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線損成果

線損成果

發布時間:2021-12-07 21:41:59

⑴ 丁曉群的主要成果及獲獎情況

近年來的主要研究成果:
1、電壓無功優化運行自動控制,用先進的優化方法和控制技術實現對電網中電壓無功的自動控制,起到提高電壓水平、降低網損、提升電能質量的作用。
該研究成果已分別在全國18個省的省級、地區電網180多家電力用戶中獲得推廣應用。
取得國家發明專利兩項;
獲得軟體著作權3項;
2001年中國電力科學技術三等獎;
2004年國家電網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4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2005年福建省電力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2004年福建省電力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004年山東省電力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0年河南省電力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電力設備故障診斷,運用人工智慧理論及技術探求了電力設備新的特性量的選取、故障類型與故障部位的診斷。
3、電能質量,主要是對電力變壓器在線經濟運行,電網線損綜合計算與分析,無功補償設備的優化配置、動態無功優化、諧波的分析與治理等課題的研究。
南京河海電力軟體有限公司的產品與服務已經遍及全國180多個省、地、縣電網。

⑵ 中國電網的線損佔大電量的多少

從設計上看,輸電綜合線損3一5%,配電綜合線損5一7%、基層供電低壓綜合線損8一12%。其中,綜合線損包含管理及技術線損兩部分。

降損的措施有:

完善網路結構降低技術線損;合理配置無功設備降低技術線損;推廣「四新」降低技術線損;開展變壓器經濟運行降低技術線損;加強線損管理降低管理線損;加強指標管理降低管理線損;加強電能計量管理降低管理線損;加強營銷管理降低管理線損等。

(2)線損成果擴展閱讀

2014年,廣西電網公司強化對線損的精益化管理,研發了線損管理對標評價模型,持續推進線損分壓、分區、分線和分台區「四分」管理模式,強化對線損指標的閉環管控分析。

針對縣級供電企業線損管理較弱的短板,廣西電網公司有針對性地加強組織管控,發布《縣級供電企業線損精益化管理提升工作實施方案》、《綜合線損率指標分解測算指引》等方案和制度,推進縣級供電企業線損管理工作「規范、簡單、真實、有效」。

在此基礎上,該公司還提煉總結出宜州供電公司線損管理「一冊一案」創先成果,面向全系統推廣縣級供電企業規范管理套路。至2014年底,廣西電網提前一年實現所有44家縣級供電企業線損「四分」管理省級達標。

⑶ 線損四分工作思路

11月17日,在南方電網公司召開的「公司線損四分管理工作經驗交流暨總結表彰會」,貴陽供電局被授予南方電網公司線損「四分」管理試點工作「最佳組織獎」,同時該局市場營銷部、城南分局獲得了先進集體稱號,施寬蓉、徐睿同志獲得了先進個人稱號。

貴陽供電局抓住南方電網公司首批線損「四分」管理試點單位之一的機遇,在全局15家分縣局全面開展線損「四分」管理工作,通過扎實的基礎管理工作,嚴密的組織管理水平,在2009年元月順利通過了南方電網公司的達標驗收,同年該局線損「四分」管理項目還獲得了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管理創新二等獎,貴州電力行業協會現代化管理成果一等獎。線損「四分」管理成果源於該局的高度重視,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的線損「四分」管理領導小組,副局長譚小青負責主抓的強勢領導組織。制定了《貴陽供電局節能減排三年規劃》,明確工作思路,全面推進線損「四分」管理工作。該局全面開展線損「四分」管理試點工作,首先完善了管理辦法,健全工作制度。相繼出台了《貴陽供電局線損「四分」管理辦法》、《貴陽供電局線損「四分」工作獎懲辦法》、《貴陽供電局線損「四分」分析管理辦法》和《貴陽供電局線損「四分」設備異動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擬訂《貴陽供電局線損「四分」管理達標活動實施方案》及工作進度甘特圖,從線損管理、運行維護、自動化應用、經營和計量、技術改造等方面規范線損「四分」管理工作;然後加裝計量裝置,完善技術手段。完善了主網130個變電站441個主變三側計量點和146個站用變計量點,對所有變電站2036個計量點全部接入了電能量系統。配網共安裝配變綜合測試儀9258台、台區計量箱3699台、雙電源客戶加裝計量裝置203戶、聯絡開關加裝計量裝置186個。在該局分壓、分區、分線、分台區的15528個計量點中,有11683個計量點實現了數據的自動採集和統計,自動統計率達到75.24%,其中城區的自動統計率達到100%;再次是開展台區清理,做好異動管理。在該局歷史原因、地理環境等諸多困難情況下,通過員工的努力,清理了台區8925台,累計清理公變12957台,清理專變858台,清理用戶136.2萬戶,實現全局變—線、戶—變對應完成率100%,同時還完成了330台低壓台區改造工作;四是抓好理論計算,強化基礎工作。該局通過測算制定合理的線損「四分」指標,並將指標層層落實到班組和個人。完善線損報表,規范線損分析模版,明確線損分析各項要素的分析規定。制定合理的線損異常處理閉環工作流程,從管理和技術兩方面,分層次、定期限、按職責進行線損異常分析和處理,並落實到分析報告和降損措施上;五是建設「四分」系統,搭建分析平台。該局在已建設的需求側管理系統上新增了線損「四分」管理軟體模塊,利用科技手段代替人工方式進行線損數據自動採集、傳輸、統計和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該模塊按地區局、分(縣)局兩個層次建設,通過與電能量系統、營銷自動化系統、抄表系統等系統進行介面,實現了全局及15個分(縣)局線損「四分」管理報表的自動統計和分析,使工作人員能夠及時、准確了解線損情況,尤其是公用台區的運行情況,配變綜合測試儀數據採集率達到了94.98%。目前,該局已能夠實時掌握公變台區運行情況;六是依靠技術創新,提高工作效率。該局城北分局、烏當供電局、城南分局分別利用信息技術的新手段,開發建設了電力客戶現場服務掌上營銷信息系統,利用掌上終端,實現工作現場與基礎信息系統的GPRS遠程聯網下載數據和自動交互,解決了現場與營銷系統、配網系統數據的共享和一致性問題,並以規范的業務流程為現場工作提供遠程在線支持和信息保障,提高工作效率,電力客戶現場服務掌上營銷信息系統於2009年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七是強化業務培訓,提升人員素質。完成了對《南方電網公司線損「四分」管理標准》、《貴陽供電局線損「四分」管理方案》及相關報表、分析模版的培訓工作,在全局組織開展了線損理論計算和線損「四分」管理軟體系統應用的培訓工作,組織參加了貴州電網公司舉辦的線損「四分」管理培訓,極大提升了我局線損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

