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一下對中國武術的認識。
中國武術的發展前景 綜上所述,中國武術具有哲理性,技擊性、健身性、娛樂性等文化特徵並與世界體育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它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大眾體育、哲學、美學、醫學、語言、文化藝術等世界體育文化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已逐步形成獨立的、龐大的文化體系--武術文化。事實證明,武術是最能適應人類發展趨勢的,從而也容易成為世界人民熱烈追求的未來體育文化。武術推向世界的先決條件已經具備,武術走向國際化已成為發展趨勢。 為了加快武術走向世界,中國武術的發展應採取如下的措施: 1.把式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 武術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傳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種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教育。要想使中國武太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不可。我國雖已從60年代開始,就把武術列入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但實踐並不成功,武術教育很開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術在學校體育的地位很低,武術師資嚴重不足。為了扭轉這種落後狀態,首先要確立武術的應的地位,把武術作為受教育者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要樹立武術教育的長遠目標:第一步是使武術成為國家的體育文化體系,逐步把武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成為大、中、小學和軍事訓練必不可少的體育內容,使每個學生和每個戰士都懂得武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術成為國際的體育文體系,大力推廣武術,使它成為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向奧運會貢獻的第一個體育項目。還有,要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來加強武術教育。例如採用多種形式辦學來大力培訓武術師資,適當增加武術教學時數和改革武術教學內容,創辦高等武術院系,加強學校武術研究等等。
2. 武當山特區中學的教學成果
學校在培養合格學生的同時,注重學生特長的發展,學校同藝術學校、武術學校以及其它職業學校聯手育人,開設了武當特區地方課程,接受武當文化熏陶,學校一年一度的藝術節為學生展示自己的特長搭建了舞台,同時也豐富了學校的教育內涵。
武當山中學十年終破壁,已隨著武當山「創世界知名風景區,建中國山水園林城」這一大目標的發展機遇,學校將在特區兩委以及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學校領導班子精誠團結,求真務實帶領全體教師勵精圖治,自強不息,將邁出一個更加輝煌的明天,辦出武當人民滿意的學校。
3. 武術基本功的名稱和圖
1、沖拳
預備姿勢:兩腳左右開立,兩拳抱於腰間,拳心朝上
武術來源與發展
中國武術的起源與發展在中華大地源遠流長,中國武術歷史悠久,起源中國祖先的生產勞動,發展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攻防技能是中國武術起源與發展的基礎.中國武術作為社會文化與中華文明同步產生,點擊閱讀中國武術的起源與發展。
武術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搏鬥和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一種體育項目,具有健身、護體、防敵、制勝的作用。中國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
早在數萬年前的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嚴酷斗爭中,人們自然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一類的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制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並且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便是武術的萌芽。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則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制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的頻繁發生,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則使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使用棍棒、刀斧、長予,凡是能用於捕斗搏擊的任何生產工具都成為戰斗的武器。社會的戰爭實踐向人們提出了軍事技能的要求。
於是人們不斷地總結從戰爭實踐中獲得的攻防技能和經驗。並代代相傳。這一時期,出現了最早的武術家——蚩尤,蚩尤此時發明出多種兵器,其中一部分經演化傳承至今。
