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劉曉莉的主要科研成果
2002年以來發表論文:
1劉曉莉 合撰第一 《刑法應增設拒證罪》, 東北師大學報 2002年6期.
CSSCI重點刊物
2劉曉莉 獨撰 《刑法解釋的主體》, 吉林大學學報 2003年3期 .
CSSCI
3劉曉莉 獨撰 《論搶劫罪既遂與未遂的標志》, 刑事法律若乾熱點問題研究 2003年 .
4劉曉莉 獨撰 《搶劫罪與罪數形態的關系辨析》, 刑事法律若乾熱點問題研究 2003年 .
5劉曉莉 合撰第一 《搶劫罪的犯罪構成研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年6月 .
6劉曉莉 獨撰 《刑事證人出庭作證的立法保障》,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 2003年6期.
7劉曉莉 獨撰 《刑法解釋的緣由》,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年6月版 .
8劉曉莉 獨撰 《刑事證人拒證的三大立法根源評析》,東北師大學報 2003年5期.
CSSCI重點刊物
9劉曉莉 合撰第一 《死刑廢止之思考》, 中國刑法學年會文集 2004年9月版.
10 劉曉莉 獨撰 《搶劫罪的停止形態》,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 2004年2期.
11劉曉莉 合撰第一 《刑法立法解釋之廢止》, 理論界 2004年4期.
12劉曉莉 合撰第一 《論生態犯罪立法的必要性》,當代法學 2004年5期 .
13劉曉莉 第一作者 《生態省建設需要地方生態立法》,長白學刊 2005年第6期.
核心期刊
14劉曉莉 獨撰 《吉林省生態環境建設立法現狀評析》,刑事法新論集粹法律出版社
2005年6月.
15劉曉莉 第三作者 《論大學本科教學中生態觀教育之必要性及實施途徑》,2005年12月21日 .
16劉曉莉 第二作者 《我國犯罪成立理論的體系性特點及其缺陷》,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2006年第4期全文轉載) 2006年第1期 重點刊物.
17劉曉莉 第二作者 《吉林省生態立法與生態省建設的幾點思考》,白城師范學院
報2006年第3期 .
18劉曉莉 第一作者 《生態犯罪立法論要》,東北師范大學學報 2006年第2期.
CSSCI 重點刊物
19劉曉莉 第一作者 《傳統環境犯罪的立法悖論與立法創新》,社會科學戰線 2006年第3期 CSSCI 重點刊物
20劉曉莉第一作者 《俄羅斯生態犯罪的立法評析及借鑒》, 東北亞論壇2007年第 4期。 CSSCI
21劉曉莉獨撰《有效保護草原的法律思考》,光明日報 理論版2007年8月30日。
國家級。該文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網——中國人大網(2007.9.27.)、中國
共產黨新聞網——人民網(2007.9.14)、北京市人大網(2007.9.28.)、中
國農業新聞網——三農在線網(2007.11.6)等多家網站轉載。
22劉曉莉第二作者《 刑法解釋與死刑的司法控制》, 中國刑法學年會文集 2007年9月版.
23劉曉莉獨撰《刑法立法解釋之反思》,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5期.
CSSCI
24劉曉莉第一作者 《不真正不作為犯的立法化思考》,東北師大學報2007年第6期.
CSSCI 重點刊物
25劉曉莉第一作者《草原保護的刑法立法研究》,政治與法律2008年第1期.
CSSCI
26劉曉莉第二作者《誘惑偵查的理性分析與法律規制》,東北師大學報2008年第4期.
CSSCI (A)
27劉曉莉(通訊作者)《淺論男性遭遇性侵犯時的刑法保護》,湖南社會主義學院學
報2009年第4期.
28劉曉莉第一作者《試論設立中公司的法律地位》,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29劉曉莉(通訊作者)《和諧社會中刑法價值的思考》,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0 年第1期.
30劉曉莉(通訊作者)《未成年被害人角色轉換與犯罪預防的法律思考》,吉林公安高
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第4期.
