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植樹造林取得了哪些成果急啊!幫幫忙吧
中國植樹造林的典範當屬毛烏素沙地和庫布其沙漠。
毛烏素沙地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總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占據榆林市面積的大部分。由於毛烏素沙地靠近黃河,每年為黃河帶來巨量的泥沙,加劇了黃河的生態惡化。1959年後,毛烏素沙地開始整治,歷經幾代人的努力,21世紀初毛烏素沙地已有600萬畝重新得到綠化;2020年初,毛烏素沙地整體治理率達到93%,意味著毛烏素沙地即將從中國版圖上消失。
庫布其沙漠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平原,總面積1.3萬平方公里。庫布其沙漠靠近北京市,加劇了北京市沙塵暴災害。庫布其沙漠的治理主力是億利集團。億利集團自1988年開始對庫布其沙漠的治理,2012年,億利企業通過20多年的建設,築起了一道242公里的綠色生態屏障,遏制了內蒙古和北京的沙塵,讓懸在北京頭上的一盆沙變得越來越少。北京大學環境科學院2012年對億利資源企業進行評估,結果是億利資源企業庫布齊沙漠生態修復和綠化面積為5153km²,控制荒漠化面積1.1萬平方公里,25年間在不毛之地上創造了305.91億元人民幣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
『貳』 岩溶水系統生態環境重建與水資源有效利用模式
岩溶水流域的分水嶺地段,是峰林、峰叢發育的地下水補給區和峰林谷地向峰林平原過渡的地下水徑流區。就岩溶含水介質條件來看,具有水流循環交替迅速、資源分布不均一的特徵,提高地下水資源的供水功能,必須增強水循環系統的調蓄功能,改變岩溶山地補給區降水快速下滲、形成徑流快速排泄的狀況。研究表明,當前該地區植被衰退十分嚴重,原始植被已全部為次生植被所代替,次生植被則大部分為草叢,相當面積已變為裸岩地。現有少數森林幾乎全部為人工林,無論天然植被還是人工植被,旱生性狀均十分明顯。逆演替已由中草草叢向低草草叢退化,土壤濕度條件日趨惡化。森林植被涵養水分的功能已完全消失。因此,岩溶水流域分水嶺地區的水資源的有效利用與防旱治旱,總體應以加強水循環過程的調控為主,採取生物工程、地表蓄水工程方法調控地下水的循環轉化,有效開發地下水的方式,建立水源生態環境建設—水資源調蓄—節水利用—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即採取水源區生態重建、引、提水、水源蓄積與水產養殖、節水灌溉與發展高效農業的綜合治旱模式(圖版Ⅶ)。如圖所示,根據小平陽示範區的資源環境特點,開展了該類型岩溶平原區的綜合治旱技術示範,建立模式的核心應用技術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水源生態環境重建
自然封育和人工造林是岩溶山地植被恢復的基本途徑。就目前大多數岩溶山地來說,由於受自然和社會經濟等條件的限制,自然封育仍是其植被恢復運用最為廣泛的基本途徑。小平陽地處桂中盆地的中心地帶,一方面由於人為破壞頻繁而導致絕大部分山地植被退化十分嚴重,森林覆蓋率低,其現存的自然植被主要為草叢和灌草叢等低矮型植被,已喪失了基本的環境調節功能;另一方面,該地氣候條件較為優越,植物種類豐富,立地類型多樣,有著極為有利植被恢復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
研究表明,裸露石山環境的表層岩溶帶對岩溶水的調蓄功能較弱,只有提高表層岩溶帶的森林覆蓋率才能增加表層岩溶水的調蓄功能,隨著森林植被的恢復,地衣、藻類和苔蘚等低等植物,在岩溶生態系統中對水資源的調蓄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已有試驗成果顯示:從飽和吸水狀態經蒸發失水至恆重,藻類生物岩樣失水量是相應岩石的16.3倍,時間也延長48%,主動吸水時,吸水量是相應岩石的2.6倍,時間也延長57%,而持水量為相應岩石的17.6倍。除森林和低等植物外,枯枝落葉層也是重要的蓄水介質,同時也是生態系統內部水分的主要調節者,也具有延緩地表徑流時間和強度的功能。
在示範區,對分水嶺和平原中的峰叢、峰林石山進行封山育林或營造人工生態經濟林,是改善水源生態環境的主要措施,觀測結果表明自然封育對增加植被高度和群落層次、改變植物種類組成以及改善小環境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這種作用隨封育時間的增加而愈加明顯。經調查喬木幼林區自然封育已達20年,盡管1985年遭受全面砍伐已基本退化至灌叢,但由於其所處位置特殊而得到及時的封育和保護,現已基本恢復至喬木幼林階段,群落高度和總蓋度分別達6 m和95%,其中喬木層蓋度40%。喬木層中除山膠木為常綠樹種外,其他均為落葉樹種,其中貓尾木的數量最多,石岩楓次之,兩者株數分別達到5株和4株。貓尾木和網脈紫薇(1株)共同占據了群落的最上層,兩者胸徑最大值分別達到11.52 cm和13.05 cm。除觀測樣方內的樹種外,該區喬木層樹種還有圓葉烏桕、黃連木、鐵屎米、野梨、朴樹和油甘果等。灌木層蓋度高達80%,主要種類有灌木植物紅背山麻桿、石山花椒和石山巴豆等,喬木幼樹主要有黃連木、山膠木、鐵屎米和油甘果等。草本層蓋度較小,僅為15%。從整個群落的結構和物種組成來看,喬木幼林區正處於極不穩定的演替階段,隨著自然封育的繼續,它將會逐漸演替為落葉闊葉林或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
