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主要成果及事跡

主要成果及事跡

發布時間:2021-12-11 04:39:14

『壹』 王希隆的主要成果

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西北屯田研究」(1991年)
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清代新疆軍政制度研究」(1994-1997)
主持完成世川良一基金項目「中俄關系史略」(1994年)
主持完成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哈薩克跨國民族社會文化比較研究」(1998-2001年)
主持完成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項目「明清以來至民國西北邊疆民族政策得失研究」(2005-2010)
主持完成國家重大文化工程《清史》子項目「少數民族人物傳記」(2004-2007)
主持完成甘肅省政府委託項目「甘肅穆斯林民族社會研究」1項(2004)
參加完成交通部項目「乾旱半乾旱地區公路沿線生態環境建設」,主持子項目1項(2003)
參加完成《973北方沙塵暴子項目》,主持子項目1項(2003)
主持完成國家級精品課程《中國少數民族史》(2007)
主持教育部馬工程教材《中國民族史》(2010)
主持完成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新疆通史》子項目《屯墾卷》(2011)
主持中國社科院東歐中亞所《中俄關系史》子項目《1840年以前的中俄關系》(2010年)
主持完成教育部社科項目《西藏問題研究》(2012)
主持國家民委委託項目《清代新疆官員的選任與管理》(2013) 1、中亞考察者戈.尼.波塔寧的成就 (譯文) 西北史地1981年3期 1/1
2、蔡大愚宣傳馬克思主義辨正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81年4期 1/1
3、董福祥事跡述評 甘肅社會科學1982年3期 1/1
4、蔡大愚主張列寧學說的調查 黨史研究1982年3期 1/1
5、回族愛國將領馬福祿 西北史地1983年3期 1/1
6、哈薩克族英雄阿布賚 西北民族歷史人物選介1983年10月 1/1
7、1755~1860年清政府對哈薩克族的政策和俄國的擴張 西北民族文叢1983年3輯1/1
8、乾嘉時期清政府對哈薩克族之關系與政策 新疆大學學報1984年1期 1/1
9、蔡大愚其人和甘肅護法運動 西北史地1984年2期 1/1
10、清代新疆的回屯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1期 1/1
11、清代實邊新疆述論 西北史地1985年4期 1/1
12、平準戰爭中的轉輸與屯田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1期 1/1
13、清末回族留日學生的進步活動和思想 寧夏社會科學1986年3期 1/1
14、關於清代伊犁回屯收獲計算單位「分」字的辨析 蘭州大學學報1986年4期 1/1
15、清代前期河西興盛原因初探 甘肅社會科學1987年3期 1/2
16、清代新疆的駐防八旗與旗屯 新疆社會科學1987年6期 1/1
17、近年來青海地方史研究概況 中國史研究動態1987年9期 1/2
18、清前期新疆的安插戶 西北史地1988年1期 1/1
19、烏魯木齊等處旗丁並未歸並伊犁滿營—〈清史稿.兵志〉訂誤
清史研究通訊1988年2期 1/1
20、清代西北的犯屯 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2期 1/1
21、清代烏魯木齊屯田述論 新疆社會科學1989年5期 1/1
22、清前期吐魯番維吾爾人遷居瓜州的幾個問題 蘭州大學學報1989年4期 1/1
23、近代回族社會進步思潮和革命斗爭 青海社會科學 1990年4期 1/1
24、清末回族外交官楊樞 中國回族研究1991年1輯 1/1
25、塔爾寺(公本賢巴林)考察記(譯文) 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2期 1/1
26、清代西北馬廠述論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3期 1/1
27、清代伊犁回屯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2年2期1/1
28、清代關西五衛述論 蘭州大學學報1992年3期 1/1
29、准噶爾統治時期天山北路農業的分布、發展和規模 西域研究1992年4期 1/1
30、年羹堯與青海善後事宜十三條 西藏研究1992年4期 1/1
31、清代前期天山北路的自耕農經濟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3年3期 1/1
32、青海善後事宜十三條述論 中國史研究1993年3期 1/1
33、准噶爾統治時期天山北路農業勞動者的來源和族屬 民族研究1993年5期 1/1
34、聚珍薈粹 博大精深—評中國西北文獻叢書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4年1期 1/1
35、清代以前之中俄聯系初探 蘭州大學學報1994年2期 1/1
36、從西寧到庫庫淖爾(譯文) 西北史地1994年3期 1/1
37、我國與哈薩克經濟合作的發展遠景及其有關問題 開發研究1994年5期 1/1
38、清前期昌吉遣犯起事述考 西北史地1995年1期 1/1
39、庫庫淖爾的航行(譯文) 西北史地1995年2期 1/1
40、紀昀關於新疆的詩作筆記及其史料價值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5年2期 1/1
41、庫庫淖爾考察記(譯文) 西北史地1995年3期 1/1
42、托時.德新奉使俄國及其有關問題 蘭州大學學報1995年4期 1/1
43、關於〈烏魯木齊政略〉的幾個問題 西域研究1996年1期 1/1
44、新疆哈密維吾爾族中的扎薩克旗制 西域研究1997年1期 1/1
45、關於額敏和卓的幾個問題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1期 1/1
46、論哈密達爾漢伯克額貝都拉 民族研究1997年3期 1/1
47、哈密、吐魯番和庫車的達爾漢伯克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7年4期 1/1
48、清代中俄文化交流述論 蘭州大學學報1997年4期 1/1
49、清代新疆分封制的失敗及其原因 西北史地1998年1期 1/1