⑷ 李曉明的學術簡介

主要專利成果:(1)零過渡過程動態無功補償技術;(2)火電廠翻車機卸煤系統實時監控與故障診斷技術;(3)變壓器快速可同步無弧無沖擊有載調壓技術;( 4 ) 高壓輸電線高精度GPS單端行波故障定位系統;(5)多協議多匯流排數據採集系統;(6)重調機綜合調速裝置;(7)諧波隔離方法及裝置;(8) 多通道數據採集方法及裝置多通道數據採集方法及裝置 ;(9)一種輸電線可控線損防覆冰方法及裝置;(10)一種火電廠最佳燃燒節煤發電控制方法及裝置。主要鑒定成果:(省級、網公司級鑒定): (1)無人值守變電站操作票集中自動生成系統(省級); (2)電能量遠程數據採集與分析系統(省級);(3)零過渡過程動態無功補償裝置(網公司級)。主要應用成果: (1)配電網地理信息系統;(2)用電信息管理廣域網路及應用開發;(3) 多異構電力信息系統的集成與信息交換; (4) 10 k V小電阻接地系統故障機理研究; (5) 水電站概率性出力與發電量預測; (6)非線性系統諧波分析; (7)柔性動態報表系統;(8)配電網線損計算、分析、考核與管理系統; (9)模擬電力市場的數據上報與指標考核系統 ; (10)B/ S模式電力營銷客戶服務系統; (11) 發電廠、變電站變結構短路電流計算與管理系統;(12)火電廠多機組汽耗量最小經濟運行; (13)獨立電網系統設計、安全穩定措施與可靠性評估;(14)發電機功角與系統母線電壓相量同步監測系統;(15)配電網概率潮流、網損與電壓損耗計算;(16)智能報裝系統;(17)電能質量實時檢測裝置;(18)發電廠、變電站 操作票自動生成系統。(19) 企業供用電狀況與電能質量評價;(20) 企業供電系統節電工程優化設計; (20) 可控線損防覆冰和融冰理論與應用研究;主要在研課題:
(1)數字化變電站;
(2)智能電網智能設備與應用系統開發;
(3) 大型電力用戶主設備電氣參數實時監測與故障診斷系統;
( 4 )節能減排技術開發。