灌草叢區和樵牧區(對照區)的群落外貌均為灌草叢,與喬木幼林區存在較大差別,兩者群落高度分別為2.2 m和1.6 m,整個群落僅包括灌木層和草本層。盡管如此,比較兩者的調查結果可以發現,短時間的自然封育也會使其植物群落發生一些比較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群落高度和種類組成等方面。由於人為干擾仍在繼續,對照區的植被總蓋度雖然高達95%,但其群落高度僅為1.6 m,大部分種類生長較差,以草本植物為優勢,其蓋度和種類數量要略高(多)於灌木植物;灌草叢區的群落高度達2.2 m,比對照區增加了約40%,已由原來草本植物占優勢轉變為灌木植物占優勢,大部分種類生長良好。在灌草叢中,灌木層的蓋度和種類數量要明顯高(多)於草本層,其中灌木層種類達19種,比對照區增加了8種,增幅達73%,相反,草本層植物僅有7種,下降幅度達42%。這對於促進該區域的植被向喬木幼林演替和實現植被的最終恢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惟有木本種類尤其是喬木種類增加,灌草叢才有可能發生質的或者根本性的變化。因此,自然封育對小平陽山地的影響和作用主要體現在增加群落高度、改變群落結構和種類組成等方面,特別是自然封育有利於增加喬木種類和數量,這對促進現存植被演替和恢復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人工造林,由於山地的立地條件在不同山地或不同坡位之間差異較大,因而人工造林也因樹種和造林地而收到不同的效果。據野外觀察,村邊及山坡中下部的人工林長勢較好,而位於山坡中部以上的人工林長勢則較差。人工林中的自然植物種類主要是桃金娘、芒萁、金櫻子、黃荊條、野牡丹和掃把枝等一些耐干瘠的灌草指示植物。
由上所述,示範區地處亞熱帶,水熱作用活躍,植物生長迅速,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能力很強。通過封育,岩溶山地的植被已呈現良性演化趨勢,在15~20年的封育區段,已基本恢復至喬木幼林階段,群落高度和總蓋度分別達6 m和95%,顯示以森林為主體的植物群落將得到初步恢復,涵養水源的作用不斷增強,有利於調蓄降水入滲和循環調節,地下水的動態變化趨緩。
(二)地下水開發、調蓄與水產養殖
在峰叢、峰林山地區周圍的平原上由於接受上游補給區側向徑流和平原本身降水的雙重補給,山前地帶地下水資源相對集中,在地貌、岩溶和構造組合條件有利的部位形成地下水富水地段,採取鑽井取水。同時在山前坡丘間或岩溶谷地的低窪地地段,選擇有利部位築壩、修建蓄水山塘,積蓄山地坡面流和山區表層岩溶帶的季節性排水,攔截地表徑流,蓄水防旱。通過修整和防滲處理,並鑽井抽取地下水,保障山塘水源補給,開發山塘水產養殖功能,充分發揮山塘的蓄水抗旱與經濟生產效益。
在小平陽示範區的劉村核心示範片,2001年可用於養殖的山塘面積180畝,通過項目實施,2005年水產養殖面積增加330畝。2002年建成劉村1口機井,出水量達100m3/h,配套修建輸水管1 750m,調蓄水池1個,為蓮花塘等8個主要養殖山塘提供補充水源,同時保障310畝的「望天田」能種上了雙季稻。其中蓮花塘原有水面積80畝,水深平均75 cm左右,蓄水約4×104m3,通過築壩、開挖和防滲,建壩320m,防滲約7 000m2,挖土約20 000m3,擴大養殖面積達150畝,水深平均1.5 m,蓄水量可達15×104m3。不僅增強了山塘的水產養殖功能,而且調蓄水資源的能力增大了2.75倍,提高了防旱抗旱能力。2004年水產總量達250 t,同時在山塘邊新建200頭的養豬場和2 000羽養雞、養鵝場各一個,建立雜交柑示範果園50畝,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產和綜合治旱技術示範效益。
(三)岩溶平原區防洪排澇和引水調蓄
峰林山地至岩溶平原區過渡地帶,由於地勢低窪,雨季地下水位一般上升到地表,產生洪澇災害,淹沒農田;而旱季地下水位又迅速下降,造成乾旱缺水。在山前開挖排洪引水溝,將山地洪水和季節泉洪水匯集引入山前山塘,蓄積水源,從而既解決防洪排澇問題,又解決山塘補給水源不足的問題。在劉村南修建550m排洪引水渠,使下游250畝低窪旱地免受洪水淹沒,為近40畝水面的山塘引進充足水源,保障山塘養殖開發。
(四)產業結構和用地結構調整,發展節水旱地農業
岩溶平原區土地資源豐富,開墾耕種面積率高,旱地比例大,在糧食作物種植面和產量穩定的情況下,糧食生產滿足人口需求,大量的作物秸稈和余糧為發展養殖業提供了物質基礎。如劉村示範片,除了結合水資源調蓄進行水產養殖外,引進了2元雜種豬、良種鵝、雞的養殖,建立養殖示範場,養殖業的生產率年平均增長12.58%,2005年養殖業收入達到農林牧漁業增產值的45.36%。同時發展節水旱地農業,果園用地增加420畝,經濟作物用地增加1 500畝。在實現人均有糧350kg的同時人均純收入達到2 626元。
