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視地名文化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我國的地名有歷史文化底蘊,有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利於提高國民文化素質,有利於發展旅遊業。
B. 有關鞏義地名與歷史文化的研究報告
1,鞏義地名的由來: 1991年9月1日,鞏縣撤縣建市,取鞏縣的「鞏」字與孝義的「義」字,改名為鞏義市。 鞏義市是縣級市,體現在行政級別上是,行政級別分科級,縣處級,廳局級,省部級,國家級,縣級市是介與縣處級與廳局級之間的一個行政單位,再具體地說就是鞏義市市長正常上調,只能是副廳局級。 孝義不是現在的孝義街道辦,而是原來的孝義鎮,是鞏縣縣城所在地。 2,鞏縣地名的由來: ——看視頻回答問題:「鞏」字的由來;鞏縣的由來: ——看視頻:東周故城: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TNuAYc4vsY/ 在我國古代,洛河西岸的邙山是很有名氣的。 《竹書紀年》這樣寫道:「帝嚳高辛,在洛西邙山。」 夏時稱為為「夏伯國」,商為「闕鞏國」,周為「鞏伯國」…… 風雨磨蝕,滄桑巨變,這些遠古遺跡或掩埋於地下,或煙滅於歲月的風塵之中,時至今日已無處可尋。 而建於戰國時期的東周國都遺址,歷經二千年的歷史滄桑,我們今天還能尋覓到她的一些蹤跡。 出字幕:東周故城 主持人現場口播: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鞏義行》。 我現在是在洛河西岸的邙山頭上,這里是鞏義市康店鎮康北村,在我身後大約三公里處就是鞏義市市區,而我腳下這塊土地卻是鞏義市最早的都城—東周故城。 東周故城背依邙山,面向洛水。東有洛水環繞,南有黑石雄關,西北邙山為憑,地勢十分險要。遺址由西向東漸次傾斜,直逼洛水西岸。由於歲月的變遷,以及歷史上洛河的改道,東周故城的東城牆早已沖毀,而建在山頂上的西城牆現在還存有大約一公里,城的南部和北部緊鄰溝壑,整個城廓呈正方形。 采訪:退休教師 康靖 東周這個建城的歷史,現在來計算是在周顯王二年,西周惠公封他的幼子班,來鞏縣建立東周王城。東周故址,東周故城,是個很長的城池。 到了秦莊襄王元年,即公元前249年,東周武公被秦所滅,秦才在這里設置了鞏縣。這就是說:東周故城遺址,是最早的鞏縣城。 主持人口播: 作為東周故城,它的宮建在哪裡?是個什麼樣子?街道布局又是什麼樣子?《史記--周本紀》這樣記載:"周赦王時築鞏城,圍五里二十步,高八尺。"描述簡單到只知其輪廓。 采訪退休教師康靖: 據史料記載:這個城池有七里四十八丈,西至邙山,東到洛河灘,根據現在這個估計,鞏縣城的東關在(現在)大堤的東邊。過去洛河不是現在這種走勢,她是從黑石關沿著東邊的山嶺,緊逼著孝義這個溝到白河,順著流到石灰務。1366年,當時發大水,又遇到地震,幾十里的大堤從黑石關決口,河水順著黑石關到康店、焦灣,一直到現在的庄頭,轉回東邊又流回舊道。 今天,我們很難想像昔日東周故城的模樣,只能從不斷發現的周、漢時期的陶片,小規模的豎穴土坑墓和一些豆、鼎、鬲、壺的殉葬品,證明著這里人類生活的久遠。 在東周故城的中心地帶,有一塊兒南北長250米,東西寬100米的台地,上面建有一座「鞏王閣」,因其通身紅色,當地群眾也叫它「紅閣」。「紅閣」建於清咸豐元年,即1851年。紅閣基座高1米,面闊、進深都是2.32米,通高10多米,共分三層。在紅閣南側第一層正中間,鑲嵌一方石刻,楷書「東周鞏王閣原委」,記述了東周城的沿革等內容。 到了清同治五年,也就是1866年,地方官兵在東周故城的西城基上再砌寨牆,城牆10到15米高,2米多厚,現在還剩400多米長,同時還辟了城門,在寨門的上方鑲有一長方形石碑,上書「東周故址」。 清朝著名詩人陸昕看過東周故城,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今來又買野村寥,不見東周氣象豪。 一片河聲趨洛芮,四圍山色壓成皋。 嚴陵灘急星辰動,杜子祠荒草木高。 獨有平津橋畔柳,年年春水擊漁刀。 主持人現場口播: 隨著歲月的流逝,昔日的東周故城早已湮沒。邙山無言,洛水東流,只有這千年不變的山川地貌留給人們無限遐思。 ——提問學生: ——答案: 商朝時叫闕鞏國,都城在斟尋(芝田鎮稍柴村一帶),周朝時叫鞏伯國,都城在古東周(康店)。 公元118年,周朝滅亡,秦統一,設置郡縣,改鞏伯國為鞏縣,縣城(康店)。 3、孝義地名的由來: ——處理家庭關系的三個原則: 嚴慈;父母對孩子的愛,無條件的撫養孩子 孝:孩子對父母的愛,服從父母的意志,古代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說,作為學生最大的孝,就是長大成人成材,長大是年齡上,成人是成為社會人,自覺遵守社會規范(道德與法律)的人。 義:兄弟姐妹之間的愛,誠信,不輕易許諾,一旦許諾就要努力兌現,兌現不了,主動及時說明原因。 ——孝義地名的由來:原先叫棗園,自從田家三兄弟與紫荊樹的故事後,皇帝封此地為孝義保,沿用至今。 ——看視頻回答問題:田家三兄弟的孝與義體現在什麼地方? ——看視頻:孝義與紫荊樹的故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yU_giylnvs/ 今天的孝南村和孝北村,以前統稱孝義。