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2010年海洋創新成果獎

2010年海洋創新成果獎

發布時間:2021-12-10 22:47:04

❶ 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獎屬於什麼級別獎項

是由中國海洋學會、中國太平洋學會和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共同設立海洋科學技術獎,是為了獎勵在海洋科學技術創新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充分調動廣大海洋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服務我國海洋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❷ 田永勝的獲獎情況

1, 2006,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魚類種質低溫冷凍保存技術的建立與應用, 5/6
2, 2014,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海水鮃鰈魚類基因資源發掘及種質創制技術建立與應用, 5/6
3, 2009, 中華農業科技一等獎, 海水養殖魚類遺傳資源發掘與推廣應用, 6/20
4, 2010, 中國水產學會范蠡科技一等獎, 重要海水養殖魚類基因資源發掘、種質創新與應用, 4/10
5, 2010, 山東科技進步二等獎, 海水魚類基因資源發掘與應用, 4/9
6, 2013, 山東科技進步二等獎, 牙鮃快速生長良種培育技術的建立與應用, 2/10
7, 2013, 青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牙鮃良種培育技術的建立及「鮃優1號」新品種創制和應用, 2/12
8, 2005, 海洋創新成果二等獎, 重要海水養殖魚類精子和胚胎冷凍保存及種質冷凍庫建立的研究, 2/12
9, 2009, 海洋創新成果二等獎, 海水養殖魚類基因資源發掘、種質創制與應用, 5/10
10, 2007,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半滑舌鰨性別特異分子標記及遺傳性別鑒定技術的建立與應用, 3/15
11, 2010,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重要海水養殖魚類基因資源發掘與應用, 4/15
12, 2005,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重要海水養殖魚類精子和胚胎冷凍保存及種質冷凍庫建立的研究, 2/12

❸ 宋林生的獲獎情況

1. 宋林生,2009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 宋林生,王玲玲,趙建民,邱麗梅,張峘。「扇貝免疫防禦的分子機制」2009年獲青島市自然科學二等獎。
3. 宋林生,崔朝霞,邱麗梅,王玲玲,趙建民,相建海等。「我國重要經濟蟹類免疫與遺傳學研究」2009年獲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獎二等獎。
4. 宋林生,李富花,劉保忠,相建海,張曉軍等。「經濟蝦貝類功能基因組學研究」2007年獲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獎二等獎。
5. 相建海,宋林生,李富花,劉保忠,張曉軍。「海洋水產動物的遺傳學基礎和免疫學分子機制」2007年獲山東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6. 宋林生,2009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7. 宋林生,2008年獲「青島市拔尖人才」稱號。
8. 宋林生,2008年獲「山東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9. 宋林生,2006年獲中國動物學會第一屆青年科技獎。
10.宋林生,2005年獲青島市青年科技獎。

❹ 劉小漢的所獲獎勵

電視論文片「南極與人類」獲廣電部優秀影視一等獎(排名第3);
「西准噶爾地區金礦帶地質、物探、化探綜合研究及找礦靶區優選」項目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5);
「滇川西部地區特提斯帶……」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一般參加);
《神奇的北極》叢書獲中國冰心文學大獎(排名第2)
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排名第2)
南極考察項目獲國家海洋局科學研究特等獎(排名第5)
國家自然科學2等獎(排名第10)
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獎一等獎《南極地區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作用研究》(排名第5)

❺ 侯保榮的獲獎情況

獲獎時間 獲獎項目 獎項名稱 獎勵等級 授獎部門
2002年 鋼鐵設施在海洋環境中的腐蝕及其防腐蝕技術 科技進步獎 二(1) 國務院
2001年 海洋鋼鐵設施腐蝕狀態跟蹤掃描系統 科技進步獎 一(1) 山東省政府
2000年 海洋腐蝕與環境相關性研究及其防腐蝕新技術 科技進步獎 二(1) 山東省政府
1996年 渤海石油開發區海/氣與海/泥交換界面區腐蝕與防護研究 科技進步獎 三(1) 中國科學院
1981年 電連接模擬海洋腐蝕試驗裝置與方法的研究 科技進步獎 二(1) 中國科學院
2008年 海洋鋼結構的環境敏感斷裂與腐蝕過程中的氫滲透行為 海洋創新成果獎 二(2) 國家海洋局
1982年 海龍I型鋁基犧牲陽極 科技進步 二(3) 中國科學院

