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模式
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處於轉型期,正在逐步擺脫傳統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但尚未建立起科學有效的新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根據科技成果轉讓參與主體的不同,我國現有的轉化模式主要包括市場轉化模式、自行轉化模式、產學研聯合轉化模式、科技創新轉化模式及政府推廣轉化模式、跨國公司資助轉化模式(圖4-4)。
(一)市場轉化模式
市場轉化模式是在供給、技術市場、需求三方共存的基礎上,將科技成果引向市場,通過技術市場的有償轉讓、流通,由供給方輸送給需求方,以實現科技與生產的有效結合。按照是否需要第三方進行分類,市場轉化模式可分為科技中介轉讓模式和專利出售模式。
圖4-4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分類
1)科技中介轉讓模式。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中,一個重要途徑是通過科技中介機構與各類創新主體和要素市場建立聯系,溝通機構間的技術流動,促進各參與主體的互動以實現有效的知識流動與技術轉移。一般來說,政府辦科技成果轉化機構是推廣和普及先進技術的主要力量,民辦科技成果轉化機構是科技成果推廣體系的延伸和拓展。在發達國家,政府資助的技術服務機構是新技術和企業間的橋梁。我國近年來也加強了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發展了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不同層次的科技中介服務基地,使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較大發展。這種模式的優點在於運用市場手段吸引各類生產要素,為上下遊客戶提供廣闊的選擇空間,配置豐富的資源。但它也存在研究機構經濟效益相對較低,需求方難以持續開發技術等問題(朱寧寧,王溦溦,2011)。
2)專利出售模式。專利出售模式是科技成果擁有者通過技術市場一次性地將創新成果的全部或部分有償轉賣給企業使用,從而獲得繼續科研的資金支持。而企業藉助科技成果改進技術,優化結構,解決發展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和發展困境,降低生產和運營成本,獲取高額利潤。二者的結合實現了信息、資金、技術的互補,實現了資源的最大優化率。這種模式的優點是過程簡單,科研投入可以迅速得到彌補;缺點是尋找需求對象的難度比較大,買賣雙方都要花費信息搜索成本,科研成果認識及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不確定性會帶來較大的市場風險。
(二)自行轉化模式
自行轉化模式是科研機構或企業以現有政策和環境為依託,多渠道籌集資金,將自身研製的科技成果在本單位內部進行轉化並自負盈虧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將科技成果的成果源與吸收體融合一體,使市場交易內部化,無須中間環節,既簡化了交易手續,降低了交易費用,又能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和後續開發,同時省去了成果泄露的問題。這種模式轉化速度快、耗時短、效率高,但要求科研院所和企業擁有尖端科技設備、雄厚科研和經濟實力以及高水平的經營管理能力。我國的北大方正、清華紫光等就是高校自行轉化科研成果的典型案例。自行轉化模式依主體的不同可分為3種子模式。
1)融資轉化模式。企業通過吸引風險投資或通過二級板市場進行融資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具體流程是科技成果→風險投資→科技企業→形成規模→投資退出。目前,清華大學已開始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實行科技成果轉化,為改造傳統產業,強化校企合作和國企脫困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然而如何評估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降低風險投資對成果轉化的不信任度,有效監管風險投資公司的管理與運作等,都是我國融資轉化模式中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朱寧寧,王溦溦,2011)。
2)自主研發科技成果轉化模式。這是科研機構或企業依靠自身的力量進行科技創新和開發的模式。科技成果所需的核心技術來源於研究機構或企業內部的技術積累和突破,轉化的過程也通過研發機構或企業的知識和能力支持實現。這種模式能夠使研究成果很快運用到實踐中去,但需保持核心技術的控制權,比如我國的海爾集團在企業運營中發明的家電防電牆技術、綠色節能技術等科研成果。
3)引進技術的二次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模式。這種模式是技術轉讓方採取一次性買斷或提供後續服務等多種方式,通過市場技術交易合同將科技成果評估作價轉賣給企業,由企業落實條件,迅速實施轉化並逐步形成產業,或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二次開發,形成新的技術或產品。通過這種方式自行進行後續研究開發,是落後企業追趕先進企業的一條捷徑(朱寧寧,王溦溦,2011)。
(三)產學研合作轉化模式
產學研合作轉化模式是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普遍模式。該模式各方以技術合約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政府為推動力,合作進行技術創新活動,搭建了一個技術創新平台。這種轉化模式有利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與中小企業資源相融,很好地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是科技轉化生產力的有效途徑。按照合作組織在合作中不同的切入點與退出點,可以將產學研合作劃分為聯合模式和共建模式。
