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自然成果法

自然成果法

發布時間:2021-12-10 20:06:26

1. 如何將自然拼讀法運用於課堂教學研究成果

三年級教材中新增加的「 and sounds」這部分的教學模式,其實就是當下流行的「phonics」教學法。Phonics,即字母拼讀法(又譯自然拼音)是自然形成的一種發音規則,它主要教授英文字母(letter)與語音(sound)間的對應關系,是美國、加拿大本土孩子的必修課程。在初級英語中70%的單詞在拼讀時都是有規律可循的。一旦掌握了這種發音規則就不必去翻查字典而能夠順利地將單詞讀出。一旦孩子們學習了這種不用音標的發音規律可以很快學會拼讀不認識的單詞,提前進入閱讀領域,使英語學習變得簡單、快樂、有趣。 那麼我們又應該如何在教學中實施「phonics」教學呢?簡單來說,「phonics」教學可分為四步:發音(Pronunciation)、拼讀(Spelling)、運用(Practice)、書寫(Writing)。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phonics」教學法的知識結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把握以下環節: 首先是必須要學會26個字母的發音(name of letter)。這個階段的時間可以長些,但是必須保證全班有95%以上的學生能夠准確的發出26個字母的名稱音(name of letter).這點掌握好了,會給後面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幫助。建議教師在教授這26個字母的發音時候,可以讓每個學生帶上一面小鏡子,當教師在發音時,學生可以通過模仿以及對這鏡子來糾正自己的發音,嘴形及舌位。另外,新教材中,我們把26個字母分開放在每個單元中,教師可以先教學字母發音後再進行拼讀教學;或者按照整體教學設計,整合教學內容,先集中進行26個字母的發音教學,等全部完成後再按照每單元的教學安排進行拼讀教學。

2. 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家勝網路學堂歡迎您! 部分文章集自網路,請勿用於商業目的,嚴禁復制、傳播。

現代自然科學研究方法

自然科學方法論實質上是哲學上的方法論原理在各門具體的自然科學中的應用。作為科學,它本身又構成了一門軟科學,它是為各門具體自然科學提供方法、原則、手段、途徑的最一般的科學。自然科學作為一種高級復雜的知識形態和認識形式,是在人類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利用正確的思維方法、研究手段和一定的實踐活動而獲得的,它是人類智慧和創造性勞動的結晶。因此,在科學研究、科學發明和發現的過程中,是否擁有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是能否對科學事業作出貢獻的關鍵。正確的科學方法可以使研究者根據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確定正確的研究方向;可以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具體方法;可以為科學的新發現、新發明提供啟示和借鑒。因此現代科學研究中尤其需要注重科學方法論的研究和利用,這也就是我們要強調指出的一個問題。

一、科學實驗法

科學實驗、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並稱為人類的三大實踐活動。實踐不僅是理論的源泉,而且也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惟一標准,科學實驗就是自然科學理論的源泉和檢驗標准。特別是現代自然科學研究中,任何新的發現、新的發明、新的理論的提出都必須以能夠重現的實驗結果為依據,否則就不能被他人所接受,甚至連發表學術論文的可能性都會被取締。即便是一個純粹的理論研究者,他也必須對他所關注的實驗結果,甚至實驗過程有相當深入的了解才行。因此,可以說,科學實驗是自然科學發展中極為重要的活動和研究方法。

(一)科學實驗的種類

科學實驗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探索性實驗,即探索自然規律與創造發明或發現新東西的實驗,這類實驗往往是前人或他人從未做過或還未完成的研究工作所進行的實驗;二是指人們為了學習、掌握或教授他人已有科學技術知識所進行的實驗,如學校中安排的實驗課中的實驗等。實際上兩類實驗是沒有嚴格界限的,因為有時重復他人的實驗,也可能會發現新問題,從而通過解決新問題而實現科技創新。但是探索性實驗的創新目的明確,因此科技創新主要由這類實驗獲得。

從另一個角度,又可把科學實驗分為以下類型。

定性實驗:判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成分、性質或性能;結構是否存在;它的功效、技術經濟水平是否達到一定等級的實驗。一般說來,定性實驗要判定的是「有」或「沒有」、「是」或「不是」的,從實驗中給出研究對象的一般性質及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等初步知識。定性實驗多用於某項探索性實驗的初期階段,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解事物本質特性的方面,它是定量實驗的基礎和前奏。

定量實驗:研究事物的數量關系的實驗。這種實驗側重於研究事物的數值,並求出某些因素之間的數量關系,甚至要給出相應的計算公式。這種實驗主要是採用物理測量方法進行的,因此可以說,測量是定量實驗的重要環節。定量實驗一般為定性實驗的後續,是為了對事物性質進行深入研究所應該採取的手段。事物的變化總是遵循由量變到質變,定量實驗也往往用於尋找由量變到質變關節點,即尋找度的問題。

驗證性實驗:為掌握或檢驗前人或他人的已有成果而重復相應的實驗或驗證某種理論假說所進行的實驗。這種實驗也是把研究的具體問題向更深層次或更廣泛的方面發展的重要探索環節。

結構及成分分析實驗:它是測定物質的化學組分或化合物的原子或原子團的空間結構的一種實驗。實際上成分分析實驗在醫學上也經常採用,如血、尿、大便的常規化驗分析和特種化驗分析等。而結構分析則常用於有機物的同分異構現象的分析。

對照比較實驗:指把所要研究的對象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似組群。其中一個組群是已經確定其結果的事物,作為對照比較的標准,稱為「對照組」,讓其自然發展。另一組群是未知其奧秘的事物,作為實驗研究對象,稱為實驗組,通過一定的實驗步驟,判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性質。這類實驗在生物學和醫學研究中是經常採用的,如實驗某種新的醫療方案或葯物及營養晶的作用等。

相對比較實驗:為了尋求兩種或兩種以上研究對象之間的異同、特性等而設計的實驗。即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實驗單元同時進行,並作相對比較。這種方法在農作物雜交育種過程中經常採用,通過對比,選擇出優良品種。

析因實驗:是指為了由已知的結果去尋求其產生結果的原因而設計和進行的實驗。這種實驗的目的是由果索因,若果可能是多因的,一般用排除法處理,一個一個因素去排除或確定。若果可能是雙因的,則可以用比較實驗去確定。這就與謀殺案的偵破類似,把懷疑對象一個一個地排除後,逐漸縮小懷疑對象的范圍,最終找到謀殺者或主犯,即產生結果的真正原因或主要原因。

判決性實驗:指為驗證科學假設、科學理論和設計方案等是否正確而設計的一種實驗,其目的在於作出最後判決。如真空中的自由落體實驗就是對亞里士多德錯誤的落體原理(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得快)的判決性實驗。

此外,科學實驗的分類中還包括中間實驗、生產實驗、工藝實驗、模型實驗等類型,這些主要與工業生產相關。

(二)科學實驗的意義和作用

1.科學實驗在自然科學中的一般性作用

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不斷深化過程,實際是由人類科技創新(或稱為知識創新)的長河構成的。科學實驗是獲取新的、第一手科研資料的重要和有力的手段。大量的、新的、精確的和系統的科技信息資料,往往是通過科學試驗而獲得的。例如,「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研製電燈的過程中,他連續13個月進行了兩千多次實驗,試用了1600多種材料,才發現了白金比較合適。但因白金昂貴,不宜普及,於是他又實驗了6 000多種材料,最後才發現炭化了的竹絲做燈絲效果最好。這說明,科學實驗是探索自然界奧秘和創造發明的必由之路。

科學實驗還是檢驗科學理論和科學假說正確與否的惟一標准。例如,科學已發現宇宙間存在四種相互作用力,它們之間有沒有內在聯系呢?愛因斯坦提出「統一場論」,並且從1925年開始研究到1955年去世為止,一直沒有得到結果,因此許多專家懷疑「統一場」的存在。但美國物理學家溫伯格和巴基斯坦物理學家薩拉姆由規范場理論給出了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統一場,並得到了實驗證明而被公認。這表明理論正確的標準是實驗結果的驗證,而不是權威。

科學實驗是自然科學技術的生命,是推動自然科學技術發展的強有力手段,自然界的奧秘是由科學實驗不斷揭示的,這一過程將永遠不會完結。

2.科學實驗在自然科學中的特殊作用

自然界的事物和自然現象千姿百態,變化萬千,既千差萬別,又千絲萬縷的相互聯系著,這就構成錯綜復雜的自然界。因此在探索自然規律時,往往會因為各種因素糾纏在一起而難以分辨。科學實驗特殊作用之一是:它可以人為地控制研究對象,使研究對象達到簡化和純化的作用。例如,在真空中所做的自由落體實驗,羽毛與鐵塊同時落下,其中就排除了空氣阻力的干擾,從而使研究對象大大的簡化丁。

