對這些挑戰,那麼我們國家的對地觀測技術發展情況到底如何呢,所以第二部分我想用一些時間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中國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的發展,這張圖有點復雜,這張圖有點看不清楚,但是我想給大家概要地做一個介紹,遙感在座的我不知有多少大家熟悉遙感,我可以告訴大家今年是2017年,在55年前,遙感這門科學技術正式問世了,也就是有說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了。我們國家由於歷史的原因是40多年前才開始發展的遙感技術,但是40多年來應該說發展得很快,擺在大家面前的這張圖,其實左側大家看到了氣象衛星、資源衛星、環境衛星、海洋衛星等等,還有我們的一些導航衛星,這些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不僅我們現在很多衛星用在國民經濟建設各個方面,像我們的氣象衛星,大家如果喜歡看新聞聯播,新聞聯播要播到7點半的時候就要有氣象預報,氣象預報就是用的我們中國的風雲衛星,不僅現在有很多衛星大家可以看出最右一欄,在未來或者到2020年我們國家還要發射一系列的衛星,發射遙感衛星,發射導航衛星,所以我們國家的發射這些對地觀測威脅數量在國際上目前是屬於前茅的,當然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它的質量和它的技術能力。

下面簡單地講一下我們講的衛星是個什麼具體的情況呢,我們叫資源系列衛星,叫環境系列衛星,那麼資源系列衛星,我們叫資源系列一號二號三號,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出去訪問的時候,比如到巴西去,肯定要訪問巴西的宇航院,為什麼,20多年來中國一直和巴西進行著資源衛星的合作,那麼資源衛星目前應用在我們的土地調查、糧食估產、災害檢測、森林囤積量的監測、環境調查等各個方面,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中起了很重要的我們,環境系列衛星一開始這個很多人不注重環境,那麼近年來環境得到了充分的重視,我們國家發射一系列的環境衛星,大家可以看到,北方的一些陸地的污染,南方一些水面的污染,近些年來用環境衛星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這張圖大家看到的是氣象衛星,氣象衛星應該說在咱們的這些運行衛星裡面,是運行得比較成熟的一個系列衛星,這就為什麼每天晚上7點半我們可以坐在電視機前看我們氣象衛星產出的雲圖來聽講解員進行天氣預報的情況,從這張圖你可以看出我們國家做了幾十年的戰略規劃,氣象衛星一代一代地健康地高質量地向前發展。

海洋衛星,以前資源衛星檢測陸地,氣象衛星檢測大氣,環境衛星監測陸地和大氣,對海洋的重視程度不是太高。這些年來我們國家對海洋、對海洋衛星予以了充分的重視,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們國家已經發射了一系列的衛星,這些衛星對海洋的初級生產力,比如海洋表面的一些葉綠素進行監測,對海洋的動力學進行監測,比如海浪、海風等等,包括海洋災害進行監測,所以海洋衛星這些年發揮的作用越來大。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程度不斷地發展,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城市建設、我們的高速公路的建設、我們一些大工程的建設,越來越不能滿足於一些中低解析度的衛星,因為那些中低解析度的衛星事實上來講對於該看的一些現象很難具備看到的能力,那麼它需要什麼,需要我們高解析度衛星,高解析度比如說你能看一米的就比看10米的要清楚得多,比如在廣譜上我們就要能看10納米的比100納米的就要高,那我們時間解析度上我們能一個小時獲取一個圖象,那就比一天獲取一個圖像利用程度更高,所以高解析度是個綜合的概念,我們政府意識到市場經濟、社會對高解析度衛星發展的需求,所以在7年前,也就2010年,開始啟動我們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計劃,這是我們16個重大專項之一,它的目標就是計劃到2020年建成我國自主的陸地大氣和海洋觀測系統。

發展了7年,現在就是已經有4顆衛星上天了,這4顆衛星應該說都比較成功。首先,大家可以看到這張圖上講到的GF1,就是高分的簡稱,高分一號衛星2013年發射上天的,解析度是黑白是兩米,高廣譜是8米,彩色的解析度低一點,但是廣譜解析度高,然後黑白的是空間解析度高一些,彩色解析度要低一些。那麼大家可以看到這是我們的上海,可以看到黃埔江、看到浦東,我們整個上海蒸蒸日上的建設情況。這個是高分二號的衛星,高分二號衛星是2014年發射上天的,大家看這是在北京,它的解析度就更高了,分黑白達到0.8米,彩色也是達到3.2米,這張圖片上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公園、車站,大的樓房都歷歷在目。這是去年上天的一個高分三號衛星,三號衛星它事實上來講,和剛才一號二號不一樣,一號二號都是在白天來獲取這些數據,因為它只有在陽光照射條件下,在沒有雲、沒有雨的條件下才能獲取圖象,這張圖象什麼圖象,是一張雷達圖象,雷達它本身特點是什麼,在座的大家可能都了解一些,它可以全天後工作,全天時工作,就是24小時都成象,你有沒有太陽、白天黑夜都可以,你刮風下雨還是晴朗天氣我都可以成象,就是我雷達自己發射電磁波,回收這些電磁波,我本身就起到一個小太陽的作用,同時,它最大的一個優勢,還可以對某些地物有一定穿透能力,比如說若干年前我們用長波雷達系統就能發現埋藏在咱們陝西寧夏一帶的被干沙覆蓋的明隋時代的長城。

