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評價預測成果表示
作為礦產資源評價預測過程中的最後階段,評價預測成果的表達成為主要的內容。按照礦產資源GIS評價對成果表達的一般要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地質礦產圖
採用評價工作比例尺,由工作區地學空間資料庫中的地質、地理、礦產等內容經有序疊加獲得,其中地質內容是經過更大比例尺的相關資料修編而成。
2.找礦遠景區及靶區分布圖
找礦遠景區及靶區分布圖是在素色地質礦產圖的基礎上,疊加、綜合了所有礦種、各種礦床類型的成礦遠景區和找礦靶區,並根據地質成礦條件、評價計算結果、地理經濟條件等多種因素劃分了不同的等級——靶區、A級、B級、C級。
3.其他相關圖件
在礦產資源評價預測過程中,因工作需要,編制了相關圖件;同時,在進行成礦條件空間分析、統計分析中,產生了許多表明成礦因素的空間分布特徵、有關成礦性的統計分析數據等,由它們構成了相對較小比例尺的圖冊。
4.評價預測成果報告
評價預測成果報告是完整表達評價預測全過程的文字材料,從對工作區地質背景描述、成礦地質條件分析、典型礦床剖析到評價模型的建立、評價預測成果的表達和對本區今後地質找礦工作的建議等,都進行了詳盡地描述,是礦產資源評價預測的重要成果表達形式之一。
5.地學空間資料庫
工作區內的地質、地理、礦產、物探、化探、遙感、自然重砂、匯水盆地等所有數據均按評價工作所需的比例尺、坐標系統、投影方式,以空間資料庫的形式予以保存,並可為今後本地區其他相關地質工作提供精細的空間數據。
6.評價成果資料庫
評價預測成果資料庫存放了工作區找礦遠景區和靶區圖形、屬性數據,它們完整地記錄了工作區中各種礦產、各種礦床類型的成礦遠景區和找礦靶區的空間位置、成礦地質條件、遠景區等級、潛在資源量等重要信息,甚至包括每一個區的下一步工作建議,可成為本區及鄰近區地質找礦工作安排的重要依據。
❷ 性成果的科研工作者,應該怎樣評價他對這個社會的貢獻
虛假的數據就像五彩的幻影和泡沫,看起來很美,後來人在這些泡沫上繼續攀登,是要塌下來的。
一個科學家在數據上造假,意味他的科研生命結束。一個雜志刊登虛假數據的論文,意味著這個科學雜志不會再被任何學者採用。誠信債永遠是最貴的。
❸ 創新成果評價的方法
第一階段是同行評審。在研究的過程當中,研究者的合作者,或者其他有關聯的同行,可能會對研究的課題及可能的結果發表建議和意見。在研究完成之後,研究成果通常會以論文的形式表達出來,論文的評審人會對研究的成果給予評價。這個階段的評價人,是從技術本身來進行評價的。評審人根據自己對技術的理解發表意見。評審人一般局限在比較小的范圍,評價的結果取決於評審的知識結構,技術判斷力,個人愛好以及利益驅動的的非技術因素,因此這個階段的評價經常出現偏差。
第二階段是公眾評審。當論文發表以後就進入了公眾的視野。當有研究人員閱讀了論文, 他們會試圖理解理解你的研究成果。如果他認為有價值,會做進一步的實驗來驗證你的結果, 並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並通過論文發表自己的觀點。在他們的論文當中會闡述和引用你的論文,並且吸引來更多的研究者。創新的價值通過這種方式在業界進行傳播,形成影響力。公眾一般都是利益無關的第三方,個人偏見的影響大大減少。如果多個不同的研究組能夠得到基本一致的結論,那麼這種結論的可靠性就大大提高了。但是公眾的評審也會可能失靈,受到認知水準的限制,一些錯誤的思想也會流行,比如托勒密的「地心說」,就流行了一千多年。
第三階段是實踐檢驗。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個創新,無論如何深奧,如何有影響力,在沒有得到應用之前,它的價值是要打個問號的。在得到應用之後,並且為社會、為組織創造了價值,它的價值可被初步確認。但是仍然會出現誤差。最典型的例子是瑞士化學家米勒發明的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於1948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DDT最初目的是用來殺蟲,卻使害蟲產生了抗葯性,被迫時使用更具毒性的葯物。DDT通過食物鏈進入了植物、動物和人體組織,作為美國象徵的白頭雕也曾因殺蟲劑的毒殺而瀕臨滅絕。直到1997年,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評委會才公開 表示,為1948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授予DDT的發明者而感到羞恥。
第四階段是時間檢驗。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創新,成為人類知識寶庫當中的瑰寶,成為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創新的價值才被最終確認。
❹ 科研成果評價的方式
主要應從學術價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三個方面進行評審。對不同類型的成果,要有版不同的側重,但不能偏廢權。對基礎研究成果,主要側重於學術價值;技術研究成果(應用研究印發展研究成果)應側重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在成果具體評價上,必須堅持科學性、客觀性原則。體育科研成果有:體育科學理論成果、體育科學新技術成果、體育科學新產品成果、體育軟科學和體育信息成果,以及對已有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分為理論性成果和應用性成果兩種形式。對前者通過評審的方式進行評價.對後者用鑒定的方式進行評價。體育科研的理論性成果,通常是以學術論文、研究報告或專著等形式表現出來的。這類成果佔有相當數量.但「可比性」較差,又缺乏一種相對檢驗的標尺,所以較難評審。對這類成果可以通過各種學術會議來宣讀論文,組織評審;組織專題報告,以答辯的形式進行評審;把論文上報本單位學術委員會,或通過本部門年度科研評獎工作進行評審;把材料寄給有關專業研究機構.或通過報刊編輯出版單位進行評審等。具體的評審方法有寫出評審意見、推薦宣讀、批准發表。投票表決、訂分評定等。
❺ 如何對科技成果進行評價
1、先進性:與同類抄技術相襲比;2、創新型:採用的什麼新技術實現的新目標;3、實用性
