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7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是怎麼回事
3月23日,主題為「直面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未來」的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在海南博鰲盛大開幕,有超過18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為全球貿易做貢獻的代表參會。
博鰲亞洲論壇是一個非政府、非營利的國際組織,自2001年成立以來致力於推動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為本地區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Ⅱ 博鰲亞洲論壇給海南帶來什麼影響
海南博鰲因為被定為博鰲亞洲論壇永久的會址而聞名於世。帶熱了一大批博鰲旅遊景點,主要有:海南博鰲海洋館、博鰲亞洲論壇國際會議中心、海南瓊海七寶蓮池等。周邊海景優美,環境清新,國家在當地開設有幹細胞研發先行區,10月20-22日,2017博鰲國際幹細胞&抗衰老高峰論壇也會在這里舉辦。
Ⅲ 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外交部有何表示
近日,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對此提問時,外交部汪文斌說:「相信在各方積極參與下,今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一定會取得豐碩成果,為亞洲和世界各國早日走出疫情陰霾、實現復甦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汪文斌表示,本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是疫情形勢下首個以線下為主的大型國際會議,各界高度關注。國家領導今天上午在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為《同舟共濟克時艱,命運與共創未來》的主旨演講,闡明了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背景下加強全球治理的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對於增強各界信心、凝聚各界共識,引導亞洲和世界各國攜手戰勝疫情、共創美好未來具有重大意義。
(3)2017博鰲亞洲論壇成果擴展閱讀
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正式開幕
4月18日的博鰲亞洲論壇現場,人們感受到的不僅是風和日暖、海碧山青,更是信心勇氣、攜手同行。本次論壇通過線下線上融合的方式,正搭建起連接海內外的「希望之橋」。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來到十字路口,唯有團結一心「遇山一起爬,遇溝一起跨」,亞洲經濟、世界經濟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
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主題是:「世界大變局:共襄全球治理盛舉 合奏一帶一路強音」。從2013年起經過8年實踐,「一帶一路」建設已從「大寫意」走向「工筆畫」,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
近一年多來,在生產要素流動受阻的情況下,「一帶一路」合作促進了亞洲及毗連地區經濟復甦,展現了亞洲國家促進國際合作的決心,也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一個「亞洲視角」。在全球范圍內,「一帶一路」成為最受歡迎的公共產品之一。截至去年底,中國已與138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簽署203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Ⅳ 今年是博鰲亞洲論壇20周年,這個論壇主要有哪些作用
今年是博鰲亞洲論壇20周年,這個論壇主要有哪些作用?
簡單的來說就是為了經濟發展而發起的聚會,有矛盾的話能放下來咱就放下來先發展經濟再說。咱們都在這個地區不能因為某些歷史原因或者一些事情耽擱了經濟發展。 能合作的就合作 就是這個樣子 我的理解就這樣。所以每年的峰會都沒有具體內容也談不上落實什麼政策。
博鰲亞洲論壇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信心和動力。後疫情時代,加快推動經濟復甦增長、全面恢復正常社會秩序是各個國家面臨的最緊迫事項。我國疫情防控已取得重大戰略成果,2020年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今年一季度經濟延續強勁復甦態勢,GDP更是實現了高達18.3%同比增速,預計2021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將超過1/3。博鰲亞洲論壇是在中國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和中國經濟取得穩健復甦背景下召開的世界范圍內首個以線下會議為主的大型國際會議,通過面對面的抗疫經驗分享和高質量建設性對話,將向全球各國傳遞更多積極信號和堅定信心,為後疫情時代世界經濟社會復甦貢獻智慧和力量。
Ⅳ 博鰲亞洲論壇20周年了,博鰲亞洲論壇論什麼
