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熱礦區物探成果再解譯
有熱礦區物探工作,目前收集的主要為2008年與2010年完成的音頻大地電磁測深(AMT)成果資料,兩者採用的設備不同。
呷村-有熱礦區岩礦石電性特點如下:銀鉛鋅礦石的導電性相差較大,其中緻密塊狀的特富礦石為特低阻特性,而浸染狀礦石及礦化岩石總體表現為低中阻特性。板岩以及含碳質板岩為低阻特徵。大理岩(灰岩)、安山岩、流紋岩、凝灰質碎屑岩為高阻特徵。
因此,銀鉛鋅礦與圍岩大理岩(灰岩)、安山岩、流紋岩和凝灰質碎屑岩等存在較大的電性差異常,具備開展音頻大地電磁(AMT)測深的前提條件。但也存在較大的干擾因素,主要有:
(1)黃鐵礦化的中酸性火山岩與中低品位的鉛鋅礦無明顯的電性差異;
(2)塊狀鉛鋅礦與碳質岩石無明顯電性差異。
因此,在有熱礦區開展音頻大地電磁(AMT)測深,並不能直接用於尋找銀鉛鋅礦體,只能依據視電阻率反演斷面圖劃分出的地電結構、高低阻層的分布情況,推斷隱伏火山岩體的分布,再結合地質成礦條件,間接預測深部礦體的空間位置(成都西南地物科技開發公司,2008;403地質隊,2010)。
10.2.1 2008 年音頻大地電磁測深(AMT)成果再解譯
成都西南地物科技開發公司與403地質隊於2008年6月提交了《四川省白玉縣有熱溝銀多金屬礦音頻大地電磁測深(AMT)探測成果報告》,對測區7、31、39、47、63、79線等6條測線開展音頻大地電磁測深物性與解釋工作,在同一測點做高頻(10000HZ)和低頻(1HZ)觀測,以確保從地表至地下1km范圍內資料的完整性。工作採用的儀器設備為加拿大鳳凰公司(Phoenix Geophysics,Canada)製造的MTU系列大地電磁測深儀(MTU-V8)。
根據成果報告和相關圖件的再解譯,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根據電阻率反演斷面解釋圖,可以看出7、31、39、47線(圖10.1a,b,c,d)的電性結構特徵與63、79線(圖10.1e,f)差異較大,反映存在兩個不同的地質體。該報告認為「在63線附近及以南地區,由於可能存在北西向的推斷斷層,致使北部地區總體向西傾的、向下延深較大的高視電阻率岩帶可能到此結束,從而變成延深較小的、控礦情況等均有所變化的、相距較近的63線與79線兩條測線的視電阻率特徵迥然不同的情形」。該結論與筆者認為的「近東西向F11為後期左旋平移斷層,導致63線以南出現
(2)7、31、39、47線特徵類似,總體表現為較高的視電阻率(高於100Ω·m),剖面上顯示東部和西部為高阻地層,其間為中低阻地層,代表了碳質板岩地層,為目前已知礦體下盤的地層,因此可以推測礦化層位於中低阻地層東部的高阻與低阻過渡帶上。從7線地質-物探解譯圖(圖10.1a)可以看出,東部高阻層為賦礦流紋質火山岩,東、西礦帶分別位於該高阻層的東、西側邊緣的高阻與低阻的過渡帶上。而31線(圖10.1b)、47線(圖10.1c)則顯示目前已發現的礦體均位於該高阻層西側邊緣的高阻與低阻的過渡帶上,暗示尚未發現該高阻層東側邊緣高阻與低阻過渡帶上的東部礦體。39線(圖10.1d)有一定差別,表現為已知礦體位於高阻層的東側邊緣,可能的原因是39線礦體為厚層塊狀礦體,電阻率很低,影響范圍較大,導致東部高阻層顯示不明顯。因此,39線剖面中部的高阻層可能是礦體西部的非賦礦英安質火山岩,與7線東部的賦礦流紋質火山岩不是同一層。
10.2.2 2010 年高頻大地電磁測深(EH4)成果再解譯
2010年403地質隊利用從美國引進的EH-4連續電導率成像儀,對有熱礦區23、27、29、31、39線等5條線再次進行了高頻大地電磁測深工作,提交了《四川省白玉縣有熱銀多金屬礦音頻大地電磁(AMT)測深報告》。
野外數據採集採用單點張量觀測方式,接收大地電磁信號的頻率范圍為10Hz~92kHz。
根據成果報告和相關圖件的再解譯,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根據電阻率反演斷面解釋圖(圖10.2),其電性結構圖基本類似,近地表為視電阻率較低的低阻層;深部的西端為低阻層,中部及東端為高阻層,其間夾一中阻層(為目前已知礦體地段)。與2008年所獲圖件對比(31、39線),兩者基本類似。
(2)23、31線特徵十分類似(圖10.2a,b),西部為一范圍較大的高阻層,東部為一范圍較小的高阻層,目前已知礦化層位於兩高阻層之間的中阻帶上。如果東部高阻層為賦礦流紋質火山岩的反映,則暗示尚未發現高阻層東部邊緣過渡帶上的東部礦體。
(3)從39線地質-物探解譯圖(圖10.2c)可以看出,西部高阻層為下部英安質流紋岩,中部中阻帶為碳質板岩和塊狀礦體,東部高阻層是安山岩還是賦礦流紋質火山岩尚未得知。
圖10.1 呷村礦床勘探線地質-AMT物探綜合剖面圖
(地質資料據403地質隊,1993;物探底圖據成都西南地物科技開發公司,2008)
總之,通過對以上兩份物探報告成果的再解譯,初步認為有熱礦區19~55線深部存在西、東兩個高阻體,分別代表英安質火山岩和賦礦流紋質火山岩。兩高阻體之間為中阻層,代表碳質板岩和已知礦化層。東部高阻體的東部邊緣過渡帶可能存在隱伏的東礦帶(塊狀黑礦)。
圖10.2 有熱礦床勘探線地質與EH-4物探綜合剖面圖
(地質資料和物探底圖據403地質隊,2010,2011)
a—23線;b—31線;c—39線
B. 地質勘查報告的內容有哪些
第一章緒言
一、工作目的和任務
二、位置交通及自然經濟地理概況
三、以往地質工作評述
一以往基礎地質工作
二以往礦產勘查開發工作
三以往其它地質工作
四、本次工作情況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礦產地質填圖
二物探工作
三化探工作
四遙感調查工作
五礦產檢查工作
六綜合研究工作
七本次工作取得的成果