科學實驗可以憑借人類已經掌握的各種技術手段,創造出地球自然條件下不存在的各種極端條件進行實驗,如超高溫、超高壓、超低溫、強磁場、超真空等條件下的實驗。從這些實驗中可以探索物質變化的特殊規律或制備特殊材料,也可以發生特殊的化學反應。

科學實驗具有靈活性,可以選取典型材料進行實驗和研究,如選取超純材料、超微粒(納米)材料進行實驗。生物學中用果蠅的染色體研究遺傳問題同樣體現了科學實驗的靈活性。

科學實驗還具有模擬研究對象的作用,如用小白鼠進行的病理研究等。科學實驗可以為生產實踐提供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藝等。一般新的工業產品在批量生產前都是在實驗室中通過科學實驗製成的,晶體管的生產就是如此。

科學實驗就是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實踐活動,尊重科學實驗事實,就是堅持唯物主義觀點,無視實驗事實,或在實驗結果中弄虛作假,都是唯心主義的作法,最終必然碰壁。任何自然科學理論都必須以豐富的實驗結果中的真實信息為基礎,經過分析、歸納,從而抽象出理論和假說來。一個科學工作者必須腳踏實地,這個實地就是科學實驗及其結果,因此,唯物主義思想是每一個自然科學工作者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二、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有兩個不同的概念,在方法論全書中的數學方法指研究和發展數學時的思想方法,而這里所要闡述的數學方法則是在自然科學研究中經常採用的一種思想方法,其內涵是;它是科學抽象的一種思維方法,其根本特點在於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只抽取出各種量、量的變化及各量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在符合客觀的前提下,使科學概念或原理符號化、公式化,利用數學語言(即數學工具)對符合進行邏輯推導、運算、演算和量的分析,以形成對研究對象的數學解釋和預測,從而從量的方面揭示研究對象的規律性。這種特殊的抽象方法,稱為數學方法。

(二)運用數學方法的基本過程

在科學研究中,經常需要進行科學抽象,並通過科學抽象,運用數學方法去定量揭示研究對象的規律性,其基本過程是:(1)先將研究的原型抽象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也就是轉化為科學概念;(2)在此基礎上,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進行數學科學抽象(科學抽象的一種形式),使研究對象的有關科學概念採用符號形式的量化,達到初步建立起數學模型,即形成理想化了的數學方程式或具體的計算公式;(3)對數學模型進行驗證,即將其略加修正後運用到原型中去,對其進行數學解釋,看其近似的程度如何:近似程度高,說明這是一個較好的數學模型,反之,則是一個較差的數學模型,需要重新提煉數學模型。這一基本過程可用簡圖表示如下:

數學方法又稱數學建模法,之所以其第一步要抽象為物理模型,這是因為數學方法是一種定量分析方法,而自然科學中的量絕大多數都是物理量,因此數學模型實質表達的是各物理量之間的相互關系,而且這種關系需要表達成數學方程式或計算公式。而驗證過程則通常為研究對象中各種物理量的測定(通過實驗)過程。因此,數學建模過程的第一步又常稱為物理建模,換言之,就是說沒有物理建模就難以進行數學建模;但是,若只有物理建模,就難以形成理論性的方程式或計算公式,就難以達到定量分析研究的目的。

(二)數學方法的特點

l.高度的抽象性:各門自然科學乃至社會科學雖然都是抽象的科學,都具有抽象性,可是數學的抽象程度更高,因為在數學中已經沒有了事物的其它特徵,僅存在數和符號,它只表明符號之間的數量關系和運算關系等。也只有這樣才能定量地揭示出研究對象的規律性。

2.高度的精確性:這是因為可以通過數學模型進行精確的計算,而且只有精確(即近似程度高)的數學模型才是人們最終所需要的數學模型。

3.嚴密的邏輯性:這是因數學本身就是一門邏輯嚴謹的科學,同時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和研究自然規律時,一般總是在已掌握大量的、充分和必要的數據(即實驗信息)的基礎上,並首先運用邏輯推理方法建立物理模型之後才去建立數學模型的,因此數學模型中必然會包含更加嚴密的邏輯性。

4.充滿辯證特徵:因為在數學模型中的量往往是一個符號,如F=ma就代表了牛頓第二定律,這其中的三個量的大小既是可以變化的,又是相互關聯的。因此數學模型本來就體現了辯證關系的兩大主要特徵:變化特徵和聯系特徵。

5.具有應用的廣泛性:華羅庚教授曾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因為世上萬物的變化無不由運動而產生,無不遵從由量變到質變的規律性,因此只有通過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刻揭示自然規律,才能更准確的把握住量變到質變的關鍵——度的問題。

6.隨機性:隨機性是指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實驗信息是偶然的,通過數學建模,從多個偶然數據(分立的)中往往可以給出必然的結果(量之間連續變化的關系),即規律性的結論。

(三)數學方法的種類

1.自然事物和現象的分類

數學方法及數學建模的應用依賴於自然事物和現象的性質,而自然事物和現象的種類繁多,數量是無限的。在大幹世界中,無法找到兩個完全一樣的東西,這是指再相仿的東西之間也必然會有差別。因此定量研究事物規律性時,數學模型不可能是針對某一個別事物而建立的,而總是針對同一類事物和現象所具有的共同規律性而建立的。這就要求:根據數學建模的需要,按一定的因素把事物進行分類,以便更方便地運用數學方法。概括起來,自然界中多種多樣的事物和現象一般可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有確定因果關系的,稱為必然性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第二類是沒有確定因果關系的,稱為隨機的自然事物和現象;第三類是界限不明白,稱為模糊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第四類是突變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必然事物和現象就如同種豆得豆、種瓜得瓜一樣,因果關系完全確定。而隨機事物和現象就如同氣體分子的相互碰撞一樣,其中某兩個分子是否很快會發生碰撞,沒有必然性,但氣體分子間確實經常發生碰撞,所以可以說分子間發生碰撞是必然的,但某兩個分子的碰撞卻是隨機的。對模糊的事物和自然現象的理解,也可以用一個實例說明。許多國界都是以河流的主河道中線劃分的,中線究竟在哪裡,只能是一個模糊的界限,無法嚴格劃分。因為河水有多的時候,也有少的時候,洞水在流動,波浪在不斷地拍打著河岸,因此不可能進行絕對精確的測量,所以其界限是模糊的。地震的突然發生、橋梁的突然斷裂折墜等則屬於突然性事物和現象。

2.數學方法的分類

按照自然事物和現象的類型,根據理論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人們創立了許多種數學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常量數學方法:古今初等數學所運用的方法,便是常量數學方法,主要有算術法、代數法、幾何法和三角函數法。常量數學方法被用於定量揭示和描述客觀事物在發展過程中處於相對靜止狀態時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或結構)的規律性。變數數學方法:它是定量揭示和描述客觀事物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的各量變化與量變之間的關系的一種數學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是解析幾何法和微積分法。解析幾何法由數學家迪卡爾創立,是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圖形特徵的一種方法。微積分(通常稱為高等數學)方法是牛頓和萊布尼茨創立的。這種方法主要應用於求某種變化率(如物體運行速率、化學反應速率等);求曲線(曲面)切線(切平面);求函數極值;求解振動方程和場方程等問題。

必然性數學方法:這種方法應用於必然性自然事物和現象。描述必然性自然事物和現象的數學工具,一般是方程式或方程組。其中主要有:代數方程、函數方程、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等。利用方程可以從已知數據,在遵循推理規律和規則的條件下,推算出未知數據,如這種方法可以根據熱力學方程計算出煉鋼爐各部分的溫度分布。因而可通過理論計算,確定和選取煉鋼爐的最佳設計方案。

隨機性數學方法:指定量研究、揭示和描述隨機事物和隨機現象領域的規律性的一種數學方法。它主要含概率論方法和數理統計方法。

突變的數學方法:指定量研究只揭示和描述突變事物和突變現象規律性的一種數學方法。它是20世紀70年代由法國數學家托姆創立的。托姆用嚴密的邏輯和數學推導,證明在不超過四個控制因素的條件下,存在著七種不連續過程的突變類型,它們分別是:折轉型,尖角型,燕尾型,蝴蝶型,雙曲臍點型,橢圓臍點型,拋物臍點型。這些突變數學方法和突變理論,對於解決地質學研究領域中的復雜生突變事件(如地震預測)和現象十分有用。有專家預言:突變的數學方法,可能成為解決地質學領域復雜問題的一種強有力的數學工具。

模糊性數學方法:指用定量方法去研究、揭示和描述模糊事物和模糊現象和規律性的一種數學方法。自然界存在著大量模糊事物、模糊現象和模糊信息,無法用精確數學方法處理。模糊數學方法的創立,才使人類找到了處理該類問題的有效方法,人們稱這種方法的效果是「模糊中見光明」。「模糊數學」並非數學的模糊,這種數學本身仍是邏輯嚴密的精確數學,只是因用於處理模糊事物而得名。