中國民間著名的 「三兄弟哭活紫荊樹」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傳說漢朝以前,這里原名叫棗園。東漢章帝年間,這里住有一位姓田的老漢。田家有三個孩子,分別取名田真、田廣、田慶,因為兄弟和睦,同心協力創業,所以家境十分興旺。 田老漢的庭院里有棵高大的紫荊樹,每年春夏交替,紅艷艷的花,綠油油的葉,開得十分鮮亮,倒映在清澈的洛河上,像一片五彩雲霞,為田家烘托出一片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 有一天,田老漢病了,他自知生命將盡,就把三個孩子叫到床前交待說:「人生在世,要以勤儉為本,孝義為師。我走後,你們兄弟要和睦相處,三人一心,黃土成金,這就是興家之道。」 誰知田老漢剛死不久,三個媳婦就鬧起了家務紛爭,並且越鬧越厲害。兄弟三個沒有辦法,只好商量著分家。庄園、田產、牲口、農具一打三分,好不容易分停當了,最後一看,庭院中間這棵高大的紫荊樹還沒有分,三個媳婦互不相讓,吵到半夜,最後決定將樹一截三段,三家各得一段,天明就動手。 第二天一早,當一家人拿著工具來伐樹的時候,仰頭一看,驚呆了!只見一夜間滿樹的紅花敗了,綠葉枯了,紫荊樹死了! 一棵紅花綠葉的大樹怎麼說死就死了呢? 老大田真說:「這棵紫荊樹是咱田家興旺發達的象徵,樹興旺,家興旺,老父親臨終,再三囑咐咱們要和睦相處,振興家業, 老人屍骨未寒, 咱們就鬧起了分家,這棵樹是替咱們羞死的!」說罷就號啕大哭起來。老二老三也哭起來,媳婦們再也不敢說二話,跟著哭了起來,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最後三個媳婦發誓:「咱不再提分家啦,往後誰再起二心,天打五雷轟!」 語音一落,只見滿樹的紅花重新綻放,紫荊樹真的又活了! 從此,田氏三兄弟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齊心協力,重振家業,並為鄉里鄉親辦了許多善事、好事兒。人們為了紀念田氏三兄弟的孝行義舉,就把棗園改稱為「孝義」。 紫荊樹死而復活,田家從鬧分家到重振家業,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人間最樸素的道理:家和萬事興。 中國傳統的儒學文化提倡的是「孝悌」和「仁義」,而「三兄弟哭活紫荊樹」的故事,恰好形象地演繹了「孝」和「義」的重要,因此,古代多種典籍中都記載了這個故事,進而把「三荊同株」、「田真哭活紫荊樹」作為形容「兄弟情深」和「兄恭弟讓」的代名詞。 這個故事發生在東漢章帝年間,漢朝提倡以「孝」治天下。漢章帝在洛陽聽到這個故事後,大加宣揚,並親賜「孝義」之名。 鞏義市政協委員田文年: 孝義這個名字來源於東漢年間,大概是東漢九年。當時家裡庭前有棵紫荊樹,兄弟三個真、慶、廣,對老人比較孝。正好漢章帝坐位期間,由於皇帝的幾個兄弟不太吻合,也在爭權奪位。所以當咱們這里三田的事發生以後,皇帝為了教育弟兄們性義、行道、和睦,處理國家大事,就以田家三人哭活紫荊樹為典範,在滿朝推廣。從這由來,漢章帝把原來的棗園封為「孝義」。 以後,這個故事經過加工,以文字、戲曲、雕塑、繪畫等形式在民間廣為傳播,三田的故事也隨之載入地方誌史冊。 其中,孝義出土的重刻三田碑刻,記載了明朝邑侯朱勝題寫的八句詩: 紫荊一株,別籍三塗;夜讒議砍,曉輒憔枯。 因感更合,其花再蘇;孔懷之道,人當是圖。 孝義,也因三田的故事而聞名。隋唐時,孝義稱為「孝義驛」,梁時稱為「孝義宮」,清代隨著人口增多稱為「孝義鎮」。 退休幹部范崇憲 古代,圍繞孝義村周圍行政機構的新置,都始終保持著孝義的名字。在隋朝叫孝義驛,是官方管理的軍事和交通要道;明朝叫孝義保;清朝叫孝義鎮。孝義的名字始終沒有變化,這是因為孝義有著很悠久的文化傳承和發展,從家庭道德走向社會美德,核心就是團結和諧。 解放前孝義的西寨門上還有「三田故里」的匾額,解放後,在孝南、孝北先後出土和發現了三田墓遺址、玲瓏八角井遺址、三田遺址、三田遺風等碑刻。 今天的孝義,仍有田姓人家居住,在孝南、孝北的許多地方,仍有三田故里的匾額和壁畫,尊老愛幼、兄恭弟讓等已深深紮根孝義人民心中,三株同荊的故事還在世世代代傳唱。
麻煩採納,謝謝!
C. 如何搞好地名文化建設
地名文化建設是一項基礎性、長遠性的文化工作,要想搞好地名文化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三項原則」。
一要堅持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並重。既要在推進地名標准化的過程中做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堅持「地名要保持相對穩定」的原則,慎重更名;又要通過有效措施,深入挖掘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文化內容,提高新生地名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保證中國特色地名文化健康發展。