第二章成礦地質條件
一、區域地質背景
二、地層條件
三、岩漿岩條件(火山岩和侵入岩)
四、構造條件
五、變質作用條件
第三章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及遙感特徵
一、地球物理特徵
一物性特徵
二地球物理場特徵
三地球物理異常特徵
二、地球化學特徵
一地球化學場特徵
二地球化學異常特徵
三、遙感異常特徵
第四章區域礦產
一、概況
二、金屬礦產礦床(點)地質特徵
三、非金屬礦產礦床(點)地質特徵
四、能源礦產礦床(點)地質特徵
第五章礦產檢查
一、礦產檢查工作分述
二、新發現礦產地各論
第六章成礦規律與礦產預測
一、成礦規律
一礦床(點)空間展布特徵
二成礦時間演化規律
三成礦區(帶)的劃分
二、主要礦種的找礦模型
一控礦地質因素分析
二找礦標志分析
三找礦模型建立
三、礦產預測
一遠景區的圈定
二遠景區分類及特徵
三找礦靶區的優選及特徵
四礦產資源遠景評價
第七章工作方法及質量評述
一、地質填圖工作
二、物探工作
三、化探工作
四、遙感工作
五、礦產檢查工作
六、探礦工程
七、其它工作
第八章結論
一、主要成果
二、存在問題
三、今後工作建議
C. 地質報告怎麼寫
一般都是「八股文」
套格式 不過不同階段的報告要求不一樣
看看別人怎麼寫 組織一下就行
D. 地面沉降調查成果資料整理
地面沉降調查工作完成後,要對調查過程中所取得的各類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並編寫報告。
地面沉降成果資料包括調查資料、工程地質測繪資料、鑽探物探資料和監測資料。
地面調查資料整理內容有:第四系地層岩性資料;地下水的儲量、開采量、補給量資料;基岩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及其與區域地質構造的關系資料;第四紀地質發展史和新構造運動情況資料;建築物破壞、地表開裂資料;人類經濟活動情況和經濟發展趨勢等資料。同時提交地面沉降調查報告,評價地面沉降危害等級,提出防治方案。
工程地質測繪資料包括:設計書,測繪方法,使用儀器,工程進度,地形圖,地表水入滲、產流、徑流、沖刷以及地表水的流通、灌溉、庫水位及升降資料,開展滲水試驗、滲透系數、地下水位等深線圖等資料。
鑽探與物探資料包括:勘探點線的布置,鑽孔編錄和鑽孔柱狀圖資料,物探方法、儀器及成果(平剖面圖及物探解譯)資料,第四系地層資料,隱伏斷裂資料,抽注水試驗資料和地下水基本特徵資料。
監測資料整理的內容包括:分層標、基岩標、孔隙水壓力標、水準點、水動態監測網、水文觀測點、海平面預測點的設置,水準測量和地下水開采量、地下水位、地下水壓力、地下水水質監測及地下水回灌監測資料,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因地面沉降而破壞的定期監測資料和地面沉降速度、幅度、范圍資料等。
地面沉降勘查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序言,所處地貌單元,第四系地層岩性及發展史,新構造運動,水文地質條件,經濟發展現狀及經濟發展趨勢,地面沉降危害等級及成因機制,地面沉降防治方案。附圖包括地形圖,地貌圖,第四系地質圖,水文地質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圖,鑽孔柱狀圖,地質剖面圖,隱伏斷裂橫剖面圖,物探平剖面圖,基岩等高線圖和地面沉降危害分區圖(圖6-5)等。附件包括調查報告、工程地質測繪報告、勘探與物探報告和監測報告。
圖6-5 北京市平原區地面沉降危害分區評價示意圖(據俞豐俊)
E. 地面物探實例
針對油頁岩為直接目標的物探工作,未見。以頁岩層系為地質目標的物探工作,偶見,如桂中盆地泥盆系頁岩層系的大地電磁填圖(Jin Zufa et al.,1997)。而以包含頁岩-油頁岩在內的沉積岩岩系的物探工作中,煤田物探及油田物探多有涉及。下面以發育油頁岩的大楊樹盆地、民和盆地為例,說明油頁岩間接探測的物探方法及效果。
5.2.2.1 大楊樹盆地的地面物探
(1)地質特徵
大楊樹盆地面積約15600km2,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阿榮旗、鄂倫春自治旗及黑龍江省甘南縣境內,疊置於大興安嶺造山帶的東部,與松遼盆地緊鄰,為一呈北北東向長條帶狀展布的中、新生代斷陷-坳陷型盆地,可分為北部隆起、北部坳陷、中部隆起、南部坳陷等構造單元(圖5.16)。
大楊樹盆地發育的地層見圖5.17。淺層火山岩發育,火山岩層之下發育著含烴沉積岩層,沉積岩層中還夾有火山岩,地層較為復雜。相應地,該盆地的勘探因之具有一定的難度。
大楊樹盆地中,煤層產於九峰山組,油頁岩層產於下伏的龍江組三段,兩者均可成礦。根據內蒙古自治區116地質隊提交的 「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春亭河油頁岩礦普查地質報告」,其中的ZK2鑽孔鑽獲了煤層與油頁岩層,顯示了找煤與找油頁岩的前景:
第四系覆蓋:腐殖土、粘土和殘坡積層,厚6.4m。
圖5.16 大楊樹盆地構造特徵(據劉志宏等,2008,略修改)
圖5.17 大楊樹盆地地層柱狀圖(據劉志宏等,2008)
7)煤層:黑色、層狀、亮煤,厚0.9m。
6)泥岩:褐黃色、層狀、松軟,厚2.6m。
5)油頁岩:黑色,頁理發育,厚0.5m。
4)炭質泥岩:黑色,含油率向下遞減,厚2.5m。
玄武玢岩:灰黑色,顯微斑狀結構,見碳酸鹽化,厚24.0m。
3)油頁岩:黑色,頁理發育,厚1.0m。
2)砂岩:土黃色,發育水平層理,厚0.86m。
1)泥岩:褐黃色,層狀、松軟,厚1.82m。
玄武玢岩:灰黑色,顯微斑狀結構,見碳酸鹽化,厚1.82m,未穿透。
(2)物性特徵
