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徵集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的標語
一、
1、文明城市從我做起!
2、創建文明城市,構建和諧XX!
3、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都是文明城市的主人!
4、我誠信,XX誠信;我美麗,XX美麗;我文明,XX文明!
5、爭做文明市民,創建文明城市!
6、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7、創建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家園!
8、只有文明的市民,才有文明的城市!
9、提高市民素質,貴在自身行動!
10、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培養良好文明習慣!
11、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增強城市競爭力!
12、讓城市更文明,讓生活更美好!
13、弘揚社會公德,告別不文明行為!
14、油地軍校大團結,攜手共建新東營!
15、文明的城市,和諧的家園!
16、加強道德修養,提高文明素質!
17、創建溫馨社區,服務千家萬戶!
18、市民素質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
19、相互多禮讓,社會更和諧!
20、講文明,先從我做起;樹形象,人人是窗口!
21、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22、倡導文明新風,共建美好家園!
23、心連心、手拉手,共建文明新XX!
24、同心爭創文明城市,攜手共建美好XX!
25、講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建文明城!
二、
1 人人參與創建,創建惠及人人
2、人人參與創建,創建惠及人人
3、創建文明城市,建設惠民之州
4、創建文明城市,建設美好家園
5、市民素質高一分,惠州形象美十分
6、群策群力創文明惠州,同心同德建和諧家園
7、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加油
8、展文明風韻,添惠州精彩
9、用公德規范言行,用文明點亮惠州
10、文明從腳下起步,創建自你我做起
11、文明惠州人人參與,和諧生活家家受益
12、片言只語體現修養,小事細節彰顯文明
13、文明創建重在行動,樹立新風貴在堅持
14、人人動手參與創建,個個爭當文明市民
15、倡導文明新風,共建美好家園
16、講文明、樹新風,打造惠州新形象
17、堅持科學發展觀,創建文明奔小康
18、創建促和諧,和諧促發展
2. 蘇州樂橋皮膚專科醫院的專家團隊
樂橋皮膚專科目前擁有國內著名皮膚病專家8名,其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2名,同時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6名。本院皮膚病診療權威顧志傑是原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主任,曾任中華醫學會江蘇省皮膚病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蘇州皮膚病學組長,江蘇省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會委員、宋奮光中國知名皮膚病專家,原蘇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曾任中華醫學會江蘇省皮膚病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蘇州皮膚病學組長,蘇州市醫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美國皮膚科學學會(AAD)會員,亞洲皮膚科學學會(ADA)會員、田汝鳴蘇州市知名皮膚病專家,原蘇州第四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曾任中華醫學會蘇州皮膚病學會委員、龔麗娟蘇州知名皮膚病專家,原蘇州市立醫院東區皮膚科主任、李炎夏中國知名皮膚病專家,原遼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主任,中華醫學會錦州皮膚科分會會員,中國醫師學會皮膚科分會會員,遼寧省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專家庫成員,等牽頭組建的專家組長期從事多種易發性、疑難性皮膚病診療和研究,形成具有見效快、療效穩、無毒副作用、不易復發等優勢,在皮膚病領域享譽國內外。 中國知名皮膚病專家,原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主任,曾任中華醫學會江蘇省皮膚性病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蘇州皮膚性病學組長,江蘇省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會委員,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五十餘年,對各種皮膚病診治均有獨到的見解,為江蘇省培養了大批皮膚病學科人才。
擅長診治各類銀屑病、白癜風、自身免疫疾病、真菌性皮膚病和過敏性皮膚病。
行醫感言:學醫者必好學,要學習必先學做人,學做人必先具備愛心、耐心、責任心! 中國知名皮膚病專家,原蘇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曾任中華醫學會江蘇省皮膚性病學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蘇州皮膚性病學組長,蘇州市醫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美國皮膚科學學會(AAD)會員,亞洲皮膚科學學會(ADA)會員等,臨床工作五十餘年,在專業皮膚科雜志發表幾十篇學術論文,為蘇州皮膚科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擅長診治銀屑病、硬皮病、紅斑狼瘡、手、足、體、股癬及季節性皮炎等各種皮膚疑難疾病等。
行醫感言:好的醫生,不單要有好的醫療技術,同時還要有一顆時刻關愛患者的心,這樣才能夠真正的為患者服務! 副主任醫師
蘇州知名皮膚病專家,原蘇州市立醫院東區皮膚科主任,從事皮膚病病理、真菌研究和疾病的治療30餘年,對白癜風、銀屑病、結締組織病(包括紅斑性狼瘡、硬結病、皮肌炎)等疑難雜症均有獨特的見解。對常見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扁平疣真菌感染性皮膚病等,治療均能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
行醫感言:醫療技術不斷在發展,醫生也要不斷學習提高才能滿足患者的要求!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員,畢業於湖南中醫葯大學臨床醫療專業,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皮膚病臨床工作20餘年,曾在湖南沅江市中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解放軍123醫院工作學習。並多次參加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及省皮膚醫學會舉辦的學習班,在國家級期刊雜志發表論文十餘篇,其中發表在<<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7年9月第三期上的《中葯湯劑內服結合壬二酸霜外用治療黃褐斑46例療效觀察》曾得到業內同行廣泛關注和臨床實踐,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驗證。
擅長診治:把傳統的中醫理論、中醫理療和經典驗方同西醫先進物理治療、激光治療技術相結合,對銀屑病、白癜風、各類皮炎、濕疹、蕁麻疹、痤瘡、斑禿、脫發、黃褐斑等頑固性皮膚病有著非常理想的治療效果。
行醫感言:做醫生最大的心願,就是滿足患者的每一個要求! 中國知名中醫皮膚病專家,曾任中國皮膚病協會會員、中華中醫協會會員,現任中國特效醫術研究會委員、中華臨床醫學會常務理事、秦皇島中醫皮膚病研究所研究員、香港國際中西醫結合治療皮膚病研究員、香港國際傳統醫學研究會高級會員。從事皮膚病臨床醫療、科研工作40餘年,發表專業論文55篇,並獲得中國特效醫葯優秀文成果一等獎、《中國中醫葯優秀學術成果文庫》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華夏醫學優秀論文金杯獎。同時獲得過第四屆傳統醫葯國際科技成果金獎和98年度紫荊花醫學金獎。
擅長把傳統的中醫理論和經典驗方同西醫先進物理治療、激光治療技術相結合,對銀屑病、白癜風、各類皮炎、濕疹、蕁麻疹、痤瘡、斑禿脫發、黃褐斑等頑固性皮膚病有著非常理想的治療效果。
行醫感言:祖國傳統醫學寶貴之處就在於它不單能夠避免其它副作用下治療好頑疾,還在於它本身所蘊含人道理念對患者身心、文化的深遠影響。
3. 那些雜志適合在校生投稿且稿費較高
http://www.tsnst.com/thread.php?fid=25
如果是小說,散文作文之類的,這里基本就全了,而且不僅全,更新非常及時,有很多寫手團結在一起跟蹤雜志動態,雜志一有停刊,編輯離職等跡象,馬上反饋,便於大家及時分析這家雜志今後的走勢。
投稿的話,水平夠,寫作技巧行,了解雜志風格,熟悉雜志編輯,一般沒多大問題。在浮雲多混多看多和大家交流,或者去點將看看各類評點,知道自己寫文的弱點在哪,突破提高一下,上稿其實並不是很難。名氣有了,大雜志的編輯就會主動來約稿了。
天使領域是學習寫文,順便推銷自己寫文成果的好地方,多多珍惜吧。為了屏蔽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所以論壇是私人向的,需要注冊。
投稿郵箱要注冊了去看,因為資深寫手都知道,貼在網路的郵箱必定是石沉大海或者過期型,就算不是,也很快就會被編輯放棄了,因為垃圾信件太多了。