博鰲亞洲論壇,英文簡稱博鰲亞洲論壇,是一年一度的國際會議。這次會議是各國就經濟發展達成共識的結果。博鰲亞洲論壇是一個由29個成員國共同發起、非官方、非營利性、常態化、總部設在中國的國際組織。公司於2001年2月在海南省瓊海市博鰲鎮正式成立。博鰲是論壇總部的永久所在地,每年定期召開年會。博鰲亞洲論壇為凝聚亞洲共識、推動經濟全球化、促進各方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言獻策。會議將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博鰲計劃”,作出積極貢獻。博鰲亞洲論壇規模不斷擴大,影響不斷擴大,為凝聚共識、促進共同發展、深化區域合作、解決亞洲和全球問題發揮了獨特作用。論壇已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橋梁,成為具有亞洲特色甚至全球影響力的國際交流平台。
Ⅵ 博鰲論壇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如果要在中國尋找一個對外開放與創新驅動的樣板地區,粵港澳大灣區一定是答案之一。改革再出發,開放再深化,創新再驅動,這里是最前沿的地方。
大灣區的戰略構想被正式提出後,粵港澳三地就受到廣泛關注。4月9日下午,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現場,廣東省省長馬興瑞、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和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共話大灣區建設與發展。
「大灣區規劃很快就要出台」
兩個特別行政區、9個地級市、3萬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16家世界500強企業,經濟總量10萬億元,總規模接近紐約大灣區……在馬興瑞眼中,這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已經積累的優勢。從全國來看,這里也是綜合實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最具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年會上,馬興瑞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很快就要出台。他希望,規劃出台後,可以發揮粵港澳三地各自的優勢,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將大灣區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林鄭月娥也非常期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正式出台。她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提升到國家戰略發展層面,這一戰略不僅促進了大灣區自身的改革與創新發展,而且對中國與亞洲其他地區以及全世界的開放聯系很有助益。她也呼籲,在具體規劃出台後,最好有更高層次的負責人或機構來協調,「為我們排憂解難」。
梁維特提出,大灣區的建設既要加強統籌協調,建立高層次的協調機制,又要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既要深入融合實現共享共建,又要兼顧各方不同效益,發揮各方獨特作用;既要重視大型企業和機構引領和導向的作用,又要重視中小企業的參與。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認為,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科技化進程正在加速,這需要更大的城市群來解決住房、交通、就業、產業鏈等發展問題,而「大灣區就是這么一個新的空間」。樊綱預測,到2050年,大灣區將擁有1.2億到1.4億人口,如果體制機制的改革持續推進,對外開放與合作深入開展,「9+2」城市之間精誠合作、協同發展,大灣區一定會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
「一國兩制」既是挑戰也是優勢
與紐約、舊金山、東京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最明顯的不同在於存在著兩種社會制度和3個關稅區。
「改革開放40年已經證明了這條路能走下去!」在馬興瑞看來,「一國兩制」既是大灣區的最大挑戰,也是最明顯優勢,下一步大灣區建設的重點就是要集聚各方優勢與能量。馬興瑞坦言,目前大灣區確實在人、物、信息流動上遇到一些障礙,比如人員過關、進出貨物等,這些問題可以得到部分解決。比如,香港、澳門的大學生在廣東工作,需要就業許可證,廣東省可以通過自身機制改革取消這類限制。
「流不動的地方,我們就要向中央政府報告,這些內容我們現在都有了一個初步的方案。」馬興瑞說,對於三地間的制度障礙,要一步一步解決,「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很難。」
林鄭月娥認為,「一國兩制」客觀上為香港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提供了更寬松、開放的環境,這在大灣區建設中提供了非常直接的幫助。「在金融服務方面,我們可以提供大灣區需要的專業金融服務,無論是融資、投資還是發債,都是我們的強項。」
她還指出,香港獨特的社會制度、法治傳統以及與國際高度接軌的營商環境,既可以把國際企業引進大灣區,也能夠幫助內地企業更好地「走出去」。
南豐集團CEO梁錦松曾擔任過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舊金山大灣區和紐約大灣區的綜合體,既有科技創新與先進製造的結合,也有金融與國際貿易的結合,「『一國兩制』賦予香港很獨特的地位」。
梁錦松尤其看好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特別是離岸人民幣債券、國際融資等業務。在他看來,這既是推動金融與製造業結合、促進大灣區建設的具體做法,也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路徑。
樊綱注意到,大灣區內有廣州南沙自貿區、深圳蛇口自貿區和珠海橫琴自貿區3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他建議這3個自貿區可以先與香港、澳門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聯盟,在貿易流通、進出口關稅等方面開展試點。