1)聯合模式。聯合模式是指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過協議、契約等形式就技術創新的某一個階段或某一環節的銜接達成合作意向,從而直接實現產學研主體組織間的合作。聯合模式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傳播和合作開發為重點,以協議、契約作為維系雙方關系的紐帶。其技術傳播常常跨越不同的組織與地域,組織方式較鬆散,合作的緊密程度也較低,但它是目前我國常用的一種合作模式,在合作總數中超過50%(辛愛芳,2004)。產學研聯合模式的具體形式包括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委託開發、合作開發、人才培養、聯合攻關等。如沈陽農葯廠與沈陽化工大學在小試成果的基礎上共同開發特高效農葯——綠黃隆,便是一種合作開發的模式。
2)共建模式。共建模式是指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通過建立新的聯合體,共享信息、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各主體從中受益。共建模式是產學研合作最高級、最緊密、最富有成效的形式,各方不僅擁有前期的合作基礎,從鬆散型合作逐步發展為穩定的長期合作,而且將相互依賴、優勢互補作為合作的重要推動力,通過建立緊密型的組織形式,明確各方的責、權、利,在不同的組織之間實現技術傳播。產學研共建模式包括共建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開發中心、中試基地、研究所等)、學院、工程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高新技術產業園、研產集團、產學研聯盟等形式(辛愛芳,2004)。1983年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核心建立的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就是集科、工、貿為一體,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結合的一種巨型聯合體模式。
(四)科技創新轉化模式
在我國,科技創新轉化模式也被稱為創業服務中心,即對創新技術企業進行培育,並提供企業發展所需的各種中介服務機構,包括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軟體產業園、孵化器等具體形式。根據其提供的服務內容層次可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孵化型技術中介服務,初級只提供硬體設施和政策服務,中級還提供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和管理咨詢,高級則在中級服務基礎之上提供技術咨詢、法律咨詢和融資渠道。這種模式能幫助科技成果擁有者與有潛力的企業合作,將初創時的小企業發展為較為成熟的企業(朱寧寧,王溦溦,2011)。以大學科技園為例,美國矽谷的崛起和發展,很大程度上源於斯坦福大學在創新型人才和強大科研實力上的支撐。我國目前雖不具有矽谷性質的大學工業園,但很多高校都在做積極的嘗試。如哈爾濱工程大學科技園依託「三海一核」學科優勢,以市場運行機制為導向,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營,致力於發展多種經營業務(安沛旺,2010)。在科技成果產生後,高校的科技部門會在大學科技園進行成果推廣介紹、中試試驗、知識產權保護、開拓市場等活動,使中小企業盡快孵化為成熟的大企業,也為科研創新、學科發展、培養人才和服務社會提供了平台。
(五)政府推廣轉化模式
政府推廣模式主要是利用行政渠道,將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列入國家級、省級科技計劃及政府指導下的科技中介、科技服務體系等有關轉化的服務部門,並採用投資、貸款貼息、補助資金和風險投資等形式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或風險基金。商業銀行應對符合信貸條件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積極發放貸款。該轉化模式的途徑為科技成果→尋找合適的政策環境支持→轉化成經濟效益,特點是企業充分利用政府的管理職能,靠政府搭台、架橋,來達到解決技術難題,促進成果轉化的目的。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集中優勢力量統一指揮,在項目指定和經費分配方面實行招標制或擇優委託制(武海峰,牛勇平,2007)。通常政府將成果分為高科技研究計劃、科技攻關計劃、科技產業計劃等。如我國政府相繼推出的「863」計劃、火炬計劃、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星火計劃等項目至今仍然發揮著作用。
(六)跨國公司資助轉化模式
該成果的研發往往是基於跨國公司投資需求或者國際型研究機構的跨國合作需求。通過某些研究基金組織對外發布課題項目信息,各國研究部門根據自身優勢選擇適合的研究項目後進行課題申請。由於這類科研成果是需方投資的,確定科研項目研究部門上也往往由他們長期合作的單位委託相關研究機構完成。課題研究主題的選擇相對簡單直接。我國的很多研究院所和高校都承擔了很多這樣的科研項目。當然,項目科研成果的所有權歸委託單位所有。由於國際科研組織或者跨國公司往往有比較成熟的科研成果的轉化機制,因此轉化過程並不會由於跨國合作而增加轉化難度,反而容易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楊萍,張源,2010)。