公理化方法:指從初始科學概念和一些不證自明的數學公理出發遵循邏輯思維規律和推理規則,運用正確邏輯推理形式,對一些相關問題進行處理,從而建立起數學模型的一種特殊方法。公理化方法由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首創,並構成了歐氏幾何學理論體系,公理化方法的核心是研究如何把一種科學理論公理化,進而建成一個公理化理論體系。這種體系中首先建立公理,即把某學科中一些初始科學概念公理化,然後由公理推演出定理及其他,從而構成一個公理化理論體系。

(四)提煉數學模型的一般步驟

所謂提煉數學模型,就是運用科學抽象法,把復雜的研究對象轉化為數學問題,經合理簡化後,建立起揭示研究對象定量的規律性的數學關系式(或方程式)。這既是數學方法中最關鍵的一步,也是最困難的一步。提煉數學模型,一般採用以下六個步驟完成:

第一步:根據研究對象的特點,確定研究對象屬哪類自然事物或自然現象,從而確定使用何種數學方法與建立何種數學模型。即首先確定對象與應該使用的數學模型的類別歸屬問題,是屬於「必然」類,還是「隨機」類;是「突變」類,還是「模糊」類。

第二步:確定幾個基本量和基本的科學概念,用以反映研究對象的狀態。這需要根據已有的科學理論或假說及實驗信息資料的分析確定。例如在力學系統的研究中,首先確定的摹本物理量是質主(m)、速度(v)、加速度(α)、時間(t)、位矢(r)等。必須注意確定的基本量不能過多,否則未知數過多,難以簡化成可能數學模型,因此必須詵擇出實質性、關鍵性物理量才行。

第三步:抓住主要矛盾進行科學抽象。現實研究對象是復雜的,多種因素混在一起,因此,必須變復雜的研究對象為簡單和理想化的研究對象,做到這一點相當困難,關鍵是分清主次。如何分清主次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也有兩條基本原則:一是所建數學模型一定是可能的,至少可給出近似解;二是近似解的誤差不能超過實際問題所允許的誤差范圍。

第四步:對簡化後的基本量進行標定,給出它們的科學內涵。即標明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待求量,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標量,這些量的物理含義是什麼?

第五步:按數學模型求出結果。

第六步:驗證數學模型。驗證時可根據情況對模型進行修正,使其符合程度更高,當然這以求原模型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為原則。

(五)數學方法在科學中的作用

1.數學方法是現代科研中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數學方法是各門自然科學都需要的一種定量研究方法,尤其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計算機已得到廣泛應用,即使一個極其復雜的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問題也同樣可以通過離散化手段進行數字求解。如航磁法、地震法探礦的數據處理問題就異常復雜,其數學模型就是一個偏微分波動(場)方程。當然此類問題都需要在超大型專門計算機構進行的。正因為如此,許多過去無法進行定量研究的問題,現在一般都可以通過數學建模進行定量研究。當然,研究中的關鍵就是如何建模的問題了。同時,只有通過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刻、更准確地揭示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內在的規律性。否則,一切科學理論的建立和理論研究的精確化就難以實現。

馬克思曾指出:「一種科學只有當它達到了能夠運用數學時,才算真正發展了」。這正如我國數千年的傳統中葯,因其葯效及有效成分沒能達到定量研究的程度,因而其發展遲緩。當今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對中國的中葯進行定量分析研究,某些中葯已被它國製成精品並擁有專利權向我國傾銷,這充分體現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意義。

2.數學方法為多門科研提供了簡明精確的定量分析和理論計算方法

數學語言(方程式或計算公式)是最簡明和最精確的形式化語言,只有這種語言才能給出定量分析的理論和計算方法,通過理論計算給出的信息,可以給人們提供某種預測、某種預言。這種預示性的信息,既可能帶來某種發現、發明和創造,也可能導致極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使人們格外地感受到它的分量。

3.數學方法為多門科學研究提供邏輯推理、辯證思維和抽象思維的方法

數學作為自然科學研究的可靠工具,是因為它的理論體系是經過嚴密邏輯推證得到的,因此它也為科學研究提供了眾多邏輯推理方法;同時數學也是一種辯證思維和抽象思維的語言,因此也同樣為科學研究提供了辯證思維和抽象思維的方法。

三、系統科學方法

系統科學是關於系統及其演化規律的科學。盡管這門學科自20世紀上半葉才產生,但由於其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發展十分迅速,現已成為一個包括眾多分支的科學領域。它包括有:一般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系統工程、大系統理論、系統動力學、運籌學、博弈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超循環理論、一般生命系統論、社會系統論、泛系分析、灰色系統理論等分支。這些分支,各自研究不同的系統。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個無限大、無限復雜的系統,在自然界中包括著許許多多不同的系統,系統是一種普遍存在。一切事物和過程都可以看作組織性程度不同的系統,從而使系統科學的原理具有一般性和較高的普遍性。利用系統科學的原理,研究各種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進化的規律,稱為系統科學方法,它已得到各研究領域的廣泛應用,目前尤其在生物學領域(生態系統)和經濟領域(經濟管理系統)中的應用最為引人注目。系統科學研究有兩個基本特點:其一是它與工程技術、經濟建設、企業管理、環境科學等聯系密切,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其二是它的理論基礎不僅是系統論,而且還依賴於各有關的專門學科,與現代一些數學分支學科有密切關系。正因為如此,人們認為系統科學方法一般指研究系統的數學模型及系統的結構和設計方法。因此,我們下面將僅就上述意義上系統科學方法作簡要論述。

(一)系統科學方法的特點和原則

所謂系統科學方法,是指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觀點,把研究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從整體和全局出發,從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結構與功能以及系統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素中,對研究對象進行考察、分析和研究,以得到最優化的處理與解決問題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系統科學方法的特點和原則主要有:整體性、綜合性、動態性、模型化和最優化五個方面。

(1)整體化特點和原則:這是系統科學方法的首要特點和原則。所謂整體性特點和原則,是指把研究對象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去看待。雖然系統中每一個要素,就其單獨功能而言是有限的,但卻是系統所必有的要素。就整體系統而言,缺少了任何一個要素都難以發揮整個系統的功能。這正如一輛汽車一樣,它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任何一個部件出現缺損都可能影響整個系統功能的發揮,甚至一個微不足道的螺絲釘的缺損都可能造成某種事故的發生。因此必須把研究對象作為有了質變的有機整體去看待。這里的計算關系應該是1+1>2,這就如同「二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的格言所表示的含義類似,即系統的整體功能大於各要素的功能之和。這被稱為系統各要素功能的非加性規律。這一規律性要求人們在對系統的研究中,必須從有機整體的角度去探討系統與組成它的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而且另一方面,需要研究系統與周圍環境之間的聯系和關系,從有機整體的角度去發揮系統的功能,把握系統的性質與運動規律。

(2)綜合性特點和原則:這一特點和原則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指客觀事物和工程都是一個系統,是由諸多要素按一定規律組成的復雜的綜合體,有其特殊的性質、規律和功能;另一方面指,對任何客觀事物和具體系統的研究,都必須進行綜合考察,即從它的組成部分、結構、功能及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諸方面進行綜合研究。而系統的最優化目標就是根據系統科學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綜合考察和研究的結果來確定的。

(3)動態性特點和原則:指在物質系統的動態過程中揭示它們的性質、規律和功能。因為客觀世界中實際存在的一切系統,無論是在內部的各要素之間,或系統與環境之間,都存在著物質、能量、信息的流通和交換,因此實際系統都處於動態過程之中,而不是處於靜態,因此就必須堅持動態性原則。

(4)模型化特點和原則:指的是在考察比較大且復雜的系統(如大型工程項目)時,因復雜系統因素眾多,關系復雜,一時難以完全把所有因素和關系都搞清楚,甚至有的因素也沒有必要完全弄清楚,而開始研究和處理問題時又往往要求進行定量分析,這就需要建立數學模型,即將系統加以簡化抽象為理想模型,從而通過對模型的 實驗、研究,達到較好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5)最優化原則:指在運用系統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時,從多個可能的方案中選擇出最佳方案,使系統的運行處於最佳狀態,達到發揮最優功能的目標。按照最優化原則,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與系統和環境之間的聯系或結構都必須處於最優狀態,以發揮系統的特殊功能。

(二)常用的幾種系統科學方法簡介

1.功能分析法

功能

3. 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3種:科學實驗、系統科學、數學方法。

科學實驗
科學實驗、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並稱為人類的三大實踐活動。實踐不僅是理論的源泉,而且也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惟一標准,科學實驗就是自然科學理論的源泉和檢驗標准。特別是現代自然科學研究中,任何新的發現、新的發明、新的理論的提出都必須以能夠重現的實驗結果為依據,否則就不能被他人所接受,甚至連發表學術論文的可能性都會被取締。即便是一個純粹的理論研究者,他也必須對他所關注的實驗結果,甚至實驗過程有相當深入的了解才行。因此,可以說,科學實驗是自然科學發展中極為重要的活動和研究方法。