科技創新是方向 人才流動是重點
在博鰲論壇的相關討論中,來自粵港澳的嘉賓都談到了大灣區的重點合作方向:科技創新。
馬興瑞表示,科技創新中心是大灣區未來的主攻方向,但也是目前的短板所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和別人的差距相當大,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沒有世界級的大學。」
怎麼辦?他認為,大灣區可以依託香港的科研力量,配置全球的創新資源要素,而珠三角可以繼續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發揮獨特優勢。「產業創新能力,特別是以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能力,我們在大陸是第一的。香港和澳門有一大批科學家,有很好的原始創新能力,把這些有機結合,應該不得了。」
林鄭月娥也認為,香港可以通過底層的科研創新將成果轉移和孵化到珠三角城市,等到企業規模擴大需要融資甚至上市時,再藉助香港金融市場的力量。據她介紹,為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這一屆的香港特區政府還設立了特區發展顧問團和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大力推動大灣區科技創新。
林鄭月娥提到,大灣區未來的科技創新發展,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需要更多人才在這里流動。在她看來,大灣區為香港解決了發展空間的瓶頸問題。「香港目前沒有這個空間,我們現在經濟發展的兩大局限,一個是土地,一個是人力。」
梁錦松認為,人才是大灣區科技創新最重要的競爭手段,政府應該考慮如何培養和留住全球人才,尤其是從細節制度入手。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舉例稱,香港到深圳過關是一個很小的環節,但如果時間耗費太久,會影響人才能力的發揮。他建議利用最新的人臉識別技術,讓人才在大灣區間流動得更為順暢。
此外,他還建議在生活保障方面放開限制,服務更多人才。例如,在一些城市進行國際醫療試點,讓香港和國外的醫生可以在試點區內開展醫療服務,從而讓人才在大灣區內流得動、留得住。聽到這個建議,馬興瑞立馬接過話頭:「這個問題前段時間我們已經討論過了,是有可能實現的。」
馬興瑞還說,下一步廣東將密切與港澳的合作,加快建立大灣區建設協調機制;聚焦破解一國兩制的體制機制障礙,發揮各自優勢,暢通人流、物流、信息流;構建區域協同創新的共同體,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強化醫療保障和人才合作,促進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更加便利。
本報海南博鰲4月9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林 任明超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8年04月10日 01 版)
Ⅶ 博鰲論壇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博鰲論壇成功的原因是亞洲正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經濟最有活力的地區,世界對亞洲經濟的關注和對博鰲亞洲論壇的興趣也因此與日俱增。
在全球經濟放緩的情況下,東亞與南亞在2016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5.5%與6.7%,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2017年,亞洲貢獻了全球約60%的經濟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亞洲新興和發展中國家2018年的經濟增速將達6.5%,仍將繼續佔世界經濟增長的一半以上。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進行和地區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的經濟關系將變得更為密切,合作深度和廣度也會不斷增加,博鰲亞洲論壇的價值將會得到進一步體現。未來是亞洲的世紀,通過博鰲論壇這個平台增加溝通交流和尋求合作,加強地區經濟聯系,是實現亞洲整體經濟發展、推動亞洲復興的重要一環。亞洲經濟的發展與活力,不僅帶動著區域內國家間的經濟溝通合作,更吸引了亞洲區域外國家和企業對亞洲經濟的關注。
Ⅷ 2017博鰲亞洲論壇都有哪些議題呢
1月9日,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在北京宣布,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將於3月23日至26日在海南博鰲召開,主題為「直面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未來」。
如何推進改革也是2017年年會的重點議題之一。相關議題包括:供給側改革、勞動力市場改革、醫改、土地制度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業綠色革命、商業變革、教育改革、第四次工業革命、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去泡沫、資產證券化、去杠桿等。
創業、創新和新經濟是近幾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議題的新亮點。本次年會安排了十餘場與新經濟有關的分論壇,涵蓋工業設計、城市的個性、分享經濟、矽谷創新、人工智慧、虛擬現實、大數據、數字貨幣與區塊鏈、金融科技、創業與資本、互聯網汽車、直播經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