Ⅱ 市場機制——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
科技成果不同於普通的商品,實現科技成果的市場有效配置,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科技成果的開發、轉化、創造價值的過程,一般情況下,都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的。市場機制主要包括企業技術經營機制、技術評估與咨詢機制和中介服務機制。
(一)企業技術經營機制
高度市場化的西方國家,市場的力量始終是科技成果產生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動力。經濟的高度發達,市場體系的完備有力,促進了企業技術經營機制的形成並使之成為技術轉移的推進器。所謂企業技術經營,就是指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不斷地從事技術的研製、應用和流通,通過技術生產和不斷的輸入輸出,使企業的技術不斷得到重組、優化,保持企業的競爭力。技術經營機制源於發達的市場經濟,市場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及利益驅動機制迫使企業自覺地、不斷地進行創新。企業要麼在不斷創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要麼在守舊與停滯中衰亡。市場是技術創新與轉移的發動機,也是淘汰落後產品和技術的過濾器,從而推動了技術市場的發展和技術貿易規模的擴大,促進了企業技術結構、產品結構乃至整個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企業的技術經營機制的形成,一方面促使企業將技術創新視作生命線,貫穿於一切經營活動之中,使技術制勝的觀念深入人心,技術開發與推廣的渠道暢通;另一方面使企業成為開發技術和吸納技術的主體,即技術市場的雙向主體,它促進了技術市場有效供求機制的形成。這是發達國家技術市場不斷發展,技術貿易不斷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技術評估與咨詢機制
發達而完善的技術評估與咨詢體系,也是國外技術市場得以順利運行的重要因素。國外許多知名的技術貿易機構都有自己完善的技術價格評估辦法和豐富的經驗,而且專門服務於技術貿易的技術評估與技術咨詢組織體系也很發達,如美國、英國、德國等都有數百到數千家從事技術評估或技術咨詢的機構,其中有些是國際著名的機構。它們對技術評估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技術本身先進性、可靠性、實用性的評估;二是對技術價格的評估;三是對技術商業前景和風險的評估。技術咨詢的范圍包括了開發項目的選擇到企業生產及管理的各個方面。這些都有效地保證了技術交易的順利進行(黃薇,劉郡,2009)。
(三)中介服務機制
科技中介服務貫穿於科技成果轉化過程,是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機制的重要方面。技術貿易活動從買賣雙方互通信息、交易對象的選擇到合同的執行、技術的實施是一個很長也很復雜的過程,需要專門的中介機構和中介人員的協助。國外的技術貿易中介服務機構往往具有鮮明的特點,主要包括:
1.面向全國建立有效的技術轉移組織網路
發達國家十分注意麵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建立起有效的技術轉移組織網路,為用戶提供技術成果查詢、技術和市場評估分析、推薦技術轉讓和商品化項目、協助用戶安排技術轉讓協議等服務。如美國於1992年成立了「國家技術轉讓中心」(NTTC)和6個區域技術轉讓中心。國家技術轉讓中心與國防部、商務部、能源部等17個聯邦政府部門合作,建立了全國性的科技成果技術轉讓網路中心。區域技術轉讓中心則擁有70多個附屬機構,分布在各州和地方開展技術轉讓服務。德國史太白基金會(STW)在全國設立了數百個技術轉讓中心;Fraunhofer在全國32個城市建立了50多個研究所,並在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我國的北京設立了辦事處或聯絡處。法國國家科研成果推廣署在全國各大區和地區建立了技術創新與技術轉移中心。荷蘭的Syntens在全國設有15個分部(安玉琢,2000)。除此之外,發達國家一般會在大學設立專門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美國大學基本都設置了技術轉讓辦公室負責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人員專門收集最新的科技成果並鼓勵資助人參與,然後去申請專利。英國也建立了許多類似的聯絡機構,如劍橋大學的工業聯絡辦公室。這些機構一方面為高校教師和研究人員的科研成果尋找市場;另一方面將企業的課題和經營動態介紹給學校的教師和科研人員,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瑞典則在國立大學中建立了由政府、學校和產業部門三方代表組成的「工業聯系辦公室」,來促進校企合作。德國的柏林工業大學設有技術轉讓處並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資料庫,用以進行合作項目的管理、給新機構提供技術、宣傳大學的重要技術成果以及開展國際合作交流等。在加拿大,大學里普遍成立了科研與工業界調節辦公室,負責與工業界聯系,把大學的科研成果推廣到企業,把企業的需求信息帶到學校來。可見,發達國家在各個層次均設立了技術中介服務機構,形成了一個緊密聯系的組織網路。這與我國目前條塊分割、技術中介遍地開花而又獨立運營的狀況有著很大的不同。
2.專家參與科技成果轉移
國外的技術貿易中介機構十分注意吸收各行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技術轉移工作。英國技術集團(BTG)吸收了大批技術專家和風險投資專家的加盟。德國的Fraunhofer主要由科學家、發明家和企業家組成,尤其是史太白基金會(STW)的大多數轉讓中心均以專家為基礎設在大學內,把數千位專家緊密地聯合起來,並通過他們與各大學、科研設計單位保持密切的業務關系,使基金會能夠隨時掌握科技發展最新信息,企業一旦對科技成果有需求,就能立即提供相應技術持有方和熟悉這些技術的專家(安玉琢,2000)。