明隋時代的長城到現在1000年了,1600年了,還發現隋代兩批長城,就是說能夠穿透干沙,發現地下的地物,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這樣的技術對我們像每年南方長江中下游有水災,有了雷達圖象,即使在下雨有雲情況下我們雷達都能穿透雲霧小雨,發現下面一些水災蔓延的情況,對抗洪救災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武器。

那麼這是高分四號衛星,2015年拍攝的,它的解析度不是特別高,它的空間解析度是50米,但它時間解析度高,這點對一些做全球的環境觀測等等是非常有利的這樣一些參數。

剛才大家看到陸地上很多高解析度衛星圖象,現在請大家看一下這個幻燈片,我們講海上絲綢之路,那麼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是對一些海口的城市,海洋帶的城市,對一些港口進行分析和監測,這里大家可以看到了,不僅我們廣州的港口,三亞的鳳凰港,海口的港口,我們都可以監測,而且你可以看到像左側,像科倫坡的港口、吉隆坡的港口,新加坡的港口,事實上我們具備了對全球港口進行監測的能力。

具備了這樣一些能力,大家都知道對一帶一路研究來說,它實在是太有用了。那麼講到這的時候,我們來看看這么一個幻燈片,這個幻燈片講的什麼,是全球的地球觀測衛星,中間是我們的地球,周圍有很多很多的衛星,這些衛星有遙感衛星、有導航的衛星、有地球物理衛星等等等等,也就是說今天我們在這兒學習,今天我們在這兒講課,今天我們在這兒聽課,我們在這兒研討的時候,在我們地球軌道上有很多很多的衛星正在不斷地運行,然後不斷地獲取我們地球表面的和次地表的一些有用的信息,所以進入到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可以說全球無處不在的都有我們地球觀察衛星在准實時或者實時地獲取著我們方方面面的地球表面的信息。那麼我為什麼要講到這一點,就是說剛才講的我們中國有資源衛星、環境衛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等等衛星,還有高解析度衛星,中國對地觀測能力非常強了,但是世界上還有更多的衛星我們中國不可能衛星包攬天下,也要做國際合作,就像我們一帶一路,一帶一路不僅造福於中國,更重要的造福於沿線國家,造福於全球。