如果是在校高中生的話,歡迎去《作文升級》雜志投稿,聽說編輯很缺在校寫手,約稿也在浮雲,搜索就可。
4. 科技論文裡面寫什麼
怎麼寫作科技論文
科技論文由於學科、專業、涉及的課題和論述的題材不同,並沒有統一的格式和寫法。但不論是什麼題目的科技論文,有一個醒目的標題很重要。由於標題是科技論文主要內容的高度概括,因此應簡明扼要、突出主題,避免不必要的修飾語和謙遜詞。一篇好的論文,立論與謀篇非常重要,即需要確立整篇科技論文的總論點(即主題)和分論點;安排好結構,組織好材料,並合理運用邏輯方法,通過論據來論證分論點和總論點,最後得出客觀的結論;論文的組織也應在層次、段落、開頭、結尾、過渡和前後照應諸方面體現出結構的嚴密和思路的清晰。好的寫作水平來自長期的鍛煉和積累,但好的科技論文,首先要遵循科技論文寫作的標准和規范。科技論文主要由前置部分(文章名、作者、單位、地址、郵編、摘要、關鍵詞)、主體部分(引言、正文、結論、參考文獻) 、附件(作者簡介、外文簡介等)構成。以下就科技論文寫作中各主要構成部分應遵循的標准、規范及注意事項作簡要介紹。
1 摘要及關鍵詞1.1的摘要摘要的主要功能是:使讀者了解論文的主要內容;為科技情報人員和計算機檢索提供方便。論文發表後,文摘雜志或資料庫對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從而避免編寫摘要可能產生的誤解、欠缺甚至錯誤。可以這么說,摘要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論文的被利用情況和期刊的知名度。
1.1.1 摘要分類(寫法)(1)報道性摘要
指明一次文獻的主題范圍及內容梗概的簡明摘要,相當於簡介。一般用來反映科技論文的目的、方法及主要結果與結論,在有限的字數(300字左右)內向讀者提供盡可能多的定性或定量的信息,充分反映該研究的創新之處。
(2)指示性摘要
指明一次文獻的論題及取得的成果的性質和水平,其目的是使讀者對該研究的主要內容有一個輪廓性的了解。創新內容較少的論文可用此類摘要(100字左右)。
(3)報道 指示性摘要
以報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獻中信息價值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餘部分,以200字左右為宜。
1.1.2 編寫注意事項(1)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 切忌把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對論文內容作詮釋和評論(尤其是自我評價) 。
(2)不得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
(3)結構嚴謹,表達簡明,語義確切,慎用長句。
(4)用第三人稱。建議採用「對……進行了研究」、「報告了……現狀」、「進行了……調查」等記述方法標明一次文獻的性質和文獻主題,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
(5)要使用規范化的名詞術語。新術語或尚無合適漢文術語的可用原文或譯出後加括弧註明原文。
(6)除了實在無法變通以外,摘要中一般不用數學公式和化學結構式,不出現插圖、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該文獻證實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其中的縮略語、略稱、代號,除相鄰專業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說明。
1.2 關鍵詞關鍵詞是科技論文的文獻檢索標識,是從其題目名、層次標題和正文選出來的能反映論文主題、論點、技術關鍵點等的詞或片語。關鍵詞選用得是否恰當關繫到該文被檢索、引用的概率及該文成果或技術的推廣和利用率。每篇論文應選出3~8個關鍵詞。
2引言部分引言作為論文的開場白,應以簡短的篇幅介紹論文的寫作背景和目的,以及相關領域內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況,說明本研究與前人工作的關系,目前研究的熱點、存在的問題及作者工作的意義,引出本文的主題給讀者以引導。
引言也可點明本文的理論依據、實驗基礎和研究方法,簡單闡述其研究內容;簡潔預示本研究的結果、意義和前景,但不必展開討論。
技改類論文可通過簡單介紹改造前的狀況及為什麼要改造等引出具體的改造內容;經驗總結類論文可在引言部分簡單介紹技術概況和所做的工作,為正文部分的具體介紹作鋪墊。
因此,作為引言應開門見山,言簡意賅,突出重點;引言內容不應與摘要雷同,也不應是摘要的注釋,一般應與結論相呼應,在引言中提出的問題,結論中應有解答;簡短的引言最好不要分段論述,不要有插圖、列表和數學公式的推導證明。
3 正文部分正文的論述方式可以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將科學研究的全過程作為一個整體,對有關各方面作綜合的論述;另一種是將科學研究的全過程按研究內容的實際情況劃分為幾個階段,再對各階段的成果依次進行論述。由於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不同,具體的改造或經驗的不同, 對正文的寫作和編排沒有統一的規定,但正文一般應包括研究的對象、方法、結果和討論這幾個部分。
正文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邏輯,用語簡潔、准確、明快、流暢。內容務求客觀、科學、完備,應盡量利用事實和數據說理。凡是用簡要語言能夠講述清楚的內容,應用文字陳述;用文字不容易說明白或說起來比較繁瑣的,可用圖或表來說明,圖或表要具有自明性,即圖表本身給出的信息就能表達清楚要說明的問題,避免用圖和表重復反映文字敘述中相同的數據和內容。引用的資料,尤其是引用他人的成果應註明出處。切忌用教科書式的方法撰寫科技論文,對已有的知識避免重復論證和描述,盡量採用標注參考文獻的方法;對用到的某些數學輔助手段,應防止過分注意細節的數學推演,必要時可採用附錄的形式供讀者選閱。
正文中涉及到量和單位、插圖、表格、數學式、化學式、數字用法、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參考文獻等,都應符合有關國家標准要求。文中插圖應明確指明是剖面圖、示意圖、簡圖或准確圖名;變數的量符號用斜體,所有計量單位用正體。目前科技論文文章中經常出現的錯誤包括:專業術語使用不當,如電流還在用電流強度、比熱容還在用已過時的比熱等;單位不正確,如壓力現在國標要求統一用Pa、kPa或MPa,不能再用mmHg、mmH2O、kgf/cm2,熱能只能用J、kJ、MJ等。這些在撰寫科技論文時都應注意。
4 結論部分結論(或討論)是整篇文章的最後總結。盡管多數科技論文的作者都採用結論的方式作結束,並通過它傳達自已欲向讀者表述的主要意向, 但它並不是論文的必要組成部分。如果在文中不可能明顯導出應有的結論,也可以沒有結論而進行必要的討論。
結論不應是正文中各段小結的簡單重復,它應以正文中的實驗或考察得到的現象、數據的闡述為依據,完整、准確、簡潔地指出以下內容:
(1) 由對研究對象進行考察或實驗得到的結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
(2) 研究中有無發現例外或本論文尚難以解釋和解決的問題;
(3) 與先前已發表過的(包括他人和作者自己)研究工作的異同;
(4) 本論文在理論上和實用上的意義及價值;
(5) 進一步深入研究本課題的建議。
5 參考文獻部分參考文獻是作者為表明自己的論據、數據、方法等出處而提供給讀者參閱、查找而直接引用的有關圖書資料(具體著錄格式參見GB7714287)。
著錄參考文獻有5個方面的作用:
(1)可以反映著作者的科學態度和論著真實、廣泛的科學依據,也反映出科技論文的起點和深度;
(2)能方便地把論著作者的成果與前人的成果區別開來;
(3)能起索引作用,讀者通過參考文獻可方便地檢索和查找有關資料,以對科技論文中的引言有更詳盡的了解;
(4)有利於節省論文篇幅;
(5)有助於科技人員進行情報研究和文獻計量學研究。
6 結束語以上對科技論文寫作方面的結構、要求及為什麼有這些要求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希望能有助於科技人員按照科技論文的寫作要求和規范將自己的知識、成果或經驗以論文的形式著錄出來並得到發表,使自己的成績得到業界的承認和/或推廣應用。
5. 淺談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匯交
金 妮1劉小娥1劉 虹2
(. 湖南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2.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
摘 要 本文概述了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的定義、分類及存放方式,在此基礎上結合工作實際,分析了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匯交中管理的難點問題、質量問題,以及對地質資料管理人員和社會化服務的影響,並針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以保證資料庫類資料完整、准確、有效地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借資料庫類資料拋磚引玉,希望與其他同仁進一步交流。
關鍵詞 資料庫 成果地質資料 匯交
0 引言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國民經濟建設和進一步開展地質工作、科學研究等的依據和基礎,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通過建立統一的地質資料匯交制度,為國家積累了大量的地質資料[1],這些資料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及應用、高新技術的滲透,地質資料管理已從傳統的純手工管理發展到現在的數字化管理[2],大量地質工作成果也已經以資料庫形式出現。
1 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
