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滅蝗成果

滅蝗成果

發布時間:2021-12-11 04:27:10

❶ 聯合國糧農組織:東非滅蝗飛機可能因資金短缺停飛,這會造成什麼影響

一開始只有三個受災國,但自那時以來,蝗蟲群已迅速移動。吉布地、厄利垂亞、南蘇丹、烏干達和坦尚尼亞都出現了大批蝗蟲。目前,蝗蟲已經在整個非洲東部大面積蔓延。行動成本已經翻了一番,達到1.38億美元。最開始計劃只有7600萬美金。截止到2020年年底,蝗蟲災害造成2500多萬人受災。預計最終會有1億以上的人口受災。共計有4000億只蝗蟲。如果得不到根治,糧食大面積減產甚至是絕收。會有大量的人口處於餓死的邊緣。想要根治必須要多國密切協同。蝗災發生後,我國第一時間對巴基斯坦進行援助。同時向衣索比亞、肯亞和烏干達三國蝗災防控技術方案,所有援助物資已全部運抵,我國共向非洲三國援助馬拉硫磷葯劑112噸、背負式機動噴霧機2000台、手持超低量噴霧機3500台以及防護服、面罩和手套各4000套。從目前的形勢來看,2021年全球糧食總產量。減產是必然同時糧食價格還會繼續增長。會有更多的人陷入貧困。

❷ 中國古代文學藝術成就

(一)古代根據人的社會地位,對「死亡」各有其名稱。《禮記》謂天子死為「崩」;諸侯死為「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清代,對於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稱為「薨」;有官職,有名望的人死曰「卒」。
(二)根據人的年齡。不滿20歲死亡的謂之「殤」。此又分為三類:8~11歲死者為「下殤」;12~15歲死者為「中殤」;16~19歲死者為「上殤」。但男子已訂婚,女子已許嫁者則不為「殤」。青壯年死者謂之「夭亡」,但於訃告上均寫「疾終」,引魂幡、《薦亡文疏》上均寫「雲終」、「告終」。老年死者謂之「壽終」。如系家族最高長輩,男加「正寢」,女加「內寢」字樣。故後世「正寢」二字已成為死的代名詞。
(三)根據人的死因。為某種事情捨命者謂之「殉」,如為職責因公而死謂之「殉職」;戰爭中死於陣地者謂之「陣亡」,現作「犧牲」。死於外地謂之「客死」。死於非命謂之「凶死」等等。
(四)根據人的宗教信仰。和尚死謂之「圓寂」、「示寂」;喇嘛死謂之「涅槃」;道士死謂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謂之「歸主」;回民伊斯蘭教教徒死謂之「無常」等等。
(五)民間對死的敬稱(禮貌用語)。有借道家的「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陰陽家「就本」、「星殞」者;一般稱人死為「辭世」(與世長辭)、「過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弔唁時見之於書面的一律稱「千古」;靈牌、引魂幡上一律寫「已故」。
(六)北京民間土語、俏皮話(非禮貌用語)稱死者有不同說法。如「見閻王爺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擔)」,「聽蛐蛐兒叫喚去了(言已人土與秋蟲為伴了)」,「嗝兒屁著涼了」、「翹辮子」、「踹腿」、「蹬腿兒」等等。但多具有貶義,不能用在喪禮和其他正式場合上。

❸ 江蘇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的科研成果

項目名稱 項目類別 年度 動力機械工作過程與關鍵技術的研究及推廣應用 教育部二等獎 2011 鹽類溶液輸送泵閥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 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 2011 鹽溶液輸送裝備的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 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2011 系列高溫熔鹽泵的研製開發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獎二等獎 2010 無過載排污泵設計方法及內部流動研究 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0 常壓流化床水煤氣氣化爐 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0 渦流式柴油機燃燒過程和共軌電控噴射系統的基礎研究 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3 700LSY型輸鹵泵研製 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5 LHY3-80型、LHY10-80型液態硫磺泵 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4 摩托車減震器示功試驗台的開發與研究 江蘇省技術監督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0 摩托車減震耐久試驗台的開發與研究 江蘇省技術監督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0 煅燒石油焦專家配料及優化控制 鎮江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5 回轉窯增產及優化控制 鎮江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4 高壓靜電噴灑滅蝗車 機械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6 柴油乳化技術及其制備裝置的研究與開發 中國石油和化工協會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7 水柴油乳化劑連續性全自動柴油乳化機 淮海科學技術三等獎 2008 核用液下屏蔽泵關鍵技術及推廣應用 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8 系列輸鹵泵和防結鹽閥門的研製及產業化 中國石油和化工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 動力機械工作過程理論研究及工程應用 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 動力機械燃燒理論與燃燒系統的研究及應用 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 高效低污染施葯的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9 高效低污染噴霧技術研究及裝備創制與應用 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 高效噴霧技術及其在勞動保護和農業安全生產中的應用
2004 中國職業健康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 回轉窯增產及優化控制 鎮江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4 防結鹽管路材質選用研究與防結鹽閥門的研製 鎮江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7