50、哈密達爾漢伯克額貝都拉及其投清之影響 台灣政治大學民族學報1998年4期 1/1
51、歷史學基地班教學與管理研究 西北高教研究 1998年3期 1/1
52、吐魯番察合台後裔與清朝 蘭州大學學報1998年4期 1/1
53、阿克蘇爾坦考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8年6期 1/1
54、蔡大愚先生傳略 蘭州大學學報1999年3期 1/1
55、〈國民黨總部致甘肅都督趙惟熙函〉跋 蘭州大學學報2000年3期 1/1
56、孫中山與蔡冰若 回族研究2000年4期 1/1
57、索倫部名將海蘭察 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2輯 1/1
58、論清代河州的再度興起 回族研究2001年2期2/2
59、試論明清時期河湟文化的特質和與功能 蘭州大學學報2001年6期 2/2
60、關於清代伊犁將軍府制的幾個問題 西域研究2002年1期 1/1
61、哈布圖哈撒爾述論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1期 1/2
62、科孜洛夫及其第六次中亞考察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1期 1/2
63、清末科塔借地之爭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年1期 2/2
64、俄羅斯漢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光明日報理論版2002年6月11日 1/1
65、馬仲英赴蘇及其下落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年2期 回族研究全文轉載1/1
66、甘肅保安族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2年5期 2/2
67、西部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民族學論集2002年5月 1/2
68、吐延奢延為匈奴語南北考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年4期 2/2
69、鄂對家族與清代新疆政治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3年2期 2/2
70、對唐代幾種社會救濟形式的辨析 社科縱橫2003年3期 2/2
71、秦、西漢時期匈奴單於位繼承製度考辨 民族研究2003年2期 2/2
72、顧頡剛先生與蘭州大學 蘭州大學學報2003年6期 1/2
73、對當前綜合性大學民族學專業課程設置問題的思考 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專輯 2/2
74、阿拉善蒙古游牧地變遷考述 衛拉特研究2003年6期 1/2
75、試論民國時期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文化教育政策 中國藏學2004年2期 2/2
76、匈奴司法制度與刑法考述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6期 2/2
77、顧頡剛先生西北考察述論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年4期 1/2
78、吐谷渾地方統治制度的演變 民族研究2005年5期 2/2
79、吳忠信與西藏 蘭州大學學報2005年5期 2/2
80、山區東鄉族小學生輟學問題的調查與思考—以東鄉族自治縣北嶺鄉為例
民族研究2006年2期 2/2
81、霍集斯述論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3期 1/2
82、關於霍集斯的幾個問題 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4期 1/2
83、李得倉受撫後治理張家川的貢獻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2/2
84、伊斯蘭教在構建西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初探
當代中國第1集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
85、額濟納旗末代郡王塔旺嘉布述評 衛拉特研究2006年3期 2/2
86、回族學研究新視角---分子遺傳學和生物信息學在回族學研究中的應用初探
回族研究2006年4期 2/4
87、清前期的西北戰局與阿拉善蒙古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年3期 2/2
88、額濟納旗末代郡王塔旺嘉布述評 衛拉特研究2006年3期 2/2
89、自成一部前的賽因諾顏部—兼論清朝的北方民族政策 民族研究2007年1期 1/1
90、關於編修多卷本《新疆通史》的幾點想法 西域研究2007年4期1/1
91、馬鬃山口岸論述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1期 1/2
92、明清時期土司制度與藏區少數民族的文化變遷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2期 2/2
93、廣西人口出生性別比失調的原因與治理 中國人口研究2008年3期2/2
94、東南苗族侗族出生性別比例失調研究 婦女研究論叢2008年4期 2/2
95、西北回族重商文化形成的原因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4期1/2
96、民族出版業與和諧社會建設 當代傳播2008年4期1/2
97、西北城市清真寺經濟結構淺析 回族研究2008年4期1/3
98、兩漢邊政中的質子研究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8年2期2/2
99、西北土司流變考 新疆社會科學 2009年3期2/2
100、張維先生學術述略 —— 《還讀我書樓文存》序 蘭州大學學報2009年3期1/1
101、新疆統一之前維吾爾人與清朝之互動關系及清朝之政策 中國民族學2009年1/1
102、額敏和卓後裔與清代新疆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9年2期1/2
103、趙儷生先生與歷史學 趙儷生先生紀念文集2009年8月1/1
104、回憶趙儷生先生 趙儷生先生紀念文集 2009年8月 1/1
