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維度與原則
一、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實現高效
在設計一堂課的過程中,不是選擇最優的方式,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可行性的方式。一堂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倡導留給學生充裕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同時針對不同的問題恰當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啟發、鼓勵學生大膽的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靈活起來,從而實現高效教學。
二、過程與方法在繼承中創新
在繼承中尋求發展,在繼承中尋求創新。好的教學方法和過程體現的是一種駕馭教材的能力,在實施中學會選擇,活用教材。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實際,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充分運用直觀教具,創設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入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評價維度:
1.職業道德和專業修養情況
2.貫徹執行教學大綱情況
3.教學內容選擇是否科學合理
4.教學設計是否合理
5.教學目標是否明確
6.能否注重個性能力的培養
7.學生是否得到和諧發展
評價原則:
1.有效性原則
2.導向性原則
3.科學性原則
4.全面性原則
5.發展性原
6.可行性原則
7.可比性原則
㈡ 一篇教學設計的評價標準是什麼
教學設計的評價標準是對設計有的關於工作成果的價值觀念進行認同的重要措施,評價活動表明自己的價值觀念被認同的信息,是對他們最直接、最有力的獎賞,能使其在心理上獲得成功感和滿足的體驗。沒有評價的教學設計,其工作人員的價值觀得不到及時認同,必將大大削弱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教學設計的評價:
一、評價要素簡單化,用若干教學目標、教學環節、學生活動、教學效果
等大而空、所謂的普遍適用
的評價要素指標和分值構成量化評價表很難全面、准確反映豐富復雜、千變萬化的實際教學過程。
二、評價標准簡略化,以評價表為代表的評價工具往往只能列出一些原則性的評價內容,而更多的有意義的細節,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蘊則難以反映。
三、評價內容過分指向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或只是從表面上看學生是否活躍,沒有關注學生的內在變化,比如說某堂課上一位教師為了貫徹學生主體原則叫學生發言人數多達一半,顯得非常熱鬧,而專家卻說不是好課,說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缺少思考空間。事實上,那些沒有積極舉手或發言較少的同學取得的進步未必小於積極的同學,啟發式也絕不僅是外在行為的表現,內在心裡活動十分重要,而且更普遍。
四、以表格為主的評價工具對新老教師一視同仁,不符合教師的實際,比如說成長中的教師的課堂語言精煉程度、課堂應變能力以及教學效果很難超過老教師,用一視同仁的評價表就難以符合教師的個體實際。
例如,一堂好的數學課的基本特徵是三個字:趣、實、活。一堂好的語文課的標準是四個字:新、實、活、樂。可以歸納可謂殊途同歸,精闢凝煉。就可概括出四個字:趣、實、活、新。
現在新課堂評價標准有 1、個層面是教師層面,包括親合度和整合度。2、層面是學生層面,包括參與度和練習度。3、層面是師生互動的層面,包括自由度和拓展度。
(一)一堂好課起碼應該體現其整合度。整合度就是教師要對文本及學生、教學手段純熟駕馭的程度。也就是說應該把一堂好課的評價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鏈條中來分析,斷章取義,難以看出一堂課在整個的教學體系中的作用特點。
(二)、一堂好課應該體現其參與度。參與度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的再現,是學生整體在課堂的思維活躍程度的寫照,是學生主動學習的真情流露。協調統一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關鍵在於解決好學生課堂思維的參與深度和廣度問題,只要教師的主導起了作用,學生主體的思想投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無論學生外在是否表現為活動,這種課肯定具有實質上的活動。
(三)、一堂好課必須體現出適當的練習度。練習度是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有效的、有機的將知識融會貫通的過程,是學生進入知識海洋並自由暢游的深淺度。課後練習培養學生遷移能力,發展學生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上做文章。
(四)一堂好課應該充分體現其自由度。自由度是師生互動共同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氛圍,學生愉快地學習、參與,教師能用激情點燃學生,同時也被學生的激情、熱情、濃烈的參與慾望感染,更加自主自由地發揮,使課堂在一種民主、和睦、融洽、自由的狀態,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五)一堂好課應該體現其拓展度。拓展度是師生在時空和容量上的互為拓展,是知識流動發展的渠道。
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是相互依託、相互制約的,不能割裂。但我們在實施的時候是可以有重點的體現的,抓住一點,縱深挖掘,形成各自的課堂特色,
讓大家共同分享,感到快樂,成為支撐前進的長久動力。.