進入階級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兵器的改進,武術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商周時期,由於青銅業的發展,出現了矛、戈、戟、斧、鉞、刀、劍等精良兵器,以及運用這些器械的方法,還有了較量武藝高低的比賽。當時的武技多稱「手搏」「手格」「股肱」等。
據《史記》記載,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紂王都是徒手生擒猛獸的技術能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七強圖霸,戰爭十分頻繁。武術的格鬥技能在軍隊和民間得到重視和迅速發展。這時鐵器的出現和步騎兵的興起,使武器的內容更加豐富,不僅質量精良,長短形態多樣,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
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已非常普遍並很講究攻防技巧,拳術打法也出現了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早在 2000 多年前,我國就已有較為成熟的技擊理論記載,並提出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見解。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可以看出,當時的武術已由過去單純的攻防動作逐步發展成可以單獨演練的套路形式。
漢代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在宮廷的酒宴中常出現劍舞、刀舞、雙戟舞等單人的、對練的或集體舞練的套路運動。徒手的拳術表演和比賽也深受統治者重視。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記載漢哀帝就是一個「卞戲」迷,說他「雅性不好聲色,時覽卞射武戲」。
漢代還通過「試棄」(拳技的考試)選拔武職人員。漢代拳術除了「防身殺敵」「以立攻守之勝」的實用之術外,還出現了觀賞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還有「六禽戲」「五禽戲」等。這些均可視為早期的象形拳本。這一時期的武術著述也明顯增多。
僅《漢書•藝文志》就收錄《劍道》 38 篇,《手博》6 篇,這都是論述「攻守之道」的專著。
隋唐時期,武術有了進一步發展。唐朝推行「武舉制」,以考試的辦法選拔武藝出眾人才,這從政策上促進了民間和官方的練武活動。
在隋末就以武功聞名於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間 (618 一 626 年),因助李世民鏟平隋末割據勢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聲名大震,官府許其自立營盤、演練僧兵。僧徒一度達 2000 餘人,練武之風日盛。
兩宋時期,內憂外患,戰火頻仍,廣大人民常結社習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 「弓箭社」 都是比較大的民間習武組織。「十八般武藝」一詞也出現於宋代的典籍之中。據宋華岳《翠微北征錄》載:「臣聞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
」此文原意強調弓箭在征戰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當時的兵器遠不止 18 種。宋代武術的發展情況我們可以從幾部古代小說中窺見一斑,如《說岳全傳》《楊家將》《水滸傳》等,都描寫了眾多武藝高強功夫獨到的男將女傑。
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蒙古統治者限制民間習武,不少武術家隱姓埋名,習武組織也轉為秘密性的民間組織,使武術發展受到極大的抑制。明代是我國武術全面大發展的時代。明太祖先元璋主張「武官習禮儀,文人學騎射」。
這樣,明代不但拳法眾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豐富多彩,開始有勢有法,有拳譜歌訣。由於明代的文武全才之風,使武術家著書立說達到鼎盛,而且圖文並茂,保留了珍貴的武學遺產,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據統計,重要的專著有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唐順之的《武編》、何良臣的《陣記》、茅元儀的《武備志》等。
清朝統治時期由於滿清貴族為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一度限制練武,所以清代的武術活動不如明代。但由於武術在民間已有廣泛群眾基礎,加之當時存在許多反清復明組織,人民群眾習武練功以圖推翻滿清統治之風反而使各種流派的武術更加紛呈於世。
以地區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當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內功,以門類分有太極門、形意門、八卦門、迷蹤門,還有長拳類和短打類。武術流派林立,象徵著武術事業的興旺發達。但也存在各派之間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彌補長短的不足。
民國時期,由於社會的發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術的健身作用更為明確,它更主要是以體育運動的形式出現在社會生活之中。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關心人民健康,重視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不僅定期舉行武術匯報表演,還在高等師范院校及體育學院開設武術專業,並組織專業人員在繼承傳統拳術的基礎上,廣收眾家之長,整理出簡化太極拳、中組長拳、初級長拳以及器械套路。