105、土爾扈特西遷後的經濟狀況及其對東歸的影響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0年1期2/2
106、土爾扈特人在伏爾加河時期的聯姻狀況述評 新疆大學學報2009年5期 2/2
107、略論清前期對回疆的經營 蘭州大學學報2010年3期1/2
108、關於清末科阿分治問題的探討 煙台大學學報 2010年02期 2/2
109、關於清代祭祀青海神制度的兩個問題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4期2/2
110、清末新疆新式教育概論 中國民族學2010年6月 2/2
111、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問題研究——以蘭州市七里河區為例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2
112、第一位出使俄國覲見女皇的中國外交官托時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0年4期1/1
113、清代以來甘肅省文縣白馬藏族服飾演變探討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1期1/2
114、蒙古安多與死城哈喇浩特序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5期 1/1
115、關於新疆屯墾史研究的幾點認識 石河子大學學報2011年6期 1/2
116、再論馬仲英赴蘇及其下落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2012年1期 1/1
117、瑪哈圖木·阿雜木後裔在中國的活動與文化變遷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2期 1/1
118、東鄉族自治縣農村醫療救助問題研究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2期 1/2
119、張格爾之亂及其影響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2年3期 1/1
120、唐代西域屯田述略 貴州大學學報2012年5期 1/1
121、清代新疆書院述論 西域研究 2012年5期 1/2
122、魏、晉、前涼西域屯墾述論 西域研究2013年3期 1/1
123、顧頡剛先生未刊書信兩通釋述 蘭州大學學報2013年1期 1/1
124、阿帕克和卓三入中原考述 世界宗教研究 2013年3 期1/2
125、東鄉族民間「都哇」治療極其功用解讀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1期2/2
126、張維先生與《仇池國志》 圖書與情報2013年2期 1/2
127、文縣白馬藏族傳統服飾的文化功能 甘肅社會科學2013年2期1/2
128、歷史記憶與族群關系­­——永靖縣新寺鄉孔氏回族的人類學考察
甘肅社會科學2013年2期2/2
129、<新疆圖志>版本源流考述, 《中國地方誌》2013年第10期2/2
專著、譯著、文獻校注
1、清代西北屯田研究 蘭州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 1/1
2、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增訂本 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1/1
3、中俄關系史略 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8月1/1
4、各民族共創中華(東北內蒙上卷) 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1/1
5、積石山的滄桑-----保安族馬正雲先生家庭實錄
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1/1
6、哈薩克跨國民族社會文化比較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1/2
7、西北少數民族史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 主編
8、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簡略本譯本 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1/2
9、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完整本譯本 蘭州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 1/2
10、醒回篇校注 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1月1/1
11、新疆文獻四種輯注考述 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12月1/1
12、還讀我書樓文存(主編) 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5月1/1 1、西北民族關系史(參編) 民族出版社1990年9月
2、中外關系史辭典 (參編)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3、古西行記校注(參編) 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
4、西域通史 (參編)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5、西域文化史 (參編) 中國友誼出版社1996年8月
6、中亞研究 (參編) 民族出版社1996年
7、古代西北屯田開發史 (參編) 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年9月
8、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續編 (副主編) 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8月
9、國家歷史學基地建設論文集(副主編) 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9、歷史文化探研 (主編) 甘肅民族出版社2009年9月
10、趙儷生先生紀念文集(副主編) 甘肅民族出版社2009年9月