31劉曉莉第一作者《在草原牧區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法律思考》,東北師大學報2010年
第4期.CSSCI (A)
32劉曉莉第一作者《草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問題的若干思考》,當代法學2010年
第4期.CSSCI (A)
33劉曉莉(通訊作者)《我國草原立法評價及其建議》,求索2010年第8期.CSSCI (B)
34劉曉莉獨撰 《逃稅罪數額的刑法解釋》,法治研究2010年第9期。
35劉曉莉 (第一作者)《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客觀認定論析》,載《經濟刑法》上
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36劉曉莉獨撰 《降低入罪門檻的當代價值探究》,政治與法律2011年第1期。 CSSCI (B)
37劉曉莉獨撰 《中國濕地保護立法評判》,求是學刊2011年第3期。 CSSCI (B) 該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1年第4期「學術卡片」摘要轉載。
38劉曉莉獨撰 《制售假葯:有罪!》,光明日報2011年8月22日。 國家級 該文被新華網(2011.8.22.)、光明網(2011.8.22.)、中國日報網(2011.8.22)、中國新聞網(2011.8.22)、鳳凰網(2011.9.2)、中國網路電視台網(2011.8.22)等多家網站轉載。
39劉曉莉(通訊作者)《生態文明視域下環境倫理對我國草原立法完善的若干思考》,中國生態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2011年10月。
40劉曉莉(第一作者) 《生產、銷售假葯罪作為行為犯的刑法經濟評析》,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第6期。
41劉曉莉(第一作者)《追究草原犯罪刑事責任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8期。 1劉曉莉 參編 《刑法新立罪的理論與實務》,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版。
2劉曉莉 編委 《吉林省生態環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3月版。
3劉曉莉 參編 《刑事法新論集粹》,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版。
4劉曉莉 自著 《生態犯罪立法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版。
5劉曉莉 參編 《草原執法理論與實踐》,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年9月版。
B. 網申的裡面「主要學術成果」和「主要學術成果摘要介紹」怎麼填寫
再填獲獎的時間填成果的具體名稱、以最高為准,頒獎的單位(注意:一件成果
C. 王榮成的主要科研成果
(一)發表論文(刊物與會議論文)
[1]王榮成、李秀敏,「俄羅斯遠東地區經濟發展現狀與圖們江地區開發」,《外國問題研究》1995年第1期。
[2]王榮成,「中國東北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經濟合作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世界地理研究》1995年第2期。
[3]陳才、王榮成,「關於中國21世紀經濟地理學發展的幾點思考」,《經濟地理》1996年第2期。
[4]王榮成,「吉林省對外貿易西進戰略與西部區域經濟開發」,《東北亞論壇》1996年第4期
[5]王榮成,「中外經濟地域類型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人文地理》1997年第2期
[6]王榮成,「關於區域經濟地理學科教學的幾點體會」,《教學研究》1997年第3期。
[7]王榮成、魏民,「東北亞與東南亞地域經濟格局之比較」,《世界地理研究》1997年第4期。
[8]王榮成、孫麗華,「黑龍江省東部地區對外通道貿易通道研究」,《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第2期。
[9]王榮成,「蒙古東部地區對外通道發展與東北亞區域合作」,《世界地理研究》1999年第2期。
[10]王榮成,「東北區資源地域類型與區域成長模式」,《經濟地理》1999年第1期。
[11]王榮成、陳才,「圖們江地區物流長期預測的理論與實踐」,《人文地理》1999年第3期。
[12]王榮成、葉寶明,「Study on Cargo Flow Projection in Tumen Development Are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1999年第1期。
[13]王榮成,A Transport Forecast Study of Tumen River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 Area (TREDA),ERINA REPORT (Japan) Vol.32 (環日本海研究所,日本) 2000
[14]王榮成,「東北經濟區對外通道研究」,《人文地理》2000年第1期。
[15]王榮成、張英,「中國區域經濟地理學科的創新與地理教育改革」,《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
[16]王榮成、張英,「尊重的教育」理念與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教學研究》2001年第1期。
[17]王榮成、陳才,「東北亞與東南亞地區次區域國際合作對比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第2期。
[18]楊青山、徐效坡、王榮成,「工業生態學理論與城市工業園區設計研究」,《經濟地理》2002年第6期。
[19]趙偉、王榮成、丁四保,「東北亞區域國際合作中跨境交通走廊的發展及其對環境退化的影響」,《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1期。
[20]王榮成、張英,「東北區交通通道發展及其對區域社會生態系統的影響」,《「中國東北論壇」2001-跨世紀的中國東北經濟》,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21]王榮成、張英,「東北經濟區綜合運輸通道建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經濟地理》2002年第5期。
[22]丁四保、王榮成,「圖們江地區交通走廊對區域環境的影響研究」,《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第3期。
[23]王榮成、張英,「中國區域經濟地理學科的創新與發展」,《人文地理》2002⑵:94-96。
[24]相偉、王榮成、丁四保,「國際物流格局中的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第2期。
[25]王榮成、丁四保、崔軍、米德長,「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圖們江地區國際交通運輸樞紐建設」,《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第4期。
[26]趙玲、王榮成,「哈大交通經濟帶的發展與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中國東北論壇」2003—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與振興,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27]王榮成、任晶,「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國際城市系統研究——以圖們江地區為例」,《人文地理》2004年第2期。
[28]王榮成、車曉翠、修春亮,「遼西走廊地帶城鎮化發展思路研究」,《經濟地理》2004年第5期。
[29]王榮成、趙玲、楊青山,「東北地區地域組織創新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4年第2期。
[30]王榮成、趙玲,「東北地區哈大交通經濟帶的城市化響應研究」,《地理科學》,2004年第5期。
[31]王榮成、王昱,「東北區中部核心地帶交通通道過程與景觀結構演化研究」,2005年全球華人地理學家大會《論文摘要集》(北京),2005年8月。
