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
創新,放在之來首,並且放在發展源的核心,創新是民族之魂,中國的發展走到今天,走極端道路不行,因為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基礎建設已經完成,要實現質的突破,要靠創新來引領發展,舊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行。所以,以創新來引領,這本身是新常態的要求,是實現突破的要求。
協調,協調就是個有機體,就是解決一個最大效益的問題。
綠色,就是實現低投入、高產出,就是宜居,就是提高生活品質。
開放,是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取得經驗的體現、著眼點,只有堅持開放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快、上得更高。中國要走向大國,大國不開放是不行的,閉關鎖國不會成功,所以要開放。
共享,就是發揮社會制度優越性,讓全民享受發展中的紅利。所以唯有共享,才能體現制度的優越性,才能讓人民感覺到發展的意義和價值。
「五大理念」就是解決怎麼發展和發展為了誰的問題,這個本質搞清,發展就不會走偏,「五大理念」就會緊緊落到實處。
㈡ 什麼是協同中心
即 工作中心 一個工序或工藝組
㈢ 高端製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的初步成果
建設和培育期間,中心整合了協同高校與企業的20餘個研究與實驗基地、上千台/套數億元產值的儀器設備等科技創新資源,制定了共享保證措施。通過協同創新,旨在成為支撐我國高端製造裝備產業核心技術和創新技術的研發與轉移高地,使我國高端機床加工效率提高2-3倍,製造精度從微米級到納米級,3D列印工藝與裝備進入世界前列。通過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支撐和引領行業發展,使我國的高端製造裝備處於國際先進水平,促使我國向製造業強國「第一方陣」邁進。
㈣ 急求一篇:跨部門業務協同和信息資源交換共享情況的範文
http://wenku..com/view/31fe3d75ddccda38376baff7.html
㈤ 2011協同創新中心的相關評價
「2011計劃」全稱「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是繼「985工程」、「211工程」之後,中國高等教育系統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
2012年3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作為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啟動「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
「是做事的計劃,不是分錢的計劃」、「沒有2011高校,只有2011中心」、「先培育、後支持」、「限定身份、不固化模式,面向各類高校開放」……「2011計劃」一經提出,諸多與以往不同的全新理念就引發了關注。許多高校感到機會來了,但也不乏困惑。「觀念必須轉變。」教育部科技司司長王延覺說,「我們希望通過中心的建立,形成一個改革特區,去推動高校運行機制、管理模式的改革,而不是由我們告訴學校做什麼。」
從2012年5月開始的大半年時間,教育部在全國各地舉行了32場宣講報告,753所高校的4500多名相關負責人參加。與此同時,一個6000人的評審專家庫和一套嚴格的評審辦法建立起來,以保證認定過程的公平、公正。
2013年,評審認定工作開始緊鑼密鼓。經過申報、初審、答辯、考察、咨詢等環節,學校范圍從167所縮小到32所再到17所,最終14個高校牽頭的協同創新中心獲得「國家隊」的認定。
「2011計劃」首批國家協同創新中心,包含了科學前沿、文化傳承、行業產業和區域發展四大類,研究內容涵蓋了量子物理、化學化工、生物醫葯、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新型材料、納米科技等各個領域。這些研究方向體現了國家的重大需求,也是國際科技前沿競爭的需要。
可以實現絕對保密的電話、速度超過傳統計算機百倍的量子計算機……都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牽頭組建的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正在攻克的科技前沿問題。中心主任潘建偉院士告訴記者,計劃於2015年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正是「協同」而來的。該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郭光燦院士解釋說:「中科大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已處於世界前列,但是我們不會發射衛星,做不了空地實驗。」於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了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國防科學技術大學4家單位,共同實現目標。
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聯席主任、吉林大學資深教授、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張文顯指出,由中國政法大學牽頭,聯合武漢大學、吉林大學組建的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具有重大的國家戰略意義。在當代中國社會文明的進程中,如何推進以司法文明為核心的法治文明,如何建立公正高效權威和諧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在當代世界司法文明體系中,如何提升中國司法文明的國際認同度和國際話語權;這些都是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經濟繁榮發展、人民幸福尊嚴、社會公平正義的國家戰略問題,因而毫無疑問應當是法學的重大研究領域和重大研究任務。當代中國的司法文明應有三個支點:一是科學的司法理論,二是先進的司法制度,三是公正的司法運作。組建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的宗旨就在於通過對這三個支點及相關問題的深度研究以及相應的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來服務傳承和推進司法文明、法治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的國家戰略,這就決定了組建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南京大學牽頭的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以實現國家南海權益最大化為目標。這個匯聚中國南海研究院、海軍指揮學院等多家機構的中心,組建了南海史地與文化研究、南海法律與國際關系、南海資源與環境、南海輿情監測分析與交流等八大平台。海軍指揮學院教授馮梁是南海地區航行自由與安全合作研究平台的首席專家。他坦陳,「海軍指揮學院是海軍的最高學府,但我們只能從軍事角度為國家決策提供依據。現實中,南海問題涉及政治、外交、法理等復雜情況,協同的工作方式正是我們迫切需要的,所以特別願意參與其中」。