1.1 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定義
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是指成果地質資料中以資料庫建設為主體工作內容而形成的各類資料庫[3]。其將地質工作成果按照數據結構來組織和存儲,以利於實現地質類成果數據共享,並對成果信息進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1.2 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分類
資料庫有很多種類型,包括最簡單的存儲各種數據的表格,以及能夠運行海量數據存儲的大型資料庫系統。目前湖南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館藏機構已驗收的資料庫有:市、縣級礦山地質環境資料庫管理信息系統,市、縣級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和數字地質填圖資料庫。
市、縣級礦山地質環境資料庫管理信息系統是在 DmGis 平台上開發的單機版軟體;市、縣級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包括 Access MDB 數據格式的地質災害資料庫和 MapGis 格式的圖形數據;數字地質填圖資料庫是指數字填圖地質工作過程中形成的所有數據,由 DBF、MDB、MapGis 等多種格式組織形成。
1.3 資料庫存放
資料庫類文件置於「源電子文件」目錄下「資料庫和軟體」文件夾內,同其他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一起存儲於光碟和移動硬碟中進行匯交。
2 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匯交中存在的問題
2.1 管理中的難點問題
自進入市場經濟體制以後,特別是隨著我國礦業權制度的建立,礦業投資出現了多元化局面,地質資料與礦業權的依附關系也已越來越清晰,地勘單位為了在地質勘查工作立項、項目投標、爭取資金等方面謀得優勢地位[1],同時擔心匯交資料的泄密而影響其自身利益,紛紛加強了對地質資料的封鎖,使得近些年,地質資料欠交、拒交現象十分嚴重。資料庫是成果地質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包含了大量的成果信息,地勘單位匯交人在匯交時就更加謹慎。
2.2 匯交中存在的質量問題
資料庫類資料匯交內容的齊全、完成、准確是保證其二次開發及利用的基礎,《關於印發 <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 > 的通知》(國土資發 2006[210] 號)對資料庫類電子文件的匯交作出了具體的規定。資料庫匯交,應包括項目工作最終評審通過的整個庫文件、管理或瀏覽資料庫的軟體系統及其使用說明,以及使用資料庫所必需的系統庫、字型檔、外部鏈接文件等相關文件和技術文檔,以保證其能正常使用。
通過對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工作的實踐,資料庫電子文件匯交中存在的質量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匯交人應根據項目任務書要求匯交完整的資料庫資料,一般資料庫內所存儲的地質工作成果比較齊全,但匯交人很容易忽視與資料庫相關的其他文件,如資料庫驗收意見、建庫報告、技術文檔和說明性文件(如系統的用戶名和密碼)等;帶圖件的資料庫,容易忽視提供相關的字型檔和系統庫,部分圖形資料庫中缺失圖名、比例尺等信息;數字地質填圖資料庫區調類空間資料庫容易忽視提供元數據。
(2)資料庫內容與驗收意見不一致,如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對應資料庫審查意見驗收時,各地質災害類型和數量對應不上,各市、縣資料庫一起匯交,有張冠李戴現象。建庫報告、技術文檔紙質或電子文件有時會出現缺頁多頁或頁碼顛倒等問題;數字地質填圖類資料庫野外路線數據與成果地質圖反映內容不一致。
(3)資料庫類資料未按 210 號文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存放於相應位置,而是單獨存放於一個自建的文件夾中。
在檢查對應的紙質文件方面,存在的問題如下:
(1)建庫報告、技術文檔雙面列印時,頁碼應居中或放外側,但常出現放內側的情況。
(2)當資料庫類的建庫報告,技術文檔單獨裝訂時,匯交人容易忽視加蓋編制單位公章。
(3)圖紙類折疊不規范,大小、長短不規則;當圖紙過大、需要接圖時,有用雙面膠接圖的情況。
3 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對管理人員和社會化服務的影響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要做好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必須要有地質專業和信息技術方面的人才,要有一個好的技術團隊和管理團隊。由於資料庫種類較多,內容繁瑣,資料庫驗收人員應加強學習,掌握各類資料庫的驗收技巧,並積極與地勘單位項目組成員或匯交人溝通,確保資料庫類資料齊全、完整、准確。
資料庫是地質信息中最重要的,隨著資料庫以成果形式的大量出現,為了避免在地質工作中重復投入、減少社會浪費,其提供社會化服務是大勢所趨,從而也使服務形式往多元化發展,服務產品多樣化。而做好資料庫類資料的社會化服務,離不開服務機制的完善,離不開硬體的建設。
4 幾點建議
4.1 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制度的建設
首先應著力解決地質資料匯交的監督管理問題,要嚴格履行《地質資料管理條例》賦予地質資料管理部門的職責,維護條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地質資料的匯交應嚴格執行礦業權管理制度的有關規定。同時,應加強匯交人匯交資料庫的意識,並消除各匯交單位對權益保護存在的顧慮;加強法制觀點的宣傳,依法匯交資料是匯交人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國家也保障匯交人的權益,保障資料的安全及合理提供利用。
4.2 加強對地質資料匯交人的培訓工作
由於匯交人經常有變動,匯交要求為順應新形勢也在逐步完善,積極開展培訓工作是必要的。匯交單位也應積極響應。有些單位地質資料不經過資料室直接由項目組成員匯交,建議各匯交單位派資料室專人進行匯交,項目組成員給予配合、督促匯交工作的完成。
4.3 積極推進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
首先應完善服務機制,加強硬體的建設,加強對資料庫類資料的服務意識。在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建設中,應包含資料中是否有資料庫的信息,提供社會查詢,服務人員也應提供簡捷、高效、優質的服務,展現良好風貌。
5 結語
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承載了大量有價值的地質工作成果信息,積極做好其匯交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們要繼續做好資料庫類資料的檢查和驗收工作,要更好地掌握各類資料庫驗收的新方法、新要求,以保證其完整、准確、有效地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4]。
參 考 文 獻
[1] 衛偉,王天文 . 地質資料匯交的重要性及管理中的難點和對策 [J]. 山東煤炭科技,2003,(2):41
[2] 程琳 . 淺談成果地質資料匯交驗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J]. 資源環境與工程,2010,24(2):207 ~ 209
[3] 全國地質資料館 . 地質資料管理技術規范與標准 [M]
[4] 李桂芳 . 成果地質資料匯交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J]. 資源環境與工程,2007,21(4):476 ~ 478
6. 雲南中甸普朗銅礦
普朗銅礦區位於滇西北迪慶藏族自治州東部,香格里拉縣城50°方向,平距約36.4km處,面積約36.37km2,隸屬香格里拉縣格咱鄉所轄。
1999年,雲南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與荷蘭比利頓公司合作組建的高山公司,對普朗銅金找礦遠景區進行了初步評價。圈出銅品位為0.1%~9.99%、伴生金0.1~1.76g/t的15個銅礦(化)體。施工的3個驗證孔,分別揭露到幾十到三百多米(尚未揭穿)厚的銅礦體。2002年以來,普朗-紅山評價區列為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啟動了「雲南省中甸地區銅礦資源評價」工作項目。通過項目實施,採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手段進行勘查評價,找礦取得了重大突破。普朗斑岩型銅礦礦床規模達到特大型,在外圍紅山牛場、雪雞坪、春都、卓瑪-查拉牛場、帕納牛場、亞雜、霍迭喀-地蘇嘎、松諾、欠雖、普上等地,均發現了新的礦體。預計全區銅遠景資源量達500萬t以上。
一、礦床地質背景
普朗銅礦區位於普朗-紅山銅多金屬礦亞帶南緣,地處甘孜-理塘結合帶西側,德格-中甸陸塊東緣,印支期義敦-中甸島弧帶南段,總體構造近北北西向展布。區域上主要出露三疊系曲嘎寺組(T3q)、圖姆溝組(T3t)、喇嘛啞組(T3lm),是區內印支期—燕山早期淺成中—中酸性礦化斑岩的直接圍岩。
圖3-4-1 普朗銅礦區地質圖
礦區主要出露中三疊統尼汝組二段(T2n2)、上三疊統圖姆溝組(T3t),次有第四系(Q)(圖3-4-1)。
尼汝組二段(Tn2)為一套碳酸鹽岩,分布於礦區西南角,與上覆圖姆溝組地層呈斷層接觸。岩性為灰、淺灰或灰綠色中厚層狀結晶灰岩、白雲質結晶灰岩。
