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借鑒前人的詩句推陳出新的例子
世間萬物都有一個新陳代謝,推陳才能出新,唐代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名句,借用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現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無獨有偶,唐代山水詩人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中寫道: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說的是一個道理。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推陳出新的例子不勝枚舉,現列舉一二。 初唐四傑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名句句,歷來認為源自庾信《華林園馬射賦》中「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誠然,這句為王勃借鑒前人的詩句而來,但卻點石成金而出神入化,完全是王勃的一種創造。 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三曹之一的曹植的《贈白馬王彪·其五》中有「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的詩句,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歷來傳誦。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中有「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詩句,杜甫的《旅夜抒懷》中有「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想必也是兩位大詩人惺惺相惜的結果。 眾所周知,杜甫的《望岳》名句「一覽眾山小」亦從《孟子·盡心上》「登太山而小天下」鍛化而來。 南唐後主李煜《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即來自於李白《金陵酒肆留別》「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和《宣州謝胱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作者略加融點,更覺精采。 王維《積雨輞川庄作》中有兩句「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這兩句詩還生發過不少筆墨官司,與王維同時代的詩人李嘉佑有詩句「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是誰襲用誰的詩句,實在不好說。宋代葉夢得認為:「此兩句好處,正在添「漠漠、陰陰」。清代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也認為:「不知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陰陰」,去上二字,乃死句也。」我們仔細體味,「漠漠水田」、「陰陰夏木」確實比「水田」、「夏木」更生動更形象。因為漠漠有廣闊之意,陰陰有幽深之義,突出了積雨天氣空濛迷茫的色調和氛圍。 其它如文體、題材、構思、立意的推陳出新、不勝枚舉,數不勝數,與前代相比,後人更精於點化、鍛化熔鑄,從而充分體現了「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和「沉舟千帆過,病樹萬木春」的推陳出新精神,讓我們得以饕餮精美的文學大餐。
『貳』 什麼是便於繼承和借鑒前人的成果,避免重復研究或走彎路的功能
這需要我們按著技能既成前任的優秀成果,又能適用自己的原則來製作。現在任何事情和科研都是這樣的原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前看,還要不斷地創新發展
『叄』 求借鑒別人研究成果然後成功了的事例。
愛迪生是最早開始固定電話發明研究的人,最後碰到了一個問題,他無法解決就放棄了,貝爾借鑒(幾乎是照搬愛迪生前期研究)愛迪生的研究,最終只是在愛迪生成果上簡單的改動了一下,世界上第一部電話就問世了,貝爾也因此成為了電話最終發明者,為此愛迪生和貝爾勢同水火,從此結仇
『肆』 課題研究過程中借鑒他人研究成果需要怎麼做
課題研究過程當中,嗯,可以參考別人的研究成果,看一看他們是怎樣理想的,而且過程是怎麼樣來做的,怎麼樣階梯的,但只能參考,不能抄襲。
『伍』 歷史上借鑒前人經驗而取得成功的作文素材
劉邦聽張良之謀,最終成就帝業;
而項羽不聽范增之言,最終自刎烏江
曹操善於聽謀臣的意見,最終統一北方,袁紹不聽田豐、沮授之言,兵敗官渡
唐太宗能聽魏徵之言,成就貞觀之治;苻堅不聽王猛之言,結果兵敗淝水
1唐太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唐太宗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了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歡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台城因受賄被下臣勿入;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唐太宗說:「好啊!」
簡單就是(唐太宗問宰相魏徵:「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徵回答說:「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塗,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面說的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
2扁鵲與菜桓公
扁鵲來拜見蔡桓公,在他身邊站了一會,他發現蔡桓公有一點小病,於是多次請求給他醫治.可是蔡桓公一直不聽扁鵲的話,最後導致病情惡化,病發身亡.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一開始蔡桓公的小病只在皮膚上,用熱水敷燙就能治好,發展到皮肉之間時,用針灸的方法也能治好,即使到了腸胃裡,服幾劑湯葯還能治好.可是蔡桓公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聽勸告,直到病入骨髓,只能等死,這就是小病不治,釀成大病,不聽名醫言,吃虧在眼前啊!
3馬稷不諫王平失街亭
諸葛亮詢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時,參軍馬謖自告奮勇,應聲而出.