3.面向市場,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
充分考慮市場的需求,面向買方、面向企業,是國外中介服務機構成功運作的一個重要因素。德國和荷蘭的中介機構主要服務於廣大中小企業,以幫助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為己任。為此,他們不斷地走訪企業,了解企業需求,針對企業的需求扎扎實實地從一個個具體項目做起,為企業技術轉移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美國為了適應中小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需要,於20世紀80年代初創建了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隸屬於美國商務部小企業管理局的小企業發展中心、中小企業信息中心及多建在大學的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受到了政府和各方面的高度重視和支持,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及其他機構提供運行經費。日本在推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的過程中進行咨詢服務。主要做法有:對於一些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性基礎技術一般通過國立中介機構實行委託開發;中介機構向技術企業實施產業化或商業化,並從其銷售收入(或利潤)中提取償還金的開發斡旋,通過獨創性開發和協調企業之間各種關系獲得新的商業化的技術,或針對那些產業化程度較高的技術施行「專利申請代理」(萬金榮,2006)。英國已經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結構合理的完整的科技成果服務體系。政府層面,在全國各地建立健全了數百個地區性的「企業聯系辦公室」,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公共層面,建立英國皇家學會、皇家工程院、研究理事會和大學科技政策研究機構等具有科技咨詢職能的科技咨詢群體;企業層面,設立眾多以小型公司為主的營利性中介機構。綜觀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的發展態勢,呈現出了綜合性、知識性、服務性、法治性的特徵。這與我國的中介機構僅僅停留在集散信息和為供需雙方牽線搭橋這一較低層次,或召集技術持有單位舉辦各種技術交易會和信息發布會形成較大的反差。
4.信息服務與風險投資相結合支持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
在技術交易過程中,技術買方不僅需要牽線搭橋,更需要中介方、技術賣方與其共擔風險。英國技術集團(BTG)就是一個把信息服務、許可證貿易與風險投資相結合,以風險投資支持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的中介機構。它有國家授權的保護專利和頒發技術許可證的職權;有權對政府投資的研究成果和它認為需要的研究成果提出索要、掌握、處理及頒發許可證;有根據社會需要保證國家的研究成果和任何尚未充分利用的成果進行再開發的職責;在國家需要的領域或它認為可能導致用戶實際應用的研究領域,它可以對有關研究項目給予資金支持。當BTG從發明者手裡承攬了一項技術時,它將負責該技術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專利保護費用,並負責尋找許可證的買方,在買方獲得了收益後,它將與發明者均分收益。當技術成果提供方提供的只是實驗型成果時,BTG將提供資金,將其進一步開發直至可以應用。BTG的這種運行機制,使其與國內外大學、研究院所、企業及眾多的技術發明人保持了廣泛而密切的聯系,並且,由於它承擔了技術成果早期開發的資金風險,對技術成果的發明者很有吸引力,真正起到了連接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安玉琢,2000)。
Ⅲ 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都有哪些
國家級科研項目
序號 項 目 名 稱 負責人 項目批准號 備 注
1 鼓泡塔內兩相湍流的實驗與理論研究 王樹立 國家自然基金(第二申請單位)
2 RPHPLC的灰色數模建立及其應用研究 孫兆林 29505036 國家自然基金
3 地震勘探中彈性波方程正反演的有限元多重網格方法的研究 楊 光 國家自然基金(第二申請單位)
4 用TDPAC技術表徵鉬基鎢基催化劑的表面活性相 孫桂大 29673011 國家自然基金
5 在介觀孔道分子篩內合成納米結構功能高分子的研究 張 東 29676004 國家自然基金
6 沸石基質中稀土離子熒光光譜特徵 孫家躍 29671006 國家自然基金
7 微波芳構化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 孫兆林 29676008 國家自然基金
8 膠體顆粒的相互作用能及憎液膠體的穩定性 王好平 29673012 國家自然基金
9 環境友好石化催化與反應(7-1)磷鋁體系超微固體酸催化劑的研究 孫桂大 29792070 國家自然基金
10 油品加氫脫芳烴新型發泡金屬催化劑的制備及應用研究 李保山 59871014 國家自然基金
11 沸石催化反應頻率響應的研究 孫兆林 29911130785 國家自然基金
12 輕烴芳構化機理的研究 孫兆林 20076008 國家自然基金
13 介孔SnO2半導體材料的制備及儲氫性能 胡傳順 50042008 國家自然基金(第二申請單位)
14 輕烴微波芳構化的應用基礎研究 孫兆林 教技綜字[2000]06號 教育部
15 重油及渣油在超臨界溶劑中催化裂化工藝研究與開發 亓玉台 教技綜字[2000]06號 教育部
