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幫我寫一個教育教學工作中成功的案例
[摘要]教育是教與學的結合,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分不開的,針對個性化的學生和個性化的家長我們實行不同的教導方法,這就是因材施教。
[關鍵詞]教學 成功案例 心得
對於學生我大致分為四類:反應靈敏腳踏實地型的;反應不靈敏但腳踏實地型的;反應靈敏但不腳踏實地型的;反應既不靈敏又不腳踏實地型的。
下面僅以我所帶的一個學生為例簡單講述一下我個人在一對一教學中對反應靈敏的學生的一些心得體會:張震是一名初三的學生,剛來巨人時物理成績不是很理想,對物理也不太感興趣,但作為一名初三的學生在考試的壓力下他不得不學,但被動學習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他頭腦反應靈活,記憶力好,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告訴他學習就是要學不會的東西,而不是學一加一等於二,然後我在每次考試前都給他講述一些比較難的題,並讓他必須把它弄懂,並會做同一類型的題,因為每次周考、月考都考的是最近學的東西,所以每次考試都有一兩道題是他做過或見過類似的題,考完試後他經常會對我說」老師這次考試那道題咱們做過,那道題和咱們什麼時候做的題類似」「老師這次考試最後的大題只有我和我們班誰誰做對了」雖然那時他的成績不算很高,但一道題的成就感會大大提高他對物理的興趣,別人不會做的題他會,就使他產生一種成就感,使他對物理產生了興趣,自主的去學習物理來保持他曾得到的成就感,信其道,則親其師,他逐漸對我的話深信不疑,對物理更是興趣濃厚。
可以吧,找了很久的,加分吧。
B. 馬雲給了最開始的十八羅漢多少股份
馬雲給最初的十八羅漢,總共是30%的股份。
1999年3月,馬雲在家裡創辦阿里巴巴。與馬雲一起創業的一共是17個人,加上馬雲自己,就是18個人,也就是常說的阿里巴巴創業「十八羅漢」。
(2)周悅成果擴展閱讀
縱觀十八羅漢中,除了馬雲、蔡崇信、吳詠銘、金建杭、彭蕾、戴珊、蔣芳七位創始人已經入選「阿里合夥人」外,如今勉強算得上還活躍在阿里巴巴舞台上的只有謝世煌一人。
其中孫彤宇、金媛影、麻長煒、樓文勝、師昱峰或已休假,或頂著「顧問」之銜,早已無法插手阿里巴巴的具體事務。剩下的韓敏、饒彤彤雖職務在身,卻也遠離杭州阿里總部。只有周悅虹、盛一飛兩位乃在杭州的淘寶城辦公,但二者的職位都不算太高。
仔細品味這些早已在媒體眼前隱形的創始人的經歷,可以發現,他們中有些能力有限,有些職場坎坷,阿里從18人的小團隊發展到2萬多人的國際化大公司,在這一輪輪的更新換血中他們難免被「新進」力量所超越,以致於最終走向「邊緣化」。
C. 周悅的沈陽建築大學教授
出生年月 1970.12
職 稱 教授
職 務 副院長
學科、專業名稱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最高學位、畢業學校、專業及時間
博士,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機械電子工程,2003
主要社會學術兼職
遼寧省自動化學會理事、遼寧省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遼寧省智能建築技術專業委員會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
分布式控制系統、無線感測器網路和建築智能化 1. 遼寧省科技基金「工業控制網路系統建模、調度與優化」 ,負責人
2. 遼寧省教育廳基金「分布式容錯實時控制系統中任務調度的研究」 負責人
3. 國家建設部「低能耗自組織無線感測器網路通信訪問控制的研究」,負責人
4. 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子項目「信號採集與數據反饋、記錄存貯技術與裝置的研究」,參加人 主要從事分布式控制系統、無線感測器網路、模式識別和建築機械智能化等研究與應用。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參編學術專著4部,其中外文專著1部;在「儀器儀表學報」和「IFAC大會」等上發表論文60多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30餘篇,申請專利2項,授權1項。2007年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千人層次。主持省部級項目4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項目5項、省部級項目7項和多項企事業聯合項目。具體:
