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正嘉的學術及科研成果
獲電子工業部1985年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教委1986年科技進步二等獎(均為第二獲獎人);《機械設備模糊診斷研究》199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機械設備現場變工況非平穩狀態監測與模糊診斷技術》1997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大型機械設備變工況非平穩動態分析與監測診斷關鍵技術》199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均為第一獲獎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論著有: 1. 屈梁生,何正嘉.《機械故障診斷學》. 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12 2. 張函蜉,何正嘉. 《模糊診斷原理及應用》.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2.6 3. 何正嘉,黃昭毅. 《機械故障診斷案例選編》.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1.6 4. 何正嘉,訾艷陽等.《機械設備非平穩信號的故障診斷原理及應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5. 何正嘉,陳雪峰等.《小波有限元理論及其工程應用》. 科學出版社,2006.6 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160餘篇,其中SCI收錄20餘篇、EI收錄60餘篇。《型旋轉機械結構裂紋的動態定量診斷技術與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第一獲獎人)。2011年6月,被中國工程院確定為201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第二輪有效候選人。
2. 楊鵬起的科研成果
楊鵬起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教學科研工作。他作為副總設計師主持完成了國家863項目「SB-CIMS應用示範工程」和「應用國產化軟體實施SB-CIMS應用示範工程」的研究開發工作,在國內同行業中處於領先水平。主持的河北省「九五」軟科學重點項目「河北省科技進步統計監測與綜合評價研究」榮獲河北省1999年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完成了省級科研課題「河北省大型支柱性企業集團科技進步綜合評價研究」、「河北省工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狀況分析及實證研究」、「主動性決策理論及其應用研究」等的研究工作。楊鵬起教授正主持省軟科學重大招標項目「河北省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研究」等多項課題的研究開發工作。楊鵬起教授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主編了《技術經濟學》、《工業技術經濟學》、《企業管理知識更新教程》等教材,參加編寫了全國統編教材《企業管理與技術經濟》。其中,《技術經濟學》被評為河北科技大學優秀教材。
3. 苗菊的科研成果
1.專著
《探索翻譯過程與譯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Investiga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he Translator
《翻譯教學與翻譯能力發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Through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2.論文
1. 學習的主動者 未來的開拓人,《英語學習》1999年
2. 更新教材 改革教法 創新課程,《天津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
3. 翻譯過程中影響譯者的諸多因素,《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0年
4. 英語泛讀課教學法新論,《外語與外語教學學術論叢》2000年
5. 神形兼備,意形兼得,《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
入選2004年4月出版《中國當代思想寶庫》
6. 翻譯研究學派的發展實力,《南開學報》2000年
7.The Limitations of Equivalent Effect (等效原則之局限)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otology Volume 8:3, 2000
國際翻譯學刊:《視角:翻譯學研究》2000年
8. 翻譯准則---圖瑞翻譯理論的核心,《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年11期
轉載入2002年第一期總第10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
2002年獲新時期全國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
9. 有聲思維---翻譯內在過程探索,《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年6期
2005年為香港現代教育研究會、世界學術期刊協會核心期刊
《教育成果研究》、《社科研究》錄用
10. 西方翻譯實證研究二十年,《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年5期
200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入選優秀論文獎,入編《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 科學文化卷》
11. 翻譯能力研究---構建翻譯教學模式的基礎,《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年4期
2007年獲南開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徵文評比一等獎