⑸ 李曉明的教學及科研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 電力系統運行與控制、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配電網自動化 。
主要研究成果和在研課題:
主要專利成果:
[1] 零過渡過程觸發二控三電容投切方法及裝置,發明專利, ZL97109354.7
[2] 翻車機卸煤監控報警裝置,實用新型專利, ZL96235177.6
[3] 重調機綜合調速裝置,發明專利, ZL97113479.3
[4] 電力變壓器動態組合調壓繞組有載調壓的方法及裝置,發明專利, ZL200410060970.7
[5] 高壓輸電線多路高精度GPS單端故障定位方法及裝置,發明專利, ZL200310111214.8
[6] 多通道數據採集方法及裝置,發明專利,ZL200410013201.1
[7] 高解析度模數轉換方法及電路,發明專利,ZL200410013199.8
[8] 多通信口多協議智能通信採集裝置,實用新型專利,ZL200420017913.6
[9] 一種輸電線防覆冰方法及裝置,發明專利, ZL200910165945.8
[10] 火電廠最佳燃燒節煤發電控制方法及裝置,發明專利,ZL 200910272800.8
[11] 一種供用電系統諧波隔離方法及裝置,發明專利,201510063252.3
[12] 一種海量實時電物理量輕型傳輸方法及其裝置, 發明專利,ZL201310128519.3
[13] 一種焦化煤氣異常排放防治方法及系統, 發明專利,201410303223.5
[14] 智能電網動態補償設備功能和性能檢測檢驗方法及系統, 發明專利,201410676592.9
[15] 一種局部放電海量實時電物理量特徵信息提取方法, 發明專利,201410813972.2
[16] 一種串聯可變電抗動態調壓無功補償方法及裝置, 發明專利,201510145356.9
[17] 一種新型的動態調壓無功補償拓撲,實用新型專利,ZL201520186165.2
[18] 一種高供低計的無功補償裝置,實用新型專利,201520427284.2

主要鑒定成果:
[1] 無人值守變電站操作票集中自動生成系統(湖北省科技廳);
[2] 電能量遠程數據採集與分析系統(湖北省科技廳);
[3] 零過渡過程動態無功補償裝置(華中電網公司);
[4] 可控線損防覆冰和融冰理論與應用研究(國家電網公司);
[5] 帶電水沖洗安全控制與絕緣子污穢狀態識別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南方電網公司)
主持或主要完成的主要研究課題和成果:
(1)零過渡過程動態無功補償裝置;(2)電力變壓器無觸點有載調壓裝置;(3)配電網地理信息系統;(4)電能量遠程數據採集與分析系統;(5)無人值守變電站操作票集中自動生成系統;(6)用電信息管理廣域網路及應用開發;(7)火電廠翻車機卸煤系統實時監控與故障診斷;(8)智能報裝系統;(9)多異構電力信息系統的集成與信息交換;(10)10kV小電阻接地系統故障機理研究;(11)發電廠、電網變結構短路電流計算系統;(12)配電網潮流、網損計算;(13)孤立電網系統設計、安全穩定措施與可靠性評估專題研究;(14)高壓輸電線高精度GPS單端行波故障定位系統;(15)電力系統同步電壓相量監測系統;(16)水電站概率性出力與發電量預測;(17)輸電線可控線損防覆冰與融冰理論與應用研究;(18)電動機群安全與節能控制關鍵技術研究;(19)電能質量實時檢測裝置;(20)牽引變電站監控與保護系統諧波隔離裝置研究;(21)企業供用電狀況與電能質量的監測與評估;(22)中大型高耗能企業節電工程優化設計;(23)帶電水沖洗安全控制與絕緣子污穢狀態識別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24)焦化煤氣異常排放整治;(25)抽水蓄能電站廠用電優化配置與協調控制關鍵技術研究;(26)接觸網行波故障定位裝置研製。

⑹ 國家規定電損率是多少

國家電網公司電力網電能損耗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電力網電能損耗(簡稱線損)是電能從發電廠傳輸到客戶過程中,在輸電、變電、配電和營銷各環節中所產生的電能損耗和損失。線損率是綜合反映電力網規劃設計、生產運行和經營管理水平的主要經濟技術指標。為規范國家電網公司系統各單位的線損管理,提高電網經濟運行水平,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特製定本規定。

第二條各電網經營企業要根據電力市場運營機制的需要,把線損率降低到合理的水平,努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結合本企業的具體情況,制定實施細則。

第三條本規定適用於國家電網公司系統各級電網經營企業。

第二章管理措施

第四條管理體制與職責

(一)線損管理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分工負責的原則,實行線損的全過程管理。

(二)各級電網經營企業要建立健全線損管理領導小組,由公司主管領導擔任組長。領導小組成員由有關部門的負責人組成,分工負責、協同合作。日常工作由歸口管理部門負責,並設置線損管理崗位,配備專責人員。

(三)線損管理職責:

1.國家電網公司負責貫徹國家節能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根據國家電網公司系統各單位的運營情況研究節能降損技術,制定規則、標准、獎懲辦法等;組織、協調各電網經營企業的節能降損工作,制定、審批節能規劃和重大節能措施。

2.各級電網經營企業負責貫徹國家和國家電網公司的節能降損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及有關指令,制定本企業的線損管理制度,負責分解下達線損率指標計劃;制訂近期和中期的控制目標;監督、檢查、考核所屬各單位的貫徹執行情況。