化工是江蘇省的主導產業,但產品及技術低端,急需以高端和生態化為核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南京工業大學牽頭的江蘇先進生物與化學製造協同創新中心,圍繞區域需求,形成了學校主導研究方向,從基礎研究到技術創新,再到應用轉化,每個環節都找到了協同單位。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3家合作成立的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可謂得天時、地利、人和。同處中關村核心區域的3家單位猶如科研的鐵三角,步行不過十幾分鍾,而3家的合作早已有之。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丁洪認為,地理上的距離不可忽視,當今世界許多重大科學發現就是在科學家面對面的碰撞中產生的。
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更是將地理優勢發揮到極致,該中心就坐落在連接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的工字形建築——天南大聯合大廈內。發文時,不出樓門,兩校的師生就可以到對方的學校去學習、研究。據天津大學副校長馮亞青介紹,中心已完全實現了儀器設備共享,只要在電腦上預約就可以優先使用。兩校之間還實現了互選課程、互派導師的機制。在「成果怎麼算」的問題上,兩校還有一個「創舉」,規定凡是合作研究成果,只要在本校參與者中署名排在第一位,就認可為第一作者。
「技術保密問題是企業不與高校合作的原因之一。」中南大學有色金屬先進結構材料與製造協同創新中心負責人周科朝說。中南大學聯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鋁業公司、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等多家單位,圍繞有色金屬先進結構材料與製造的關鍵科學和共性技術問題,開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戰略研究、成果轉化等協作。「現在,在中心的平台上,高校與企業有了共同的目標,簽訂保密協議,打破了以往的壁壘。」
「協同創新,無非就是人財物三樣,其中會聚人才是最難做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韓傑才說,「不同單位的人展開合作,就要打破單位屬性。協同創新中心的體制改革就是要讓人員『流動不調動』,加入中心就意味著企業與高校都得承認這一統一的平台和合作機制。」
南京工業大學出台「科技十九條」,鼓勵協同創新中心的教師、科研人員創辦學科型公司,把科技成果所佔股份的90%獎勵給教師,使「沉睡」專利走出故紙堆,打破了「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僵局。中心對公司進行績效考核,以貢獻論英雄。發文時,學校控股參股、技術支撐的公司有100餘家,有5家以上進入上市輔導期。
作為一個學科、人才、科研三位一體的計劃,各高校在人才聘用、資源配置、考核評價、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各具特色。在記者看來,「2011計劃」像是一枚火種,使體制機制的堅冰開始消融,使高校科技創新之光閃亮,同時也點燃了企業、政府、行業、科研單位的熱情。
在2011協同創新中心現場考察環節,河南省副省長徐濟超親自到場。他表示,河南作為一個人口大省,沒有「985工程」高校,總感到有遺憾,這次一定要抓住發展機會。從2013年開始,河南省每年為河南農業大學牽頭的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安排專項建設經費3000萬元,連續支持4年。
在蘇州大學組建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過程中,蘇州工業園區政府不只提供資金上大力支持,對於引進的人才,在公寓、子女入學、家屬工作等方面,政府都出面協調解決。
對於中國高校正在實施的「2011計劃」,四川大學牽頭的生物治療協同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阿蘭·蓋倫說:「我知道中國政府將對最優秀的大學科研中心給予支持,現在中國創造了很好的科研條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外人才回國,我就是跟著自己的學生來到這個中心的。」
㈥ 長三角綠色制葯協同創新中心的科研成果
科研獎勵 序號 成果名稱 第一
完成人 完成單位 獎項名稱、等級 頒獎單位 獲獎時間 1 葯物制劑緩控釋技術的開發與產業化 賀 芬 葯物制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11年 2 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化學-酶法合成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開發 鄭裕國 浙江工業大學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10年 3 高純度井岡黴素生物催化生產井岡霉醇胺的產業化技術開發 鄭裕國 浙江工業大學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08年 4 替代光氣、氯化亞碸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綠色化學技術開發及推廣應用 蘇為科 浙江工業大學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07年 5 天然d-a-維生素E工藝技術創新 李春波 浙江醫葯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00年 6 阿卡波糖生產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鄭裕國 浙江工業大學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國家教育部 2011年 7 含氮、硫、氯污染物的生物凈化及強化原理 陳建孟 浙江工業大學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國家教育部 2010年 8 生物法廢氣凈化新技術及工業應用 陳建孟 浙江工業大學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國家教育部 2008年 9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重大貢獻獎 沈寅初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重大貢獻獎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09年 10 典型污染物催化/生物降解強化機制研究 陳建孟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11年 11 多組分工業廢氣高效生物凈化新技術及工程應用 陳建孟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09年 