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能源最新成果

能源最新成果

發布時間:2021-12-11 07:14:14

① 世界各國對植物能源取得了哪些成果

紐西蘭科學家對植物能源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發現植物通過化學分解後,可以得到氫氣、沼氣和酒精。他們還認為,在這方面最有發展前途的是飼料甜菜、紫苜蓿和松樹。這些專家預測,到2000年,僅從松樹中提取的能源就可滿足紐西蘭全國運輸部門全部燃料的需要。

瑞典對植物能源抱有更大的期望,1980年就制訂了一項新的能源計劃。計劃規定,樹木將成為瑞典的新能源。隨即,在全國種植了300公頃「能源樹」。這些樹的主要用途就是研製酒精燃料。這樣,瑞典每年可獲得300萬噸樹汁,轉變成酒精後,將相當於瑞典每年石油消耗量的50%。在北部地區種植了大片柳樹、赤楊,1~2年就可快生成材。

澳大利亞也准備用當地生長的桉樹用發酵工藝生產酒精。

美國是居世界第二位的酒精燃料生產國。1983年生產總量就已達3.75億加侖,佔全國汽車總耗油量的5‰。早在1977年,美國能源部就制訂了「國家酒精燃料計劃」,其短期目標是用剩餘農產品玉米進行發酵生產酒精,以代替汽油作為汽車燃料,其長遠目標是實現純酒精發動機的實用化,預計到2000年,將有相當一部分汽車實現純酒精化。據報道,美國目前銷售的汽車汽油中,實際上70%是「酒精汽油」,就是1/10酒精和9/10汽油的混合型燃料。

日本在1979年也制訂了「石油代用品16年開發計劃」,其中主要是以製取酒精作為研究課題,有7家私營公司參加,開發使用細菌的高速發酵設備,以加速酒精燃料的生產。

印度也很重視生物技術在酒精生產中的發展。1991年印度羅迪加爾微生物研究所經過4年研究,研製出一種培養新酵母品系的方法,使酒精產量翻一番。這種新酵母品系以92%的效率把糖漿轉化為酒精,在不到48小時內,可生產出濃度12%~16%的酒精發酵醪液。印度生物技術部已在各酒精廠推廣這一新技術。

其他國家,如德國、加拿大、印尼、菲律賓等國,也都對用植物生產酒精燃料十分重視,並先後開展了這方面的開發研究工作。

② 生物能源的最新成果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仿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團隊負責人崔光磊等在海洋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Electrochem. Soc.、Electrochim Acta、J Mater Chem等雜志,並有多項發明專利獲得授權。
通過低成本無紡布加工技術利用生物質纖維素材料和耐溫聚合物材料制備復合動力電池隔膜(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3, 5, 128-134.),與傳統聚烯烴隔膜相比,以生物質纖維素為原料,成本低廉,綠色環保。同時,該隔膜由於獨特的極性和化學和物理結構,具有很好的電解液浸潤性、較高的孔隙率和離子電導率,具有適宜的機械強度和優異的耐高溫性能。該團隊通過隔膜材料設計與成型過程集成創新,解決了動力電池隔膜關鍵技術問題,構建了低成本高性能的動力電池隔膜產業化技術體系,在材料制備和核心設備領域已獲授權發明專利3項。
開發低成本的本徵阻燃復合隔膜體系對提高動力電池安全性能意義重大。該團隊研發的聚芳碸醯胺/海藻酸鈉/二氧化硅復合隔膜具有高孔隙率和電解液吸收率、優異的阻燃性能和耐高溫性能(J. Electrochem. Soc., 2013, 160 (6), A769-A774)。以該聚芳碸醯胺基復合隔膜組裝的鋰離子電池即使在120 oC溫度下使用也可以進行快速充放電。該聚芳碸醯胺基復合隔膜特別適用於高安全性動力鋰離子電池,此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隔膜技術將會促進我國高端電池隔膜產業發展。
油系粘結劑(例如聚偏氟乙烯)在鋰離子電池極片生產中應用廣泛,但在漿料制備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二甲基吡咯烷酮作溶劑,生產成本高,還會污染環境,而且楊式模量低,脆性大,柔韌性不好,抗拉強度低,以此為粘結劑制備的電極片容易出現「掉料」現象,電極片在充放電過程中也容易出現由於極片內應力造成的斷面和裂紋。海洋生物質材料海藻多糖、甲殼素等具有優異的黏結性能,但成膜性不好。該團隊通過對海洋生物質材料進行功能化修飾,提高成膜性和電化學的穩定性,開發出新型高性能海洋生物質水系粘結劑。該粘結劑彈性模量高,經濟環保,可承受電極循環過程中活性物質顆粒在一定程度上的膨脹與收縮,特別適合硅系高能量密度的電極材料和高電位的正極材料。高穩定性的水性粘合材料的研發為鋰動力電池的綠色生產工藝提供了重要的原料與技術支撐,對推進藍色產業集群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目前,該研究已申請發明專利4項。
傳統電解質中的六氟磷酸鋰鹽,制備條件苛刻, 成本高,熱穩定性差,對水也極其敏感。該團隊利用生物質原料設計與合成新型的生物基聚合型硼酸鋰鹽(Electrochim Acta 2013, 92, 132-138.),具有優異的耐熱性、高的鋰離子遷移數和離子導電率,為動力電池的開發提供了耐高溫,安全的電解質體系,該聚合物電解質可大大提升電池的安全性能。該研究已申請發明專利2項。
基於高性能隔膜、粘結劑和電解質鹽技術進展,以具有良好的嵌鋰性能的高比容量金屬氮化物復合材料為電極材料,採用先進的預嵌鋰技術,優化電解液中的微量添加劑組成,輔以自主研發的隔膜,減小電容器內阻,提高電解液/隔膜界面穩定性,提高超級電容器的循環性能,構建高能量密度的超級電容器,開發出能量密度與鉛酸電池相當,性價比優良的環保儲能電池(J Mater Chem, 2012, 22, 24918;J. Mater Chem A, 2013, 1, 5949;ACS Nano, 2013, DOI: 10.1021/nn401402a)。目前,該團隊正在優化電容器器件結構,希望開發性能更加優越的鋰離子電容器儲能器件。該領域的研究已獲發明專利授權4項。
上述研究獲得中科院納米先導專項、科技部「973」、「863」科技專項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企業對海洋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的支持。