(四)線損管理范圍可以產權范圍為基礎進行劃分,或按有關各方的合同約定執行。

第五條指標管理

(一)線損率指標實行分級管理,國家電網公司向各區域電網有限公司或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力公司下達年度線損率計劃指標,各級電網公司要將年度線損率指標分解下達、確保完成。同時要認真總結管理經驗,分析節能降損項目的經濟效益。

(二)線損指標中要考慮穿越電量產生的過網損耗。

(三)月、季及年度線損的統計是線損率指標管理及考核的基礎,定義如下:

線損率=[(供電量-售電量)/供電量]×100%

其中,供電量=發電公司(廠)上網電量+外購電量+電網輸入電量-電網輸出電量(詳見附錄)。

售電量=所有終端客戶的抄見電量。

為了分級統計線損的需要,本網把輸往本公司下一級電網的電量視為售電量。

(四)抽水蓄能電廠的上網線路視同聯絡線,其線損按聯絡線線損統計、計算。

(五)為減少電量損失、便於檢查和考核線損管理工作,各電網經營企業應建立線損小指標內部統計與考核制度。具體指標由各電網經營企業制定。

第六條關口計量點的設置與電能計量管理

(一)關口計量點指與各電網經營企業貿易結算電量及企業內部考核結算的電量計量分界點。

(二)關口計量點設置原則

l.跨省、地區電網間聯絡線兩端裝表計量,聯絡線線損承擔原則按雙方合約執行。

2.發電公司(廠)上網電量關口計量點一般設在產權分界點,特殊情況按合同規定的計量點執行。

3.各區域電網有限公司、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力公司內部考核結算電量的計量點由各單位自定。

4.客戶關口計量點一般設在產權分界點,有合約規定的按合約執行。

(三)關口計量管理

1.所有關口計量裝置配置的設備和精度等級要滿足《電能計量裝置技術管理規程》規定的要求。

2.新建、擴建(改建)的關口計量裝置必須與一次設備同步投運,並滿足本電網電能採集系統要求。

3.按月做好關口表計所在母線電量平衡。220kV及以上電壓等級母線電量不平衡率不大於±1%;110kV及以下電壓等級母線電量不平衡率不大於±2%。

第七條營銷管理

(一)各電網經營企業必須加強電力營銷管理,建立健全營銷管理崗位責任制,減少內部責任差錯,防止竊電和違章用電,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進行防竊電管理,堅持開展經常性的用電檢查,對發現由於管理不善造成的電量損失應採取有效措施,以降低管理線損。

(二)嚴格抄表制度,所有客戶的抄表例日應予固定。每月的售電量與供電量盡可能對應,以減少統計線損的波動。

(三)嚴格供電企業自用電管理,變電站站用電納入考核范圍。變電站的其它用電(如大修、基建、辦公、三產)應由當地供電單位裝表收費。

(四)電力營銷部門要加強客戶無功電力管理,提高無功補償設備的補償效果,按照《電力供應與使用條例》和國家電網公司有關電壓質量和無功電力的管理規定促進客戶採用集中和分散補償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功率因數。

(五)低壓線損分台變(區)管理

根據低壓電網的特點,實現線損分台變(區)管理是加強低壓線損全過程管理的重要措施,各電網經營企業要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落實低壓線損分台變(區)的考核管理制度和實施細則。

第八條工作質量要求

(一)各電網經營企業要做好年度降損項目的經濟效益分析。定期進行情況調查,特別要加強定量分析。

(二)各區域電網有限公司、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力公司每月6日(節假日順延)前通過國家電網公司線損管理網頁上報線損完成快報,對線損率波動大的原因要進行分析,及時溝通信息。

(三)各區域電網有限公司、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力公司對線損情況每季度應進行一次分析(分線、分壓、分區)、每半年進行一次小結,每年2月15日前向國家電網公司上報年度線損工作總結報告電子版,2月底以前以正式文件上報。

年度報告中要總結與分析的內容包括:

1.線損指標完成情況。

2.線損構成情況分析。

(1)按綜合線損率、網損率、地區線損率分析。

(2)按電壓等級分析線損率。

(3)扣除無損電量、躉售電量的線損分析。

3.存在問題和所採取的措施。量化分析造成線損率升、降的原因和影響程度(比例)。

4.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下一步工作的重點措施。

(四)各電網經營企業要定期組織負荷實測,進行線損理論計算,35kV及以上輸電網每一年一次;10kV及以下配電網每兩年一次,為電網建設、技術改造和經濟運行提供依據。

(五)各電網經營企業要重視線損管理人員素質的提高,定期組織線損專業培訓,每三年對線損管理專業人員至少進行一次輪訓。定期組織線損專業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