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武術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術運動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城鄉,群眾性的武術運動都廣泛推廣。特別是近幾年來,武術套路在技術風格上、結構布局上、質量和難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還出現了集體比賽的項目,這是武術發展史上的新成果。
4. 華東國際文武學校的教學成果
文化與武術表演是學校的一大亮點。二十餘年來,學校參加了一系列較
高層次的表演活動,並為文藝院校、影視單位輸送了大批專業人才。
2011年6月底,參加台州市「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型紅歌會,表演《那一生紅》、《黨旗飄飄》、《旗幟更鮮艷》、《陽光路上》等歌舞節目;
2011年7月,與台州電視台合作舉行「看《少林》游少林」參觀表演活動,配合電視劇《少林傳奇》之《大漠英豪》在台州的播出;
2011年7月,學校表演隊參加第八屆浙江國際傳統武術比賽,榮獲25枚金牌,4枚銀牌和集體項目第一名及個人全能冠軍一項;
2011年9月,學校表演隊參加浙江省首屆傳統武術錦標賽,獲得16枚金牌、4枚銀牌和集體拳第一名。 柔道比賽是學校的一大強項。校柔道隊教練崔喜、李志光是原國家柔道隊隊員、國家級柔道裁判,曾多次在全國及國際柔道比賽中獲獎。在教練指導下,學校柔道隊參加一系列柔道賽事,佳績連連:
2007年,在臨海市第十四屆運動會柔道比賽中獲9枚金牌和團體第一名;
2008年,在台州市第三屆運動會柔道比賽中榮獲9金10銀和團體第一名;
2008年,獲浙江省青少年柔道錦標賽台州賽區預選賽14金,同年獲浙江省柔道錦標賽1金3銀;
2009年,獲台州市青少年柔道錦標賽11金2銀和團體第一名;
2010年,獲浙江省第十四屆運動會柔道比賽中1金3銀;
2010年,獲全國青少年柔道錦標賽1金;
2011年,獲全國青少年柔道錦標賽1銀;
2011年,主辦台州市青少年柔道錦標賽,獲9金7銀和團體第一名;
2011年,獲臨海市第十五屆運動會柔道比賽15金4銀和團體第一名;
向浙江省柔道隊輸送隊員4名。 2011年,該校競技班在左恆鵬教練的帶領下,參加了四次各種級別的武術比賽,共取得了60金21銀8銅的優異成績,並在浙江杭州第八屆傳統武術大賽取得集體項目第一名,在2011年浙江省傳統武術錦標賽中取得集體拳第一名。具體如下:
2011年2月18日,由左恆鵬教練帶領該校學生參加在黃岩體育館舉行的台州市第七屆「泰隆杯」武術大賽,榮獲5金4銀3銅的成績。參賽隊員如下:牟太棲、張旭林、王林、陳建敏、熊帥、王帥、徐有傑。
2011年6月18日,由左恆鵬教練帶領該校學生參加在路橋文體中心舉行的台州市「黃氏杯」首屆武林大賽,榮獲14金9銀5銅的成績。參賽隊員如下:牟太棲、張旭林、王燦、王林、洪傑、陳建敏、蔣晨松、徐婷婷、黃婷、熊帥、王耀、王劍威、王帥、少波、徐有傑。
2011年7月15日-18日,由左恆鵬教練帶領該校學生參加在杭州黃龍體育館舉行的2011年浙江杭州第八屆國際傳統武術大賽,榮獲25金、4銀和集體項目第一名的成績,其中王林同學獲得個人全能冠軍。參賽隊員如下:牟太棲、張旭林、王燦、王林、洪傑、陳建敏、蔣晨松、徐婷婷、黃婷、熊帥、王耀、王劍威、王帥、邵波、徐有傑。
2011年9月24日-25日,代表台州市參加在杭州建德舉行的2011年浙江省傳統武術錦標賽,榮獲16金4銀和集體拳第一名的成績。參賽隊員如下:陳建敏、王劍威、洪傑、蔣晨松、邵波、徐有傑。
5. 如何提高武術教學成效01
一、 在武術教學中注重「德」與「禮」的培養
在武術學習中更注重「德」與「禮」的培養,這與當前加強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相吻合,也為道德建設提供一個鮮活的載體。針對應試教育及對獨生子女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端,強化體育教育功能和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更顯重要。尤其在我校,學生的家庭環境相對較好,養尊處優的心理狀態較普遍。學生往往缺少鍛煉,體質相對較差。能吃苦耐勞的學生相對較少,意志簿弱的學生相對較多。 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和創新精神,而特色化是素質教育內涵的鮮明體現。學校的特色化既是教育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學校得以長足發展的要求。武術教育在我校已開展多年,多年來取得了不少成績和榮譽,社會效益不斷提高。為了讓武術教育不停留在技能,技巧的學習上,結合我校德育工作,挖掘其蘊含豐富的思想內容,把武術教育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真正形成我校的辦學特色。武術的育人功能除強身健體外,其武德休養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影響深遠,我們組織學生通過觀看武術教育錄像,武術繪畫、武術故事演講比賽,武術專業隊表演,武術快板演出等活動,推動以武
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https://cpro.static.com/cpro/ui/c.js';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術教育活動為特色的校園文化,讓武林人物的愛國主義精神、頑強拼搏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二、 在武術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在武術訓練中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性格,磨練學生堅忍不屈、不畏困難的毅力。例如:武術基本功訓練,有的學員練了一會就堅持不住,這時教師會及時激勵,跟他們講革命英雄故事,學員們聽後也很震動,決心向烈士們學習。通過一段時間的磨練,那些怕苦怕累的學員逐步變得堅強起來,即使累得腰酸背痛也咬住牙根堅持訓練。另外,在武術教學中我們還注重對學員進行集體主義、團隊精神的培養。在日常的訓練課和外出演出以及參加社會活動過程中,要求學員發揚團結協作精神。起初部分武術隊員,由於年齡小,生活條件優越,意志弱,怕苦怕累,不願幫助別人,但經過長期艱苦的教育、引導,同學之間能相互鼓勵,相互學習,在比賽中同學們會自發為場上的隊員吶喊助威,促使團隊精神在武術教學中得到不斷的發揚,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6. 華東理工大學體育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教學成果