❻ 陳四清的獲獎情況

中國對蝦維生素營養的研究,1998年國家海洋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大菱鮃養成及親魚培育人工配合飼料的研究,2003年青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水產包膜微顆粒飼料的研究與應用,2005年中國水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星突江鰈(Platichthys stellatus)苗種規模化繁育與健康養殖技術推廣,2009年神農中華農業科技三等獎。
半滑舌鰨擴繁及養成示範推廣,2010年天津市濱海新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條斑星鰈繁育及養殖技術開發,2010年天津市濱海新區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半滑舌鰨苗種規模化繁育及健康養殖技術開發與應用,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鮃鰈類工廠化養殖技術應用與示範,2011年度中國水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國近海重要頭足類規模化繁育和資源養護技術研究與示範,2011年度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科技進步一等獎
金烏賊(Sepia esculenta)苗種規模化繁育與健康養殖技術推廣,2011年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一等獎。
刺參大規格苗種規模化冬季培育技術,2013年度山東省海洋與漁業科學技術獎 。
刺參營養需求與高效配合飼料研製技術, 2014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

❼ 楊先樂的獲獎情況

[1] 「草魚出血病防治技術」 1993年12月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評價「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2] 「草魚出血病防治技術」 1991年9月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評價「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3] 「草魚出血病病毒的分離鑒定及其敏感細胞系的建立」,1985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評價「我國首次報道從魚類中分離出嚴重致病病毒,產在核酸研究方面具國內先進」水平」)
[4] 「草魚出血病細胞培養滅活疫苗的研究」,1991年8月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一等獎(評價「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5] 「草魚出血病細胞培養滅活疫苗大規模生產工藝研究」,2002年12月獲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2002J-172-3-102-016-R02)
[6] 「有機磷廢水對魚類毒性的研究」,2001年7月11日獲上海市教委組織鑒定,達國際先進水平。
[7] 中華絨螯蟹顫抖病防治技術研究(中華絨螯蟹健康養殖技術研究和應用)。2002年10月25日通過上海市教委組織鑒定,達國內先進水平。
[8] 配合飼料中添加喹乙醇對養殖魚類毒性的研究。2002年12月27日通過專家的評議,認為該課題系統地研究了喹乙醇對養殖魚類的毒性,其研究結果具有指導意義。
[9] 大黃魚網箱防病養殖技術的研究,2003年1月11日通過寧波市科委組織的鑒定,達國內領先水平。獲象山縣科技進步三等獎。
[10] 「中國大鯢子二代全人工繁育及南方工廠化養殖模式的研究」,2003年7月通過廣東省組織的鑒定,達國際領先水平。2005年5月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1] 「漁用葯物代謝動力學及其葯物殘留檢測技術的研究」,2003年8月通過農業部漁業局組織的鑒定,達國際先進水平。2005年9月獲上海水產大學科學成果二等獎,2005年11月29日獲上海市科學進步三等獎。
[12] 「中華絨螯蟹顫抖病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 2002年10月25日(2004年2月)通過安徽省科學技術廳組織鑒定,達國內先進水平。
[13] 「中華鱉主要傳染性疾病防治技術的研究」 2004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三等獎,2005年12月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4] 「大黃魚網箱防病養殖技術的研究」2005年11月獲象山縣人民政府頒布的2002~2004年度象山縣科學技術三等獎。
[15] 海水養殖魚蝦用肽聚糖免疫增強劑的研製與應用。2007年3月7日獲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二等獎(國家海洋局頒發,證書號200622005)
[16] 「魚類育種教材編寫及教學實踐(教材)」2004年度上海水產大學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二)。
[17] 2004年7月獲上海市首屆優秀科普志原者(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
[18] 《水產動物病害學》2005年12月獲中國海洋大學優秀教材一等獎。
[19] 漁用蛭弧菌制劑的研製和應用,獲2006年度上海高校學生創造發明「科技創業杯」三等獎。上海市發明協會。
[20] 海水養殖魚蝦肽聚糖免疫增強劑的研製與應用,2007年獲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二等獎(證書號200622005),2008年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獐子島漁業科技進步獎勵基金。

