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德魯克成果管理

德魯克成果管理

發布時間:2021-12-13 14:34:41

⑴ 有誰知道彼得·德魯克的全部著作目錄

德魯克先後在奧地利和德國受教育,1929年後在倫敦任新聞記者和國際銀行的經濟學家。於1931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1937年移民美國,曾在一些銀行、保險公司和跨國公司任經濟學家與管理顧問。1942年到1949年任貝南頓學院哲學教授和政治學教授。1942受聘為當時全世界最大企業——通用汽車公司的顧問。他於1946年將心得成果編輯為《公司的概念》一書出版,對大企業的組織與結構有詳細而獨到的分析。1950年起任紐約大學商業研究院管理學教授。

1. 《經濟人的末日》(The End of Economic Man )- 1939

2. 《工業人的未來》(The Future of Instrial Man) - 1942
3. 《公司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 1946
4. 《新社會》(The New Society) - 1950

《工業人的未來》《公司的概念》《新社會》

5. 《管理實踐》(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 1954

德魯克《管理實踐》

6. 《美國的下一個20年》(America』s Next Twenty Years) - 1957
7. 《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Tomorrow) - 1957

8. 《成果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 )- 1964

彼得 德魯克-《成果管理》

9.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 - 1966

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10. 《斷層時代》(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 1968
11. 《技術、管理與社會》(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Society) - 1970
12. 《人、思想與社會》(Men, Ideas and Politics) - 1971

13. 《管理:任務、責任、實踐》(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 1973
德魯克的《管理:任務、責任、實踐》

德魯克的《管理:任務、責任、實踐》

14. 《看不見的革命》(The Unseen Revolution) - 1976 (1996年以《退休基金革命》(The Pension Fund Revolution)重版)
15. 《人與績效:德魯克論管理精華》(People and Performance: The Best of Peter Drucker on Management )- 1977
16. 《管理導論》(An Introctory View of Management) - 1977

17. 《旁觀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 1978 (autobiography)

《旁觀者:管理大師德魯克回憶錄》

18. 《毛筆之歌:日本繪畫》(Song of the Brush: Japanese Painting from the Sanso Collection) - 1979

19. 《動盪年代的管理》(Managing in Turbulent Times) - 1980

彼得·德魯克-動盪年代的管理

20. 《邁向經濟新紀元及其他論文》(Toward the Next Economics and Other Essays) - 1981
21. 《變動中的管理界》(The Changing World of the Executive) - 1982
22. 《最後可能出現的世界》(小說,The La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 1982
23. 《行善的誘惑》(小說,The Temptation to Do Good )- 1984

24.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1985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

25. 《管理的前沿》(Frontiers of Management) - 1986

德魯克《管理的前沿》

26. 《新現實:政府與政治、經濟與企業、社會與世界》(The New Realities) - 1989

彼得 德魯克《新現實》

27. 《非營利組織的管理:原理與實踐》(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 1990
28. 《管理未來》(Managing for the Future) - 1992
29. 《生態遠景》(The Ecological Vision) - 1993
30. 《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Capitalist Society) - 1993
31. 《巨變時代的管理》(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 - 1995
32. 《德魯克看亞洲:德魯克與中內的對話》(Drucker on Asia: A Dialogue between Peter Drucker and Isao Nakauchi) -1997

33. 《德魯克論管理》(Peter Drucker on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 - 1998

《德魯克論管理》

34. 《21世紀的管理挑戰》(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 1999

德魯克-21世紀的管理挑戰

35.《九十年代的管理》-彼得.德魯克-1999

彼得.德魯克_《九十年代的管理》PDF掃描版-[點此進入下載頁面](感謝會員xiongdi321的熱心奉獻)
內容提要:
本書論述了影響我們生活的各種經濟力量,變化中的人及其工作環境,新興的管理觀念和實踐,以及組織尤其是公司的變化。

35. 《德魯克精華》(The Essential Drucker) - 2001
36. 《下一個社會的管理》(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 - 2002
37. 《功能社會》(A Functioning Society )- 2002
38. 《德魯克日誌》(The Daily Drucker) - 2004

