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女權主義批評的介紹
女權主義批評是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之一。女權主義文學批評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歐美,至今仍在繼續發展。它是西方女權主義運動高漲並深入到文化、文學領域的成果,因而有著比較鮮明的政治傾向。它是以婦女為中心的批評,其研究對象包括婦女形象、女性創作和女性閱讀等。女權主義批評大體上分為英美派和法國派。此外,黑人和女同性戀的女性批評,也以獨特的內容豐富了女權主義批評。
⑵ 成果女權言論在虎撲翻車是真的嗎
反正虎撲里的那些直男也不是什麼好人,就好比混粉圈的女生一樣,都討人嫌,只不過大家都會對直男的言論以及這個人設抱有一定的容忍度罷了,對飯圈女孩的容忍度小而已。翻車一個是真的,但是言論直指成果女權這真的帶有惱羞成怒和抹黑的成分在裡面。身處吃瓜前排,自然看到了成果在社交網網站上寫的那些言論,不錯,是有些讓人難以拍手叫好,尤其是對於那些整天碌碌無為,無所事事,又或是工作上不順心,生活上邋裡邋遢,但是內心還幻想著能夠迎娶白富美的矮矬窮直男來說。這番言論簡直就是炮仗中的竄天猴,直把他們雷的外焦里嫩。
3、小姑娘不適合跟大叔談戀愛,這也是成果表達的觀點。但是我覺得這一觀點也不能完全佐證成果就是女權主義,成果的言論也沒有過激和嘲諷,就事論事,表明觀點闡述理由。她的理由清晰明確但犀利,導致有些男生的內心受不了。很正常。所以翻車是真的,女權卻不一定是真的。
⑶ 如何評價戰後美國女權運動的成果
回顧美國女權運動史,人們可以發現從1848年到1900年的半個世紀中,只有四個州即懷俄明州(1890)、科羅拉多州(1893)以及愛達荷州和猶他州(1896)給予婦女選舉權,而從1900年至1920年的短短二十年中,先後有三十二個州給予婦女選舉權,並在憲法中得以確定。
二十世紀初女權運動迅猛發展首先是和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的。
經濟的發展帶來廣大婦女基本生活方式的徹底改變。1900年的人口統計報道,在美國近六百萬婦女走出家庭靠掙錢為生。1890年到1900年之間,工廠中的女工數量比男工增長得快,它比出生率增長都快。到1910年,靠工資為生的婦女人數約九百萬。這就意味著有九百萬下層勞動婦女正在迅速地擺脫以父親、丈夫為中心的家庭的控制,她們接受了自立的職責,同世上的男工們競賽。(註:Richard.Hofstadter:《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1900-1915》New York 1963年版,P84-87。)
同時,二十世紀初,各種家庭電氣用具出現,從電熨斗、電話機、電烤箱、電暖爐到洗衣機、吸塵器,使家務勞動越來越輕松。父親白天工作在外,中餐往往也在外自行解決,以前落在母親肩上的教育和撫養孩子的責任現在統統由學校和幼兒園承擔了,醫學的進步使許多疾病得到根治,母親的困擾減少了。這些都使廣大中產階級婦女有了真正空閑的時間。她們之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社會意識,卻苦於家務纏身無法全身心地投入社會活動。現在,現代化的技術解放了這批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婦女,婦女參與社會的標志是婦女俱樂部總聯合會的成長,總聯合會的成員從1898年的五萬人增加到1914年的百萬強。「對婦女的解放來說,這比歷代英勇斗爭的婦女參政運動者全部的鼓動宣傳更有效力。」
縱觀美國婦女運動的歷程,二十世紀以前,無論在被稱為黃金時代的殖民地時期、拓邊開荒的西進時期還是被養在閨閣中的淑女時代,美國婦女一直沒有離開過一個地方,那就是家,生育、性、教育後代始終是她們在家庭中的職責。只是在幾次戰爭期間,許多原來不接受婦女的社會領域曾向婦女開放過,一旦戰爭結束,大門就關閉了,偶有一些婦女被關在門外,那數量也是微小的。婦女真正大規模的持久、堅定地走出家庭走向社會,是在二十世紀初,其沖擊力來自於經濟的發展。中產階級婦女在投身社會改革中,開闊了視野;廣大女工在操縱機器中,為適應機器工業的技術要求,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素養和文化素養。中下層婦女在共同的斗爭中,感覺到團結的力量,共同走向自我覺醒。