③ 能源的趨勢

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目前,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以及水力發電、地熱能等的利用技術已經得到了應用。
國際能源署(IEA)對2000~2030年國際電力的需求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總量年平均增長速度將最快。IEA的研究認為,在未來30年內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將比其他任何燃料的發電都要增長得快,年增長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間其總發電量將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將提供世界總電力的4.4%,其中生物質能將占其中的80%。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總體上偏低,一方面是與不同國家的重視程度與政策有關,另一方面與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成本偏高有關,尤其是技術含量較高的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據IEA的預測研究,在未來3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將大幅度下降,從而增加它的競爭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成本與多種因素有關,因而成本預測的結果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這些預測結果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成本將呈不斷下降的趨勢。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與開發。國家經貿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十五」規劃,並制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重點發展太陽能光熱利用、風力發電、生物質能高效利用和地熱能的利用。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國在風力發電、海洋能潮汐發電以及太陽能利用等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新能源(或稱可再生能源更貼切)主要有: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生物質能在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後,國內外許多專家都表示這種能源方式不能大力發展,它不但會搶奪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更將會導致社會不健康發展;地熱能的開發和空調的使用具有同樣特性,如大規模開發必將導致區域地面表層土壤環境遭到破壞,必將引起再一次生態環境變化;而風能和太陽能對於地球來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健康能源,他們必將成為今後替代能源主流。
太陽能發電具有布置簡便以及維護方便等特點,應用面較廣,現在全球裝機總容量已經開始追趕傳統風力發電,在德國甚至接近全國發電總量的5%-8%,隨之而來的問題令我們意想不到,太陽能發電的時間局限性導致了對電網的沖擊,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為能源界的一大困惑。
風力發電在19世紀末就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在一百多年的發展中,一直是新能源領域的獨孤求敗,由於它造價相對低廉,成了各個國家爭相發展的新能源首選,然而,隨著大型風電場的不斷增多,佔用的土地也日益擴大,產生的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成了我們又一困惑。
早在2001年,MUCE就為了開拓穩定的海島通信電源而開展一項研究,經過六年多研究和實踐,終於將一種成熟的新型應用方式MUCE風光互補系統向社會推廣,這種系統採用了我國自主研製的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H型)和太陽能發電進行10:3地結合,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電力輸出。在建築上、野外、通信基站、路燈、海島均進行了實際應用,獲得了大量可靠的使用數據。這一系統的研究成果將為我國乃至世界的新能源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
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H型)突破了傳統的水平軸風力發電機啟動風速高、噪音大、抗風能力差、受風向影響等缺點,採取了完全不同的設計理論,採用了新型結構和材料,達到微風啟動、無噪音、抗12級以上台風、不受風向影響等性能,可大量用於別墅、多層及高層建築、路燈等中小型應用場合。以它為主建立的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具有電力輸出穩定、經濟性高、對環境影響小等優點,也解決了太陽能發展中對電網沖擊等影響。
隨著能源危機日益臨近,新能源已經成為今後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其中太陽能已經逐漸走入我們尋常的生活,風力發電偶爾可以看到或聽到,可是它們作為新能源如何在實際中去應用?新能源的發展究竟會是怎樣的格局?這些問題將是我們在今後很長時間里需要探索的。