❽ 李家彪的主要成就

1、系統開展中國邊緣海地質研究,發展完善動力學演化理論知識
作為「中國邊緣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資源的關鍵問題(2000-2005)」和「南海大陸邊緣動力學及油氣資源潛力(2007-2011)」兩輪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針對東海、南海兩類不同動力(匯聚和離散)控制的邊緣海系統開展了形成演化及其動力機制等基礎問題研究,在揭示中國邊緣海岩石圈結構與地殼性質、海盆擴張與俯沖碰撞、中生代俯沖帶與海相殘留盆地、大陸邊緣動力過程與油氣資源分布等基礎前沿方向上取得重要創新成果。建立了南海新生代漸進式擴張、大陸邊緣共軛演化和俯沖帶增生楔構造響應等動力模式,發展了基於多波束高解析度地貌成像的海底構造分析新方法。
出版了《中國邊緣海形成演化與資源效應》、《東海區域地質》、《中國區域海洋學:海洋地質學》和《南海海洋圖集:地質地球物理》等4部專著和圖集,主編了5部邊緣海形成演化系列研究論文集。推動了中菲越南海聯合科考JOMSR-SCS計劃、中印尼南海地球動力學聯合觀測計劃、兩岸南海海底地震儀三維聯合探測和中德南海大陸邊緣演化模式研究的RISE計劃。
2、實現海底科學和海洋法學的交叉研究,創建我國大陸架劃界技術理論體系
作為我國大陸架劃界國家專項首席科學家,針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相關條款和大陸邊緣演化特徵開展跨領域的交叉聯合研究,在系統分析世界劃界案例基礎上,圍繞「典型大陸邊緣地質特徵與劃界法規適用性」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將現代大陸邊緣理論與海底探測技術相結合,建立了涵蓋全球典型大陸邊緣的3類劃界地質模型及其適用條件,創建了外大陸架劃界技術體系。
聯合創辦了我國主導的大陸架劃界國際高峰論壇——大陸架與區域制度的科學與法律問題國際研討會,連續4屆會議實現了聯合國劃界相關三大機構及國際著名科學家和法律專家的跨領域對話和理論探討,推動了國際劃界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3、推動我國大洋中脊調查研究的跨越發展,實現國際海底硫化物找礦的重大突破
2005年起擔任中國大洋中脊綜合調查研究首席科學家,通過全球洋中脊科學調查,推動了我國在洋中脊研究領域的起步和發展,實現了我國洋中脊調查研究與國際洋中脊科學計劃的有機結合。
主持完成了全球首次西南印度洋中脊OBS三維地震探測,第一次獲得超慢速洋中脊地殼與上地幔三維速度結構,獲取了超厚地殼、活動岩漿房和基底拆離斷層存在的關鍵證據,構建了首個硫化物資源全球資料庫,深化了資源分布規律的認識,有力支撐了西南印度洋我國硫化物礦區選區和申請工作,使我國成為第一個向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提交此類礦種申請的國家。

4、促進多波束測深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建立完善我國海洋調查的技術標准體系
率先在我國開展多波束探測技術方法學的研究,通過20多年海上實踐積累和方法理論研究,建立了基於多感測器和多環境影響的誤差控制的勘測方法,研發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多波束數據處理與成圖系統,解決了海量數據自動濾波穩健演算法和廣角度聲線折射改正技術等多項難題,形成了從調查標准、數據處理到規范成圖的系統性成果。
出版了該領域我國首部多波束勘測技術理論專著《多波束勘測原理、技術與方法》,已被廣泛用作高校研究生教材,制訂了首部多波束調查國家標准於2007年頒布實施。
面向21世紀現代海洋調查新技術的發展,主持編制的《海洋調查規范》國家標准由11個基礎標准組成,實現了傳統技術向現代技術的發展,指導了相關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訂,已在海洋各領域廣泛應用。2014年倡導成立的ISO海洋技術分委會獲得成功,擔任首屆主席,成為我國海洋技術標准化工作走向世界的標志性事件之一。 從事中國邊緣海演化、大洋硫化物成礦及其海底探測技術研究。主持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國家海洋專項、國家基礎性工作專項資金項目、國家海洋公益性行業專項資金項目和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等37項。
主要項目包括:1、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中國邊緣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資源的關鍵問題(G20000467)」973項目 首席科學家(2000-2005)2、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南海大陸邊緣動力學及油氣資源潛力(2007CB411700)」973項目 首席科學家(2007-2011)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南海西南次海盆中脊3D地震成像及其構造演化」(91028006,2011-2014) 項目負責人4、國家基礎性工作專項資金項目「海洋調查新標准制定」(2002DEB20068)項目(2003-2005) 項目負責人5、國家海洋專項「我國200海里以外大陸架調查與研究」(2002-2008)專項 首席科學家6、國家大洋專項「中國大洋中脊綜合調查與研究」(DYXM-115-02,2006-2011)項目 首席科學家7、國家大洋專項「多金屬硫化物調查區資源評價」(2012-2015) 項目負責人8、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珠江口、台灣淺灘地形變化監測管理保障系統」(2011418001,2011-2014) 項目負責人9、國家海洋專項「我國近海海洋基本狀況成果集成(908-ZC-Ⅱ-05)」(908專項,2009-2012) 集成項目負責人10、中法「大洋中脊海底地震OBS實驗與深海科學聯合研究(Mid-Ocean Ridge OBS Experiment and Deep Ocean Scientific Research)」(2010-2012) 項目負責人11、中美「全球海底硫化物資料庫和評價及其構造、環境控制因素(Database and Assessment of Global Seafloor Massive Sulfides and Their Tectonic and Oceanic Controlling Factors)」(2008-2010) 項目負責人12、中德「南海北部張裂過程與盆地發展聯合研究(RISE計劃:Rift Processes and Basin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2007-2009) 項目負責人 在海底科學與海底探測工程技術研究,及其在我國大陸架劃界和國際海底硫化物圈礦工作中,共獲得省部級特等獎3次、一等獎7次、二等獎1次,主要包括:1、中國海大陸架劃界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2014年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第一完成人
2、我國200海里以外大陸架劃界調查與研究,國家海洋局,2009年海洋創新成果獎特等獎,第一完成人3、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測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2011年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4、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找礦與評價研究,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2012年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二完成人5、GB/T 12763—2007 海洋調查規范,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2010年中國標准創新貢獻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❾ 陳立奇的代表性成果