39. 《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實踐》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in Action)-2006

彼得·德魯克文集:

彼得.德魯克文集-卓越總裁的「御人術」

彼得.德魯克文集-質量在於過程

彼得.德魯克文集-製造業面臨兩難處境

彼得.德魯克文集-戰略規劃的是與非

彼得.德魯克文集-統一市場的多元化經營

彼得.德魯克文集-淺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彼得.德魯克文集-沒有永遠的領導者

彼得.德魯克文集-看清自己是成功邁出「自我管理」的第一步

彼得.德魯克文集-經理人要學會管理自己

彼得.德魯克文集-高效經理人為何高效

彼得.德魯克文集-高層管理的結構

彼得.德魯克文集-反面意見:正確決策的「守護神」

彼得.德魯克文集-多元化的技術規則

彼得.德魯克文集-德魯克看如何「領導」領導

彼得.德魯克文集-變革的引導者 必須遵循的4個原則

彼得.德魯克文集-彼得-德魯克提出的問題

彼得.德魯克文集-幫助小企業經營

其它:

管理大師德魯克管理學精髓

德魯克之後讀《管理之神》2007美英管理學界的震撼之作

⑵ 如何理解德魯克「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

我是這樣理解的抄:管理是一襲門關於實踐行為的學科,知道這回事並不能讓人們的工作變得有效,只有付出實踐才能達成有效性。經由行動產生的結果是這門知識被成功運用或者誤用的評價標准。很多人認為知識可以運用自己,這種偏見導致他們學習的東西而沒有被運用起來,所以大師以這句話來警示那些立志成為有效管理者的年輕人。

⑶ 德魯克的管理學思想是怎樣的

德魯克管理思想的精髓總結為「1358」,即關於管理的一個定義、管理的三大任務、管理者的五項工作和企業需要設定目標的八大領域。

德魯克的1358涵蓋了管理的定義、管理的任務、管理者的工作和企業的目標,從四個不同的緯度透視管理。
管理的定義涉及企業的使命,而企業的使命是確定遠景、優先順序、戰略、計劃、工作安排的基礎,企業只有確定了使命才能取得績效。
管理的三大任務中的每一項都有其自身的首要性。管理企業之所以有其首要性,是因為企業是一個經濟機構;然而,使工作富有成效、使員工富有所成就感之所以有其重要性,正是因為社會並不是一個經濟機構,而是仰賴管理來實現其基本的信念及價值。管理企業的社會影響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器官不會存活得比其效命的身體還久,而企業正是社會的一個器官。所謂管理者的工作,那就是所有管理者,不論他們擔任什麼職能,不論其級別和地位,都必須做的一些工作,是各種管理者共同的工作,也是管理者特有的工作。管理者唯有了解自己的五項工作,才有可能改善和提高其自身的績效。管理企業就是平衡各種各樣的要求和目標。這需要進行判斷。尋找一個目標實質上是尋找一種無需進行判斷的魔術般的公式。但是,用公式代替判斷的企圖總是非理性的,正是由於企業這種特有的性質,才使得這樣做需要有多項目標。設定目標時,需要三種平衡。目標必須與可達成的獲利能力取得平衡;也必須在短期和長期的需求之間取得平衡;而且,各目標之間也要求得平衡。同時,同一領域內的預期績效之間、以及不同領域內的預期績效之間,也都必須建立其權衡關系。
管理者的五項工作及八大領域
設定目標時需要三種平衡;目標必須與可達成的獲利能力取得平衡;也必須在短期和長期的需求之間取得平衡;而且,各目標之間也必須平衡。同時,同一領域內的預期績效之間以及不領域內的預期績效之間,也都必須建立其權衡關系。
管理者的價值在於創造出一個大於其各組成部分總和、富有活力的整體,將投入的各項資源轉化為比各項資源簡單相加得到的總和更多的東西。這就要求管理者在每個行動中既要注意到作為整體的企業的成就和成果,也要注意到為取得綜合成就而必須進行的各種活動。管理者的工作包括五項基本作業,正是它們把各種資源綜合為一個活生生的、成長中的有機體。
管理者的五項工作
管理者的五項工作是:設定目標、組織、激勵與溝通、評估績效、培養人才(包括自己)。
設定目標
企業需要設定目標的八大領域
企業需要設定目標的八大領域是市場營銷、創新、人力資源、財務資源、實物資源、生產力、社會責任以及利潤需求。