(五)加強沼氣池建設,合理利用生物能源,防止植被破壞,提高農業效益
岩溶平原區農村沼氣綜合利用是支撐農民增加收入、建設生物資源利用與生態良性循環機制,解決農民生活用能、緩解農村燃料短缺矛盾,防止水源涵養林破壞,保障岩溶生態恢復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示範工程之一。結合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養殖業、經濟果林種植,推廣沼氣建設。劉村示範片新建沼氣池94戶,占建新居農戶和有修建條件老住戶的85%,同時進行改廁、改水、改圈,改善民居衛生環境。沼氣池的使用為農戶提供50%以上的燃料,據測算每戶節省薪材約2 500kg/a,節約勞動力人工40個,產出水肥18 t、渣肥6~7 t。沼氣液、渣不僅是優質有機肥料,沼氣液還是良好的魚飼料。綜合開發沼氣產物的利用技術和與其關聯的養殖、果蔬無公害種植技術,是調整農村能源結構、解決農民生活用能的能源工程,也是鞏固水源涵養林封育成果、保護生態恢復和生態環境重建重要的基礎工程。同時推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畜牧業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並有利於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叄』 如何恢復生態的途徑
1.恢復原生生態系統。實踐表明,恢復原生生態系統是一種過於追求「理想主義」的途徑:一是恢復的目標具有不確定性,即恢復某生態系統歷史上哪一個時間階段的狀態;二是「恢復」這個詞有靜態的含意,因而恢復不僅要試圖重復過去的環境,而且要通過管理以維持過去的狀態,但事實上自然界是動態的;三是由於氣候變化、關鍵種缺乏或新種入侵,完全恢復原生態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
2.生態系統的修復。生態系統的修復強調的是改良、改進、修補和再植。改良強調立地條件的改善以使原有的生物生存和繁衍;改進強調對原有受損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提高;修補是修復部分受損的結構;再植除了包括恢復生態系統的部分結構和功能外,還包括恢復當地先前的土地利用方式。
3.生態系統的重建。也叫生態更新,指生態系統發育的更新。有學者認為生態恢復就是再造一個自然群落或再造一個可以自我維持、並保持後代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群落。還有學者認為,生態恢復是關於組裝並試驗群落和生態系統如何工作的過程。
『肆』 封育治理什麼意思
『伍』 鐵嶺縣河灘地做生態城生態保護區的補償標準是多少
我家目前河灘地做生態保護區的補償是每年600元一畝,至於合理與否,也只有去咨詢有關部門了。
『陸』 渾善達克沙地的治沙成效
錫林郭勒盟林業局全體務林人恪守職責,組織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多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開展防沙治沙生態建設,著力實現生態改善和農牧民增收雙贏目標,取得明顯成效。僅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以來,全盟就完成林業建設任務803萬畝,營造林面積超過了前50年的總和,森林覆被率翻了一番。通過集中連片、點面結合、綜合治理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生態移民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落實,全盟生態環境整體上有所改善,渾善達克沙地植被狀況明顯好轉,重點區域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尤其是沙源工程區植被蓋度較治理前普遍增加30%以上,有些已進行打草、采種、采條利用,形成了新的種源基地和後續產業基地。渾善達克沙地流動、半流動面積減少了460萬畝,長420公里平均寬3公里總面積183萬畝橫跨5個旗縣的沙地南緣防護體系基本形成,有效地控制了沙地擴展。與此同時,林業建設促進了農村牧區產業結構調整和農牧民增收。退耕還林工程覆蓋了整個農區,到2007年使27萬農民年人均政策性增收747元。營造生態經濟兼用林220萬畝,封育灌草248萬畝,退耕地林間種草35萬畝,沙地營造黃柳30萬畝,以造代育的800萬株樟子松苗木平均高度達1米以上,蓄積產值2億多元。都為調整產業結構和發展多項後續產業起了關鍵作用。2007年全盟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051元,比2001年增加2183元,年均遞增16.8 %。通過政策引導、活化機制和利益驅動,農牧民自主建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形成了全社會造林治沙和建設主體多元化的良好氛圍。國內外30多個社會團體在錫盟搞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開發,全盟非公有制治沙造林和經營業主達到7萬多個,造林佔到總任務80%以上,百畝以上造林大戶達到2000個。全民義務植樹和部門綠化蓬勃發展,綠化基地形式多樣,「十五」期間僅93萬人口的地區參加義務植樹人數530萬人次,植樹2260萬株。