16 油田地理信息系統支撐平台研究與開發 溫 濤 教技綜字[2000]06號 教育部
17 第二學士學位教育改革與發展宏觀戰略研究 亓玉台 教高司函[2001]219號 教育部
18 畢業設計(論文)環節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亓玉台 1282A03051 教育部
19 流程工業復雜裝置的控制 李 平 2001AA413110 科技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20 超薄納米孔碳膜的制備及性能研究 劉炳泗 教外司留[2002]247號 教育部
21 化工間歇聚合反應過程的辨識與控制 李 平 教外司留[2002]247號 教育部
22 擴展的朗格繆爾法及其應用 羅根祥 20273028 國家自然基金
23 金屬氧化物自組織膜層制備及其性能 胡傳順 50202014 國家自然基金(第二申請單位)
24 含硫油品儲罐中硫化亞鐵自然氧化傾向性的研究 趙杉林 2071024 國家自然基金
25 微孔材料中混合烴吸附和擴散的研究 孫兆林 20343006 國家自然基金
26 納米級硫酸鈣晶須的制備及其應用研究 張洪林 2003AA33X130 科技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聯合申請)
27 選擇性吸附脫硫技術在清潔燃料生產中的應用研究 孫兆林 20476042 國家自然基金
28 我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以及薪酬激勵研究 翟慶國 教外司留[2004]527號 教育部
29 中國本土化企業與高校管理案例庫組建工程研究 關明坤 國家軟科學2003DGQ2B171 (子課題)
30 納米級ITO粉體及高密度ITO靶材中試 張洪林 2004AA303542 科技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聯合申請)
31 納米級硫酸鈣晶須及膠粘劑系列產品開發 張洪林 2005AA001510 科技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引導項目
32 分子篩孔道中能壘對吸附分子擴散性能的影響 宋麗娟 20546003 國家自然基金
33 新型功能化離子液體的合成及其在清潔氧化中的應用 桂建舟 20706027 國家自然基金
34 水對硫鐵化物的生成及自燃性影響機理的研究 趙杉林 20771052 國家自然基金
35 清潔燃料選擇性吸附脫硫過程中硫化物吸附行為的研究 宋麗娟 20776064 國家自然基金
36 圓柱平端壓頭觸壓邊界開裂理論與不銹鋼TiN鍍層材料斷裂韌性測試新方法的研究 謝禹鈞 50771052 國家自然基金
37 X80鋼及其焊縫在我國典型土壤環境中的應力腐蝕開裂行為與機理研究 吳 明 50771053 國家自然基金
38 面向提高用能效率的延遲焦化過程優化控制系統 李 平 2007AA4Z0162 國家863計劃
39 清潔燃料選擇性吸附脫硫機理的研究 宋麗娟 2007CB216403 國家973計劃
40 MTO-Schiff 化合物合成及在烯烴環氧化中催化應用研究 臧樹良 20811130392 國際合作項目
41 定向生長納米孿晶對銅薄膜熱穩定性影響的研究 陳吉 50801036 國家自然基金
42 石化工業廢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研究 張洪林 2008ZX07208-003-001-02 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43 採用原位接枝法在碳納米管表面修飾聚二烯烴鏈段 雷良才 教外司留
[2008]890號 教育部
44 環狀脂肪族聚酯的合成 李海英 教外司留
[2008]890號 教育部
45 納米多晶相金屬氧化物表面晶相控制及其在催化反應中的應用研究 張靜 20903054 國家自然基金
46 生物相容性環狀聚乳酸及其功能化共聚物的合成 李海英 20974042 國家自然基金
47 吸附劑表面酸性對燃料油選擇性吸附脫硫性能的影響 宋麗娟 20976077 國家自然基金
48 三螺桿擠出機組合螺桿流體復雜混合特性研究 朱向哲 50903042 國家自然基金
49 梯度鍍層結構微/納平面壓痕開裂理論與應用研究 謝禹鈞 50971068 國家自然基金
50 稀散元素杯芳烴新型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臧樹良 209031 教育部
Ⅳ 什麼是科研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是有來源的,通常來源於項目,專利等,種類包括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都屬於科技成果,一般以項目驗收或成果鑒定、專利申請作為成果形成的依據;而科研成果轉化則是指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已轉化成成品、樣機、技術得到全面推廣應用等,證明一般是如轉化為新產品,可以用該產品新產品證書、生產批文(葯類的)、銷售合同、訂單、銷售發票等一種或多種材料證明;若轉化為新設備,則用該設備說明書、設備備案文件、發票等證明;轉換為新技術,一般是要多個使用單位的推廣應用證明。
舉個我最近報高企的例子,我寫了13個科技成果轉化,其中,8個科技成果來源寫項目RD**(因為我3年間只有8個項目實現了成果轉化),5個寫了來源於公司某個專利(或者寫來源於三年前項目),然後在成果轉化結果寫上PS**(當然有些可以寫樣機,樣品),假如寫PS的即是產品,可用檢測報告或新產品證書或產品標准或銷售合同或發票等證明,(我只有8個產品轉化),轉化結果也可寫上樣機、樣品,用實物照片、查新報告或樣機說明書證明。這里有一點要指出,多個成果的轉化成果可以是同一個產品。比如我的PS02,該產品是一設備,他同時由成果(項目RD 01一種噴液方法的研究)和 成果(項目RD02 新型包裝機械的研發 )一起轉化的。
Ⅳ 省工程技術中心項目怎麼申報
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的申報條件為:
(一) 單位規模。依託單位在行業、領域具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企業單位上一年度主營業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研發經費不少於100萬元且不低於主營業務收入的3%;高校和科研院所單位近三年在該領域的研發經費總額不少於500萬元。
(二) 科研條件。依託單位具有較好的研發基礎條件,具備進行工程化研發、設計和試驗的綜合能力,有必要的場地和實驗、檢測、分析的工藝設備(不含生產設備),儀器設備原值不低於300萬元。
(三) 科研成果。依託單位在本領域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具有較高的成果產出和轉化水平,擁有5項以上專利、軟體著作權、標准等自主知識產權。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單位還要求近三年承擔過本領域省級及以上科研項目,與省內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完成的標志性科研成果不少於3項。
(四) 人才隊伍。依託單位擁有高水平的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隊伍,專職科研人員不少於10人,其中具有本科(含)以上學歷或中級(含)以上職稱的人員不低於科研總人數的50%。
(五) 管理機制。中心有完善的管理架構和運行管理機制,有健全的內部研發體系和人才激勵、知識產權管理等制度。
(六) 鼓勵有較強創新實力的新經濟企業建設工程中心。新經濟企業獲得股權投融資300萬以上或上一年度研發經費投入高於300萬元的,不受申報條件(一)(二)限制。
(七) 粵東西北地區給予傾斜支持。鼓勵粵東西北地區企業與高校院所簽署協議聯合共建,共建單位在該領域的實驗設備和研發人員可納入條件(二)(四)核算。
Ⅵ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6)石化工程科研成果中試及轉化中心等6項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Ⅶ 中國石化工程院科研成果獲得什麼榮譽
在日抄前舉行的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研發的「超深井鑽井液降濾失劑開發與應用」成果,獲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
自1998年起,針對高溫條件下鑽井液濾失量和流變性能難以控制的技術難題,工程院經過兩年攻關,自主研製耐溫達240攝氏度的聚合物降濾失劑SMFL,並將該技術與特殊材料結合,形成快速聚合工藝,實現規模化工業生產。
這項科研成果在新疆、江蘇等地的深井、高溫井施工應用,消除了深層鑽井技術瓶頸,大幅提高鑽井效率。目前,該成果獲得4項國內發明專利授權、1項美國發明專利及1項哈薩克發明專利。
Ⅷ 欒錫武的科研成果
發表的第一作者論文:
1. 欒錫武,彭學超,孫鈿奇,李曉芸.南海北部陸架南北衛淺灘的成因及油氣地質意義.地質學報,2011
2. 欒錫武,孫鈿奇,李曉芸.渤海構造收縮與沉積充填.現代地質,2011
3. 欒錫武,劉鳳,王靜,劉鴻,張亮。東海重磁地震綜合探測剖面的熱岩石圈結構研究,地質學報,2011
4. Hongyue Dang, Xi-Wu Luan, Ruipeng Chen, Xiaoxia Zhang, Lizhong Guo & Martin G. Klotz。Diversity,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amoA-encoding archaea in deep-seamethane seep sediments of theOkhotsk Sea。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2011,72:370-385
5 . 欒錫武,彭學超,邱燕。南海北部東沙海底沖蝕河谷及其成因探討。中國科學D輯,2011
6. LUAN Xiwu, PENG Xuechao, QUI Yan. DongSha erosive channel on Northern South shelf and its inced Kuroshio South China Sea Branch.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7、 欒錫武,劉鴻,岳保靜,A Obrov。海底冷泉在旁掃聲納圖像上的識別。現代地質,2010,24(3):474-480
8、 欒錫武,張亮,岳保靜。南海北部陸坡海底火山活動對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影響。現代地質,2010,24(3):424-432
9、 LUAN Xiwu, PENG Xuechao, WANG Yingmin, QUI Yan. Activity and formation of sand waves o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helf.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0, 21(1): 55-70. DOI:10.1007/s12583-010-0005-4
10、 欒錫武,彭學超,邱燕。南海北部陸架海底沙波基本特徵及屬性。地質學報,2010,84(2):285-298
11、 欒錫武,張亮。南海構造演化模式——綜合作用下的被動擴張。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9,29(6):59-74
12、 欒錫武。天然氣水合物的上界面——硫酸鹽還原-甲烷厭氧氧化界面。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9,29(2):91-102
13、 欒錫武,彭學超,邱燕。南海北部陸坡高速堆積體的構造成因。現代地質,2009,23(2):183-199
14、 欒錫武。逸氣揭皮構造-一種和水合物相關的沉積構造形式。地質學報,2009,83(1):123-130.