12. 本地化與本地化翻譯人才的培養,《中國翻譯》2008年5期
13.構建翻譯專業教學模式---術語學的借鑒意義,《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8年10期
14.Process-Orientation in Translation Instruction(翻譯教學的過程教學法),
第十八屆世界翻譯大會論文集,外文出版社2008年12月
15.認知視角下的翻譯思維與翻譯教學研究,《外語教學》2010年1期
16. 構建MTI教育特色課程---技術寫作的理念與內容,《中國翻譯》2010年2期
17.萊比錫學派的理論淵源及其貢獻,《外國語文》2010年4期
18. 翻譯實證研究---理論、方法與發展,2009 年青島翻譯學學科理論系統構建高層論壇論文,《中國外語》2010年6期, 中國人民大學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2011年1期全文轉載
19. 翻譯行業的職業趨向對翻譯碩士專業(MTI)教育的啟示,《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0年3期
20.現代技術與應用翻譯人才培養,《商務外語研究》2010年1期
21. 實施案例教學,培養職業譯者---MTI筆譯教學模式探索,《山東外語教學》,2009年6期
22. 多語種網站建設與翻譯---語言服務行業主體業務透析,《中國翻譯》2013年1期
23.從概念整合理論視角試析翻譯准則,《中國外語》2014年1期
24. 崇尚質量,追求卓越---國際大學翻譯學院聯合會(CIUTI)的翻譯教育理念,《語言教育》2014年3期
3.譯著
《大求索》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 (英譯漢)
4.其它(合編參編編譯等)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選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年3月出版
4. 教育教學成果和教科研成果有什麼區別
它們表現形式不同:
教育教學成果指的是:如:學生成績、學生及個人榮譽證書、某一研究所獲獎項 等。
教育科研成果是指教育科研人員(包括教師、校長、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對某一教育科研課題進行研究,通過觀察、調查、實驗、行動研究和思維等一系列研究活動,獲得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成果的基本表現形式為論文、科研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等等。
拓展資料:
科學研究成果
指科研人員在他所從事的某一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或課題研究范圍內,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研究、綜合分析等一系列腦力、體力勞動所取得的、並經過評審或鑒定,確認具有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
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生產力,也是衡量科學研究任務完成與否,質量優劣,以及科研人員貢獻大小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的財富、智力的資源。科研成果應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條件:
(1)科研成果應具有創造性、先進性,創造性是指前人所沒有或國內外所沒有的.理論上有新的創見,技術上有新的提高。先進性應該在成果的技術價值和技術水平上有所提高;
(2)科研成果必須具有社會價值(科學價值初經濟價值),並得到社會的公認。既要有實用性,又要符合科學規律,具備實施條件,滿足社會要求,經濟價值高。
(3)科研成果必需經過技術鑒定或評審。鑒定或評審應實行同行專家評議。認為合格,才能算作成果。
5. 楊貴貞的科研成果
《醫學免疫學》 專著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主編
《人類紅細胞血型學應用理論與實驗技術》 專著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12月 主編
《中華內科學》「臨床免疫學基礎」篇 專著 人民衛生出版社 主編
《21世紀學科發展叢書-免疫學:生命的雙刃劍》專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 主編
《免疫中葯學》中葯葯理與臨床 專著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9年 主審編委編寫
《人參皂甙對手術應急大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及免疫靶器官中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素、ACTH陽性細胞數的影響》論文 中國神經免疫及精神病學雜志1998,5(1):12教委三等獎
《海馬中一氧化氮通過NPY-PAA調節細胞免疫功能》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8,14(1):37 教委三等獎
《抗APO-1單抗促進SEB活化的淋巴細胞凋亡及其與細胞內游離Ca+濃度相關性研究》 論文 解剖學報1998,29(3):275
《神經肽Y基因在哺乳動物CHO中的穩定表達》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8,14(5):353 教委三等獎
《神經營養素對小膠質細胞分泌的血漿蛋白溶酶原及其激活因子的調節作用》 論文 中風與神經病雜志1998,15(1):22
《大鼠血纖酶原的純化和鑒定》 論文 中國生物製品雜志1998,15(1):22
《中葯免疫學研究由啟蒙到升華-我與中西醫結合事業》 論文 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老齡個體的免疫狀態》 論文 老年醫學與保健1998,4(1):3
《開展博士生免疫學公開課的嘗試》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8;14(1):77
《大鼠腦內膠質細胞神經營養素受體的表達》論文 細胞生物學雜志1998,20(4):187
《Preparation of peptide mimicking lipid A epitope using phage display peptide library》 論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1999,1:43