『貳』 諸葛亮的主要事跡和取得的成就

一、主要事跡:

1、隆中對策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為曹操所敗,投奔荊州劉表同時,積極聯絡當地的豪傑。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位於今河南南陽)。

諸葛亮受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

與諸葛亮相見後,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他提問:「「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自己的智慧謀略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諸葛亮分析道:「自董卓擅政以來,各地豪傑並起,占據州、郡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以弱勝強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

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三世,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

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

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人民殷實富裕,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

將軍是漢室宗親,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飢似渴,如果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

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贊,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系也日漸親密。

2、初出茅廬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當時託名為漢相的曹操統一北方後,率20萬大軍南下荊楚,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諸葛亮勸說劉備,及時攻打劉琮,可趁機佔領荊州,劉備不忍。 劉備在樊城知道曹操大軍南下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並大破劉軍。

同年,劉備敗走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

3、赤壁鬥智

劉備率軍到了夏口(今湖北漢口)之後,諸葛亮說:「如今態勢緊急,我請求親赴江東求救於孫權。」當時孫權率領軍隊駐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觀望事態的發展。

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諸葛亮為孫權分析局勢:「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也把部眾聚集在漢水之南,打算與曹操爭奪天下。如今曹操平定其他勢力,基本上占據了北方,如今南下攻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所以劉豫州逃到了這里。

接著,諸葛亮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如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 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為何不投降。

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斗。

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

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曹操軍遭受了非常大的損失,而此時曹操軍中又爆發瘟疫,曹操不得已引軍北還。

4、定鼎荊益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劉備趁曹操北歸之機,聽從諸葛亮之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

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以龐統為耒陽令,龐統因沒有政績而被罷官。諸葛亮向劉備進言,龐統有大才,不可小用。於是劉備任命龐統為治中,與諸葛亮一樣被器重,與諸葛亮並列為軍師中郎將。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在張松的慫恿下,派法正到荊州請劉備率兵入,保護益州安全。 諸葛亮認為機不可失,勸說劉備應允。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劉備親自率軍在謀士龐統的陪同下進入了益州。

至次年十二月,劉璋發覺張松私通劉備,將張松處死,下令守關諸將不準劉備兵馬通過。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劉備棋先一著,佔領涪城(今四川綿陽)向成都挺進。

建安十九年(214年),諸葛亮聽聞劉備攻打成都,且軍師龐統中流矢身亡。 留關羽留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溯長江而上,攻克巴東,與劉備會師成都。至江州,打敗並生擒了巴郡太守嚴顏。 劉璋被迫出城投降。

成都攻下後,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當時法正統御外軍、於內為謀士,治理蜀地睚眥必報,擅自殺死了詆毀自己的多人。

有人對諸葛亮說:「法正太過於跋扈,將軍應該告訴主公,壓制一下他的勢頭。」諸葛亮說:「主公在公安,北面有曹操的大軍,向東忌憚孫權的威逼,於內又怕孫夫人生事。自從法輔佐主公之後,猶如有了翅膀翱翔在天空,不再受人所困。現在為什麼要約束他,讓他不能如意呢?」於是對此事不再追究。

諸葛亮治理蜀地,崇尚嚴刑峻法,有怨氣的人很多。法正對諸葛亮援引漢高祖進關中後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的故事,希望能寬容治理。而諸葛亮卻認為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認為如今形勢與秦末不同,劉璋昏聵無能,自從他主政蜀地以來,沒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而且不修德政,威刑也沒有。蜀地的大族,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漸被大族的專擅所替代。所以我如今實行嚴刑峻法,就是為了糾正這種政治形勢。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曹操在平定關中諸軍閥後南侵漢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對峙不下,劉備派人到成都讓諸葛亮調兵來支援,楊洪以漢中是益州咽喉,家門之禍、存亡之機,勸諫諸葛亮在這種時候應該「男子當戰,女子當運」。

漢中之戰以劉備的勝利告終。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至此,完全實現了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制定的「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

5、先主託孤

漢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魏黃初二年(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

於是劉備才答應即帝位,是為蜀昭烈帝。劉備任諸葛亮為丞相、 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

蜀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為奪回荊州,親率大軍伐吳。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八月,劉備撤退至永安。

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

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

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蜀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

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十二月班師成都。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大量的資源,並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二、主要成就:

1、廉政建設

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年青的後主,常欲采擇以充後宮。當時負責宮中事務的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後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 後主皇妃之數是一個復雜問題,涉及到皇宮規模建制等諸多問題,非董允所能決定。

當時,「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2、制定法律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

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作為客籍政權面對著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

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漢是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他說「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六紀是指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敘,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

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變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變蜀土人士,專權自態,君臣之道,漸以陵替的態勢。

與儒家「崇禮」治世的觀點不同諸葛亮認為國家的治亂興衰的根源在乎「法」,因此,諸葛亮一再告誡、反復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面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後果「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萊紛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攘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因此,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3、發展經濟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

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4、治軍思想

為了用有限的兵力抗衡和戰勝大國,諸葛亮主張把建軍重點放在提高軍隊質量上,從多方面增強戰鬥力。

(1)重視部隊的節制和訓練。認為有節制的部隊,即使將領無能,也不會被打敗。街亭失敗後,主張精簡將士,實行變通之道,強調「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為使蜀軍戰術勝人一籌,他作八陣圖,演練部隊。

(2)主張以法治軍。認為蜀地過去威刑不肅,失之過寬,應當糾之以嚴,「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三國志·張裔傳》)。

