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江西省玉山縣三清山有什麼「絕」色風景
首先是三清山的奇峰怪石,奇花異草,其次是霞光雲霧等自然風景,這些都是值得觀賞的絕色風景。
『貳』 三清山的演化歷史
三清山的第一次大海浸發生於14億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時三清山地區的地殼運動正處於「地槽」沉降階段,海水浸沒達4億年之久,沉積數千米厚的雙橋山群的復理式海相碎屑岩,並夾雜有海底火山噴發物。在「晉寧運動」後,才結束了地槽式沉降歷史,地殼開始逐漸回返上升,出水為陸,三清山地區進入相對穩定的「地台」階段。10億年前,三清山地區成為華南洋中的一個島弧,9-8.5億年前後,洋盆消失、揚子古板塊與華夏古板塊碰撞,三清山地區恰處於古板塊結合帶。中生代以來,陸內A型俯沖與陸內伸展奠定了地質構造和地理格架,為三清山花崗岩地質地貌的形成、生物的繁衍以及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地質環境。
約9億年前後,揚子古板塊與華夏古板塊碰撞對接,並成為Rodinia超大陸的組成部分,留下了珍貴的古洋殼殘跡即蛇綠混雜岩帶(9.68億年)和蘭閃石片岩(8.66±0.14億年),是古板塊對接和晉寧造山運動的重要見證。8.3~8億年前進入裂谷期,Rodinia超大陸裂解,三清山位於揚子大陸板塊與華南裂谷海盆之間的過渡帶,形成了海相磨拉石—復理石和雙峰式火山岩建造。南華紀早期,區內處於濱海—陸表海的沉積環境中,以碎屑建造沉積為主;隨之「雪球事件」出現,留下了古冰川活動的遺跡—南沱組冰磧岩。
震旦紀,陸殼基本固結,氣候轉暖,冰雪消融,到了震旦紀末期,發生第二次大海浸,海水浸沒達1.6億年之久,一直延續到奧陶紀末期,沉積4000多米厚的淺海相砂頁岩和碳酸鹽岩類,並含有三葉蟲、筆石和海綿等海相古生物化石,沉積了一套淺海相泥硅質和碳酸鹽建造。經奧陶紀末期的「加里東第一幕」造山運動,三清山從此完全脫離海水環境,不再接受沉積。在距今4.4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雖發生第三次大海浸,但海水僅到達三清山東南角的邊緣部分。2億多年前,三清山結束了長期的海洋歷史,開始進入內陸發展的新階段。1.8億年前,侏羅紀晚期與白堊紀,三清山區域內發生異常強烈的造山運動,即燕山期運動,並伴隨有大規模的酸性岩漿浸入活動,從而奠定三清山構景的地質基礎。中生代是三清山花崗岩成岩、成山的重要時期,也是花崗岩地質、花崗岩地貌、花崗岩生態的奠基時期。此後,又通過新生代的變化,才造就了現今的奇特的花崗岩景觀和獨特的生態系統。
三疊世印支運動之後,三清山及其相鄰地區為陸內地勢相對較低的復式向斜。此後,才逐漸形成今日所見的盆嶺地貌格局。
在中—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盆嶺雛形期,由於歐亞板塊與古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區內發生了強烈的燕山期陸內造山動動,隨著贛東北深斷裂的陸內俯沖作用,形成了北東向三清花崗岩基,懷玉山脈開始呈擠壓型「坳中隆」式低緩隆起,並逐漸發生弱剝蝕,兩側出現陸相盆地。當時,包括三清山在內的古歐亞大陸與古北美古大陸曾是相連的。
在晚白堊世盆嶺伸展成型期,進入喜馬拉雅期,地殼於造山後,強烈伸展,發生大規模斷塊作用。懷玉山脈急劇隆升,強烈剝蝕,花崗岩體暴露地表,估算剝蝕厚度約4000~5000m。山脈兩側作不均衡斷陷,形成紅色碎屑岩斷陷盆地,北側盆地規模較小,南側信江斷陷盆地規模大,堆積紅色碎屑岩厚度2000~3000m。山體與盆地存在巨大反差。是懷玉山脈主要的形成期。歐亞古大陸與北美古大陸開始分離。在古近紀至新近紀盆嶺緩變期,為地殼強烈伸展後的相對休眠期,山體剝蝕微弱,盆地萎縮,缺失沉積。