第二,越來越多的人覺悟到因性別而不給予選舉權的無理和不公,也是促使二十世紀初女權運動迅猛發展的重要原因。
從世界范圍看,當時「在世界上的每一個立憲國家,趨於承認婦女與男子在政治上完全平等的運動正在得到加強。在半打國家中,婦女已經完全獲得了選舉權,在英國,反對勢力正在尋找投降的條件。」(註:Richard.Hofstadter:《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1900-1915》New York 1963年版,P84-87。)從美國國內看,長期以來,反女權主義者認為,婦女獲得選舉權是危險的。因為一旦婦女獲得選舉權,她們將會拋棄家庭和傳統美德,性別的區分將日漸模糊,男人將失去他們的男性氣質,婦女開始將自己扮演成男的。十九世紀末社會、經濟、政治各方面的深遠變化使得反女權主義者的理論越來越缺乏說服力。二十世紀初,男人們日益依賴各種各樣的已有婦女加入的利益集團和社團組織來代替或補遺選舉政治上的參與。盡管婦女沒有選舉權,但婦女團體和組織已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政策的通過。對那些有遠見的政客來說,引導和利用婦女參與政治比阻止婦女介入政治領域更符合潮流。
更為重要的是,反女權主義者不再頑固地堅持選舉權會使婦女脫離家庭。因為二十世紀初,社會已經分擔了某些家庭功能。學校承擔了過去婦女在家庭中的教育職責,幼兒園承擔了過去婦女在家庭中的撫養職責,紡織廠、制衣廠、制皂廠等承擔了過去婦女在家庭中的「女紅」職責,快餐業承擔了過去婦女在家庭中的烹飪職責,可以說,除了性愛和生孩子這兩項職責社會無法承擔外,其它的家庭功能都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而不同程度上交給社會,社會是擴大了的家庭,社會在發揮這些功能時依舊需要婦女的參與。因此,婦女沒有脫離家庭,而是從原來的小家走向社會這個大家。正如1910年女權主義者兼新聞撰稿人麗莎·切爾德·多拉強調說:「婦女的空間是家——家不是四面圍牆的小家,家就是這個社會,家庭就是這個住滿了人的城市,學校是真正的育兒室。而且,這個家和這個家庭都需要他們的母親。」(註:見《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84年第三期之Paula·baker:《The Domestication of Politics:Women and American Political Society 1780-1920》,P632。)
多拉的理論緊緊抓住「家」這個基點,為廣大婦女參與社會提供了新視角。同時,美國的聯邦、州、市、各級政府也轉變職能,過去它們主要圍繞分裂主義、種族問題和經濟政策展開工作,現在它們不斷增強在社會福利和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致力於改進學校、醫院、救濟院和其它公共服務設施。這些工作即使在反女權主義者看來,也比較適合女性介入。於是許多婦女投身到社會公益事業中來。她們著力於監獄改造、健康教育和服裝改革,幫助老人、窮人和兒童,爭取立法制止賣淫,保護已婚婦女的財產權,反對童工,維護女工的基本權利等。涌現了簡·亞當斯、艾·塔貝爾、利蓮·沃爾德等傑出女性。她們以事實證明,婦女參與社會不僅沒有剝奪男人的男性氣質,反而運用自己的女性氣質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反女權主義者的理論越來越沒有市場,越來越多的人趨於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有女性參與的社會才是完美的社會,有女性參與的政治才是完美的政治。就拿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來說,他原來的理想女性是多生多育,賢妻良母,認為「就是給予婦女選舉權,也不能給婦女的處境帶來重大的改善。」(註:《大轉折的年代——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研究》李劍鳴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P126。)然而,到了1912年,羅斯福公開表示贊同男女平等,並在進步黨黨綱中寫入了平等選舉權條款。