1. 研究了現場匯流排體系結構,基於Petri網的網路化控制系統的建模、性能分析與評價,動態實時調度理論與啟發式優化演算法,以及Lonworks技術在智能建築中的應用。科研成果在唐鋼煉焦制氣廠和海城污水處理廠等獲得應用,取得了重要的經濟效益。(作為第2人參加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被國家基金委鑒定為優,主持遼寧省博士啟動基金1項和省教育廳基金1項,在《儀器儀表學報》等上發表論文40多篇,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
2. 研究了無線感測器網路的通信機制。科研成果在沈陽世博園溫濕度監控系統中獲得應用。(作為重要成員參與了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等研究工作,主持國家建設部課題1項,發表論文10餘篇。)
3. 研究了分布式多處理器系統中具有實時性、容錯性的任務調度。科研成果在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建築工程裝備研究與產業化開發」課題中得以驗證與應用。(主持遼寧省教育廳基金1項,發表論文10多篇。)
4. 研究粗糙集和神經網路的模式分類及應用,成果在膠合板檢測中獲得應用。針對永磁直線伺服電機控制提出了採用神經網路實現實時IP位置控制器的在線設計。(作為重要參加人,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5篇。)
5. 指導碩士研究生23人,獲得碩士學位13人。
杭州天方地圓食品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國際烹飪大師香港「食神」戴龍弟子之一杭州天方地圓食品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中國飲食技術網首席執行官
杭州市經濟學會人才管理處副處長、公司為常年理事
中國消費日報社《全國維護消費者權益專家理事會》常務理事
中央電視台CCTV-2《財富故事會》曾為周悅成功創業做專題報導
2006年11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家政協副主席張懷西、全國九屆人大
常委副委員長布赫等國家領導親切接見並頒獎,授予「中華英才」榮譽稱號。
漣水縣白金漢宮娛樂會所總經理
D. 考試老師叫著寫《考試前的准備》誰可以幫幫忙啊!謝謝
sorry,不太明白你的意思。是以一位老師的身份要為學校準備的材料,還是你的老師要求你做的作業叫 考試前的准備 。而且你要求的是什麼科目的,是哪個年齡段的。只有你明確了方向,和指定人群,才能幫助你。
E. 阿里全球速賣通的創始團隊都有誰
在阿里合夥人名單中,「十八羅漢」當中有7人進入名單,分別是馬雲、蔡崇信、吳詠銘、彭蕾、戴姍、金建杭和蔣芳,而其餘的謝世煌、師昱峰、盛一飛、麻長煒、樓文勝、韓敏、饒彤彤、金媛影雖然目前都還在阿里巴巴集團下的各個公司,或者部門擔任不同的職務,但由於各種原因,最後還是未有修煉成果。另外,孫彤宇、周悅虹、張瑛(馬雲的妻子)已經離開阿里巴巴,近況各有不同。
F. 駢文的研究歷史
莫道才:建國後的前三十年,駢文研究基本上處於寂寞的境地。就筆者所檢索到的資料來看,這三十年只有兩篇文章談論駢文,一篇是啟功的《散文與駢文的區別》(《文藝學習》1957年第4期),一篇是徐遲的《散文與駢文》(《光明日報》1978年5月21日),很有意思的是,這兩篇相隔二十年的文章,談的基本上是同一個最基本的小問題,而且都是非專業性的普及性文章。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苦澀的學術悲劇。由於極左思潮的影響,在建國後前三十年駢文研究基本上是學術禁區。駢文研究在內地受重視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後的事。