大楊樹盆地地質單元的基本物性統計特徵見表5.7。宏觀上,甘河組與九峰山組間、九江組與上古生界間存在著明顯的密度界面與地震反射界面(圖5.17),具有重力勘探、地震勘探的物性前提。盆地沉積層含火山岩層,總體上磁化率明顯高於基底岩層,具有一定的磁法勘探的物性基礎。但岩層間的物性差異並非特別的顯著,且局部火山岩層發育,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具有復雜性。
表5.7 大楊樹盆地地質單元密度、磁化率統計成果表
(據汪在君等,2007)
(3)地震勘探
大楊樹盆地已開展了地震勘探,其中過楊參1井及DYS9934剖面的地震剖面示於圖5.18。含煤層的九峰山組(T4-1與T4-3)和含油頁岩層的龍江組(T4-3和T5),以及盆地基底(T5)等界面均較清楚,盆地形態清晰,由於勘探目標明確。
(4)重、磁、震聯合勘探與解釋
地震勘探的費用過高,在油氣的勘探階段常與重力勘探或(和)磁法勘探相結合使用。在獲得面積性的重力異常或(和)磁異常數據後,利用有限的地震勘探剖面以及少量的鑽孔資料進行約束,進行重、磁、電、震的約束反演,獲得聯合解釋的地質剖面,進而對整個勘探工區的地質資料進行綜合編圖。
大楊樹盆地的早期勘探已採取了這種勘探模式。其中盆地南部的重力異常見於圖5.19。重、磁、震的聯合解釋剖面示於圖5.20。通過剖面綜合解釋而擴展到面上,獲得了盆地南部的基底埋深(圖5.20)、含煤層及油頁岩層的九峰山組-龍江組的厚度(圖5.21)的空間分布圖,提供了盆地能源勘探的基礎資料。
5.2.2.2 民和盆地頁岩岩系的地面物探
大楊樹盆地提供了重、磁、地震等勘探方法確定含煤、油頁岩層系的埋深與厚度的實例。下文以民和盆地為例,說明電磁測深法在圈定含油頁岩層系的效果。
圖5.18 大楊樹盆地地震剖面圖
圖5.19 大楊樹盆地南部剩餘重力異常圖(據汪在君等,2007)
圖5.20 大楊樹盆地54線地震、重、磁聯合解釋剖面圖(據汪在君等,2007)
(1)地質特徵
民和盆地位於青海省、甘肅省的交界地帶,處於西寧市與蘭州市兩市之間(圖5.23),面積約11300km2。盆地內,鑽孔中見到油氣顯示,已有煤礦開采(如炭山嶺、窯街、海石灣等煤礦)。
民和盆地的地層發育情況見於表3.4、表3.5。油頁岩層主要發育於煤層的上部,並賦存於中侏羅統窯街組中(圖5.24)。了解盆地內侏羅系的厚度、埋深,對於盆地的能源勘探前景的評價,無疑是關鍵的地質問題。
(2)電性特徵
根據盆地內鑽井的電阻率測井成果(例如海石灣1002井,圖5.25)獲得地層的電阻率特徵值——第四系黃土的電阻率約75Ω·m、礫岩電阻率約450Ω·m;新近系-古近系泥岩、細砂岩、砂岩的電阻率10~14Ω·m,泥灰岩、礫岩電阻率51Ω·m;白堊系粉砂岩、泥岩電阻率為17Ω·m,礫岩、砂礫岩為54Ω·m;侏羅系泥岩、粉砂岩電阻率為12~20Ω·m,油頁岩與煤層電阻率為37~84Ω·m;前侏羅系為變質岩,電阻率達400Ω·m以上。各岩層電阻率差異明顯,特別是在侏羅系中,電阻率比較高的情況可能是富含煤層與油頁岩層的響應。
圖5.21 大楊樹盆地南部基底埋深圖(據汪在君等,2007)
圖5.22 大楊樹盆地南部九峰山組-龍江組厚度分布圖(據汪在君等,2007)
圖5.23 民和盆地地理位置圖(據張虎權等,2007)
(3)大地電磁深測成果
以探測侏羅系為地質目標,在民和盆地永登坳陷地區開展了大地電磁測深工作。其測深點計741個,以剖面方式分布於工區內(圖5.26)。
對大地電磁測深數據進行反演解釋,獲得了各測深點侏羅系的厚度、埋深的數據。其中侏羅系頂界埋深大於1000m,厚度大於800m的數據示於圖5.27。這樣,獲得了工區的侏羅系分布概況。
大地電磁測深數據解釋侏羅系厚度與埋深的同時,也獲得了該點侏羅系的電阻率值。其空間分布見於圖5.28。根據侏羅系物性調查的結果,侏羅系在含煤、油頁岩層的時候,電阻率較大,並且電阻率的大小與含煤、油頁岩層的厚度有關,厚度與電阻率約成正比關系。由電阻率的空間分布,可推斷侏羅系的富有機質的沉積中心。如圖5.28中,電阻率大於35Ω·m時,可能是富含有機質的成煤、成油頁岩礦的有利地區。
圖5.24 民和盆地中侏羅統沉積剖面柱狀圖(據王春江等,1997)
圖5.25 民和盆地海石灣1002井電阻率測井統計成果圖(據郭友釗等,1997)
圖5.26 民和盆地永登坳陷大地電磁測深觀測點位分布圖(據郭友釗等,1997)
圖5.27 民和盆地永登坳陷侏羅系厚度與頂界埋深等值線圖(據郭友釗等,1997)
圖5.28 民和盆地永登坳陷侏羅系電阻率及沉積中心推斷圖(據郭友釗等,1997)
照片1 何家坊附近的岩石露頭
F. 試論怎樣做好物探檔案資料的日常管理和匯交工作
巫 珊 劉 宇
(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地質勘探開發研究院科技信息檔案室)
摘 要 本文從物探檔案資料制度的健全、日常管理、物探涉密地質資料清理、基礎設施的投入、人才的培養以及匯交工作等方面,闡述了物探檔案資料管理的重要性。
關鍵詞 物探檔案資料 管理 匯交
物探檔案資料是西南油氣田分公司的寶貴財富和資產,是油氣勘探開發工作不可缺少的信息資源。隨著勘探開發工作的不斷開展,為了保持這部分物探檔案資料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更好地為勘探、開發生產和科研工作服務,西南油氣田分公司(2000)24 號文明確規定,從 2000 年開始及以後部署完成的地震勘探野外原始磁帶、成果磁帶及其相關資料,交分公司研究院檔案室歸檔管理。物探檔案資料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為地震原始資料,一部分為地震成果資料。地震原始資料按載體又分為原始紙質資料、原始磁帶、轉儲光碟三類;成果資料分為紙質剖面圖及其電子文檔(磁帶、光碟)、紙質成果報告及電子文檔。油氣勘探開發過程中取得和形成的所有原始資料和成果資料是股份公司的重要資產,也是今後油氣田勘探開發工作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因此,做好地震物探檔案資料的歸檔、整編、借閱和匯交工作意義重大。