『柒』 生態修復措施
規劃區降水量較多、水熱條件較好,只要消除人為因素干擾,絕大多數水土流失地都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恢復植被。在植被較好、輕度水土流失為主的典型小流域,開展水土保持治理應以生態修復為主,工程措施為輔,側重於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生態修復措施主要包括封育管護、能源替代、舍飼養畜、生態移民等。
5.5.4.1 封育管護
封育管護是恢復林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溝壑治理技術》(GB/T16453.3—2008)標准,在有水土流失的疏幼林地、新造未成立林、灌木林地實行封禁管護措施,通過封禁治理,恢復林草植被,提高林草效益。
項目區封禁治理措施主要包括:落實管護人員,設置網圍欄,設立封禁標牌,對現有疏林地進行補植。封育管護措施還包括:按1km2落實1名管護人員,在每個小流域封禁區域顯著位置按2km2設置1個封禁標牌,並在適當地段設置網圍欄,劃定禁伐禁牧區,有效地阻止人畜進入,真正起到封禁預期效果。並有計劃加強管護人員技術培訓,提高撫育管理水平,保證封禁治理成果。同時要發展沼氣,以氣代燃料,進行生態移民等措施,減輕人為活動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壓力,加快封禁區域內植被的恢復速度,改善整個項目區的生態環境。
5.5.4.2 能源替代
農村可利用的能源有農作物秸稈,薪柴、煤炭、電能和太陽能,要因地制宜地發展沼氣等能源保護現有植被,為生態修復創造條件。
根據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水源區調查,建一座8~10m3的沼氣池,戶均年產沼氣300m3,一年可節約柴草2.5 t,相當於0.33hm2薪炭林一年的生長量,使用清潔的沼氣能源,可有效地解決農村因燒柴而毀樹伐木的問題,保護森林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山川秀美。故本規劃能源替代措施主要為發展沼氣池和省柴灶,主要布設在封育管護區內以薪柴為主要生活用能的農戶,同時在該規劃區要加強封育管護措施,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5.5.4.3 舍飼養畜
舍飼養畜是改變傳統生產方式的重要內容之一,要解決好水源區牲畜的安置問題。
根據項目區養畜習慣和畜群結構調整方向,結合規劃養畜規模,採取聯戶或單戶的方式統一標准建設畜舍。畜舍主要布設在封育管護和項目區內有散養牲畜習慣的自然村莊。
以小流域為單元建設小流域水保治理措施防治標准體系,對水源區水源涵養、保持良好水質、保持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確保南水北調工程效益充分發揮具有重要意義。
但小流域水保治理工程是一項涉及面廣、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要保證規劃目標的實現,規劃區各縣市必須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制定並完善水源地保護法規,嚴格制度建設;加強項目建設的協調和運行管理;各級執法部門加強執法監督;提高科技支撐力量,做好技術培訓;依託省級水土保持監測部門進行生態監測等多項規劃保障措施,以確保小流域防治措施治理效益的發揮和治理目標的實現。
『捌』 水土保持造林
一、標准條款
1 規劃
1.1 林種規劃
1.1.1 根據不同用途布設下列林種:
(1)經濟林。優先選擇具有當地特色的干鮮果品及具市場競爭力的品種。
(2)薪炭林。在燃料缺乏的地區,根據各地人均年需燒柴數量和每公頃林木可能提供的燒柴數量確定種植面積。
(3)飼料林。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飼草不足地區,可結合水土保持營造刺槐、紫穗槐等灌木飼料林作為補充。
(4)用材林。荒坡上水土保持人工造林作為用材林的,應修好蓄水保土的整地工程,避免用材伐木引起水土流失。乾旱少雨的水土流失地區用材林應造在路旁、村旁、宅旁、渠旁、河灘和溝底,以及其他水源較好且伐木不致引起水土流失的地方。
1.1.2 根據不同地形部位布設下列林種:
(1)坡面水土保持林。根據荒坡所在位置、坡面坡度、立地條件與水土流失特點,可分別在坡面的上部、中部或下部布設灌木林、喬木林和經濟林。