❹ 蘇軾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現在四川省眉山縣)人。宋仁宗嘉佑進士。因政見和王安石、司馬光不合被新舊兩黨排擠,一再被貶,甚至入獄。這種政治遭遇和長期在許多地方(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惠州等地)做地方官的經歷,使他對社會和人民生活加深了了解。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詞改變了五代以來婉約柔靡的風格,開創了豪放一派的詞風。他的詞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作品現存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東坡志林》等。

蘇軾在文學藝術上有多方面的才能。他的文章如波瀾迭出,變化無窮。不論什麼樣的題材,在他的筆下都表達得新鮮貼切而又明白曉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如前、後《赤壁賦》用古文的筆調寫賦,敘事、寫景、抒情、說理渾然一體,想像豐富,具有哲理,並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散文《石鍾山記》把記敘和抒情緊密結合起來,從石鍾山命名的探求,談到要正確認識客觀事物,必須進行實地調查,反對主觀臆斷,文筆酣暢,說理透徹。這類優秀的作品,為宋代古文創作開辟了嶄新的天地。

在詩歌創作方面,他繼歐陽修、梅堯臣之後,進一步擴大了題材范圍,風格清新豪健,善於用誇張、比喻的藝術手法,達到明快、自然的境界。少數詩篇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如《荔枝嘆》。也有一些作品表現保守的政治觀點和消極情緒。

蘇軾對北宋詞風的轉變有突出的貢獻。他開拓了詞的領域,突破了音律形式的束縛,一掃當時柔靡的風尚,開創了豪放詞派,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詞是千古傳誦的佳作。

此外,蘇軾還是著名的書畫家,擅長行、楷書,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也喜作枯木怪石。

❺ 海島是怎樣形成的

海島的形成主要有五種方式。第一是構造島,地殼運動,板塊移動形成的島嶼,比如日本諸島就是太平洋板塊和大西洋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處於板塊交接地帶,多火山地震;第二是堆積島,海裡面的動植物死後堆積而成,如澳大利亞周圍的珊瑚島;第三是沖積島,在大江大河口出沖積而形成的島嶼,我國第三大島崇明島就是典型代表;第五是侵蝕島,因海水侵蝕而形成的島嶼,多靠近大陸邊沿地帶,非常小,我國福建沿岸多分布;第五是冰磧島,由於冰川活動形成的島嶼,主要分布在北歐大西洋沿岸。

