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建國後黨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有哪些積極的成果和走過哪些彎路
積極成果: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加快了建設步伐。
彎路:大躍進損害了國民經濟、人民公社化運動打擊餎農民積極性、文化大革命嚴重損害了社會主義建設。
㈡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建國初期我國農業發展
(1)狀況: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生產大幅度增長。原因:新中國的成立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證;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黨和政府採取措施恢復發展農業。 |
㈢ 如何看待我國建國初期所遭遇的曲折發展 簡答
事物的發展是曲折上升的,建國初期很多方面我國經驗不足,需要摸索
㈣ 中國建國初期曲折歲月
(1)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2分);我國初步建立起獨立的工業體系;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4分)
(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4分)
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制定政策必須要符合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水平(或從國情出發,或不能脫離實際均可)。(4分)
(3)1978年 ; 十一屆三中全會(4分)
(4)因為鄧小平把中國的大門向世界打開了,讓中國走向世界,同時也讓世界了解中國。(4分)
他領導中國開始走向富強,他的歷史功績舉世公認。(4分)
(5)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或他領導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4分)
㈤ 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發展狀況及原因
經濟發展狀況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標志著我國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盡管這條總路線的出發點是要盡快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但由於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導致後來災荒的主要原因。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4,一路一帶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根本原因:
第一、 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這樣人民政府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人民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奠定了經濟基礎。
第二、 穩定物價,統一財經。1950年,全國物價穩定,結束了十多年的物價上漲的階段。為解決中央財政困難,中央決定將全國主要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解決當時中央財政收支脫節的現象。1950年,國家財經開始好轉了。
第三、 合理調整工商業。新中國成立初期,私營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還占重要地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的根本好轉起重要作用、1950年上半年中央在統一財經政策上,又合理地調整了工商業。這 主要是公私關系和勞資關系。
(5)建國初期我國建設成果曲折原因擴展閱讀
新中國經濟特點
1、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初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47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9.2%。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4.5%、10.6%和8.9%。全部工業增加值18.86萬億元,增長10.7%。消費、投資穩定增長,內需動力明顯增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919億元,增長17.1%。
2、物價漲勢得到初步遏制。在控制貨幣、發展生產、保障供應、搞活流通、加強監管等措施的綜合作用下,價格漲幅逐步收窄。
3、財政金融穩健運行。增長24.8%;其中稅收收入89720億元,增長22.6%。財政支出108930億元,增加19056億元,增長21.2%,「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各項重點領域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同比增長13.6%。
4、農業和農村發展保持良好態勢。夏糧、早稻、秋糧季季豐收,分別比2011年增產2.5%、4.5%和5.1%;2012全年糧食產量達到57121萬噸,增長4.5%,實現連續8年增產,總產、單產都創歷史新高。棉、油、糖、肉等其他主要農產品全面增產。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5、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2012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8610億元,比上年增長21.9%,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3%。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准和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標准成為新的國際標准。
6、節能減排工作進一步加強。2012全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1%。「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頒布實施。支持重點節能項目924個,建成後可形成2200多萬噸標准煤的年節能能力。
7、區域發展更趨協調。西部大開發新10年政策措施全面實施。促進西藏、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以及加快青海等四省藏區發展的各項舉措得到較好落實,新時期對口支援工作全面開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成果得到鞏固和擴大,產業結構調整和改革開放取得新的進展。
㈥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發生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黨和人民在「文革」中同「左」傾錯誤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進行了不懈的斗爭。
1967年2月,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等黨內健康力量同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斗爭,被江青等人誣為「二月逆流」。1975年,鄧小平大刀闊斧地對各個行業進行整頓,大部分地區的社會秩序趨於穩定,國民經濟由停滯、下降轉向回升,工農業產品產量均有較大幅度增長。
1976年10月6日,以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等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一舉粉碎了「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局面,黨和國家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6)建國初期我國建設成果曲折原因擴展閱讀:
從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前的十年,是黨領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的十年。其間,雖然遭受過嚴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1、工業建設方面,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了三倍。棉紗、原煤、發電量、鋼和機械設備等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都有很大增長。石油工業的發展尤其突出,到1965年已經實現原油的全部自給。
2、十年新修鐵路8000公里,全國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區都有了鐵路,寧夏、青海、新疆等第一次通了火車。農業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大規模展開,並逐步收到成效。全國農用拖拉機產量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長6倍以上,農村用電量增長70倍。十年的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
㈦ 我國社會主義建國初期取的成果的根本原因
在上一輩革命家和領導人的領導下團結一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結果
㈧ 建國初期,我國民主建設出現「曲折」的原因是什麼
人民對黨了解不夠。
㈨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原因是什麼
1、中國政府的重視。建國初期,建立起中國科學院,制訂科學發展規劃;
2、國防建設的需要。建國初期,我國取得成就的主要領域是兩彈一星。
3、經濟實力不斷增長。
4、教育不斷發展完善。
5、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勤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