(2)溝壑水土保持林。分溝頭、溝坡、溝底三個部位,應與溝壑治理措施中的溝頭防護、谷坊、淤地壩等緊密結合。
(3)岸域水土保持林。主要用以鞏固河岸、庫岸及渠道,防止塌岸和沖刷。
(4)四旁水土保持林。在平原區和高原區的塬面,一般是道路與渠道結合形成大片方田,路旁、渠旁造林,應按照農田防護林網的要求進行。山區、丘陵區村旁、宅旁造林,應結合農區用材和村鎮綠化建設配置樹種。
1.2 林型規劃
1.2.1 純林
(1)灌木純林。主要適應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及水土流失嚴重,立地條件很差的地方。
(2)喬木純林。主要適應於立地條件較好的地方,同時其樹種生物學特點要求為純林。
1.2.2 混交林
(1)混交類型有:針葉樹種與闊葉樹種混交,喬木與灌木混交,喬木與灌木和草本混交,深根性樹種與淺根性樹種混交。
(2)混交方式
a)株間混交。適應於瘠薄土地,在喬木株間栽種具有保水保土、改土作用和覆蓋能力強的灌木;或在每5~10株灌木間,稀疏地栽植一株喬木。
b)行間混交。一般喬木與灌木,陰性樹種與陽性樹種均適宜採用。
c)帶狀混交。適應於初期生長較慢且兩類互有矛盾的樹種。帶的寬度應根據樹種特點具體研究確定。
d)塊狀(不規則)混交。適應於樹種間競爭較強烈或地形破碎、不同立地條件鑲嵌分布的地方。
1.3 樹種規劃
1.3.1 適地適樹
( 1) 造林應適地適樹。應根據小流域內坡面、溝壑、地類,不同位置、不同立地條件等,布設不同林種; 在同一林種中,還應配置不同樹種。
( 2) 根據各地氣溫、降雨、土質等主要生態因素,可將全國粗略劃分為 7 個不同立地條件的氣候帶,各氣候帶適應的樹種見附錄 A ( 資料性附錄) 。
1. 3. 2 優質高產
( 1) 經濟林 ( 果園) : 要求品種優良,在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能力; 同時應易於運銷、存儲和加工增值的樹種。
( 2) 薪炭林: 要求萌芽、萌櫱力強、耐平茬、耐貧瘠、耐乾旱、燃燒值高的樹種。
( 3) 飼料林: 要求耐乾旱、耐放牧、耐平茬,同時適口性好的樹種。
( 4) 用材林: 要求材質好、價值高、速生豐產的樹種。
( 5) 水源涵養林: 要求樹體高大、冠幅大,林內枯枝落葉豐富和枯落物易於分解,具有深根系、根量多和根域廣; 長壽、生長穩定且抗逆性強的樹種; 低耗水、耐旱樹種; 不對水環境造成污染的樹種。
1. 3. 3 在符合上述原則前提下,宜採用鄉土樹種; 鄉土樹種不能滿足要求時,應通過試驗,引進外地優良樹種。
1. 4 苗圃規劃
1. 4. 1 縣、鄉、村或小流域,可根據造林的需要,在規劃范圍內,分級設置苗圃,應避免從外地遠距離購置運苗。
1. 4. 2 苗圃地應選土質較好、管理方便且有灌溉條件的地方; 在規劃范圍內應大致均勻分布,便於使用。
1. 4. 3 苗圃面積應使其育苗數量能按計劃逐年滿足規劃范圍內全部造林的需要。有條件的在鄉、村或小流域內部調劑,必要時可在縣范圍內調劑。
1. 4. 4 應根據造林規劃的林種和樹種配備齊全,保證按規劃要求全部種植所需林種、樹種,避免有什麼苗栽什麼樹,收不到應有的效益。對引進外來的新樹種,應先經過試驗,確認適宜性後再納入育苗計劃。
1. 4. 5 苗圃的建設和生產,應明確專人專職管理,按苗圃管理技術規范和有關制度嚴格執行,保證育苗任務和質量。
1. 5 其他有關規劃
1. 5. 1 殘林、疏林和低效林、小老樹等的改造規劃基本要求如下:
( 1) 殘林、疏林,應根據不同的殘疏程度與立地條件,分別採取封禁或更新、補植措施,進行改造。
( 2) 低效林、小老樹,應根據不同樹種和形成小老樹原因,分別採取間伐、修枝、嫁接改良、補修整地工程、鬆土、灌水等措施進行改造。如因樹種選擇不當,應以適宜樹種更替。
1. 5. 2 林地道路規劃
成片林地四周、較大面積林地內部,均應設置道路,寬為 2 ~3 m,架子車或小型機動車應能通行。
1. 5. 3 林地管護規劃
包括管護措施、管護組織、管護設備與管護人員的規劃等。
2 設計
2. 1 造林密度設計
2. 1. 1 造林密度的表現形式。
( 1) 以行距 ( m) 、株距 ( m) 計,在造林施工時直接採用。
(2)以單位面積(hm2)造林株數計,用以統計需苗數量和造林成果(成活率、保存率、效益等)。
2.1.2 不同林種、樹種的造林密度
(1)用材林造林密度宜為每公頃2000~3000株,根據樹種特點和當地條件每公頃可放寬到600~5000株。
(2)經濟林與果園造林密度宜為每公頃1000~2000株,根據樹種和管理水平每公頃可放寬到500~5000株。
(3)以灌木為主的飼料林和薪炭林,宜為每公頃1萬~2萬叢,不同樹種可少到每公頃6000叢。
(4)水源涵養林喬木密度宜為每公頃1000~3000株,灌木密度宜為每公頃2000~4000株。
2.1.3 不同立地條件的造林密度
(1)我國南方水熱條件較好地區的造林密度可比北方水熱條件較差地區大些。
(2)同一地區,立地條件較好地類的造林密度可比立地條件較差地類大些。
(3)同樣立地條件,計劃間伐的造林密度比不計劃間伐的大些。
(4)農林間作、糧果間作等的造林密度,應採用每公頃30~40株或50~100株。