⑷ 成果管理的作者簡介

彼得·德魯克小傳,管理學科開創者,他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學之父」,他的思想傳播影響了130多個國家;他稱自己是「社會生態學家」,他對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影響深遠,他的著作架起了從工業時代到知識時代的橋梁。
1909年彼得·德魯克生於維也納的一個書香門第; 1931年獲法蘭克福大學國際法博士學位;
1937年與他的德國校友多麗絲結婚,並移居美國,終身以教書、著書和咨詢為業。
在美國他曾擔任由美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組成的財團的經濟學者,以及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業的管理顧問。為紀念其在管理領域的傑出貢獻,克萊蒙特大學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表彰他為非營利領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國際慈善機構「救世軍」授予德魯克救世軍最高獎項「伊萬婕琳·布斯獎」。
他曾7次獲得「麥肯錫獎」;2002年6月2013,獲得當年的「總統自由勛章」,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20世紀80年代,德魯克思想被引入中國;2004年,德魯克管理學全面進入中國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魯克在加州克萊蒙特的家中溘然長逝,享年95歲。 他曾連續20年每月為《華爾街日報》撰寫專欄文章,一生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共發表38篇文章,至今無人打破這項紀錄。他著述頗豐,包括《管理的實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責任、實務》《旁觀者》等幾十本著作,以30餘種文字出版,總銷售量超過600萬冊。其中《管理的實踐》奠定了他作為管理學科開創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為全球管理者必讀經典。

⑸ 彼得·德魯克的成就

作為第一個提出「管理學」概念的人,當今世界,很難找到一個比德魯克更能引領時代的思考者:1950年代初,他指出計算機終將徹底改變商業;1961年,提醒美國應關注日本工業的崛起;20年後,又是他首先警告這個東亞國家可能陷入經濟滯脹;1990年代,率先對「知識經濟」進行了闡釋。

德魯克先生一生著書和授課未曾間斷。自1971年起,一直任教於克萊蒙特大學的彼德·德魯克管理研究生院。為紀念其在管理領域的傑出貢獻,克萊蒙特大學的管理研究院以他的名字命名。1990年,為提高非營利組織的績效,由弗朗西斯·赫塞爾本等人發起,以德魯克的聲望,在美國成立了「德魯克非營利基金會」。該基金會十餘年來選拔優秀的非營利組織,舉辦研討會、出版教材、書籍及刊物多種,對社會造成巨大影響。

德魯克先生已出版超過30本書籍,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傳播及130多個國家,甚至在前蘇聯、波蘭、南斯拉夫、捷克等國也極為暢銷。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則概念及發明,包括:「將管理學開創成為一門學科、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學、組織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和滿足顧客、企業的基本功能是行銷與創新、高層管理者在企業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權化、民營化、知識工作者的興起、以知識和資訊為基礎的社會。」至2004年,德魯克先生還有新書問世。

2002年6月20日,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宣布彼得·德魯克成為當年的「總統自由勛章」的獲得者,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無論是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格魯夫,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還是通用電氣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他們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方面都受到了彼得·德魯克的啟發和影響。「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謂大師中的大師,那個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魯克」——這是著名財經雜志《經濟學人》對彼得·德魯克的評價。

