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的科研成就
廣東省農科院綜合科技實力位居全國省級農科院前茅,是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在廣東省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了科技支撐作用。「十二五」,全院共獲得各類科研項目立項135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379項;獲得科技成果獎勵共123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一等獎5項,省科技一等獎9項;育成通過各級審定的新品種共193個,其中國家審定(鑒定)品種9個,有5個超級稻品種通過國家審定,省審定品種165個(約占同期廣東省審定品種的40%);獲授權專利201項;共有279個品種和69項技術被列為農業部和省、市主導品種、主推技術。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商品盆花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關鍵技術與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廣東農業科學》 《廣東農業科學》創刊於1965年,是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主辦,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主管的廣東省唯一的農業綜合性學術期刊。
《廣東農業科學》分別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8、2011版)、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CSCD)、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農業核心期刊,獲得第四、第五屆全國優秀農業科技期刊,廣東省首屆「十佳」期刊,第二、三、四屆廣東省優秀期刊獎和第二、三屆廣東省優秀科技期刊獎等,並榮獲中國「雙效」期刊稱號。被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三大資料庫,以及中文農業科技文獻資料庫、FAO農業資料庫、IRRI資料庫等多個中國國內外權威資料庫與檢索系統收錄。 《廣東農村實用技術》 《廣東農村實用技術》創刊於2000年,是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和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以刊載農業、農村、農民實用技術和政策新聞信息為主的綜合性農業科普讀物,是廣東基層黨組織的指定讀物和廣東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輔助讀物,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新農村建設,推進我省農業現代化和促進農業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開設有三農要聞、專家答疑、種植園地、植保醫生、畜禽水產、貯藏加工、農技培訓、市場直擊、農資天地、良種展台、供求信息、生活網路等欄目。 《廣東園藝》 《廣東園藝》由廣東省園藝學會主辦,2000年第一季度創刊,已出版了50期(13卷),每期內部交流1500-2000冊。
主要欄目有專題論述、研究報告、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經驗交流、病蟲害防治,信息等。主要在我會會員中交流,讀者對象以園藝科研、教學、生產、經營人員、院校師生、園藝專業戶為主。
㈡ 農業科技貢獻獎和科技進步獎有何區別
農業科技貢獻獎和科技進步獎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農業」一個詞。
農業科技貢獻獎專門頒發給先進農業技術成果的貢獻者,范圍較小;科技進步獎授予在應用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范圍較大。
科技進步獎涉及的不僅僅是農業,幾乎包羅萬象,科學技術進步獎是國家為了促進科學技術進步,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推動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服務,對在科學探索和技術創新中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頒發的一種帶政策、法律性的獎勵。
㈢ 農業科技獎勵證書編號從哪一年在網上查到
2001年以後畢業的才能在教育部指定的網站上查詢
㈣ 請問誰有《全國農業科技統計資料匯編》
你好,
雲盤鏈接已私信發送給你了
私信已經發給你,查收一下
記得好評和採納。
㈤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的科技成果
建院以來,截止2005年12月31日,鑒定驗收並登記的科研成果為776項。自1978年以來獲獎成果390項(凡重復獲獎者,均以最高獎計), 其中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30項(含國家專利5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1項), 獲得省部級獎194項,市、廳級獎126項 ,院獎40項。
29項國家級獎勵中, 主持9項, 協作參加15項, 獲國家專利5項。
其中:全國科技大會獎3項主持2, 協作1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協作3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協作2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協作1
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協作1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7項主持4, 協作3
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協作1
國家科技情報三等獎1項主持1
國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獎4項主持2,協作2
全國農業區劃成果三等獎1項協作1
國家專利5項
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獎勵24項(協作15項),國家專利5項。其中:
全國科學大會獎3項(協作1項)
春小麥甘麥8號(1978)
小麥條銹病流行規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