2.1.4 附錄B(資料性附錄)列出若干水土保持主要樹種的初植密度,供各地設計時參考。應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對每一地區每一地類的造林密度,在具體分析立地條件的基礎上,通過具體設計確定。
2.2 整地工程設計
2.2.1 基本要求
(1)水土保持造林,宜採取整地工程,保水保土,促進樹木正常生長。
(2)不同立地條件、不同林種,應分別採用不同形式的整地工程。
(3)整地工程防禦標准,可按10~20年一遇3~6h最大雨量設計。根據各地不同降雨情況,分別採用不同的暴雨頻率和當地最易產生嚴重水土流失的短歷時、高強度暴雨進行設計。
2.2.2 帶狀整地工程
(1)水平階整地,適用於15°~25°的陡坡,階面寬1.0~1.5m,具有3°~5°反坡,上下兩階間的水平距離,以設計的造林行距為准。各水平階間斜坡徑流應在階面上能全部或大部容納入滲,以此確定階面寬度或階邊埂。亦可設計為隔坡形,隔坡距離根據現場確定。樹苗植於階邊處。
(2)水平溝整地,適用於15°~25°的陡坡。溝口上寬0.6~1.0m,溝底寬0.3~0.5m,溝深0.4~0.6m,溝由半挖半填作成,內側挖出的生土用在外側作埂。樹苗植於溝底外側。根據設計的造林行距和坡面暴雨徑流情況,確定上下兩溝的間距和溝的具體尺寸。
(3)反坡梯田整地,主要用於果樹或其他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的經濟樹木。坡度較緩、土層較厚、坡面平整的地方,田面宜向內傾斜3°~5°反坡,田面寬2~3m。應根據設計的果樹行距,確定上下兩台梯田的間距,並基本沿等高線布設,長度不限。隔一定距離可修築土埂,預防水流匯集;橫向比降宜保持在1%以內。在田面中部挖樹穴種植果樹。
(4)水平犁溝整地,適用於地塊較大、5°~10°的緩坡。用機械或畜力沿等高線上下結合翻土,作成水平犁溝,深0.2~0.4m,上口寬0.3~0.6m,根據設計的造林行距,確定犁溝間距。樹苗應植於溝底中部。
2.2.3 穴狀整地
(1)魚鱗坑整地,每坑平面呈半圓形,長徑0.8~1.5m,短徑0.5~0.8m;坑深0.3~0.5m,坑內取土在下沿作成弧狀土埂,高0.2~0.3m(中部較高,兩端較低)。各坑在坡面基本上沿等高線布設,上下兩行坑口呈「品」字形錯開排列。根據設計造林的行距和株距,確定坑的行距和穴距。樹苗栽植在坑內距下沿0.2~0.3m位置。坑的兩端,開挖寬深各約0.2~0.3m、倒「八」字形的截水溝。
(2)大坑整地,在土層極薄的土石山區或丘陵區種植果樹時,應在坡面開挖大型果樹坑,深0.8~1.0m,圓形直徑0.8~1.0m。方形各邊長0.8~1.0m。取出坑內石礫或生土,將附近表土填入坑內。坑的排列形式和行距、坑距,可參照5.2.3.1規定執行。
3 施工
3.1 施工時間
3.1.1 整地工程修築時間
(1)宜在前一年秋冬二季整地,第二年春秋二季造林,利於容蓄雨雪,促進生土熟化。易風蝕的沙地,應隨整地隨造林。
(2)秋冬造林,最遲應在當年春季整地;雨季和春季造林,最遲應在前一年秋季整地。
3.1.2 造林季節
(1)春季應在苗木萌動前7~10d造林,我國北方應在土壤解凍達到栽植深度時抓緊造林。
(2)雨季造林宜雨季在開始後的前半期造林,保證新栽或直播的幼苗在當年有兩個月以上的生長期,利於安全越冬。乾旱、半乾旱地區應結合天氣預報,在連陰天墒情好時造林,可採用容器苗造林及飛機播種造林和小粒種子播種造林等。
(3)秋冬造林,應在樹木停止生長後和土地封凍前抓緊進行。凍害嚴重的山區不宜秋季造林。大粒種子、帶硬殼種子和休眠期較長的種子宜在秋冬直播造林。
3.2 施工質量要求
3.2.1 整地工程施工質量要求
(1)各項工程的位置、尺寸應嚴格按照設計要求施工,不得任意改變,保證能容蓄設計的暴雨徑流。
(2)各項整地工程的填方土埂,應分層夯實(或踩實),干密度達1.3t/m3,保證蓄水後不坍塌或穿洞。
(3)各類帶狀整地工程,施工前應用手水準測量定線。修成後每5~10m,修一小土擋,高0.2m左右,防止徑流縱向集中。
3.2.2 苗木質量要求
(1)裸根苗應使用GB6000規定的I、II級苗木。用材林應選用GB6000規定的I級苗木及優良無性系苗木;經濟林選用品種優良、GB6000規定的合格苗木;未制定國家標準的樹種應選用品種優良、植株健壯、根系發達的苗木。
(2)容器苗應執行LY1000的規定。
(3)外地遠距離、大范圍調運苗木,應經過植物檢疫。
(4)應根據水土保持造林任務,就近育苗,避免長途運輸造成的損失。
(5)同一地塊內栽植的樹苗,苗齡和苗木生長狀況應基本一致。
3.2.3 植苗造林質量要求
(1)在帶狀整地工程內,應按設計的株距,挖好植樹坑,並根據不同樹種和樹苗情況,以根系舒展為標准。
(2)栽植經濟林果、珍貴樹種和速生豐產林,應將坑底挖松0.2m左右,施入基肥,與底土拌勻,上覆一層虛土;容器苗應拆除根系不易穿透的容器。
(3)栽植時應將樹苗扶直、栽正,根系應舒展、深淺適宜。
(4)填土時應先填表土、濕土,後填生土、干土,分層踩實,以利保墒。
(5)乾旱、半乾旱地區具備灌溉條件的造林地,應澆水栽植或採取其他保墒措施。
3.2.4 直播造林質量要求
(1)造林種子質量應達到GB7908規定的合格種子標准,並按GB2772規定方法檢驗種子質量。
(2)播種量應根據種子質量、立地條件、樹種及造林密度確定。
