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帶一路取得哪些成果
一帶一路項目成果:
1、蒙內鐵路
肯亞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在非洲唯一的支點,是新絲路建設中獲得中國資金援助最多的國家。
2014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問肯亞期間,中肯簽署了關於蒙巴薩-內羅畢鐵路相關合作協議,蒙內鐵路是肯亞百年來建設的首條新鐵路,是東非鐵路網的咽喉,也是東非次區域互聯互通重大項目,規劃全長2700公里,預計總造價250億美元。
中國企業也攜手通用電氣開拓EPC市場的力度不斷加大,比如2015年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在其承建的肯亞基佩托風電項目中採用60台通用1.7-103風機。
2、中匈協議
2015年6月6日,正在匈牙利進行正式訪問的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布達佩斯同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部長西亞爾托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關於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簽署的第一個此類合作文件。
3、衛星通信
為保障「一帶一路」通信衛星信號無障礙,國內的相關企業和政府機構已經對「一帶一路」的衛星發射進行了規劃和研究,未來三年到五年內,將發射多顆通信衛星,與此同時,「一帶一路」途經國家的通信信號也將逐步實現全覆蓋。從而在通信領域為「一帶一路」鋪平道路。
4、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截至2015年4月15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其中域內國家37個、域外國家20個。涵蓋了除美日之外的主要西方國家 ,以及亞歐區域的大部分國家,成員遍及五大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今後仍可以作為普通成員加入亞投行。
4月28日,為期兩天的亞投行第四次談判代表會議在北京閉幕,這是亞投行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名單最終確定後首次齊聚北京,代表們對多邊臨時秘書處起草的《亞投行章程(草案)》修訂稿進行討論並取得顯著進展。各方商定將於2015年年中完成亞投行章程談判並簽署,年底前完成章程生效程序,正式成立亞投行。
5、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
2015年12月22日,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與巴基斯坦國家高速公路管理局正式簽署巴基斯坦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蘇庫爾-木爾坦段)項目EPC總承包合同。
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項目為中巴經濟走廊最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全長約1,152公里,採用雙向6車道設計,設計時速120公里/小時。公司本次簽約承建的蘇庫爾-木爾坦段,為中巴經濟走廊早期收獲項目,全長392公里,建設工期36個月。合同金額2,943億盧比,約摺合人民幣184.6億元,約占公司2014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2.31%。公司推進「一帶一路」項目取得重大實質性成果。
6、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
2016年1月10日,在距離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50多公里處的吉拉姆河畔,三峽集團承建的卡洛特水電站主體工程開工。這是絲路基金首個對外投資項目。中國政府已承諾在2030年前向巴基斯坦投資至少350億美元,為建造發電廠提供融資。通用電氣表示目前在巴基斯坦的訂單金額已升至超過10億美元,而五年前還不足1億美元。
7、中巴經濟走廊
2015年12月31日,「中巴經濟走廊-2016中國產能合作友好訪問團」新聞發布會暨大型紀錄片《巴鐵》啟動儀式在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舉行。
8、中亞天然氣管線項目
2009年,該項目由中石油海外工程集團承建,GE為該項目提供了四個壓縮機站的十二台壓縮機和航改型燃機。除技術、資金支持外,GE還調動沿線國家的本土團隊,協助進行項目溝通,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通過中亞管道接入西氣東輸管道,覆蓋國內25個省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用戶,造福5億多人。
9、印尼雅萬高鐵
2016年1月21日,印尼雅萬高鐵開工奠基儀式舉行。這將是印尼乃至東南亞地區的首條高鐵。
10、德黑蘭至馬什哈德高鐵
② 主要工作成果是什麼意思
一、主要工作成自果是完成起決定作用的工作後產生的成就。
二、工作成果是完成工作後產生的。能力越高,工作成果就越好。我們暫且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R=F(C.M)
R代表工作成果(Result),C代表能力(Capacity),M代表成熟度(Maturity)。F是它們之間的關系函數,每個人的關系函數應該都不一樣,但總體來說應該是工作成熟度M和能力C越高,工作成果越好。
③ 「一帶一路」建設取得哪些成果
一是政策和規劃對接不斷強化。中國已與8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3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合作文件。去年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一共形成了279項成果清單,目前已經有255項轉為常態化工作,有24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二是一批重大項目取得早期收獲。包括大家知道的雅萬高鐵、瓜達爾港、中俄原油管道復線等一批重大項目已經取得了早期收獲,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有序推進。中歐班列累計開行已突破了8000列,通達了歐洲14個國家和42個城市。
三是貿易與產能投資合作不斷深化。我們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累計超過了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超過了700億美元。在沿線國家建設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270多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20多萬個就業崗位。
四是金融服務領域合作得到加強。絲路基金已簽約了19個項目,承諾投資70億美元,支持項目涉及總金額達到800億美元。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各商業銀行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力度在不斷地加大。
五是人文交流逐步擴大。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倡議,同60多個國家簽訂了文化合作協定,「一帶一路」框架下,雙向旅遊交流的規模超過了2500萬人次。
(3)訪越成果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比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願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兼容並包的精神。