河南省中創科技評價研究院是在國家政策指導和河南省有關部門批准成立的、專業從事於第三方科技成果評價的權威法人機構,研究院得到省市科技部門、教育部門的認可,研究院主要開展科技成果評價(原科技成果鑒定)、高新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人才評估及對接等業務。
地址:鄭州市東風路豐慶路交叉口西北角瀚海海尚辦公室區
咨詢:趙老師18638559388
❻ 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
CIPP評價模式,亦稱決策導向或改良導向評價模式,是美國教育評價家斯塔弗爾比姆倡導的課程評價模式。它認為評價就是為管理者做決策提供信息服務的過程。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結果評價(Proct Evaluation)構成了CIPP評價模式。
背景評價就是在特定的環境下評定其需要、問題、資源和機會。輸入評價是在背景評價的基礎上,對達到目標所需的條件、資源以及各被選方案的相對優點所做的評價,其實質是對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進行評價。過程評價是對方案實施過程中作連續不斷地監督、檢查和反饋。結果評價是對目標達到程度所做的評價,包括:測量、判斷、解釋方案的成就,確證人們的需要滿足的程度等。這四種類型的評價目的、方法與功效各不相同。在CIPP模式運用中,評價者可根據需要採用不同的評價策略,各種評價既可以在方案實施前使用,也可以方案實施中使用。可以實施一種評價,也可以實施幾種評價。這完全取決於評價聽取人的需要,它是一種十分靈活的模式。
CIPP模式的基本觀點是: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證明,而在改進。它主張評價是一項系統工具,為評價聽取人提供有用信息,使得方案更具成效。在搞好評價活動中,評價設計大綱和實施流程是必要的。
CIPP評價模式的優勢是回答了泰勒模式中部分疑難問題,突出了評價的發展性功能,整合了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提高了人們對評價活動的認可程度。其局限性是缺乏價值判斷、可能為決策者政治上的便利提供虛假偽證以及其適用范圍仍受到挑戰。
❼ 科技成果評價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科研成果評價指對科研成果的工作質量、學術水平、實際應用和成熟程度版等予以客觀的、具體的、恰當的權評價。對科技成果進行評價方法:從學術價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三個方面進行評審。對不同類型的成果,要有不同的側重,但不能偏廢。對基礎研究成果,主要側重於學術價值;技術研究成果(應用研究印發展研究成果)應側重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在成果具體評價上,必須堅持科學性、客觀性原則。
❽ 如何正確評價基礎研究成果
主要應從學術價值復、制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三個方面進行評審。對不同類型的成果,要有不同的側重,但不能偏廢。對基礎研究成果,主要側重於學術價值;技術研究成果(應用研究印發展研究成果)應側重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在成果具體評價上,必須堅持科學性、客觀性原則。體育科研成果有:體育科學理論成果、體育科學新技術成果、體育科學新產品成果、體育軟科學和體育信息成果,以及對已有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分為理論性成果和應用性成果兩種形式。對前者通過評審的方式進行評價.對後者用鑒定的方式進行評價。體育科研的理論性成果,通常是以學術論文、研究報告或專著等形式表現出來的。這類成果佔有相當數量.但「可比性」較差,又缺乏一種相對檢驗的標尺,所以較難評審。對這類成果可以通過各種學術會議來宣讀論文,組織評審;組織專題報告,以答辯的形式進行評審;把論文上報本單位學術委員會,或通過本部門年度科研評獎工作進行評審;把材料寄給有關專業研究機構.或通過報刊編輯出版單位進行評審等。具體的評審方法有寫出評審意見、推薦宣讀、批准發表。投票表決、訂分評定等。
❾ 跪求,科技成果評價跟科技成果鑒定有什麼區別
組織部門不同,產品鑒定是經貿局,科技成果鑒定是科技局,科技成果鑒定不包括企業、事業單位自行開發的一般應用技術成果,如果評審科技進步獎還要通過科技成果鑒定,主要看你的目的了。
❿ 科學優秀成果社會效應和評價怎麼寫
社會抄科學研究成果襲評價是社會科學科研管理的重要環節,也是社會科學科研管理的一個難題。改革開放以來, 特別是近年來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 哲學社會科學得到了迅猛發展, 社會科學成果評價的目標、功能、任務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隨著學科的滲透、交叉與融合的不斷加強, 對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價越來越要求從重數量向重質量、從重過程向重結果、從重靜態評估向重動態評估轉變。由於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預測性和超前性、社會效益的滯後性、實踐檢驗的不普遍性和間接性, 它與自然科學研究成果在評價的客觀性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如何確保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的客觀性、有效性、公正性以及操作的簡便性, 並以此為契機形成一個科學、健康的科研導向, 一直是廣大社會科學管理工作者十分重視的問題, 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的標準是科研管理創新的一個不懈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