圖姆溝組(T3t)總體屬火山-碎屑岩建造,根據岩性組合特徵又分為:圖姆溝組一段(T3t1)、圖姆溝組二段第一層(T3t2-1)、圖姆溝組二段第二層(T3t2-2)。一段(T3t1)分布於礦區西部,F1斷裂以西地段,向南被斑(玢)岩體侵位、破壞而出露不全,呈條帶狀展布。地層走向北西,傾向南西,傾角68°~82°,岩性為灰至深灰色板岩、絹雲母板岩、變質砂岩,局部夾薄層灰岩,靠近中性岩體附近岩石角岩化形成角岩。二段第一層(T3t2-1)分布於礦區南西側,與下伏一段(T3t1)整合接觸,岩性為灰至深灰色板岩、粉砂質絹雲板岩,夾變質砂岩、安山岩等。二段第二層(T3t2-2)為礦區岩漿侵位的地層,分布於礦區東部,F1斷裂以東地段,向南被斑(玢)岩體侵位、破壞而出露不全,呈條帶狀展布。地層產狀受岩體及全乾力達斷裂影響,總體向南傾斜,傾角65°~85°,岩性為灰至深灰色板岩、粉砂質絹雲板岩、變質砂岩等。
第四系(Q)沉積較為復雜,有坡積、殘坡積、河床堆積及冰川堆積物。總體以冰川堆積物為主,為變砂岩、板岩、石英二長斑岩、石英閃長玢岩、花崗閃長斑岩等大小不等的碎塊與砂土鬆散堆積物,碎塊呈次圓—圓狀。
礦區位於普朗向斜東翼,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礦區內構造活動強烈,發育有斷層、次級褶皺以及節理(裂隙)。北西向的黑水塘斷裂和北東東向的全乾力達主斷裂控制了普朗復式斑(玢)岩體及礦(化)體的展布。岩漿岩、岩漿侵位的地層、熱液蝕變作用、熱液運移和礦質沉澱的構造空間控制了本礦床的產出。普朗復式岩體呈不規則狀出露地表,面積8.9km2,平面上呈「喇叭」狀,由5個單岩體構成,遙感解譯5個單岩體在深部相連成一個。岩石蝕變強烈,具典型的「斑岩型」蝕變分帶,岩體與圍岩呈港灣狀接觸,圍岩具角岩化。主要岩石類型有石英閃長玢岩、二長閃長玢岩、石英二長斑岩、花崗閃長斑岩等,具有從中性→酸性分異演化趨勢。
在礦區已圈定2個礦化體,7個工業礦體。其中KT1工作程度較高,已得到基本控制,礦體出露標高3867.99~4320m,控制礦體長2240m,垂深17.00~801.00m。礦體呈大透鏡狀,北西走向,傾向北東,傾角為35°~70°。其他礦體還未完全控制,尚具有一定的找礦潛力。通過前期工作,礦區探獲銅資源儲量(111b+122b+333+3341+2S22)金屬量接近430萬t,平均品位0.57%。
礦區礦石工業類型以石英二長斑岩型銅礦石、石英閃長玢岩型銅礦石為主,次為(石英)二長閃長玢岩型銅礦石、花崗閃長斑岩型銅礦石,有用組分以銅為主,礦床工業類型定為斑岩型銅礦床。
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徵
(一)區域地球物理特徵
中甸普朗-紅山地區主體為一個巨大的北西向重力低,向北延伸至四川夏塞、呷村,向南止於玉龍雪山,長約400km;夏塞一帶寬達近100km,南北兩端變窄。重力負異常強度(-5~-25)×10-5m/s2,省界附近強度最大,沿走向有東西擺動的現象。重力低南段東西兩側分別為德巫-三江口、得榮-中甸西重力高,南端與玉龍雪山一帶、龍門山-木里-麗江北東向巨大的重力梯度帶相交。中甸雪雞坪-普朗地處重力低南部(圖3-4-2)。
圖3-4-2 中甸地區銅多金屬礦產資源評價布格重力異常圖
航磁異常在重力低內為近南北向低緩正磁異常帶,與義敦島弧印支期中酸性火山岩帶相一致。由中酸性岩漿岩體蝕變帶形成中等強度的局部異常,走向上呈串珠狀分布。中甸—麗江一帶為強度大、范圍大的航磁異常,如哈巴雪山、安南、寧蒗北等,主要由二疊紀玄武岩引起(圖3-4-3)。
1∶10萬航磁(ΔT)異常圖上(圖3-4-4),一般沉積圍岩(T3q、T3t、T3lm)均表現為大面積平緩負磁背景區,磁場強度多在0~-10nT之間。特別是上三疊統喇嘛啞組(T3lm)分布區,負磁場面積大,表現得相當平靜。在紅山—普朗一帶,由於印支期中酸性岩漿多期次沿北北西向構造頻繁活動,使區內大面積的T3q、T3t沉積圍岩區內密集出現北北西向排列的局部高值磁異常群。測區南部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區則出現強磁異常帶;北部休瓦促—熱林一帶沿北北西向構造發育的燕山期二長花崗岩體分布區一般表現為相對規整、寬緩的正磁異常背景包圍的局部高值磁異常。
圖 3 -4 -3 中甸及鄰區航磁化極上延異常 ( nT) 平面圖據雲南、四川兩省地礦局物化探隊 1990 年資料編
圖 3 -4 -4 紅山 - 普朗銅金屬礦綜合評價區航磁 ΔT ( nT) 異常圖
( 二) 礦床地球物理特徵
礦區主要岩石、礦石物性測量結果 ( 表 3 -4 -1、表 3 -4 -2) 如下。
表 3 -4 -1 普朗銅礦區岩 ( 礦) 石電性參數統計表
續表
表 3 -4 -2 普朗銅礦區岩 ( 礦) 石磁性參數統計表
1)塊狀銅礦(化)石具有低阻、高極化特徵。露頭視充電率(MS)8.9~21.7ms,平均值為18.7ms;視電阻率(ρS)為29.0~103.0Ω·m,平均值為88.0Ω·m。
2)礦化石英二長斑岩(ηoπ15)、石英閃長玢岩(δoμ15)的視充電率(MS)較銅礦(化)石次之,視電阻率(ρS)較高。視充電率(MS)為8.2~14.4ms,平均值為10.6~11.0ms;視電阻率(ρS):38~513Ω·m,平均值為181~217Ω·m。
3)礦(化)角岩、板岩亦具有較高、相對穩定的視充電率(MS)及較低的視電阻率(ρS)。其充電率(MS)為6.4~14.5ms,平均值為9.3~10.4ms,視電阻率(ρS):49~471Ω·m,平均值為170~220Ω·m。
4)無礦化岩體(δoμ15、ηoπ15、γδπ25)具有波動大、不穩定的視充電率(MS),及中—偏低視電阻率(ρS)。露頭上岩體充電率(MS)0.7~34.5ms,平均值為4.7~7.1ms;視電阻率(ρS):21~913Ω·m,平均值為169~344Ω·m。
5)無礦化岩石(角岩化砂板岩、硅質灰岩、黑色板岩、含炭砂板岩)一般具有低的、相對穩定的視充電率(MS)及中—偏高視電阻率(ρS)。
6)第四系(冰磧、殘坡積物)露頭一般具有低的視充電率(MS),高的視電阻率(ρS)。
7)普朗礦區除角岩外,圍岩(包括岩體)磁性均較弱,視磁化率κ'一般為(100~300)×4π×10-6SI,剩磁強度M'r也在100×10-3A/m以下;角岩視磁化率κ'平均值為357.8×4π×10-6SI,剩磁強度M'r平均值為110×10-3A/m。
區內能引起激電異常的地質體較多,視充電率(MS)>10%或10%左右的除銅礦石外,還有大部分銅礦(化)岩石及部分無礦化岩石。礦區呈同心環帶狀蝕變,無論是鉀化硅化(Ksi)帶,還是絹英岩化帶(Sise)、青磐岩化帶(Chep),及角岩帶(Hs),均有大量黃鐵礦產出,均能引起較強的激電異常。因此,要判斷是否為銅礦引起的激電異常,應結合異常區的位置、地質環境、地貌及化探異常等特徵予以判別。
(三)區域地球化學特徵
中甸地區及鄰區的區域化探異常表現為近南北向的Pb、Zn、Ag、Cu、Au等元素綜合異常帶,與重力低值帶相一致。在長400km異常帶內,分成4個異常,可劃分為4個礦床(點)密集區:北段四川境內有呷村、夏塞區,南段有鄉城-雪雞坪、阿熱-天寶山區。雲南境內又可劃分為9個異常簇集小區,由北向南分別為休瓦促、納通、欠雖、紅山、阿熱、小中甸、安南、拉巴、東爐房等。
三、物化探方法技術運用
普朗礦區物化探工作主要是在2002~2003年期間開展的。物化探工作的目標任務是通過物探(磁法、電法)、化探(土壤測量)掃面,圈定異常,進一步縮小找礦靶區,為下一步開展系統地質工作和深部鑽探驗證提供地球物理、地球化學依據。
(一)工作部署
2002年,物探試驗性工作部署為:1∶5000高精度磁測(ΔT)剖面6條,總長15.8km,點距20m;1∶5000瞬變電磁法(TEM)剖面2條,長3km,點距50m;1∶5000激電試驗剖面1條,剖面長度3km,採用激電中梯測量,點距20m;激電測深點9個,最大AO供電極距為1000m。
2002年化探工作部署於紅山-普朗地區,面積600km2,工作方法為1∶50000土壤測量。
2003年物探工作部署在普朗礦區,圍繞礦區礦化范圍部署1∶10000激電測量15km2。
(二)工作方法與技術
激電測量供電電源使用5kW本田發電機,使用WDFZ-2型大功率智能發送機,WDJS-2型接收機。供電電極使用1.5m長鐵電極,測量電極使用不極化電極,供電導線使用重型探礦線。發送機主要技術指標:輸出功率3.5kW;最大供電電壓1200V,最大供電電流5A,電流測量精度±1%,電壓誤差±1%。接收機主要技術指標:一次場電壓測量精度±1%,視充電率解析度0.01ms、測量精度±2%。觀測的主要參數為視充電率(MS)、一次場電位差(ΔV1),供電電流(I)。計算參數為視電阻率(ρS)。供電周期16s、供電延時100ms、采樣寬度20ms。
面積性激電工作採用中梯裝置觀測,全域測量,供電極距為1500m,測量極距為20m。
激電測深因地形原因採用三極裝置進行工作。無窮遠極(B極)垂直於測線,BO為3000m,最大AO為1000m。兩相鄰供電極距在模數6.25cm的對數坐標紙上取0.8~1.2cm,大致均勻分布。
高精度磁測工作中使用2台G856-A型微機質子磁力儀,測量參數為地磁場總量T。儀器解析度為0.1nT,磁場測量精度為1nT。野外開工前對磁力儀進行了雜訊水平和一致性試驗。測定結果,兩台儀器一致性較好,測量均方差小於1nT。磁測總精度為±2.4nT。選定基點1個,基值為48541.4nT。磁測結果均按規范做日變、正常梯度、高度改正。
瞬變電磁測量。採用WDC-2B型瞬變電磁系統,儀器性能良好,工作穩定。電源為12V60A·h蓄電池2個,供電電壓12V,供電電流一般為7~8A。發射線框採用2.5mm2銅芯電纜導線,接收線框採用4mm2銅芯電纜導線。採用重疊回線裝置,回線邊長50m,剖面點距50m,觀測參數為V/I(μV/A)。觀測參數設置:關斷時間Dn=100μs,延遲時間De=150μs,發射周期T/4=20ms,剔除系數d=3,疊加次數St=128,1~4道放大倍數G1=6,5~10道G2=60,11~21道G3=600,采樣道數21道。
工作精度為B級,平均均方相對誤差≤±15%。
測地工作。對基準站和控制點,採用2台Markx-cp型GPS接收機,分別在已知點和基準站做同步觀測,觀測數據不少於3組,每組數據的觀測時間不短於30min,坐標數值用隨機軟體採用偽距差分或載波相位差分進行解算。基線用全站儀採用直返覘法進行觀測,視距小於1000m,直返覘誤差小於1/150,起閉於GPS控制點。測線用全站儀直敷設,起始於基線點或GPS控制點,附合於基線點或GPS控制點。
(三)主要工作成果
1.激電測量
礦區激電測量工作共圈定激電異常22個(DHJ1—DHJ22)。激電中梯MS異常主要分布在石英二長斑岩、石英閃長玢岩及其鉀化、絹英岩化、青磐岩化蝕變帶上。在較高激電MS異常帶背景上出現的高值異常,推測為銅(黃鐵、磁黃鐵)礦(化)體引起的異常。
激電異常(MS≥10ms)形態各異,或成群、或成帶、或孤立狀,總趨勢是由南向北圍繞礦化斑岩體(ηoπ15、γδπ25)及3個蝕變帶(鉀化硅化帶→絹英岩化帶→青磐岩化帶、角岩化帶)成環帶狀展布(圖3-4-5)。各蝕變帶異常分布特徵如下。