所以,我們在技術上也是共享的,我們中國不失時機地也接受國際上一些先進的衛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中國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戰,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已經建成了五站網系統,五站網叫什麼?大家在這張圖上就能看到,一個圈就是一個站,有北京密雲建了一個站,在新疆喀什建了一個站,在海南三亞建了站,這三個站它其實就可以覆蓋了中國陸海的全部疆土,還可以告訴大家,這三個站也覆蓋了我們亞洲疆土70%的面積,不僅如此,去年底,在我們政府的支持下,我們中國科學院又在北極建了衛星接收站,和瑞典合作,建一個覆蓋北極的這么一個系統,同時在國內在雲南也建站,五站網系統,將來我們的站可以遍布全球,全球數據我們都可以接收,於是對我們一帶一路的環境監測、資源調查等等提供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支持。剛才講到的都是遙感衛星,就是地面有什麼樣的東西,這是個城市還是個山川還是個河流,這是城市的公園還是樓房,是大學還是一個公司,等等,回答地球表面是什麼的問題。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幻燈片,換了個角度了,叫導航衛星,導航衛星大家都知道是做定位用的,是說我在地球的一個什麼地方,剛才是是什麼,現在回答在哪,當我們回答了是什麼、又知道在哪的問題以後,大家都知道我們很多事情做起來就方便得多了,那麼以前我們用了不少的國外的一些導航衛星,當然現在也得用,可是前些年開始,我們國家開始發射北斗導航衛星計劃,北斗導航衛星計劃,根據計劃到2020年的時候,有35顆衛星上天, 構成一個全球的網路,當這個目標實現的時候,中國的北斗導航衛星,將和美國的咱們的講的GPS衛星和歐盟的它們的伽利略衛星,然後和俄羅斯的(葛珞納斯)衛星,四大衛星並排前進,也就是說我們中國北斗導航也是屹立於世界之林的一個導航衛星系列,和我們遙感衛星一起,再加上我們通訊衛星,就構成了我們強大的一個對地觀測能力。在這些強大的對地觀測能力的支持之下,進一步地我們要做什麼,這給大家展示的我們叫數字地球科學平台,什麼叫數字地球科學平台。數字地球的概念是18年前問世的,我記得當時我們中國科學院組織召開第一屆數據國際會議,當時我作為大會秘書長,報社的記者采訪我說,郭先生什麼是數字地球,我當時其實並不是特別能說得清楚,因為那個技術太新了,剛剛問世,我說根據我的理解,數字地球就是把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裝進我的計算機。其實這是一個科普的說法,也就是說我們利用衛星、利用其他的數據,然後形成一個覆蓋我們地球表面的數字系統,一個信息圈,來認識我們居住的地球,這點其實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比如說現在給大家看到的這張幻燈,全球的空間大數據信息產品,剛才講的概念都是由這些構成的,數字地球由一些大數據信息產品構成,比如說產品的類型,陸地的、海洋的、大氣的、城市的,然後時空尺度有全球的和區域的,在陸地的我們有很多具體的分類,比如說大家比較熟悉的植被、森林、葉綠素,海洋大家都知道有海表溫度、然後海表的鹽度,大氣大家知道二氧化碳、氣溶膠,城市有我們城市用地,還有地面沉降等等,所以這都是我們的數據產品,而且這是我們做出的大數據產品,那麼由於這些年堅持這樣做,其實它是非常有用的,這舉了一個例子,在2014年的時候,當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潘基文秘書長發起了一個氣候變化峰會,邀請全球的100多個國家的首腦們出席這個會議,出席這個會議做什麼,他們聯合國發起了一個全球脈動計劃,也就是要用我們的大數據來應對氣候變化,這張圖想給大家展示的一個目的就是說大數據可以應對氣候變化,大數據正在是我們數據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數據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我們的貢獻,當時46個國家來對它這個全球脈動獎申請,最後評的結果,在全球46個國家中間,選出9個獲獎團隊,我們的這個團隊就成為9個獲獎團隊之一,也是我國唯一的一個獲獎項目,這件事說明大數據何其重要,對地觀測大數據能夠解決一帶一路方方面面的問題。緊接著,我就是把剛才的理念收集來了,我說18年前我的理念是把地球裝進計算機,大家可以看出來這么個表達,然後現在我們說用地球大數據來研究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裝進了計算機的地球,就是我們地球大數據一個集成,我們有了地球大數據我們就掌握了人類認識地球的一個鑰匙,或者掌握了人類認識地球的一個未來的武器。我們中國科學家發起成立了一個國際數字研究學會,學會下面有一個學會官方刊物叫做《國際數字地球學報》,在這個學報裡面,我做主編,其實先幾年寫了一個編者按,每年一月我也寫個編者按,就是數字地球就是地球大數據,所以大家對這件事情不妨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就是說基於對地觀測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數字地球,當然從認識程度來看我們如果叫地球大數據,可能其實利用這些大數據來解決我們一帶一路方方面面問題可能會更加給力。

所以,剛才講了我們前面面臨的一帶一路的挑戰問題,我們講到為了應對挑戰我們中國人發展的一些對地觀測技術,目前具有了世界級的水平,我們對地觀測的能力還在不斷地往前發展。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發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高層次公益性科普活動。精彩內容關注「科學與中國」官方網站(cs.kepu.cn)。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為網站委託單位,中國科普博覽為網路傳播合作夥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提供技術支持。

❺ 一帶一路取得哪些成果

一帶一路項目成果:

1、蒙內鐵路

肯亞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在非洲唯一的支點,是新絲路建設中獲得中國資金援助最多的國家。

2014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問肯亞期間,中肯簽署了關於蒙巴薩-內羅畢鐵路相關合作協議,蒙內鐵路是肯亞百年來建設的首條新鐵路,是東非鐵路網的咽喉,也是東非次區域互聯互通重大項目,規劃全長2700公里,預計總造價250億美元。

中國企業也攜手通用電氣開拓EPC市場的力度不斷加大,比如2015年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在其承建的肯亞基佩托風電項目中採用60台通用1.7-103風機。

2、中匈協議

2015年6月6日,正在匈牙利進行正式訪問的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布達佩斯同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部長西亞爾托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關於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簽署的第一個此類合作文件。

3、衛星通信

為保障「一帶一路」通信衛星信號無障礙,國內的相關企業和政府機構已經對「一帶一路」的衛星發射進行了規劃和研究,未來三年到五年內,將發射多顆通信衛星,與此同時,「一帶一路」途經國家的通信信號也將逐步實現全覆蓋。從而在通信領域為「一帶一路」鋪平道路。

4、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截至2015年4月15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其中域內國家37個、域外國家20個。涵蓋了除美日之外的主要西方國家 ,以及亞歐區域的大部分國家,成員遍及五大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今後仍可以作為普通成員加入亞投行。