強調高級將領既要嚴於執法,又要以身作則,講究信用。當部下違反節制導致街亭失守時,他遵循《春秋》古訓,勇於承擔責任,主動自貶官職。

(3)講究為將之道。要求將帥志慮忠純,曉暢軍事,為人表率,善於捕捉戰機。要求主將與各將領同榮共辱。鼓勵部屬「勤攻」自己的缺點失誤,以求集思廣益,事業有成。

(4)重視改進武器裝備,改善後勤保障,一方面講究武器質量,發現質量不好,追究主管者責任;一方面進行技術革新,力圖以技術優勢彌補兵力的寡弱。他所改革的連弩,成為極具威力的遠射武器,並以此裝備5000連弩士;又發明木牛流馬,以節省人力,提高軍糧運輸效率。

為支持長期作戰,主張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北伐中,在漢中黃沙和前線敵境屯田,建立糧倉,同時通過收割魏境麥田等措施,就地籌糧,以縮短運輸線,保證供給。

5、北伐曹魏

諸葛亮北伐又稱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郃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

建興六年(228年)年冬,諸葛亮為響應東吳而進行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破,蜀軍糧盡退軍。魏將王雙率兵追擊,被蜀軍擊敗,蜀軍斬殺王雙。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佔武都、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漢成功得到二郡。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軍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李嚴運糧不繼,蜀軍糧盡退軍。張郃追擊蜀軍至木門,被蜀軍射殺。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搶佔北原而與魏軍僵持達百餘日。秋,諸葛亮逝世,蜀軍退回漢中,至此諸葛北伐結束。

五次北伐可分為:兩次大型全面戰爭(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區域戰爭(第四次北伐);兩次小型局部戰爭(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2)主要成果及事跡擴展閱讀: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時值曹操一統北方,孫權虎踞江東,劉表和劉璋控制荊、益二州,但無所作為。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大軍進取荊州,劉備兵敗。在此緊急關頭,諸葛亮趕赴柴桑,同魯肅、周瑜等勸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

建安十六年,劉備以助劉璋為名,率兵數萬入益州,於次年與劉備會師,攻取成都。蜀漢章武二年(222),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諸葛亮奉遺命輔佐後主劉禪。

建興三年(225年)進軍南中。採用攻心為上、攻戰為下的方略,使孟獲等心悅誠服,五年春,諸葛亮上《出師表》,自統大軍10萬,進駐漢中,准備攻魏,六齣祁山,於建興十二年春統軍進駐五丈原,與司馬懿所率20萬魏軍對峙於渭水南。八月,因積勞成疾,卒於軍中。

『叄』 貝多芬的主要事跡、作品和主要成就

貝多芬的主要事跡、作品和主要成就: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貝多芬的創作特點:

貝多芬的一生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前後歐洲社會的激烈變革,他的作品是時代和個性結合的產物。他極大地擴展了交響音樂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體裁,鋼琴的表現幅度也大大增強。

內容的擴展導致表現手法的創新:他突破了傳統的形式結構,動機型的主題運用和動力性的樂思發展,使音樂具有非凡的氣勢和力量;建立在功能體繫上的變音體系,成為他的和聲風格特徵。

靈活的離調轉調和大幅度的節奏對比和力度對比,對於刻畫矛盾沖突和戲劇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對位法的運用,樂隊音響的組合,鋼琴音樂的寫作都有鮮明的特點。

『肆』 林琳的主要事跡及成果

該同志從事檔案工作二十年以來,刻苦鑽研檔案業務,系統地學習掌握了檔案專業理論,在檔案理論方面有較深的造詣,工作勤奮、業績突出:
一、指導基層單位收集、整理各類檔案33626卷,優秀案卷率達到了99%:建立規范化綜台檔案室384個,並全部達到市級以上先進標准,其中國家級綜合檔案室1個。
二、指導214個行政村建立了綜合檔案室。農村檔案工作九九年度被評為全省先進。
三、幾年來,組織、籌備、召開全區檔案工作現場觀摩會7個,受到入會的省、市、區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為我區檔案局九九年度評為全省檔案工作先進集體打下了基礎。
四、編寫教材並為基層管理員受課86期,培訓學員2856人次,參加區委組織的農村兩委成員素質教育培訓班授課十一期,編寫並主講了《農村檔案管理》,此教材被編入區委《農村幹部素質教育》教材之中。
五、指導、參與檔案館的接收、管理工作,共接收各種門類檔案5659卷,編制各種檔案檢索工具20餘種,收集、整理各類資料5640冊。
六、負責檔案館有關資料的編寫工作,獨立或參與編寫了《威海市環翠區黨史大事記》、《環翠區檔案館指南》,環翠區黨代人、人代會、婦代會、團代會以及環翠區氣象、自然災害情況等資料10多萬字。編寫87-97年環翠區大事記20萬字。
七、負責《WH文檔微機管理系統》項目的開發工作,該項目九六年通過省市聯合專家組的鑒定,九七年分別獲得省檔案局和環翠區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八、撰寫論文9篇並在國家及省市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其中《淺談農村民主制度建設中檔案的利用》、《計算機技術在檔案管理工作上的具體應用》獲全省檔案學優秀成果二等、三等獎。
幾年來,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先後4次受到區委、區政府的嘉獎和獎勵,被市人事局、市檔案局榮記檔案工作三等功。