圖3-4-5 普朗銅礦區物化探綜合異常圖
1)外帶(角岩化)異常:由DHJ1—DHJ4、DHJ18、DHJ226個激電異常組成,異常大致與角岩蝕變帶對應。激電異常多呈圓盤狀、分散獨立存在。主要由角岩化砂板岩中的局部硫化物(黃鐵礦、黃銅礦等)礦化引起。
2)中帶(青磐岩化、部分絹英岩化)異常:由DHJ5—DHJ10、DHJ19、DHJ218個異常組成。異常規模較小,形如橢圓狀,局部地段上近南北向呈有序串珠狀展布。異常往往位於絹英岩化與青磐岩化接觸帶附近,或礦化石英二長斑岩與礦化石英閃長玢岩接觸部位,與地質體中的局部硫化物礦化有關。
3)內帶(鉀化硅化、絹英岩化帶)異常:由DHJ11—DHJ15、DHJ206個異常組成。該類異常分布在第四系(Q)附近,由呈近南北向帶狀(DHJ11-2、DHJ11-3、DHJ12、DHJ13等)異常與近北東向的(DHJ11-4、DHJ11-5、DHJ11-6等)帶狀異常群組成。該帶異常以規模大、峰值區高且多、形態完整為特點,是普朗銅礦區主體異常區,多為銅礦(化)體引起的礦致異常。
2.高精度磁測
礦區磁測僅做長15.80km剖面,圈出3個磁異常(CT1—CT3)。CT1與激電異常DHJ5、CT2與KT1露頭(激電異常DHJ12-1)、CT3與DHJ11-6激電異常分布重疊,推測為銅(鐵)礦(化)體引起。
3.化探工作結果
礦區化探異常以銅為主(圖3-4-6),伴生W、Mo、Au等;礦區北東側外圍伴生Pb、Zn、Ag等。礦區銅異常規模大,呈不規則長橢圓狀,南北長5km,平均含量354×10-6,最高2355×10-6,面積10.5km2,標准化面金屬量NAP37.2。有3個濃度帶,銅異常內帶(>400×10-6)呈不規則等軸狀,出露范圍及其位置與已知KT1、KT2—KT5號礦體分布位置基本吻合。中帶[(200~400)×10-6]基本反映礦化范圍,外帶[(100~200)×10-6]基本與礦區角岩化蝕變帶范圍相近。在銅內帶附近出現Mo、W異常。Mo異常有2個小濃集區,北濃集區與KT5號礦體對應,僅1個濃度帶;南濃集區與KT1號礦體平面分布范圍大致對應。南濃集區規模大,Mo最高含量40×10-6,平均值為9×10-6,面積2.75km2。W只出現在最大的KT1號礦體分布區上,含量相對較低,平均含量12.7×10-6,最高只有17×10-6,面積1.25km2。Au異常出現在KT1號礦體南段並沿KT2—KT4號礦體分布區呈北東帶狀展布;最高含量出現在KT1礦體南段,平均含量Au19.3×10-9,最高76×10-9,面積6.75km2(表3-4-3)。礦區Pb、Zn、Ag元素在銅礦體上未見異常,Pb、Zn、Ag綜合異常出現在礦區北東側外圍,形成不規則北西向寬頻狀異常(與銅異常基本不重疊),長近10km,平均寬2km;其中尤以Pb異常的規模最大,其面積達8km2,平均含量487.42×10-6,最高3022×10-6。Zn、Ag異常無論規模、含量均低於Pb元素,它們位於Pb異常內帶附近。
圖3-4-6 普朗(AP31-甲)化探異常剖析圖
礦區元素異常展布及含量特徵列於表3-4-3。
表3-4-3 普朗斑岩型銅礦區1∶5萬化探異常特徵表
注:NAP=襯值×面積。
從礦區(15km2)1∶5萬化探7種元素相關分析結果(表3-4-4)可知,主成礦元素Cu與中—高溫的Mo、W及Au相關,組成相關簇團(Cu與W、Mo、Au相關系數分別為:0.592、0.555、0.206),與中—低溫的Pb、Zn、Ag基本無相關性。Pb、Zn、Ag則組成中—低溫相關簇團(Pb與Zn、Ag相關系數分別為0.753、0.754,Zn與Ag為0.754),以上相關簇團與礦區化探元素異常展布相吻合。
表3-4-4 普朗斑岩型銅礦區元素相關系數表
四、激電異常推斷解釋及驗證結果
(一)鉀化硅化帶1(內帶)
該帶由DHJ11-2、DHJ12、DHJ11-3、DHJ13等激電異常組成。異常主要沿銅礦區中部第四系分布區及KT1礦體分布區呈南北不規則寬頻狀、片狀展布(見圖3-4-5)。其中以DHJ12激電異常最具代表性。
DHJ12異常。位於南北異常群中段,南起於PLD002鑽孔北緣,北至20號測線轉為北東向,南北呈不規則條帶狀,有兩個峰值區(MS>15ms)。南峰值區(DHJ12-1)主要分布在ZK010、ZK01201之間。峰值區南北長約600m,東西寬80~200m,北窄南寬,MS最高>20ms,MS等值線分布密集。ZK0408鑽孔附近東西等值線對稱,南段KT1附近等值線西陡東緩,顯示主礦體向東陡傾。從物探推斷解釋圖(圖3-4-7)中TEM視電阻率擬斷面可看出,在ZK0408鑽孔正南200m處附近(相當26號測線260號點附近),推斷銅礦化體(極化體)向東陡傾,260號點以西銅礦體逐漸向西緩傾。東傾銅礦體厚度大、向下延伸大。從26測線磁測(ΔT)及激電(MS)曲線看,在260號點附近向東ΔT、MS均出現明顯異常,向西逐漸下降,表明260點附近為銅礦(化)體轉折部位。經0~20號勘探線鑽探揭露,在激電異常分布的第四系(Q)分布區實際上是晚期石英二長斑岩(ηoπ15)體侵入到較大的復式中酸性岩體(δoμ15)中,形成的岩篷頂部即岩凸部位。由於上拱作用使岩石破碎易風化剝蝕形成溝谷,並被第四系(Q)冰磧、殘坡積物等堆積覆蓋。岩篷東側(激電異常DHJ12-1一帶)形成向東陡傾、礦體埋藏淺、品位富、向下延伸大、以ηoπ為主要賦礦母岩的斑岩型銅礦體。向西銅礦(化)體上均有0~70m不等的第四系(Q)覆蓋,並向西緩傾,品位多較貧;故第四系分布區西側激電異常幅值降低,MS等值線寬大,電性異常表現為高阻,無低阻異常伴生。
圖3-4-7 普朗礦區26線綜合剖面解釋推斷圖
DHJ12-2激電異常。位於ZK1208鑽孔以北。MS等值線在第四系(Q)分布區呈近南北向,在δoμ15分布區,MS等值線向北東延伸,呈不規則北東寬頻狀,形為鴨頭;最大長600m,最大寬200m。峰值區(MS>15ms)MS最高達30ms,異常北窄南寬;推測為黃銅礦、黃鐵礦化地質體引起。經16勘探線ZK1608鑽孔證實:0~5.0m為第四系(Q)冰磧、坡積物,5.0~311.20m為絹雲母化、黃鐵礦化、硅化石英閃長玢岩(δoμ16),及黃鐵礦化綠簾石化石英閃長玢岩(δoμ15)。其內有多條弱鉀化石英二長斑岩(ηoπ15),岩石僅具弱銅礦化。但在ηoπ15與δoμ15、δoμ26接觸帶之間,銅含量均明顯增高。311.20~514.65m主要為厚大的石英二長斑岩(ηoπ15)。石英二長斑岩具黃鐵礦化、弱鉀化,局部為低品位銅礦石。500m以下銅品位普遍大於0.20%,但小於0.40%。顯然該激電異常主要由地表分布的黃鐵礦、弱黃銅礦化的中酸性侵入體引起。
DHJ13異常。異常位於礦區中部第四系(Q)分布區北段。該異常范圍寬,近似橢圓狀,由DHJ13-1和DHJ13-2二個異常組成。推測為黃鐵礦化弱銅礦化斑岩體引起,為KT1礦體北延段。經ZK0809鑽孔證實,0~71m為第四系(Q)堆積物,70m以下在石英二長斑岩體的絹英岩化帶內見到多層累計厚達150m的銅礦體。
DHJ11異常。位於礦區中部第四系(Q)分布區南段PLD002鑽孔以南地段,MS>15ms,有2個峰值區。西峰值區DHJ11-2總體呈北北東不規則狀,其北段MS>10ms等值線向北延伸到PLD002鑽孔,與DHJ12-1有相連之勢。推斷為KT1號礦體南延段,屬弱銅礦化岩體引起。經鑽孔PLD002證實,從80~250m黃鐵礦化、黃銅礦化較強,含礦岩性為石英閃長玢岩及石英二長斑岩,礦石主要由黃鐵礦、黃銅礦、磁鐵礦組成。
DHJ14異常。異常位於KT1礦段北段露頭區ZK1203鑽孔附近。異常呈圓盤狀,長軸為北北西向,MS值達25.8ms。區內主要出露石英二長斑岩體。經ZK1203鑽孔揭露,岩體絹英岩化強烈,礦石多以低品位銅礦為主,礦石礦物有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
DHJ20異常。位於普朗礦區北礦段74~80測線之間,由DHJ20-1、DHJ20-2兩個異常組成。DHJ20-1異常為一條狀異常,南北長約250m,東西寬80m,峰值12.0ms。DHJ20-2異常為一等軸狀異常,南段異常未封閉,峰值高達21.1ms。推斷該兩個局部異常為銅礦(化)體引起。
經MZK001孔揭露,全孔見礦厚度91.88m,銅平均品位0.37%。地表MBT13剝土亦揭露到銅礦體。
(二)鉀化硅化帶2(內帶)
該帶由DHJ11-4、DHJ11-5、DHJ11-6等激電異常組成,異常等值線密、梯度陡,呈北東條帶狀,異常主要沿北東向的花崗閃長斑岩及其與δoμ15接觸帶展布。經ZK0608、ZK0606鑽孔揭露,以石英二長斑岩、石英閃長玢岩為賦礦岩石的銅礦體二層,厚度分別為16.20m和59.75m。因此,該組激電異常具有在花崗閃長斑岩中尋找斑岩銅礦的意義。
(三)絹英岩化、青磐岩化(中帶)
該帶由DHJ5—DHJ10、DHJ16、DHJ19、DHJ21等激電異常組成,呈南北串珠狀展布,規模小—中等,多呈圓盤狀。南礦段規模較小,北礦段規模較大。南礦段DHJ5—DHJ10主要沿山脊分布,位於絹英岩化帶與青磐岩化帶分界部位附近。在DHJ5、DHJ6異常之間,經DHJ0819鑽孔揭露,全孔均為弱黃鐵礦化、弱絹雲母化石英閃長玢岩,故推測為黃鐵礦化局部富集引起的激電異常。由於各激電異常呈小規模線型排列,反映黃鐵礦化蝕變呈環帶狀展布。北礦段的DHJ19-1、DHJ19-2異常處,地表見到星點狀黃鐵礦露頭。DHJ21分布區,地表主要為角岩,亦見到黃鐵礦、黃銅礦化和方鉛礦化。
綜上所述,該類異常主要為絹英岩化、青磐岩化中的石英閃長玢岩引起。
(四)角岩化外帶
該帶由DHJ1—DHJ4、DHJ18、DHJ226個激電異常群組成。異常主要圍繞蝕變岩體及角岩蝕變帶成環帶狀分布。區內角岩化砂板岩中常見星點狀黃銅礦等硫化物,局部呈團狀、斑狀產出,推測激電異常與地下黃鐵礦化角岩有關。該類異常常有低阻(<200Ω·m)異常相伴,1∶5萬化探異常中銅元素含量約為100×10-6。其中尤以DHJ1最具代表性。為驗證該類異常,在DHJ1激電異常中心施工了ZK1933鑽孔,孔深達400.20m。地表0~6.78m為第四系(Q)堆積物,6.78~127.61m為弱黃鐵礦化長英角岩,127.61~400.2m均為弱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硅化石英閃長玢岩。全孔均未見銅礦化,亦未見石英二長斑岩侵入體。
本文成果資料來源於雲南省地質調查院張世權、曹曉明、尹保中、張小兵等人2006年提交的《雲南中甸地區銅礦資源評價地質工作階段性報告》、《雲南中甸地區銅礦資源評價物探工作階段性成果報告》、《雲南中甸地區銅礦資源評價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成果報告》,圖件編繪由雲南省地質調查院孟青、魏寧等人完成,深表感謝!