15、 欒錫武、魯銀濤、趙克斌、孫冬勝、李軍。東海陸坡及鄰近槽底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條件分析及前景。現代地質,2008,22(3):342-355
16、 欒錫武、岳保靜、A OBZHIROV。淺表層天然氣水合物區的海底地形特徵——以鄂霍次克海為例。現代地質,2008,22(3):420-429
17、 LUAN Xiwu, Kelin WANG, Roy HYNDMAN and Eleanor WILLOUGHBY.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s and gas seepage in Okinawa Trough: evidence of gas hydrate in an active back arc basi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8,19(2):97-109
18、 LUAN Xiwu, JIN Y., OBZHIROV A., YUE Baojing.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 gas hydrate in Okhotsk Se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2008, 51(3):415-421
19、 欒錫武,趙克斌,A.OBZHIROV,岳保靜。鄂霍次克海淺表層天然氣水合物的堪查識別和基本特徵。中國科學D輯,2008,38(1):99-107
20、 Luan Xiwu, Peng Xuechao. Activity and formation of sand waves o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outer shelf. Submitted to EPSL, 2008
21、 欒錫武,趙克斌,孫東勝,岳保靜,魯銀濤,張亮,王靜。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測的地球物理方法。地球物理學進展,2008,23(1):121-131。
22、 欒錫武,趙克斌,孫東勝,岳保靜。天然氣水合物的開采——以馬利克鑽井為例,地球物理進展,2007,22(4):1295-1304。
23、 欒錫武,趙克斌,孫東勝,岳保靜。鄂霍次克海天然氣水合物發育的基本地質條件。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6,26(9):91-100
24、 欒錫武,高金耀,粱瑞才,秦蘊珊。沖繩海槽宮古段中央地塹的形態與分布。地質學報,2006,80(8):1149-1159
25、 欒錫武,秦蘊珊。沖繩海槽宮古段中央地塹和海底火山及其地質意義。海洋與湖沼,2007,38(3):266-271
26、 欒錫武,岳保靜,魯銀濤。我國東海天然氣水合物的反射地震研究。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6,26(4):12-25
27、 欒錫武。大洋富鈷結殼成因機制探討——水成因證據。海洋學研究,2006,24(2):8-20
28、 欒錫武。熱液活動區數目和洋脊擴張速率的關系及其在沖繩海槽的應用。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6,26(2):55-65
29、 欒錫武,岳保靜,魯銀濤。沖繩海槽海底擴張證據。中國地球物理2006,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33
30、 Luan Xiwu,Qin Yunshan。Gas seepage on the sea floor of Okinawa Trough Miyko Sectio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5,50(13):1358-1365。
31、 欒錫武,秦蘊珊。沖繩海槽宮古段西部槽底海底氣泉的發現。科學通報,2005,50(8):801-810。
32、 欒錫武,魯銀濤,徐濤。海洋地球物理測量中GPS數據問題與處理。地球物理學進展,2005,20(4):897-904。
33、 欒錫武。現代海底熱液活動區的分布與構造環境分析。地球科學進展,2004,19(6):931-938。
34、 欒錫武。KSS31M型海洋重力儀在動、靜態條件下觀測到的讀數變化及分析。地球物理學進展,2004,19(2):442-448。
35、 欒錫武,黃海。火星表面隕石坑的碎形特徵。地球物理學進展,2004,19(1):137-142。
36、 欒錫武,張訓華。東海及琉球溝弧盆系的海底熱流測量與熱流分布。地球物理學進展,2003,18(4):670-678。
37、 欒錫武,初鳳友,秦蘊珊。熱液活動區的水深分布與構造特徵。見:中國邊緣海盆地演化與資源效應。李家彪,高抒(主編),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36-45
38、 欒錫武,趙一陽,秦蘊珊, 高德章,趙金海。我國東海陸架區新生代地層岩石生熱率研究。沉積學報,2003,21(4):152-159。
39、 欒錫武,秦蘊珊,張訓華,龔建明。東海陸坡及相鄰槽底天然氣水合物的穩定域分析。地球物理學報,2003,46(4):467-475。
40、 Luan X, Yin Y, Zhang X, Gong J. The stability zone of gas hydrate on the slope of the east china sea and adjacent trough basin area.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03, 46(4):675-685,
41、 欒錫武,秦蘊珊,宋海斌,石耀霖。岩漿驅動破裂的形態研究。地球物理學進展,2003,18(1):138-141。
42、 欒錫武,秦蘊珊。現代海底熱液活動的調查研究方法。地球物理學進展,2002,17(4):592-597。
43、 欒錫武,趙一陽,秦蘊珊,初鳳友。熱液系統輸向大洋的熱通量估算。海洋學報,2002,24(6):59-66。
44、 欒錫武,周文戈。沖繩海槽浮岩的高溫高壓縱波速度。岩石學報,2002,18(3):401-407。
45、 欒錫武,趙一陽,秦蘊珊。熱液柱的形態研究。熱帶海洋學報,2002,21(2):91-97。
46、 欒錫武,高德章,喻普之,趙金海。我國東海陸架地區新生代地層的熱導率。海洋與湖沼,2002,33(2)151-159。
47、 欒錫武。東海地球物理特徵。見:專項綜合報告編寫組,我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勘測專項綜合報告。海洋出版社,2002,158-163