1 嚴格按照檔案法規依法治檔,建立健全物探檔案資料管理體制
我院物探檔案資料管理工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的直接指引下,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和中油股份公司相關規定,狠抓檔案規范化、現代化管理的同時,認真宣傳貫徹執行各項檔案管理法規,使檔案人員自覺學法、懂法、執法,愛崗敬業,員工檔案意識不斷提高,使檔案管理在法制軌道上有序地運行。院領導高度重視檔案工作,由一名副院長負責分管檔案工作,並納入院領導議事日程和日常管理之中;列入各職能部門的職責范圍中和院屬各單位的年度業績考核指標與檔案利用人員的崗位責任制中,為檔案事業的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近年來,我院緊密圍繞院質量管理體系和「內控」要求,進一步建立健全檔案規范化、制度化、標准化管理體制。修訂完善了院《檔案管理實施細則》、《檔案資料接收歸檔管理制度》、《庫房管理制度》、《檔案資料借閱利用管理制度》等制度,並納入院 ISO9001 質量體系文件下發執行。我們工作的重點,是將各項管理制度具體落實到物探檔案資料管理工作的每個環節中去,「按寫的去做、按做的去寫」,為我院檔案管理工作不斷得以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2 從細節入手,規范物探檔案資料日常管理各個環節
2.1 對接收的物探檔案資料進行檢查與核實
對接收的物探檔案資料,從形成源頭入手,注重細節,抓好落實。如歸檔的各類資料應齊全完整,各種載體質量優良(禁用熱敏紙),採用膠裝或線裝方式。文字報告幅面為 A4 型(210mm×297mm),附表及附圖幅面可增大到 A3 型(297mm×420mm),單張附圖按 A4 幅面尺寸折疊,並將附圖的責任表疊在最上面。原始磁帶、成果磁帶必須使用新的 3490 以上檔次的優質盒式帶。成果磁帶和轉儲光碟的記錄格式為 SEG-Y 格式,地震野外採集的資料記錄的原始磁帶記錄格式為地震儀器使用的記錄格式。電子文件題名、內容應與紙質資料完全一致,一張光碟只能存放同一份成果報告的電子文檔,介質要採用通用的 5 英寸 CDR 光碟。光碟表面要清潔、無劃痕、光碟內容無病毒。光碟表面用油性筆標注題名,光碟外包裝使用 1cm 厚的方形硬塑料包裝盒。儲存格式採用 Word、Excel 格式和通用看圖軟體 Jpeg 的格式,專用軟體應有說明並將說明刻入光碟內。對輔助數據與磁帶(盤)介質所記錄的主數據的匹配情況進行檢查。對電磁介質(磁帶、軟盤、光碟)在計算機上載入檢查其存儲內容,各項數據是否齊全,外封面應標識完整(工區名稱、施工單位、數據名稱、施工時間、測線號等)。查對無誤方可在物探檔案資料移交清單上簽字、蓋章,對不符合驗收要求的資料限期整改。保證接收的各類物探檔案資料齊全完整。
2.2 嚴格執行物探檔案資料的借閱利用管理辦法
(1)分公司各單位在前期工程項目、落實井位和科研工作中需使用地震磁帶光碟資料,可進行拷貝復制,但不允許將原始資料帶走。各單位在拷貝復制磁帶光碟資料前,應填寫地震磁帶光碟資料拷貝申請單,交勘探開發處審批,批准後方可拷貝復制。
(2)研究院內部由於落實井位和科研工作中需使用地震磁帶光碟資料,由研究院有關領導審批,審批後方可拷貝復制。
(3)分公司與外單位合作的項目需拷貝復制地震磁帶光碟資料時,必須經分管勘探工作的分公司領導批准後方可拷貝復制;合作項目完成後,應將復制資料全部交回,不得向第三者提供。
(4)定期對物探檔案資料借閱情況進行清賬,開列借閱到期清單,主動進行催還或辦理續藉手續。對一些借期較長的檔案,管理人員要及時主動上門、電話催回,確保借出檔案的安全使用和按期歸還。
(5)借閱資料應與借閱登記及借閱申請單內容相符,當面點清物探檔案資料的名稱、數量,並由借閱者按登記內容如數歸還。
2.3 物探檔案資料的存放、保管和維護
(1)將紙質物探檔案資料、電子文檔(軟盤、光碟、磁帶)根據不同要求專門分類管理。
(2)嚴格控制庫房溫濕度,溫度保持在18~24℃,濕度保持在30%~50%,堅持做好庫房溫濕度記錄。
(3)電子文檔庫必須防潮、通風、防塵、防纖維和各種污染,避開電磁場和核輻射源。
(4)對入庫的物探檔案資料,半年抽查一次。嚴格採取「八防」措施,使庫房保管條件符合「八防」要求,滿足物探檔案資料管理的需要和安全保證。
2.4 運用計算機,加強對物探檔案資料的管理
充分學習和運用中油檔案管理 E6 系統,掌握生產環境的使用和離線客戶端系統功能,全面實現物探檔案信息的存儲、統計、分類檢索等方面的微機處理。對案卷目錄、封面、背脊、卷內目錄等也實現了微機列印。在大大提高物探檔案資料管理規范化程度和檔案工作效率的同時,也提高了檔案人員對微機的應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加強對電子文件歸檔工作的安全監督和指導,保證電子文件在運轉過程中不被人為地修改、破壞,有效防範病毒與誤操作,確保歸檔電子文件的真實、完整、有效。我院布置了一系列有關勘探開發數據建設的工作,由院資料庫 A1A2 組提出具體的工作方案,院科技科下達指令性任務給院相關科室完成,資料掃描電子化由資料庫 A1A2 組專人收集整理而成 PDF 格式文檔。現階段各室正在按照本院統一要求,逐步完善電子化文檔,形成統一格式,逐步上網發布,以充實、完善我院門戶網站的建設。已掃描電子文檔均可在區域網中查詢。
