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有哪些
1、中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
1970年4月1日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
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2、神舟五號進入太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號衛星升空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4、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5、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貳』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中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
1970年4月1日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
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2、神舟五號進入太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號衛星升空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4、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5、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叄』 建國以來十大科技成就是什麼
1、中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
1970年月1日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
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2、神舟五號進入太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號衛星升空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4、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5、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肆』 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我國有哪些自主研發的科技成果
兩彈一星成果不斷在進步中;北斗群星組網成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中國天眼瞭望天際:基建狂魔敢為天下先;高鐵穩中求進;太多的太多值得我們驕傲的。剩下的就是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攬世界於懷抱,讓世界感受到中國的溫度與速度,給世界帶來正能量的光輝
『伍』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一、科技戰略的發展
、建國初
①建立科研機構:1949年設立中國科學院,郭沫若任院長.
②制定中國科學發展遠景規劃,以發展原子能、火箭、電子計算機等高科技為重點.
2、文革期間:中國科技事業遭到嚴重破壞.
3、文革後
①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鄧小平重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著名論斷,科學技術和知識分子重新得到肯定和重視.
②1985年,科技體制改革開始,推進了科技和經濟的結合.制定863計劃、星火計劃和火炬計劃,提高了我國科技綜合競爭實力.
③1995年,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標志我國科技發展進入新階段.
二、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主要成就
1、「兩彈一星」(指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的開發研製.(科學家:鄧稼先、錢學森)――目的:打破美蘇等對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
①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意義:加強了中國國防能力;為和平利用核能打下基礎.後來先後建成秦山核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
②1964年自行設計製造中近程導彈實驗成功.
③1960年,中國自己設計研製的第一枚火箭在酒泉發射成功.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進入航天時代.
2、航天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①1992年,中國政府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研製計劃.這是中國在世紀之際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②2003年10月15日「神舟」5號飛船載人(楊利偉)航天飛行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3、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產雜交水稻(南優2號)——第二次綠色革命,第五大發明――他2001年獲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雜交水稻之父).
意義: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有助於解決未來世界性飢餓問題,為世界農業科技作出重大貢獻.
4、計算機技術的發展:1983年研製成功「銀河1號」
5、生物技術的發展: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辟人工合成蛋白時代.
希望可以幫到你.
『陸』 建國以來70年的成就
七十年來,人民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奠基石,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舉世聞名的中國奇跡。祖國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足以讓人自豪。
比如;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 爆炸成功;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中華民族創造的輝煌業績。
在有;1971年,在聯合國大會第26屆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得到恢復。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重回聯合國,是世界進步的的需要,也是歷史的必然。
更為驕傲的是;1992年,政府決定實施命名為「921工程」載人航天工程。
2003年,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之後,從「神州六號」到「神舟十一號」,中國航天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1997年跟1999年,香港、澳門分別回到祖國的懷抱,大大推進了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
2008年北京奧運會展示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也把「中國文化」傳遞給了世界。
建國70年的變化使中國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人民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四個現代化也已經實現,一個泱泱大國更讓其它的國家羨慕不已,國防力量不斷的發展和強大,使我們能夠在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里美好的生活。
『柒』 中國建國以來的高科技成就
第一方面:國防高科技領域
「兩彈一星」其一指原子彈和氫彈、另一彈指導彈;一星指人造地球衛星。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兩彈一星研製成功,標志著新中國是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強大的國家。1、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自主研製的原子彈。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意義:原子彈爆炸的成功,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於維護世界具有重要的意義。1967年6月17日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從原子彈到氫彈的爆炸成功我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用的時間在世界核大國里最短。2、1964年6月第一顆地對地導彈試射成功。1966年10月,成功試射了裝載核彈頭的中程地對地導彈。70年代開始,我國裝備自主研製的戰略遠程導彈。1980年,我國在太平洋海域發射洲際導彈成功。我國具備了核威懾反擊能力。
3、1970年4月22日,我國應用自主研製的長征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1975年11月我國發射成功第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我國掌握了宇宙飛船的重要核心基礎技術。1981年我國成功的用一枚運載火箭將三顆人造衛星送上宇宙。
4、我國航天事業的新進展
我國自主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世界上具備先進水平。具有穩定可靠、安全、運載力大的優點。⑴、1999年11月,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宇宙飛船「神舟一號」。⑵、2003年10月,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神舟五號」,宇航員楊利偉成為中國第一位遨遊太空的人。⑶、2005年10月,我國成功發射「神舟六號」宇宙飛船,將宇航員費俊龍、聶海勝送入太空。實現了多人多天太空飛行。⑷、2007年10月24日,中國自主研製的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傳回首張月面圖像。第一幅月球照片正式對外公布,這標志著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嫦娥工程的影響: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成功,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⑸、2008年9月25-27日,神舟七號宇宙飛船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宇航員翟志剛實現太空出艙行走。6、2010年國慶節,我國發射嫦娥二號探月衛星。7、2011年9月29日,我國成功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11月1日,成功發射「神州八號」宇宙飛船,兩個飛行器勝利實現交會對接,11月17日,神八飛船勝利返回。