首先 ,諸葛亮強調街亭直接關繫到北伐成敗和蜀軍安危,「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並指出街亭「守之極難」.而馬謖卻滿不在乎,說什麼:「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其次,諸葛亮鄭重提醒馬謖:「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馬謖卻不把強敵放在眼裏,聲稱:「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再次,諸葛亮以「軍中無戲言」來告誡馬謖,馬謖卻仍然頭腦發脹,以 「願立軍令狀」來擔保必勝.
由於馬謖過去曾出過一些好主意,贏得了諸葛亮的器重,這次又自信必勝,諸葛亮便把鎮守街亭的重任交給了他,並撥「平生謹慎」的王平相助,又諄諄叮囑了三點:其一,「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這是守衛街亭的基本部署.其二,「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這是防止部署錯誤的保險措施.其三,「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這是要求王平盡到輔佐匡救之責.這三點如果都能做到,守住街亭應該是做得到的.馬謖、王平領兵去後,諸葛亮猶恐有失,又命高翔屯兵列柳城以為救援,命魏延駐扎街亭之後以為策應.驕矜自用的馬謖完全違背了諸葛亮的「節度」.他一到街亭便譏笑諸葛亮「 多心」,認為魏軍不會來.接著,他又撇開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處」的指示,硬要扎營於山上.王平再三勸告,指出魏軍若包圍蜀寨,斷絕汲水之道,蜀軍將不戰自亂,他卻固執己見,甚至用「丞相諸事尚問於我」這類大話壓人.王平苦諫無效,只好分走五千兵到山西下寨.
馬謖如此自行其是,目空一切,這就決定了失守街亭的敗局.盡管馬稷熟讀兵法、不聽取諸葛、王平建議.最終也是紙上談兵、失之交臂.
『陸』 急求關於名人因借鑒而成功的事例五個,今天就要,注意,不是值得我們借鑒,使他們借鑒別人的例子
事例:
1、德國人亥姆霍茲從研究飛行動物中,發現飛行動物的體重與身體的線度的立方成正比。亥姆霍茲的研究指出了飛行物體身體大小的局限。
人們通過借鑒亥姆霍茲的研究成果對鳥類飛行器官的詳細研究和認真的模仿,根據鳥類飛行機構的原理,終於製造了能夠載人飛行的滑翔機。
2、「如果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上。」牛頓借鑒了16世紀眾多前輩探索的經驗,在引基礎上,經過自己辛勤的思索與探究,建立了經典力學體系。
3、唐朝有個韓志和,「善雕木作鸞、鶴、鴉、鵲之狀,飲啄動靜與真無異,以關戾置於腹內,發之則凌雲奮飛,可高達三丈至一二百步外,始卻下。」西漢時期,有人借鑒前人的記載用鳥的羽毛做成翅膀,從高台上飛下來,企圖模仿鳥的飛行。
4、賈誼借用秦朝的歷史寫成了《過秦論》勸諫漢文帝。
5、杜牧借鑒阿房宮的故事寫成了《阿房宮賦》。
成功的借鑒:
善於借鑒他人,是個人走向成功的必備素質。尤其是在科學探索中,善於對前人的成就總結借鑒更顯得重要。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曾經坦言:「如果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上。」牛頓借鑒了16世紀眾多前輩探索的經驗,在引基礎上,經過自己辛勤的思索與探究,建立了經典力學體系,成為近代自然科學寶庫中一顆耀眼明珠,試想如果沒有對先人的成功借鑒,牛頓怎會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可見,一個人要想走向成功,離不開對別人的借鑒。
『柒』 什麼是便於繼承和借鑒前人的成果,避免重復研究或
這需要我們按著技能既成前任的優秀成果,又能適用自己的原則來製作。現在任何事情和科研都是這樣的原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前看,還要不斷地創新發展什麼是便於繼承和借鑒前人的成果,避免重復研究或
『捌』 作者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的翻譯是:什麼意思
作者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
The author draws on the achievements of previous studies
author 英[ˈɔ:θə(r)]
美[ˈɔθɚ]
n. 作者; 著作家; 創造者; 發起人;
vt. 創作出版;
『玖』 什麼是便於繼承和借鑒前人的成果,避免重復研究或走彎路的功能
這是一個選這題 答案是 繼承和借鑒
下列關於文獻檢索中,()具有便於繼承和借鑒前人的成果,避免重復研究或走彎路的功能.
資源開發 協助性決策 繼承和借鑒 便捷及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