[32]車曉翠、王榮成、張小燕,「資源型城市接續產業發展與城市化戰略研究」,《「中國東北論壇」2004—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研究》,劉繼生、宋玉祥主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33]張雲逸、王榮成,「吉林省城市化過程及其發展趨勢初探」,《「中國東北論壇」2004—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研究》,劉繼生、宋玉祥主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34]王榮成、丁四保,「中國區域經濟地理學與區域經濟學的融合與發展」,朱傳耿、沈正平、孟召宜主編,《科學發展觀與人文地理學研究新進展》,科學出版社,2005年8月。
[35]王榮成、侯玲、米德長、王玉祥,「『東邊道』建設與區域資源環境系統的響應研究」,《世界地理研究》(重點刊物),2005⑵:57-63。
[36]王榮成、丁四保,「關於中國區域經濟地理學與區域經濟學融合發展的思考」,《人文地理》(CSSCI),2005⑹:23-28。
[37]歐向軍(外校)、沈正平(外校)、王榮成,「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與差異格局演變探析」,《地理科學》,2006⑹:641-648。
[38]王榮成、董爽,「東北地區東部交通通道體系建設與城鎮化演進機制研究」,《經濟地理》2006(增刊):251-255。
[39]王昱、丁四保、王榮成,「『空間剝奪』與縣域經濟發展問題——以吉林省中部地區為例」,《人文地理》(CSSCI),2007⑸:60-65。
[40]王榮成,「100年以來中國東北地區經濟地域格局的演變」,2007年全球華人地學家大會論文集:246-256。
[41]王榮成、張雲逸,「吉林省中部核心地帶產業整合研究」,《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08⑴:96-103。
[42]WANG RONGCHENG,The evolution of the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n the western area of Northeast China,31st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ABSTRATCTS RESUMES(TUNIS2008):418-419。(國際學術會議論文)
[43]王昱、王榮成,「中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下的主體功能區劃研究」,《東北師大學報》(CSSCI),2008⑷:17-21。
[44]王昱、丁四保、王榮成,「中國典型生態環境治理工程中的生態補償問題」,《環境保護》(CSSCI),2008(9B):28-30。
[45]王昱、丁四保、王榮成,「主體功能區劃及其生態補償機制的地理學依據」,《地域研究與開發》(CSSCI),2009⑴:17-21。
[46]董曉菲、韓增林(外校)、王榮成,「東北地區沿海經濟帶與腹地海陸產業聯動發展」,《經濟地理》(CSSCI),2009⑴:31-35。
[47]趙玲、王榮成,「撫遠三角洲國際區域合作模式的構想」,《世界地理研究》(重點刊物),2009⑶:26-35。
[48]李雨停、丁四保、王榮成,「地理成本與人口空間分布格局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CSSCI),2009⑸:82-87。
[49]李雨停、丁四保、王榮成,「中國貧困區域發展問題研究」,《經濟問題探索》(CSSCI),2009⑺:132-139。
[50]王榮成、盧艷麗,「100年來東北地區經濟地域格局的演變」,《人文地理》(CSSCI),2009⑸:81-86。
[51]陳祥義、王榮成,「吉林省城市化與經濟增長互動關系分析」,《中國城市經濟》,2009⑼:6-7。
[52]董曉菲、王榮成,「東北地區哈大交通經濟帶經濟發展空間差異研究」,《地域研究與開發》(CSSCI),2010Vol(29)⑵:22-28
(二)發表著作(著作、編著或參加;譯著)
[1]丁四保、王榮成、李秀敏、劉力、趙偉編著,《區域經濟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2]郭傳新、王榮成主編,《圖們江地區環境發展戰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10月。
[3]參與編寫,《吉林省生態環境調查與分析》,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
[4]王榮成副主編,《吉林省生態功能區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5]合編者之一,《蒙東地區與東北三省產業對接與跨區域合作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6]編著者之一,《主體功能區的生態補償研究》,科學出版社,2009年。
D. 碩士學位論文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格式怎麼寫
由標題、摘要、關鍵詞、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參考文獻等部分組成。
標題概括地說明該研究的目的及重要性,並極其扼要地表述是以何種實驗材料與方法得出的何種研究結論,突出論文的新見解和研究結果的意義。前言簡要表述本研究課題的背景、前人的研究結果和未能解決的問題,以及本研究的主要實驗(試驗)內容和研究目的。
結果客觀描述和科學分析實驗(試驗)過程中發生的現象;寫明應用的公式、反應方程式;用表格、坐標圖或曲線圖准確列出實驗中得出的數據;表述實驗得出的最終結果。參考文獻列出與本研究課題直接有關的前人發表的文獻(包括參考前人的成果、方法、材料等)。
(4)主要學術成果摘要擴展閱讀:
碩士學位論文要求規定:
1、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必須有外單位的有關專家參加,其組成人員由學位授予單位遴選決定。學位評定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由學位授予單位確定,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備案。
2、學位評定委員會負責審查通過學士學位獲得者的名單;負責對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報請授予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的決議,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決定以不記名投票方式,經全體成員過半數通過。
3、決定授予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的名單,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備案。學位授予單位,在學位評定委員會作出授予學位的決議後,發給學位獲得者相應的學位證書。
E. 徐盛桓的主要科研成果、項目和獲獎
徐盛桓教授出版專著2本、編著2本;發表語言學論文一百多篇,約計一百多萬字。早在1994年,《外語學刊》(參見第1期《關於我國外國語文刊物的一次統計研究》)曾發表統計數字,說他是當時「外語刊物上最活躍的學者」,發表文章篇數排行第一、被徵引數排行第二。1999年全國語言學論文被引率排名第四,僅次於呂叔湘、沈家煊、朱德熙。其作品詳細列表:
(一) 專著:
《語用問題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會話含意理論的新發展》,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二) 編著(負責編寫語用部分):
2002,《英語詞彙學高級教程》(汪榕培主編,高等院校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系列教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3,《普通語言學概要》(伍鐵平主編,高等學校文科教學用書),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 在國內CN刊物上發表的論文:
含意與合情推理,《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第3期。
冪姆與文學作品互文性研究,《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5年第1期。
結構和邊界——英語謂補句語法化研究,《外國語》 2005年第1期。
英語原因句的嬗變, 《外語學刊》, 2005年第1期。
句法研究的認知語言學視野,《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年第4期。
A and B語法化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4年第1期。
成語的生成,《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4年第1期
充分條件的語用嬗變——語言運用視角下的邏輯關系,《外國語》,2004年第3期。
理解翻譯學,《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4年第4期。