④ 中國能源的開發成就突出是什麼時候

我國能源發展取得的成績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我們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都把能源作為關系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戰略問題,擺在重要地位,傾注了大量心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各地區、各部門長期的、共同的努力下,我國能源工業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突出表現在六個方面:
第一,能源供給能力逐步增強。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一次能源生產能力很低,1949年僅為0.237億噸標准煤。半個多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能源生產快速發展,2005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20.6億噸標准煤,是1949年的87倍,是改革開放初的3.29倍,約佔全球能源總產量的13.6%,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煤炭,產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達到21.9億噸,是新中國成立初的68倍、改革開放初的3.5倍。石油和天然氣,2005年,原油產量達到1.81億噸,是新中國成立初的1508倍、改革開放初的1.74倍,居世界第6位。天然氣產量達500億立方米,是新中國成立初的5000倍、改革開放初的3.64倍。電力,2005年底發電裝機容量突破5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24747億千瓦時,分別為1949年的275倍和576倍,1996年起穩居世界第二。可再生能源,近年來發展迅速。目前,小水電的裝機容量達3800萬千瓦;太陽能熱水器總集熱面積8000萬平方米,佔世界的一半以上;核電從無到有,發電裝機近700萬千瓦;年產沼氣約80億立方米,已擁有戶用沼氣池1700多萬口。
第二,能源消費結構有所優化。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國能源消費迅速增長,2005年,能源消費總量達22.25億噸標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近年來,通過積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出現了兩個趨勢:一方面,煤炭消費的比重趨於下降,由1990年的76.2%降到2005年的68.7%;另一方面,優質清潔能源消費的比重逐步上升,1990?2005年,油氣消費比重由18.7%提高到24%,水電及核電由5.1%提高到7.3%。
第三,能源技術進步不斷加快。解放初期,我國能源工業技術裝備基礎極其薄弱。以石油勘探開發為例,當時全國只有8台淺井鑽機、40多名技術人員。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石油天然氣工業,從勘探開發、工程設計、施工建設到生產加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技術體系,復雜段塊勘探開發、提高油田採收率等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煤炭工業,已具備設計、建設、裝備及管理千萬噸級露天煤礦和大中型礦區的能力,綜合機械化採煤等現代化成套設備廣泛使用,國有重點煤礦採煤機械化程度1990年為65%,目前已超過80%。電力工業,火電單機容量從1978年的5萬和10萬千瓦級,發展到目前主力為30萬和60萬千瓦級機組,百萬千瓦超臨界、超超臨界及核電機組正在成為新一代主力機組。三峽左岸最後一台機組國產化水平達到85%。從電網看,500千伏直流輸電設備實現了國產化,750千伏示範工程建成投運,電網發展進入了大規模跨省跨區送電和全國互聯的新階段。
第四,節能環保取得進展。在黨中央、國務院"能源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方針的指導下,我國節能提效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單位GDP能耗總體下降,按不變價格計算,目前萬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4%。主要用能產品單位能耗逐步降低,上個世紀80年代初到現在,乙烯綜合能耗下降65%,粗鋼綜合能耗下降37%,火電供電煤耗下降16%。能源加工、轉換、貯運和終端利用綜合效率有所提高,目前達到33%,比1980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同時,能源領域污染治理得到加強。新建火電廠配套建設了脫硫裝置,已有火電廠加大了脫硫改造力度,電廠水資源循環利用率逐步提高,東北等地採煤沉陷區治理工程加快建設。
第五,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2002年出台了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確定了改革的總體目標,目前已實現了政企分開、廠網分開。煤炭生產和銷售已基本實現市場化,煤炭價格主要取決於市場供求狀況。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國有石油企業基本實現了上下游、內外貿一體化。能源需求側管理取得積極成效,推廣完善了峰谷電價、豐枯電價、差別電價辦法,引導電力、冶金、建材等重點行業的大型企業制定了節電改造、優化用電方案,這對近兩年順利完成迎峰度夏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六,能源立法明顯加強。近年來,相繼出台了《電力法》、《煤炭法》、《節約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制定和完善了《電力監管條例》、《煤礦安全監察條例》、《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規。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標志著能源法制建設邁出了重要步伐,能源開發利用正在走向依法管理的軌道。

