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分攤率與公攤面積
可以這么理解,不過這里的使用面積指包括套內使用面積、套內牆體面積、陽台建築面積,它與總建築面積相除為得房率,相差就是公攤面積,得房率減1就是分攤率,即知道70%,分攤率就是30%,公攤面積就是30%乘總建築面積。
『貳』 比例分攤公式
誰占誰的比例其實就是除法計算的哦。A=500,B=250,C=300,所以A佔C的比例為500÷250=2,B佔C的比例為250÷300=5/6
『叄』 ' 納稅人能夠按轉讓房地產項目計算出分攤利息支出 z這句話通俗點講是什麼意思,希望高人指點。
就是財務費用中的利息支出,能夠分攤到每一個具體的房地產項目,並提供金融機構證明的,在計算土地增值稅時允許據實扣除;但不能分攤到具體項目的,按取得土地使用權所支付的金額和開發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設施的成本之和的5%以內計算扣除。
『肆』 【CPA會計】融資租賃中承租方的內含利率和按公允價入賬重新計算的分攤率有什麼不同
有幾個概念需要先明確:
1、在租賃期開始日,承租人應當將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作為租入資產的入賬價值,將最低租賃付款額作為長期應付款的入賬價值,其差額作為未確認融資費用。
2、內含利率:雖然是承租方計算最低租賃付款額時使用,但是出租方確定的,對於承租方也許可知也許不可知。
3、分攤率:在分攤未確認的融資費用使用。CPA書里有提供確認方法,即1)使用出租人的內含利率;2)合同規定利率;3)銀行同期貸款利率;4)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為入賬價值的,應當重新計算分攤率。該分攤率是使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等於租賃資產公允價值的折現率。
這2個率是在不同的時候使用的,內含利率可以做分攤率,但在內含利率不可知或以公允價值為入賬價值時,2者的數值很可能是不一樣的。
財管的購置成本是一個折現的概念,會計的公允價值是一個由公平交易的雙方確定的價值。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交易雙方可能參照折現價值來確定交易價值,即公允價值。
『伍』 什麼是分攤率
公攤面積有兩種演算法,一是按「分攤率」算,二是按「分攤系數」算。其中,共有面積÷(私有面積+共有面積),得出「分攤率」;共有面積÷私有面積,得出「分攤系數」。因此,這兩種演算法的結果一般差距較大。
他表示,測繪處預算出來的公攤面積的數據,是按照「分攤系數」算的。他說,如今的房地產市場中,不少開發商在預售房時,對外往往以「分攤率」宣傳,造成低公攤的假相,增強吸引力和競爭力。而實際上,在辦理房產證時,只能按「分攤系數」算,這就出現了高公攤情況。業主在這一過程中,處於弱勢地位,權益往往受到侵犯。
『陸』 分攤率=分攤面積/實用面積 or 分攤率=分攤面積/總面積
您好!
A 房屋功用建築面積分攤以幢為單位。公用建築面積分攤僅限於本幢內的公用建築面積。與幢房屋不相連的公用建築(如變電房、水泵房、門衛房等)不得分攤到本幢房屋內。
B 房屋公用建築面積按各戶套內建築面積乘以房屋內相關面積的比例進行分攤。公用建築面積分攤後,不劃分各戶攤得面積的具體部位。功用建築面積部位一經分攤,任何人不得侵佔或改變其原始設計的使用功能。
C 商、住、辦綜合樓,其房屋內各部位使用功能,房型分隔差異較大,應根據其用途或房型分隔的不同,按相關面積比例先行分攤全幢公用建築面積(此次分攤的最小單位為層),然後再分攤各自公用建築面積。 套(單元)建築面積=套內建築面積+分攤的公用建築面積 計算方法 套內建築面積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套(單元)內的使用面積
套內使用面積的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 套內使用面積包括卧室、起居室、廳、過道、廚房、衛生間、假層、廁所、儲藏室、壁櫃等分戶門內面積的總和; 躍層住宅中的戶內樓梯按自然層數的面積總和計入使用面積; 不包含在結構面積內的煙囪、通風道、管道井均計入使用面積;
套內牆體面積 新建住宅各套(單元)內使用空間周圍的維護或承重牆體,有共用牆和非共用牆兩種。外牆(包括山牆)均為共用牆,共用牆牆體按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入套內牆體面積。 非共用牆牆體水平投影面積全部計入套內牆體面積。 內牆面裝修厚度均入套內牆體面積。
陽台建築面積
a.原設計的封閉式陽台,按其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建築面積;
b.挑陽台(底陽台)按其底板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算建築面積; c凹陽台按其凈面積(含女兒牆牆體面積)的一半計算建築面積;
d半挑半凹陽台,挑出部分按其底板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算建築面積,凹進部分按其凈面積的一半計算建築面積。