1.《經濟人的末日》(The End of Economic Man)-1939
2.《工業人的未來》(The Future of Instrial Man)-1942
3.《公司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1946
4.《新社會》(The New Society)-1950
5.《管理實踐》(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1954
6.《美國的下一個20年》(America's Next Twenty Years)-1957
7.《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Tomorrow)-1957
8.《成果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1964
9.《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1966
10.《斷層時代》(The Age of Discontinuity)-1968
11.《技術、管理與社會》(Technology,Management and Society)-1970
12.《人、思想與社會》(Men,Ideas and Politics)-1971
13.《管理:任務、責任、實踐》(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1973
14.《看不見的革命》(The Unseen Revolution)-1976(1996年以《退休基金革命》(The Pension Fund Revolution)重版)
15.《人與績效:德魯克論管理精華》(People and Performance:The Best of Peter Drucker on Management)-1977
16.《管理導論》(An Introctory View of Management)-1977
17.《旁觀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1978(autobiography)
18.《毛筆之歌:日本繪畫》(Song of the Brush:Japanese Painting from the Sanso Collection)-1979
19.《動盪時代中的管理》(Managing in Turbulent Times)-1980
20.《邁向經濟新紀元及其他論文》(Toward the Next Economics and Other Essays)-1981
21.《變動中的管理界》(The Changing World of the Executive)-1982
22.《最後可能出現的世界》(小說,The La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1982
23.《行善的誘惑》(小說,The Temptation to Do Good)-1984
24.《創新與企業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1985
25.《管理的前沿》(Frontiers of Management)-1986
26.《新現實:政府與政治、經濟與企業、社會與世界》(The New Realities: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in Economics and Business,in Society and World View)-1989
27.《非營利組織的管理:原理與實踐》(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Principles and Practices)-1990
28.《管理未來》(Managing for the Future:The 1990s and Beyond)-1992
29.《生態遠景》(The Ecological Vision)-1993
30.《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Capitalist Society)-1993
31.《巨變時代的管理》(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1995
32.《德魯克看亞洲:德魯克與中內的對話》(Drucker on Asia:A Dialogue between Peter Drucker and Isao Nakauchi)-1997
33.《德魯克論管理職業》(Peter Drucker on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1998
34.《21世紀的管理挑戰》(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1999
35.《德魯克精華》(The Essential Drucker)-2001[1]
36.《下一個社會的管理》(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2002
37.《功能社會》(A Functioning Society)-2002
38.《德魯克日誌》(The Daily Drucker)-2004
39.《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實踐》(The Effective Executive in Action)-2006

⑹ 德魯克管理的核心是什麼

1、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用人。

你要僱傭一個人的手,就得僱傭他整個人。有效的領導者對人的任命和提拔都是以能力為基礎的,用人不是為了克服人的弱點,而是為了發揮人的長處。

能有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時,會先考慮某人能做些什麼,而不是考慮職位的要求是什麼。對人的多樣化要有絕對的包容性,不能讓企業成為改造員工個性的工廠。

企業應該對人的判斷力支付報酬,而不是對無過錯支付報酬。

2、企業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

領導者應該是引導屬下做正確的事,因為領導才華與能力是以領導者做事的成果來判定的。

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則是'做正確的事'。

有效的管理就是關注時間管理,關注系統思考,關注培養接班人。

其中的核心工作:設立目標;任務分派;激勵溝通;績效評估;培育人才。

不能把失敗歸咎於部下的無能或偶然狀況。

其實,失敗是系統存在缺陷的徵兆。

3、管理者必須要卓有成效。

其實並不是只有高管才是管理者,所有知識工作者,都應該像管理者一樣工作和思考。

對組織負有責任,能影響組織經營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

每個人都以卓有成效作為最高工作標准,一群平凡的人,就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所以說卓有成效是管理者能夠做到而且必須做到的事。