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研究(1978)(協作)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協作3項)
地膜覆蓋技術的引進、試驗研究和應用(攻關項目)(1985)(協作)
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定位試驗研究(1992)(協作)
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2003)(協作)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協作2項)
我國研製的新土壤殺蟲劑-甲基異柳磷(1985)(協作)
中國中長期食物發展戰略總體研究(1993)(協作)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7項(協作3項)
祁連山北麓海拔1700-2300米冷涼灌區100萬畝春小麥栽培體系研究與推廣(1988)
高抗枯萎病豐產穩產胡麻新品種隴亞7號(1993)
GS 隴糜4號(1995)
小麥全生育期地膜覆蓋穴播栽培技術(地膜小麥)研究與示範(1996)
基本查清中國獼猴桃資源(1991)(協作)
我國核試驗下風向地區農業環境中放射性水平的調查評價(1996)(協作)
繁6及其衍生系小麥抗條銹性變異及對策研究(1999)(協作)
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協作1項)
太谷核不育小麥的發現、鑒定與初步利用(1998)(協作)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協作1項)
中國小麥條銹病的流行體系(1988)(協作)
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協作1項)
中國小麥光溫特性的研究(1995)(協作)
國家科技攻關成果獎1項(協作1項)
糧食作物種質資源繁種和農藝學性狀鑒定(1989)(協作)
國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獎3項(協作1項)
定西丘陵溝壑區高效農業生態區建設與發展研究(1996)
隴東高原半濕潤偏旱區(鎮原)農業發展研究(1996)
高產、多抗、優質小麥新品種選育(1996)(協作)
國家科技情報三等獎1項
1、《甘肅農業科技》(1996)
全國農業區劃成果三等獎1項
1、甘肅省綜合農業區劃(1985)
獲國家專利5項
軟包裝水果罐頭的加工方法(1994年國家發明專利)
溫室保溫被(1997年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 97 2 12593.0
溫室復合保溫被(2001年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 01 2 02618.2
溫室輕質復合牆體保溫板(2003年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 03 2 44175.4
玉米種衣劑(2004年國家發明專利)專利號ZL 00 1 35477.9
獲國家計算機軟體著作權1項
1、蔬菜病蟲害診斷與多媒體咨詢系統V1.0(簡稱:VDDMCES)(2005年國家著作權登記)
編號:軟著登字第035763號? 登記號:2005SR04262
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獲得194項省部級獎勵
其中: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協作9
農業部豐收一等獎 4項主持4
省科學大會獎 10項主持8, 協作2
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1項協作
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2項主持9, 協作3,
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協作9項)
1、《中國穀子目錄》(1980)(協作)
2、全國(甘肅省)野生大豆資源考察(1981)(協作)
3、全國小麥品種資源目錄(上下冊)(1981)(協作)
4、我國西部地區粘蟲越冬遷飛規律預測預報技術研究(1982)(協作)
5、地膜覆蓋技術的引進、試驗研究和應用(1983)(協作)
6、《中國高粱品種志》(1984)(協作)
7、麥蚜遠距離遷飛和傳毒規律研究(1984)(協作)
8、我國N、P、K化肥的肥效演變和提高肥效的主要途徑(1985)(協作)
9、《中國小麥品種及其譜系的研究》(1986)(協作)
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協作4項)
1、小麥條銹菌新小種條中22、23、24、25號的發現和研究(1982)(協作)
2、《中國亞麻品種資源目錄》和《中國亞麻品種志》(1984)
3、《中國綠肥區劃》(1984)(協作)
4、北方旱地農業類型分區極其評價(1987)(協作)
獲得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4項
1、甘肅省1800-2600米高寒陰濕貧困區糧食作物豐產技術示範推廣(1991)
2、隴糜4號大面積示範推廣(1993)
3、高產優質啤酒大麥法瓦維特大面積示範推廣(1995)
4、甘肅省高寒陰濕區糧油作物豐產技術試驗研究(1996)
獲得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4項、
1、甘肅省15萬畝低芥酸油菜綜合增產技術示範推廣(1990)
2、早熟豐產優質春小麥新品種寧春18號大面積示範推廣(1998)
3、甘肅省旱地集雨補灌高效農業示範區建設(2003)
4、優質高產啤酒大麥新品種甘啤3號大面積示範推廣(2005)
獲得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協作)
1、《中國小麥品種志(1962--1982)》(1987)
獲得甘肅省科學大會獎10項(協作2項)
1、河西春麥區發展冬小麥的研究(1978)
2、小麥紅矮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
3、甘亞4號(1978)
4、甘麥23號(1978)
5、洋芋品種:抗疫1號(1978)
6、穀子品種:隴粟2號(1978)
7、甘棉3號(1978)
8、綠肥品種選育及栽培利用方式研究(1978)
9、西峰9號冬小麥(1978)(協作,1981年補發)
10、慶選15號冬小麥(1978)(協作,1981年補發)
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2項(協作3項)
1、1962-1965、1973-1981年甘肅省小麥條銹菌生理小種區系鑒定與消長動態分析(1984)
2、小地老虎越冬與防治研究(1986)
3、高效低毒除草劑燕麥畏的研究(1986)(協作)
4、冬小麥新品種隴鑒196(1996)
5、甘肅省主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1998)