(3)對於穴播,應人工挖穴,穴徑0.2~0.3m,深0.15~0.20m。穴內應鬆土,清除草根、石礫,根據樹木種子大小,覆土厚度為種子直徑的3~5倍,用腳踩實。
(4)對於條播,應結合水平犁溝整地工程,用畜力或機械在犁溝底部再鬆土,並根據設計播量,進行條播,播後用犁覆土,覆土厚度同上,隨即踩實。
(5)對於飛播,在交通不便的大面積荒山、荒坡、疏林地可採用飛播造林,並參照GB/T15162執行。
3.2.5 分殖造林質量要求
(1)對於插條造林(或插穗),應選樹皮光滑、1~2年生的健壯枝條作為插條,直徑1.5~2cm生根性強的樹種(如柳樹),乾旱地區應深埋少露;針葉樹種的插穗應頂芽完好。插條一般長30~50cm,先在水中浸泡12~24h,利於成活。
(2)對於插干造林,插乾材料應採用截根樹干萌生枝,長3~5m,干徑3cm以上;栽植深度達50cm以上。
(3)插條(埋干)時間,宜隨采穗隨造林。乾旱、半乾旱或其他土壤水分不足地區,應在秋季雨後土壤水分較好時插條(埋干)造林。
(4)插條(埋干)時應按設計要求定好行株距,按照深埋、淺露、踏實的原則,在種植點上先扎一孔,再將插條插入其中,上端稍高於地表。
(5)分蔸造林。運用於竹類造林。
4 管理
4.1 幼林管護
4.1.1 新造幼林應實行封育,禁止放牧及其他不利幼林生長和破壞整地工程的活動。
4.1.2 幼林郁閉前,在不影響幼林生長前提下,應在樹盤以外可利用的林間空地,種植低稈、簇生的綠肥、蔬菜、葯材或其他經濟作物。結合耕作管理,兼顧幼林撫育。
4.1.3 鬆土除草,主要在整地工程內進行,結合對工程進行養護維修,注意防治鼠害。
4.1.4 定株除櫱,直播和叢植的幼苗應結合鬆土,分次間苗,至第二年秋冬定株。根莖萌櫱力強的樹種,應留好主幹,及時除櫱。
4.1.5 修枝整形,對經濟林果應根據不同樹種的具體要求進行。用材林修枝應將主幹下部1/3的枝條剪掉,闊葉林應在第二年秋後進行,針葉林可適當推遲。
4.1.6 平茬復壯,對具有萌芽能力的樹種,因乾旱、凍害、機械損傷以及病蟲獸害危害造成生長不良的,應及時進行平茬復壯。
4.1.7 灌水施肥。幼林受旱應及時灌水保苗,經濟林、果應根據不同樹種適時灌水、施肥,保證優質高產。
4.1.8 成活率調查。每年冬季對去冬今春新造幼林在不同部位進行,抽樣比例見表3-1。
表3-1
4. 1. 9 幼林補植適於成活率 30% ~ 70% 的情況。成活率 70% 以上且分布均勻的,不需補植; 成活率不到 30%的,不計其造林面積,重新造林。幼林補植應用同一樹種的大苗或同齡苗。
4. 2 成林管理
4. 2. 1 應固定專人管護,防止人畜破壞,防止林地火災,防治病、蟲、鼠害。參見 14. 2 要求執行。
4. 2. 2 喬木薪炭林修枝與灌木薪炭林平茬,應根據樹種和長勢,每 3 ~ 5 年一次,在深冬進行。喬木應結合修枝,伐去少數生長不良和互相影響的植株。陡坡上和風蝕嚴重地區灌木平茬應採用等高帶狀輪伐式,避免成片全面平茬引起水蝕和風蝕。
4. 2. 3 用材林成材後的間伐,應根據設計要求,隔株、隔行或隔帶間伐,以不加劇水土流失為原則。陡坡和風沙區,不得成片砍伐。間伐後應根據設計,及時補植新苗。
4. 2. 4 經濟林與果園,應根據不同樹種的具體要求,實施集約經營,定期進行灌水、施肥、修枝,並採取防治病蟲害等措施,保證優質高產。
4. 2. 5 對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林木成片生長不良或形成小老樹等情況,應及時調查原因,進行更新改造。
4. 2. 6 對某些經濟林與果樹,如原來品種不良,經濟效益不高,應採取換頭嫁接優良品種,力爭短期內獲得優質高產,提高經濟效益。
4. 2. 7 對各類整地工程,應長期保持完好。每年汛後應進行檢查,發現損毀及時補修。
二、理解與實施
本節對荒地治理技術中水土保持造林措施的實施作了全面、詳盡的規范,水土保持造林的工作程序為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具體為:
規劃: 林種規劃,林型規劃,樹種規劃,苗圃規劃,及殘林、疏林和低效林、小老樹等的改造規劃。
設計: 造林密度設計,整地工程設計。
施工: 施工時間,施工質量要求。
管理: 幼林管護,成林管理。
在水土保持林營造過程中應根據各類荒地的不同立地條件和當地支柱產業發展需要,首先進行水土保持林規劃,分別開展林種規劃、林型規劃、樹種規劃、苗圃規劃,在規劃的基礎上對選定的樹種、林種進行造林設計,並且以造林設計來指導水土保持林營造的施工。對水土保持林的管理應對幼林和成林分別進行專項管理。
此節主要修改內容如下:
( 1) 標准 4. 1 林種規劃中,規范了造林類型的專業術語, 「水土保持經濟林」改為 「經濟林」,「水土保持薪炭林」改為 「薪炭林」,「水土保持飼草林」改為 「飼草林」,「水土保持用材林」改為 「用材林」,「丘陵山地坡面水土保持林」改為 「坡面水土保持林」,「河道兩岸、湖泊水庫四周、渠道沿線等水域附近水土保持林」改為 「岸域水土保持林」, 「路旁、渠旁、村旁、宅旁林」改為 「四旁水土保持林」。
( 2) 標准 4. 2 林型規劃中,刪除原標准 4. 2. 2 與 4. 2. 2. 1 間的懸置段。