那麼如何才能卓有成效:時間管理,聚焦貢獻,發揮長處,要事優先,有效決策。

4、以最快速度適應'變化',變化不是威脅,而應該把它看作機會。

在一日千里的結構性調整中,唯一能倖免於難的只有變革的引領者,我們無法左右變革,只有走在它前面。

變不是最重要的,變化的趨勢或趨勢的變化是最重要的,趨勢的變化能讓人發現看得見的未來。

因為即使最強大的企業,如果不面向未來採取行動的話,也會陷入困境。

⑺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都有什麼著作,最有名的是哪部

德魯克的全部著作年表
1. 《經濟人的末日》(The End of Economic Man )- 1939 2. 《工業人的未來》(The Future of Instrial Man) - 1942 3. 《公司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 1946 4. 《新社會》(The New Society) - 1950 5. 《管理實踐》(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 1954 6. 《美國的下一個20年》(America's Next Twenty Years) - 1957 7. 《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Tomorrow) - 1957 8. 《成果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 )- 1964 9.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 - 1966 10. 《斷層時代》(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 1968 11. 《技術、管理與社會》(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Society) - 1970 12. 《人、思想與社會》(Men, Ideas and Politics) - 1971 13. 《管理:任務、責任、實踐》(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 1973 14. 《看不見的革命》(The Unseen Revolution) - 1976 (1996年以《退休基金革命》(The Pension Fund Revolution)重版) 15. 《人與績效:德魯克論管理精華》(People and Performance: The Best of Peter Drucker on Management )- 1977 16. 《管理導論》(An Introctory View of Management) - 1977 17. 《 彼得·德魯克旁觀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 1978 (autobiography) 18. 《毛筆之歌:日本繪畫》(Song of the Brush: Japanese Painting from the Sanso Collection) - 1979 19. 《動盪年代的管理》(Managing in Turbulent Times) - 1980 20. 《邁向經濟新紀元及其他論文》(Toward the Next Economics and Other Essays) - 1981 21. 《變動中的管理界》(The Changing World of the Executive) - 1982 22. 《最後可能出現的世界》(小說,The La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 1982 23. 《行善的誘惑》(小說,The Temptation to Do Good )- 1984 24.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1985 25. 《管理的前沿》(Frontiers of Management) - 1986 26. 《新現實:政府與政治、經濟與企業、社會與世界》(The New Realities) - 1989 27. 《非營利組織的管理:原理與實踐》(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 1990 28. 《管理未來》(Managing for the Future) - 1992 29. 《生態遠景》(The Ecological Vision) - 1993 30. 《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Capitalist Society) - 1993 31. 《巨變時代的管理》(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 - 1995 32. 《德魯克看亞洲:德魯克與中內的對話》(Drucker on Asia: A Dialogue between Peter Drucker and Isao Nakauchi) -1997 33. 《德魯克論管理》(Peter Drucker on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 - 1998 34. 《21世紀的管理挑戰》(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 1999 35.《九十年代的管理》-彼得.德魯克-1999 36. 《德魯克精華》(The Essential Drucker) - 2001 37. 《下一個社會的管理》(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 - 2002 38. 《功能社會》(A Functioning Society )- 2002 39. 《德魯克日誌》(The Daily Drucker) - 2004 40. 《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實踐》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in Action)-2006

⑻ 什麼叫德魯克管理

「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

德魯克的1358—1—管理的定義

那國毅

什麼是"德魯克的1358"?即關於管理的一個定義;關於管理的三大任務;管理者的五項工作和企業需要設定目標的八大領域。這些都是德魯克管理思想的精髓。

目前,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而管理卻相對滯後。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我們面對的挑戰是,如何能迅速培養成千上萬的管理者與世界頂極強手同台競技並且勝出。為了積極應對這個無法迴避的挑戰,我們首先要了解世界頂級強手的管理方式。經過幾年的研究,我發現:不管是比爾·蓋茨還是傑克·韋爾奇,或者是《財富》500強中的許多管理者,都深受一位管理大師的影響,他就是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2000年,我前往美國德魯克管理研究生院師從彼得·德魯克。今天,我願藉此機會與中國的管理者一起來分享彼得·德魯克管理思想的精髓,即:德魯克的1358。什麼是德魯克的1358呢?它對於提升我們的管理能力有什麼幫助?在本文結束之時,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成為你管理思想的一部分。

彼得·德魯克在1939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經濟人的末日:論極權主義的根源》(The End of Economic Man),他當時只有30歲。2004年,彼得·德魯克已是95歲高齡的老人,他又向我們展現了他的新作《德魯克選集》(The Daily Drucker)。在過去的65年裡,彼得·德魯克已出版了36本著作,這些書加在一起應超過1萬頁,這還不算他在《哈佛商業評論》、《華爾街日報》、《大西洋月刊》等刊物上發表的各種文章。由於工作的關系,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在全國各地講授德魯克的管理課程,學員經常問我:德魯克寫了這么多書,我應該讀哪一本?有的學員對我說,我參加您的課是來聽您講德魯克的書,其實,德魯克的書我也有,就放在床頭櫃上,總想讀,但總沒有時間。還有的學員說,德魯克的著作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您能不能用簡短的話來概括他的管理思想的精髓?