第三章技術措施

第九條各電網經營企業在進行電力網的規劃建設時,應遵照國家及國家電網公司頒布的有關規定,完善網路結構,降低技術線損,不斷提高電網的經濟運行水平。

第十條各電網經營企業應制定年度節能降損的技術措施計劃,分別納入大修、技改、科技等工程項目中安排實施。要採取各種行之有效的降損措施,重點抓好電網規劃、升壓改造等工作。要簡化電壓等級,縮短供電半徑,減少迂迴供電,合理選擇導線截面和變壓器規格、容量,制訂防竊電措施。淘汰高能耗變壓器。

第十一條根據《電力系統電壓和無功電力技術導則》、國家電網公司有關電壓質量和無功電力的管理規定及其它有關規定,按照電力系統無功優化計算結果,合理配置無功補償設備,提高無功設備的運行水平,做到無功分壓、分區就地平衡,改善電壓質量,降低電能損耗。

第十二條積極應用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利用科技進步的成果降低技術線損。

第十三條積極利用現代化技術,提高線損管理水平。

第十四條各級電網調度部門要根據電網的負荷潮流變化及設備的技術狀況及時調整運行方式,實現電網的安全、經濟運行。

第四章獎懲

第十五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和財政部、國家電網公司的有關規定,各電網經營企業要建立與電力市場運營機制相適應的線損獎勵制度並制定相應的獎勵措施。加大線損考核管理力度,激勵廣大職工降損積極性、挖掘節電潛力、提高企業效益。

第十六條國家電網公司、各區域電網有限公司、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力公司應對節能降損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

第十七條對完不成線損指標計劃、虛報指標、弄虛作假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處罰,並通報批評。

第五章附則

第十八條本規定由國家電網公司負責解釋。

第十九條本規定自頒發之日起執行。

附錄:

有關電量含義解釋

1、發電公司(廠)上網電量:指本地區統調電廠(獨立發電公司、直屬電廠、地方電廠)記錄的上網電量。

2、外購電量:指各供電(電力)公司從本公司供電區域外的電網購買的電量。

3、電網輸入電量:主要是高於本供電區域管理的電壓等級的電網輸入電量。

4、電網輸出電量:指各供電(電力)公司從本公司供電區域向外部電網輸出的電量。

⑺ 盧志剛的科研成果

電網理論線損計算軟體集計算和分析於一體,高壓110kV及以上潮流演算法、中壓35~10kV均方根電流法、低壓380V的電網理論線損計算程序以及省、地兩級匯總等。該軟體在國內處領先地位,現已應用於華北電力集團公司和黑龍江電力公司的200多個基層單位,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⑻ 如何提高線損的准確度 科技成果

一、指標要落實到人;
二、指標確定要科學合理;
三、線損管理必須從嚴考核,獎罰分明;
四、防止以包代管,切實抓好落實;
1.技術降損措施
(1)優化電壓等級,改造不合理的網路結構。採用新型節能變壓器,台區設置應選在負荷中心,堅持多布點、小容量、短半徑的原則。
配電線路供電半徑<15千米。
低壓線路供電半徑<0.5千米。
(2)根據季節性負荷的變化及時調整變壓器容量,使變壓器利用率在最佳狀態下運行。
(3)優化無功補償,堅持就地分散和線路集中補償相結合的原則。線路集中補償的補償點應根據負荷分布及線路長度確定。台區補償電容器裝在變壓器二次側,根據變壓器銘牌、接線和負荷變化情況及電機容量等進行計算,合理配置,提高功率因數和降低線損。
(4)更換淘汰型電能表,使用全電子電能表,提高計量准確度,關口表、台區表、動力表計合格率必須達到100%。
2.管理降損措施
(1)開展線損理論計算工作,運用微機線損管理軟體。建立線損分析例會制度,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並對線損進行預測,修訂降損措施。供電所至少每月組織一次分析。健全計量表計管理制度,明確管理職責。
(2)認真開展用電大普查。供電所至少每季進行一次小普查。查居民用戶、個體經營者和低壓動力用戶的電能表鉛封、電流互感器比值與卡片是否相符、互感器是否有燒毀、短路線及其它違章、竊電現象。對發現的違章、竊電戶要嚴格按規定處理,普查活動要有記錄。
(3)供電所要強化線損率完成情況的統計分析工作,除每月對各台區、10千伏線路的線損率完成情況進行分析外,還要對全所線損率綜合指標及10千伏配電線路(含變台)、台區線損率指標完成情況進行分析,便於總結經驗,堵塞漏洞。
實踐證明,通過對低壓電網線路實行全面的科學的管理,收到了良好成效,管理水平提高,線損全面降低。

⑼ 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內容,目標,預期成果解決何種問題,提出何

我國當前這方面的研究缺乏強大的經濟支持,雖有些許成果但很難應用到實際中去。目標主要是通過轉基因技術等生物工程手段來提高植物有用成分的產量。為全面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的目標和任務,實現我

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增強我國傳統產業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現就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歷史任務