邏輯與實據——英語IF條件句研究的一種理論框架,《現代外語》, 2004年第4期
研究與方法——石毓智兩本書的研究方法述評,《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語言學研究的邏輯學思考——研海一楫(之三),《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常規關系與句式結構研究——以漢語不及物動詞帶賓語句式為例,《外國語》, 2003年第2期。
往者雖舊 餘味仍新,《外國語》, 2003年第6期。
常規關系與語句解讀研究——語用推理形式化的初步探索,《現代外語》, 2003年第2期。
語用和規范——哈貝馬斯的「規范語用學」論析,《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新視點——評石毓智的兩本書,《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到5期。
語義數量特徵與英語中動結構,《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6期。
理論語用學研究中的假說——研海一楫之四,《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第6期。
常規關系與認知化——再論常規關系,《外國語》,2002年第1期。
關聯原則與優化思維——關聯理論的闡釋與獻疑,《外國語》, 2002年第3期。
我怎樣做起語言學研究——「研海一楫」之七, 《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2 年4期。
試論英語雙及物構塊式,《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2期。
關於英漢語篇比較研究——從中西比較詩學的視角,《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1年第4期。
名動轉用與功能代謝,《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年第8期。
名動轉用的語義基礎,《外國語》,2001年第1期。
語言學研究方法論探微——一份建議性的提綱,《外國語》,2001年第5期。
程序的發現和發現的程序——「研海一楫」之二,《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語言學研究的三個取向——研海一楫之一,《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第5期。
存同求異 責備求全——創新共斟酌,《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第1期。
名動轉用語用推理的認知策略,《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第4期。
關於英漢語語法化比較研究——英漢語比較研究的一個新視角,《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第9期。
名動轉用與語用推理,《外國語》,2000年第2期。
語義、語用和語法——何自然《英語語用語法》導讀,《外國語》,2000年第3期。
英語陳述疑問句,《外語學刊》,1999年第2期。
概念編碼和程序編碼——中國學生英語口頭連貫表述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5期。
語法離我們有多遠——從語義、語用看語法,《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10期。
才·學·識的鴻篇巨制,《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12期。
強發問和弱發問,《外國語》,1999年第3期。
含意推導思維形態的變化和發展,《外語學刊》,1998年第1期。
疑問句的語用性嬗變,《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年第4期。
化理論為方法給研究以個性(提綱),《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第1期。
含意運用與常規關系意識,《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第3期。
取精用宏寓學於做,《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第10期。
含意研究的邏輯學思考,《外國語》,1998年第2期。
關於含意本體論的研究,《外語研究》,1998年第1期。
廣義含意理論的建構,《外語研究》,1998第2期。
論含意思維,《外語學刊》,1997年第2期。
含意本體論論綱,《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年第1期。
含意的兩種形態,《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年第2期。
話語含意化過程——含意本體論系列研究之四,《外國語》,1997年第1期。
全國第二次新格氏理論研討會小結(摘要),《外國語》,1997年第3期。
含意與敘事性篇章的建構,《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論表「添加」義的EVEN,《外語學刊》,1996年第1期。
含意本體論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年第3期。
常規關系和文化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1996年第1期。
論詩的織體 《外國語》1996年第二期。
信息狀態研究,《現代外語》,1996年第2期。
話語的含意性,《外語研究》,1996第3期。
我讀《英語復合句》——代序,《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6年第3期。
語言美學論綱,《外語學刊》,1995年第2期。
英語倒裝句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年第4期。
含意本體論和句法語用學,《外語與外語教學》,1995年第1期。
論荷恩的等級關系──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系列研究之十,《外國語》,1995年第1期。
選擇·重構·闡發·應用——我對新格賴斯,《現代外語》,1995年第2期。
論表「添加」義的TOO,《外語學刊》,1994年第1期。
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和含意否定,《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4期。
關於量詞否定句 《外國語》,1994年6期。
上指預測的語用因素——評列文森的上指推導模式,《現代外語》,1994年第1期。
會話含意的分類——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系列研究之九,《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論意向含意─—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系列研究之七,《外語研究》,1994年第1期。
語用推理的新發展,《邏輯與語言學習》,1993年第1期。
「預設」新論,《外語學刊》,1993年第1期。
會話含意理論的新發展,《現代外語》,1993年第2期。
論「常規關系」,《外國語》,1993年第6期。
再論意向含意,《汕頭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論一般含意,《外語教學》,1993年第3期。
論詞義的包含關系,《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
禮貌原則新擬,《外語學刊》,1992年第2期。
論詞的語用意義,《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
語言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現代外語》,1992年第4期。
當代語言學研究的一些趨勢,《外語教學》,1992年第4期。
語用推理,《外語學刊》,1991年第6期。
論篇章的變異,《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1年第2期。
商品廣告陳述熱點研究,《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
經濟和突出——英語前置修飾片語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年第4期。
廣告的語言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9年第2期。