經過多年對德魯克管理思想的系統研讀和講授,我嘗試著將他的管理思想整合在一個框架之內。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能使工作繁忙的管理者在短時間內掌握德魯克的管理思想精髓,便於中國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識地去實踐德魯克的管理思想。管理是一種實踐,管理者就是實踐者。而管理者的實踐是由其認知所決定的,因此,在這個意義上,管理者能否認知正確的管理思想對於企業的成敗至關重要。

通過我對德魯克管理思想系統的研究,我將他的管理思想整合在一個簡明的管理框架內,我把這個框架稱為"德魯克的1358","1"就是德魯克關於管理的一個定義;"3"是指德魯克提出的管理的三大任務;"5"是指德魯克列舉的管理者的五項工作;"8"是指德魯克倡導企業需要設定目標的八大領域。這些都是德魯克管理思想的精髓。

掌握德魯克管理思想的精髓,要從德魯克對管理的定義入手。身為一名管理者,我們首先要弄明白管理是什麼?管理為什麼?德魯克說:"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並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界定使命是企業家的任務,而激勵與組織人力資源是領導力的范疇,二者的結合就是管理。"這就是德魯克對管理的定義。

在這個定義中,德魯克使用了一個關鍵詞:使命。什麼是使命呢?使命就是組織存在的原因。關於使命的假設規定了組織把什麼結果看作是有意義的,指明了該組織認為它對整個經濟和社會應做出何種貢獻。

現在,打開電視或翻開報紙,每天都可以看到中國的企業在以不同的方式"做大做強",都在爭做"世界500強",希望自己的企業基業長青。於是乎,中國的企業由於規模太小,短期內靠自己長不了太大,但企業的目標又是"做大做強"、進入"世界500強",怎麼辦?兼並收購外國企業就成了這些企業的首選。可過不了多久,我們又聽到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收購的外國企業又被賣掉,這一買一賣的損失少則幾億元,多則幾十億元,股東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這里有兩個問題也許是我們的企業家應該認真思考的:第一,企業為何而存在?是為了"做大做強"嗎?是為了利潤最大化嗎?"做大做強"是企業為自己設定的"內部"成長目標,客戶沒有義務為這個目標做貢獻。企業應該問自己的正確問題是:企業對整個經濟和社會應做出何種貢獻?企業為何而存在?高瞻遠矚的企業之所以能基業長青,是因為它們正確回答了這個問題。

柯林斯在《基業長青》中提到了默克公司的案例。第三世界有上百萬人感染了河盲症,這種疾病的成因是大量的寄生蟲在人體組織里游動,最後移到眼睛,造成失明。100萬個顧客是規模相當大的市場,只是這些人都很貧窮,買不起昂貴的葯品。默克公司知道,研製針對河盲症的葯品不可能有什麼投資回報,卻仍然推動這個計劃,希望產品通過檢驗後,某些政府機構或第三方會購買這種葯品,分發給病人。但沒有機構願意購買,於是公司決定免費贈送葯品給需要的人,且自行負擔費用,直接參與分發工作,以確保葯品確實送到受這種疾病威脅的上百萬人手中。

默克為什麼推動這項名為"美迪善"的計劃?默克公司CEO魏吉羅指出,若不推動生產這種葯品,可能會瓦解默克旗下科學家的士氣--因為默克公司明確提出自己從事的是"保存和改善生命"的事業。魏吉羅說:"我15年前第一次到日本時,日本的企業界人士告訴我,是默克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把鏈黴素引進日本,消滅了侵蝕日本社會的肺結核。我們的確做了這件事,而且沒賺一分錢,但是,默克今天在日本是最大的美國制葯公司,這一點兒也不意外。(這種行為的)長期影響並非總是很清楚,但我認為多多少少它會有回報的。"

