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圖為閉合水準路線 進行內業成果計算
4.2.7-2
式中,MW---高差全中誤差(㎜);
W---附合或環線閉合差(㎜);
L---計算各W時,相應的路線長度(km);
N---附合路線和閉合環的總個數。
3當二、三等水準測量與國家水準點附合時,高山地區除應進行正常位水準面不平行修正外,還應進行其重力異常的歸算修正。
4各等級水準網,應按最小二乘法進行平差並計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
5高程成果的取值,二等水準應精確至0.1mm,三、四、五等水準應精確至1mm。
因為很多數據沒給定,所以內頁沒法給出。具體你可以參看一下測量規范,用excel表格自己編織一份內業成果表。具體詳見【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
2. 在word中怎麼畫閉合水準路線測量成果計算表
就用WORD當中下拉菜單里的直線工具畫就可以了,但是畫出的只能是示意圖,畫不了角度什麼的,如果你要准確一點的要用CAD畫好了可以復制到WORD里,這樣列印出來的效果是一樣的。
3. 關於水準路線成果計算表其中的高差改正數.高差閉合差. 怎麼計算
先解釋「高差改正數」:
在同一條水準路線上,使用相同的儀器相同的測量方專法,可以認為各測站誤差的機屬會是均等的
因此,高差閉合差可按測站數n1(或按距離L1)反號成正比例分配到各測段的高差中的數,就叫高差改正數
即:νi=-fh/∑n*n
i或
νi=-fh/∑n*Li
再介紹怎麼計算高差閉合差:
水準路線終端的水準點高程「已知值」,與
由起始水準點「已知高程和所有測站高差之和」得到的推算值之間的差值。
簡單說,每次測高程都是H2=H1+(h後視-h前視)
n次觀測就有n個h後視-h前視
那麼(H2-H1)
-
∑(h後視-h前視)就是高差閉合差
4. 如圖所示,為一閉合水準路線的圖根測量觀測成果,試計算各水準點的高程,並將結果填入表中。
你把自己計算的結果填上,我可以幫你看看對或不對,但是不能越俎代庖,那樣只會害了你。
5. 閉合水準路線成果計算表中只知道測站數,不知道距離,怎麼計算改正數
用的什麼儀器,一般都應該有距離或者上下絲讀書的,如果是人為原因,我想只能重測了,祝你好運!!!
6. 調整圖2-36所示的閉合水準路線的觀測成果,並求出個點高程
首先閉合水準路線的高差閉合差必須在允許的誤差范圍之內,然後先計算出閉合水準路線的總長度,就是所有的後視距離和前視距離之和。
然後每站的改正數就等於(誤差/水準路線總長度*此站的前後視距離之和*-1),之所以最好乘以-1,因為最後計算的改正數是相反符號後分配到每個測站之內。先解釋「高差改正數」:
在同一條水準路線上,使用相同的儀器相同的測量方法,可以認為各測站誤差的機會是均等的。
因此,高差閉合差可按測站數n1(或按距離L1)反號成正比例分配到各測段的高差中的數,就叫高差改正數,即:νi=-fh/∑n*ni或νi=-fh/∑n*Li。
(6)計算閉合水準路線的成果表擴展閱讀:
在同一條水準路線上,使用相同的儀器相同的測量方法,可以認為各測站誤差的機會是均等的。
因此,高差閉合差可按測站數n1(或按距離L1)反號成正比例分配到各測段的高差中的數,就叫高差改正數。
即:νi=-fh/∑n*ni或νi=-fh/∑n*Li
再介紹怎麼計算高差閉合差:
水準路線終端的水準點高程「已知值」,與由起始水準點「已知高程和所有測站高差之和」得到的推算值之間的差值。
簡單說,每次測高程都是H2=H1+(h後視-h前視)。
n次觀測就有n個h後視-h前視。
那麼(H2-H1)-∑(h後視-h前視)就是高差閉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