(本節供稿人:蔡旭范玉華)
7. 深部構造及其控礦
深部構造對內生金屬礦產的形成及分布也有重要的控製作用。礦集區、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形成多被認為是與殼幔演化有關的金屬巨量堆積異常,這種巨量金屬的異常堆積需要一個巨大的物源-熱源-流體系統予以支撐,因而從地幔、地殼深部尋找成礦作用的根源已成為當前成礦作用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
(1)地球物理反映的岩石圈深部結構控礦特點
圖5-1 永梅拗陷及相鄰區地殼深部構造與礦產分布關系圖
在東南地區的重力異常特徵是中、新生代以來岩石圈結構演化的具體體現,從深部地球物理斷面對不同地質塊體的精細結構也反映岩石圈的深部結構與區域成礦帶的空間分布具有控製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雖然還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重力異常帶、梯級帶與礦產形成的相互作用機制,但從空間幾何關繫上看,區內礦產大部分分布在區域重力梯級帶上或其轉彎部位,對應於地表主要受區域性深(大)斷裂及其轉彎端或斷裂交匯所控制(圖5-1)。多數內生金屬礦出現於莫霍面等深線梯級帶及其轉折端,以及居裡面隆起區與其傾伏部位,這表明區內內生金屬礦的成礦作用多發生於古裂谷帶、古俯沖帶、不同級別地質塊體相互接壤地帶,以及深部磁性基底底界面隆起區或其邊緣,而這些地質位置和岩石圈尺度不連續相對應。(2)大量的研究表明,至少可以認為礦產的形成及礦集區的分布與地殼及上地幔的相互作用有密切的關系,區域重力反演結合深部地震反射剖面研究表明:該區地殼平均厚度為31.5km,屬薄殼結構;莫霍面較淺,一般為30km左右,在中地殼存在大量Vp低速層,反映該區深部構造極其發育;岩石圈厚度在下揚子拗陷和浙贛拗陷均在80~100km左右、大田-永春(永梅拗陷)為96~106km,向南東方向沿海火山岩帶減薄至86~90km,與周圍岩石圈厚度相比,岩石圈屬減薄帶;地殼主要成分由變質岩、成分較多的閃長岩、花崗閃長質岩類組成。從軟流圈的頂面結構特徵也可看出(圖3-2)(因莫霍面以下、上地幔軟流圈以上的部分為地幔蓋層,所以岩石圈地幔厚度反映了軟流圈頂面埋深),在岩石圈減薄帶對應了軟流圈地幔上涌地帶,它也應是大規模新生地幔物質注入到淺部的通道,對應構造-岩漿-成礦活動發育地帶。所以,岩石圈/軟流圈結構的變化是成礦作用產生的關鍵因素。
(2)深部作用過程的物質變化與成礦
岩漿活動及其有關的礦床是深部殼幔相互作用的結果,地球化學示蹤為當前研究岩漿形成源區性質、深部過程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十多年來,東南大陸花崗岩類及火山岩的岩石構造組合及物質來源研究為區域岩石圈形成與演化過程中深部殼幔相互作用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證據。東南地區不同時期花崗岩的Nd-Sr同位素組成反映了殼幔相互作用和源區地球化學特徵(表5-4)。
表5-4 中國東南地區不同構造單元變質岩、火成岩同位素組成對比簡表
古生代花崗岩類主要分布在武夷隆起內,它包括加里東期和華力西期花崗岩類,以加里東期花崗岩為主,岩性較復雜,除正常花崗岩外,還包括片麻狀二雲母二長花崗岩、混合花崗岩、石英二長岩、石英閃長岩等。加里東期花崗岩類的εNd(t)值為-1.98~-18.36(平均為-9.19),ISr值為0.7079~0.73181(平均為0.71307),Nd模式年齡為1522~2689(平均為1.91Ga);華力西期花崗岩類的εNd(t)值為-7.24~-10.35(平均為-8.79),ISr值為0.70956~-0.70982(平均為0.70969),Nd模式年齡為1.59~1.86Ga(平均為1.73Ga)。上述數據表明,古生代花崗岩類的Nd、Sr同位素組成變化明顯,反映其源區成分比較復雜。加里東期花崗岩類為陸殼成因特徵,主要是由中元古代—太古宙地殼物質部分熔融或重熔形成的殼源S型花崗岩類。華力西期花崗岩類成岩物質中除有中元古代部分熔融成分外,尚有幔源物質組分參與,形成具有殼幔混合源Ⅰ型花崗岩類。從區內加里東期形成的偉晶岩型鈮鉭礦、華力西期形成的與海底火山作用有關的鐵銅等礦產也佐證兩個時代的火成岩物源有顯著的差別。
產於武夷隆起的印支期花崗岩類的同位素組成變化較小,εNd(t)值為-8.34~-11.80(平均為-10.10),ISr值為0.7150~0.7318,平均值為0.7224。Nd模式年齡為1.77~1.95Ga(平均為1.81Ga)。表明印支期花崗岩主要是由中—古元古代陸殼重熔的S型花崗岩類。
廣泛分布研究區內的燕山期火成岩Nd-Sr同位素組成反映不同階段、不同地區的成岩物源存在較大的變化,其總體特徵見表5-4。從表5-4中可以看出,隆起區εNd(t)值低於拗陷區,利用AFC模式對研究區內燕山期花崗岩進行模擬也反映了它們源區和殼幔混合比例,在3個拗陷區,岩漿中幔源比例較大;隆起區的花崗岩在AFC模擬曲線中,顯示殼源物質占較大比例,並反映殼源主要是上地殼組分。從區內燕山期玄武岩的Nd-Sr同位素組成反映其總體具有富集的特點(表5-4),地幔源區可以看作是虧損地幔端員(DMM)與富集地幔端員(Em2)的混合。DMM端員很可能代表了軟流圈地幔,而Em2端元很可能代表了陸塊基底的岩石圈地幔(陳江峰,2001)。因此,岩石圈/軟流圈之間很可能發生了混合,這種混合意味著岩石圈減薄過程中有大量的軟流圈地幔物質注入,這與地球物理推斷的區內隆-拗分區對應的岩石圈/軟流圈地幔的深部結構完全一致。對比新生代玄武岩的Nd-Sr同位素組成也可發現,新生代東南地區地幔具有虧損地幔特徵,表明燕山期大量幔源物質的逸出、軟流圈冷卻轉變成具有虧損性質的岩石圈地幔。因此,燕山期的大規模岩漿活動意味著是由岩石圈/軟流圈的災變、大量新生地幔物質注入陸殼之中形成的。
(3)火成岩岩石系列、構造組合是判別大地構造環境的標志之一,也是陸殼、岩石圈增厚、減薄的地質記錄
東南地區火成岩時代分布范圍較廣,本次研究著重就中生代火成岩岩石系列和構造組合進行闡述。綜合前文成果,東南地區中生代岩漿活動分為5個階段,分別出現不同的岩石系列組合。
1)印支早期—印支晚期(T1-3)主要分布於武夷隆起與江南隆起的結合帶附近,為一套鈣鹼性系列二長花崗岩-二雲母花崗岩組合。一般認為它是形成於印支期陸內俯沖加厚的構造背景的產物,多出現於陸內俯沖邊界,它具有加厚的雙倍陸殼和岩石圈根。
2)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早階段(J1-2)分布於永梅拗陷的北部,是與陸內碰撞後拉張環境下形成的雙峰式玄武岩-流紋岩組合,表明該套火成岩形成時陸殼較薄,有大量岩石圈地幔物質注入到陸殼中。
3)燕山早期晚階段(J2)分布於武夷隆起的北部和浙贛拗陷內,主要由高鉀鈣鹼性系列花崗閃長斑岩-英安岩組合,他形成於陸內俯沖過程中加厚陸殼的構造環境,殼幔相互作用較強烈。
4)燕山中期(J3-K1)該期岩石包括高鉀鈣鹼性/鈣鹼性系列、橄欖安粗岩系列。前者廣泛分布於整個東南地區,它自內陸向沿海方向主要由花崗閃長岩-花崗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紋岩組合,為加厚陸殼環境下,殼幔發生相互作用的記錄;橄欖安粗岩系列主要分布於下揚子拗陷內,侵入岩為輝石閃長岩-閃長岩組合,火山岩為鹼性玄武岩-粗安岩-粗面岩組合,他形成於加厚陸殼、岩石圈地幔底侵作用的產物,並出現於岩石圈水平縮短邊界附近。
5)燕山晚期(K1-2)該期岩石主要分布於下揚子、浙贛拗陷和浙閩火山岩帶。在下揚子拗陷,主要屬鹼性岩系列岩石組成,包括鹼性粗面岩-響岩組合、雙峰式火山岩(玄武岩-流紋岩)和A型花崗岩組合;在浙贛拗陷主要出現雙峰火山岩及A型花崗岩。在浙閩火山岩帶的東部尚有高鉀鈣鹼性系列玄武岩-英安岩-流紋岩及其同源的輝長岩-花崗閃長岩-花崗岩和A型花崗岩組合。它們的出現總體反映了東南地區已經開始發生岩石圈拆沉、山根崩塌,也是岩石圈強烈減薄、軟流圈上隆的記錄。
8. 周天華的發表文章
1. 王天賢、李寬、周天華. 帶多構造柱牆片抗震性能的試驗研究. 《西北建院學報》,1995.9
2. 周天華. 平板網架與鋼筋混凝土面板協同工作的新構想—協同網架.《空間結構》,第3卷第4期(總第14期),P22~27,1997.11
3. 王素芬、周天華. 談金工實習與課堂教學的關系. 《科技.人才.市場》,1997.12
4. 周天華、張翔生、王素芬. 網架結構施工安裝的高空散裝逐條累積滑移法. 《安裝》,1998.4
5. 周天華. 協同網架的設計計算和算例分析,《空間結構》,第4卷第3期(總第17期),P43~52,1998.8
6. 張翔生、周天華,格構式壓彎構件截面選擇方法的探討,《西北大學學報》增刊,1998.8
7. 張翔生、周天華,淺談安裝行業鋼結構設計規范的選擇,《安裝》,1998.10
8. 何保康、周天華,矩形鋼管截面b/t、h/t的限值確定,《鋼結構》,第16卷第2期(總第52期),P29~31,2001.4(本文成果已被《矩形鋼管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CECS159:2004採用,見第4.3.3條)
9. 何保康、周天華,美國冷彎型鋼結構的應用與研究情況,《建築結構》,第31卷第8期(總第212期),P,2001.8
10. 周天華、何保康等,帽形冷彎薄壁型鋼—混凝土組合梁試驗研究,《建築結構》,第33卷第一期(總第229期),P48~50,2003.1
11. 何保康、楊曉冰、周天華,矩形鋼管混凝土軸壓柱局部屈曲性能的解析分析,《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第34卷,第3期,P210-213,2002.9.——EI收錄,(本文成果已被《矩形鋼管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CECS159:2004採用,見第4.3.3條)
12. 周天華、何保康等,廣州新白雲機場無檁屋面組合箱形壓型鋼板焊點間距s的確定及應用,《中國鋼結構技術應用》論文集,2002.11.29。
13. 周天華、何保康等, 壓型鋼板組合箱型截面翼邊板焊點間距的確定與應用,《長安大學學報》(建築與環境科學版),第20卷第一期(總第64期),P21~24,2003.3。
14. 馬玉平、周天華等,計量認證對實驗室工作的促進作用,長安大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工作研討會論文集《實驗室建設與創新努力培養》,P40~42,陝西旅遊出版社,2002.9.。
15. 周天華、何保康等,方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框架節點的抗震試驗研究,《建築結構學報》,Vol.25,No.1,P9-16,2004.2.——EI收錄
16.鍾亞軍,周天華,何保康,冷彎型鋼房屋牆體立柱臨界屈曲荷載能量解,《長安大學學報》(建築與環境科學版),Vol.21,No.1,P8-11,2004.3.