第三,二十世紀初女權運動的迅猛發展離不開第二代女權運動領導人成功的策略。
以卡里·查普曼·卡特為代表的第二代領導人畢竟生活在與以伊麗莎白·凱迪·斯坦頓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人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比較兩代領導人,不難發現,第一代領導人長於理論,著眼於女性的「自我之孤獨」,第二代領導人長於策略,著眼於科學、種族、效力和合作等諸方面。早期的女權主義者從「人人生而平等」出發,要求給予婦女同男子一樣的權利。她們以《獨立宣言》為樣本,用「男人」一詞代替「喬治國王」,提出了十八點不滿和十二點建議,構成《塞內卡富爾斯宣言》的主要內容。伊麗莎白·凱迪·斯坦頓也在其《自我之孤獨》一文中,一再強調男女平等的公正性,她寫道:「既然短暫的時光乃至永久歲月所帶來的歡樂和痛苦,男女一樣平分,那麼男人想在投票箱前、在王位上代表婦女,想在國家中代婦女投票,在教堂里代婦女祈禱,在家庭里高居聖壇之上、扮演神父角色,這豈不是霸道之至嗎?」同時她又呼籲為婦女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求得「自主權」,因為「最能提高人的判斷力,最能激發人的良知的莫過於個人的責任。最能增添個性尊嚴的莫過於承認個人自主權,莫過於——普遍承認——人人擁有平等地位的權利。」「假如一個女子被視為公民,視為一個偉大國家的一個成員,那麼,根據我們政府的基本原則,她就應該享有其他成員所享有的同樣權利。」(註:Barbara Welter:《The Women Questions in American History》New York 1973年版,P85-86。)
其中,自主權中的重要一項是選舉權。1894年,斯坦頓寫了一本小冊子,題為《選舉權——一項與生俱來的權利》。與斯坦頓的自然權利說不同,卡特更強調選舉的功效。1918年,她說,她不知道選舉權是什麼,是權利?是義務?是特權?但是,「不管它是什麼,反正婦女們要它。」(註:Barbara Welter:《The Women Questions in American History》New York 1973年版,P84)。因為首先,承認選舉權的合法性不同於承認人權和公正;其次,無論以什麼理由要求來的婦女選舉權,它都將帶來最有利的回應,那就是對社會有益。一旦婦女獲得選舉權,它將增強婦女承擔政府職能的興趣和領悟能力;婦女通過對公民權概念的親身體驗,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從而成為一個更完美的母親;婦女獲得與丈夫平等的地位,打破夫妻之間一方卑躬屈膝,另一方殘暴專橫的不公正關系,從而更有利於婦女成為一個好妻子。總之,婦女獲得選舉權不單為了自身的自由,更是為了改造社會和維護家庭。
強調獲得選舉權對社會的有益性比強調獲得選舉權的公正性更有助於贏得社會對女權運動的支持,這是第二代領導人比第一代領導人的高明之處。
其次,與早期女權運動相比,二十世紀初女權運動的目標更為專一,那就是集中贏得選舉權。婦女要爭取的自身權利不只選舉權一項,但選舉權無疑是最關鍵最重要的一項。因為一旦婦女們獲得了選舉權,就可以選舉婦女自己的代表和願意替婦女說明的代表,在國會就有了婦女自己的聲音。一旦婦女獲得了選舉權,那婦女們面臨的其它問題,諸如社會地位低下,受教育機會少,多生多育的痛苦,工作報酬不公,戀愛婚姻的不自由等等,皆可迎刃而解。一句話,運用選舉權,婦女們可以獲得男性社會中得不到的自我保護和自我完善,承擔對社會的警覺和責任。所以,爭取選舉權是一切問題的根本。將目標縮小到選舉權一項,有利於集中贏得最後的勝利。