12 卡馬西平、奧卡西平綠色合成技術開發及產業化 蘇為科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09年 13 高純度井岡黴素及其生物催化生產井岡霉醇胺的產業化技術開發 鄭裕國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07年 14 替代光氣、氯化亞碸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綠色化學技術開發及推廣應用 蘇為科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06年 15 安全、高效、廣譜型新獸葯大觀黴素的研製及產業化 裘娟萍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二等獎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08年 16 萘普生綠色合成技術開發及產業化 蘇為科 浙江工業大學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2011年 17 電氧化技術及其在工業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陳建孟 浙江工業大學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2010年 18 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化學-酶法合成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開發 鄭裕國 浙江工業大學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2009年 19 含硫氮污染物廢氣生物凈化新技術及工業應用 陳建孟 浙江工業大學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
一等獎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2008年 20 卡馬西平、奧卡西平綠色合成技術開發及產業化 蘇為科 浙江工業大學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2008年 21 替代光氣、氯化亞碸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綠色化學技術開發及推廣應用 蘇為科 浙江工業大學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2006年 22 一種高純度井岡黴素粉劑的制備方法 鄭裕國 浙江工業大學 第十三屆中國專利獎優秀獎 中國知識產權局 2011年 23 N-[1(S)-乙氧羰基-3-苯丙基]-L-丙氨酸-N-羧酸酐的化學合成方法 蘇為科 浙江工業大學 第十屆中國專利獎
優秀獎 中國知識產權局 2007年 24 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的新技術 集成開發及應用 陳建孟 浙江工業大學 國家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國家環境保護部 2007年 25 中葯代謝分析技術平台建立與應用 曾 蘇 浙江大學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二等獎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10年 26 靶向抗腫瘤葯物的設計和發現 劉 滔 浙江大學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二等獎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10年 27 基於作用靶點的抗腫瘤葯物活性評價方法的建立及其應用 楊 波 浙江大學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二等獎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08年 28 鹽酸麻黃鹼的生產新工藝 周後元 上海醫葯工業研究院 上海市技術發明
一等獎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09年 29 葯物臨床前安全性評價綜合技術的建立與應用 宣堯仙 浙江省醫學科學院 浙江省醫葯衛生科技一等獎 浙江省衛生廳 2012年 30 病毒性載體基因葯物(產品)臨床前安全評價技術與方法研究 宣堯仙 浙江省醫學科學院 浙江省醫葯衛生科技創新二等獎 發明專利(部分) 序號 發明專利名稱 第一
發明人 專利權人 授權
時間 1 一種利用超支化聚合物對平板膜進行親水改性的方法 魏秀珍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8.22 2 管道化連續生產2-乙基蒽醌的裝置及工藝 蘇為科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8.22 3 氯乙烯基環丙烷的合成方法 李堅軍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8.22 4 乙醯乙酸乙酯微生物轉化制備(S)-3-羥基丁酸乙酯的方 歐志敏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8.22 5 一種脂肪酶催化合成蔗糖-6-乙酸酯的方法 錢俊青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8.22 6 管道化方式生產正丁基硫代磷醯三胺的方法及專用設備 陳志衛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8.08 7 一種從銀杏葉中提取銀杏提取物的方法 王 平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8.08 8 紅球菌ZJPH1003及其在制備S-(+)-2,2-二甲基環丙烷甲酸 王 普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8.08 9 不對稱還原制備(R)-1,3-丁二醇的方法及菌株 鄭裕國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7.25 10 一種鋁-鐵聯用的有機廢水高級氧化處理方法 林坤德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7.25 11 5-氨基-1,2,4-噻二唑乙醯胺衍生物的制備方法 鍾為慧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7.25 12 一種二苯基瞵甲基取代的杯[4]芳烴的應用 鍾為慧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7.25 13 高通量篩選三氮唑類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的方法及化合物 朱 勍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7.04 14 一種柑橘精油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錢俊青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7.04 15 一種用於廢氣處理的螺旋形光反應器及廢氣處理工藝 陳建孟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6.27 16 生物催化與分離耦合法生產R-扁桃酸 鄭裕國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6.27 17 一種甘油脫水酶基因.