二要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發展地名文化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特別是對有償命名問題,要慎重對待,堅守健康文化和社會效益底線,確保地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時又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大力發展地名文化產業,努力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三要堅持理論研究與工作實踐兼顧。認真開展地名文化資源調查、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運用多種方式,宣傳弘揚好地名文化,真正使地名文化建設接地氣、聚人氣、見實效;要及時總結地名文化建設實踐經驗,深入探索地名文化建設規律,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進行地名文化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專題研究,為地名文化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D. 懷寧縣地名文化研究
懷寧縣地處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大別山南麓前沿。東靠安慶市,西鄰天柱山,南連望江,北接桐城。縣域面積1276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241個村(社區),人口69萬。
懷寧,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20—7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方熱土上居住勞作,繁衍生息,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原始文明。目前境內已發現舊石器文化遺存12處,各類各時代文化遺址130處。自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建縣以來,懷寧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南宋景定元年(1260)懷寧縣城隨安慶府遷至宜城(今安慶市),府、縣同城而治長達690餘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移至安慶府,省、府、縣同城達190年,史稱懷寧為安徽的「首府首縣」。1998年,國務院批准懷寧縣人民政府駐地由石牌鎮遷至高河鎮。2002年1月,懷寧縣政府領導機關遷址高河。
E. 李樹新的科研成果
主持完成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內蒙古地名文化研究」,主持完成內蒙古自治區社科規劃項目3項,主持教育廳項目1項,參與教育部項目2項。榮獲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政府獎一等獎1項,省部級優秀成果二等獎4項。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漢語通用社交稱謂語的嬗變與稱謂原則研究》。
《新中國50年口號縱橫談》 2000年8月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改革開放20年語言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問題研究》 2003年11月獲內蒙古自治區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漢語稱謂詞的嬗變與稱謂原則研究》 2006年11月獲內蒙古自治區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第一屆政府獎)二等獎;
《開門七件事文化熟語研究》 2008年11月獲內蒙古自治區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第二屆政府獎)二等獎;
《熟語研究》 2010年12月獲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政府獎一等獎;
發表論文
《改革開放與語言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導刊.人大復印資料, 2003/03)
《論漢語比喻義的文化特性》(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2003/05)
《人體詞語的認知模式與語義類推》(漢字文化,2004/04)
《論漢語稱謂的兩大原則》(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05)
《論漢語稱謂的困境與缺環》(內蒙古社會科學,2004/06)
《台風名稱文化語義考》(漢字文化,2005/02)
《漢語親屬稱謂泛化的文化心理考察》(內蒙古社會科學2005/03 )