( 3) 標准 4. 3 樹種規劃中,為指導現階段全國各地水源涵養林的營造,故新標准中增加「4. 3. 2. 5 水源涵養林: 要求樹體高大、冠幅大,林內枯枝落葉豐富和枯落物易於分解,具有深根系、根量多和根域廣等特點; 長壽,生長穩定且抗性強的樹種; 低耗水、耐旱樹種; 不對水環境造成污染的樹種」,增加 「5. 1. 2. 4 水源涵養林喬木密度宜為每公頃 1000 ~3000 株,灌木密度宜為每公頃 2000 ~4000 株」。
( 4) 標准 4. 4 苗圃規劃中,刪除原標准中的贅述文字,4. 4. 1 中的就地就近育苗,4. 4. 2 中的苗圃地位置,4. 4. 3 苗圃的面積,4. 4. 4 中的選育的樹種,4. 4. 5 中的苗圃管理。
( 5) 標准 5. 2 整地工程設計中,由於現階段造林新技術和新設備的出現,刪除原標准「5. 2. 1. 4 除河灘、湖濱等平緩地面外,凡有5°以上坡度的荒地,一律不應採取全懇造林」。刪除5. 2. 2. 4 與 5. 2. 2. 1 間的懸置段。規范專業術語,「5. 2. 2. 3 窄梯田整地」 改為 「5. 2. 2. 3 反坡梯田整地」,「5. 2. 3. 2 大型果樹坑整地」改為 「5. 2. 3. 2 大坑整地」。
( 6) 標准 6. 2. 2 苗木質量要求中,為更加明確和具有可操作性,刪除原標准 6. 2. 2. 3,6. 2. 2. 5,並重新制定新標准 6. 2. 2. 1,6. 2. 2. 2,6. 2. 2. 4。
( 7) 標准 6. 2. 3 植苗造林質量要求中,補充完善 6. 2. 3. 2,增加 「容器苗應拆除根系不易穿透的容器」。
( 8) 標准 6. 2. 4 直播造林質量要求中,為使本條更具可操作性,重新制定 「6. 2. 4. 1 造林種子質量應達到 GB 7908 規定的合格種子標准; 並按 GB 2772 規定方法檢驗種子質量」。補充增加「6. 2. 4. 2 播種量應根據種子質量、立地條件、樹種及造林密度確定」。
( 9) 標准 6. 2. 5 分殖造林質量要求中,規范專業術語,將 「插條」改為 「分殖造林」,並補充增加新技術 「6. 2. 5. 2 插干造林」,「6. 2. 5. 5 分蔸造林」。
三、示 例
以遼西地區荒山造林為例:
遼西地區是指遼寧省西部山區,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南段,是遼河平原向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帶。遼西的荒山主要分布在阜新市、錦州市、葫蘆島市和朝陽市。荒地治理類型可根據植被的不同而劃分為草坡和灌叢 ( 灌木坡) 兩種類型。
1. 規劃
遼西荒山造林應以營造水土保持林和防風固沙林為主,適當發展經濟林。在遼西地區可以選擇油松、側柏、刺槐、麻櫟、山杏、沙棘、紫穗槐、胡枝子、小葉錦雞兒等樹種營造水土保持林,在低山、近山立地條件較好、土層比較厚的地方,可以選擇大扁杏等經濟林樹種。
2. 設計
( 1) 整地工程設計。在遼西荒山造林中,一般只採用局部整地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穴狀整地、魚鱗坑整地、水平階整地、水平溝整地。各種整地方式中,以水平溝整地效果最好,而小坑不整地則最差。整地在春夏秋均可進行,但以伏天為好。遼西地區應在雨季前進行,以利於消滅雜草和蓄水保墒。為了提高土壤含水率,保證幼樹成活,最好提前半年至一年整地。根據不同立地條件,選擇適宜的整地方式,以盡量減少對原有自然植被的破壞,實行保灌整地造林,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為原則。在遼西地區,整地方法和規格的確定必須和種植點配置的需要結合起來考慮。如配置較稀的經濟林可用大魚鱗坑或大塊狀整地,而配置較密的用材林和水土保持林應盡量採用便於密緻的帶狀整地或比較靈活的 ( 便於在裸岩中見縫插針) 小魚鱗坑或小塊狀整地。
( 2) 造林密度設計。一般灌木密度株行距應在1. 0 m ×1. 5 m 或0. 5 m ×1. 0 m 為宜。陽性樹種不耐庇蔭,密度過大影響生長發育,樹冠龐大的樹種,密植影響生長。
3. 施工
( 1) 施工時間。根據遼西地區氣候條件,春季造林宜早,一般在 4 月上旬即可進行造林;雨季植苗造林的適宜時間是 「頭伏」末,「二伏」初,當下第 1 次透雨後及時造林; 秋季造林一般在 10 中旬進行,但要採取截干 ( 闊葉樹種) 或埋土防寒 ( 針葉樹種小苗) 等措施。
( 2) 施工質量。各項整地工程的位置、尺寸應嚴格按照設計要求施工,並保證能容蓄設計的暴雨徑流。造林樹種苗木選用品種優良、植株健壯、根系發達的苗木。
4. 管理
幼林撫育和保護也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加速幼林生長的一項關鍵技術措施,其主要內容包括除草鬆土、施肥以及防治病蟲害和防止動物 ( 鼠等) 的危害等。成林管理中的主要做法是每年定期開展林區病蟲害防治,修枝,施肥和中耕鬆土。
( 資料參考: 王景學,王世忠等 . 遼西地區荒山造林技術 . 防護林科技,2008 ( 5) : 127 ~128. )
『玖』 遼河封育地班林地怎麼處理
遼河封育地地應該按照常規的法規來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