變異的語言和技巧的語言,《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
譯文質量評估的數學模型,《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
論語句的「中心」,《外語教學與研究》,1987年第2期。
再論主位和述位,《外語教學與研究》,1985年第4期。
語言的生成性,《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
「否定范圍」和「否定中心」的新探索,《外語學刊》,1983年第1期。
漢語主位化初探,《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4期。
主位和述位,《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年第1期。
深層結構與英語教學,《外語學刊》,1981年第1期。
英語不及物動詞的被動句初探,《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3期。
如何簡化英語注音的探討,《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2期。
英語詞義發展初探,《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4期。
(四)近期項目:
(1) 全國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資助金項目:《英語指引性寫作程序訓練》(99GJWYY)。項目主持人。2002年7月已結項。
(2) 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英漢語構塊式語法化比較研究》(2001DYY001)。項目主持人。在研。
(五)獲獎:
獲國務院有特殊貢獻專家津貼;全國模範教師(2000);
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8-2001);河南省社聯優秀成果一等獎(1995)、二等獎(1996)。
F. 任獲得鄉鎮先進教師是不是現職後主要學術成果包括哪些
G. 王澤龍的主要科研成果
★1.《中國現代主義詩潮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1998年再版
2.《中國新文學思潮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
3.《湖北文學史》(與王齊洲合作),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
★4.《反思與重構:中國現代文學史觀綜論》,新華出版社2005年出版
5.《中國現代文學》(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005年第7版
6. 《反思與重構:中國現代文學史觀念綜論》,新華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7. 中國現代主義詩潮論》(修訂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8. 《中國現代詩歌意象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9. 主編(與李遇春合作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講》(上、下),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10. 主編(與李遇春合作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講》(上、下),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11. 主編:《華韻詩魂:現當代詩歌精選》(第二屆中國詩歌節《華韻詩魂》叢書之一),2009年5月出版。 (近15年來主要成果):
1.《論穆旦的詩》,《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11期全文轉載
2.《略論湖北現代文學特徵及其文化傳統》,《江漢論壇》1995年第8期
3.《論馮至的十四行詩 》,《貴州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1期全文轉載
4.《論卞之琳的新智慧詩》,《 文藝研究》1996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5期全文轉載
5.《中國現代主義詩潮的嬗變及其特徵》,《 晉陽學刊》1996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7期全文轉載
6.《李金發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位置芻議》,《 海南師范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11期全文轉載
7.《論中國現代主義詩歌與西方象徵主義詩歌》,《外國文學評論》1996年第4期
8.《魯迅精神魅力的探尋》,《 魯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1期;《中國文學年鑒》(1997—1998)全文轉載
9.《論三、四十年代中國現代主義詩潮的嬗變》,《學習與探索》1997年第2期;《新華文摘》1997年第9期全文轉載;《中國文學年鑒》(1997—1998)全文轉載
10—11.《胡適研究的歷史和現狀》(上、下),《荊州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1998年第6期;人大復印質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4期全文同期轉載
12.《20世紀中國詩歌的現代化歷程的回眸》,《人文雜志》1998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2期全文轉載;《詩刊》1999年第5期轉摘
13.《略論影響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幾種關系》,《文學評論》 2000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第6期摘要
14.《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分期及其特徵》,《 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1年第2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第2期全文轉載
15.《20世紀中國詩歌的民族化歷程回眸》,《人文雜志》2001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研究》2001年第4期全文轉載
16.《文化視野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有效性與局限性》,《 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1年全文轉載
17.《論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觀念的二元對立》,《人文雜志》2002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8.《略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經典化》,《學習與探索》2002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第12期全文轉載
19—20.《法國象徵主義對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影響》,《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3年第8期同期全文轉載
21.《略論20世紀四十年代中國文學思潮的反思特徵》,《 江漢論壇》2003年第8期
22.《論20世紀40、50年代中國現代文學轉型:兼論中國現代作家後期創作現象》,《文藝研究》2003年第5期
23.《論徐圩〈鬼戀〉的敘事審美特徵》,《人文雜志》2003年第5期
24.《20年代中國現代詩歌音節詩學》,《學習與探索》2004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5期摘要
25.《論中國現代詩歌意象藝術》,《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新華文摘》 2005年第6期摘要
26.《20世紀30、40年代中國現代意象詩學綜論》,《人文雜志》 2004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12期全文轉載
27.《論中國現代詩歌與西方象徵主義詩歌意象藝術》,《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第3期