肇始於七十年代末的思想解放運動也使駢文研究的禁區得以突破。僅在1980年就有三篇論文發表,王運熙、胡國瑞、曹道衡三位有影響的學者相繼就六朝駢文 發表文章(王運熙:《劉勰對漢魏六朝駢體文學的評價》,《文學遺產》1980年第1期。胡國瑞:《魏晉南北朝駢文的發展及成就》,《武漢大學學報》1980年第5期。曹道衡:《關於魏晉南北朝的駢文和散文》,《文學評論叢刊》1980年第7期),以為漢魏六朝駢文正名為突破口,駢文學 研究逐步走上正軌。至今,有關駢文學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發表的論文約90餘篇,專著6部、作品選9部。這六部專著是:姜書閣的《駢文史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於景祥的《唐代駢文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莫道才的《駢文通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尹恭弘的《駢文》(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於景祥的《獨具魅力的六朝駢文》(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鍾濤的《六朝駢文的藝術形式與文化內蘊》(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九部作品選是:黃均、貝遠辰、葉幼明選注的《歷代駢文選》(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熊先謙的《魏晉南北朝駢文選》(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譚家健主編的《歷代駢文名篇注析》(黃山書社,1988年)、許逸民選注的《古代駢文精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殷海國編選的《歷代駢文精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周振甫編選的《駢文精粹》(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朱洪國編選的《中國駢文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年)、莫道才主編的《駢文觀止》(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趙振鐸主編的《駢文精華》(巴蜀書社,1999年)此外,一批解放前出版的駢文學著作也得以重印,如瞿兌之的《駢文概論》、劉麟生的《駢文學》(海南出版社,1994年)、劉麟生的《中國駢文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蔣伯謙、蔣祖怡的《駢文與散文》(上海書店,1997年)這些都顯示了近二十年駢文研究與普及的繁榮。而台灣地區的駢文學研究從六十年代後也有所發展,先後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如張仁青的《歷代駢文選詳注》(台灣中華書局,1963年)《中國駢文發展史》(台灣中華書局,1969年)、《六十年來之駢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中國駢文析論》(台北東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駢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麗辭探賾》(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汪菊松的《宋四六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77年)、佚名的《駢體文淺說》(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陳松雄的《齊梁麗辭衡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廖志強的《六朝駢文聲律探微》(台北天工書局 ,1991年)、謝鴻軒的《駢文衡論》(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陳耀南的《清代駢文通義》(學生書局,?年)可以說,以張仁青為代表的學者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此外,在1996年6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文學評論》編輯部、中國韻文學會、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等多家單位發起的全國首屆駢文學術研討會在桂林隆重舉行,標志著駢文學研究全面復興,會上成立的中國駢文學會 籌委會標志著駢文學研究由分散走向聯合。這次會議影響很大,極大地推動了駢文研究的發展。