⑤ 我國新能源發展現狀及前景

新能源汽車具有低能耗、輕污染等傳統燃油汽車不可比擬的優點,可以改善能源緊缺與環境污染等問題,所以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研發,並作為中國戰略新興產業和「中國製造2025」的重點領域。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在政府大力持續的扶持引領下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中國從「十五規劃」開始發展新能源汽車,組織實施了「十五期間國家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重點開發汽車整車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技術,期間推出了26項國家標准,累計796項國內外專利,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在電動汽車研發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公共平台技術方面,建立了新能源汽車標准體系和整車、電池、電機測試平台。整車技術方面,實現了純電動汽車續航、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提高。燃料電池轎車採用「電—電混合」動力系統平台技術方案,實現了燃料電池城市客車在燃料電池和蓄電池混合動力、電動化底盤、整車控制等三大系統的應用和在燃料電池耐久性、氫氣安全性、整車燃料經濟性等三大技術領域均取得重要突破。新能源汽車生產技術水平低、市場空間小、投資風險大、技術研發期長、投資回報慢,在產業發展初期,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整車生產、推廣、充電設施建設和動力電池研發和運營方面持續獲得政府幫助。2010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新能源汽車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重點培育發展,2014年接連出台一系列配套補貼優惠政策,這些政策以車輛購置補貼為主,包括車輛購置稅減免、政府和公共機構采購、扶持性電價、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等,對新能源汽車行業進行全方位扶持。2016年中國政府頒布相關政策共277項。2017年政府又頒發多項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如關於《調整汽車貸款有關政策的通知》。雖然我國新能源汽車起步晚,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相關政策更加健全,技術研發制度更加成熟,市場發展穩定有序。基於環境保護、能源安全、建設工業強國的考慮,新能源汽車未來仍是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政府重點扶持的對象。而技術發展落後和充電設施欠缺仍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障礙,未來幾年,新能源汽車發展仍離不開政府扶持。在建設低碳、節能經濟的宏觀背景下,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大勢所趨,在未來必將拉動中國汽車產業技術革新和經濟增長。

⑥ 中國新能源的創新有哪些成果

中國新能源汽車:自主創新大考_汽車_鳳凰網
2011年10月10日...看辛亥革命一百年後中國有哪些變化...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新能源應用...問題一:富有創新經驗的西方提出的新能源汽車商業模式,為什麼沒有一個國家...

⑦ 新能源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是什麼

目前新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總體上偏低,一方面是與不同國家的重視程度與政策有關,另一方面與新能源技術的成本偏高有關,尤其是技術含量較高的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據預測研究,在未來30年能源發電的成本將大幅度下降,從而增加它的競爭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成本與多種因素有關,因而成本預測的結果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這些預測結果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成本將呈不斷下降的趨勢。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目前,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以及水力發電、地熱能等的利用技術已經得到了應用。

世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現狀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尤其是近年來,新能源利用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逐漸成為常規能源的一種替代能源,世界上許多國家或地區將可再生能源作為其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以及水力發電、地熱能等的利用技術已經得到了應用。國際能源機構(IEA)對2000~2030年國際電力的需求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來自新能源的發電總量年平均增長速度將最快。IEA的研究認為,在未來30年內非水利的新能源發電將比其他任何燃料的發電都要增長得快,年增長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間其總發電量將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將提供世界總電力的4.4%,其中生物質能將占其中的80%。2002年全世界消費的可再生能源近30億噸標准煤,約相當於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1/3,其中傳統可再生能源約佔85%,新的可再生能源約佔15%。在新的可再生能源中,風力發電是發展最快的。在過去的6年裡,風電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22%,2004年新增裝機797.6萬千瓦,全球累計風電裝機達到4731.7萬千瓦。歐洲是世界風電發展最快的地區,2004年全球新增風電裝機的72.4%在歐洲,15.9%在亞洲,6.4%在北美。2003年,歐洲風力發電量達到600億千瓦時(相當於歐盟15國2.4%的電力),滿足1400萬戶家庭的電力需求。太陽能發電也發展很快。2004年,全球光伏電池的生產首次超過了100萬千瓦,比2003年增長了60%。太陽能熱水器是完全商業化了的可再生能源技術,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國者和消費國。國際能源機構(IEA)的一項研究提供的2001年統計數據表明,太陽能集熱器的全球總計安裝面積為1億平方米,排在前位的國家是中國(3200萬平方米)、美國(2340萬平方米)、日本(1210萬平方米)和歐洲(1120萬平方米)。無論是光伏發電還是太陽能熱水器產業,未來的主流趨勢是發展太陽能一體化建築技術。