系統科學
自然科學書籍系統科學是關於系統及其演化規律的科學。盡管這門學科自20世紀上半葉才產生,但由於其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發展十分迅速,現已成為一個包括眾多分支的科學領域。它包括有:一般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系統工程、大系統理論、系統動力學、運籌學、博弈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超循環理論、一般生命系統論、社會系統論、泛系分析、灰色系統理論等分支。這些分支,各自研究不同的系統。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個無限大、無限復雜的系統,在自然界中包括著許許多多不同的系統,系統是一種普遍存在。一切事物和過程都可以看作組織性程度不同的系統,從而使系統科學的原理具有一般性和較高的普遍性。利用系統科學的原理,研究各種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進化的規律,稱為系統科學方法,它已得到各研究領域的廣泛應用,目前尤其在生物學領域(生態系統)和經濟領域(經濟管理系統)中的應用最為引人注目。系統科學研究有兩個基本特點:其一是它與工程技術、經濟建設、企業管理、環境科學等聯系密切,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其二是它的理論基礎不僅是系統論,而且還依賴於各有關的專門學科,與現代一些數學分支學科有密切關系。正因為如此,人們認為系統科學方法一般指研究系統的數學模型及系統的結構和設計方法。

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有兩個不同的概念,在方法論全書中的數學方法指研究和發展數學時的思想方法,而這里所要闡述的數學方法則是在自然科學研究中經常採用的一種思想方法,其內涵是;它是科學抽象的一種思維方法,其根本特點在於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只抽取出各種量、量的變化及各量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在符合客觀的前提下,使科學概念或原理符號化、公式化,利用數學語言(即數學工具)對符號進行邏輯推導、運算、演算和量的分析,以形成對研究對象的數學解釋和預測,從量的方面揭示研究對象的規律性。這種特殊的抽象方法,稱為數學方法。

4. 自然科學的計算方法,自已的科研成果,能否申請知識產權保護,

如果有好的方法的話可以考慮直接整理出來,親自去找中科院或南京大學,中科大的天文學系找權威科學家要求合作研究。。或者自己在相關雜志上發表,也可在國際雜志上發表。。

5. 什麼是自然科學領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

自然科學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學、化學、地質學、生物學等等。

自然科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尋找自然現象的來因。自然科學認為超自然的、隨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實驗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學的最重要的兩個支柱是觀察和邏輯推理。由對自然的觀察和邏輯推理自然科學可以引導出大自然中的規律。假如觀察的現象與規律的預言不同,那麼要麼是因為觀察中有錯誤,要麼是因為至此為止被認為是正確的規律是錯誤的。一個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

6. 自然法文明

西歐文明

西方文明涵蓋的地域范圍很為開闊,除了西歐之外,還包括北美、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西方文明起源於西歐,以西歐為重心而演進,而北美,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文明是西歐文明進入近代以後所衍生出來的,如果不了解,不研究西歐文明,就無從理解、把握全部西方文明的歷史與實質。

西歐文明是世界歷史中既古老又得到持續發展的一種文明,從公元前兩千多年最早產生的愛琴文明起,它已歷經四千餘年,晚於蘇美爾文明,埃及文明和巴比倫文明,和中華文明、印度文明有相近的久遠歷史傳統,塞繆爾?亨廷頓認為西方(文明這里指西歐文明)的出現可追溯到大約公元700年到公元800年,這種說法並不確切,因為公元8、9世紀法蘭克的查理曼帝國與加洛林王朝的文化復興,只能說是大體完成西歐封建化和形成西歐的基督教文明世界的格局,而且當時北歐斯堪的納維亞人還是「蠻族」,尚未步入西歐文明的門檻,而將西歐古典文明(包括希臘古典文明希臘化文明,羅馬文明)和公元 5世紀至公元7世紀的西歐早期中世紀文明都排除在外,西歐文明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西歐文明曾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成就,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過重大貢獻,本區文明也曾給西歐內部和世界帶來奴役,壓迫,戰爭,殃民侵略,留下值得深刻反思的歷史教訓,無論從下面或負面意義而言,西歐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歷史格局中,都居重要地位。

「西歐文明」是以西歐為主要地域生長起來的一種文明形態,但它的概念並不是簡單地以地域來界定這種特殊的文明,而是指謂一種廣義的文化共同體,這里所說的「西歐」並不只是指歐洲西部,而是包括歐洲的北部,西部和南部,在整個歐洲中,除了以斯拉夫人為主要居民的歐洲東部之外,都是西歐文明的涵蓋范圍。從歷史上看,西歐文明又不局限在西歐,小亞細亞半島(以下簡稱小亞)也曾是西歐文明的搖籃,在希臘時代,羅馬帝國時代西歐文明形成與民展作出過重要貢獻,進入中世紀後西歐文明才形成在西歐全部本土發展文明的基本格局,「文明」不單純是地理、種族、宗教、語言意義上的范疇,而是指人類在實踐中實現自身的本質力量,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精神的綜合形態,西歐文明歷來是多民族、多國家的,說這些民族與國家都屬於西歐文明,那是因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雖然它們的經濟,政治文化自具特色,也不平衡,但它們都秉承共同的歷史文化傳統,都經歷相似的階段性文明的結構形態,在特定歷史時期都具有相似的主流文化價值,「西歐文明」正是指謂西歐多民族,多國家而具有廣義的文化同一性,它也並不掩蓋西歐文明的多樣性。

西歐文明構成一種特定的文明形態,不僅因為這種文化共同體明顯有別於世界上其他的主要文明,而且也由於和一些同它地域鄰近或有密切歷史聯系的其他文明相比較而言,它也是自具特徵的。例如,自中世紀以來西歐文明和承襲東羅馬帝國的拜占庭文明,都發展了基督教文明,但西歐建樹的羅馬公教(天主教)及後來產生的新教,同較多吸收小亞和希臘文化的東正教文明有較大的歧異,拜占庭文明則為斯 拉夫文明所承續與民展。西歐文明和拜占庭文明,斯拉夫文明所經歷的社會和文化歷史形態,也是明顯不同的。在北美的美國文明本來是從西歐文明衍生,發展起來的。美國的移民大多來自西歐,美國文明歷來和西歐文明密切相關息息相通,美國文化曾長期生長在西歐文化的邊緣,現今美國文明和西歐文明結成西方文明的主導勢力。然而,這兩種文明在歷史發展中也有明顯區別,西歐文明更多地保留了歷史文化傳統並承受其歷史負擔,在近現代文明轉型中,眾多民族國家很不平衡,有痛苦、曲折的歷程,美國文明則較少封建的歷史負擔,徑直創造近代資本主義文明,而它融會眾多移民種族的文化也有不同的氣質與特色。

西歐大體於北緯35度與80度之間,絕大部分屬於北溫帶,氣候深受海洋影響,大西洋的西風和全球最強大的北大西洋暖流給西歐帶來熱量和水汽,長驅深入內地,使西歐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濕潤,夏天除南部外,沒有酷署,冬天除北部外,沒有嚴寒,雨量充足,南歐有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半年雨季,夏半年乾旱少雨,

西歐的自然資源豐富,煤、鐵和水力資源蘊藏量尤其多。森林面積廣闊,有許多優良的漁港,漁業資源豐富,沿海漁場佔世界沿海漁場的1/3。

西歐優越的自然環境是極為有利的生長文明的場所,為西歐人開拓文明提供了很好的用武之地。據地質學家考證,西歐南部碧波粼粼的地中海在最後一次洋河期時曾是一片陸地,大約在公元前15000年至公元前10000年之間,大西洋沖越西邊山岡,將這個廣大的地中區灌成世界上最大的內海,使它灰飛煙滅西歐文明的搖藍,南歐向地中海延伸的巴爾干半島(含希臘半島)亞平寧半島和伊比利亞半島,氣候溫和宜人,適於農耕,便於航海交通,它們南和北非隔海相望,東連小亞並可深入兩河流域腹地,是溝通歐亞的要扼,便於當地人和早已發展的埃及文明與巴比倫文明交往,吸收它們 的先進文明成果。所以西歐文明的演進是首先以地中海域為中心,逐漸由南向北擴展,它最早起源於地中海東域和小亞交接的愛琴海域,漸次向希臘半島及地中海西部擴展,形成希臘古典文明,羅馬帝國時代,羅馬文明的范圍東達中亞內陸,在西歐則已向西,北推進到不列顛和萊茵河流域,北歐的低地和斯 堪的納維亞半島開化最晚,直到公元9世紀後,逐漸納入西歐中世紀的文明範圍。