★28.《中國現代詩歌與古代詩歌意象藝術略論》,《文學評論》2005年第3期
29.《論聞一多詩歌意象藝術的嬗變》,《江漢論壇》2005年第9期
30.《論中國現代詩歌意象的都市化特徵》,《人文雜志》2006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文、當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11期全文轉載。
31.《九葉詩派意象藝術的現代化追求》,《河北學刊》2006年第5期。
32.《西方意象詩學對中國現代詩歌的影響》,《文藝研究》2006年第9期。
33.《論七月詩派的意象藝術》,《三峽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34.《走向融合與開放:艾青詩歌意象藝術的探索》,《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35.《新詩散文化的詩學內涵與意義》,《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文、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12期全文轉載。
36.《關於現代舊體詩詞的入史問題》,《文學評論》2007年第5期。
37.《培育兒童媒體文化 適應現代教育轉型》,《華文學刊》(新加坡)2007年第1期。
38.《1990年代以來鄭敏研究述評》(與張琰合作),《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39.《也談當前的國學熱》,《文藝報》2007年2月10日。
40.《不能把五四與傳統對立》,《社會科學報》2007年5月17日。
41.《現代中國文學學科觀念與方法學術研討會綜述》(與張晉業合作),《光明日報》2008年7月3日。
42.《中國現代詩歌的意象圖景》,《社會科學報》2008年7月3日。
43.《中國現代詩歌意象的發生》,《人文雜志》2008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11期全文轉載。
44.《色戒:從張愛玲到李安》,《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45.《新詩困惑期的選擇與思考》,《文藝報》2008年1月24 日。
46.《中國現代詩歌意象藝術的嬗變及其特徵》,《天津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新華文摘》第10期摘要。
47.《近30年郭沫若〈女神〉研究綜述》(與胡忱合作),《郭沫若學刊》2009年第3期。
48.《語文課問題何在》,《光明日報》2009年2月9日。
49.《回歸傳統不是語文課的出路》,《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學語文教與學》2009年第7期全文轉載。
50.《近三十年中國現代詩歌史觀反思》,《文藝研究》2009年第3期;《新華文摘》2009年第11期全文轉載。
51.《現代舊體詩詞不宜入史》,《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0月20日。
52.《《新詩的困惑與選擇》,《文藝研究》2009年第12期 中國20世紀文學與外國文學的相互關系研究--中國社科九五項目主要參加者之一
中國現代詩潮研究--湖北省92年社科項目
湖北文學史--湖北省94年社科項目(合作)
楚文藝美學研究--湖北省教委1995年重點社科項目(主持人)
解放區文學研究--陝西省七五社科項目(合作參加)
湖北當代歷史題材小說研究--湖北省社科2002年項目(合作參加)
中國現代文學教學體系轉軌研究--湖北省教委1993年教學科研項目 1993年獲湖北省政府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
1999年獲全國曾憲梓教育基金二等獎
2001年獲湖北省政府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1年獲荊州市政府首屆社會科研成果一等獎
H. 李廣的主要科研成果
2010年
李廣、馬雲鵬,課程價值取向:含義、特徵及其文化解析.東北師大學報.2010.5.
李廣、馬林,吉林省小學生網路使用的城鄉差異調查.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5.
2009年
李廣,教育研究繁榮背後的四大精神失落.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7月14日第七版.
李廣、馬雲鵬,課程實踐品性的文化解析.東北師大學報.2009.1.118-123.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教育學》2009年第04期全文轉載。
2008年
李廣、馬雲鵬,國際課程研究範式的多維轉換.外國教育研究.2008.12.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教育學》2009年第03期全文轉載。
李廣、馬雲鵬,關注課程改革中的文化沖突與文化適應.教育發展研究.2008(22).
李廣、楊宏麗、許偉光、高夯,我國高師院校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及實施問題調查研究.東北師大學報.2008.6.
李廣、高山達雄,從「櫻花魂」到「桃太郎精神」——日本昭和初期小學國語課程價值取向剖析.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10.
李廣、姜英傑、高山達雄,學校適應學生:對日本一所個性化學校的個案研究.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2.
2007年
李廣,校園欺侮:日本孩子無法逃脫的痛.中國教育報.2007年10月15日第8版.
李廣,日本基礎教育現實困境、改革方向與質量保證體系建構.外國教育研究.2007.9.
李廣、馬雲鵬、高山達雄,日本義務教育改革動向分析.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07.9.
李廣、馬雲鵬、高山達雄,促進學校自律、持續的改善與發展——日本《義務教育學校評價指導方針》解讀.外國中小學教育.2007.6.
李廣,師范教育免費應讓農村教育受益.中國教育報.2007年6月7日第11版.
李廣,日本小學國語教科書一年(上)《大蘿卜》研究(1):日本教科書為何鍾情於《大蘿卜》.教育における臨床の學(日本宮城教育大學教育臨床総合研究センター).2007年3月.
李廣、馬雲鵬,日本中小學教師教育理念與改革策略分析.中小學教師培訓.2007.3.
李廣,關於教育報復效應的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07.1.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論點摘編.2007.4.
姜英傑、李廣Constructing a model for English writing meta-cognition and its relevant factors in Chinese non-English-major undergraat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10-1.
2004、2005年
李廣,為生存而學習:PISA評價思想價值取向研究.外國教育研究.2005.7.
李廣、姜英傑,個性化學習的理論建構與特徵分析.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05.3.
程利、李廣,注重家庭環境因素培養健康的兒童心理.佳木斯大學學報.2005.3.
李廣,東北農村中小學輟學問題調查研究.青年教師.2004.6.
李廣,農村教育離新課程有多遠.課程研究.2004.3.
李廣、李穎,小學語文創造性閱讀教學策略研究.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4.4.
李廣、劉長勝,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促進教學理念更新.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4.3.
李廣,倡導個性化學習,建構學生健全人格——基於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價值取向.中小學教師培訓.2004.7.
2003年
李廣,黑龍江省某縣中小學輟學問題調查研究報告.東北師大學報.2002.12.
李廣,日本感性教育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啟示.現代中小學教育.2002.12.
李廣,感性教育的基本理論研究.現代中小學育.2002.12.
姜英傑、李廣,ESL學生英文寫作元認知研究綜述.心理科學.2003.2.
姜英傑、李廣,初一學生英語單詞記憶策略的訓練研究.心理學探新.2003.1.
姜英傑、李廣,論課程改革與教學觀念更新.青年教師.2003.3.
