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形成五大成果

形成五大成果

發布時間:2021-12-06 05:54:06

『壹』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哪些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這個過程中的理論成果。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先後產生了毛思想、鄧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這些理論成果都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都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都是黨集體智慧的結晶,都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毛思想、鄧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之間既是一脈相承又是與時俱進的,是一個統一的科學思想體系。前者為後者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後者是在繼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礎上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它們辯證統一於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1)形成五大成果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無產階級專政時期看作相當長的並充滿革命搏鬥和國內戰爭的時期,掌握政權的無產階級在這個時期內採取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和組織上的種種必要措施,以便建立社會主義的新社會、沒有階級的社會、沒有國家的社會,來代替資本主義的舊社會。列寧是完完全全以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些基本原理為根據的。

列寧在這方面的新貢獻在於:

(一)他論證了在一個被帝國主義國家包圍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裡可能建成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只要這個國家不被周圍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所扼殺;

(二)他擬定了經濟政策的具體辦法(「新經濟政策」),使握有經濟命脈(工業、土地、運輸業、銀行等等)的無產階級能運用這些具體辦法把社會主義的工業同農業結合起來(「工業和農民經濟的結合」),從而把整個國民經濟引向社會主義;

(三)他擬定了通過合作社把基本農民群眾逐漸引上並納入社會主義建設軌道的具體辦法,而合作社是無產階級專政用來改造小農經濟並以社會主義精神改造基本農民群眾的最強有力的手段。

正是有了列寧和列寧的黨,無產階級領導權思想才在俄國得到了巧妙的運用。這也是俄國革命產生了無產階級政權的原因。

從前的情況通常是這樣:在革命時期,工人在街壘里進行搏鬥,他們流了血,推翻了舊制度,而政權卻落到資產者的手裡,然後資產者又來壓迫和剝削工人。英國和法國的情形就是這樣。德國的情形就是這樣。我們俄國的情形卻不同了。

在我們這里,工人不僅僅是革命的突擊力量。俄國無產階級一方面是革命的突擊力量,同時還力求成為領導者,成為城鄉所有被剝削群眾的政治領導者,把他們團結在自己周圍,使他們脫離資產階級,在政治上把資產階級孤立起來。

俄國無產階級既然是被剝削群眾的領導者,它進行斗爭就是為了奪取政權並利用這個政權來謀取自身的利益,來反對資產階級,來反對資本主義。

正因為如此,俄國革命每一次強有力的發動,無論是在1905年10月或在1917年2月,都把工人代表蘇維埃這個負有鎮壓資產階級使命的新政權機構的萌芽搬上舞台,來對抗資產階級議會這個負有鎮壓無產階級使命的舊政權機構。

『貳』 取得哪些成果

北京APEC會議概括復起來有八大成制果。
第一大成果是明確了未來亞太合作的方向與目標。
第二大成果是作出了啟動亞太自貿區進程的重大決定。
第三大成果是勾畫了建設亞太互聯互通網路的新藍圖。
第四大成果是找到了支撐亞太經濟發展的五大新支柱。
第五大成果是開辟了一系列全球性問題的合作新領域。
第六大成果是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東道主夥伴對話會。
第七大成果是促進了中國與亞太主要國家雙邊關系的新發展。
第八大成果是廣泛宣示中國內外政策,贏得更多國際理解和支持。

『叄』 中國的一帶一路從提出到現在取得了哪些成果

1,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

2016年1月10日,在距離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50多公里處的吉拉姆河畔,三峽集團承建的卡洛特水電站主體工程開工。這是絲路基金首個對外投資項目。

中國政府已承諾在2030年前向巴基斯坦投資至少350億美元,為建造發電廠提供融資。通用電氣表示目前在巴基斯坦的訂單金額已升至超過10億美元,而五年前還不足1億美元。

2,德黑蘭至馬什哈德高鐵

2016年2月6日,伊朗總統魯哈尼出席了德黑蘭-馬什哈德鐵路電氣化改造項目的開工儀式,項目預計將在42個月後竣工,隨後還有5年的維護期。該項目將由伊朗基礎設施工程集團MAPNA和中國中機公司及蘇電集團承建。