《APO-Ⅰ/Fas及其配體介導超抗原SEB誘導的淋巴細胞凋亡》論文 基礎醫學與臨床1999,13(3):57
《試用ICAM-1相關小分子肽抑制角元細胞介導的共刺激反應》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9,15(9):402
《IgY抗體對幽門螺旋菌菌體抗原細胞活性的中和作用》論文 中國生物製品雜志1999,12(3):139
《人紅細胞免疫小鼠促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受體的表達特徵》 論文 中國微生物和免疫學雜志1999,19(6):501 教委二等獎
《用原位雜交方法檢測NPYmRNA在PC12細胞中的表達》 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9,15(9):66
《炎性細胞因子對人胚胎胰島功能及其分泌IL-6的調控效應》 論文 中華微生物免疫學雜志1999,19(5)42
《中葯免疫學研究的走向》論文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10(5)59
《中葯免疫學之我見》研究論文 上海免疫學雜志1999,10(5):257
《神經免疫學進展動向之一-細胞因子神經生物學》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9,22(5):17
《噬菌體表達短肽模擬脂多糖類脂A表位的研究》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9,15(2):49
《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BPI23-Fcrl fusion protein in E.coli.》 論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2000,2:13
《The expression and its specification of the Ku70 gene transferred in LCA.》
論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2000,2:71
《變應原卵清蛋白核心表位類似物對小鼠哮喘模型的實驗性研究》 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2000,16(1)42
《Ku70基因導入人肺癌細胞後的表達及意義》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2000,16(4):203
《rBP23基因克隆及鑒定》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2000,16(6):312
《髓磷脂鹼性蛋白促進單核細胞對內皮細胞的粘附效應》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2000,16(8):423
《VCAM-1核心表位的噬菌體短肽用於EAE的實驗治療》 論文 中國神經免疫學及神經病學雜志2001,8(3):145
《髓磷脂蛋白提純及其對PBMC產生TNF和IFN的影響》 論文 中國神經免疫學及神經病學雜志2001,8(3):148
《膈下迷走神經切斷降低LPS所致大鼠發熱及室旁核、孤束核c-Fos蛋白表達》 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2001,17:201
《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大鼠腦血管內皮細胞VCAM-1和MHC-II類分子表達》論文 解剖學報 2002,33(2)
《脂多糖通過誘導白介素-1的生成引起迷走傳入神經活動》論文 生理學報 2002,54(2):111-114
《盛會後的思考》-記第二屆全國中醫葯免疫學術研討會 述評 中國免疫學雜志 2002,1
6. 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有哪些
對科研成果的來管理,包括總結源、鑒定、應用、推廣和成果獎勵等
(1)科研資料的整理和總結:對所扶得的資料進行科學加工,使其系統化、條理化,便於統計分析。寫出學術性總結報告或學術論文及工作總結
(2)科研成果的舉定:由學術委員會負責組織鑒定
(3)科研成果的應用與推廣:通過成果的應用與推廣,可以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可提高護理質量與學術水平
7. 請教下簡歷裡面的「學術科研成果」怎麼填
自己發表的論文,或者和導師一起做課題、實驗等都可以填上去
8. 中山大學科研成果有哪些
2001年-2013年,中山大學作為首席科學家單位承擔國家973計劃(包括國際重大科學計劃)15項,主持國家863計劃資助項目共18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重大類項目58項,理工醫科領域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47項,其中,7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0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7項研究分別獲中華醫學科學獎一、二、三等獎。
2006年至2013年,中山大學在人文社科領域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2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0項,國家哲學社科基金項目重點及一般項目189項。2011年,學校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41項,立項數在全國高校並列*9。「十一五」以來,全校文科共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210項,其中,2006年獲第四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獎16項,2007年獲廣東省2004-200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1項;2009年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8項,廣東省2006-200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3項;2011年獲廣東省2008-2009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5項;2013年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5項,獲廣東省2010-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57項。