17.何保康、郭麗峰、周天華、楊家驥等,輕鋼密立柱牆體抗剪性能試驗研究,《建築結構》2004增刊(慶祝陳紹蕃教授從事土木工程六十周年),P338-341,2004.8.
18.劉前進,何保康,周天華等,低層冷彎型鋼房屋牆體立柱承載力試驗研究,《鋼結構》,第19卷第4期(總第73期),P26~29,2004.8。
19.何保康、楊曉冰、周天華,矩形鋼管混凝土柱管壁局部屈曲性能研究,《建築結構》,第35卷,第1期,P13-15,2005.1.(本文成果已被《矩形鋼管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CECS159:2004採用,見第4.3.3條)
20.周天華,石宇,何保康,楊家驥,楊朋飛,冷彎型鋼組合牆體抗剪承載力試驗研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2006.2. Vol.38,No.1,P83~88。——EI收錄
21.周天華,郭彥利,盧林楓,何保康,方鋼管混凝土柱-鋼梁節點受力性能的非線性有限元分析,《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05.10. Vol.25,No.3,P283~287。
22.周天華,聶少鋒,盧林楓,何保康,帶內隔板的方鋼管混凝土柱-鋼梁節點設計研究,《建築結構學報》,2005.10. Vol.26,No.5,P23~29。——EI收錄
23.周天華,周緒紅,何保康,劉永健,盧林楓,王彥敏,G550級高強薄板鋼材的材性及應用,《建築科學與工程學報》,2005.6. Vol.22,No.2。
24.周天華,何保康,周緒紅,劉永健,王彥敏,高強冷彎薄壁型鋼軸壓短柱受力性能試驗研究,《建築科學與工程學報》2005.9. Vol.22,No.3 ,P36~44。
25.周天華,何保康,周緒紅,劉永健,蔣路,劉彥軍,王彥敏,高強冷彎薄壁型鋼軸壓長柱受力性能試驗研究,《建築科學與工程學報》2005.12. Vol.22,No.4,P65~71。
26.周緒紅,石宇,周天華,劉永健,周期石,盧林楓,低層冷彎薄壁型鋼結構住宅體系,《建築科學與工程學報》,2005.6. Vol.22,No.2 ,P1~17。
27.郭軍慶,王雪韻,雷自學,周天華,加芯混凝土框架柱軸壓比限值試驗研究,《建築科學與工程學報》2005.12. Vol.22,No.4 ,P45~49。
28. 何保康,周天華,冷彎型鋼截面局部屈曲和AISI規范有效寬度計算的統一法則,《建築鋼結構進展》,2005.8. Vol.31,No.8。
29. Zhou xuhong,Shi yu,Zhou tianhua,Liu yongjian,Introction of building instry specification for low-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cold-formed steel framing in China,2 China international steel construction congress 2005,Beijing,China,2005.9。
30.Zhou xuhong,Shi yu,Zhou tianhua,Liu yongjian,Introc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Low-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Light-Weight Steel Framing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8 Korea-China-Japan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steel construction,Seoul , Korea,2005.10。P147~154。
31.何保康,蔣路,姚行友,周天華,王彥敏,高強冷彎薄壁型鋼卷邊槽形截面軸壓柱畸變屈曲試驗研 究,《建築結構學報》2006.6. Vol.27,No.3。——EI收錄
32. 周緒紅,石宇,周天華,狄謹,冷彎薄壁型鋼結構住宅組合牆體受剪性能研究,《建築結構學報》2006.6. Vol.27,No.3。——EI收錄
33. 盧林楓,周緒紅,周天華,劉永健,外伸式錨栓端板連接的設計方法,《施工技術》2006.3. Vol.35,No.3,P32~35。
34. 聶少鋒,周天華,周緒紅,何保康,龔焮,Research on simplified calculation method for lateral stiffness of Cold-formed steel composed wall,《2006年中國西安國際建築科技大會會議論文集》,2006.9。——ISTP收錄
35. 王秀梅,葉武,方鋼管混凝土柱-鋼梁栓焊連接節點的削弱形式研究,《研究生科技論壇—長安大學研究生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卷》,2006,P645~648,陝西科學出版社(ISBN 7-5369-4165-X/Z.277);
36.周天華,葉武,王秀梅,鋼—混凝土組合梁靜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研究生科技論壇—長安大學研究生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卷》,2006,P665~668,陝西科學出版社(ISBN 7-5369-4165-X/Z.277)。
37.盧林楓,顧強,蘇明周,周天華,Torsion effect evaluation of the staggered truss steel framing,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Vol.1,2006年8月。——ISTP收錄
38.盧林楓,周緒紅,周天華,劉永健,Design method of the anchor bolt extended end-plate connections,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Vol.1,2006年8月。——ISTP收錄
39. 周麗紅,周天華.550MPa高強冷彎薄壁型鋼軸壓短柱的直接強度法計算分析[J].建築技術,2006,37(增刊):133-135
40. 盧林楓,顧強,蘇明周,周天華,鋼結構錯列桁架體系扭轉效應評定,《建築結構》2007.2. Vol.37,No.2。
41.周天華,王秀梅,葉武,削弱梁端的方鋼管混凝土柱-鋼梁栓焊連接節點的有限元分析[J].工業建築,2007,37(增刊):559-562
42. 聶少鋒,周天華,周緒紅,何保康,冷彎型鋼組合牆體抗剪承載力簡化計算方法研究[J],《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第39卷,第5期,2007.10。——EI收錄
43.何保康,周天華, 多層輕鋼住宅課題研究分報告—多層薄板輕鋼房屋體系可行性報告(結構部分)[J],住宅產業, 2007.8. No.8, P39-45.