姜英傑、李廣,美國學科教學中的元認知能力訓練.外國教育研究.2003.5.
姜英傑、李廣,中小學教師情緒自我調節的幾種方法.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4.
2002年
姜英傑、李廣,學習策略訓練模式研究.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版.2002.6.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3.10.摘要轉載.
李廣、姜英傑,把握《語文課程標准》,樹立語文教育新理念.現代中小學教育.2002.4.
李廣、姜英傑,倡導個性化教學,實現教學個性化——語文新「課標」,教學新理念.小學教學參考.2002.2.
李廣、姜英傑,日本基礎教育改革新理念——感性教育.外國教育研究.2002.4.
李廣、姜英傑,日本感性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模式研究——兼析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東北師大學報.2002.2.
2001年以前
李廣、姜英傑,教學效率問題的心理視角.現代中小學教育.2001.3.
李廣、姜英傑,中小學生挫折感表現類型及影響因素分析.現代中小學教育.1999.1.
李廣、使用微機軟體,優化中學生心理檔案管理.現代中小學教育.1996.6.
李廣,中師生職業心理問題及對策.教育管理.1996.1.
李廣,中師生心理檔案微機化管理初探.教育管理.1996.1. 獨著,和與邪:日本文化兩極.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
編著,評好課:應知應會.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參編,馬雲鵬、王永勝編著,校長與課程實施.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李廣、楊宏麗編著,上好課:應知應會.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參編,教育實習實地研究.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2.第一版.
副主編,中學教師培養質量:標准、現狀與對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2.第一版.
參編,劉益春主編,教師教育創新的理論與實踐.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2.第一版.
參編,學校教育現代化指標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參編,馬雲鵬、趙士英主編,小學生語文學習發展性評價指導手冊.吉林攝影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馬雲鵬、李廣、劉學智主編,新課程理念下學科素養評價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李廣、劉輝、趙冬臣主編,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1.
李廣、趙冬臣、黃傳惠主編,小學教育研究方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2.
李廣參編,王景英主編,農村初中學生輟學問題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2.
李廣參編,陳旭遠主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
李廣參編,陳旭遠主編,課程與教學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
I. 網申的裡面「主要學術成果」和「主要學術成果摘要介紹」怎麼填寫
應視實際情況復和項目要求進行填制寫說明即可。
申請表中的有關欄目應視實際情況和項目要求進行填寫,如無相關情況可不填(如工作經歷)。申請人提交的書面申請表應與網上報名信息內容一致。申請人提交申請表後,在受理機構接收前可以提回修改,受理機構接收後不能提回申請表。
如確實需在受理機構接收後修正內容,需聯系受理機構退回,並在項目開通期內再次提交申請表。因此,申請表填寫完成後,請務必仔細核對無誤後方可提交。申請人需在申請材料「申請人保證」欄中簽名。
(9)主要學術成果摘要擴展閱讀:
網申的相關要求規定:
1、提供成績單應包括本科、碩士(如有)、博士(如有)學習階段,直至最近一學期的成績。成績單應由就讀單位教務處、研究生院或有關學生管理部門開具並蓋章。在外人員可提供外文成績單,如為英語以外語種,需另提供英文翻譯件。
2、申請人應提供所持有的最高學歷及學位證書的復印件。應屆本科畢業生無需提供。如最高學位在境外大學/教育機構獲得,可僅提交學位證書復印件,無需提供最高學歷證書復印件。
J. 楊萬東的主要學術成果
[1] 《旅遊企業管理教程》(教材),參與寫作,四川大學出版社,1988年。
[2]《經濟中心運行軌跡的透視》(專著),撰寫荷蘭的興盛與沒落部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3]《我國現階段股份制的培養與成長》(第一作者,合寫),獲《光明日報》等單位主辦的「全國股份制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收入論文集《股份制的理論與實踐》,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
[4]《股份制:企業制度改革的理想選擇》(第一作者,合寫),《中國統計信息報》,1988年6月17日。
[5]《物資體制改革的困難和對策》,《中國物資》,1988年第3期。
[6]《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與經濟》(教材),撰寫農村改革、所有制及按勞分配部分,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7]《論自主選擇與公平選擇》〉(第一作者,合寫),《四川經濟研究》,1989年第1期。
[8]《論政府推動下的物資合同交易》(第二作者,合寫),該文獲「改革十年:中青年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獎,《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89年第5期。
[9]《中國改革之研究》(專著),農村改革部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
[10]《城鄉協調:嚴峻的現實與現實的選擇》〉(第一作者,合寫),《經濟體制改革》,1991年第5期。
[11]《對商品經濟的重新認識討論述要》,《中國經濟科學年鑒》,1991年。
[12]《趕超的基石—中國不發達地區深化農村改革研究》(專著,國家「七五」社科基金項目),城鄉關系部分,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
[13]《1992年市場經濟問題討論述要》,《經濟研究資料》,1993年第1期。
[14]《近年來關於市場經濟問題的討論綜述》,《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3年第2期。
[15]《我國所有制結構的演變》(專著,國務院研究室課題),基本理論部分,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年。
[16]《中國國有企業效率機制的建立》,《財經問題研究》,1995年第10期。該文為提交「中日管理比較研究」國際研討會交流論文,並被收入論文集《中日管理比較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年。
[17]《關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討論綜述》,《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6年第6期。
[18]《中國經濟中的信用問題討論綜述》,《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年第11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國民經濟管理》,2002年第1期。