3 切實抓好物探涉密地質資料清理工作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土資源部、國家保密局、中油股份公司與分公司辦發 [2007]19 號文《關於開展涉密地質資料清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們全面部署、精心組織安排,按照上級安排的任務,結合本院實際制定相應的清理工作方案;要求全體檔案管理員工在做好大量檔案管理工作的同時,認真學習領會好成果地質資料清理工作的相關文件,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清理工作范圍、目標、任務和工作進度,共同努力做到「全面清理無遺漏;數據准確無虛假;密級標定符合規定無差錯;對破損的成果地質資料進行清理登記」。保證按時完成我院三大類檔案資料全面清理工作任務。在清理過程中,結合我院管理利用的成果地質資料最多、工作量很大、任務繁重的實際情況,專門制定了《開展涉密地質檔案資料清理工作的計劃安排》。成立了以主管科研生產的副院長為組長的 13 人組成的專門領導、組織機構,全面負責成果地質資料清理工作的統一領導與管理,同時明確主管檔案的室領導具體組織實施之前,對全體檔案管理人員與協助參與清理工作的人員,又進行了相關內容的學習培訓。
通過全體參與人員近五個月的連續加班工作,對館藏的物探檔案資料進行了全面的、認真負責的清理、錄入、登記,已按實施方案和上級要求保證了全面清理工作質量。為確保清理、錄入、上報定密檔案資料准確性,院保密委員會組織各專業技術專家進行了專門的密級審查會,確定了上報各類定密檔案資料。並依照西南司(2007)8 號文件《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商業秘密管理辦法》的密級劃分范圍對 149項涉密項目內容進行定密。
4 抓好物探資料安全保密工作,處理好保密與利用之間的關系
4.1 消除隱患,抓好物探檔案資料安全保密工作
物探檔案資料的安全是檔案管理工作的頭等大事,要牢固樹立「安全生產責任重於泰山」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科技信息檔案室是我院安全保密重點要害部門,在辦公室和庫房調整後,按各組管轄的區域重新制定了「安全區域分工負責表」,將每一間庫房、辦公室及設備的安全責任分解,進一步落實到每一位員工,對檔案的安全工作層層落實責任。保持庫房整潔,做好防光、防塵、防潮、防盜、防火、防蟲、防有害氣體、防霉的「八防」工作。庫區按規定配備了滅火器、溫度計、濕度計、除濕機、空調機等保護設備;並對設備定期維護,使其隨時保持良好工作狀態。對紙質、磁帶、光碟等各類物探檔案資料按管理要求每天進行兩次溫、濕度記錄,出現異常情況註明並分析原因,有針對性地解決。每天下班前切斷庫房、辦公室內一切電源,關好門窗,隨時自檢自查,發現安全隱患及時報告,同時提出可行性整改措施。維護保養消防系統,做好節假日安全防範工作。
4.2 處理好物探檔案資料保密與利用之間的關系
正確理解保密與利用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我們檔案工作者既要樹立牢固的保密觀念,也要樹立熱心服務的思想。對檔案工作來說,保密的問題十分重要,任何時候都不可鬆懈或麻痹。對於損毀檔案較為嚴重的違法行為,及時報告有關領導,以便及時查處,挽回損失。我院科研生產任務繁重,為方便科研人員借閱檔案資料,負責借閱管理工作的同志動腦筋想辦法,在窗口借閱的同時開展了電話查詢服務,為科研人員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保證了課題的順利進行。在積極開展物探檔案資料借閱利用的同時,堅持原則耐心講解有關借閱規定,完善借閱審批手續,嚴把保密關,確保了無失密泄密現象的發生。做好了到期物探檔案資料的催還工作。對部分逾期未還檔案資料,借閱崗的同志反復查對借閱登記卡、計算機記錄與庫存檔案資料情況,開列借閱到期催還清單;在進行電話催還的同時,將書面通知到室部、隊組、個人,對一些確因課題特殊需要不能按期歸還的檔案資料,由所在隊組長開出情況說明,按規定辦理續藉手續,以方便借閱利用,物探檔案資料的催還率達 98%。確保借出物探檔案資料的安全使用。加強商業秘密、國家機密檔案資料日常管理,需查、借閱商業秘密、國家機密檔案資料的,填寫《重要檔案資料借閱、復制、拷貝申請表》,經主管領導同意並劃定查閱范圍後,按規定辦理借閱、復制、拷貝檔案資料的手續。加強對電子文件歸檔工作的安全監督和指導,保證電子文件在運轉過程中不被人為地修改、破壞,有效防範病毒與誤操作,確保歸檔電子文件的真實、完整、有效。
5 加大基礎設施設備的投入,強化在崗人員的培養
5.1 改善物探檔案資料管理基礎設施,加大設備投入
近年來,隨著油田油氣勘探開發檔案的快速增長,油田公司始終把改善物探檔案資料管理的設施、設備作為加強物探檔案資料管理的重要工作來抓。對物探檔案資料管理的崗位人員和辦公室、庫房、設備利用等進行了全面調整。物探組成立於 2002 年,現有員工 3 人,全部為中級檔案管理人員,隨著「南遷」工作的順利實施,辦公、庫房和服務條件日趨完善,現共有三間物探檔案資料庫房;配備了先進的密集架(櫃)、底圖櫃、光碟櫃磁帶櫃、計算機、復印機、掃描儀等物探檔案資料保護、整理設備。為科研生產與借閱利用人員改善了工作環境,大大提高了檔案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使物探檔案資料管理更為規范合理,使物探檔案資料管理和保管條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滿足了物探檔案資料管理的需要和安全保證。
5.2 物探檔案資料管理需強化在崗人員的培養