6、河西沿祁連山冷涼灌區糧食作物大面積畝產超千斤試驗示範(1999)
7、創新糜子新品種-隴糜5號(2000)
8、抗銹、豐產、優質冬小麥新品種隴鑒127(2002)
9、優質、高產啤酒大麥新品種甘啤3號(2003年)
10、我國小麥條銹病長發易變區隴南冬小麥品種抗條銹病類型新分析及應用研究(2003)(協作)
11、亞麻新型雄性不育系的創建及研究(2004)
12、豐產、多抗、優質、配合力特佳冬小麥品種蘭天10號(2004)(協作)
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59項(協作6項)
隴東旱塬糧食連年增產的經驗(1981)
五一大隊糧食高產穩產耕作栽培技術研究(1981)
粘蟲發生規律及其防治規律研究(1982—83)
《甘肅省蔬菜地方誌》(1982—83)
馬鈴薯花葯培養的研究(1982—83)
春小麥大面積豐產栽培技術試驗示範(1984—85)
河西沿祁連山冷涼灌區春小麥栽培技術研究(1987)
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及創造高蛋白種質資源70668F2-2(1988)
化肥的增產效益及經濟合理施肥技術研究(1989)
地下害蟲發生規律及其綜合防治研究(1989)
甘肅果樹資源調查整理研究(1989)
甘肅省農牧結合、種草養畜、增產增收綜合配套技術的試驗研究(1989) (協作)
制罐桃、杏基地建設(1989甘肅省科技星火獎)
甘肅省灌區糧食作物高產栽培模式研究與應用(1990)
當歸麻口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研究(1990)
定西黃土丘陵溝壑高效農業生態區建設研究(1991)
油菜新品種——隴油1號(1991)
甘肅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管理與評估系統(1991)
黃土高原地區重點縣(甘肅正寧縣)綜合治理與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研究(1992)
花椒病蟲害防治及豐產栽培技術推廣(1992甘肅省科技星火二等獎)
優質大粒無核葡萄新品種技術開發(1992甘肅省科技星火二等獎)
甘肅省省級土壤普查成果(1993)
旱地春小麥新品種隴春8139(1995)
隴谷5號(1995)
高產優質啤酒大麥新品種法瓦維特(1995)
軟包裝水果罐頭新產品研製(1995)
中國黍稷品種資源收集整理與利用研究(1995)
集水農業的理論與實踐(1996) (協作)
雙低豐產甘藍型春油菜新品種隴油2號(1997)
小麥根病防治技術研究(1997)
乾旱高揚程灌區水鹽運動監測及次生鹽鹼化綜合防治研究(1997)
棉花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及示範推廣(1997)
軟罐頭工業化生產技術體系建設與系列產品開發(1997)
多抗優質豐產穩產耐鹽鹼耐瘠薄春小麥新品種花培764(1997)
早熟番茄新品種隴番5號(1998)
優良辣椒雜種一代新品種「隴椒1號」 (1998)
辣椒枯死病防治技術示範推廣(1998)
利用生物技術選育耐鹽抗銹小麥新品系的研究(1998) (協作)
甘肅旱地集雨節灌高效農業試驗示範(1999)
甘肅省小麥全生育期地膜覆蓋穴播栽培技術示範推廣(1999)
《甘肅植被》專著(1999)
優質穀子隴谷6號(2000)
番茄、黃瓜、辣椒專用肥研製與應用推廣(2000)
甘肅省高寒陰濕地區少數民族貧困區糧食作物豐收工程暨試驗研究(2000)
節能日光溫室蔬菜高產高效新技術研究與示範(2001)
高澱粉馬鈴薯新品種-隴薯3號(2001)
隴中丘陵區(定西)作物抗旱豐產與經濟發展綜合研究(2001)
玉米雜交種引進和新品種選育(2001) (協作)
小麥條銹病持久控制技術研究(2002)
甘肅張掖市持續高效農業技術研究與示範(A)(2002)
甘肅庄浪縣水洛鄉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2003)
美洲斑潛蠅監測及綜防技術的試驗示範(2003) (協作)
半乾旱山區天然降水的高效富集利用技術集成與創新研究(2003) (協作)
新型種子包衣劑的研製開發極其應用(2004)
穀子新品種隴谷8號(2004)
新型納米硅基氧化物(SiOx)保鮮果蠟研製(2005)
小麥條銹菌HY和水源致病類群的監測及控制(2005)
水旱兼用型春小麥新品種隴春20號(2005)
雙低優質甘藍型春油菜雜交種隴油5號選育(2005)
㈥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哪些科研成果
學校始終堅持「頂天」「立地」相結合的科技工作方針,瞄準國際科技前沿,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發展需要,積極開展面向農業生產實際的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在動植物育種、植物保護、農業生物技術、旱區農業與節水技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研究領域形成鮮明特色和優勢。建校以來,學校累計獲得各類科技成果6000餘項,獲獎成果1800餘項。
培育出了世界累計推廣面積最大的優良小麥品種「碧螞1號」,長期主導我國小麥品種換代的遠緣雜交小麥良種「小偃6號」,我國自主培育和推廣面積最大的優良蘋果品種「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直接經濟效益累計超過3000億元。
合校以來,累計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44項,其中主持完成15項;主持完成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87項;獲陝西省科技進步最高成就獎1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529件;審定動植物新品種594個。發表SCI、EI、SSCI論文26020篇,其中2019年第一署名單位SCI、EI、SSCI論文3317篇。現有8家農、林、水專業陝西省一級學會掛靠學校,編輯出版20種學術期刊,建有大學出版社。
學校面向國家和區域主導產業發展需求,積極開展科技成果示範推廣和產業化工作。在國內率先探索實踐以大學為依託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在全國首批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
與500多個地方政府或龍頭企業建立科技合作關系,在區域主導產業中心地帶建立農業科技試驗示範站28個、示範基地46個,構建了大學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快捷通道,累計創造直接經濟效益800多億元。學校科技園暨留學人員創業園進入首批國家級大學科技園。
㈦ 農業類核心期刊都有哪些啊
農業類核心期刊南京農業大學學報、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華南農業大學學報、河北農業大學學報、作物學報、中國水稻科學、麥類作物學報、中國油料作物學報、農業工程學報、灌溉排水學報、農業機械學報,等等。