在此前後,《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和《柳州師專學報》開辟了駢文研究專欄,為駢文研究成果提供發表園地。可以說,海峽兩岸的駢文學研究已經告別寂寞走向繁榮。因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渠道不暢,筆者對台灣出版的駢文學研究著作所見不全,不便妄加評述。在近二十年來大陸出版的著作和發表的論文中,主要探討了這么幾個問題: 駢文的形態是認識駢文的第一要義,因此,討論駢文的形式特徵和美學特徵的著作和論文也比較多。最初是對駢文的一般特徵的介紹,旨在還駢文的本來面目,如張會恩的《論駢文的特徵》(《殷都學刊》1985年第4期)和譚家健的《略談駢文的基本特徵》(《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就是屬於這樣的文章。然後逐步深入到駢文的內在形式,胡曉明的《〈文賦〉新論:駢文特徵的內化與思維定勢的形成》(《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莫道才的《論駢文的形態特徵與文化內蘊》(《江海學刊》1994年第2期)、《以詩為文:駢文文體詩化特徵論》(《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和冷成金的《試論駢文的美質美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可作為代表。他們探討了駢文形式的深層特點,並從文化史的意義上進行了解讀。向晁山的《論駢體文形式美的心理依據》(《吉首師專學報》1986年第3期)、莫山洪的《試論駢文的審美基礎》(《柳州師專學報》1996年第2期)和《論駢文的審美形態》(《柳州師專學報》1996年第3期)則進一步探討了駢文形式的產生原因,並上升到美學層次來分析。對駢文的具體特徵的討論則有鍾濤的《駢文的隸事與聲律》(《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幾部駢文研究專著也對此有所討論,如尹恭弘的《駢文》在第一章的第三節「駢體文的文體特徵及其美學功能」專門討論了駢文的五個方面文體特徵,即裁對、句式、隸事、敷藻、調聲,並討論了各種特徵的美學功能,如裁對的均衡對稱美、句式的整齊建築美、隸事的典雅含蓄美、藻飾的華麗色彩美、調聲的和諧音樂美。又如莫道才的《駢文通論》的第四章《駢文的結構形式與句型模式》、第五章《駢文的修辭形態及其文化內蘊》、第六章《駢文的美學特徵與審美效應》都是討論駢文的形式特徵和美學特徵的。作者認為,駢文的結構形式具有起、鋪、結的結構體制和領、襯、夾的游離構形;駢文的句式也有構造上的模式特點,如騷體句、詩體句、疊字句等;而駢文的句型則具有強烈的結構模式,如齊言單聯型、齊言復聯型、雜言復聯型等;《駢文通論》還討論了對仗、聲韻、典事、藻飾等修辭形態及其文化內蘊,討論了駢文的均衡和諧美、音樂美、典雅美等美學特徵。可以說,經過二十多年的討論,對駢文的形式特徵及美學特徵的認識已經取得了共識,也已達到了較深的層次。通過研究討論使我們正確看待駢文的存在價值,這是有重要意義的。
韓愈的時代,駢體文的流行,他和他的同道把駢文稱為「時文」,而把駢文形成以前的古代文體稱為「古文」,也就是先秦和漢代的單行散句,在形式上沒有限制的文體。 對駢文史的研究是駢文研究的重要內容,包括駢文的產生、發展、興衰是研究者關注的重要問題。如何正確認識評價駢文的發展流變,是駢文學研究仍須解決的問題。因為過去對駢文的否定就是從對駢文發生、發展的不正確認識開始的。謝國榮的《略論駢文發生發展的深層原因》(《湘潭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莫道才的《從文化學角度看駢文的產生》(《中國文學研究》1992年第3期)集中探討了駢文的起源和產生問題。鍾濤的《駢文與漢語言文字的特殊性》(《漢字文化》1997年第2期)則從語言文字的特殊性角度探討了駢文的起源。討論駢文的形成的論文還有於景祥的《論駢文的形成與鼎盛》(《文學評論》1996年第6期)、莫山洪的《論漢魏六朝審美意識的轉變與駢文的形成、興盛》(《柳州師專學報》1997年第2期),它們討論了駢文的形成時期及其文化背景,從各個角度探討並說明了駢文產生的歷史過程和歷史必然性。