在第四紀盆嶺改造期,地殼作波浪狀緩慢抬升,在懷玉山脈上部和近山麓地帶的三清湖喀期特峰林都保留有3級夷平面,信江河谷形成3級階地。從懷玉山山脈、山麓至信江盆地,地殼隆升幅度依次降低。同時沿部分斷裂,發生差異升降作用。三清山受周邊所圍繞的3條正斷裂控制,再次緩慢抬升,在懷玉山脈隆起的背景下,形成「隆上隆」,成為懷玉山山脈的最高峰,也是三清山峰林景觀的造景時期 。
『叄』 三清山的作文
三清山方圓兩百二十平方公里,因主峰玉京、玉虛、玉華三峰似道教鼻祖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巔而得名,其頂峰海拔達1816.9米,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三清山歷經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終以其雄奇險秀的神采成為大自然的瑰寶。三清山以山嶽、古松、雲霧、飛泉、道教古建築稱奇,怪峰異石仙跡神工,古松奇花萬姿千態,飛瀑流泉瑰麗多彩,雲海神光變換莫測,人文景觀粗獷古樸,可謂處處有美景,時時露神韻。歷代文人墨客不辭攀登之苦,紛紛登山吟賦,留下了「攬勝遍五嶽,絕景在三清」、「江南第一仙峰,天下無雙福地」等無數贊譽。當代著名的散文家秦牧則把三清山描繪成「雲霧的家鄉,松石的畫廊」。更有許多專家學者和遊客贊美三清山「東險西奇、北秀南絕,美在自然,奇在深幽,兼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山之煙雲,匡廬之飛瀑」。三清山集奇特的自然景觀和神秘的道教文化於一身,是造物主給世人的豐厚饋贈。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開展風景名勝資源普查,三清山逐漸顯露出她那令人驚異的芳容。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三清山,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從完全原始狀態的深山幽林,逐步成為一個景觀獨特、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並呈良好發展勢頭的風景游覽區。到本世紀初,三清山將成為文明遐邇、交通便捷、環境優美的國家一流風景名勝區。三清山風景區旅遊棧道是一條平均海拔1600米、長4600米的旅遊棧道,專家認為,這不僅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旅遊棧道,而且其設計之奇巧也實屬罕見。這條旅遊棧道位於三清山西部,又稱西海岸棧道。14億年前的地質變動使三清山三次沉入大海,現海拔1600米的西海岸棧道就與古地質時代的海岸線基本一致。西海岸棧道通體灰白,全部由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如玉帶沿懸崖峭壁蛇行延伸,其中3600米甚至沒有一級台階,最窄處僅有90厘米。遊客到此,必定是背部緊貼萬仞崖壁,任腳下翻滾松濤陣陣,極目遠眺,更有氣勢磅礴的雲海直到天際。人們可在棧道上行走吟唱,任山風吹拂,盡情體會雲中漫步的感覺。西海岸棧道耗資2000多萬元,把自然景觀雲集的梯雲嶺景區和人文景觀薈萃的三清宮景區連為一體,其安全系數極高,經過了反復的加力和拉力實驗。三清山雖然已經有了世界最高最長的高空旅遊棧道和觀看野生動物的安全平台,但為進一步構架三清山風景區,三清山的東部環線棧道正在運籌之中。屆時棧道將在東部山間眾多瀑布中穿行,山、水、人將合而為一。女神峰屬三清山三大絕景之一,位於三清山之南,面玉京峰而立,高86餘米,遠眺近觀,從各個角度審視,此峰皆形如少女,豐滿秀麗。她高鼻樑,櫻桃口,圓下巴,秀發齊肩,正襟端坐,凝神沉思;雙手托著兩棵古松,意若要使春色永駐人間。其峰渾然似鬼斧神工,成就了這尊藝術珍品。相傳姑娘本是山下一采葯老人的獨生女兒,為救護眾鄉親,泄露了玉帝要把三清山淪為中海、把百姓變為人魚的天機,才遭玉帝懲罰而化為石峰的。萬芴朝天位於玉京峰東南。此峰拔地而起,立面平薄。