(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綜合國力持續增強的根本保證。

傳統產業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仍將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主體,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基本力量,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傳統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90%以上,占工業增加值的91%,固定資產原值的95%,利潤的80%,上交稅金的95%,從業人數的94%,出口的87%。傳統產業創造了絕大部分的產值、利稅和就業機會,有著龐大的規模和雄厚的基礎。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對於提高我國國民經濟的運行質量和效益,實現綜合國力持續增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必然選擇。

隨著世界經濟結構的加速調整和跨國公司的並購浪潮,以及國內需求結構的重大變化,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和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已成為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經濟建設與發展的中心任務。實現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目標,必須把傳統產業的改組改造放在重要位置,通過上市、兼並、聯合、重組等形式,大力培育和發展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大公司、大集團,發揮其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重要支撐和推動作用。通過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使之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和市場空間,創造新的競爭優勢,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三)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重要舉措。

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隨著市場准入的擴大、關稅的削減和非關稅措施的減少,外國產品、服務和投資等必將更多地進入我國市場,對我國傳統產業中那些技術水平低、管理落後、產品附加值低的企業帶來嚴重沖擊。與此同時,跨國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對經濟全球化也將產生重要影響。據有關方面統計,全球6萬多家跨國公司以及遍及世界各地的70萬個分支機構的產值已經佔到了全球總產值的25%,全世界每年產生的新技術70%以上為世界500強所擁有。要實現我國民族工業的振興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核心是要在世界市場上取得支配權。因此,加快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我國提高國際分工地位、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的迫切要求。

(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蓬勃興起的技術革命,推動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發展高技術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命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實現高技術產業化的載體,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其技術和裝備水平,為發展高技術及實現產業化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基礎條件。以信息技術、先進製造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廣泛推廣應用,推動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為傳統產業的生存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而必將極大地帶動傳統產業的整體提升,進一步增強傳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五)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實施「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的突破口。

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當代最先進的技術手段,信息技術的滲透與融合,將在提升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產業技術水平中發揮核心作用。發達國家經驗表明,雖然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將增加30%的投資,但可以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改善生產環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從而增加85%的經濟效益。加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步伐和實現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必須以信息技術的應用為重點,努力提高能源、交通、原材料、輕紡等領域一批骨幹企業的生產過程自動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的緊密結合,提高產品質量、水平,降低成本,縮短生產周期,提高勞動效率及產品和企業綜合競爭能力,加速實現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進程。

當前我國傳統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企業組織規模小而散,社會化、專業化水平低;二是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合理,多數行業的低水平生產能力過剩與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和工藝裝備依靠進口並存;三是企業管理水平低,市場開拓能力差;四是主要生產技術、工藝和裝備落後;五是企業技術開發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弱;六是優秀人才資源匱乏。

二、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一)指導思想。

在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十五」計劃綱要指導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為目標,以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為基礎,以研究開發、集成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為手段,以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為重點,加速我國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

(二)原則。

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應遵循以下原則:

1.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圍繞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總體目標,改造提升工作的核心是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的技術檔次,使傳統產業的發展盡快步入以技術進步為主要增長方式的軌道上來。

2.堅持可持續發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舉,注重節能降耗,防止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3.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優化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針對市場需求,進一步增加產品品種,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

4.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在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

5.堅持培育企業核心能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緊緊圍繞培育和增強企業的核心能力,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提高創新能力。

6.堅持與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緊密結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加強企業全面管理相結合,轉變生產經營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7.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相結合。加強產學研聯合,研究開發產業發展所需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裝備,積極做好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創新工作,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8.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重點選擇一批具有比較優勢、基礎較好的產業進行改造提升,實現局部領域的突破和跨越式發展。

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目標和任務

(一)目標。

總體目標:到「十五」末期,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國際知名的大型企業集團,發展「專、精、特、新」,並頗具活力的中小企業群體,大幅度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專業化水平;研究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和工藝,研製一批重大技術成套裝備和主導產品,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供技術支持,使我國傳統產業中重點骨幹企業的技術裝備、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接近或達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部分產業達到或接近國際同期先進水平;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新途徑和成功經驗。

「十五」期間主要行業目標如下:

煤炭行業的主要目標:加強技術創新,大中型煤礦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0%以上,小型煤礦科技進步貢獻率有明顯提高。加快高產高效礦井建設步伐,加快企業機械化裝備更新升級速度,使大型礦井配套的年生產能力達到300-500萬噸。應用高新技術解決煤礦災害防治中的關鍵技術難題,使煤礦重大惡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煤礦安全生產狀況實現根本好轉。大力發展和推廣應用潔凈煤技術。加大煤炭的轉化比率。全國原煤入選比例達到50%。推廣污水處理技術,提高礦井和礦區生活用水的復用率,大、中型煤礦實現達標排放。