第二方面:民用科學技術
1、雜交水稻
(1)我國水稻專家袁隆平在1973~1975年首次在世界上完成了雜交水稻的研製工作。【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雜交水稻,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1974年培育成功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1975年完成大規模製種試驗和高產試驗。】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01年袁隆平獲得國家科學最高技術獎。我國大江南北的農田普遍種上袁隆平研製的雜交水稻。為我國糧食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印度、越南等20多個國家引種了雜交水稻。袁隆平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貢獻。
2、「863計劃」―――是我國「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簡稱。1986年3月,中國科學院四位老科學家王淦昌、王大珩、楊嘉墀、陳芳允聯合向黨中央寫了一封信,題為《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建議》。向黨中央提出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高技術的建議。八六三計劃於1987年開始實施《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後稱「八六三計劃」。
(2)內容:《863計劃綱要》,確定把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等七個領域作為我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6年又將海洋高技術列為計劃的第八個領域。(3)863計劃的歷史意義:863計劃的實施,大大提高了我國高技術研究開發水平,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並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縮小了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增強了我國高技術研究開發實力,使我國在高技術領域有了自己的陣地。帶動了我國高技術極其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3、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
1958年,中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1970年中國開始研製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改革開放前中國計算機技術與西方差距僅三年;1974年至1987年王選院士研製成功漢字激光照排機術。1983年中國研製成功每秒運算億次的銀河一號計算機;1994年,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中國的網路時代開始了。2001年之後,中國開始迅速普及寬頻網。2002年,中國自主研製的晶元「龍芯」誕生。2008年9月,中國研製成功每秒運算230兆次的「曙光5000」超級計算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2010研製成功的「曙光-6000」超級計算機將普遍採用國產的龍芯-3中央處理器,中國的大型機有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內核。2010年6月1日,,曙光「星雲」超級計算機系統發布,它的運算速度達到3000萬億次,實測運算速度每秒1271萬億次在世界超級計算機排名第二。 20世紀末,人類進入了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以互聯網為主要特徵的數字化正在改變著世界,引起社會和經濟的深刻變化。1993年中國開始接入互聯網,互聯網迅速發展,我國已經掌握新一代互聯網的核心技術。到2011年我國網民達到5.25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8%,成為世界上互聯網規模最大的國家。手機上網3.65億人。中國的信息化程度達到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
4、突破了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難關。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建設了舉世矚目的南京長江大橋、成昆鐵路、焦柳鐵路、葛洲壩水利樞紐等重大工程。進入新世紀,我們又在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重大進展。在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建設中,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難關,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5、在重大疾病、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控的科技創新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我國研製成功復方青蒿素、成功實現斷肢再接、完成肝臟等多器官移植、研製出乙肝疫苗在內的多種抗病疫苗。在資源環境、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為應對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6、在基礎研究領域和重大公共領域的創造發明領域取得一批成就。我國在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溫超導、納米材料、量子通訊、生命科學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動通信等前沿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捌』 新中國成立70周年,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取得的成就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種、主要是政治、經濟、文化中。
1、政治
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的票數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2001年11月,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決定。
2013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首次在國際場合提出「命運共同體」理念。
2、經濟
2001年11月10日,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法律文件,它標志著經過15年的艱苦努力,中國終於成為世貿組織新成員;也標志著中國在經過了15年的歧視待遇之後,終於享有了與其他世貿成員同等待遇的權利。
3、文化
2008年北京奧運會展示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改革開放30年風雨歷程,中國在世界人民的印象中更多的是一個蓬勃的新興經濟體。北京奧運會則把「文化中國」傳遞給了世界,「綠色」「科技」「人文」的理念,深深地融進了傳統奧運理念之中。
(8)建國七十周年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1957年4月,首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開幕,新中國沖破西方經濟封鎖和政治孤立,打開通向世界的窗口。從此,全球市場得以見證中國製造的巨大潛力。61年後,上海,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拉開帷幕,讓世界驚嘆於中國市場的強大活力。
70年的中國,是一部艱苦奮斗的創業史,是一部紅色基因的傳承史,更是一部改革創新的奮斗史。我們伴隨著祖國的成長而成長,隨之我們也將見證祖國的偉大、繁榮和富強。
『玖』 建國以來,新中國的科技成就
第一,黨和政府作出發展「兩彈一星」戰略決策的時代背景。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敵視中國,想要扼殺新生的人民政權; 60年代中蘇關系也急劇惡化了;美蘇兩個大國的爭霸,導致世界局勢緊張。為了沖破美蘇兩大國對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壟斷,中國積極發展高新科技,以鞏固國防,維護國家安全,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一個安定的環境。第二, 「兩彈一星」計劃的重大成果。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國和蘇聯的核壟斷;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導彈實驗成功,加強了國防力量;第一枚中國自行研製的火箭發射成功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宣告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教師應使學生深刻理解,我國在核科學的發展中,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為人類造福的一貫立場。第三,中國在「兩彈一星」之後,不斷向更高的科學高峰攀登,在核科學和空間技術上碩果累累,已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第四,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和「神舟」5號飛天的巨大成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成為世界航天大國。第五,雖然我國的核技術發展的起因是國防需要,但也為和平時期核能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武漢長江大橋;噴氣式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