《標點符號名稱隱喻義論析》(漢字文化,2005年02期04)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柴米油鹽醬醋茶文化義探微(一)》(漢字文化,2006/04 )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柴米油鹽醬醋茶文化義探微(二)》(漢字文化, 2006/05)
《扳倒葫蘆灑了油柴米油鹽醬醋茶文化義探微(三)》(漢字文化,2006/06)
《有鹽不咸,無鹽不淡——柴米油鹽醬醋茶文化義探微(四)》(漢字文化,2007/01)
《生成的相,曬成的醬——柴米油鹽醬醋茶文化義探微(五)》(漢字文化,2007/02)
《半瓶子醋好晃盪——柴米油鹽醬醋茶文化義探微(六)》(漢字文化,2007/03)
《人走茶不涼——柴米油鹽醬醋茶文化義探微(七)》(漢字文化,2007/04)
《開門七件事文化熟語探析》(《內蒙古大學學報》,2007/02)
《論語碼選擇和轉換的社會功能》(《內蒙古大學學報》,2008年05期)
《論人名題材熟語的文化特性》(《內蒙古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戲諺與戲曲文化》(《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年03期)
F. 畢業論文有關地名文化的研究綜述怎麼寫
文有關地名文化的研究綜述怎
知道更多
辦
G. 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和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的區別
1979年至1986年,我國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此後一直沒有進行全國地名普查。近30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我國地名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掌握的地名信息已難以反映地名實際情況,地名數據不新、不全、不準的問題十分突出,迫切需要開展全國地名普查,盡快摸清地名底數詳情,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新時期的地名管理工作。為此,國務院決定於 2014年至2018年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
區別:
1.普查的時間節點和普查目的不同
第一次地名普查發生在「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之際,普查的主要目的在於摸清全國地名的基本情況,改變全國各地一個名,到處都是「紅衛」村的狀況,釐清本源,撥亂反正,恢復被「文革」否定的傳統地名。第二次地名普查試點發生於改革開放30年之後,普查的目的提高地名標准化水平,適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鞏固國防建設,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
2.普查的資料基礎不同
第一次地名普查主要參考資料只有1972年版的1:5萬地形圖和不甚完整公文檔案,資料匱乏,普查成果主要依賴基礎幹部的實地考察和民間走訪;第二次地名普查試點開始於經濟發展、文化復興的新時期,既有第一次地名普查、文物普查、經濟普查、非物質文化普查等普查的資料積累,更有改革開放後30年挖掘整理的歷史古志、民間野史、文物碑刻、族譜村志及新編地方誌、專業志、第一代地名志、新命名地名檔案、地名文化研究成果等大量的資料文獻,資料豐富、內容翔實,互為佐證。
3.地名的范圍和分類方法不同
第一次地名普查的地域范圍為全國所有地域,地名類別包括行政區劃和居民點名稱,獨立存在的、重要的專業部門使用的台、站、港、場等名稱,當地著名的紀念地、名勝古跡、古遺址、游覽地和其它眾人工建築名稱,1:5萬地形圖上標有的各類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第二次地名普查試點的地域范圍主要為沿邊海海區域,普查類別包括海域,陸地地形、水系,陸地地形,行政區域及其他區域,居民點交通運輸,水利、電力設施,紀念地、旅遊景點,建築物,單位11個大類,117個子類,地名分類以《地名分類與類別編制代碼編制規則》(GB/T18521-2001)為標准確定,覆蓋了所有地名類別,范圍更廣、分類更細、屬性更明。
4.增加了地名代碼
第一次地名普查獲得的地名條目,按行政區域和地名類別分類區分,歸檔困難,查詢不便。第二次地名普查試點新增了地名代碼欄,按照《國家地名資料庫代碼編制規則》用阿拉伯數字為每條地名編制共20位數字的代碼,其中第一段由6位數字組成,表示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代碼;第二段由3位數字組成,表示縣級以下行政區劃代碼,第三段由5位數字組成,表示地名屬性的類別,第四段為6位數字,表示附加碼,用以區分同一類別並且是同一行政區域內的地名。使用地名代碼後,每條地名都有全國唯一識別碼,便於地名的「數字化」,有利於統計、歸檔和查詢,
5.普查使用的技術手段不同