默克公司在創建以後的大部分時間里,都同時展現崇高的理想和本身的實際利益。喬治·默克二世在1950年解釋了這個矛盾:"我希望……表明本公司同仁所必須遵循的原則……簡要地說,就是我們要牢記:葯是為了救人的,不是為賺錢的。但利潤會隨之而來。如果我們記住這一點,就絕對不會沒有利潤。我們記得越清楚,利潤就越大。"

默克公司在成立100周年時出版了一本書,名叫《價值觀與遠景:默克百年》,它強調的是100年來,默克是在價值觀與遠景的指引下走到今天的。所以,使命、遠景與價值觀不是掛在企業牆上的裝飾,而是企業決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也許有人會說,制葯公司就應當這樣,這和企業的性質有關。那就讓我們再聽聽惠普公司創始人戴維·普卡德(David Packard)是怎麼說的:

"我們為什麼要辦公司?我想許多人錯誤地認為,辦公司就是為了賺錢。雖然賺錢是公司的重要成果之一,但如果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我們必然會得出如下結論,即一批人走到一起來,並以公司的形式存在,以便成就一番單靠個人力量不能成就的事業,即為社會做出貢獻--這句話聽起來一點也不新鮮,但卻至關重要。留意一下周圍的企業界,你仍會發現一些人只對金錢感興趣,對其他事漠不關心,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潛藏在追逐利潤背後的實際動力是一種要做一點事情的慾望,如生產一種產品或提供一種服務,總而言之是要做一點有價值的事情。因此,讓我們在牢記這一點的基礎上討論一下惠普為何存在的原因。我們存在的真正目的是向公眾提供某種獨特的、有用的東西,從而為社會做出貢獻。"

在企業管理中,人們經常使用使命、遠景、價值觀這三個詞,可是很少有人能說清楚它們是什麼,它們的區別和聯系在哪裡。使命是組織存在的原因,是組織的目的。它給我們提供了方向,而不是具體工作。使命、目的和宗旨都是同義詞。遠景是未來所創造的圖畫,回答"組織將成為什麼"的問題,是實實在在的目標。價值觀是在我們追尋使命過程中的生活方式,回答"組織如何採取行動"的問題,是組織決策時的試金石。

使命、遠景和價值觀之間的聯系可以歸納為:使命是一切的根本,遠景把使命轉變為真正富有意義的預期結果,價值觀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和行動去實現真正富有意義的預期結果。

每個企業都毫無例外地高喊"誠信",但什麼是誠信?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伊梅爾特處理冰箱壓縮機的做法就是對誠信的最好詮釋。伊梅爾特在負責通用電氣電器事業部時,發現冰箱有質量問題,壓縮機泄漏氟里昂,已有100萬台這樣的冰箱投放市場。如果召回這100萬台冰箱,將使通用電氣損失6億美元。如果不召回,消費者也不會知道壓縮機有質量問題,但這100萬台冰箱壓縮機泄漏的氟里昂將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破壞臭氧層。出於對"誠信"的信仰,伊梅爾特認為還是應當召回這100萬台冰箱,他請求傑克·韋爾奇批准這一決定。傑克·韋爾奇問了他一系列問題。面對人稱"中子彈"的傑克·韋爾奇的追問,伊梅爾特非常緊張,襯衫後背都濕透了。傑克·韋爾奇最後說,既然你認為這么做是對的,那麼就這么做吧。

開店的人常說"童叟無欺",可什麼叫童叟無欺?看看英國的麵包師是怎麼實踐童叟無欺的:我們都知道"一打"是12,但很少有人知道英國麵包師的"一打"是13。為什麼?麵包師做麵包是用手揪面團,他怕給客戶缺斤短兩,因此,在賣一打麵包時,再多給客戶一個以確保足量。

閱讀全文

與德魯克成果管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