對歷代駢文的研究也已展開。各個階段的駢文都有研究者關注,魏晉南北朝的駢文是熱點,主要論文有蕭艾的《六朝駢文論略》(《湘潭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胡國瑞的《六朝駢文的藝術評價》(《文學遺產》1987年第1期)、周建渝的《徐陵駢文初探》(《文學遺產》1988年第4期、樊運寬的《論庾信後期駢文的特色》(《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六朝駢文與文壇風尚》(《柳州師專學報》1998年第3期)、阿忠榮的《宮體作家的駢文創作》(《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周悅的《齊梁駢文的新變》(《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1期)、譚家健的《試論劉峻的駢文》(《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鍾濤的《論六朝駢體書牘文》(《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試論徐陵駢文與其政治生活的關系》(《柳州師專學報》1999年第2期),它們探討了這個時期的駢文藝術特色,並對主要駢文作家的駢文創作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此外,唐宋元明清的駢文也受到青睞,論唐代駢文主要有董乃斌的《論樊南文》(《文學遺產》1983年第1期)、莫道才的《駢文在唐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吳在慶的《樊南四六芻議》(《中州學刊》1995年第2期)、鄭力戎的《治亂之龜鑒、政論之典範:論陸贄的駢體奏議》(《浙江學刊》1996年第3期)、莫山洪的《中唐駢散相爭及其美學價值》(《柳州師專學報》1999年第3期),論宋代駢文的有曾棗庄的《論宋代的四六文》(《文學遺產》1995年第3期)、尹占華的《論蘇軾的四六文》(《天府新論》1996年第6期),論明清駢文的有王凱符的《論清代駢文的復興》(《北京師院學報》1990年第4期)、馬積高的《清代駢體文的復興與考據學》(《湖南師大學報》1993年第5期)、昝亮的《胡天游駢文試論》(《柳州師專學報》1997年第2期)、《袁枚駢文試論》(《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也有論民國初年的駢文的,如劉納《民初文學的一個景觀:駢文的興盛》(《鄭州大學學報》1996年第5期)可以說,對駢文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有了較全面的討論,而不再僅僅局限於六朝駢文及其作家;而且這些討論多是正面的闡釋分析,而沒有了過去偏執的簡單化否認。這對於扭轉對歷代駢文的印象式錯誤認識是有幫助的。
駢文在魏晉南北朝的衍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至遲在西晉時期,比較完整的駢文已經出現.而文學性的駢文的成熟,大致在南朝的劉宋時代,其代表作是鮑照的一些作品,齊梁以還,以表現美的事物為主旨而注重形式的各類駢文逐漸成為文壇流行的文體,想梁簡文帝蕭綱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陳代的顧野王的《虎丘山序》,沈炯的《林屋館記》等形制相當規整而藝術上又均有較高水準的文學性駢文皆其適例。
駢文研究范圍的拓展是駢文研究步向深入的體現。莫道才的《駢文史分期芻論》(《柳州師專學報》1997年第3期)則專門討論了學術界模糊把握的駢文史分期問題,而莫山洪的《簡論歷代反駢的歷史嬗變》(《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則進一步檢討了歷代反駢的原因。而已出版的幾部駢文學著作都十分關注駢文的發展過程,姜書閣的《駢文史論》是建國以來的一部駢文發展史,這部近四十萬言的巨著對駢文的發展有詳細的論述,勾繪出駢文演變的全景,其不足是唐代以後的部分稍嫌簡略。於景祥的《唐宋駢文史》則是第一部駢文斷代史,將唐宋兩朝的駢文作了詳盡的描述,然亦失之敘述方式簡單。鍾濤的《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內蘊》是其博士論文,她在第二章「六朝駢文形式的定型過程」也討論了六朝駢文的發展過程。於景祥的《獨具魅力的六朝駢文》在第三章「六朝駢文之流變」也對六朝駢文史有所梳理。莫道才的《駢文通論》在第九章、第十章專論「駢文的歷史演變」,概論了駢文發展的八個階段:發軔期、形成期、成熟期、繁盛期、變異期、衰落期、復興期、消亡期。尹恭弘的《駢文》在第二章「歷史視角:駢體文文體的演變過程」中,也從溯源、醞釀、成熟、變異、復興等五段對駢文的發展過程作了簡要的梳理。可以說,學術界對駢文的演變過程和規律的認識是較深入的。 縱觀駢文學研究發展的歷史,它走過了曲折的道路,有過輝煌,有過寂寞,如今走上了正軌,正步入新的輝煌。即使這樣,也應該看到,駢文學研究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這主要表現在:
首先,駢文學研究力量還很不夠。從發表的論文和著作來看,全國研究駢文的學者僅有二十來人。不但與古代詩歌的研究隊伍無法相比,也遠比古文的研究者少。在這二十多位學者中,還有不少並未把主要精力放在這個領域,僅是偶爾涉足一下駢文研究。之所以如此,恐怕是受古文為正宗而駢文為小道的狹隘觀念的影響。因此,研究者更新觀念,重新認識駢文十分必要。由於研究隊伍的力量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駢文研究水平的整體推進。因此,駢文學界迫切需要更多的學者的加入,以推進對這一傳統文化形式的研究。只有研究力量的壯大,研究水平的提高才有基礎,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同時,駢文學研究培養新人的工作也顯得很緊迫,駢文離今天的生活很遠,如果中斷駢文的研究,人們對駢文的了解就更少。駢文研究呼喚青年學者的加入。
其次,駢文學的研究資料的整理出版有待加強。資料的缺乏也是影響駢文研究的一個突出問題。雖然駢文的選本出版不少,但駢文的研究資料尚未見出版。古代的駢文資料留存於一些大型類書、叢書當中,這些類書、叢書浩瀚淼茫,從中尋找資料很不方便,近代以來的著作多未重印,所以也不易見到。這就影響了駢文學研究的發展。由於各種原因,由筆者與莫山洪整理的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支持項目《歷代四六話》早已交稿到出版社了,卻遲遲不能出版。另外,為推動駢文學研究的發展,迫切需要整理出版一部《駢文研究資料匯編》,一部精選近五十年來研究論文的《駢文研究論文集》。一些重要的駢文理論著作和作品集,也需要出版社協助出版,如清代孫梅的《四六叢話》、李兆洛的《駢體文鈔》、近代錢基博的《駢文通義》、孫德謙的《六朝麗指》這些重要的駢文學資料都應該盡快整理出版,以推動駢文學研究的發展。駢文學研究需要出版界的有識之士的鼎立協助,共同促進學術的進一步繁榮。
其三,駢文學研究的學術水平應上一個新台階。高水平的論文尚不多見,駢文研究的學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駢文學研究領域應該去除非學術規范的現象,提升研究論文、論著的水準。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量化的研究和實證方法的融合,在研究視角上,要注意文化史角度的發掘,避免簡單的作家作品論。特別是,應該把駢文的存在放在時代的文化史演進的過程中來考察,從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上來觀照駢文的存在,並把駢文的創作現象作為一個時代的人文精神活動的一種方式來對待,並由此解剖一個時代的文人生活場景與方式,乃至一個時代的審美心理與文人心態、社會心態,並進而揭示出駢文存在及其風格特徵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只有這樣,駢文的美學意義、文學價值及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才能真正得到揭示。有了這樣的開闊的視野方能在更高水平上、更深層次上認識駢文,理解它的歷史及其存在的原因。駢文研究成果的水平才會更上一層樓。 駢文學的發展與興衰經驗教訓是研究中必然要涉及的問題。駢文學從劉勰的《文心雕龍》之《麗辭》算起,已有1500年漫長的歷史了。宋代以王銍《四六話》、謝伋的《四六談麈》》等人的四六話著作為標志,標志駢文學的初步形成。駢文學史的研究實是對駢文觀念的發展演變的梳理。這方面的研究論文主要有莫道才的《駢文研究的歷史與現狀》(《語文導報》1987年第9期)、《八十年代唐代駢文研究述評》(《柳州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吳興華的《讀〈國朝常州駢體文錄〉》(《文學遺產》1988年第3期)、鍾仕倫的《駢文與王銍的〈四六話〉》(《文史雜志》1993年第3期)、莫道才的《論〈四六叢話〉的學術價值和駢文思想》(1994年第4期)、《論宋代四六話的興起》(《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譚家健的《關於駢文研究的若干問題》(《文學評論》1996年第3期)、楊東甫的《駢文雜論》(《廣西師院學報》1997年第3期)、曹虹的《清嘉道以來駢散爭論的文學史意義》(《文學評論》1997年第3期)、於景祥的《歐陽修對駢體和散體的科學態度》(《遼寧大學學報》1997年第6期)、莫山洪的《論蕭子顯對漢魏六朝駢文的評價》(《柳州師專學報》1997年第1期)、《民國駢文研究興盛原因探》(《柳州師專學報》1999年第2期)、《駢文學發展史芻議》(《柳州師專學報》1999年第3期),從發表的論文來看,駢文學史的一些基本問題已經涉及,諸如駢文學演進的歷史過程、駢文學史上的一些重要著作的駢文理論、駢文學史上的一些概念、觀念的內涵,等等,但仍有許多駢文學史的理論問題尚未涉及,可發掘的課題還有許多。