4月28日,為期兩天的亞投行第四次談判代表會議在北京閉幕,這是亞投行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名單最終確定後首次齊聚北京,代表們對多邊臨時秘書處起草的《亞投行章程(草案)》修訂稿進行討論並取得顯著進展。各方商定將於2015年年中完成亞投行章程談判並簽署,年底前完成章程生效程序,正式成立亞投行。

5、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

2015年12月22日,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與巴基斯坦國家高速公路管理局正式簽署巴基斯坦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蘇庫爾-木爾坦段)項目EPC總承包合同。


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項目為中巴經濟走廊最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全長約1,152公里,採用雙向6車道設計,設計時速120公里/小時。公司本次簽約承建的蘇庫爾-木爾坦段,為中巴經濟走廊早期收獲項目,全長392公里,建設工期36個月。合同金額2,943億盧比,約摺合人民幣184.6億元,約占公司2014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2.31%。公司推進「一帶一路」項目取得重大實質性成果。

6、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

2016年1月10日,在距離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50多公里處的吉拉姆河畔,三峽集團承建的卡洛特水電站主體工程開工。這是絲路基金首個對外投資項目。中國政府已承諾在2030年前向巴基斯坦投資至少350億美元,為建造發電廠提供融資。通用電氣表示目前在巴基斯坦的訂單金額已升至超過10億美元,而五年前還不足1億美元。

7、中巴經濟走廊

2015年12月31日,「中巴經濟走廊-2016中國產能合作友好訪問團」新聞發布會暨大型紀錄片《巴鐵》啟動儀式在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舉行。


8、中亞天然氣管線項目

2009年,該項目由中石油海外工程集團承建,GE為該項目提供了四個壓縮機站的十二台壓縮機和航改型燃機。除技術、資金支持外,GE還調動沿線國家的本土團隊,協助進行項目溝通,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通過中亞管道接入西氣東輸管道,覆蓋國內25個省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用戶,造福5億多人。

9、印尼雅萬高鐵

2016年1月21日,印尼雅萬高鐵開工奠基儀式舉行。這將是印尼乃至東南亞地區的首條高鐵。

10、德黑蘭至馬什哈德高鐵

❻ 在數字化方面,「一帶一路」人才發展,陳江和基金會進展得怎麼樣

如今,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以數字化生產力為主要標志的新的歷史階段,數字經濟成為引領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為了加快「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深入推進「一帶一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國際合作等各項工作,2020年6月,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和陳江和基金會共同主辦、浙江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承辦的「一帶一路」人才發展項目「數字絲綢之路」高級研修班聚焦數字賦能世界經濟發展,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行穩致遠貢獻力量,進一步開展數字經濟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

❼ 絲路數字視覺的發展歷程

絲路的發展史是一個充滿創新與激情的發展史。公司關注如何將技術上的優勢轉變成為客戶的競爭價值,如何把公司發展中的積累變成推動行業發展的動力。從2001年起,絲路團隊開始在CG領域的大膽探索與創新。在產品的研發上: 2001年絲路率先在國內推出手繪結合電腦處理的產品可視化嘗試並得到市場上的普遍認可。2002年絲路又將客戶的方案匯報加以多媒體手段進行重新包裝而得到客戶廣泛的肯定和推廣。今天,絲路進一步結合了虛擬現實、影像互動、多維立體表現、影視實拍等先進成熟的技術手段為客戶提供最為優化的全方位解決方案。2007年5月,絲路通過整合行業內多方資源與優勢的方式實現了絲路品牌的再次提升,同時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操作模式。
作為深圳市影視動畫行業協會的常務理事單位,絲路一直為推動中國數字技術的發展和在國際大舞台上加強與外界的交流盡自己微薄的力量。絲路公司作為深圳影視動畫企業代表參加了多界日本東京、法國昂西、阿聯酋迪拜等地的國際動畫節,在中外行業交流與互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007年8月,絲路成立了針對數字視覺表現領域的培訓機構,力求將自身在發展中的成功經驗和技巧進行全面的普及與推廣,旨在為企業自身培養良好的人力資源,也爭取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適用型人才。2008年11月,於深圳成立了專門針對數字視覺表現領域的專業製作機構數字視覺營銷中心。從此,絲路在視覺表現領域內翻開全新的篇章。
絲路將以態度、創新、快樂、分享的企業信念面對未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將擴大企業品牌價值、完善技術產品服務、提升客戶競爭價值和為推動數字科技行業發展作為目標,在數字科技領域的舞台上盡情演繹屬於絲路的傳奇!

❽ 跑男絲綢之路用數字表示

  1. 10

❾ 絲綢之路得完整介紹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9)數字絲綢之路成果擴展閱讀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古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

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絲綢之路」是中國首次進行跨國聯合申遺。

閱讀全文

與數字絲綢之路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