不可否認,斯坦頓、安東尼、露西·斯通等,她們是美國婦女運動的奠基人,為女權運動作出了輝煌的貢獻,並留下了許多里程碑式的女權理論著作。但是,在運動的具體操作中存在著不少遺憾。例如,女權運動曾被廢奴運動和禁酒運動轉移過方向,1869年開始的斯坦頓和露西·斯通的分庭抗禮一度削弱了女權運動的力量。
第二代女權運動領導人吸取了第一代領導人的經驗和教訓。她們從廢權運動中獲取靈感和政治技巧,創立了一套有別於分裂主義的理論體系,在領導禁酒運動中日漸突破禁酒的初衷,與人民黨、勞工黨和基督教會並肩合作。更為重要的是,她們全力以赴爭取選舉權的獲得,目標的專一性增強了運動的戰鬥力。為了這個共同的目標,在斗爭方式上分岐的溫和派和激進派互相支持,互相寬容。例如卡特盡管對國會聯盟的領導人艾麗絲·保羅的過激斗爭手段持不同看法,但仍然承認艾麗絲·保羅等人在婦女運動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在她的領導下,美國婦女運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合作。在斗爭策略上,第二代領導人指出,選舉權獲得的關鍵是踏實的行動,而不是理論的爭辯。為此,她們不再停留在演講呼籲和著書立說上,而是舉行遊行示威,採取糾察、詰難政治候選人、絕食等方式,更加廣泛地爭取世界輿論的支持,並創立「世界婦女黨」。此外,第二代領導人還拋棄了原來的一州一州獲得選舉的逐州戰略,而是自西向東集中贏得整個國家的修正案。
由於她們比十九世紀的第一代女權運動領導人才更具專一性、合作性、務實性和策略性,因此,這場鋪天蓋地的婦女爭取選舉權運動終於取得圓滿成功。
此外,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歐洲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思潮影響下,美國出現了夏綠蒂·帕金斯·吉爾曼和埃瑪·戈爾德曼等一些左派女權主義者,她們攻擊婚姻制度,攻擊家庭,認為家庭是婦女的監獄,使婦女成為社會「白痴」,從而危及整個文明的進步。對男性社會統治者來說,這些左派女權主義者與女權主義者相比,「兩害相權取其輕」,還不如滿足女權主義者的要求,給予婦女選舉權。正如一位選舉積極分子對吉爾曼說的那樣:「因為你們要的東西比我們要的東西糟得多,所以,他們會為了逃避你們的要求而滿足我們的要求。」(註:《女性的崛起——當代美國的女權運動》王政著,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6月,P25。)
第四,瑪格麗特·桑格領導的節育運動加速了二十世紀初美國婦女解放的進程。
朱麗葉·米切爾指出:「只要生育仍是一種自然現象,婦女就註定要成為社會剝削的對象……本質上,她們的存在受制於她們無法控制的生物進程。」(註:《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李銀河主編,三聯書店1997年版,P20-21。)設想一個婦女一生中最有活力的生命階段陷於懷孕、生育、哺乳和流產等這種自然生理狀態,那麼她如何有時間承擔社會角色?又如何有時間爭取政治權利?現存伊·斯坦頓和蘇珊·安東尼的通信材料顯示,斯坦頓抱怨自己被婚姻和母性奪去了時間和精力,而老處女安東尼則催促她將家務放在一邊,盡快起草一份立法申請。斯坦頓回信道:「一旦你逼我太甚,我將再生個小孩,聽仔細了,不要逼我走出這一步!」(註:Barbara Welter:《The Women Questions in American History》New York 1973年版,P81。)在整個歷史過程中,婦女一直可獲得一些技術手段來控制生育,但這些手段往往是殘忍和危險的(例如溺嬰和墮胎),歷史學家林達·戈頓指出:「渴望安全的流產和避孕,由此帶來的問題使婦女產生了共同的女性經驗……這種願望是如此強烈以致於她們甘冒巨大的風險,來贏得一小塊空間支配自己的生活」(註:《世界史研究動態》1991年第四期之《婦女史的挑戰》〔美〕吉達·勒納著,P42。)