受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第一次地名普查採用全手工操作:地理坐標通過圖上手工量測獲取,精度較低,誤差較大:地名成果的形式單一,地名表、地名卡片和概況材料手寫填寫,工作量大,差錯率高,修改困難。第二次地名普查試點使用了最新的「數碼技術」,在使用傳統紙質介質的基礎上,使用了「數字化」的錄音錄影技術、GPS定位設備,矢量地圖和最新版的地名管理資料庫,可以通過攝錄設備記錄原始的調查資料,地物的直觀影象,可以通過矢量地圖自動確定準確地理位置,修改圖上地物,實現地物與地名的高度統一,也可以便捷地實現修改、查詢,排序、統計和列印功能,不僅有利於提高地名普查的成果質量,更有利於普查成果的共享與應用。
H. 第二此全國地名普查怎樣開展地名文化資源調查情況
1979年至1986年,我國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此後一直沒有進行全國地名普查。近30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我國地名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掌握的地名信息已難以反映地名實際情況,地名數據不新、不全、不準的問題十分突出,迫切需要開展全國地名普查,盡快摸清地名底數詳情,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新時期的地名管理工作。為此,決定於 2014年至2018年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
區別:
普查的時間節點和普查目的不同
第一次地名普查發生在「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之際,普查的主要目的在於摸清全國地名的基本情況,改變全國各地一個名,到處都是「紅衛」村的狀況,釐清本源,撥亂反正,恢復被「文革」否定的傳統地名。第二次地名普查試點發生於改革開放30年之後,普查的目的提高地名標准化水平,適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鞏固國防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能力。
2.普查的資料基礎不同
第一次地名普查主要參考資料只有1972年版的1:5萬地形圖和不甚完整公文檔案,資料匱乏,普查成果主要依賴基礎幹部的實地考察和民間走訪;第二次地名普查試點開始於經濟發展、文化復興的新時期,既有第一次地名普查、文物普查、經濟普查、非物質文化普查等普查的資料積累,更有改革開放後30年挖掘整理的歷史古志、民間野史、文物碑刻、族譜村志及新編地方誌、專業志、第一代地名志、新命名地名檔案、地名文化研究成果等大量的資料文獻,資料豐富、內容翔實,互為佐證。
3.地名的范圍和分類方法不同
第一次地名普查的地域范圍為全國所有地域,地名類別包括行政區劃和居民點名稱,獨立存在的、重要的專業部門使用的台、站、港、場等名稱,當地著名的紀念地、名勝古跡、古遺址、游覽地和其它眾人工建築名稱,1:5萬地形圖上標有的各類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第二次地名普查試點的地域范圍主要為沿邊海海區域,普查類別包括海域,陸地地形、水系,陸地地形,行政區域及其他區域,居民點交通運輸,水利、電力設施,紀念地、旅遊景點,建築物,單位11個大類,117個子類,地名分類以《地名分類與類別編制代碼編制規則》(GB/T18521-2001)為標准確定,覆蓋了所有地名類別,范圍更廣、分類更細、屬性更明。
4.增加了地名代碼
第一次地名普查獲得的地名條目,按行政區域和地名類別分類區分,歸檔困難,查詢不便。第二次地名普查試點新增了地名代碼欄,按照《國家地名資料庫代碼編制規則》用阿拉伯數字為每條地名編制共20位數字的代碼,其中第一段由6位數字組成,表示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代碼;第二段由3位數字組成,表示縣級以下行政區劃代碼,第三段由5位數字組成,表示地名屬性的類別,第四段為6位數字,表示附加碼,用以區分同一類別並且是同一行政區域內的地名。使用地名代碼後,每條地名都有全國唯一識別碼,便於地名的「數字化」,有利於統計、歸檔和查詢,
5.普查使用的技術手段不同
受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第一次地名普查採用全手工操作:地理坐標通過圖上手工量測獲取,精度較低,誤差較大:地名成果的形式單一,地名表、地名卡片和概況材料手寫填寫,工作量大,差錯率高,修改困難。第二次地名普查試點使用了最新的「數碼技術」,在使用傳統紙質介質的基礎上,使用了「數字化」的錄音錄影技術、GPS定位設備,矢量地圖和最新版的地名管理資料庫,可以通過攝錄設備記錄原始的調查資料,地物的直觀影象,可以通過矢量地圖自動確定準確地理位置,修改圖上地物,實現地物與地名的高度統一,也可以便捷地實現修改、查詢,排序、統計和列印功能,不僅有利於提高地名普查的成果質量,更有利於普查成果的共享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