由於花崗岩垂直節理發育分化,峰體岩石如削,形成一片片長條裂隙,線條均勻,狀如竹簡,故名。相傳,太上老君在玉京峰與眾仙下棋,忽然聽到山崖下一聲巨響,老君轉首俯視,見一條巨蟒破岩而出,欲害不遠處一位老婦,老君心發慈悲,順手擲下竹簡經書將巨蟒鎮住。現在簡書峰下有一巨石騰空而起,其狀如蟒,近處有一險岩形似村婦。傳說把這一景點的幾個景物貫串起來,給遊人增添不少情趣。仙苑秀峰位於岩瓏峰西,拔地而起,崎秀出,故名。峰體四周岩絕壁陡不可攀,頂上岩石參差突起骨幾株虯松破石而出,姿態飄灑。玉京峰俗稱廣平尖,異名孔明尖。位於三清山的中心,與玉虛、玉華兩峰鼎峙屹立,海拔1816.9米,是清山第一高峰。《魏書釋老志》載:「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三清山系道教名山,其最高峰故名玉京峰。峰頂突出有兩大岩石。東側岩石峭壁上鐫有「玉京峰」三個楷書大字,頂端平坦約會1平方米,中間有一方石,刻有棋盤,傳說是太上老君與眾仙下棋處,人稱「棋盤石」。其東南側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測繪局的鑄鐵覘標一座,為玉京峰的標高點。西側岩石地勢空曠,上有兩塊相連的巨石,鋒如刀刃,很難立足,岩壁上鐫有「升天石」三字,比東側岩石要高3.08米,「此處離天十八丈」,是三清山的極頂。玉京峰氣勢雄偉,高聳雲天,東、南、西三面岩石如峭,崢嶸險峻。峰下西北側是飛仙谷,深邃莫測。北面有登極嶺,石磴蜿蜒曲折直達峰頂。身臨其巔如在九霄,腳下絕壁千仞,危崖欲墜。周圍群峰交織,幽壑縱橫,俯視令人頭暈目眩。站在峰頂遠眺,極目煙巒無際處,天上人間一望中。「值天朗乞清,則匡廬,鄱水隱然指顧間」。玉京峰南面,蓬萊三峰隔壑而列,陡峭秀麗,蔥蘢嬌翠,奇美動人。玉京峰頂看日出是一大奇觀,旭日東升如錦上金盤,美不勝收。遇有雲霧又是一番景色,時而蒼茫如海,時而縹緲如紗,遊人邁步雲中走,伸手可以把雲抓,儼然人間仙境。玉簾瀑布位於三清山石鼓嶺這上的幽谷叢林中。此瀑分數股,有的緊依崖壁,蜿蜒曲折,時斷時續;有的懸空而下,如水簾垂下。距此瀑一里左右處,又有一大瀑布從懸岩上飛落,高34米余,上寬18米余,下寬30米,遠看宛如一掛白玉珠簾高懸於天際,近看又似萬斛珠璣,凌空抖落。風雷塔在龍虎殿北的懸崖上。宋代建築。前臨深谷,氣勢雄偉。塔以懸崖上之巨石為基,用花崗石分塔底、塔身、塔頂三段雕鑿干砌迭成,6層5面,塔檐角稍向上翹,塔頂為攢尖式。塔高2米,古樸玲瓏,是三清山古建築的明珠。風雷塔離王祜墓不遠,原為王祜墓的附屬建築,當時從堪輿觀點出發為避山口之風而建,故名「風雷塔」。風雷塔周圍蒼松挺立,景色綺麗。這里東面臨壑,視野開闊,是觀雲海看日出的好場所。觀音聽琵琶位於三清山之南、梯雲嶺下。萬里河漢間,群峰攢簇,其中一石峰如老僧端坐,左手抱琵琶,右手撥弦;又有一峰形如觀音大士面僧而立,煞似凝神聆聽琵琶仙樂。山風徐徐,流泉鏗然,眺望此峰,耳邊似有琴聲。猴王觀寶在二橋墩北。此石如猴子蹲坐,手抱寶物觀賞。巨蟒出山位於三清山之南,與女神峰相峙。此峰緊傍峭壁,從深谷中兀突勃起,直沖雲天,高120餘米,峰端形如蛇首,峰腰略有粗細,似蛇身挺立,酷似巨蟒朝天猛竄,氣勢逼人,可謂稀巨奇景。相傳它就是玉帝派來移山造海的黑蟒將軍,它從東海借來水,正欲出洞興風作浪,被女神靈芝用長藤兜地一勒,頓時行動不得,死後便化為石峰。南清天門峰位於玉京峰西北,與靈龜峰對峙,兩峰中間是三清福地三清宮的要隘天門。峰居三清宮北,形家乾亥為天門;又《老子》有「天門開闔」語,道家指心或鼻孔為天門,故名。天門峰海拔1568米,地形高曠,從工業區面登峰,要攀一段峭壁到達峰頂,因岩石難登,古人在石壁上刻有「天梯」兩個大字。峰頂是一巨大花崗岩體光潔平坦有數百平方米。站在頂端石上,視野開闊,東海奇觀,西山夕陽,北坡層巒,南頭主峰,盡收眼底。腳下三清宮,清華、凈衣、涵星三池,九龍松林,一覽無遺。峰上松樹蔥蘢,怪石累累,有紫煙石、雷公石、丹爐石、費隱石、朝陽洞等名勝。
『肆』 三清山和黃山哪個更美
黃山只是開發得早,虛名大已!論風景和可觀性,不可與三清山相提並論!