④ 尼克松訪華的主要成果是什麼這一歷史事件有何重大意義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總統尼克松入主白宮後想通過改善中美關系,開展「均勢外交」,增強美國對付蘇聯的力量,並調整其亞洲政策,多次作出尋求「與中共改善關系」的姿態,包括主動建立了通過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與中國互傳口信的渠道。 70年代初,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從調整中、美、蘇大三角關系的外交戰略需要出發,通過請美國作家斯諾傳話、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等方式,發出願與美方接觸、爭取打開中美關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1971年4月21日中國政府就美方提出雙方舉行高層對話的建議給美國政府一個答復:「要從根本上恢復中美關系,必須從中國的台灣和台灣海峽地區撤走美國 尼克松訪華
一切武裝力量。而解決這一關鍵問題,只有通過兩國高級負責人直接商談才能找到辦法。因此,中國政府重申,願意公開接待美國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國國務卿甚至美國總統本人來北京直接交談。」尼克松總統於同年5月中答復說,為解決兩國之間的分歧問題,並由於對兩國關系的重視,他准備在北京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諸位領導人進行直接交談,並建議由基辛格赴華與中國高級官員舉行一次秘密的預備會議。中國同意這一建議。1971年7月9~11日,基辛格秘密訪華。中美雙方討論了國際形勢及中美關系問題,並就尼克松訪華一事達成協議,7月16日發表了《公告》。公告說:「獲悉,尼克松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松總統於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尼克松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 毛澤東會見再度訪華的尼克松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七天的歷史性訪問。訪問期間,尼克松總統會見了毛澤東主席,同周恩來總理進行了會談。雙方就國際形勢和中美關系交換了意見,著重討論了印支問題和台灣問題。
⑤ 美國航母越戰後第幾次訪問越南
越南國防部25日宣布,美國航母將於3月訪問越南峴港。這將是1975年越戰結束後美國航母首次訪越。
報道稱,25日正式確認美國航母訪越一事前,美國和越南軍方進行了數月的「密室磋商」。該計劃於去年5月越南總理阮春福訪美時浮出水面。去年8月,越南防長吳春歷訪美時,五角大樓宣布2018年將派航母訪越。
報道稱,美國航母將把越戰後人數最多的美軍士兵帶到越南,這是美越加強軍事聯系的明顯證據。美聯社25日的報道則認為,美國航母訪越可能激怒中國,北京一直批評美國往亞太增加軍事力量。
⑥ 有關「新中國外交成就並說明原因」的論文1000字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政府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多邊外交能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一、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實踐: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作用:為恢復 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2)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間的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二、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實踐:1、中美關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影響:我國外交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 背景: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 實踐:1、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3、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4、2001年11月,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影響:我國外交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新課標高中
⑦ 列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我國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1、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頂住國際壓力,打破西方「制裁」。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發生政治風波後,西方國家對我採取「制裁」措施,我堅持原則、頂住壓力、多做工作。1989年底,日本率先恢復對華政府援助。從1990年底起,我國同西歐國家逐步恢復高層互訪。1993年,江澤民主席與美國總統柯林頓會晤,結束了1989年6月以來中美沒有元首會晤的不正常局面。
2、推動同各大國建立面向21世紀的新型合作關系,構築有利的大國關系框架。1996年,中俄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系。2001年,中俄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將「世代友好」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1997年,中美決定共同致力於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系,表明兩國願共同積極尋求發展一種長期穩定的、合作性而非對抗性的關系。1998
年,中國與歐盟建立建設性夥伴關系,與日本建立友好合作夥伴關系。
3、發展睦鄰友好,營造有利的周邊環境。繼與印尼復交、與新加坡和汶萊建交、與越南和寮國關系正常化後,1997年中國與東盟確定建立睦鄰互信夥伴關系。在與朝鮮保持傳統友好關系的同時,實現同韓國關系正常化。在中亞與中亞五國建交後,又與俄羅斯共同推動成立上海合作組織。我還與絕大多數陸上鄰國解決了邊界問題。
4、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2000年,中國和非洲國家共同倡議成立「中非合作論壇」。我國同不結盟運動、77國集團等發展中國家組織加強了聯系和協調。
5、廣泛參與國際事務,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全面參與多邊外交各領域的活動,並開始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2000年9月,江澤民主席參加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倡議舉行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領導人首次會晤。我國成功承辦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6、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多次挫敗台灣當局「重返聯合國」圖謀,挫敗世界衛生大會涉台提案。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多次挫敗西方國家的反華提案。妥善處理了我國駐南斯拉夫使館遭襲和我國軍機被撞事件。
⑧ 改革開放後中國外交成就