3,寮國鐵路

2016年12月25日,寮國北部琅勃拉邦,一支築路隊伍整裝待發。寮國總理通倫親自揮鏟破土,鳴鑼九響,標志著中國寮國鐵路全線開工。根據規劃,中老鐵路將於2021年全線貫通,屆時從中國邊境到萬象只需4個小時,多山缺路的寮國將實現從「陸鎖國」變為「陸聯國」的夢想。

4,衛星通信

為保障「一帶一路」通信衛星信號無障礙,國內的相關企業和政府機構已經對「一帶一路」的衛星發射進行了規劃和研究,未來三年到五年內,將發射多顆通信衛星,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途經國家的通信信號也將逐步實現全覆蓋。從而在通信領域為「一帶一路」鋪平道路。

5,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截至2015年4月15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其中域內國家37個、域外國家20個。涵蓋了除美日之外的主要西方國家 ,以及亞歐區域的大部分國家,成員遍及五大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今後仍可以作為普通成員加入亞投行.

4月28日,為期兩天的亞投行第四次談判代表會議在北京閉幕,這是亞投行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名單最終確定後首次齊聚北京,

代表們對多邊臨時秘書處起草的《亞投行章程(草案)》修訂稿進行討論並取得顯著進展。各方商定將於2015年年中完成亞投行章程談判並簽署,年底前完成章程生效程序,正式成立亞投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一帶一路

『肆』 會議取得了哪些成果

北京APEC會議概括起來有八大成果。
第一大成果是明確了未來亞太合作的方向與目標。
第二回大成果是答作出了啟動亞太自貿區進程的重大決定。
第三大成果是勾畫了建設亞太互聯互通網路的新藍圖。
第四大成果是找到了支撐亞太經濟發展的五大新支柱。
第五大成果是開辟了一系列全球性問題的合作新領域。
第六大成果是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東道主夥伴對話會。
第七大成果是促進了中國與亞太主要國家雙邊關系的新發展。
第八大成果是廣泛宣示中國內外政策,贏得更多國際理解和支持。

『伍』 中國五大成就是什麼

土地政策改革的五大成就值得稱道

李劍閣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日益認識到土地政策對解決好『三農'問題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迄今為止中國土地政策的改革是值得稱道的。」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的土地政策改革取得了五個方面的重大成就:一、伴隨著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城鄉土地產權的明確界定和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二、市場機制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三、政府對耕地的保護政策和措施不斷強化;四、土地的法律框架逐步完善和加強;五、政府對土地利用的調控能力也不斷提高,在推進土地政策改革方面,各地在實踐中有不少探索和創新。

李劍閣認為,目前中國「三農」問題出現了新的挑戰,過去中國農村比較突出的矛盾——農民負擔問題,由於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已經得到緩解或者基本消除了;但因土地引發的矛盾則突出起來,集中表現在:土地農轉非的速度太快,土地徵佔的規模過大,失地農民群體越來越多;對失地農民的補償偏低,不足以解決他們的長遠生計;失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是很大的難題;地方政府對土地轉讓收益及土地相關融資的過度依賴等。李劍閣說:「為了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必須不失時機地繼續推進土地制度的改革,在土地政策的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改革的新突破。」

中國十大軍工集團組建五年取得五大成就
在國家原五大行政性軍工總公司基礎上組建的十個軍工集團公司正式成立。五年來,中國各軍工集團公司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戰略決策和部署,堅持改革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為國防現代化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改革發展穩步推進,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1998年,國防科技工業是全國虧損最嚴重的行業之一。成立十大軍工集團公司後,各集團公司改革脫困工作邁出堅實步伐。截至2002年,國防科技工業全行業實現持平並略有盈餘,扭轉了連續八年全行業虧損的困難局面。2003年底,各集團公司實現利潤36.59億元。十大軍工集團還積極推進企業重組和產權多元化改革,目前累計有39戶軍工企業股票上市。中航二集團整體重組上市,在十個軍工集團中率先完成主營業務股份制改造。