西歐的文明史前階段,創造了獨特的原始精神文化,多處尼安德特人的墓葬遺址,有伴葬的獸骨和燧石工具,表明原始人已經有靈魂不死的原始宗教思想萌芽,許多洞穴壁畫作昏暗的洞穴深處或不易觀賞的陡高岩壁,這些作品有巫術動機。西歐原始人的語言指謂具體事物 ,缺乏表達普遍概念的詞彙。西歐的原始藝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已發現最早的動物雕刻是德國沃吉爾海德的野馬雕像,它作成在3萬年前,用猛獁象牙刻成,野馬蜷首挺立,很有生氣。以出土地點命名的「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雕刻像」突出生兒育女的部位,是母系社會的象徵。造型藝術中最突出的是洞穴壁畫,法國就有70餘處,在西班牙等地也有發現,根據狩獵生活體驗,描繪野牛、野馬、馴鹿等栩栩如生,技藝甚精,難以相依它們是原始人所作,法國拉斯科洞中有一匹被研究者稱為「中國馬」的野馬畫像,色彩渲染酷似中國的水墨畫。

西歐人在種族上屬於遍布歐洲、地中海地區和西亞的白種人,通常稱為高加索人,有別於蒙古利亞和尼格羅種族類型。西歐人又可分為三支,北歐金發白種人即諾迪克種族,南歐暗淺黑發白種人即暗白種人或稱伊比利亞種族,兩者之間有圓頭種族即阿爾卑斯種族,最早開創西歐文明的克里特人和伊比利亞人種、北非暗白人種相近的一個種族,西歐的三支種族因語言與部族生活相異,又形成許多不同的分支,逐漸融合成不同的民族,古代西歐主要有三大族群,一是希臘民族,由北部的多立斯人南下而和土著民融合而成,內部又可按方言分為阿卡亞人,愛奧尼亞人,埃俄利亞人,多立斯人同,馬其頓人等等民族集團,二是羅馬的拉西民族,羅馬還有伊達拉利亞人等族,後來都被拉丁人同化了。三是遍布西歐中、北部的日耳曼民族,它包括盎格魯一撒克遜人。法蘭克人。勃艮第人、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斯堪的納維亞人等等各個支族,西歐進入中世紀後,這三大族群多有變遷。融合,到中世紀盛期以後,才逐漸形成近代意義的西歐民族國家的格局。

西歐人的語言屬於印歐系或稱雅利安語系,包括希臘語、拉丁語、義大利語、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以及荷蘭語、瑞典語、丹麥語。挪威語等,它們統稱印歐語系,因為它們都有相近的詞要和語法概念,遵循相似的變化法則即上格里姆法則,公元前18世紀未,西歐克里特的米諾斯人有最早的文字,是線形文字,至今未能解讀,之後邁錫尼文明時的線形文字已解讀成功。古希臘的文字則是改造閃米特語系的古腓尼基文字而成,腓尼基文字只有輔音,沒有母音,希臘人加上母音,使之更為清晰而能表達多重意義。西歐的其他文字都是後來逐漸形成的。中世紀時拉丁文成為基督都會官方推行的標准文字,到西歐中世紀盛期後,西歐各國倡導自身的民族語言與文字,它們才逐漸成為文化的主要載體。

和世界其他諸多文明相比較,西歐文明獨特地充分經歷了奴隸制,封建制和資本主義等社會形態各個歷史階段,這種深厚、成熟的社會歷史基礎,使西歐文明持續開展,積成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創造出瑰麗多姿的文化成就。

科學理性和人文精神,是貫穿西歐文明的優良傳統,也是西歐文明的充沛文化活力所在。認為「自由」與「個體主義』的精神價值始終是西歐文明的原動力。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基督教文明自中世紀以來對西歐文明具有正負面的重要影響 ,但不能將全部西歐文明歸結為基督教文明。眾多民族和國家的密切聯系與交往,促成西歐文明的整體性持續發展,西歐歷史上的偉大文化成就是西歐各民族集體積存的結晶。西歐文明包容了西歐各國自具特殊性的民族文化,它是西歐文化同一性和多樣性的統一。

西歐文明不是自身封閉,單獨生成與發展起來的,它在各歷史階段,和世界上的一些主要文明,如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猶太文明、伊斯蘭阿拉伯文明、拜占庭文明等,都有許多種形式的交往。從中獲取文明成果,吸取思想文化營養,甚至獲得文化推動力,才使自身得以發展、壯大。西歐文明中也凝聚著世界上其他地區許多民族貢獻的智慧,西歐中心論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就西歐文明自身的發展而言,是不能成立的。

從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上半葉的西歐近代文明,是西歐文明史的重要篇章。在這約300年間,西歐的歷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是西歐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的社會變革時代,是近代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興起的時代,是理性啟蒙和現代性奠基的時代,也是西歐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中,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經濟的發展。在這一時期,西歐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從萌發向成熟發展,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生產轉變。期間經歷了商業革命、價格革命和圈地運動。公司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標志著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創新。資產階級經濟學說的發展想到了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作思想引導和理論論證的積極作用。從重商主義到搬弄是非農主義,再到古典政治經濟學說的確立,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逐步走向成熟的生動寫照。

西歐民族國家的政治體制的確立,是文藝復興以後西歐政治世俗化的最終結果。過去教會的實際社會政治統治,在世俗的壓力下,大為削弱。而世俗國家的政治制度建構,包含了「主權」、「法制」的要素。君主專制是當時西歐世俗國家的基本統治形式,而「開明的君主專制」,則是這一時代的體現啟蒙性要求的政制。與此相適應,近代國家主義的政治學說強調自然法、法律程序、主權意識和公正等。而隨著強大的資產階級和封建統治勢力的矛盾日益尖銳,在啟蒙思想的激發與導引下,資產階級政治革命已經展開,以暴力革命或君主立憲的方式確立資本主義政治統治的秩序。法國大革命是這種政治革命的最猛烈的、最徹底的形式。

西歐近代文明的最重要的思想成果是啟蒙運動所創造的,啟蒙運動的哲學是人性論。這一時期的人性論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性論已有較大的差別。文藝復興時期,提倡人性主要是為了和神性對立,伸張人在世俗世界中的自下而上權利,人性要領具有同神性概念相對立的意義,而這一時期的人性論,則已經將人看做絕對主體,對這個主華的內在本性展開探討,表現了資產階級的自信和建設一個新社會的各級理想。法國大地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從人類精神文明發展史來說,具有推動社會進步和社會解放的積極價值。以人性論為基礎,提倡理性、弘揚經驗,是近化西歐人的基本思想價值。這種啟蒙精神搶劫了近代哲學、數學 、邏輯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表明西方文化傳統中的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有新的升華,有更新的涵義,體現了西歐近代文明的時代精神。

正是啟蒙理性和與它相應的走向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結構,為西歐的現代性奠立了基石,使西歐得以通向現代的工業文明。這種現代性的奠基,有歷史的進步性,也潛伏著後來加顯露的各種矛盾與弊端。至今,西方的現代性問題成為探究與爭論的一個焦點。西歐近代文明並不是光燦的平順之途,而是充滿了血與火的曲折斗爭歷程。資產階級是在和反動封建勢力反復較量、殊死搏鬥中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的。而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資產者與無產間的斗爭在逐步顯露、展開,西歐文明的舞台已交織著新的階級斗爭。揭秘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中的空想社會主義,德國古典哲學的智慧,都是西歐近代文明的優秀文化成果,它們將為19世紀中葉西歐文明的升華做出貢獻。

參考資料:http://news.sohu.com/20080202/n255041729.shtml

7. 尋柏拉圖的理念自然法的詳細,越詳細越好

柏拉圖哲學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學亦因此而被稱為「理念論」。

所謂「理念」,柏拉圖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數時候用的是前者),它們均出自動詞idein(看),本義指「看見的東西」即形狀,轉義為靈魂所見的東西。希臘人從事哲學思考的過程,也是哲學概念的形成過程,這些概念不僅大多有其感性的來源,而且具有非常豐富的含義,那是後來被逐漸抽象化了的概念所無法表達的。因此,有的學者主張將這一概念漢譯為「相」是很有道理的,不過我們遵從約定俗成的原則,仍然沿用「理念」這個譯名。

「理念」顯然是從蘇格拉底關於「是什麼」的定義而來,它的基本規定之一就是「由一種特殊性質所表明的類」,不過「理念」並非單純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於個別事物之外並且作為其存在之根據的實在。一類事物有一個理念,感覺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為其自身是永恆不變的自我完善的整體。所以,理念不僅不會受事物的影響,而且理念與理念之間也沒有任何聯系,因為理念是絕對的自身存在而不可能變為他物。個別事物始終處在生滅變化之中,它們是個別、相對和偶然的,而理念則是永恆不變的,它們是普遍、絕對和必然的存在。因此,個別事物是感覺的對象,而它們的類是知識的對象。至於理念與事物之間的關系,柏拉圖認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據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圖曾經通過兩種方式來說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

一是「分有」。具體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們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如果在美自身之外還有美的事物,那麼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別的,就是因為它分有美自身。每類事物都是如此 。」[3]所謂「美自身」或「某某自身」,意指美的理念或某某理念。