院領導相當重視物探檔案管理人員業務技能的提高和知識水平的更新,盡可能地為員工創造學習發展的機會,採取在崗培訓、崗位練兵相結合的方式,先後安排了 10 多名檔案人員參加各類業務培訓,為建設一支作風好、業務精、愛崗敬業、自覺奉獻的檔案管理隊伍打下堅實基礎。通過學習交流,增大了信息,擴大了視野,並與各二級單位同行進行了良好交流。大家深深地體會到了加強業務素質鍛煉和知識更新的重要性,利用所學的知識,立足本崗,勤動腦筋,開闊思維,發現問題,迎難而上,為科技信息和檔案管理出謀劃策。達到「注重實效、保證質量、學用一致」的培訓目的。
6 努力做好物探檔案資料的匯交工作
根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第 349 號令)、《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第 16 號令)、《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國土資發 [2008]8 號)、《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的通知》(國土資發 [2010]32 號)規定,2009 年起匯交成果地質資料應同時匯交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紙質、電子各2份;匯交原始地質資料目錄清單2份。近年來,地質資料匯交人匯交意識不斷增強,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地質資料的匯交、保管和服務取得明顯成效。但仍存在匯交不及時、應當匯交的沒有匯交、部分匯交資料質量不符合要求等問題。做好地質資料的接收、保管、利用和匯交工作,是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的重要任務。按照規定,匯交人應同時匯交紙質資料和電子文檔,匯交的地質資料應符合相關專業規范和標准,其中電子文檔應匯交與紙質地質資料一致的電子文件和完整的資料庫,並附帶相關應用軟體及說明。西南油氣田分公司現有礦權 102 個,我室主要負責了其中 43 個礦權物原資料的目錄清單匯交,嚴格按照《油氣地質資料匯交細目》、《油氣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製作匯交細則》的要求,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匯交工作。
綜上所述,只要領導重視,檔案人員積極努力,檔案借閱利用者配合,物探檔案資料的科學管理、充分利用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G. 資料整理和提交報告
(一)資料整理
野外工作完成以後,班長或指導教師將每組數據審核匯總,統一計算背景值和均方差,求取異常。
放射性物探點位數據圖一般作在與放射性物探工作精度(比例尺)相同的地形圖上,要用綠色線條表示放射性物探路線,黑色線條表示地質界限,紅色線條表示斷層破碎帶等構造現象。地質內容一般使用同比例尺地質圖在透圖台上描繪。若地質圖比例尺小於點位數據圖比例尺,則需要將小比例尺地質圖上的內容展繪(放大)在點位數據圖上。
將所有的實測數據都上到點位數據圖上,再進行統計,區分「異常」,製作「放射性物探異常等值線圖」。注意:求背景值時,將明顯的異常值捨去(具體數值可由指導老師根據經驗確定),再計算背景值和異常下限。否則很容易將背景值抬高。
放射性物探等值線圖可在原始點位數據圖上用鉛筆勾繪。勾繪完成以後(勾繪方法在項目八講過),將點位數據圖作為底圖放在透圖台上,繪制放射性物探「成果圖」。即用白紙將底圖的圖廓、經緯度、河流、村莊等自然地理信息,等值線、特高異常點等放射性物探信息及地質內容描繪在白紙上,在確認無誤的基礎上,對該圖上墨。上墨完成以後,用橡皮將圖中的鉛筆線檫去,只保留個別高值異常點。對「成果圖」所劃分出的異常用不同顏色表示。一般「偏高場」塗成淺黃色、「高場」塗成深黃色、「異常場」塗成紅色。
注意,該「成果圖」要有圖名、比例尺、圖例(自然地理一般不做圖例,地質內容的圖例放在上方,放射性物探內容的圖例放在下方)、責任表。圖例框的大小為1.2cm×0.8cm。責任表的尺寸是8cm×5cm,具體樣式如圖9-7所示。責任表最上一行寫完整的學校名稱,第二行寫完整的圖名。本次實習的圖名、比例尺、圖號、順序號見表9-4。
圖9-7 標准責任表格式
表9-4 實習圖件編排順序及名稱
前兩行書寫時要注意按字數打上格子,防止寫偏,影響美觀。「擬編」一欄一般寫指導老師;「審核」寫組長;若不是「電腦制圖」,而是手工制圖,則寫成組內執筆作圖的組員;「單位負責」寫班長;「技術負責」寫指導教師。圖號與順序號相同,只有某張圖分為若干幅時,圖號與順序號不同。比例尺必須是真實的比例尺,與圖名下方的比例尺相同。「資料來源」寫「實測」。表9-4中的「×××」是隱去了地名,在制圖時一定要寫清楚具體地點(可以寫鄉和村名)。
剖面圖要選擇本組測量的兩條剖面中異常較多的一條製作。繪制地形線時可以使用實測高程,若GPS精度過低,也可在地形圖上圖切剖面,將地質內容按規定的花紋圖案表示出來。注意:要將實際測量的地層產狀換算成「視傾角」。將本線上所有點的測試結果用不同的線條表示出來,就形成了「地質-物探」綜合成果圖。
所有圖件的圖名位於圖的正上方(圖名要有行政區劃,不得簡寫)。比例尺位於圖名正下方(居中)。圖例位於圖的右側。責任表位於圖的右下方。圖面要求勻稱、清晰、美觀,最好用制圖軟體製作,但有的軟體很機械,必須要有人為干預,方能得到應有效果。
(二)編寫實習報告