❻ 赤壁賦是標志宋代散文賦的最高成就

蘇軾當然是大書法家了,宋代四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蘇軾可是排名第一的。《水滸》里梁山模擬蔡京的書法,蔡九知府就說「凡天下人都寫四個人的字。」就是「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米芾曾評價蘇軾說蘇軾是「畫字」,意思是說蘇軾本人不算是一個純粹的書法家,而是由於蘇軾本人才華太高天資太好,不需要後天的培養,單靠天賦就成為了大書法家。的確蘇軾不像其他的書法家,苦心鑽研,苦練數十年,寫了不知多少字,最後終於成為書法家。而蘇軾好像生下來隨便一寫就自成一派,且是一代大師。蘇軾可算是中國第一大才子,儒家經典、詩、詞、歌、賦、古文、市民文學、文學理論、書法、繪畫、繪畫理論、棋、宗教、美食、工程建築無一不精。有些人是畫家是文學家,但沒有自己的創作理論,不是理論家。蘇軾不僅個人創作的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論,而且這些理論還一直影響到今天。蘇軾是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嘉佑進士,任鳳翔府簽判,主張改革弊政。神宗時反對變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後以「謗訕朝廷」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出知杭、潁、揚、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還。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蘇軾的詩大都抒寫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現實黑暗之作。詩風豪邁清新,尤長於比喻。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蘇軾的詞題材廣泛,記游、懷古、贈答、送別、說理無不入詞,對嚴格的音律束縛也有所突破,促進了詞的發展。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蘇軾散文中議論文汪洋恣肆,記敘文結構謹嚴,明白條暢,如《石鍾山記》、《放鶴亭記》等與《赤壁賦》、《後赤壁賦》同為傳誦名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後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雲: 「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明代]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詩文有《東坡七集》,詞有《東坡樂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在任地方長官期間,蘇軾關心民眾疾苦,做了許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眾擁戴。蘇軾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學作品標志著北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蘇軾是著名詩人,他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並稱為「蘇黃」;蘇軾為傑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他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蘇軾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同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蘇軾還是著名的畫家。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葯、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❼ 蘇軾與辛棄疾豪放詞內容的異同

蘇軾常以曠達的胸襟與超越的時空觀來體驗人生,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並以這種參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從沖動歸於深沉的平靜,而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
辛棄疾內容擴大,題材拓寬。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范圍比蘇詞要廣泛得多。