『伍』 主要事跡和工作總結有什麼不同

一、強調的事情不同

主要事跡強調的一件事情的本身。工作總結強調的是通過各種事情的成績、經驗、教訓以及困難。

二、方向不同

主要事跡是個人或集體過去做過的重要的事情。工作總結是把一個時間段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檢查、總評價、總分析、總研究,分析成績、不足、經驗等。

三、范圍不同

主要事跡主要是個人或集體做過的好事的事情經過和結果。工作總結是對所有事情的總結,不僅僅是好事。

四、過程不同

主要事跡是一件事情的過程及好的結果。工作總結對一件事情的過程和結果的分析。

五、目的不同

主要事跡的目的是表達個人或集體所取得的成果。總結的目的是肯定成績,找出缺點。

(5)主要成果及事跡擴展閱讀

工作總結的注意事項

1、一實事求是,成績不誇大,缺點不縮小,更不能弄虛作假。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2、條理要清楚。總結是寫給人看的,條理不清,人們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就達不到總結的目的。

3、要剪裁得體,詳略適宜。材料有本質的,有現象的;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寫作時要去蕪存精。總結中的問題要有主次、詳略之分,該詳的要詳,該略的要略。

『陸』 名人事跡和主要成就

諸葛亮,事跡 三顧茅廬
火燒博望坡
草船借箭
火燒新野
空城計
借東風
舌戰群儒
三氣周瑜
七擒孟獲

『柒』 「講理想,比貢獻」活動,「主要事跡與成果要」怎麼寫

唉~~~~~~~~~~~~

『捌』 王明庥的主要事跡

潛心林木遺傳育種基礎理論研究
在南方型楊樹推廣利用的基礎上,對楊樹遺傳改良關鍵技術的基礎理論,王明庥及其所領導的課題組,從群體一個體一細胞一分子水平上進行了系統研究,他從不拘泥於已有的知識,不斷拓寬新的研究領域,時刻把握住學科發展的脈搏,展示出一個又一個研究課題。為縮短育種周期,加速育種進程,重點突破生長、干形、材性、抗性的多性狀聯合改良的理論和方法,以及材性和抗性早期的測定理論和方法做出了貢獻。為了改良楊樹的木材品質,在揭示木材品質遺傳變異動態變化的基礎上,他利用幼-成年相關原理,在經濟成熟期之前對材性作出預測並進行選擇,通過對12個性狀的表型變異系數、遺傳變異系數和遺傳力等遺傳參數估算以及剖析各性狀之間遺傳相關分析,提出了理想的選擇年齡、選擇性狀和選擇效率。他利用電子自旋共振波譜法測定了楊樹雜種及各無性系的磷脂醯甘油(PG)相變溫度,用高效液相色譜分析了PG分子種的組成,探討楊樹的抗寒機理並改良了抗寒性。王明庥在育種過程中,強調理論緊密聯系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在深入了解各性狀遺傳變異規律的基礎上,他利用美洲黑楊遺傳資源,改良了中國鄉土楊樹,並選擇了一批強優勢的雜交組合和適應各種自然條件的楊樹新無性系,同時在黃淮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已大面積推廣。王明庥的研究室是國內最早開展的楊樹原生質體培養、基因轉化及基因組研究的實驗室,已獲得了美洲黑楊×小葉楊的原生質體再生植株及轉基因植株。他還利用分子標記研究了青楊全分布區群體間和群體內的遺傳變異規律和美洲黑楊優良家系分子標記的遺傳變異與數量性狀的相關性,遺傳連鎖圖譜的構建已取得重大進展。這些研究領域均屬學科的前沿,並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論文。
重視學科建設面向經濟建設
60年代初,他就與葉培忠老師一道從事林木遺傳育種學科建設。當時,中國的林木遺傳育種處於起步階段,既沒有現成教材,又沒有專業教師,他一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一面編寫教材、講義。1973年,他編寫的《樹木育種學》成為當時一本適合於林業高等院校的教材。1980年主編的《樹木遺傳育種學》、1989年主編的《林木遺傳育種學概論》這兩本教材也均被多所高等林業院校採用。王明庥認為搞好重點學科建設是高等院校辦學水平、辦學特色的重要標志。作為學科帶頭人要建設好一個學科,不僅思想要有明確的導向性,而且要有較大的跨度,同時還要把握好學科發展的脈搏。學科要選准研究方向; 要有一支勇於創新、充滿活力、團結善戰的隊伍; 只有這樣才能在科研上取得重要成果。因此,王明庥始終把學科建設擺在突出地位。在確定研究方向和選擇科研課題時,積極爭取那些對經濟發展以及學科理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項目。60年代,他首先致力於油茶的研究,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寫出了《江西宜春地區油茶良種的選育》等有重要影響的論文。70年代,他把研究方向轉向了黃淮海地區改良南方型楊樹無性系,發表了《黑楊派基因資源及良種選育的展望》、《中國楊樹良種選育進展》、《黑楊派六個現代無性系在江蘇引種試驗報告》等多篇有重大影響的學術論文。他積極支持研究室老師從事杉木、馬尾松遺傳改良的研究,杉木、馬尾松、楊樹是中國東南部的重要造林用材樹種,在國家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價值。通過長期不懈地努力,對上述3個重要樹種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形成了學科的特色。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與他重視學科建設,和在他周圍有一個團結互助、相互學習、學術思想活躍的集體分不開的。同時,他十分重視學科的相互滲透和交叉,從不墨守成規,善於組織多學科的協作攻關。在王明庥帶動下,各學科間互相合作,共同攻關,推廣成果,為蘇北地區脫貧致富開辟了廣闊前景。南京林業大學的林木遺傳育種學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已成為國內外林學界有重要影響和較高聲望的學科。