美國的節育運動出現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但作為一場現代運動在二十世紀初的二十年得以迅速發展,這離不開瑪格麗特·桑格的努力。
瑪格麗特·桑格1900年隨夫遷往紐約,長期在貧困的紐約下東區從事醫護工作。期間,她親眼目睹了該地婦女懷孕不止帶來的悲慘情景。據當時的統計,在美國每年因不願養育而自願墮胎致死的約2.5萬,不滿一歲死亡的嬰兒年逾30萬。(註:《域外女性》陶潔編,北京大學出版社會性1995年6月,P244。)桑格決心為解除這一痛苦而戰。在《婦女和新人類》一書中,她寫道:「掌握自由的手段既是婦女的特權,也是婦女的義務。」她進一步指出「自由的民族不可能由奴隸的母親們生出……一個婦女不能稱自己為自由人,除非她擁有和掌握自己的身體。一個婦女不能稱自己為自由人,除非她能自覺地決定是否將做母親。」(註:《美國讀本》〔美〕黛安娜·拉維奇 林本椿等譯,三聯書店1995年,P581-582。)
1873年,紐約取締賣淫協會負責人安東尼·康斯托克通過游說,使國會通過一項法律,認為避孕是誨淫行為。但是,桑格不顧這些,決定同這項男人制定的法律作斗爭。她第一次創造了「節育」這個詞。1913年她自費創辦全美第一份宣傳節育的雜志——《婦女革命》雙月刊,還編寫全美第一本指導避孕的小冊子——《家庭節育須知:一個護士對婦女的忠告》。1916年,桑格在布魯克林創辦了全國第一家節育診所,成千上萬的婦女排隊候診。她一生八次入獄,面對譴責,桑格從容不迫地在法庭上闡述自己的觀點,宣傳節育的必要性。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她、支持她,最終法庭不得不對某些法律從寬解釋,允許使用某些避孕手段。一戰期間,美國政府還將她的《節育須知》更名《士兵須知》發下,各地開始建立節育診所,推動計劃生育工作,探索更為先進的避孕方法。
節育運動的成效從1910年美國人口統計局的數據可見一斑:美國的人口增長率1820--1880年為26%,1880--1890年為24.9%,1890--1900年為20.7%,1900--1910年為21%,1910--1920年則驟降至15%。(註:Harold.V.Faulkner:《The Quest forSocial Justice 1898-1914》The Macmillam Company 1931年版,P163。)這期間的人口增長率還包括一千二百萬移民的湧入,這更加說明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節育運動的推進,現代避孕法的推廣,意味著人類生備之後,婦女才能在除去再生產職能之外,追求她們的自我價值,因此,瑪格麗特·桑格領導的節育運動對二十世紀初美國婦女的解放具有重要的意義。
最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二十世紀初女權運動迅猛發展的催化劑。
與美國歷史上的歷次戰爭一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婦女們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繼續操持家務,另一方面為戰時努力做了巨大的貢獻。她們成立了「婦女服務全國聯盟」(The National League for Women's Service),在各個州建立支部,組織志願者保養、維修汽車,充當掩護部隊服裝的試驗者,在紅十字會當護士,甚至有農田女工隊徵召、訓練和安排15000名婦女參加遍布20個州的農場勞動,這些婦女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各行各業,她們跟男人們一樣,為山姆大叔貢獻著一切能貢獻的。婦女們的工作不僅顯示了強烈的愛國心和充沛的組織能力,解決了戰時勞動力缺乏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她們的工作證明了她們有充分的潛力適應新的社會經濟角色的挑戰,許多男人能乾的活她們一樣能幹,而且一樣幹得好!