生物質資源是多樣化的,在全世界應用廣泛。2002年底全球生物質能源發電裝機超過5000萬千瓦,生物液體燃料超過2000萬噸。德國在利用厭氧發酵(沼氣工程)處理廢棄物發電技術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目前已建成1900個沼氣工程,2004年沼氣發電裝機27萬千瓦。與此同時,地熱能和海洋能的開發利用也都取得新的進展,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世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趨勢

縱觀世界可再生能源發展,有以下幾大趨勢:

(1)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成本持續下降。以風力發電為例,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風力發電的單機容量從10千瓦,上升到幾千千瓦。2003年世界安裝的風機平均單機容量已經達到1300千瓦,風電成本從80年代初的每千瓦時20美分,下降到目前的每千瓦時5美分,其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成本就下降了50%。據預測,2000至2010年風電成本還可以下降30%。屆時,風電成本基本上可以和常規能源發電相當。

(2)發展速度加快,市場份額增加。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歐盟為代表的地區集團,大力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取得了積極的成果,連續十多年來,可再生能源的年增長速度在15%以上。近年來,以德國、西班牙等國為代表,一些國家通過立法等方式,進一步加快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步伐,1999年以來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0%以上。發展較快的西班牙,2002年風力發電佔到全國電力供應量的4.5%,德國在過去的11年間,風力發電增長了21倍,2003年佔全國發電量的4%;瑞典和奧地利的生物質能源在其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高達15%以上;巴西生物液體燃料替代了50%的石油進口。

(3)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各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可再生能源,由於其清潔、無污染、可再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受到發達國家的青睞。世界各發達國家都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宏大的計劃和工程。歐盟是世界可再生能源發展最快的地區,也是受益最多的地區。北歐部分國家甚至提出了利用風力發電和生物質發電逐步替代核電的戰略目標。

(4)可再生能源是一種朝陽產業,孕育著巨大的潛在經濟利益。當今世界上,新能源作為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和影響已越來越大。據歐洲風能協會統計,2002年全世界風電市場產值在70億歐元,開發出的電力可以滿足4000萬人的需求;預計2020年全世界風機規模將達到12億千瓦,年營業額在670億歐元。光伏發電市場發展前景也很廣闊,據歐盟估計,全球光伏市場到2020年將增加到7000萬千瓦,光伏發電將解決非洲30%、經合組織(OECD)國家10%的電力需求。澳大利亞在新世紀能源規劃中,提出2010年前建立年銷售額40億美元的可再生能源市場;美國進一步加強了光伏發電技術開發與製造,估計到2020年美國將佔領全球太陽光伏電池的一半。另外,全世界生物質能源的商業化利用將達到1億噸油當量,並形成千萬噸級規模的生物液體燃料的生產能力。根據歐洲太陽能協會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可能擁有14多億平方米的宏大市場。歐盟計劃到2015年安裝大約1.9億平方米的太陽能熱水器,相當於提供3700萬千瓦和930億千瓦時的電力和電量。

可再生能源不僅擁有良好的經濟前景,而且,隨其產業化的發展,將提供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美國學者認為,投資於能源效率和太陽能等技術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大約是石油、天然氣的2倍。在歐洲已經形成了相當數量的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就業人口。據歐盟的估計,當2010年歐洲風力發電達到約4000萬千瓦、光伏發電300萬千瓦、生物質能發電1000萬千瓦和太陽能集熱器1億平方米時,總計可提供約150萬個就業機會,而且這還不包括每年可能有170億歐元商業出口所創造的、額外的潛在35萬個就業機會。由此可見,可再生能源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潛在影響和作用是巨大的。

閱讀全文

與能源最新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