實習報告是放射性物探實習的總結。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編寫的實習報告來檢驗學生實習效果,評價學生的實習成績。學生編寫實習報告屬於實習的重要內容,必須予以高度重視。要克服那種只有野外操作才算做實習的偏見。這是因為無論多麼復雜的地質工作或物探工作,都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地質資料(即將「資金」變成「資料」),提交上級部門審查,完成生產項目。參加資料整理,形成地質報告,對學生或技術人員來說,才算完成了一項完整的技術任務。否則只能是「農民工」,永遠成不了技術人員。
放射性物探實習報告編寫提綱和要求如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目的任務
主要敘述實習的目的和實習主要地質任務、放射性物探實物工作量等。
第二節 實習區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概況
主要敘述實習區行政區劃、地理坐標(即經緯度);交通發達程度(包括鐵路、公路);地形高差、海拔高程;當地的民族、居民生活(飲水和用電設施)、主要農作物、主要經濟作物、經濟發達程度、勞動力資源情況等。
第三節 前人工作程度
主要敘述實習區內有無前人的采礦史、探礦史。探礦史主要指前人開展的所有地質工作(特別是放射性物探工作),投入工作的區域、比例尺、工作量(面積)、取得的成果等。
第四節 本次工作概況
本次投入的主要工作類型,如放射性物探方法、種類、地質-放射性物探聯合剖面長度、相應比例尺地質-放射性物探面積、探礦礦種等;取得的主要地質「成果簡述」,包括放射性物探異常級別、面積,發現的礦化點數、礦點數等。
第二章 區域地質簡介
本章主要由實習指導教師提供相關資料。
本章簡述包括工作區在內的約1000~2000km2范圍內的地層、構造、岩漿岩和礦產。
第一節 地層
按從新到老的順序敘述區域內的主要地層、岩性、出露面積、出露地段等。重點敘述實習區段的主要岩性特徵、產狀等。
第二節 構造
包括區域內的大地構造分區、斷裂構造和褶皺構造。應從大到小簡要描述。重點是與礦產有關的構造(斷層破碎帶或褶皺構造)。
第三節 岩漿岩
主要敘述岩漿岩的岩性(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岩石主要礦物、結構構造特徵;岩漿岩體出露面積;岩漿岩脈種類、規模、產狀等;岩漿岩體(脈)與礦體之間的關系。
第四節 區域礦產
包括礦產種類,特別是與本實習區地質情況相似的礦產,要求較為詳細的描述其規模、主要地質特徵等。
第三章 成果描述
主要描述本次測量異常的求取方法和等值線的取值。對所發現的異常進行詳細描述,包括異常的個數、級別、異常強度、襯度等,可列表反映。並對異常進行初步評價,計算異常面積、解釋異常成因、分析異常的控制因素等。
第四章 工作方法及質量評述
第一節 放射性物探工作方法
簡要敘述定點的方法和精度、儀器操作方法、物探測量精度(面積性測量的點距、線距,剖面測量比例尺等)、執行哪種放射性物探規范、執行的程度、執行效果、能否達到質量標准等。
第二節 放射性物探質量評述
包括定點誤差、儀器「三性」檢查結果、棄點個數等評述。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實習收獲
主要敘述實習中學到了哪些東西,對哪些知識還存在認識模糊的問題。也可以敘述實習感受、體會等。
第二節 存在問題和下步工作建議
主要描述客觀因素造成的工作延誤(如天氣的影響);實習學生主觀能動性、實習態度等個人因素的影響,能否達到實習目的等。
根據現有成果和存在問題提出下步擴大成果的建議和改進工作方法的建議。
對實習中教師、學生的配合程度,實習安排的合理性等問題提出工作意見或建議。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編寫實習報告,每一小組實習資料用檔案袋提交所有資料(檔案袋上要寫明實習名稱、班級、學生姓名、組號等)。資料內容包括13張圖件(點位數據圖和放射性物探成果圖),每名學生的實習報告和野外記錄本、記錄表等原始資料。圖件要疊成A4紙大小,裝入檔案袋。將野外實測數據和儀器「三性」檢查的原始數據以表格的形式裝訂在實習報告末尾。
教師批改實習報告以後,要將實習成績公布。並將每個學生的實習資料批閱情況反饋給學生查閱,提高學生的實習效果。
H. 成果報告的審查與提交
在工地,物探組可向有關單位提交中間性資料和初步成果。
(一)資料的送審和提交
1)成果報告及附圖、附表;
2)原始記錄(如電法記錄及原始曲線、聲波觀測記錄、地震記錄、鑽孔電視錄像及測量資料等);
3)中間資料(如各種校正資料及解釋資料等);
4)有關地質資料(如地質圖、地質剖面圖、地質素描圖、鑽孔柱狀圖等);
5)提交審查的成果報告,應是內容完整、字跡清楚、圖件齊全,內容的形式符合相關規程及圖式圖例規定的相應要求。
(二)成果報告的審查與批准
1)成果報告及附圖表,需經物探組長及有關人員校核後交物探隊,由隊長或技術負責人審查。報告編寫人吸取審查人的正確意見後,需對報告及附圖表加以修改,然後由審查人簽字;
2)審查後的成果如需報送上級核定批準的,只有核定批准後方可復制,並送交有關單位使用與歸檔。
(三)不予以驗收和審查的情況
1)未按規定繪制的圖件;
2)未經有關人員審核簽字的圖件、圖表;
3)資料、圖表混亂,未經認真整理裝訂。
(四)不予以核實、批準的情況
成果報告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予以核定、批准:
1)綜合分析研究很不充分,對主要問題沒有提出明確的結論和建議者;
2)概念不清,文理不順,前後矛盾,圖件中有重要錯誤者。
遇有以上情況,應退回報告與成果資料,進行修改,再次審查後,報送核定批准。我們知道,電法勘探的應用范圍很廣泛,但歸納起來主要分為資源勘查和環境與工程地質勘察兩個方面。
I. 以往工作成果搜集與整理
2.1.2.1 目的