1918年8月28日,《紐約時報》對農田女工是這樣評價的:「農田女工不是一個玩笑,她是這次戰斗中的推動因素。」同年4月,威爾遜總統贊揚她們是國家的引導者。(註:《Clio Was a Woman: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Women》edited by Mabel.E.Deutrich and Virginia.C.Purdy Howard University PressWashington D C 1980年版,P142。)
婦女參與一戰的各項活動都是在婦女組織有秩序的領導下進行的,它們構成婦女運動的一部分,隨著人們對婦女看法的進一步改變,婦女運動的支持者也越來越多,終於在戰爭結束後的第三年,即1920年,第十九修正案通過,2500萬美國成年婦女和男子一樣擁有了選舉權。
綜上所述,促進二十世紀初美國女權運動迅猛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現代化帶來的經濟沖擊。同時,婦女們對這場現代化作出積極回應,一方面投身各項社會改革運動,另一方面為爭取自身權利而斗爭,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既改變了社會對婦女的傳統觀念,又激發了廣大婦女的覺醒意識。藉助於這些因素的共同推進,以卡特為代表的第二代領導人踩在斯坦頓、安東尼等第一代領導人的肩膀上,在二十世紀初,迎來了美國女權運動的春天
⑷ 「男人能做的憑什麼讓女人做」,新一代女權的相關言論真的正確嗎
新一代女權是在對女權進行濫用,是不正確的,他們高呼著女權的口號,享受著屬於女權的權利,而不想承擔關於女權的責任,在當代新一代的女權的相關言論裡面,他們其實是對於女權進行以偏概全的,斷章取義的行為,去想要通過這種手段來獲取更多的福利和個人利益。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女性用女權來去掉他們身上的枷鎖,更輕松的前行,而新一代女權他們是用新一代的女權去砍掉男人的頭顱,所以新一代女權相關的言論是不正確的。
在生物進化論裡面,達爾文說適者生存,物競天擇,那麼對於這一些以弱者自稱的人們去想要獲得更多的人,他們只會受到社會的淘汰,而很多人就是因為受到了這樣子的思想的影響,所以他們對男性進行綁架,同時因為在網路上的大量流行,很多人覺得這樣非常的有道理,所以對於當代的很多的流行文化而言,應該更多地去對這一些東西進行更為認真的審視和判斷,自己是否應該接受這一個觀點,而不是拿來主義。
⑸ 後現代女權主義的成果
有的理論家甚至將這一新流派的出現稱為女權運動的「第三次浪潮」,其原因在於後現代女性主義頗具顛覆性,它不僅要顛覆父權秩序,而且要顛覆女性主義三大流派據以存在的基礎。因此,嚴格地說,後現代女性主義並不能算是與三大流派並列的第四大流派。後現代女性主義顧名思義就是女權主義加後現代主義。後現代社會在西方逐漸成為現實之後,後現代主義、後馬克思主義、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現狀肯定論、多元文化論以及生態主義等新思潮逐步進入了西方學術界主流。
⑹ 女朋友相信微博上那些過度女權的言論該怎麼辦
如果是過度的相信,你那就要好好的勸她,因為世界上男女都是平等的,沒有誰的權利比誰的權利更高一層。
⑺ 什麼是女權主義
女性主義又稱女權(女權主義) 、婦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別平權(男女平等)主義 [3] ,是指為結束性別主義(sexism)、性剝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視和性壓迫(sexual oppression),促進性階層平等而創立和發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批判之外也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性底層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女權主義是女性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用語,兩者本質沒有區別。女性主義的觀念基礎是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體系之上。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著重在性政治、權力關系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
(7)成果女權言論擴展閱讀:
女權主義的影響:
1、對公民權的影響
女性主義在西方社會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影響,當中包括女性投票權;較為平等的工資;提出離婚的主動權與「無過失離婚」的出現;安全墮胎與結扎的權利;獲得大學教育的權利等。女性主義法學對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立法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2、對語言的影響
很多說英語的女性主義者都支持使用無性別意識的語言,例如以「Ms」統指所有已婚和未婚的女性,或在不清楚性別時用「他(he)或她(she)」指明,而不只是用「他」。女性主義者也支持使用包含二性元素的語言。
3、對同性戀的影響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女權運動,是在基督教文明形成後西方世界首次公開討論性的非生殖作用。而同性戀性行為的第一特徵,就是不具有繁殖功能。因此,女性主義公開討論性愛的非繁殖功能,就像是開了一道泄洪閘,為之後的各種性別性向運動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女權主義
⑻ 大家如何看待女權主義
(一)被妖魔化的女權主義
11月19日,12所師范大學學生聯名致信校長,要求增加或擴建女廁。這一行動,不禁讓人想到19世紀末期的西方女權主義萌芽,女權運動的興起。中國著名性學家李銀河分析女權主義在中國一直被妖魔化。
被妖魔化的女權主義是極端的「女權主義」,它不僅要求女性在當今社會得到與男性一致相同的權力地位,甚至還強調女權應該享有優待。當代女性不僅享有與男性相同的權力,並且主張因為男女之間存在客觀差異,女性要受到男性的關照、享有優待。女性在職場中享有相同待遇卻不用付出相同勞動,在家庭中因為「女權主義」要享有絕對的優待。
此類觀點是因為當代女性對女權主義錯誤的解讀所致,她們沒有正確認識到後現代女權主義,唯本論及構成論的真正內涵,一味強調女性地位致使女權主義被妖魔化。被妖魔化的女權主義也是引發了社會的厭惡,出現了「反女權主義」的言論,造成了極其負面的影響。
(二)利己主義的「女權主義」
類似ayawawa的情感博主,在微博言論中時常打著女權主義名號,利用當代人依舊保留一部分男女的刻板印象曲解女權主義,迷惑群眾以謀取私利。
ayawawa又遭撕了!這回對手是馬薇薇。ayawawa——微博上著名的「情感專家」,經常發布一些沒有理論支持的戀愛觀點,各種秀智商下限的行為所以遭到很多網友的炮轟,但同時她也擁有一眾支持者腦殘粉。
此類人物表面上發表著「幫助當代女性獲得更好待遇」的建議,其實暗夾私貨、對一些心智發展並不成熟的女性,尤其是那些「戀愛腦」女性灌輸「女權主義」,實則是媚男權。這種現象致使一部分女性的思想倒退,嚴重破壞了女權主義至今為止的努力成果。好在她所引起的探討聲中絕對部分都是批評的聲音,對女權主義的宣傳起著正面的影響。
(三)真正的女權主義
當代的女權主義其實是一個主張跨越階級、打破種族界限的社會群體運動,依靠遊行、公開演講、發表言論、提出主張等手段,針對不同的社會女性提出專屬的議題。如提議廢除蘇丹女性割禮、提高中國女性的參政權、提倡意外懷孕女性擁有自主選擇是否流產等活動。
香奈兒
(Chanel)
2015春夏女裝秀上,模特們手中橫幅上的標語暗示了女權主義的主題。對此卡爾?拉格斐本人這樣解釋:「我認為選一個自己非常熟悉的主題來演示會很有趣。我母親是個女權主義者,我正是在那樣的背景下長大的。我不明白每個人類為何不能是平等的,特別是在我從事的這個行業里。我很認同一句話,'告訴人們什麼是不被允許的這件事首先就不該被允許。'成為女權主義者是件很棒的事,我的母親曾對我說:'男人沒那麼重要,如果一個女人長得不特別丑,可以同任何她希望的男人生孩子。'」
這些活動具有針對性,能夠有效地為目標女性爭取到切實地權益。大大消除虛假「女權」的負面影響,使社會可以認識了解到真正的女權主義,為推動女權主義的發展起到了正面積極的作用。使女性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解放當代女性思想,弘揚獨立自主,主張消除男女差別對待現象。是繼承之前女權主義衣缽,真正的現代女權主義。
綜上就是女權主義的發展歷程以及女權主義的現狀,你可以不支持女權主義,但你不能反對女權主義。因為這是女性爭取自身權利的正當運動。而只要你贊同女權主義的思想,無論你是男是女,身處什麼階級你都可以加入到女權運動中來,女權主義的發展需要我們大家的參與!
⑼ 現代社會女權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獨立自主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