二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據理念來創造具體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木工是根據理念來製造我們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製造床,按桌子的理念製造桌子。其它事物亦同樣。」[4]就此而論,有三種桌子存在,即作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畫家所描繪的桌子。

亞里士多德認為,柏拉圖的「摹仿」源自畢達戈拉斯學派關於萬物摹仿數的思想,只有「分有」是新的概念。不過,「分有」與「摹仿」實際上並無本質的差別,不同之處只在於有無造物主。因此可以說,「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無造物主的「摹仿」。

由此可見,柏拉圖的理念具有多重含義。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過對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類概念或本質;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據。個別事物是由於分有了理念而成為這一事物的,離開了理念就沒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滿的模型,事物則是理念的不完滿的摹本,事物是因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為事物的;最後,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質,事物存在的目標就是實現它的本質,從而成為完滿的存在。

柏拉圖看到了理念與事物的區別,認識到了普遍性的共相對知識的重要性和對哲學研究的意義,而其局限性則在於將理念與事物分離開,並視之為絕對獨立的存在。亞里士多德後來在批判柏拉圖時,就是敏銳而深刻地抓住了這個「分離」問題來作文章的。

一類事物有一個理念,各式各樣的事物有各式各樣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們的理念所組成的總體就是柏拉圖所謂的理念世界。在他看來,前者是可感世界,後者是可知世界。

二、可知世界與可感世界

將世界二重化,劃分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這是柏拉圖整個哲學的出發點和基本原則。他從存在論和知識論的角度進行論證,闡明了區分兩個世界的理由。

在某種意義上說,柏拉圖關於兩個世界的思想繼承了巴門尼德兩條道路的學說,不同之處在於他不是把感覺事物僅僅看作「非存在」,而是看作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現象,因而對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的哲學進行了某種綜合。一方面與赫拉克利特一樣,柏拉圖認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生滅變化中,而生滅變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無也不是有,而是介於兩者之間,是既有又無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東西,亦即我們所說的現象。另一方面與巴門尼德一樣,柏拉圖認識到在現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恆不變的東西,因此在始終處於變化之中的、相對的和暫時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著另一個穩定的、絕對的和永恆的世界作為它們的根據,否則一切都將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從知識論的角度看,這兩個世界一個是可感的對象,一個是可知的對象。存在是知識的對象,不存在作為空無,是無知的對象,而介於存在和不存在之間的事物則是意見的對象。我們對於始終處在生滅變化之中的感覺事物只能產生個別、偶然、相對的意見,唯有超越於感覺事物之上的真實的存在才是普遍、必然和絕對的知識的對象。既然意見與知識有別,它們各自的對象也一定是不同的。

柏拉圖曾經通過一系列的比喻來論證兩個世界的學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線喻和洞喻。

(一)「日喻」

「日喻」即太陽之喻。猶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陽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統治。萬物之所以有可見性,眼睛之所以有視力,都是因為有太陽。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靈之所以有認識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給認識的對象以真理,給認識者以知識能力的實在,即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識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比其它理念「具有更大的價值,更高的榮耀」。[5]

(二)「線喻」

「線喻」即線段之喻。在「日喻」之後,柏拉圖進一步用「線喻」形象而明晰地說明了兩個世界及其關系:「用一條線來代表它們。將這一條線分成二個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當於可見世界,另一部分相當於可知世界。然後按同一比例將各個部分再行劃分,一部分是比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較模糊」。[6]可見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體事物,這「兩部分有不同的真實程度,摹本之於原本,正如意見領域之於知識的領域」。[7]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數理理念,即幾何、數學及相近學科的研究對象,第二部分是倫理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憑借辯證法的力量而認識到的那種東西」,[8]包括美、正義、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與上述兩大世界四個層次相適應,人的靈魂也有四種不同的功能,從低到高依次為猜想、相信、推論和理智。

(三)「洞喻」

「洞喻」即洞穴之喻。一群人猶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於被鎖住而不能走動、回頭和環顧左右,只能直視洞壁的情景。他們身後有一堆火在燃燒,火與人之間有一堵矮牆,牆後有人舉著雕像走過,火光將雕像投影在他們面對的洞壁上,形成了變動的影像。由於他們長期看著這些影像,便以為是真實的事物。但是如果有一個囚徒掙脫鎖鏈,回頭第一次見到火光,雖然一時會刺眼眩目,但經適應後他就會分清影像與雕像,並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實。如果他被人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陽下的真實事物,也會再次眼花繚亂,先見到陰影,再看水中映象,進而看事物,最後抬頭望天,直接見到太陽,這才知道太陽是萬物的主宰。柏拉圖明確指出,這個比喻「可以整個地應用到以前的論證上,將囚徒們居住的洞穴比作可見世界,裡面的火光比作太陽。如果你把上升的途徑及對上方萬物的靜觀比作是靈魂上升到可知世界,就沒有誤解我的意思」。[9]可見,「洞喻」與「線喻」的實質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論證兩個領域及其各自等級層次的區分。

通過一系列的論證和比喻,柏拉圖終於完成了他關於兩個世界的區分,從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顯然,他的目的是要人們去關注眾多、相對、變動、暫時的事物之外的那個單一、絕對、不動、永恆的理念,並且從中獲得真正的認識。例如,人們要獲得美的認識,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的雕像、美的建築、美的風景或美的圖畫等事物,因為它們總是相對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永遠美麗,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恆的、絕對的、無限的。

在某種意義上說,柏拉圖提出理念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知識的問題。在他看來,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既然如此,我們如何能夠認識理念呢?

三、回憶說和靈魂轉向說

在知識問題上,早期自然哲學家大多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感性經驗為認識的依據,巴門尼德揭露了這種思維方式的局限性,主張唯有對存在的思想才是真理之路。柏拉圖象巴門尼德一樣否定了感覺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因為不可感知的、普遍的、絕對的理念不可能來源於我們對事物的感覺經驗,這就徹底斷絕了通過感覺經驗認識理念的可能性。既然我們不是通過感覺經驗,那是通過什麼方式認識理念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柏拉圖提出了「回憶說」。

(一)回憶說

柏拉圖認為,我們的靈魂原本高居於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時它追隨神,無視我們現在稱做存在的東西,只昂首於真正的存在」,[10]所以它對理念領域有所觀照,具備一切知識。但是後來靈魂附著於軀體之後,由於受到軀體的干擾和污染,因此而遺忘了一切。只有經過合適的訓練,靈魂才能回憶起曾經見過的東西。因此,回憶的過程也就是學習的過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學習不過是回憶而已」。[11]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靈魂都能輕易地回憶起它們,凡在投生前只約略窺見,或在投生後受邪惡熏陶而墮落的,都不易做到這一點,只有少數人保持著回憶的能力。

回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由看、摸或其他感覺來引起,尤其是看。因此,雖然我們不可能通過感覺經驗來認識理念,但是認識理念卻又必須依靠感覺經驗。換言之,感覺在對理念的回憶中具有某種誘導的作用。靈魂對理念的回憶,分為突發與漸進兩種形式。突發形式表現為瘋狂,那是一種忘我的直觀狀態。當靈魂看到塵世的美,便回憶起真正的美,它感到翅膀正在生長並且急欲展翅高飛,把下方的一切置之度外,全然不顧,於是被世人認作瘋狂。其實這是最高級的最佳狀態,愛美的人分有這種瘋狂,便被叫作鍾愛者。漸進形式表現為理性的進展。它的步驟是這樣的:「從顯而易見的美開始,繼而為了最高的美而上升,就象在梯子的階上一樣,從一進到二,從二進到所有美的形體,從美的身體到美的制度,從美的制度到美的學問,最後從學問到那隻研究美自身的科學,最終知道美的本質」。[12]

在西方哲學史上,柏拉圖的回憶說以粗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先驗論的問題。如果理念與事物判然有別,關於理念的知識就不可能從感覺經驗中獲得,它只能是先天的。換句話說,如果普遍的共相不可能來源於個別偶然的感覺經驗,我們只能說在感覺之先,它就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之中了。後來近代哲學中唯理論的天賦觀念論與康德的批判哲學,都與此密切相關。

為了解決知識的問題,柏拉圖還提出了比回憶說更精緻的靈魂轉向說。實際上,前述之「線喻」和「洞喻」就是關於靈魂轉向說的。

(二)靈魂轉向說

如前所述,與「線喻」之兩大世界四個層次相適應,人的靈魂也有四種不同的功能,從低到高依次為猜想、相信、推論和理智。 猜想(eikasia)的對象是影像,由此產生的是人們的偏見和成見。相信(pistis)的對象是具體事物,由此產生的是感性認識,因其對象的變動不居,所以感性認識也不具有可靠性和確實性。推論(dianoia)的對象是數理理念,它的活動特點是不得不先設定一些假設,並且視之為不證自明,然後由假設開始,通過邏輯推理繼而達到答案。推論活動的成果是正確的,不過由於它依賴假設,因而前提的真假難以確定,故上升不到第一原則即善的理念。理智(noesis)的對象是倫理方面的理念,它的特點是「不是將假設作為開端,而是直截了當地作為假設,作為階梯和跳板,旨在超越它們,達到不要假設的領域,達到全體的第一原則 。並且在達到這種第一原則以後,又回過頭來把握以這個原理為根據的、從這個原理引申出來的東西,從而達到終點。它不用藉助任何可感事物的幫助,通過一系列的步驟,從理念開始,再從理念到理念,最後下降到理念而終止」。[13]它比推論更精確、更真實,獲得的是真理性的一般認識,最終把握到善的理念。