一、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創刊於1956年9月,是經中共江蘇省委文化教育部批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南京農業大學主辦的綜合性農業學術期刊。
據2018年11月《南京農業大學學報》官網顯示,《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第九屆編輯委員會(2018年—2023年)共有顧問2人、編委52人。
二、浙江大學學報
浙江大學學報由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A輯:應用物理與工程、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B輯:生物醫學和生物技術、信息與電子工程前沿(英文)、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組成。
三、麥類作物學報
《麥類作物學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中國作物學會聯合主辦的麥類作物學術專刊。
據2018年12月《麥類作物學報》編輯部官網顯示,《麥類作物學報》第五屆編輯委員會擁有學術顧問12人,委員57人。
四、中國油料作物學報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全國唯一的一種有關油料作物專業學術期刊,創刊於1979。
五、農業工程學報
《農業工程學報》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主辦的全國性學術期刊。
1985年,《農業工程學報》創刊;2000年,由季刊改為雙月刊;2005年,改為月刊;2012年,改為半月刊。
據2018年4月《農業工程學報》編輯部官網顯示,《農業工程學報》第七屆編輯委員會有委員120人、海外委員18人、顧問委員15人、編輯5人。
㈧ 農業科技成就的資料
中國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的國家,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發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養話了佔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一、中國農業發展與成就
從5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國民經濟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發展計劃。可以說,每一個發展計劃的實施都使中國國民經濟的實力,也包括農業和農村經濟,得以重大發展。2001年是中國實施第10個五年發展計劃(即"十五"計劃)的第一年。
1、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
1999年,中國糧食產量 5.08億噸,比 1978年增加兩億多噸,生產能力已穩定在5億噸以上;成為世界最大產糧國。1978年以來;畜產品和水產品產量每年都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1999年,肉類產量5953萬噸,蛋類產量2080萬噸,奶類產量790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產品產量4100萬噸,是1978年的8倍多。目前,中國人均糧食、棉花、油料蔬菜、肉類、禽蛋、水產品產量,已達到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2、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1978年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道路。1978-1999年;非農產業占農村經濟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1999年,鄉鎮企業有2000多萬家,從業人員I.3億人,增加值25000億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實現利潤5580億元,上交稅金1750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財政收入的1/4、創匯的I/3、工業增加值的1/2、農村社會增加值的2/3、農民收入的1/3來自鄉鎮企業。
3、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1978-199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374%;貧困人口由2.5億下降到3400萬:貧困發生率26%下降到不足3%;農村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與此同時,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明顯進步。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勞動力文盲半文盲率由50年代的80%下降到1999年的12%左右。截止到1999年,已有2/3的村初步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80%多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和村務、財務公開制度,村委會選舉已形成比較系統的規范,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國農村從總體上進入了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
4、農業國際合作與交往發展迅速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農業利用外資共達100多億美元,還引進了大量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種苗以及大批農業科技成果。1999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217億美元,是1980年的6.5倍。中國農業科技的國際交往也發展迅速,中國已與80多個國家有了農業交往,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同時中國還同13個國際農業研究中心有密切的關系;並積極開展了雙邊合作。