『伍』 江西三清山集團怎麼樣
三清山集團 快速發展中的上饒市三清山集團 朝著「打造世界級品牌,邁向世界級水平」的目標,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積極融入上饒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一個樞紐」、建設「四個基地」的發展格局,全力實施了「大三清、大旅遊、大產業、大發展」戰略,做大、做強、做優三清山旅遊產業,組建並發展壯大了上饒市三清山旅遊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集團簡稱:上饒市三清山集團)。截止2008年底,集團公司注冊資本5115萬元,總資產達22464萬元,凈資產9604萬元。內設五個部門:綜合部、人力資源部、財務審計部、市場營銷部、事業發展部;擁有管理型分公司7家:景區管理分公司、門票管理分公司、門禁管理分公司、監保分公司、保潔分公司、轎業管理分公司、導游管理分公司;經營型子公司6家:上饒市三清山園林建設有限責任公司、上饒市三清山水務有限責任公司、上饒市三清山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上饒市三清山賓館、上饒大三清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上饒大三清酒店有限責任公司;發展型子公司1家:上饒市三清山景區開發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參股公司2家:江西三清山索道有限公司、江西上饒三清山金沙索道有限公司。經營范圍涉及景區景點開發建設、服務區建設、景區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轎業服務、導游服務、水資源開發利用、園林建設、物業開發管理等。集團公司現有員工350人,其中具有大、中專以上學歷的197人,管理人員62人,集團公司管理的景區講解員157人,轎工292人。 在喜迎建國六十周年之際,三清山集團人將繼續發揚「尊重科學、務實創新、眾志成城,敢於追夢」的「三清山申遺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發揮三清山的資源優勢和企業發展優勢,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機制體制創新為動力,以資本為紐帶,緊緊圍繞三清山景區容量擴大、旅遊接待設施提升、旅遊環境優化等方面,加大項目開發和實施力度,積極完成增資擴融工作,加大市場拓展、機制創新的力度,通過特許經營與市場競爭相結合、委託管理與多種經營相結合、景區建設與盈利性投資相結合,不斷夯實基礎、壯大實力,拓展經營領域,創造優良的經營業績。爭取3—5年內,在旅遊服務接待、旅遊商品、酒店管理、風景旅遊資源開發與管理、旅行社管理、交通運輸、廣告業、房地產、電子商務、娛樂演藝、農副土特產品經營等領域取得突破性發展。到2012年,力爭集團公司經營性投資達10億元,年銷售收入達到2個億,把集團公司發展為成長穩健、業績優良、實力雄厚的國內一流旅遊企業。
『陸』 三清山集團的企業簡介
江西三清山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是江西省首家民營旅遊企業集團。從一九九五年九月投資興建三清山索道以來,經過十年的艱苦創業,已發展為擁有十六家子公司、員工近八百人、資產達五億元的集團公司。產業也從單一的索道經營,發展為以旅遊業為主,兼營房地產、茶葉種植加工、信息傳媒等多元化產業。二ОО五年實現營業收入18415.6萬元,比上年增長100.4%;實現利潤2233.0萬元,比上年增長77.1%;上繳稅金1760萬元,比上年增長67.2%。成為上饒市的納稅大戶。十年來,三清集團一步一個跨越,一年一個台階,取得了輝煌業績。當今,汽車、購房、旅遊已成為人們三大熱門消費,三清集團產業發展定位就佔了其中兩大熱點。十年前,作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三清山,遊客不到二萬人,三清集團瞄準市場,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在三清山興建起了當時亞洲最長、跨度最大的索道。開啟了山門,使三清山天塹變通途,從此遊客逐年遞增,二ОО五年三清山年接待遊客達六十餘萬人次。三清集團在發展的路上永不止步,多年來不斷把積累的資金投入企業的再生產、再發展。先後興建了天門山莊酒店(三星級)、上饒三清大酒店(三星級)。特別是自二ОО三年以來,投入巨額資金參與婺源這個「中國最美鄉村」的古村落、古建築、古文化的保護、修繕及環境的整治,完成了對江南儒商第一村——思溪延村、江南第一深洞——靈岩洞及婺源現存最大的原始森林——石林等景區景點的開發;收購並完成了對江灣大酒店(三星級)的改造,使江灣大酒店成為婺源賓招行業龍頭企業。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三清集團把企業的觸角沿伸到房地產業的開發與建設。在重慶、海南及本省貴溪市和三清山南山投入大量資金,拉開了房地產開發建設及銷售的序曲。壯大了企業的經濟實力。婺源綠茶曾是帝王貴族的高檔消費品,一九一五年與茅台酒同獲巴拿馬金獎。然而,婺源綠茶未能享受茅台酒「萬千寵愛於一身」。為此,三清集團投資兩千餘萬元在遠離人居、遠離污染的國家森林公園興建千畝生態茶園。目前,茶園青翠欲滴,鬱郁蔥蔥,產出的「婺茗」茶由於品位高、質量好,不但受到消費者青睞,還獲得國家有機茶的三個認證書。在二ОО五年韓國舉行的世界茶博會上獲得銀獎,二ОО六年四月,在上海舉行的第十三屆世界茶博會上又一舉奪得「金獎」。三清集團堅持「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在企業得到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員工物質和文化生活,努力讓員工與企業同發展、同進步。如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了全體員工的後顧之憂。三清集團注重兼顧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同發展的企業宗旨, 多年來,累計投資達四億多元;累計上交國家和地方稅收五千多萬元;安置下崗再就業人員及待業人員幾百人,並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從二00三年以來,三清集團用於困難群體的捐款就達一百餘萬元,連續三年共資助了三十名貧困學子步入大學殿堂;為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三清集團也因此榮獲江西省勞動和社會保障A級企業和江西省和諧勞動關系模範企業;榮獲江西省「雙愛雙評」先進單位;榮獲上饒市誠信、納稅及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和優秀旅遊企業等榮譽稱號。
『柒』 鄱陽湖生態文明教育徵文啟示急需文章參考!!!急需,,速回!!
從生態文明的高度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大江網 2009-11-30 10:33