❽ 楊顯東的成就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水、旱、蝗、湯」是中原農村的四大災害。提起蝗災,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屢有記載。「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正是蝗災的真實寫照。
1951年,中國河北、河南、山東、皖北、蘇北、新疆等地發生嚴重蝗災,以河北東部黃驊和江蘇泗洪一帶最為嚴重。這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到兩年,長期的戰爭創傷還有待恢復。農業部為了盡快撲滅蝗災,減少損失,決定由楊顯東主持組織專家去現場指揮這場戰斗。當時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以簡陋的設備和獨特的工藝流程研製合成廣譜性的第一代農葯六六六。楊顯東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一光榮任務。他和中國治蝗專家陳家祥、蘇聯顧問盧森科等一起,日夜兼程趕到黃驊縣,吉普車幾乎通宵達旦在濱海蝗區沙灘的蘆葦叢中賓士著,現場遍地都是行將起飛的蝗群,附近的禾苗、草葉都被吃得只剩下一些殘稈斷莖。他們立即動員和組織群眾噴灑六六六葯粉、撒毒餌,殺滅蝗蝻,雖然效果甚好,可是茫茫無際的灘塗、窪地,不是人力和小型噴粉工具所能及。為了抓緊時機,他們建議試用飛機噴葯治蝗。當時,中國還沒有農用飛機。楊顯東通過農業部向政務院請示,周總理親自安排指示,由人民解放軍空軍負責用改裝的飛機,飛到蝗區噴葯滅蝗,把將要起飛的蝗群撲滅在蝗蟲發源地。這對於蝗區農民是多麼令人鼓舞和高興啊!楊顯東在總結這次治蝗工作經驗時強調指出,要改治結合,徹底改造蝗蟲孽生的發源地,建立蟲情預測預報制度,並指示:「飛機治蟲,是有發展前途的,而且將來在農業生產上,還可更廣泛地使用飛機。這次雖然是第一次,但給我們新中國農業發展指出了方向,畫出了美麗前景。」後來國家大規模地興修水利,根治淮河,開墾沿海灘塗窪地,以及黃泛區的開發治理等等,徹底改變了蝗蟲孽生地的面貌。整個50年代,楊顯東和中國治蝗專家幾乎每年都深入現場考察,他們的足跡遍及河北、河南、安徽、山東、江蘇等地,特別是黃泛區、白洋淀、微山湖、洪澤湖,以及黃驊和渤海灣灘塗,他們連續戰鬥了10 年,到60年代初期,終於取得了在中國消除蝗災的巨大勝利。由於控制了蝗害,使糧食穩定增產。
他從治蝗中得到啟示,增強了信心,積極地參與並領導支持中國植物保護與植物檢疫事業。楊顯東深深地懂得,只有領導、專家和群眾相結合才能辦成一件事。因此,他廣泛地團結植保、植檢專家,為植保、植檢工作出主意、想辦法,鼓勵科技工作者虛心學習外國有益經驗,創建適合中國自己的植物檢疫制度。他和植保專家一起根據中國自己的植保工作經驗,提出了「防治並舉,以防為主」,以及「土洋結合,領導、專家和群眾三結合,全面防治、安全有效」的方針。並主張必須實行農業技術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機械防治與人工防治相結合的技術路線,要求重視利用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各種有益生物等,為中國植保工作向綜合協調防治方向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928年秋,楊顯東從河南回到家鄉湖北,擔任湖北省棉業試驗場技士並代理場長。他以忘我的奮斗精神,從事棉花改良工作,訓練技術人員,引進優良品種,種植了300畝試驗田。為了在湖北推廣優良棉種,楊顯東深入到各棉區調查,掌握了棉田生產和品種分布情況。通過科學測算,他寫了一篇精闢的調查報告,提出:「只要實現棉花改良措施,推廣優良品種,湖北棉區增產潛力很大。」這篇報告引起湖北有關人士的重視。後來,楊顯東在棉業試驗場的基礎上,艱苦創業,使試驗地由300畝發展到700畝,建起了實驗室和辦公、生活用房,購置了儀器設備,並在襄陽、沔陽等地進行品種區域試驗,推廣優良品種。他的責任心與事業心和棉花改良事業贏得了當時湖北棉商、紗廠和金融界的大力支持。他一心撲在棉花改良事業上,已過「而立」之年尚未婚娶,成了一個「棉花迷」,為湖北棉花改良事業忘我地工作。
1934年,楊顯東赴美留學。學習美國棉花科學技術新成就,深入各棉區進行調查研究,對美國棉花純種區域制度和棉花分級標准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寫成論文發表,受到美國農業部專家的好評。1937年,他學成回國,立即繞道歐洲回到祖國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在這段時間,他不僅僅限於棉花改良事業,還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早日勝利,團結廣大愛國進步人士,培養人才,默默奉獻,為後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常人難以做到的貢獻。
1949年秋,楊顯東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後,由政務院周恩來總理任命為農業部副部長,從此他全部身心獻給祖國的農業建設事業。他上任後,分工主管棉花生產、科研、教育和植物保護等項工作。
1956年他堅決支持一些農業科學家提出建立全國性棉花研究所的建議。當年,他親自和著名棉花專家馮澤芳一起陪同蘇聯棉花研究所所長雷佐夫到華北棉區進行考察,並共同選定河南安陽棉場為棉花研究所所址。對棉區的地理環境、氣象資料、棉花生產等有關建所要求的科學依據進行反復考慮。1957年8月棉花研究所正式成立,任命馮澤芳為第一任所長。楊顯東也經常來所,並親自做科技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他們安心在棉區深入做科學研究工作。1958年浮誇風刮到棉花所,楊顯東又親自對所領導做思想工作,要求按科學精神,實事求是辦科研,要在全國棉花科技界帶好頭,起模範作用。
1957年楊顯東率團專程前往蘇聯塔什干,出席國際棉花學術討論會。他在會上宣讀了關於中國棉花科技成就的論文,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的熱烈歡迎。
1980年,楊顯東為團結全國棉花科技工作者,促進中國棉花科技事業的發展,發起成立中國棉花學會,並被選為名譽會長。他語重心長地勉勵全國棉花科技工作者要發奮圖強,要為中國棉花走向世界而奮斗。他的這個願望和他畢生眷戀棉花科技事業的理想,終於在他耄耋之年實現。楊顯東常為此而引以自豪。

❾ 《記承天寺夜遊》的導學案

1.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及寫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4.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及寫景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形成語感。

2.品味探究,形成個性理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悟文人積極達觀的處世態度,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形成語感。

2.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作者寄託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確理解「閑人」二字。

【教學突破】

1.引導學生朗讀,在反復誦讀中體味作品意境,以朗讀和背誦帶動其他環節。

2.扣住文眼閑字做文章,深入對文本的解讀。

教材分析與設想:

本文通描述在一個空靈澄澈的月夜,作者與好友閑庭信步的情景,傳達出作者微妙而復雜的心境。

貶官之作,多悲情,即閑游,詣也是落寞之舉。教科書,教參均持此觀點,一般教師教學時當然要落入窠臼之中。解脫自由的生活,精神上的變化反映到詩文上,即以儒家入世精神自勵,關注民生而變為超曠放達。只言「自嘲,自慰,自嘆」之閑,卻無視「自得」之閑,似乎不能給生活在現代快節奏的學生以精神上的高層熏陶和啟悟。真是怎一個「閑」字了得!