㈢ 對教學設計的評價應從哪些方面進行價值判斷
①知識傳授准確基礎知識落實。教師傳授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則等准確無錯誤分析、推導、解題嚴謹規范內容體系完整無缺陷、遺漏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良好。
②教材處理恰當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思想教育寓於教學之中。教師對教學內容分量和深度的確定能切合學生實際重點難點確定準確。教學中能突出重點圍繞重點組織教學難點分散且能突破。在教學中能結合教材內容有機地、恰到好處地滲透政治思想教育。
③教學程序設計符合認知規律。認識從實踐開始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根據教材的體系與結構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表及裡。練習設計層次分明有梯度容量適中教學環節層次清楚過渡自然教學時間分配適當。
④知識傳播與能力培養有機結合。教師傳授知識要注意形成和不斷完善學生知識系統和結構。通過有效訓練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在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注意、理解、概括等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⑤注重學科的思維過程的培養重視思想方法的訓練。教師要根據本學科思維特點注意展現學科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積極參與思維掌握思維方法。結合所授內容重視學科思想、方法的訓練從而提高能力。
㈣ 請簡要論述對教學設計的成果進行形成性評價需要完成的步驟及具體方法
㈤ 教學設計成果評價的基本步驟包括哪些內容
首先抄寫教學目標,現在是課改階段上襲課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然後分析教材:重點和難點 三 教具 四 教學方法 五 教學過程,可分詳案和簡案,詳案要設想每句話怎麼講比較麻煩,簡案只要寫一下時間安排,和每部分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 六 板書提綱 七 教學反饋 這樣的教案就比較完整,也能及時地總結問題。 我認為寫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確立教學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部分,否則上課就會漫無目的,效果比較差。
㈥ 教學設計成果評價有哪些重要原則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抄進行情境設計,會起到多方面的作用,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情境設計主要有問題情境、思維情境、活動情境、
媒體情境、環境情境等五個具體關鍵點,這就從多個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具體地說:/>一、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中心來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有利於鍛煉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知識把握和能力提升起到了比較好的作用。/>二、思維情境。/>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要在教學實踐中加強設計,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思維情境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很重要的外在條件,有利於激發學生思維火花、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㈦ 如何做數學教學設計成果評價量規
能力培養——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統一。而實現三者的統一,必須做到學習行為設專計與評價量規指向屬的內在一致。有了有清晰的評價量規才能有與量規指向相一致的學習行為設計。這就是本次課程的學習反復強調評價量規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評價量規,你對於目標的設計和層次才是清晰的,指向才是清楚的。你想不到用什麼辦法來檢測能力的時候,你的教學活動本身肯定是游離了這個目標的。
㈧ 教學設計成果的形成性評價怎麼寫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編寫意圖弄明白,讀懂參考教學用書很重要.
其次要備學生、備課文、內備自己,有教學思路容
教案的格式:一教學內容分析;二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教學重點與難點;四學習者特徵分析;五教學策略與設計;六教學過程(重點);七教學評價設計;八課後反思及自我評價.
㈨ 教學設計應遵循哪些原則
1、系統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由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估等子系統所組成,各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程序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諸子系統的排列組合具有程序性特點,即諸子系統有序地成等級結構排列,且前一子系統制約、影響著後一子系統,而後一子系統依存並制約著前一子系統。
3、可行性原則
教學設計要成為現實,必須具備兩個可行性條件。一是符合主客觀條件,二是具有操作性。
4、反饋性原則
教學成效考評只能以教學過程前後的變化以及對學生作業的科學測量為依據。
(9)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原則擴展閱讀
教學設計其實就是教師依據本節教學內容、課程要求及學生年齡特點,提前預設適合的課堂教學流程。好的教學設計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側重學生的多種能力訓練,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完成教學目標
加涅曾在(教學設計原理)(1988年)中界定為:「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systematic)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系統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作出有利於學習的安排。任何組織機構,如果其目的旨在開發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學系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