(1)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s of Atmospheric MSA and MSA/nss-SO42-Ratios in summer over the High Latitude Regions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Hemispheres,J. Geophys. Res,2012年05月
(2) Ferrel Circulation Variability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nd TheirLinkages with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Journal ofGeophysical Research,2011年06月
(3) Estimation of Monthly Air-Sea CO2 Flux in the Southern Atlantic andIndian Ocean using In-situ and Remotely Sensed Data,Remote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1年05月
(4) Intercomparisons of Air-Sea Heat flux over the Southern Ocean,Journal of Climate,Journal of Climate,2011年01月
(5) Decrease in the CO2 Uptake Capacity in an Ice-Free Arctic OceanBasin,Science,2010年07月
(6) Distributions of N2O and its Air-Sea Fluxes in Seawater along CruiseTracks between 30ºS – 67ºS and in Prydz Bay, Antarctica,J. Geophys. Res.,2009年03月
(7) 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s in remote lake and coastal sedimentsfrom Svalbard, Norwegian Arctic: Levels, sources and fluxes.,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9年01月
(8) Export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estimated from 234Th-238U disequilibria, Chinese Journal of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08, 26(4):480-485.,2008年12月
(9) Air-sea carbon fluxes and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e Prydz Bayin the Antarctic,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08年10月
(10)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fluxes with234Th/238U disequlibria in Prydz Bay, Antarctic Ocean,ActaOceanologica Sinica,2008年07月
(11) Assessment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the Arctic Ocean inreanalysis and IPCC AR4 model simulations with IABP/POLES observations,J. Geophys.Res.,2008年01月
(12) Spatial variability in the partial pressures of CO2 in the northernBering and Chukchi seas ,Deep Sea Research,2007年11月
(13) Distribution of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in surface seawaters,MarinePollution Bulletin ,2007年08月
(14) Characteristics of pCO2 in surface water of the Bering Basin andtheir effects to the carbon cycling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SCIENCE INCHINA ( Series D ),2004年01月
(15) Comparison of air–sea fluxes of CO2 in the Southern Ocean and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ActaOceanologica Sinica,2004年01月
(16) Characteristics of pCO2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the Bering Basinand effects to the carbon cycling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Science inChina, Ser. D,2004年01月 (1) 海洋二氧化碳測定最優方法指南,海洋出版社,2010年06月,譯著
(2) 《南極地區對全球變化響應與反饋作用研究》,海洋出版社,2004年01月,學術專著
(3) 《北極海洋環境與海氣相互作用研究》,海洋出版社,2003年01月,學術專著
(4) 《中國南北極考察》,海洋出版社,2000年01月,學術專著
(5) 《中國極地考察大事記》,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1999年01月,學術專著
(6) 《南極洲地名辭典》,海洋出版社,1998年01月,學術專著
獲獎、專利和發明:
(1) 台灣海峽西部上空氣溶膠化學研究1999年海洋三所科技進步一等獎,省部級科研獎,1999年12月,國家海洋局,等級:3
(2) 南極區域保護與管理研究,省部級科研獎,2011年06月,國家海洋局,等級:2
(3) 南極地區對全球變化響應與反饋作用研究,2002年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獎一等獎,省部級科研獎,2002年11月,國家海洋局,等級:1
(4) 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2003年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獎一等獎,省部級科研獎,2004年02月,國家海洋局,等級:1
(5) 北冰洋海洋碳循環觀測工程技術及其應用研究,省部級科研獎,2011年12月,中國海洋工程技術咨詢協會,等級:2

❿ 張傑的獲獎情況

1.2010年,「信息系統技術在海洋中的應用研究」獲海洋創新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二。2.2009年,「SAR海洋遙感應用」獲海洋創新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一。3.2008年,「海島生態系統評價方法研究」獲海洋創新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二。4.2004年,「赤潮航空高光譜遙感監測技術研究」獲海洋創新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二。5.2004年,「神舟四號飛船高度計的海況信息提取及應用研究」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一。

閱讀全文

與2010年海洋創新成果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