故我在教學中完成文言文的教學任務的同時,想抓住「閑」字「樂」字作一探究,看能否講出新意來!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用具】月夜圖片、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猜人物激趣,導入新課

猜人物。

師:蘇東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說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而我們很多人平平常常的過日子,卻說人生無趣。看來我們真的該好好的學一學蘇東坡,問問他為什麼能過得如此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希望下課的時候大家能從東坡這里取到快樂人生的真諦。

二、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件顯示)

1.首先,請大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文章讀一遍。

2.要求:讀准字音,把握節奏、領悟感情再讀一遍。

3.請個別學生作示範性朗讀,然後讓學生互相點評。

4.聽名家朗讀錄音,領悟。(師讀,故意讀掉「閑」字)

5.播放《春江花月夜》,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6.朗讀挑戰賽:播放《春江花月夜》。

我來跟名家比一比,男女生各選一位代表來挑戰,其餘同學用你的掌聲來打打分。

7.男女生齊讀全文,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8.組織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9.以小組匯報的形式,把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無法理解的字、詞、句提出來,在堂上共同解決。(方式:質疑——解疑)

10.課件顯示:我這樣概括文意:

蘇軾 ,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在 的月光下夜遊,他覺得 。

三、研讀及賞析(課件顯示)

1.你最欣賞文中的哪句話?試找出來讀一讀。

2.你覺得作者筆下的月色具有什麼特點?請用「這句話真妙,妙在——」簡要談談你的理解。(提問點評後投影幻燈片7並插入板書,然後有感情地朗讀。)

四.探究與感悟

哪一句流露出作者思想感情?蘇軾是「閑人」么?

請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具體談談自己的想法。(課件穿插顯示資料)

張懷民: 1083年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於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於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 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於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傑作。」

明確:貶謫的落寞(自嘲),自遣的達觀(自慰),賞月的欣喜(自得)……

五、拓展延伸。(課件顯示)

結合實際,聯系本文學後體會,任選角度,用一兩句話來表達你的感受。

六、小結。背誦

師:現在讓我用三句話來總結一下這篇文章。(課件顯示)

1.雕刻大師羅丹說的:「美,是到處都有的!」——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2.蘇軾告訴我們: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東坡告訴我們,要「胸中廓然無一物」。——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看著屏幕上這三句話,把課文最後這四句話背一下,看誰第一個背出。 學生齊背最後四句。

師:(課件顯示:播放《春江花月夜》)師:德國有位大詩人荷爾德林說過:「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都有詩意,到處都有美。我希望同學們能好好的去領略生活。最後送給大家一段話。

生(齊讀):「慢慢走,欣賞啊。」讓我們都像蘇軾一樣淡薄名利,有一個詩意人生。齊背課文。

補充:余秋雨《東坡突圍》片段

七、作業設置:(課件顯示)

1.請收集: 有關寫月的詩詞名句。

2.請選讀: 林語堂:《蘇東坡傳》

東方龍吟:《萬古風流蘇東坡》

八:板書

❿ 你知道哪些歷史的文化名人(介紹四位以上)他們的簡歷,主要藝術成就

漢高祖
漢高祖 (前256-前195)

漢高祖-劉邦, 性情豁達大度, 知人善任,起初參加由陳勝,吳廣帶領的起義,後加入楚國的陣營,趁另一位將軍項羽,和秦的大軍打拉鋸戰,沒有秦國主力和他的軍隊對陣之餘,第一個攻進秦國的首都咸陽,滅了秦朝,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並以蜀地為基地,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文有張良,武有韓信,後方有蕭何的輔助下,終於把項羽的軍隊包圍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 項羽突圍不果,自殺於烏江邊.

劉邦消滅了項羽後,統一了中國,建立漢王朝,自此中華帝國在地理上再次統一,為以後的強大建立了基礎.

劉邦(公元前247~前195, 一說前256~前195)

屈原簡介 (約前304-前278年)

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義大利的但丁)之一.
孔子(前551-前479),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穀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 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閱讀全文

與滅蝗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