48、 欒錫武,趙一陽,秦蘊珊。東海陸架前緣拗陷天然氣水合物研究的熱模擬、AVO和海上地震勘探技術。海洋地質,2001,第2期,30-31。
49、 欒錫武,高德章,喻普之,趙津海。中國東海及鄰近海域一條剖面的地殼速度結構研究。地球物理學進展,2001,16(2):28-34。
50、 欒錫武,陳左林。海洋沉積中的天然氣水合物及其在我國邊緣海域的研究進展。海洋科學,2001,25(6):23-25。
51、 欒錫武,初鳳友,趙一陽,秦蘊珊,陳左林。我國東海及鄰近海域氣體水合物可能的分布范圍。沉積學報,2001,19(2):315-319。
52、 欒錫武,翟世奎,干曉群。沖繩海槽中熱液活動區構造地球物理特徵分析。沉積學報,2001,19(1):43-47。
53、 Luan X, Gao D, Zhao J, Qin Y. Lithosphere thickness of South Yellow Sea.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marine scicences of the Yellow Sea (ISMY-V), 2001, 178-185
54、 LUAN Xiwu. A new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start depth in gravity anomaly inversion.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1998, 16(4):381-384
55、 欒錫武。琉球溝弧盆系的海底熱流分布特徵及沖繩海槽熱演化的數值模擬。海洋與湖沼,1997,28(1):44-48。
56、 欒錫武。遺傳演算法及其在地震定位中的應用。海洋科學,1997,第6期:65-67。
57、 欒錫武。重力資料反演中一種確定起算深度的新方法。海洋科學,1997,第4期:8-9。
58、 欒錫武,喻普之。海底構造與海底熱流研究進展。1994-1996中國海洋年鑒。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228-229
59、 欒錫武,石耀霖。沖繩海槽地球動力學熱模擬。海洋科學集刊,1995,36,129-135
60、 欒錫武,Liu,UG。對地幔間斷面的解釋。地球物理學進展,1995,10(2):114-118。
61、 欒錫武,喻普之。我國東海及琉球溝弧盆系海底熱流測量及研究。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187
62、 欒錫武,趙一陽,秦蘊珊。沖繩海槽盆地(我國轄區)天然氣水合物預測分布圖。2002,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內部資料。
63、 欒錫武。地震剖面解釋及構造單元劃分。126EA02、EA04區塊地質地球物理補充調查調查報告(海洋所內部資料),2001,432-471
64、 欒錫武。126專項EA02區塊1:500000構造圖。2001,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內部資料。
65、 欒錫武。126專項EA04區塊1:500000構造圖。2001,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內部資料 欒錫武,劉鴻,王靜,張亮。海底熱液/冷泉系統觀測潛標的研製。青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11,257p
欒錫武,宋永東,張亮,孫鈿奇。1:100萬大連幅單道地震資料處理解釋成果報告。青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10,307p
欒錫武,岳保靜,秦蘊珊。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研究報告。青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06,207p
欒錫武,魯銀濤,張亮,岳保靜,秦蘊珊。全球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研究報告。青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08,117p
欒錫武,魯銀濤,張亮,岳保靜,秦蘊珊。東海天然氣水合物研究成果報告。青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08,102p
欒錫武,張亮,岳保靜。1:100萬大連幅單道地震資料處理解釋成果報告。青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09,195p
欒錫武。PLUME與大洋底層流對富鈷結殼的形成與分布的控制研究。青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05,57p
科研活動
科研項目
973
863
科學院創新
裝備研製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海保
青島市市南區科技項目
科研能力
目前課題組擁有:
萬米測深儀一台
萬米淺地層剖面儀一台
萬米超短基線一套
6000m聲學MODEM一對
3000m潛標一台
GPS一套
海洋重力儀一台
海洋磁力儀一台
地質絞車一台
參考重力基準點二個
SUN工作站三台
工程復印機一台
地震剖面繪圖機一台
地震處理解釋軟體
重磁處理解釋軟體
導航定位軟體
計算模擬軟體
地質繪圖軟體
計算機列印機若干
項目協作單位
國土資源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同濟大學
中國石化集團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勝利油田物探研究院
中國石化集團上海海洋石油局
天津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
中國科學院武漢測繪地球物理研究所
山東省地質科學實驗研究院 1999年 中國科學院博士論文院長獎學金優秀獎
2000年 山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2001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Marine Sciences of the Yellow Sea 優秀論文獎 招生專業
海洋地質
海洋地球物理
海底構造
海洋工程地質
招生方向
海洋地球物理與構造地質
海洋工程地質
儀器地球物理
聲通訊 潛標項目結題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