9. 冉萬里的科研成果
1、《唐代俘虜政策述略》,《唐都學刊》1992年2期。
2、《唐代蠟燭小考》,《人文雜志》1994年1期。
3、《唐代南方金銀器的發現與特徵》,《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4期。
4、《試論唐代金銀製造地的分布》,《考古文物研究——紀念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考古專業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
5、《從考古發現看春秋戰國時期的金銀製造業》,《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2期。
6、《唐長安城崇化坊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1997年),文物出版社。
7、《試論唐代北方金銀器的發現及特徵》,《文博》1997年5期。
8、《西安財政幹部培訓中心漢、後趙墓發掘簡報》,《文博》1997年6期。
9、《江蘇と浙江の東晉墓の時期につぃて》(獨立),(日)奈良縣立橿原考古學研究所匯報《青陵》第104號。
10、《唐代香供養具(金屬香爐)につぃての試論》(獨立),橿原考古學研究所紀要《考古學論考》第23冊,2000年3月。
11、《唐代金屬香爐研究》,《文博》2000年2期。
12、《萬縣中壩子遺址發掘獲重要收獲》,《中國文物報》1998年11月11日第1版。
13、《重慶市萬州區上中壩遺址發掘》,《文博》2000年第4期。
14、《陝西安塞毛庄科石窟調查簡報》,《文博》2001年第1期。
15、《重慶市萬州區中壩子遺址第三次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3期。
16、《萬州中壩子遺址發掘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1997年度),科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17、《萬州上中壩遺址發掘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1997年度),科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18、《重慶雲陽喬家院子遺址第三次發掘簡報》,《文博》2002年第1期。
19、《重慶萬州中壩子遺址第四次發掘簡報》,《文博》2002年第3期。
20、《重慶雲陽喬家院子遺址唐宋時期遺存》,《江漢考古》2002年第3期。
21、《略論唐代公主的婚姻生活》,《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4期。
22、《遼代香爐的初步研究》,《文博》2002年第4期。
23、《西安南郊明代墓葬發掘報告》,《文博》2002年第5期。
24、《〈唐故貴妃豆盧氏志銘〉考釋》,《文博》2003年第2期。
25、《重慶萬州中壩子遺址發現唐代金銅佛教造像》,《考古與文物》2004年第2期。
26、《陝西安塞新茂台石窟調查簡報》,《文博》2003年第6期。
27、《略論北魏至隋唐時期的舍利瘞埋制度》,《絲綢之路學研究》(日本)第21冊,2004年。
28、《唐代舍宮為寺考略》,《西北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29、《略論隋代的舍利瘞埋制度》,《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1輯,三秦出版社,2004年。
30、《陝西安塞雲山品寺石窟調查報告》,《考古與文物》2005年第4期。
31、《隋唐時代的金銀器與陶瓷器的造型關系》,《文化史學》第60號(日本),日本同志社會大學,2004年。
32、《略論唐代僧尼的葬制》,《乾陵文化研究》(一),三秦出版社,2005年。
33、《帝陵建寺之制略論》,《西部考古》第一輯,三秦出版社,2006年。
34、《唐長安城崇化坊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6年第9期。
35、《重慶雲陽縣喬家院子六朝及明代遺址的發掘》,《考古》2006年第5期。
36、《唐代金銀器社會角色的文化詮釋》,《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4期。
10. 葉恆強的科研成果
從事材料學的電子顯微學研究。曾四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其中「晶體精細結構的電子衍射與電子顯微鏡研究」,他作為第二作者,1981年獲三等獎;「五次對稱和鎳鈦釩准晶的發現」,他作為第二作者,1987年獲一等獎;他與別人合作研究的「微衍射及其圖象分析」,1989 年獲四等獎;另一項關於材料界面結構研究的項目,1999年獲四等獎。
他對電子衍射幾何分析及層狀晶體的結構分析進行了系統的探索;將點陣平面幾何分析用解析法直接求解;用重位點陣分析找出兩相間相重倒易平面的規律及判別式;在Ni3M型合金中發現兩種新的相疇結構和4 種長周期結構。他是我國最早從事固體原子像研究者之一。用點陣像確定了SiC中6種多型體的結構。他利用高分辨像觀察,在有序合金的精細結構、晶體非公度結構、低維物質的微觀結構分析等方面,接連有獨創性的發現。以上部分成果中,「低維材料的微觀結構表徵和分析研究」,1993年獲冶金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氧化物超導體顯微結構特徵及其對性能影響的研究」, 1994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他用固體原子像技術對固體材料結構與缺陷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高溫合金長時間時效析出的拓撲密堆相中發現了四種新相及大量新的平移疇、旋轉疇結構,並總結了這類相晶體結構構造規則。該成果獲1986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他進而運用高分辨電鏡對高溫合金、鋁合金及金屬間化合物中相結構及缺陷進行深入研究,在合金超顯微組織研究有新的發現。
他和合作者與國外同時獨立地發現晶體塊體中存在傳統晶體學不允許的五次對稱性。在此基礎上,在郭可信指導下,發現並研究了二十面體對稱、八次對稱等准晶相,為我國在准晶相實驗研究居於國際前列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