5、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發生了五個方面的深刻變化。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二是突破了以糧為綱的單一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全面活躍農村經濟。三是突破了統購統銷制度,市場調節農產品供求、配置資源的作用顯著增強。四是突破了單一集體經濟的所有制結構,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五是突破了農業生產上的指令性計劃,實行指導性計劃。改變了政府調控農業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綜合運用的農村經濟宏觀調控體系。
二、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分析
1、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特點
一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日益增強;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與國民經濟的互相推動、共同發展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三是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由過去主要是資源約束變為資源、需求和環境約束;四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專業化程度提高、一體化經營步伐加快,混合經濟趨勢顯現;五是科技進步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六是金融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增強;七是農業發展已由單純追求產量,向產量和質量、效益並重,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創匯率的產業和產品的新階段轉變;八是農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農產品產量的增加和價格的提高,向根據市場調整結構和發展多種經營轉變。
2、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如下機遇:(1)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中國農業發展創造了日益寬松的環境,農業即將進入與工業平等發展的新階段。(2)農產品市場需求日益旺盛,給農業發展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3)加入WTO後,將有利於中國農業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有利於利用國內外的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於加速改造國內的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的經濟效益。(4)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將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同時,也應看到,世紀之交中國農業面臨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主要表現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日趨復雜,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D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國外優質、廉價農產品的沖擊,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將會受到一定影響;耕地和水資源日趨緊缺,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加大;農業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區差距越來越大;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邊際效益下降,農民增收壓力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繼續增加,就業壓力加大,對採用新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產生不利影響。
三、中國農業科技的成就與展望
1、中國農業科技的主要成就
自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農業科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其中,農業生物種質資源研究與遺傳育種理論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增強了通過推廣良種實現農業增產的潛力;光、熱、水、士等資源利用的理論和技術研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生物病蟲害基礎研究和防治技術的應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農業生產損失;農業綜合、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和農業科技信息的研究,為中國的農業科研和農業生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信息服務。
"九五"期間,中國農業科技實現了超常規發展,並取得了累累碩果。其中,十項重大科技進展最為突出,它們是強化生物技術和常規技合,培育出大量優質、高產、多抗農作物新品種,篩選出一批種質資源,整體育種水平得到提升;中國超級稻研究獲得重大突破,在試驗田畝產近800公斤;(3)單,雙價轉基因抗蟲棉研究及應用處於國際先進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體系研究,構築了中國面向21世紀的"五大作物"生產技術平台,為中國未來糧食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儲備;(5)日光溫室節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促進了冬季設施蔬菜、果樹和花卉生產,完善了周年設施園藝生產技術體系;(6)棉鈴蟲、褐飛虱遷飛規律研究為提高主要稻棉害蟲的預測預報和蟲害控制技術水平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基礎;(7)主要畜禽規模化養殖及主要畜禽疫病的診斷與監測方法取得豐碩成果;(8)新型飼料及添加劑的研究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社會生態效益顯著;(9)農業信息技術研究開發及應用步入快速發展時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撐;(10)農業持續發展與水肥資源高效利用研究確定了農業用水的戰略目標和節水的技術重點,肥料高效施用調節技術大面積應用。