■尹世洪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的新型文明形態,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成果的總和。黨的十七大報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任務,並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的戰略高度,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布局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黨的執政理念的一次升華。因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立足江西、著眼全國、面向世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創造性實踐,是順應時代要求、建設生態文明、走新型發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生態文明示範區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世界性革命,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其核心是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作為行為准則,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態機制,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包括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和生態行為文明等多個方面。生態經濟區建設就是要使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朝著更加合理、更為協調的方向發展,包括經濟、社會、文化、制度、環境和人類行為方式的生態化轉型為一體的生態文明建設。根據這一理念,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戰略,就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充分發揮鄱陽湖地區的生態環境優勢,著力構建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永續利用的自然資源保障體系、自然和諧的城鄉人居環境體系、豐富多彩的生態文化體系、繁榮穩定的生態社會體系,力爭經過15年左右的努力,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生態優良、經濟發達、城鄉協調、生活富裕、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經濟區,成為具有較強帶動輻射作用、支撐江西崛起的生態經濟區,成為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生態文明示範區。
鄱陽湖是江西人民的母親湖,是全國最大的淡水湖,是屬於世界的「生命湖泊」。鄱陽湖水質如今常年穩定在Ⅲ類以上,周邊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標准。鄱陽湖對長江流域發揮著巨大的調蓄洪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特殊生態功能,構成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飲水安全和糧食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在這一區域探索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開發建設與綜合治理新路,意義十分重大。當前,全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正在加快,呈現出東中西互動的發展態勢,鄱陽湖地區處於我國東西部的接合部,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東南三角區的直接腹地,也是連接西部地區的重要水陸通道。在這一地區探索生態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模式與路徑,具有扎實雄厚的前期基礎與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江西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面對越來越大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壓力,必須盡快在經濟發展和保持「一湖清水」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通過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把保護與發展和諧地統一起來,就能更好地詮釋生態文明的理念,從而起到示範作用。
探索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實現生態與經濟的互動協調,即經濟活動要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實現包括第一、二、三產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的「綠色化」、無害化。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工業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地區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不注意合理使用資源和控制排放,結果付出了高昂的生態代價。以此為鑒,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就要以促進生態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路子,走出一條「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就是要充分利用江西生態環境好的優勢,統籌鄱陽湖和環湖地區的保護與發展。要堅持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為基礎,在生產領域大力推廣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在流通領域開辟綠色通道,發展綠色現代物流業和服務業;在消費領域倡導綠色消費,促進科學、節約和健康消費,促進人類行為方式的生態化轉型;在分配領域,體現以人為本的公平合理分配,構建和諧社會,從而實現江西「生態立省」與「加快發展」的有機統一,有效地踐行科學發展觀。