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取得重要突破,高技術武器裝備研製生產能力實現重要跨越。十大軍工集團公司全力以赴,奮力攻堅,一大批技術含量高、質量性能好的武器裝備已交付部隊使用。各軍工集團公司加強高技術武器裝備研製生產能力建設,技術裝備水平上了一個大台階,軍工科研生產能力、水平和整體實力有了質的飛躍。

軍民結合高技術產業發展步伐加快,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各軍工集團公司認真貫徹軍民結合、寓軍於民方針,大力推進民用產業發展,取得豐碩成果。2003年十個軍工集團公司完成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分別比1999年增長88.2%、95.8%和95.6%。

國防科技創新實現重要突破,國防科技工業人才隊伍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各軍工集團公司堅持把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武器裝備型號研製和預先研究突破了一大批關鍵技術,國防基礎科研、技術基礎、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等專項計劃穩步推進。各軍工集團公司加強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養,一大批年富力強、德才兼備的人才脫穎而出。

積極轉變觀念,在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軍工集團公司組建以後,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自主發展意識普遍增強。各軍工集團公司深化體制改革,推進事業部制和母子公司體制建設方面也進行了有益探索。一些集團公司通過推行流程再造、成本管理和信息化等先進的管理手段,管理水平明顯提高。一些集團公司還開展了有聲有色的企業文化建設。

中國十大軍工集團分別為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陸』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新發展理念包括哪些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新發展理念包括: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一般指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

一、創新發展

全會提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

自2013年以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動自主創新、創業的政策,全民參與創新、創業的意願空前高漲。天使投資人徐小平認為,屬於中國的創新、創業「黃金時期」已經來到。「十三五」期間,以互聯網+、通信、高鐵、航天等高端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將步入從量變到質變、從產業規劃到發揮市場力量推動的嶄新階段。

二、協調發展

全會提出: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王小廣表示,過去發展的不協調造成了區域、城鄉和群體之間的差距,形成了各種社會矛盾。未來要更加註重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的整體推進,尤其是統籌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經濟與文化等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從而真正推動中國向軟硬實力兼具的大國邁進。

三、綠色發展

全會提出: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相對薄弱的領域。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生態文明建設有賴於清潔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的轉變,分步驟、有計劃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十分必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綠色發展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長遠未來。

四、開放發展

全會提出: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說,新形勢下,中國需要更開放的視野,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和國際限制,刺激生產要素跨空間的流動和配置,形成全方位的主動對外開放格局。「一帶一路」戰略是順應世界經濟發展新趨勢作出的重大決策,藉助對外開放平台,與沿線國家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五、共享發展

全會提出: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公報提出的實施精準扶貧、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提高技術工人待遇、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等內容,抓住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要害,對能否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至關重要。實現脫貧攻堅等目標,不僅需要切實可行的目標和任務設計,更要在財稅、金融、民生保障等領域打好「組合拳」,激發社會各界「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能動性。

(6)形成五大成果擴展閱讀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制度設計,也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要求。必須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力爭到「十三五」末,基本建立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建設。設施網路是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的基礎條件和基本載體。按照城鄉人口發展和分布,合理規劃建設各類公共文化設施,統籌建設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配套建設群眾文體活動場地。

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主要在城鄉基層,難點和短板在老少邊窮地區。堅持重心下移,著力加強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逐步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適度引入市場機制,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建立基層群眾需求徵集、服務評價反饋等方面機制,推行菜單式服務,開展群眾滿意度測評,使群眾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更加匹配。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推動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完善治理結構,提高服務能力。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柒』 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有三次歷史性的飛躍,形成三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

D

『捌』 20世界五大尖端技術成果是什麼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世紀,人類在本世紀所取得的
科技成就和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它們是推動經
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改變了並將繼續改變世界的面貌。
它們中有一些為科技界公認的重大成就,將在人類歷史上永遠閃耀著
奪目的光輝。