二、改革開放30年外交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正是國際體系發生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也是中國大發展的30年。中國外交根據國內發展的需要及時轉變觀念,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借勢而為,抓住了內外機遇,實現了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的重大轉換,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
1、營造穩定的外部環境,服務改革開放大局
改革開放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中國外交這30年最大的貢獻就是因勢利導,把握住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機遇期,為中國的發展營造了穩定的外部環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政治上,隨著中國不斷融入到國際體系中,中國外交既堅持原則又講究策略,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又積極推動了多極化的發展,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保證了改革開放不受外部干擾。經濟上,中國積極開展經濟外交,中國與大國、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等關系全面發展,不僅引進了大量外國資本和先進技術,同時也為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了良好條件。得益於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國改革開放戰略的開展相當順利,中國經濟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在安全上,中國外交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與以分裂勢力作斗爭的過程中,中國外交靈活運用雙邊、多邊平台,既注重發展與各有關國家的雙邊關系,同時又通過機制平台整合各相關國家,形成區域安全、政治、經濟合作的態勢,並將遏制分裂勢力納為合作的主要內容,建立並鞏固了相關的外交處理機制。
2、完善外交的戰略布局,形成全面開放態勢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外交改變了先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劃線的做法,積極發展與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文化價值傳統國家的關系。自1979年以來,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從當時的120個上升到2008年的171個。過去相對保守的對外交往局面得到徹底改變,實現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在全面開放的基礎上,中國還注重利用有限的外交資源進行了最合理的配置,形成了層次分明、相互補充的外交戰略布局。在過去30年中,中國外交逐步形成了「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台」的外交戰略布局。大國關系、周邊關系、與發展中國家關系是我國對外關系的核心組成部分,三者相互促進、相互依託又相互影響。在處理三者關系的時候,中國外交充分表現出中國文化的智慧,三者都是中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而多邊機制則將三者聯系起來,將雙邊、地區和全球問題結成一個整體。
3、樹立正面的國際形象,承擔更多國際義務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逐步學習國際規范和融入國際體系的30年,30年中,中國經歷了從被排斥到得到接納、獲得承認直至受到尊重乃至仰慕的歷程。中國的外交理念在發生變化,中國的實力也發生著變化,外界對中國的期待也同樣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1989年後的短暫孤立並未中斷中國融入國際體系的步伐,恰好相反,進入90年代後,中國對參與國際體系、尤其是多邊外交的認識發生了質的變化,更為積極地參與國際體系和國際規范的建設。中國已經成為國際體系的重要成員,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300多個國際公約。與此同時,中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在國際體系中承擔起自己作為新興發展中大國的責任。中國不僅在周邊地區的機制建設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許多全球熱點問題上,如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等等,中國都發揮了建設性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開始嘗試著在國際體系轉型的過程中,提出具有深厚中國文化背景的理念、觀念和發展模式。2005年,中國第一次提出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將中國近年來在國際上所倡導的新秩序觀、新安全觀、新發展觀、新文明觀等有機聯系在一起,強調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闡明了中國對世界發展前途的構想和主張,為國際規范的發展注入了更多的中國元素。
4、實現外交現代化,適應時代發展潮流
在過去30年中,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順利推進,中國外交在理念、機制和手段等諸方面也經歷著現代化的過程,向科學化、多元化、專業化和民主化的方向發展。首先,中央加強了對外交工作的領導,將認識世界形勢、處理國際事務和國際關系同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聯系起來,把它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任務提上日程。其次,我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外交決策機制,特別是危機管理機制。過去30年中,我國外交決策實現了從單一決策向多層次綜合性決策的轉變,部門間聯席會議機制構成了中國在新階段外交決策的重要特色之一。其三,總體外交的框架基本成形,一是外交領域擴大,包括政府、政黨、議會、民間等各方面,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各領域;二是在中央政府的統一布局和外交部的原則指導下,中國地方各級政府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和發展需求,在配合和落實國家外交全局的前提下,推進了形式多樣、務實有效的地方外事工作。最後,中國外交正實現從「精英政治」向「大眾政治」的轉變過程。一方面,外交決策的社會參與度增大,外交參與主體日趨多元化,企業、智庫研究機構乃至民間與外交部門的互動在增加。另一方面,中國外交為民服務的意識顯著增強,社會和公民個人日益成為中國外交關注的重點,與此同時公眾外交、民間外交日益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
⑨ 采訪計劃的采訪預想成果
采訪預想成果通過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提問等方式實現。題目相關采訪的結果可以部分版的預權知,甚至於准備了講稿;采訪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就要靠經驗和技巧處理啦。相關內容的觀點和意見的表達是通過采訪弘揚相關主題的主要目的之一,采訪過程和結果構成采訪成果。引領至預想或者有所超越才會使采訪更加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