我們不要以為柏拉圖在此所說的是認識發展過程的四個階段,那將違背其區分理念與事物的基本原則。實際上這個過程不是從低到高的發展,而是靈魂的轉向。正如「洞喻」所示,我們不可能通過洞壁上的影像認識身後的事物,除非轉過身來;我們不可能知道太陽是萬物的主宰,除非被拉出洞外。我們對理念的認識也是如此,它是靈魂的四種功能依次轉向的結果。於是,先天性在此不再象回憶說那樣表現為具體的知識,而是表現為認識的功能。

(三)靈魂學說

顯然,回憶說和靈魂轉向說都與「靈魂」有關。概括而言,柏拉圖的靈魂學說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內容:靈魂的本性及其與物體的關系;靈魂的構成和等級;靈魂的回憶和靈魂不朽。

柏拉圖主要從靈魂與運動的關系來規定靈魂的本性,他認為「從外面獲得運動的事物無靈魂,自身內即有運動的事物有靈魂」,因此,「自我運動即是靈魂」,[14]所以,「靈魂是所有已經存在、現在存在、將要存在的事物以及與它們相反的事物的第一源泉和運動因」。[15]

關於靈魂與物體的關系,柏拉圖明確指出:「按照自然的規定,靈魂先於物體。物體是第二位的、後生的;靈魂是統治者,物體是被統治者,這千真萬確是最真實最完善的真理」。[16] 二者的這種關系,決定了它們不是二元並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靈魂運動、統治、支配物體,另一方面,物體在有益和有害的雙重意義上反作用於靈魂。譬如恰當的身體鍛煉可以凈化靈魂,不良的習慣會造成奴役靈魂的身體狀態,雙親的生理缺陷和不良環境的熏陶是造成靈魂缺陷的主要原因。

在柏拉圖看來,靈魂是由不同的部分或要素構成的。他把人的靈魂區分為理性、激情、和慾望三部分,認為圓形的頭腦是理性靈魂的居處,它位居全身頂端,以便高瞻遠矚,指揮全身;胸部是激情靈魂所在地,置於理性之下並受其指揮;腹部則是慾望靈魂的居所,受理性和激情制約。當理性支配靈魂時,靈魂正當地統治著肉體,反之,當慾望支配靈魂時,肉體反常地毀滅著靈魂。靈魂不僅有構成部分,還有高低不同的等級。從廣義講,世界靈魂最高,是神的影像和第一個創造物;其次是人的靈魂,獨具理性;再次是動物靈魂,雖無理性,卻有慾望和激情;最低是植物靈魂,只有慾望。人的靈魂也有等級。在《斐多羅》篇中,當他以神話方式說明靈魂因失去翅膀不能上升到天上的理念領域而跌落地上,附於肉體作為暫居之地時,曾經列舉了九流靈魂的投生等級,認為這些等級可以轉化,公正生活的可以升到較好的一級,反之則要降到較壞的一級。[17]

柏拉圖的靈魂回憶說一如前述。他堅信靈魂不朽,並且為此進行了理論上的論證。首先是回憶說論證。既然學習就是回憶,「我們必定是從某個先前狀態獲得我們現在回憶起的東西。但是如果靈魂在進入人體之前不存在,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命題也證明了靈魂是不朽的」。[18] 其次是運動說論證。凡是具有永恆運動的事物都是不朽的,只有自我運動才能永不停止運動。靠它物的運動不可能永恆,而靈魂就是自我運動,因此,靈魂必然是沒有生成的、永恆不朽的。最後是神聖性論證。按希臘人的流行觀念,靈魂具有認識神聖事物的能力。任何神聖的事物都是不朽的,所以,靈魂本身也應當是不朽的,否則就無法認識。

柏拉圖的靈魂學說實質上是關於人性即人的本性的理論,對後來的西方思想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其中的靈魂能動說、等級說直接影響了亞里士多德的靈魂理論;理性、激情、慾望三要素及其關系的觀點成為後來很多人討論靈魂、德性或人性問題時的標准性說法;靈魂回憶說是先驗論哲學的最早表述;靈魂不朽說不僅是宗教神學的支柱性理論,也是倫理學倡導道德生活的必要前提。

顯然,由於柏拉圖將可知世界與可感世界截然對立起來,無論回憶說還是靈魂轉向說都不可能解決知識的問題。盡管他試圖通過分有說和摹仿說將兩個世界聯系在一起,從而既保證知識的獲得又說明現象存在的依據,但是隨著思考的深入和問題的發展,他發現這兩個世界的劃分遇到了不少困難,自己苦心建立的理念論存在著許多矛盾。以追求真理、熱愛智慧為己任的柏拉圖沒有迴避矛盾,而是以雖然痛苦但卻坦誠的態度對自己前期的思想進行系統的反思省察,並在反思的基礎上做出了重大修正。

[1] 《古希臘哲學》,第236頁。

[2] 《古希臘哲學》,第492頁。

[3] 《古希臘哲學》,第265頁。

[4] 《古希臘哲學》,第323頁。

[5] 《古希臘哲學》,第310頁。

[6] 《古希臘哲學》,第311頁。

[7] 《古希臘哲學》,第312頁。

[8] 《古希臘哲學》,第313頁。

[9] 《古希臘哲學》,第317頁。

[10] 《古希臘哲學》,第284頁。

[11] 《古希臘哲學》,第251頁。

[12] 參見《古希臘哲學》,第270—280頁。

[13] 《古希臘哲學》,第313頁。

[14] 《古希臘哲學》,第281頁。

[15] 《古希臘哲學》,第390頁。

[16] 《古希臘哲學》,第391頁。

[17] 《古希臘哲學》,第283頁。

[18] 《古希臘哲學》,第258頁。

四、對理念論的反思和修正

柏拉圖對理念論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巴門尼德》篇前半部分。在這篇重要著作中,柏拉圖以巴門尼德作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打著批判「少年蘇格拉底」的旗號,以分有說為批判對象反思了自己早期和中期的一些基本論點。

(一)對理念論的反思

第一,關於理念的普遍性問題。柏拉圖的理念論具有濃厚的價值含義,所以雖然按理念論所說,每類事物都有一個同名理念作為存在的根據,但是對樹、火、人等自然物是否存在理念的問題,他卻猶疑不決;對頭發、污泥、穢物等低下事物,他更是決口否認有同名的理念存在。然而這樣一來,勢必將否認任何事物都因理念而存在的理論前提。於是,柏拉圖對這個引起他不安的問題採取了迴避的態度,「恐怕陷入無底的謬說泥坑中而殄滅。」[1][1]

第二,關於理念的被分有問題。事物分有理念而存在,這是柏拉圖堅定不移的信念。至於怎樣分有,他以前避而不談,但現在卻不能再迴避了。柏拉圖承認,事物對同名理念的分有隻能有兩種方式,即或是整體分有或是部分分有。但這兩種方式都有困難,因為理念的首要特性是單一完整性。如果一個理念整個地被許多同名事物分有,那就等於說一個理念同時整個地存在於許多個別事物中,這樣就導致了理念同其自身的分裂,破壞了自身單一性。如果事物分有理念的一部分,那就破壞了理念的完整性,把同一理念肢解成很多部分了。不僅如此,在分有「大於」、「小於」、「等於」等理念時,還會出現非常荒謬的結論:分有「大於」的事物必須小於「大於」(因為它只是部分分有),也就是說,是「小於」使事物分有「大於」從而成為「大於」的。分有「等於」、「小於」時也會出現類似情況。既然只能有兩種分有方式,而這兩種方式都難成立,那麼分有說本身是否成立呢,柏拉圖感到左右為難。

第三,關於理念被摹仿的問題。在分有說遇到困難時,柏拉圖又搬出摹仿說來辯解。他說,所謂萬物摹仿理念,無非是說它們被造得類似理念。但是,這種辯解不僅於事無補,反而引出了新的麻煩。因為如果個別事物類似理念,理念也就類似個別事物。它們之間之所以類似(即有共同性),只能是由於分有了同一個理念的結果。如此類推,第一個理念和事物類似是共同分有了第二個理念,而事物、第一理念和第二理念之間的類似還得靠分有第三理念……。所以,如果理念與分有它的事物類似,就會引出新的理念而且是永無止境的。

第四,關於理念、神和我們的關系問題。通過上述三個反思,柏拉圖雖然已感到把理念分離出來作為獨立存在「真是困難重重」,但他敏銳地指出,這些困難還不是最大的,真正「駭人聽聞」的「巨大困難」是由此產生的兩個嚴重後果。因為如果分有說和摹仿說都不成立,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的聯系就會割斷,就會推出兩個無法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結論。首先,「美本身、善本身及其它我們認為自身存在的理念,是不為我們所認知的。」本來是作為認識對象而設立的東西現在由於各處一域竟然無法認識,它還有什麼意義呢?其次,「如果神是最完美的主人,具有最精確的知識,那麼,他作為主人不能統治我們,他的知識不涉及我們或我們世界的任何事情。我們的權威不能伸展到神,我們的知識也不能知道神聖的事物。如此推論,神不是我們的主人,不知道人類的事情」。[2][2]

http://ke..com/view/18644.htm

後人對他的評價以及對他的肯定:

柏拉圖是一個詩人和神秘主義者,也是哲學家和論辯學家.他以罕見的程度把邏輯分析和抽象思維的巨大力量,同令人驚奇的詩意的想像和深邃的神秘感情結合起來.