20世紀初科學革命兩大成就

20世紀的科學是在19世紀的重大理論成果如熱力學與電磁學理論、
化學原子論、生物進化論與細胞學說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世紀的
三大發現(X射線、放射性、電子)導致了20世紀前30年的物理學革命,
誕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成為20世紀科學發展的先導和基礎。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
義相對論,提出了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嶄新的時空觀和質(m)能(
E)相當關系式E=mc2(此處光速C=3×108米/秒),在理論上為原
子能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關於E=mc2,即物體貯藏的能量等於該物體的質量乘以光速的平
方,這個數量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說,1克物
質全部轉化成的能量,相當於常規狀態下燃燒36000噸煤所釋放的全部
熱能;或者說,1克質量相當於2500萬度的電能。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
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空間和時間是隨著物質分布和運動
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從1923年開始,愛因斯坦用他的後半生致力於統一場論的探索,
企圖建立一個既包括引力場又包括電磁場的統一場理論,雖然他沒有
取得成功,但是楊振寧和米爾斯於50年代創立了「楊—米爾斯場方程」,
發展了所謂「規范場」的理論,使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統一場論可望
在規范場的基礎上得以實現。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
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論,揭示了
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爾把量子化概念引進原子結構理論。
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諤分別建
立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1928年,26歲的狄拉克提出電磁場中相對論
性電子運動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場論,使包括矩陣力和波動力學在
內的量子力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20代末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繼1905—1915年相對論建立之後對經
典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
本規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學和固態物理學的發展,為核物理學和粒子
物理學准備了理論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化學鍵理論和分子生物學等的
產生。因此,量子力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理論,迄今仍具
有強大的生命力。

20世紀中後期5大科學成就

30年代以來,物質基本結構、規范場、宇宙大爆炸、遺傳物質分
子雙螺旋結構、大地構造板塊學說以及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理
論的創建,使人類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為宇觀、宏觀和微觀的領域,
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1、物質的基本結構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在探討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有沒有公
共的基本單元。直到19世紀末,人們都認為這種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
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內部有一個核;1913年,玻爾指出放射性變
化發生在原子核內部,於是研究原子核的組成、變化規律以及內部結
合力的核物理學應運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從此,人們認識到各種原子都是
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於是把這三種粒子和光子稱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並不「基本」。一方面,正電子、中微子、介子
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繼發現;另一方面,基本粒子還有其內部結構。
60年代以來,出現了基本粒子結構的「誇克模型」、「層子模型」等,
使40年代末誕生的一門新的獨立學科——基本粒子物理學(又稱高能
物理學)至今方興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論

現代宇宙學的研究發端於愛因斯坦。他在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
後,用它來考察宇宙的結構問題,於1917年提出有限無邊的宇宙模型。
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靜態宇宙模型,認為宇宙是可能膨脹的。
1929年,哈勃確定了星系紅移(即退行速度)和距離之間的線性關系,
證實了宇宙膨脹理論。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說。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學的知識同宇宙膨脹理論結合起來,發
展了大爆炸理論,並用它來說明化學元素的起源。這一宇宙大爆炸理
論在1965年發現的宇宙背景輻射現象和1998年哈勃望遠鏡探測到距地
球120億光年之遙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雙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25歲的沃森和37歲的克
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這一成就後來被
譽為20世紀生物學方面最偉大的發現,也被認為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
標志。

DNA是遺傳基因的物質載體——脫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簡稱。1915至
1928年間,摩爾根通過果蠅實驗,證明了坐落在細胞核內染色體上的
基因決定著生物性狀,從而創立了基因理論。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
DNA組成的。過去生物學界一直認為蛋白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直到
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過實驗才證明了遺傳載體不是蛋白質,而是DNA。
1953年DNA分子結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開遺傳之謎的關鍵。60年代
尼倫柏格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證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遺傳密碼都是
相同的——DNA的4種核苷酸鹼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遺傳信息,決定
著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組成和排列順序。作為基因載體的DNA是生命
的後台指揮者,生命的一切性狀通過受DNA決定的蛋白質來表現。

4、大地板塊構造學說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地質歷史上的古生代,
全球只有一塊巨大陸地,周圍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來,這塊古陸開
始分裂、漂移,逐漸成為現在的幾個大陸和無數島嶼,原來的大洋則
分割成幾個大洋和若干小海。

大陸漂移說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由地幔對流說(1928年)、海
底擴張說(1961年)等階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塊
構造學說,建造了全球被分為歐亞、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
極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的結構模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驗證,
特別是海洋地質學的有力支持。