套內建築面積=套內使用面積+陽台建築面積 公用建築面積由以下兩部分組成: 電梯井、樓梯、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和走道、地下設備、值班警衛室等。 套(單元)與公用建築空間之間的分隔牆以及外牆(包括山牆)牆體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
公用建築面積=全幢建築面積-全幢各套內建築面積的之和-單獨具備使用功能的獨立使用空間的建築面積(如地下車庫、倉庫、人防工程等)。
公用建築面積分攤系數= 整幢建築物的公用建築面積除以整幢建築物各套內建築面積之和,得到建築物的公用建築面積分攤系數。
分攤的公用面積=套內建築面積*公用建築面積分攤系數
望採納
『柒』 分攤系數怎麼算
建築面積分攤系數怎麼算,說明如下:
1、建築面積分攤系數計算公式為:公用建築面積分攤系數=公用建築面積/套內建築面積之和
2、公用建築面積分攤系數是指將整棟建築物的公用建築面積除以整棟建築物的各套套內建築面積之和,得到的數字。
3、公攤系數也叫公攤率。是建築公攤面積與套內面積的比值。
相關說明:
1、公共部分的面積要分給每家每戶,大家來承擔建築成本。比如買的住房,走廊、出入通道、外牆面積的一半、設備房等,都屬於需要分攤的面積,公攤率越大,表示住房分攤到的公共面積就越多。一般多層的建築,分攤系數在5~10%,高層建築15~30%
2、共有建築面積的內容包括: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地下室、值班警衛室等,以及為整幢服務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築面積,以水平投影面積計算。
3、共有建築面積還包括套與公共建築之間的分隔牆,以及外牆(包括山牆)水平投影面積一半的建築面積。
『捌』 攤銷率是什麼意思,怎麼算的
說攤銷率可能不好理解,你可以理解為這些領用的低值易耗/待攤費用在專將來多長時間屬內攤銷。也就是說攤銷率就是根據這個算出來的,你的低值易耗品在將來6個月攤,每個月就是1/6,在將來一年內攤就是1/12。
你舉的例子來說,每個月攤銷做以下憑證,假設都是管理部門領用的:
DR 管理費用-低值易耗品攤銷 751.30
CR 周轉材料-低值易耗品 751.30
DR 管理費用 1698.16
CR 待攤費用 1698.16
另外新准則下已取消待攤費用這個科目,如果你們帳上有的話,就是按上面的處理~~
『玖』 什麼情況下是「能夠按轉讓房地產項目計算分攤」
當土地使用性質由居住用地變為商業用地
『拾』 如何計算材料成本差異的分攤率
材料成本差異分攤率=(月初結存材料差異+本月收入材料差異)/(月初結存材料計劃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計劃成本)×100%
名詞解釋:
材料成本差異
材料成本差異賬戶用於核算企業各種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借方登記實際成本大於計劃成本的差異額(超支額)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節約差異,
貸方登記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的差異額(節約額)以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超支差異。(節約用紅字,超支用藍字)
。「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借方登記超支差異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節約差異,貸方登記節約差異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超支差異。
材料成本差異指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間的差額。實際成本大於計劃價格成本為超支;實際成本小於計劃價格成本為節約。外購材料的材料成本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材料采購業務的工作的質量。
計算公式
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成本
差為正數,表示實際大了,叫"超支差";差為負數,表示實際小了,叫"節約差".在發出材料時,先結轉的是計劃成本,
然後再調整為實際成本。
公式變換為:
實際成本=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
在這個式子中,材料成本差異是正數就加,是負數就減.
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成本差異+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異)/(月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計劃成本)*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