柏拉圖是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美學家,他提出的問題不但籠罩著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論域,迄今也仍然是美學必須思考的。
柏拉圖的文藝思想,包括以客觀唯心主義為基礎的文藝本質論,以極端功利主義為特徵的文藝功用論,具有宗教神秘主義色彩的文藝創作論,其完整性和豐富性遠遠超過了以往的古希臘思想家,為西方文藝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A. 就文藝對現實的關系來說,柏拉圖肯定了文藝摹仿現實世界,卻否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因而否定了文藝的真實性,也就是否定了文藝的認識作用。
B. 就文藝的社會功用來說,柏拉圖明確肯定了文藝要為社會服務,要用政治標准來評價,這樣就抹殺了文藝的藝術標准;柏拉圖強調理智,壓抑情感,抹煞了文藝的娛情作用。
C. 就文藝創作的原動力來說,柏拉圖的靈感說抹殺了文藝的社會源泉。
柏拉圖對後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古羅馬時期的朗吉弩斯繼承和發展了柏拉圖的浪漫主義傾向;普洛丁創立了新柏拉圖主義學派;中世紀的奧古斯丁把柏拉圖主義同基督教神學結合起來,發表自己美學思想;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人文主義者在佛羅倫薩建立了柏拉圖學院建立柏拉圖學園;啟蒙主義運動中,德國的溫克爾曼和英國的舍夫茨伯里都是新柏拉圖主義者;在浪漫主義運動中,赫爾德、席勒、施萊格爾、雪萊都受到柏拉圖的影響。柏拉圖建構了美學史上第一個美的哲學,直到被康德主義所取代。

http://www.mytide.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4&ID=248
http://bbs.zxrs.net/dispbbs.asp?BoardID=31&ID=40399

8. 什麼是人為法什麼是自然法敘述林奈的成就。

在理論和方法上,林奈吸收了自然分類法的許多成果,如瑞士植物學家鮑興雙名制命名法,英國生物學雷伊在植物分類與動物分類中的成就。在進行生物分類學研究之初,林奈改進了鮑興的雙名制命名法中的不足之處,建立了以人為分類法為基礎的屬名與種名相符合的新的雙名制命名法。

林奈的雙名法的基本原則與鮑興的基本相同:即用兩個詞來給物種命名。但在本質上與鮑興的雙名法有所區別:鮑興的雙名法中兩個詞不完全是屬種結合的分類學概念。所謂屬種結合,即屬名在前,是一個名詞;種名在後,為一個形容詞。林奈的新雙名法在生物分類及語義的表達兩方面上,分別做到了屬種結合及名詞與形容詞的結合,因此這一命名法簡單明了。林奈運用這種新雙名制命名法,給他所知曉七百種植物和四千四百種動物做了統一的命名。例如,按照林奈的雙名制命名法,食肉獸獅、虎、豹的學名分別是這樣表達的(前面的名詞說明它們是同一個屬,後面的形容詞用來表明它們是不同的種)

9. 自然辨證法的創作吸收了哪些時代成果

19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恩格斯寫成了一部反映自然和自然科學基本規律的傑出著作——《自然辯證法》.該書一方面從自然科學成果中吸取了大量哲學精華,另一方面又用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分析和研究了自然學的問題.他指出,物質的任何的有限的存在方式,包括星雲和太陽,都是暫時的,只有物質世界和它的運動才是永恆的、無限的.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以19世紀自然科學成就為依據,總結出自然界運動變化的基本規律,客觀地描繪了自然界中各種關系和種種聯系交織起來的圖景,控索了自然界的發展前途,精彩地闡明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的科學觀.它的確立,是人類科學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性變革,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哲學的豐富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是20世紀現代科學技術產生的思想基礎,並且成為指導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學的理論武器.

10.  自然電位法

10.1.1基本原理

在自然條件下,無需向地下供電,地面兩點間通常能觀測一定大小的電位差,這表明地下存在著天然電流場,簡稱自然電場,這種電流場主要由電子導電礦體的電化學作用以及地下水中電離子的過濾或擴散作用等因素所形成。良導電礦體在地下水位面上、下部分之間的氧化還原作用產生電化學場;溶液經岩石孔隙滲透時,由於岩石顆粒對正、負離子有選擇的吸附作用形成過濾電場;當兩種濃度不同的溶液相接觸時便產生擴散電場。不同成因的自然電場,在分布范圍、強度和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特點,並且與地質及地球物理條件有關。自然電位法就是通過觀測和研究自然電場的分布特徵來解決地質問題的一種方法。

10.1.2觀測方法

自然電位法(Self-Potential Method)主要有電位觀測法和梯度觀測法。

通常兩種方法應用較多的是電位觀測法,觀測時將 N電極放置在遠離勘探目標且電場穩定的正常場區內,M電極沿測線逐點移動進行電位測量。對於面積性勘探工作,應將各測點的電位值均換算成同一N電極點,並設其為零電位值。電位梯度觀測法是使 M、N測量電極保持一定距離(通常等於1~2個測點距),沿測線同時移動,逐點進行電位差△U觀測,記錄點定在 MN之中點。

10.1.3技術要求

(1)布置測線要選擇地形平坦、覆蓋較均勻的工作場地,對於地形突變需作相應記錄;應盡量遠離電力線、變壓器以及一切人文干擾。

(2)測量電極應採用不極化電極,電極間極化電位差不得大於±2mV。

(3)測線應垂直於勘探目標的走向。

(4)採用電位測量方式時,無窮遠極至測線中心的距離應大於測線長度的2倍以上。

(5)在進行普查時,預計的異常范圍內至少要有一條測線穿過異常,異常范圍內測點不得少於3個;在詳查時則要求有3~5條測線穿過異常帶,異常范圍內測點不少於5個。

(6)為確保成果質量,系統檢查工作量一般應為測區總工作量的3%~5%。當不能確定精度級別時允許增加檢查工作量,但檢查工作量增加至測區總工作量的20%,仍然證明觀測質量不符合要求時,則受檢范圍內的工作量應予以報廢。觀測工作總精度以均方相對誤差衡量,其分級及誤差要求見表10-1。

表10-1自然電位法質量分級及誤差表

系統檢查觀測結果應按下式計算均方相對誤差,並應滿足設計要求: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式中:Ui為第i點原始觀測數據;Ui′為第i點系統檢查觀測數據;

為第i點Ui與的平均值;n為參加統計檢查計算的點數。

各檢查點的相對誤差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它的分布應滿足如下要求:①超過實測精度的測點數應不大於受檢點總數的32%;②超過兩倍實測精度的測點數不大於受檢點總數的5%;③超過三倍實測精度的測點數不大於受檢點總數的1%。

10.1.4成果表達形式

(1)梯度測量的剖面平面圖及縱向梯度平面圖;

(2)電位測量的剖面平面圖及等位線平面圖;

(3)典型剖面上的綜合剖面圖;

(4)地質推斷解釋成果圖。

10.1.5資料解釋原則

(1)成果解釋推斷以定性解釋為主,即判斷異常源的性質及大致范圍、產狀等;

(2)單條剖面異常點不得少於3個,並且剖面平面圖中異常有規律可循;

(3)從等位線分布特徵來看,異常體在地表投影部分電位變化較慢,而在異常體邊緣電位急劇變化,可根據等位線梯度變化程度確定異常源;

(4)推斷解釋時,還應識別各種干擾因素,如天然場源的變化、地形起伏、各向異性以及覆蓋不均勻等導致電場畸變形成的假異常;

(5)根據定性解釋結論並結合實際地質情況,最終作出地質推斷解釋。

10.1.6儀器設備

電法常用儀器設備見表10-2。

表10-2電法常用儀器設備一覽表

閱讀全文

與自然成果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