獻身林業教育不斷開拓進取
從60年代初開始,王明庥在幾十年教學工作中,辛勤耕耘、治學嚴謹、誨人不倦。雖然他教的課,常常是自己編的講義、教材,講自己的研究結果; 雖然他已教了幾十年的課,但每次上課他都要用超出課時十倍或幾十倍的時間認真備課,不斷查閱大量國內外資料,不斷補充新內容。他認為科學在不斷發展,知識在不斷更新,他每次都盡可能地帶著新內容,站在講台上講課。在教學方法上,他也一直不斷探索改進。他認為理論本來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學理論就是為了在實踐中應用、在研究中少走彎路。大學生學習不僅是書本知識的學習,更是思維方式、技巧技能的訓練。他在教學中,除了注重基礎知識傳授外,更注意培養學生的能力。他常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創造能力。他親自帶學生做實驗,讓學生從實驗中理解理論,在實驗中鍛煉動手能力。也常帶學生到試驗基地去實習、調查,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自覺性, 王明庥堅持身教重於言教,強調教師的表率作用。他上課從不遲到早退,也不點名,不會有缺課的學生,相反有時有慕名前來旁聽的學生。每次上實驗課,雖然有助手,而這些試驗他以前做過無數次,但他必親手再預做一次。對待學生要求嚴格,從來不準學生遲到早退、不準學生作業馬虎潦草、不準學生對實驗結果胡亂預測。他常對學生講,對待科學要一絲不苟,來不得半點虛假。教書不忘育人,作為一名專業教師,他不僅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而且還教學生如何做人,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林業,樹立為林業事業而奮斗的遠大目標。他常與學生促膝談心,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並給予正確引導;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見解。每當學生寫出具有一定水平的論文,他總是倍加贊許並盡力推薦發表。凡是他教過的學生,尤其是研究生,大都從他身上學到嚴謹治學的態度、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和對待工作敬業奉獻的精神。經他培養的學生也大都具有獨立工作和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1984年被任命為校長後,面對繁重的行政工作擔子,他決心從頭學起,向老同志和全校師生員工學習,學習黨的政策和政府的法令,學習組織管理方法,學習領導科學和群眾路線,並對學校的狀況進行了深入調查了解,他很快提出了學校的發展規劃和當前改革的計劃,堅持面向經濟建設的辦學方向,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通過銳意改革,使學校充滿活力和生機。由於夜以繼日的工作,使他的腰、膝關節染上了久治不愈的頑疾,但他仍常常抱病工作到深夜。在「文化大革命」中,學校的工作遭受了嚴重的破壞,80年代初正值全國處於「撥亂反正」時期,學校內的各項規章制度很不健全,工作的隨意性大,王明庥花了很大精力進行學校各方面規章制度的建設,逐步做到有章可循,使從嚴治校有了依據。不管公務如何繁忙,身為一校之長的王明庥,每周都要安排一定的時間去課堂、教研室、實驗室,聽取老師們對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見和建議,盡量現場解決問題。同時也常去學生宿舍和學生食堂走走,了解學校管理中的問題,與青年學生談心交朋友。起初很多學生不認識校長,漸漸地校園里學生們主動同他打招呼的多了,學生們把他不僅僅看作是領導,而且看作是朋友和老師。由於他的努力,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學校走上規范管理的軌道。通過校風、學風建設,為全校師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鑒於國家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為了使學校能適應這一重大轉變,並求得發展,王明庥主持進行了一系列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使學校在辦學,立足林業,面向市場和地方經濟建設方面有一定進展,進一步向多科性、綜合性的方向發展。通過引入競爭機制,促使思想活躍、具有開拓精神的一大批優秀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緩解了當時教師年齡結構中的「斷層」問題,同時在教學、科研和後勤管理等方面也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學校各項工作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選育楊樹優良品種為開發黃淮海平原做貢獻