[19]《我國私募基金問題討論綜述》,《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年第3期。《新華文摘》,2002年第10期。
[20]]《物流:第三利潤源泉——與丁俊發先生對話》,《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年第7期。
[21]《信任、信譽與信用治理——與李善民等教授對話》,《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年第9期。
[22]《關於跨越式發展討論綜述》,《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年第9期。《新華文摘》,2002年第12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2期。
[23]《WTO打開中國期市發展之門——與田源先生對話》,《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年第12期。
[24]《經濟熱點問題研究進展報告》(第一輯),與黃泰岩共同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25]《未來2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和道路——與江小涓研究員對話》,《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年第1期。
[26]《虛擬經濟問題討論綜述》,《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年第5期。《新華文摘》,2003年第10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理論經濟學》,2003年第9期。
{27}《國外經濟熱點前沿》(第一輯),主編之一,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28]《中國經濟熱點前沿》(第一輯),主編之一,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29]《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的宏觀經濟發展》,《財經論叢》2005年第1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2005年第4期。
[30]《中國經濟熱點前沿》(第2輯),主編之一,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31]《國外經濟熱點前沿》(第2輯),主編之一,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29萬字。
[32]《我國外匯儲備問題討論綜述》,《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5年第10期。
[33]《我國商業銀行存貸差問題討論綜述》,《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年第2期。
[34]《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問題討論綜述》,《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年第5期。
[35]《網路時代學術期刊的生存之道》,《理論與當代》,2006年第6期。
[36]《產業經濟管理》(教材),與蔣選等共同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37]《關於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討論綜述》,《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年11期。
[38]《中國民營經濟藍皮書2007》(理論綜述部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0月。
[39] 《改革開放30年我國所有制的變革》,《中國信息報》,2008年8月18日。
[40]《美國金融危機與中國的應對策略》,《理論視野》,2008年11期。
[41]《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1978-2008》(經濟學卷),承擔第三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有制改革理論的演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42]《強化人民幣國際地位正當時》,《中國經濟評論》,2008年12期。
[43]《美國經濟體的內在缺陷》,《中國經濟評論》,2008年12期。
[44]《世界經濟的結構性失衡及其糾偏》,《理論視野》,2009年第3期。
[45]《美元會崩潰嗎?》(合作,第一作者),《新華航空》,2009年5月。
[46]《中國經濟熱點前沿》(第六輯,產業結構與產業政策部分,合寫,第二作者),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5月。
[47]《解讀「中國之謎」》(合作,第一作者),《新華航空》,2009年6月。
[48]《金融問題的歷史性視角》(合作,第一作者),《IT經理世界》,2009年7月(第14期)。
( r y7 x( Y* n, @[49]《金融危機後的中國大企業模式》(合作,第一作者),《新華航空》,2009年8期。
[50]《房價:漲還是跌?》(合作,第一作者),《新華航空》,2009年第9期。
[51]《金融的邏輯》,《IT經理世界》,2009年10月(第21期)。
[52]《低碳經濟:回歸和諧的必然選擇》(合作,第一作者),《新華航空》,2009年第10期。
[53]《選擇與崛起:中國模式新挑戰》(合作,第一作者),《新華航空》,2009年第11期。
[54]《中國教育批判》(合作,第一作者),《新華航空》,2009年12期。
[55]《區域超主權貨幣值得關注》,《中國經濟導報》,2009年12月1日。
[56] 《低碳經濟:經濟結構的再調整》,《理論視野》,2010年第2期。
[57] 《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國社會變遷》(合作,第一作者),《新華航空》,2010年2期。
[58] 《金融海嘯後全球金融版圖的變化》,《經濟學家》,2010年第2期,2010年3月21日《上海社會科學報》摘要轉載,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金融與保險》2010年第6期全文轉載。
[59] 《內生增長的解構分析》,《理論視野》,2010年第4期。
[60] 《中國經濟的內生增長》(合作,第一作者),《新華航空》,2010年第4期。
[61] 《美元為什麼走強?》(合作,第一作者),《新華航空》,2010年第5期。
[6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本土派」與「海外派」的對話》(第一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楊萬東(1882~1958),木版年畫藝術家,濰坊市寒亭區人。生於木版年畫世家。自幼從族兄學藝,25歲自營畫社。才思敏捷,繪刻精細,以民間戲劇,民間故事為題材,創作木版年畫百餘幅,代表作有《長坂坡》、《四郎探母》、《紅燈照》、《七月七》等。其作品暢銷國內外。1954年出席省文代會,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 2012年3月10日3時56分,諸暨市公安消防大隊接到報警,諸暨市艮塔東路與高湖路交叉口義烏小商品直銷連鎖店發生火災,該建築為商住樓,一層為店鋪,二至七層為住宅。諸暨大隊接到指令後,先後調派了城東、城中、城西中隊9輛消防車45名消防官兵趕赴火災現場處置。
在火災撲救中,現場日用化妝品罐裝產品發生爆炸,城東中隊副指導員田思嘉、副中隊長陶國傑、下士楊萬東被氣浪沖倒,空呼器損壞,人員受傷。陶國傑、楊萬東被送往諸暨市第一人民醫院江東分院,田思嘉被送往諸暨市第一人民醫院。經全力搶救無效,田思嘉光榮犧牲。城東中隊副中隊長陶國傑,下士楊萬東傷勢較重,目前仍未脫離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