5、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

1948年,申農《通訊的數學理論》、維納《控制論:關於動物和
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貝塔朗菲《生命問題》的出版,標志著
交叉科學資訊理論、控制論、一般系統論的誕生;1957年,古德等《系
統工程學》的出版為系統工程論奠定了基礎。6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
新的交叉科學——突變論、協同論和耗散結構理論。

交叉科學不僅溝通了為數眾多的自然科學學科,而且在方法論上
也溝通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它向人們提供了定量、精確和最優的
認識世界的方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世紀的5大尖端技術成果

在科學的先導和生產的促進下,20世紀發展起來五大尖端技術:
核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和生物技術,在能源、材料、
自動化、海洋和環境等高新技術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1、核能與核技術

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反應將產生和釋放出遠大於機械能、化學能
等產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既安全又清潔、
取之不盡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

1942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首次實現了人工
控制的鏈式核裂變反應。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
顆輕核聚變的氫彈爆炸成功。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
發電站。60年代以後,核電站進入實用階段,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重
要能源,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5。

核技術還廣泛應用於農業、醫療、材料、考古和環保等領域。
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開始大量生產,1947年比利發明了C14測定年代的
方法,1951年開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療癌症,70年代以來計算
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廣泛應用於臨床,80年代初發展到核磁共
振掃描技術(MRI)。

2、航天和空間技術

1903—1914年,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為動力的航行理論,
奠定了航天學的基礎。1919年,戈達德提出火箭飛行的數學原理,並
於1926年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的火箭。1942年,布勞
恩主持設計發射的液體軍用飛箭成為二戰後各國火箭發展的藍本。

1957年,蘇聯用洲際導彈的火箭裝置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
球衛星,「空間時代」從此開始。1961年,蘇聯發射載人宇宙飛船,
人類首次飛向太空。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人類在
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腳印。1971年,蘇聯建造空間站,人類首次在太
空中有了活動基地。1981年,美國發射太空梭成功,從此人類可以
自由進出太空。

自50年代後期起,人類開始對月球和太陽系各大行星,以及遙遠
的行星際空間進行探測,至今已發射了100多顆空間探測器,去揭示宇
宙的形成與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間環境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
響。

3、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20世紀發展最快的技術領域。它對人類社會、經濟、
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06年,三極電子管的發明使電信號放大,從而使遠程無線電通
信成為可能。1947年,第一隻晶體管的誕生為電子電路集成化和數字
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1945年問世的電子計算機,已經歷了第一代
(電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體管,50年代末至
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電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
(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70年代初開始)等發展階段,80年代
開始對新一代的智能計算機、光學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的探索已取得
初步成果。

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計算機向巨型化和微型化兩極發展。
70年代中,巨型機的向量運算速度超過了每秒億次;微機則進入了千
家萬戶,標志著個人電腦時代的來臨。當今,巨型機的運算速度已達
每秒3.9萬億次,而計算機互聯網路則在2億多網民的學習、研究、交
流、貿易甚至娛樂等方面創造了嶄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術

1917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輻射的過程中,提出了「受激輻射」
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論基礎。1958年激光被發現。1960年美國制
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紅寶石晶體做發光材料,用發光強度
很高的脈沖氙燈做激發光源,在這種受激輻射作用下產生的一種超強
光束就是激光。

繼紅寶石激光器之後,半導體激光器(1963年)、氣體激光器
(1964年)、自由電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
等相繼問世。

5、生物技術

基因重組技術(又稱基因工程)是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起和發展
的現代生物技術的最前沿領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爾伯和史密
斯發現細胞中有兩種「工具酶」,能對DNA進行「剪切」和「連接」;
內森斯則使用工具酶首次實現了DNA切割和組合。DNA的重組能創造性
地利用生物資

『玖』 中國共產黨的五大理論成果的本質特徵是什麼

20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創立的五大理論成果的本質特徵是 ( 馬克回思主義的中國化 ) 

A.一脈答相承、與時俱進   B.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C.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D.中共集體智慧的結晶

它們都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都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故選C。

與形成五大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