20年前的黃淮海平原,土地多鹽鹼、人窮、樹也少,森林覆蓋率只有42%。即使有樹也是鄉土樹種刺槐、柳樹、桑樹、榆樹等,這些樹大多沒有經過改良,遺傳品質不好,不但生長慢而且病蟲多,經濟利用價值不高。由於毀林開荒等原因,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下放蘇北農村接受「再教育」的王明庥,看在眼中,急在心裡。他深知治理黃淮海平原、發展農業,離不開林業科技的配合,從此王明庥把精力集中在為黃淮海平原的開發而選育楊樹優良品種上。他首先對當地的自然條件進行調查研究。黃淮海平原地區氣候溫和,土層深厚、通氣性好、地下水位適中,王明庥認為該地具有適宜發展短周期工業原料人工林的條件。時值1972年,中國林業代表團從義大利帶回美洲黑楊幾個無性系,分給了南京、北京、武漢3處科研部門培育。當時中國對美洲黑楊的研究還是一個空白,他憑借著對黑楊派樹種遺傳資源的深入研究和深厚的學術造詣,並廣泛查閱大量國內外科技文獻,預測到美洲黑楊南方遺傳資源對中國江淮平原的重大潛在價值。他立即利用學校雄厚的學術研究力量,組成精乾的隊伍,經過兩年多的精心培育、繁殖、測定、篩選,對新品種的生長節律、生長量、發枝情況、抗病性、生長要求的溫度、濕度等進行測定,選育出適合中國黃淮海平原自然條件的4個南方型楊樹品種。這些楊樹生長快、抗病性強、材質好、經濟價值高,一般10年左右成材,主幹超過30米,胸徑達40~50厘米,創造了中國楊樹人工林生長的最高記錄。1979年該項目通過了江蘇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和林業部組織的專家鑒定。為了使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王明庥和他的課題組緊接著又開始了艱苦的推廣工作。他通過不倦地宣傳實驗示範點新品種楊樹的生長表現,用事實和樣板說服群眾,同時舉辦各種技術培訓班,編印通俗易懂的科技資料,對農民進行種植技術的培訓。經過幾個寒暑的努力,南方型楊樹新品種終於在江淮平原大面積試驗推廣成功。目前黃淮海平原高聳挺拔的黑楊多達50萬公頃,不僅改變了這一地區樹少、樹種單調的狀況,而且不使農田受台風、龍卷風、乾熱風、暴雨的侵害,同時也逐步地改善了江淮平原的鹽鹼土質。據資料統計,僅江蘇省推廣楊樹約50萬公頃,14797萬株,每年新增效益10多億元。楊樹資源的豐富也帶動了當地加工業發展,先後建起楊木加工區多處和大小加工廠上百家,已成為江蘇泗陽、沭陽、漣水、灌南、睢寧等縣的支柱產業。在平原農區建立如此大規模的森林資源及其加工產業,在國內外也是不多見的。黑楊南方型無性系的引種和推廣,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國際著名楊樹專家、加拿大萊克海大學法門教授在美國雜志上撰文,高度評價了此項成就。日本林學家小林博士率團來華考察後,發起成立了旨在推動與中國合作開發楊樹的協議會。王明庥主持的科研成果也先後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王明庥本人榮獲了國務院授予的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黃淮海農業開發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並受到國務院的表彰獎勵和李鵬總理的親切接見。

『玖』 我國現代著名科學家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及其事跡

1953年,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2005年並入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畢業後,袁隆平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袁隆平 (1930.9.1 -)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2005年並入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發現很多人不理解雜交水稻的真正意義,不少人認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麥,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沒關系。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假設世界上有100個人,而糧食只夠90個人吃,糧食緊缺再加上財富的不均衡分配,那麼就會出現50個人有充足的糧食,而另外40個人沒糧食吃,於是大規模的飢荒和戰亂就爆發了,這樣這場危機就從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
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糧食夠110-120個人吃,那麼糧食就不再緊缺,就不會出現大規模囤積現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這些危機。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

閱讀全文

與主要成果及事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