石油行業的主要目標:根據石油工業「十五」發展規劃確定的「立足國內、開拓國際、加強勘探、合理開發、厲行節約、建立儲備」的方針,在3-5年內,按照統一的框架與規劃,建立石油石化行業分步實施的從傳統產業到網路化經營的系統,在油氣勘探開發方面,通過研究開發、採用和推廣一批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使探井成功率在「九五」基礎上提高3%,鑽井完井周期縮短1/3,原油採收率提高2%-3%,油氣佔一次能源的比例提高3%以上,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的科技貢獻率達到55%。

石化行業的主要目標:加快催化裂化技術、加氫技術、乙烯、聚丙烯、聚酯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核心技術、專有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使石化主體技術水平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增加石化產品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提高產品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利用信息技術和先進控制技術實現資源的優化利用和生產的優化控制,「十五」末,主要煉油、化工裝置80%以上實現集散控制系統(DCS)或現場匯流排控制,60%以上裝置完成先進控制。推進安全、環保、節水減排、節能降耗等先進適用技術的應用,減少「三廢」排放,主要石化產品能耗降低5%-10%。

化工行業的主要目標:通過技術創新,使主要行業新建和改建裝置技術、工藝、裝備立足國內,達到國際90年代水平,推進信息技術在化學工業中的應用,骨幹企業和主要化工產品基本實現生產過程的優化控制。化工大中型企業管理基本實現信息化、網路化。積極推廣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提高化工行業的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電力行業的主要目標:城市平均供電可靠率提高到99.92%以上,部分城市達到99.99%、線損率下降0.4個百分點、每度電煤耗下降10-15克、在燃煤量增加約30%的情況下,煙塵排放量與1999年持平,二氧化硫僅增加約10%、廢水回用率50%以上。

鋼鐵行業的主要目標:繼續推進以微電子技術為中心的信息技術改造鋼鐵生產,41個占鋼產量82%以上的企業全面實現基礎級、過程級計算機控制,部分企業實現企業管理級計算機控制。抓好1-2個智能化鋼廠的示範工程建設。大力推進以清潔生產、節能降耗、污染治理與二次資源綜合利用系統,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全部65個大中型鋼鐵企業,建成冶金工業「十五」規劃確定的14個清潔生產示範工廠。潔凈鋼的系統優化技術在重點板材生產廠得到應用。13家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主要工藝裝備水平、技術經濟指標和產品實物質量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有色金屬行業的主要目標:使大型骨幹企業工藝技術裝備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電解鋁直流電耗由2000年的每噸14300千瓦時降到2005年的13500千瓦時;粗銅噸能耗由0.72噸標煤降到0.65噸標煤;銅、鋁加工成材率提高3-5個百分點。預焙鋁電解槽生產能力占總能力90%以上;採用強化冶煉的銅、鉛先進生產能力分別佔85%、60%。採用濕法和密閉鼓風爐法煉鋅先進生產能力佔90%以上。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在2000年基礎上再削減10%,工業水復用率由75%提高到85%以上,建成一批「清潔生產」企業。

機械行業的主要目標:普遍採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等先進設計技術,提高產品設計水平,主要產品開發周期縮短20%以上。推廣計算機集成製造(CIMS)技術和網路化製造技術,通過用數控技術改造老設備等方式,使總體機床數控化率達到5%以上,提高企業製造能力。推廣應用精密成型技術、快速原型成型技術、激光加工技術等新型加工方法,提高製造工藝水平,使優質、高效、低耗製造的普及率達到20%以上。1/3的大中型企業建立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採用先進的生產模式和現代管理技術,實現業務流程和管理的合理化。通過上述目標的實現,從整體上提升機械產品的水平和質量。

船舶工業的主要目標:開發與推廣應用船舶工業組織管理信息系統、設計集成系統技術,設計與製造集成系統技術、船舶製造裝備自動化生產線,船舶共性技術、現代造船集成工藝技術等。加大新船型技術開發、海洋工程技術裝備及船用設備國產化等技術創新力度,使我國的船舶設計手段上實現現代化,縮短船舶快速報價設計周期,增強企業的市場快速反應能力,提高船舶產品自動化生產能力,造船周期縮短1/3,降低能源、原材料的耗損,將船舶工業的材料利用率提高到90%。

輕工行業的主要目標: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左右,企業新產品產值占銷售額的40%以上,輕工各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比「九五」末期提高10%以上。家用電器工業在生產技術、裝備、品種、質量和整體效益上達到發達國家先進水平。造紙、食品、皮革、陶瓷等主要傳統產業整體上達到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中期水平。洗滌劑、食品添加劑、塑料製品、電池等行業在生產技術、裝備、品種、質量和整體效益上達到發達國家20世紀末水平。輕工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在2000年的基礎上降低15%以上,使輕工業生產對環境和生態的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重點能耗產品的能耗比「九五」末減少5%-10%。