由於駢文學研究的深入,對駢文的否定已經破除,新編的文學史教材多數有專章專節將對駢文的肯定性描述寫入其中。如馬積高、黃均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和郭預衡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前者在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第七章「魏晉南北朝駢文與散文」、第四編「隋唐五代文學」的第九章「唐代的賦和駢文」中就以大量篇幅描述了駢文的發展和創作情況。後者在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第六章「齊梁陳文學」的第五節「駢文與俳賦」和第四編「隋唐五代文學」的第十章「中唐後期文學」的第五節「李商隱」的第四小節「李商隱的駢文」里也有大量篇幅介紹駢文。一些斷代文學史如羅宗強、郝世峰主編的《隋唐五代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冊出版於1990年,中冊出版於1994年)也以專節正面描述了初唐駢文的抒情性傾向、中唐駢文的改造。這些說明駢文研究的成果已經取得了學術界的認同,並作為知識向讀書界普及。這是十分可喜的。但也應該看到,一些文學史教材甚至一些有一定影響的新編文學史著作仍對駢文的存在採取漠視的態度。
G. 寫《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建議書
參考:
我是本市的一名六年級學生,從小時候父母便開始教育我要節約水電,不要亂扔垃圾,在學校里老師也鼓勵我珍惜資源,杜絕浪費。我們的城市這么美麗,處處生機勃勃,每個人都生活的十分幸福,之前還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那我們更應該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一些不文明的現象卻還在不時發生。
每當你與家人挽手一起散步說笑,欣賞著周圍成蔭的綠樹,廣闊蔚藍的天空時,你是否會注意到就在垃圾箱不遠處,散落著幾個塑料瓶,你又是否會彎彎腰,伸伸手,把它們扔進垃圾箱;每當你與朋友逛商場,你是否會在遇到還未關緊的水龍頭時,停一停腳步,關緊水龍頭,完成這件自己舉手之勞的事,又或者無動於衷,視而不見;每當你與親友聚餐,因為愛面子點了滿滿一桌子菜,沒吃幾口便棄之不要,又因為怕被嘲笑不願打包,你是否知道,這一桌子菜可能會夠別人吃兩三頓時,你又能心安理得嗎;每當你外出隨意地使用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杯子,你可知道它們是一棵棵生命之樹換來的?也許你覺得一年用不了幾次無所謂,自帶餐具又麻煩又會讓別人指指點點,說你太講究,所以你原諒自己總是這么不管不顧嗎?
「珍惜自然資源,共享生命綠色。」這一點我們大家都很清楚,但沒幾個人會堅持到底,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把這些不足的地方重視起來,我想給大家提出如下幾點小的建議:
一、不要隨手扔垃圾,遇到垃圾要撿起來,這樣我們的城市能多一份潔凈。
二、看到沒關緊的水龍頭,要急時關緊,不讓我們的生命之泉流逝。
三、不浪費一顆糧食,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懂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四、出門用餐不使用或盡量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養成自帶餐具的習慣,讓生命之樹繼續守護我們的家園。
五、看到別人有不良行為,要立即制止,監督自己,監督別人,形成良好的氛圍。
朋友們,我希望大家能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為我們這個家,這個社會出一份力!
H. 初中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你肯定就是那個來說吧,這很簡單啊,不去理會,但一定要知道是誰弄的,調教他,然後一切就方便多了,我是學生,所以這個我很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