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就是要通過建立一個生態與經濟雙優的耦合系統,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良性互動的目標。一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發展企業循環經濟、園區循環經濟等微觀層面的基礎上,逐步構建完整的區域循環經濟體系,重點加大江銅、新鋼等龍頭企業的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工作,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在整個區域范圍內統籌規劃,使循環經濟的具體實施項目具有生產上的可行性和經濟上的合理性,在更大范圍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推動整個區域協調發展。二要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應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具有優勢的光伏產業,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沼氣等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在全社會倡導節約資源的觀念,努力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三要實施清潔生產。不僅在生產過程中要節約原材料、能源並減少排放物,同時也要求盡可能減少整個生產周期對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的損害。要改變傳統的強調物質生產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引導人們轉變傳統生產觀念,讓清潔生產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並成為政府、企業、社會的自覺意識和行為。總之,要通過建立經濟與生態互動發展機制,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良性循環的雙贏目標。
重視規劃主體功能區,優化區域空間結構
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因此,要在區域發展中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建立科學的空間開發秩序和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促進區域增長方式的轉變。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等條件,統籌考慮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我國國土空間進行主體功能區分類,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這是我國國土管理模式和區域經濟發展理念上的偉大創新。根據生態文明的新要求,通過主體功能區規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
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參照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可劃分為四類主體功能區,以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構築保護「一湖清水」的天然屏障,以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生態經濟的發展為鄱陽湖及其流域的保護提供堅強的經濟支撐,使各主體功能區真正建立在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前提的合理開發、科學發展的基礎之上。具體來說,在鄱陽湖核心區及周邊的廬山、三清山、龍虎山、龜峰、瑤里等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屬於禁止開發區,主要發展生態旅遊、生態文化,使其成為地區生態財富的富集區。在濱湖沿岸的生態脆弱地區,屬限制開發區,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產業,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引導超載人口有序轉移,逐步成為區域重要生態功能區。中心城市為優化開發區,南昌作為江西經濟文化中心,應強化其集聚與輻射功能,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龍頭。在重點開發區,充實技術設施,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經濟規模,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承接優化開發區的產業轉移和限制、禁止開發區的人口轉移,逐步成為支撐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載體。
在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優化區域空間結構,將有效解決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下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空間失衡的問題,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與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相協調。一是實行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在其財政政策、投資政策、產業政策、土地政策、人口管理政策等方面有所區別,確定不同的發展方向,從而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二是改變傳統的一味追求GDP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體系,對禁止開發區域,主要評價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對限制開發區域,要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的評價,弱化經濟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的評價;對優化開發區域,要強化經濟結構、資源消耗、自主創新等的評價;對重點開發區域,要綜合評價經濟增長、質量效益、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等,對各主體功能區分類管理的績效進行評價和政績考核評估。三是逐步推進體現公平的政策支持,促進健康有序生態機制形成。要加大環保投入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生態敏感區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使禁止開發區及限制開發區內的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達到當地的中等水平。