華東理工大學體育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學成績斐然。體育系從1984年開始貫徹執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當時的基礎教學內容主要為田徑項目及籃、排球。1989年,體育系為推進終身體育教育,率先提出「大學體育四年不斷線」的理念,成立了基礎教研室和專項教研室,在全國率先實行體育課選課制,實行多課程、多時段、實踐與理論並重立體式教學模式。
體育課程內容也由較為單一的田徑項目增設至20多個項目,包括田徑、籃球、排球、網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術、女子健美操、女子藝術體操、男子棒球、女子壘球、游泳、太極拳、健美、拳擊、輪滑等。體育系多次被評為國家及上海市體育教育工作優秀單位。在1996年的京津滬高校體育教學評估中,體育系以滿分被評為國家體育教學優秀單位,歷年都被評為貫徹國家體育教學工作優秀單位。
7. 四川文理學院體育系的教學成果
我系學生在省、市體育比賽中屢獲殊榮:2012年參加四川省大學生運動會,取得9枚金牌、8枚銀牌、2枚銅牌,金牌總數第一,團體總分第三的優異成績;2011年參加全國首屆大學生曲棍球錦標賽,獲得乙組冠軍;參加2011年四川省高校體育專業女子籃球比賽獲得一等獎;參加2011年全國排舞大賽總決賽,獲得全國普通院校組集體自選曲目、規定曲目一等獎,個人項目兩個一等獎、三個二等獎,並被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和全國排舞推廣中心評為最佳編排獎;2010年「浩沙杯」全國萬人健美操大賽全國總決賽五個一等獎、2010年全國啦啦操錦標賽西南賽區第一名、「亞運啦啦隊全國選拔賽」西南賽區第三名並晉級全國南北對抗賽、「NBA啦啦隊選拔賽暨2009年全國啦啦操系列賽」四川賽區二等獎,2009年四川省大學生跆拳道比賽奪得兩銀、兩銅,並獲得體育道德風尚獎;2008年四川省首屆高校散打比賽中獲得團體第一名,隊員分獲男子丙組65公斤級、70公斤級第一名、第三名和女子丙組65公斤級第一名,等等。在專業特色上,我系結合地方需求,充分利用地方優勢,經過充分論證,聘請曲棍球國際級裁判員、高級教練員擔任教師,開設了曲棍球課程。現有12名學生參加全國初級曲棍球裁判員培訓班並取得合格證,5名學生獲任中國曲棍球D級技術官員資格。我系擁有較完備的運動設施,建有標准田徑場、室內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體操武術健美操房、沙灘足球場、沙灘排球場,並擁有配套的器材設備。
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教職工隊伍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為體育系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台。體育系將以「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團結奉獻,務實創新,辦一流系科,育一流人才」為奮斗目標,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辦學水平,為培養更多優秀的中小學體育教師和社會體育工作者而奮斗!
8. 在貼吧質疑一個人的教學成果——我這么做犯法了嗎
不犯法。
如果他威脅你,對方犯法。
9. 武術基本功
每個師傅的教學方法不同。
大部分師傅,都會先教你基本功,然後看你的表現,決定你適合練習哪種拳法,這樣的練法,如果你是每天都練習的話,基本功要一年半到兩年(這個時間是指可以練習拳法的時間,基本功還是每天都要練的O(∩_∩)O~),拳術的話,就只能看個人悟性啦!
還有一部分師傅,喜歡先教你拳術,一段時間後,看你對不同拳術的理解(就是所謂的悟性),再按照某一種拳術,進行增對性的基本功練習。
只要武術師傅不是有心不收你,基本就是以上我說的兩種情況。
至於練武所需要的時間,這個本就沒有定義和標准,而且還是和個人的悟性有關,武術講究的是持之以恆,如果你真想在武術上有成就,那從你練習那一刻開始,就要一直練到老去。練武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啊~~~~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O(∩_∩)O~
10. 石河子大學體育學院的教學成果
近年來,學院出版教材16部,發表論文24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50篇),主持、參加省部、廳局及校級課題53項。1999年學院被評為「兵團群眾體育先進單位」、2001年學院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兵團體育事業貢獻獎」;2002年、2004年被評為「兵團全民健身先進集體」。學院還致力於打造跆拳道、田徑、籃球、武術和健美操等品牌運動項目,並在跆拳道、田徑等項目的比賽中獲得過優異成績。近兩年來,參加全國大學生跆拳道錦標賽獲得團體總分第二名、男子團體品勢二等獎和5金2銀的優秀成績。近三年來,連續獲得自治區大學生跆拳道比賽團體冠軍,自治區大學生田徑比賽團體第二名,自治區大學生武術比賽多項冠軍,自治區健美操街舞比賽中獲得六金、九銀的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