載體.工程菌及其應用 鄭裕國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6.27 18 具有17β-雌二醇降解能力的芽孢桿菌E2-Y及其應用 姜理英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6.27 19 能夠高效降解二氯甲烷的羅得西亞甲基桿菌H13及其應用 陳建孟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6.27 20 高活性高耐受甲醛降解菌及其應用 鍾衛鴻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6.27 21 新型水溶性殼聚糖衍生物及其制備和應用 應國清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6.27 22 一種新戊二醇的高效回收方法 蘇為科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6.27 23 一種2-環己烯類化合物的制備方法 崔冬梅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6.27 24 一種從陳皮中提取橙皮苷的方法 謝 捷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6.27 25 一種多取代烯丙基氯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鍾為慧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6.27 26 一種2-吡咯磺醯胺類化合物的制備方法 崔冬梅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6.27 27 一種利用硫鐵礦廢水及處理污泥制備聚合硫酸鐵鋁的方法 林春綿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30 28 亞氨基二乙酸的液相分析方法 鄭裕國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30 29 一種利用鞘氨醇單胞菌發酵萃取耦合制備輔酶Q*的方法 鍾衛鴻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30 30 生物催化法生產R-扁桃酸及其衍生物的方法 鄭裕國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30 31 一種環氧化物水解酶基因、載體、工程菌及其應用 鄭裕國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30 32 一種多取代苯類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 陳志衛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30 33 2-雜芳基取代喹啉類化合物的化學合成方法 李振華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30 34 一種固定化酶整體毛細管色譜柱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錢俊青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30 35 一種2-氯煙酸的合成方法 蘇為科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30 36 一種醯胺類除草劑降解產物ESA的降解方法 徐 超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23 37 一種資源化處理硫鐵礦廢水制備氧化鐵黑顏料的方法 林春綿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23 38 一種應用高速逆流色譜分離香豆素類化合物的方法 王 鴻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23 39 一種利巴韋林縮合物的化學合成方法 李永曙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23 40 4-溴-2,3,5,6-四氟苯乙酸的制備方法 俞傳明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23 41 一鍋法制備二苯並噻唑二硫醚和三苯基膦 鍾為慧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23 42 一種二乙醯大黃酸的制備方法 蘇為科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23 43 玫瑰桿菌zjut及其在制備瓊膠寡糖中的應用 梅建鳳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23 44 一種螺環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李堅軍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23 45 一種葫蘆素B的提取分離方法 單偉光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23 46 一種2,3,4,5-四氟苯甲醯氯的化學合成方法 蘇為科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23 47 N-磺醯酮亞胺類化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崔冬梅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23 48 生物催化法生產2,2-二甲基環丙烷甲醯胺的提純方法 鄭裕國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16 49 能夠高效降解尼古丁的申氏桿菌HZN1及其應用 馬 雲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16 50 叔丁基-[2-(聯苯-4-基)-1-(羥甲基)乙基]氨基甲酸酯的 張興賢 浙江工業大學 2012.05.16
㈦ 有誰用過能支持團隊內部在線共享信息、協同編輯之類的平台嗎有沒有用著不錯的,推薦一下。
科研在線不錯的。
它主要是面向團隊協作與知識分享的平台,現在只要注冊即可使用,能創建個人空間與團隊空間,邀請成員加入自己的團隊,分享知識、發布觀點看法、同時支持社會化的協作溝通方式如:評論、推薦、轉發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