培育生態文化,發展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它是一種千古傳承的優秀文化。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就是以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生態安全為基本理念,以循環經濟、綠色發展為核心價值,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為載體,就是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培育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重要內容,生態文化的成熟度決定著生態經濟區的發展速度和質量。發展和繁榮生態文化是實施生態立省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全民生態意識和生態價值的培育,就沒有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基礎。綠色生態環境是江西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和最大的潛力,同時,也是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的最佳土壤。鄱陽湖地區生態文化源遠流長,湖區人民長期以來以獨特的生存智慧創造了極具魅力的生態文化,表現為對自然的熱愛、尊重、利用與保護。鄱陽湖地區生態文化如同清澈的湖水,潤物無聲,當地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真情,為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和提煉,重點挖掘瓷文化、茶文化、候鳥文化等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態文化資源;加強現代生態文化思想的宣傳教育,培育全民生態意識,把生態文化宣傳教育與倡導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結合起來,逐步形成全民崇尚自然、保護環境的行為規范。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要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要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狀況出發,調整政策導向,加大對生態環境的傾斜力度,用宏觀調控手段引導生態建設,加大環境保護和建設投入,著力建設和保護好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抓好造林綠化和森林資源保護,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從尊重自然規律、尊重科學的角度出發,加強對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態問題的治理。
制度創新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保障。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必須通過制度創新,建立一套有效的體制機制,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來保障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順利進行。一項重大戰略的實施,必須要有相應的體制機制和法律法規來保障。要倡導「保住綠水青山也是政績」的政績觀,把生態建設和保護成效納入幹部考核評價體系之中。改變生態保護區出現「綠色」貧困的狀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服務功能支付制度,使這些地區為保護生態環境所付出的生存發展成本得到全社會的承認,並得到應有的補償。
『捌』 了解的給點意見啊,三清山旅遊經濟發展中尚存在的不足有哪些啊
水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沒有水,也就沒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我們要保護水資源。
據統計地球表面的水儲量大約有140億億立方米,但淡水資源只有3.5億億立方米,在這有限的淡水資源中,僅有0.34%是人類可以利用的,由於分布不平衡,生活浪費,全世界60%的地區供水不足,嚴重缺乏用水,情況嚴峻。
各種有害的物質,如農葯、重金屬、化學物質、致病微生物、油類以及各種廢棄放射性物質……,被人為地排入水中,並超出了水本身的進化能力,於是就發生了水 污染。大量的污水物排入河流,造成內陸水域污染,繼而使湖泊和海灣污染,就連地下水也難逃厄運。水污染對人的健康危害極大,污水中的致病菌可引起傳染病的 流行。各種工業廢水、農葯等有毒物質排入水中,可使飲水人中毒。重金屬污染的水進入人體,會使人慢性中毒等等。
因而,我們要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節約用水、使用無磷的洗衣粉……。我們要大力宣傳水資源的保護知識,看見破壞水資源的行為,要向有關部門舉報。
保護水資源要從我做起,保護水資源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玖』 分析三清山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或市場競爭優勢
三清山要發展,第一,要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收入。特別是環衛人員,現在三清山環衛工作人員工資不升反降,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直接影響三清山的形象。第二,大刀闊斧改革,撤掉一批庸散人員,引進人才,這個特別嚴重,現在三清山裡一些機構里都是什麼人在主事。第三,合理分配旅遊收入,要讓每個三清人愛三清。第四,加強引入和扶持旅遊區里的特色產品產業,如特色農業或是特色食品等,解決旅遊區里產業的單一。第五,加強建設旅遊區的文化建設,如道家文化。真搞不懂,玉坑花2000多萬搞說明立面改造,就不能花點錢建設了大點的廟宇,這樣以後廟會什麼,提高人氣和一種文化,也讓遊客多了個去處。希望我的話多少有點作用
『拾』 三清山的來歷
三清山的第一次大海浸發生於14億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時三清山地區的地殼運動正處於「地槽」沉降階段,海水浸沒達4億年之久,沉積數千米厚的雙橋山群的復理式海相碎屑岩,並夾雜有海底火山噴發物。在「晉寧運動」後,才結束了地槽式沉降歷史,地殼開始逐漸回返上升,出水為陸,三清山地區進入相對穩定的「地台」階段。
10億年前,三清山地區成為華南洋中的一個島弧,9-8.5億年前後,洋盆消失、揚子古板塊與華夏古板塊碰撞,三清山地區恰處於古板塊結合帶。中生代以來,陸內A型俯沖與陸內伸展奠定了地質構造和地理格架,為三清山花崗岩地質地貌的形成、生物的繁衍以及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地質環境。
(10)三清山可持續發展成果擴展閱讀:
三清山不同成因的花崗岩微地貌密集分布,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崗岩地貌中分布最密集、形態最多樣的峰林;2373種高等植物、1728種野生動物,構成了東亞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環境;1600餘年的道教歷史孕育了豐厚的道教文化內涵,按八卦布局的三清宮古建築群,被國務院文物考證專家組評價為「中國古代道教建築的露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