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血液離心分離後,纖維蛋白在上層還是在下層血清如果呈凝膠狀,象果凍一樣不易流動是什麼原因
下層,至於不易流動的話,有可能離心的時候沒有離心好,還有一種可能,在抽血的時候直接把血從針筒用力壓入生化管內也會造成血清凝膠狀,不易流動。
㈡ 為什麼有些人體檢抽血後的血離心出來血清呈牛奶狀
脂濁,是血脂代謝異常所致,正常人在8~12小時可以降血脂代謝干凈的。在日常工作中,脂濁最常見的還是糖尿病所致的。脂血在電解質9810是無法讀出結果的,把標本用蒸餾水稀釋,得出的結果再乘上稀釋倍數。葡萄糖測試可以沒有影響,但是生化檢查可能無法比色。如果試過上面的辦法都不能做出結果,那請及時向臨床醫生反應,帶血脂降低後再測。
㈢ 為什麼已加入抗凝劑的動物血液分離完,血漿含有果凍狀物
加入抗凝劑的血液,不會形成血凝塊,未加入抗凝劑的血液,血細胞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凝塊血漿和血清的區別在於血清比血漿缺少多種凝血因子
㈣ 最近處理血液標本,結果離心完成後,發現兩個人的樣本貼了一樣(同一個人)的標簽,怎麼區分怎麼破
看能不能找到其他樣本,大部分都是不同項目有抽多管血,如果能找到就用可以確定的血做,如果只有一隻的那就看結果,如果基本差不多的還好,不一樣的最好重抽一次
㈤ 血液離心後固體為什麼會分為3層
各成分因比重的不同。
顏色感測器具有高強度白光LED,反射紅,綠,藍(RGB)值和強度。可選擇三原色的濾波器類型,此時輸出埠輸出的就是相應三原色的頻率,與RGB顏色對照表比對即可得到所測物體的顏色。
因為醫院需要處理的樣本比較多,大通量的離心處理是更有優勢的。一般選用水平轉子進行離心分離,通量大,分離效果好,用角轉也可以進行分離,不過優勢沒有水平轉子明顯。
分離所需要的離心力較小,一般小於2,500 x g。比如在《臨床化學檢驗血液標本的收集與處理》要求中,就提到了將相對離心力控制在1,000 x g-1,200 x g。
(5)血液離心後成果凍狀擴展閱讀:
血液離心實驗注意事項:
嚴禁各種液體或其他雜物進入離心工作內,否則會損壞主機。
儀器外殼應妥善接地,以免整機受潮影響而發生意外。
離心頭在高速運轉時,請不要隨意打開上蓋。
電壓的高低以及不穩定現象直接影響本機的轉速(但不影響電機的使用壽命)。
㈥ 血液(未加抗凝劑)在似凝非凝時候離心,產生的膠凍樣物質
你沒有圖片,我理解你說的白色膠凍樣物質還會析出少量血清,那是沒有完全凝固導致的
㈦ 血液在十分鍾之內就凝固成果凍狀的半固體 是有什麼問題啊
血液大了而已,平時多喝水就好了
㈧ 用采血管采出來的兔子血,離心之後出現一層紅色相對透明的液體(如圖),請問有人知道這層液體是什麼嗎
血漿是血液的液體成分,血細胞懸濁於其中。人體含有2750-3300毫升血漿,約占血液總體積的55%。血漿的絕大部分是水(體積的90%),其中溶解的物質主要是血漿蛋白,還包括葡萄糖、無機鹽離子、激素以及二氧化碳。血漿的主要功能是運載血細胞,同時也是運輸分泌產物的主要媒介。血液成分(加入抗凝劑)
將新鮮血液離心,使血細胞沉降,上層淡黃色清液即是血漿。血漿與血清的區別是血清中不含纖維蛋白原等凝血因子。
㈨ 【求助】全血離心後,為什麼血清變成膠凍樣
今天,我在制備血清的時,發現血清不是液體的,共收了5管,只有一管是液體的,其它的都成膠凍樣,請高手賜教!你說的不是很詳細。 我了解的不多,所知道的是,管內事前加入EDTA等抗凝劑,凝固前顛倒混勻,應該沒什麼問題。哦,不是的,我要的是血清,是不能加入抗凝劑的,謝謝你了!離心太早了吧這現象俺也見過,就是采血後在室溫或37度放置一段時間後,正常情況下血清會自然晰出.不加抗凝劑,也不離心.有時就會發現血清也能晰出,但晰出後就變成膠凍狀,如果凍樣.奇怪的是,同一批採的血,相同的器材,部分正常,部分不正常.這個和離心早晚關系不太大吧!采血後是該將血液放在37度孵育一段時間的,這樣會自然析出一部分血清的,要收集更多的血清就要再離心了。不過這樣還是會出現膠凍樣的。多謝各位了!這種情況我也經常遇到,說不清是什麼原因。我的處理方法是找一根干凈的棉棒,用沒有棉花的一段將膠凍樣的血清挑起來,在管壁上擠壓一下,重新離心一次就好了。不需要重新采血。 我想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血液中脂肪類的東西太多了(個人所見)。纖維蛋白的凝塊,因為離心早,纖維蛋白原還沒完全參與凝血。至於個體間的差異,可能是有些病人本身存在炎症反應,引起纖維蛋白(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升高。延長離心時間、增加轉速或者用玻棒攪拌一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