統計以往工作區水文地質勘探與調查、環境地質調查、物探、化探等工作成果與完成的工作量,為科學布置本次補充調查與勘探工作服務。
2.1.2.2 基本要求
(1) 1955 年以來的調查區相關資料的統計。
(2) 要細化統計內容,明確以往工作區完成的各類工作量。
(3) 要在成果內容內描述報告份數、頁數及附圖張數和比例尺等。
(4) 統計工作要力求全面、准確,並應包括地質部門以外的其他部門所做的工作。
2.1.2.3 內容
(1) 項目名稱: 原項目的名稱。
(2) 項目編號、項目來源及工作性質: 按任務書有關內容填寫。
(3) 工作范圍: 包括工作區的地理坐標和工作區內的各級行政區,行政區應具體到縣一級。
(4) 項目類別: 水文地質勘察、工程地質勘察,其他。
(5) 項目下達單位、承擔單位及起止時間: 按實際填寫。
(6) 地質測繪: 包括野外水文地質測繪和工程地質測繪的面積、工作比例尺及實測剖面條數和實測剖面位置。
(7)遙感解譯:包括遙感解譯面積、比例尺,成果解譯圖及說明書等。
(8)物探:各類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電測深法、電剖面法、電測井法、磁法、重力法、淺層地震、甚低頻或聲頻大地電場、放射性法等),完成的勘探剖面條數及各類物探解譯推斷成果圖件。
(9)化探:化探樣品數量及分析項目數,化探成果圖件。
(10)鑽探:各類地質、水文地質鑽孔(地質勘探孔、水文地質孔、探采結合孔、地質鑽孔、工程地質鑽孔等)數量、總進尺及樣品數目。
(11)抽水試驗:各類抽水試驗類型(單孔抽水試驗、多孔抽水試驗、干擾井群抽水試驗、大型群孔抽水試驗、穩定流抽水試驗、非穩定流抽水試驗、分層抽水試驗、混合抽水試驗、分段抽水試驗等)、數量。
(12)動態觀測:地下水水位觀測水點、水質觀測水點及開采量觀測水點個數。
(13)水質分析:水質簡分析、水質全分析的樣品數量以及微生物、污染物分析樣品數量。
(14)同位素:同位素分析樣品數量及主要分析項目。
(15)其他工作:壓水試驗、鑽孔注水試驗、試坑滲水試驗、連通試驗、示蹤試驗等。
(16)成果主要包括:各種綜合性調查報告、研究成果、圖件以及其內容簡述。
(17)成果提交使用情況(包括其社會經濟效益)。
填寫附表68。
J. 成果報告的編寫
電法勘探成果報告是電法勘探成果質量的最終體現。在工作過程中必須理論聯系實際,認真分析研究,提出反映客觀實際、地質效果好的物探成果。
成果報告應由組長或由組長指定專人編寫,並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討論修改。成果報告經過批准後,電法組才算完成任務。
物探成果報告一般可分為單項(或專題)成果報告、綜合成果報告和階段性成果報告。
成果報告要求內容全面,實事求是,重點突出,立論有據,文字簡潔,結論明確,附圖附表齊全。
單項(或專題)物探成果報告是指採用單項物探方法完成一個工區的一項或幾項工程地質任務的成果報告(如××工區高密度電法勘探成果報告)。
綜合物探成果報告是指用幾種物探方法,綜合解決一個工區有關地質任務的成果報告(如××工區綜合物探成果報告)。綜合物探成果報告的特點是要突出綜合物探方法在解決地質問題方面的應用,將所取得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以提高物探解決地質問題的能力和效果。
1.成果報告的內容
成果報告的編寫可參照下列內容要求:
1)概況:簡述工區的物探任務(目的、要求、工作范圍及工作比例尺),工作期間,主要儀器設備、工作量完成情況,以往進行過的地質勘測工作(尤其是與本次物探任務有關的勘測工作),以及在本次工作中與其他勘測方法的配合。
2)地形、地質簡況及地球物理特徵:簡述與物探工作有關的地形、地貌和地質情況,物探地質條件(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和物性特徵。
3)工作方法與技術:敘述外業生產工作布置、工作方法及依據,儀器性能及儀器因素選擇。
4)資料解釋與成果分析:簡述採用的解釋方法及選用參數的依據,敘述成果分析及其地質解釋。
5)結論與評價:闡明任務解決的程度,提出物探成果的地質結論;敘述檢查觀測質量、成果解釋精度,通過與已有鑽孔及其他勘測資料對比分析、鑽孔驗證情況,對本次物探成果做出評價。
6)問題與建議:提出本次物探工作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補充和需要開展的其他物探工作和驗證工作的建議。
對於工程物探的單項專題電法測試工作,如地基、樁基檢測、灌漿效果檢測、鑽孔電磁波透視和鑽孔電視觀察等,可不受以上成果編寫內容的限制,應結合具體任務要求和專題物探工作的需要,編寫專題測試成果報告。
階段性綜合物探成果報告是指一個工區在一個勘測階段內所完成的物探工作成果的綜合(如××工區可行性研究階段綜合物探成果報告)。階段性綜合物探成果報告的編寫基礎是單項物探成果和綜合物探成果報告。
報告應在物探隊技術負責人或技術組的指導下組織有關人員編寫。
2.成果報告附圖、附表
成果報告附圖、附表,應根據任務要求與實際工作的需要,可以選擇與解決地質問題有關的圖件,需要綜合而且能夠綜合到一張圖上的內容盡可能繪在一張圖上。
階段性綜合物探成果報告的附圖、附表,應將本階段歷年所作成果圖、表進行匯總。通常物探成果報告應附下列圖件和圖表:
1)物探工作布置圖;
2)物探成果平面圖(如電測深曲線類型分布圖、異常分布圖、覆蓋層等厚度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基岩等高線圖);
3)物探成果剖面圖(如AB/2視電阻率剖面圖、物性-地質剖面圖等);
4)物探成果表(如物性表、各種解釋成果表、物探點高程及坐標測量成果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