2、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
中國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為此;必須要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方向、領域及技術政策進行戰略調整:
--為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國家食物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技術支撐;
--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速小城鎮建設、縮小城鄉差別提供技術支撐;
--為綜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為大幅度地提高億萬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供技術支撐;
--為推進農業集約經營的增長方式提供技術支撐。
3、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調整重點
對農業科技重點領域進行重大調整,要按照先進性、關鍵性、基礎性、實用性原則,篩選農業科技發展重點領域。要堅持引進與自主開發並重的原則,優先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或技術體系、處於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或技術體系以及農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重點組織實施"十大科技行動":
--實施作物良種科技行動,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
--實施優質高效畜牧水產科技行動,加速養殖業規模化、產業化、標准化進程;
--實施農產品加工科技行動,培育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增加農民收入;
--實施節水農業科技行動,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實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科技行動,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實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動,遏止重點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實施農業高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科技行動,推進傳統農業技術的改造,提高農業科技整體水平;
--實施農業區域發展科技行動,開發區域優勢產業和發展特色農業;
--實施農業科技能力建設行動,增強我國農業科技的實力和後勁;
--實施人才培養科技行動,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
四、以農產品產後保鮮、貯藏和加工為突破口,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建設
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已成為現階段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要以科技為依託,因地制宜地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產品和品種結構,穩定糧食生產,提高品質和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畜牧業、林業和水產業,積極發展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深加工。要轉變觀念,推動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向現代食品製造業轉變。要通過現代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對農產品進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價值。要實現農產品加工業向工業製造業形態的轉變,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要加強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不斷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對於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農產品的保鮮、儲運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最終必須通過科技進步加以解決。應通過內引外聯的形式,研究和開發出各種成熟適用的保鮮新技術,並因地制宜地通過農業產業化擴散科技成果,推動整個行業技術進步。要根據世界農產品保鮮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我國農產品保鮮市場需求,站在行業的高度,確定保鮮產業的重點開發方向,提高其科技含量。解決農產品產後加工諸多環節的問題,要進一步發揮國家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技術創新、成果推廣與轉化等方面的優勢與作用,大力加強農產品檢驗和測定標准化、科學化等基礎性工作,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尤其是科技隊伍的建設,以便能夠及時引進、採用、組裝和配套各種高新技術、適用技術和設備,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同時,還應強調市場對研究與開發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機制,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的良性循環,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加快我國現代農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