44.聶少鋒,周天華,周緒紅,冷彎型鋼組合牆體抗側剛度研究[J],《重慶建築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08.4。——EI收錄
45.郭軍慶,雷自學,周天華,往復荷載作用下加芯混凝土框架柱剛度與耗能試驗分析,《建築結構》2008.5. Vol.38,No.5。
46.郭軍慶,雷自學,陳鵬郎,周天華,高軸壓比下加芯混凝土框架柱延性與承載力試驗研究,《建築結構學報》2008.8. Vol.29,No.4。——EI收錄
47. 周天華、汪樂、王群.雙肢組合截面冷彎薄壁型鋼軸壓長柱受力性能試驗研究,《第六屆全國土木工程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石永久、馮鵬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ISBN 978-7-302-18897-1,P65。
48.何保康,蔣路,劉艷軍,周天華,王彥敏,高強冷彎薄壁型鋼壓桿試驗及直接強度法計算分析,《工業建築》,2008年08期,Vol38 ,No18 ,2008。
49.何保康,郭鵬,王彥敏,周天華,袁耀明,高強冷彎型鋼骨架牆體抗剪性能試驗研究,《建築結構學報》2008.4. Vol.29,No.2。——EI收錄
50.周天華,聶少鋒,王秀梅,郭軍慶,方鋼管混凝土柱—削弱鋼梁端栓焊連接節點受力性能,土木建築與環境工程,2009.6,Vol.31,No.03,P34~41——EI收錄
51.周天華,聶少鋒,郭新艷,削弱梁端的方鋼管混凝土柱-鋼梁框架結構靜力彈塑性分析,建築科學與工程學報,2009年01期,Vol.26,No.1
52.周天華,何鑫,聶少鋒,郭軍慶,冷彎型鋼住宅結構整體扭轉效應研究,鋼結構(2009增刊,鋼結構設計規范實施35周年學術交流會及慶祝陳紹蕃先生90華誕會議論文集),Vol24,No.128,
53.周天華,蓋磊,聶少鋒,郭軍慶,削弱梁端的方鋼管混凝土柱框架結構地震反應譜分析,鋼結構(2009增刊,鋼結構設計規范實施35周年學術交流會及慶祝陳紹蕃先生90華誕會議論文集),Vol24,No.128,
54.盧林楓,方文琦,周天華;對規范GB50017—2003某強制性條文的思考,工業建築,2009年06期,Vol39,No.6,
55.盧林楓,周緒紅,周天華,劉永健; 水平荷載作用下考慮扭轉效應的交錯桁架內力和位移計算,四川建築科學研究, 2009年03期,Vol35,No.3 ,
56. 聶少鋒,王文可,周天華,何保康;高強冷彎薄壁型鋼帽型截面連續檁條受力性能研究,工業建築,2009年07期,Vol39,No.7,
57.馬玉平; 胡志平; 周天華; 馬昕; 吳函恆; 董海濤; 混凝土剪切強度參數試驗研究,混凝土,2009 年第9期(總第239期)
58.周天華; 聶少鋒; 葉武;方鋼管混凝土柱-削弱鋼梁端組合梁節點受力性能研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41卷,第5期,2009年10月,Vol.41,No.5
59.周天華,聶少鋒,葉武,劉慧穎,Research on Loading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Square Tubular Column an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with Reced Beam Section Joints,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China, 2009.11, P687~694 ——ISTP收錄
60.賈子文,周緒紅,周天華,石宇,Modal Analysis on Vibration Behavior of Cold-formed 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Floor,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China, 2009.11, P701~706 ——ISTP收錄
61.聶少鋒,周緒紅,周天華,龔欣,Numerical Simulation of 3D Steady Atmospheric Flowaround High-Rise Buildings,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China, 2009.11, P1532~1537 ——ISTP收錄
62.聶少鋒,周緒紅,周天華,石宇,CAARC標准高層建築三維鈍體繞流風場數值模擬,土木建築與環境工程, 2009年06期,Vol.31,No.03,——EI收錄
63.郭鵬; 何保康; 周天華; 沈順高,冷彎型鋼骨架牆體受剪承載力計算方法研究,建築結構學報,2010年01期,Vol.31,No.01,——EI收錄
64. 郭鵬; 何保康; 周天華;沈順高,冷彎型鋼骨架牆體抗側移剛度計算方法研究,建築結構學報,2010年01期,Vol.31,No.01。——EI收錄
65.周緒紅; 聶少鋒; 周天華; 龔焮,低層雙坡屋面建築三維定常風場的數值模擬,工程力學, 2010年03期。——EI收錄
66.周緒紅,石宇,周天華,於正寧,冷彎薄壁型鋼組合牆體抗剪性能試驗研究,土木工程學報, 2010年05期,Vol.43,No.05。——EI收錄
67.Shi, Yu,Zhou, Xuhong; Nie, Shaofeng; Zhou, Tianhua,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shear behavior of screw connections in cold-formed steel residential building, Source:Jianzhu Jiegou Xuebao/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v 31, n SUPPL. 1, p 184-188, April 2010 Language: Chinese——EI收錄
68.張靜曉,周天華,李慧,Value innovation circula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 Chinese case,Proceeding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MASS 2009, ——EI收錄
69.Li, Bai; Zhang, Jing-Xiao; Zhou, Tian-Hua; Li, Hui,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evaluation of informal innovation network,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 Auto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MACE2010, p 876-880, 2010,——EI收錄
70.陳建鋒; 曹平周; 周天華; 董先鋒,鋼結構火災溫度推定方法研究,建築科學,2010年09期,
71.石宇; 周緒紅; 聶少鋒; 周天華;冷彎薄壁型鋼結構住宅螺釘連接的抗剪性能試驗研究,建築結構學報,2010年S1期。 ——EI收錄
72.Zhou, Xuhong; He, Yongjun ; Shi, Yu ;Zhou, Tianhua; Liu, Yongjian,Experiment and Fe analysis on shear resistance of cold-formed steel stud assembled wall in residential structure.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Volume 6,Issue:3,September 2010,Pages914-925。——EI收錄
73. 雷自學; 董三升; 郭軍慶; 周天華;仇佩華;高強混凝土加芯柱抗震性能試驗研究,建築結構學報,2010年12期,Vol.31,No.12。——EI收錄
74.Zhang, Jing-Xiao,Li, Hui; Zhou, Tian-Hua; Lu, Ning,EPC constru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MO and MIS to become the beacon of performance growth,Proceeding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2010, p 2767-2771, 2010, Proceeding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2010——EI收錄
75.Li, Hui,Zhang, Jing-Xiao; Zhou, Tian-Hua,Management, monitoring and process design of energy-saving chain of Chines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2010 - Proceedings, p 5919-5922,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2010 - ProceedingsLanguage: Chinese——EI收錄
76.Zhang, Jing-Xiao,Li, Hui; Zhou,Tian-Hua,Chin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growth quality evaluation,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Proct E-Service and E-Entertainment, ICEEE2010, 2010,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Proct E-Service and E-Entertainment, ICEEE2010—EI收錄
77.Tianhua Zhou,Shaofeng Nie, Xiangbin Liu,Guangyi Li.Experimental Study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ld-Formed Steel Three Limbs Built-up Section Member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163-167 (2011) pp 651-654.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es and Building Materials, ICSBM 2011,Guangzhou, China——EI收錄
78.Shaofeng Nie, Tianhua Zhou, Xiangbin Liu,Xiumei Wang.Study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SquareTubular Column and Bolt-Weld Steel Beam Joints with Reced Beam Section.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163-167 (2011) pp 620-623.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es and Building Materials, ICSBM 2011,Guangzhou, China——EI收錄
79. Bai, Liang,Tianhua Zhou,Liang, Xingwen,Research on deformation capacity design method of steel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structural wall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163-167, p 1540-1546, 2011, Advances in Structures,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es and Building Materials, ICSBM 2011,Guangzhou, China——EI收錄
80.Du, Qiang,Yang, Jian; Zhou, Tianhua,Decision making on glass selection in building façade,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250-253, p 2792-2795, 2011, Advanced Building Materials——EI收錄
81.Chi, Jiaxiang,Nie, Shaofeng;Zhou, Tianhua;Sun, Tao,Research on seismic behavior of concrete filled square tubular joints with reced beam section under cyclic loading,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243-249, p 885-888, 2011, 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EI收錄
82.Li, Hui,Zhou,Tian-Hua; Zhang, Jing-Xiao,Study on persistence diagnosis of China's construction energy-saving process based on chain management,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CECNet 2011 - Proceedings, p 2653-2656, 201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CECNet 2011 - ProceedingsLanguage: Chinese——EI收錄
83.Chen, Jianfeng;Zhou, Tianhua; Lu, Linfeng; Wu, Hanheng,The study of post-fire load bearing capacity of steel column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exposure to one-side fire,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284-286, p 330-334, 2011, Materials and Desig
84.張靜曉; 李慧;周天華; 袁春燕;我國建築安全認知水平「身份」測度,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11年 04期,
85.張靜曉; 周天華; 李慧; 陸秋虹; EPC承包商管理功能模塊績效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1年13期 ,
86.張靜曉; 李慧;周天華; 王曉燕; 建築業企業價值創新文化力效率評價,工程管理學報,2011年04期,
87.聶少鋒; 周天華; 楊東華; 張亞江; 冷彎薄壁型鋼四肢拼合立柱軸壓承載力設計方法,土木建築與環境工程,2011年04期 ——EI收錄
88.周天華; 楊東華; 聶少鋒; 吳函恆;四肢拼合冷彎薄壁型鋼截面立柱軸壓性能試驗研究及數值分析,土木工程學報,2012年01期 ——EI收錄
89. 周天華; 聶少鋒; 劉向斌;冷彎薄壁型鋼開口三肢柱軸壓性能試驗研究,建築結構學報,2012年3期,Vol.33,No.3。——EI收錄
9. 男孩名字中帶有「成」,並且姓文,該取什麼名字
文成巍 文成名 文成波 文成韜 文成敏 文成晟 文成劍 文成濤 文成煜 文成果 文成森 文成萌 文成月 文成原 文成曉 文成青 文成巍 文成超 文成健 文成榮 文成棣 文成愷 文成鋒 文成誠 文成珂 文成林 文成星 文成庄 文成望 文成喬 文成裕
10. 穿越之天外飛緣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穿越之天外飛緣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雖然本文貌似很慢熱(眾:不系貌似,是本來!),8過某四還系很負責滴爬上來說一句:由於要上課,更新會變滴很慢了(眾:你本來就夠慢了!),再加上米票票米收藏米留言的,小四實在系米動力丫~8過小四保證只要有一個親看就絕對8會棄坑,觀音娘娘面前伸出兩根手指發誓~關於此文,畢竟系小四滴處女作,難免會落入俗套,8過俺會盡力改進的,也希望親們多多支持,就算系拍磚也好丫!
本文預計在某四滴廢話功力下會較長,後面也還會有幾根南竹出現,順便說一句,本文8加V,小四都米申請滴(眾:就你這水平,申請了也加8了!)。
最後多謝親的支持,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小四拖著疲憊的身子上場……
最近此文成果不佳,加上小四即將要中段考,遂本周無力再更,不便之處請眾位諒解……小四深鞠躬……
對於此文,小四已經不知嘆了多少氣了,當初的豪言壯志也早已拋到九個天外去了,所以小四請親們幫忙做做問卷調查,讓小四好好反省反省……
類別:穿越時空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