紡織行業的主要目標:採用現代高新技術,開發生產各種差別化、功能化及新型化學纖維,使紡織原料結構中化纖的比重達到60%以上,差別化、功能化纖維比重達40%以上。應用機電一體化、在線檢測、自動控制等先進技術,提高整體裝備水平,使70%以上技術裝備達到國際90年代先進水平,努力調整產業結構,紡織用、裝飾用和產業用紡織品比重達到64:21:15,2005年噸纖維出口創匯水平提高到17000美元。在1/3大中型企業推廣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全國紡織電子信息網路體系,重點企業實現電子商務。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42%,其中棉紡印染行業和毛紡染整分別提高到20%和30%,2005年每萬元產值節能降耗比2000年降低15%。

醫葯行業的主要目標:針對國內外市場環境的變化,結合醫葯行業的結構調整工作,立足創新、仿創結合,重點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葯和具有競爭優勢的化學葯、中成葯、生物葯、醫療器械和制葯機械產品,積極開發相應的關鍵技術。50個化學原料葯的生產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30個非專利葯品進入國際市場。培育10-20種質量標准完善、符合國際質量標準的現代中成葯。

建設行業的主要目標:通過廣泛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大力提高建築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建築施工機械能力,2005年全員勞動生產率比2000年提高20%,全國預拌砼年產量占現澆砼總量的30%。提高住宅和公共建築中化學建材的應用比例,2005年城鎮新建採暖住宅的單位面積採暖能耗比1981年降低50%,建築物耗指標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現有水平。城市建設中節水20-30%,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45%。基本消除城市垃圾污染,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5%。

建材行業的主要目標:以節能、節土、利廢、環保為目標,開發和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對水泥、玻璃、牆體材料、建築衛生陶瓷、非金屬礦深加工和玻璃纖維等主要產品生產工藝進行改造、升級,到「十五」末使建材工業的萬元產值能耗降低20%,新型干法水泥比例提高到20%,水泥散裝率達到31%,平板玻璃、建築衛生陶瓷和玻璃纖維的整體生產工藝技術水平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新型牆體材料比例提高到40%,節約土地110萬畝。建材生產的主要污染物粉塵、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減少20%以上,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量提高40%,年減少天然資源開采使用量1.5-2億噸。重點開發「生態水泥」等綠色建材產品生產工藝及裝備,改造提升現有生產能力。

交通運輸業的主要目標:加強現有設施和裝備的技術改造,提高運輸組織管理水平。應用先進技術,開發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藝、新結構、新裝備,促進公路、水路交通的可持續發展。調整碼頭貨種結構和車型、船型結構,調整公路、水路企業組織結構和行業管理體制,適應我國加入WTO的需要。

鐵路行業的主要目標:掌握最高時速160公里提速技術,形成快速客運網。發展最高時速200公里客運專線技術,建成京沈快速客運通道。成功研製時速270公里高速動車組,開工建設京滬高速鐵路。完善貨運重載體系,積極發展25噸低動力作用四軸大型貨車,提高貨車速度,初步形成快捷貨運網。大面積推廣電力牽引。發展鐵路寬頻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基本建成鐵路綜合運營管理信息系統。大力發展安全檢測技術,建立集監測、控制和管理為一體的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監控網路。形成以鐵路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為基礎的市場營銷網路。大力採用交流傳動技術,實現牽引動力升級換代。積極發展動車組和擺式列車。通信信號實現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綜合化。鐵路勘測設計實現一體化、智能化,積極採用先進的施工技術和裝備。掌握青藏鐵路建設技術。到「十五」末期,鐵路主要技術裝備要接近20世紀末國際水平。

郵政行業的主要目標:大幅度提高全網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術應用為重點,加快郵政綜合計算機網應用系統的開發、建設和應用,加強信息技術在傳統郵政業務、郵政金融業務和企業管理中的應用。郵政綜合計算機網聯通郵區中心局生產場地比例達到100%、電子化營業局所比例達到70%。185客戶服務中心綜合服務覆蓋城市比例達到100%;郵政儲蓄網點電子化率達到93%,其中異地聯網達到66%。進軍現代物流業務,加速郵政實物傳遞網的技術改造和升級,大幅度提高郵政作業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信函狀郵件上機分揀率達到70%,扁平狀郵件上機分揀率達到65%,包狀郵件上機分揀率達到85%,集裝箱使用率達到60%,給據郵件條碼識別率達到98%。

商貿流通業的主要目標:加強流通企業設施和裝備的技術改造,尤其是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流通企業的開發和應用,積極開發和引入國際先進流通技術和裝備,支持連鎖、配送等現代營銷方式的發展,推進我國流通現代化。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達到國際先進技術裝備水平的連鎖、配送企業

閱讀全文

與線損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