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查理.弗里德爾的研究成果
有機化學家和礦物學家查理·弗里德爾:隕石研究德布雷:德布雷曾提出金剛石是在高溫高壓下形成的
㈡ 對於莫瓦桑這項研究成果有所啟發的是那兩位科學家,他們的研究成果是什麼
亨利·莫瓦桑,1852年9月28日出生於巴黎的一個鐵路職員家庭。因家境貧困,莫瓦桑中學未畢業就到巴黎的一家葯房當學徒,在實際中獲得了一些化學知識和技藝。他懷著強烈的求知慾,常去旁聽一些著名科學家的講演。1872年他在法國自然博物館館長、工藝學院教授弗雷米的實驗室學習化學。1874年到巴黎葯學院的實驗室工作,1877年25歲時才獲得理學士學位。
1872年莫瓦桑成為弗雷米教授的學生,開始了真正的化學實驗研究工作。但他一開始是研究生理化學的。當時幾乎所有的化學家都在研究有機化學。法國化學家杜馬在1876年發表感想說:「我國的化學研究領域大部分為有機化學所佔領,太缺少無機化學的研究了。」就
在這時,莫瓦桑轉而研究無機化學。
年輕的莫瓦桑知道製取單質氟這個課題難倒了許多化學家,可是莫瓦桑對氟的研究卻非常感興趣,不但沒有氣餒,反而下定決心要攻克這個難關。由於工作的變化,這項研究沒有及時進行,直到十年後才得以集中精力開展研究。
莫瓦桑先花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查閱科學文獻,研究了幾乎全部有關氟的著作。他認為已知的方法都不能把氟單獨分離出來,只有戴維設想的方法還沒有試驗過。戴維曾預言:磷和氧的親合力極強,如果能製得氟化磷,再使氟化磷和氧作用,則可能生成氧化磷和氟。由於當時戴維還沒有辦法製得氟化磷,因而設想的實驗沒有實現。於是莫瓦桑用氟化鉛與磷化銅反應,得到了氣體的三氟化磷。他把三氟化磷和氧的混合物通過電火花,雖然也發生了爆炸反應,但得到的並非單質的氟,而是氟氧化磷。
莫瓦桑又進行了一連串的實驗,都沒有達到目的。經過長時間的探索,他終於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他的實驗都是在高溫下進行的,這正是實驗失敗的症結所在。因為氟是非常活潑的,隨著溫度的升高,它的活潑性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即使在反應過程中它能夠以游離的狀態分離出來,它也會立刻和任何一種物質相化合。顯然,反應應該在室溫下進行,當然,能在冷卻的條件下進行那就更好一些。他還想起他的老師弗雷米說過的話:電解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他想如果用某種液體的氟化物,例如用氟化砷來進行電解,那麼怎樣呢?這種想法顯然是大有希望的。莫瓦桑制備了劇毒的氟化砷,但隨即遇到了新的困難--氟化砷不導電。在這種情況下,他只好往氟化砷里加入少量的氟化鉀。這種混合物的導電性很好,可是在電解幾分鍾後,電流又停止了。原來陰極表面覆蓋了一層電解出的砷。
莫瓦桑疲倦極了,十分艱難地支撐著。他關掉了聯通電解裝置的電源,隨即倒在沙發椅上,心臟病劇烈發作,呼吸感到困難,面色發黃,眼睛周圍出現了黑圈。莫瓦桑想到,這是砷在起作用,恐怕只好放棄這個方案了。出現這樣的現象不是一次,他曾因中毒而中斷了四次實驗。莫瓦桑的愛妻萊昂妮看到他漫無節制地給自己增加工作,而且又經常冒著中毒的危險,對他的健康狀況極為擔心。
休息了一段時間後,莫瓦桑的健康狀況有了好轉,他繼續進行實驗。剩下唯一的方案是電解氟化氫。他按照弗雷米的辦法,在鉑制的容器中蒸餾氟氫酸鉀,得到了無水氟化氫液體。他用鉑制的U型管作容器,用強耐腐蝕的鉑銥合金作電極,並用氯仿作冷卻劑將無水氟化氫冷卻到-23°C進行電解。在陰極上很快就出現了氫氣泡,但陽極上卻沒有分解出氣體。電解持續近一小時,分解出來的都是氫氣,連一點氟的影子也沒有。莫瓦桑一邊拆卸儀器,一邊苦惱地思索著,也許氟根本就不能以游離狀態存在?當他撥掉U型管陽極一端的塞子時,驚奇地發現塞子上覆蓋著一層白色粉末狀的物質。可不是么,原來塞子被腐蝕了!氟到底還是分解出來了,不過和玻璃發生了反應。這一發現使莫瓦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他想,如果把裝置上的玻璃零件都換成不能與氟發生反應的材料,那就可以製得單體的氟了。熒石不與氟發生反應,用它來試試吧。於是他用熒石製成試驗用的器皿。莫瓦桑把盛有液體氟化氫的U型鉑管浸入製冷劑中,用熒石制的螺旋帽蓋緊管口,再進行電解。多少年來化學家夢寐以求的理想終於實現了!1886年6月26日,莫瓦桑第一次製得了單質的氟氣!這種氣體遇到硅立即著火,遇到水即生成氧氣和臭氧,與氯化鉀反應置換出氯氣。通過幾次化學反應,莫瓦桑發現氟氣確實具有驚人的活潑性。
由於莫瓦桑不是法國科學院院士,他的論文只能請人代為遞交。法國科學院為了確認這一發現,指定了一個由三人組成的審查委員會,其中包括莫瓦桑的老師弗雷米和有機化學家貝特羅。莫瓦桑以最細心的准備工作來迎接審查。當他的老師等三位化學界的前輩到來時,他的電解裝置竟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故障--沒有一點電流通過,當然也不會有一點氟的蹤影。
三位科學家離開後,莫瓦桑經過幾天的努力,終於找到了這次實驗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將氟化氫精製得太純凈。以往實驗電解的氟化氫中都含有氟化鉀,殘留的氟化鉀使液體可以導電。而這次莫瓦桑仔細將氟化氫蒸餾了又蒸餾,其中不再含氟化鉀,所以不能導電。(我們現在知道,氟化氫屬於共價化合物,它和離子化合物氟化鉀不同,即使液態也不電離、不導電。)查明原因之後,莫瓦桑再次實驗獲得成功,審查委員會終於確認了他的發現。
為了表彰莫瓦桑在制備氟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法國科學院發給他一萬法郎的拉.卡澤獎金。莫瓦桑用這筆錢償還了實驗的費用。四個月後,他被任命為巴黎葯學院的毒物學教授,同時還建造了一座不大的私人實驗室供他進行科學研究。在這里,他繼續改進氟的製法,用銅制的電解容器代替價格昂貴的鉑制容器,進行了規模較大的實驗,每小時能電解出五升氟氣。他進一步制備出許多新的氟化物,如氟代甲烷、氟代乙烷、異丁基氟等。其中四氟化碳的沸點是-15°C,很適合做製冷劑。這是最早的氟里昂。
他將研究成果寫成了《氟及其化合物》一書,這是一本研究氟的制備及其氟化物性質的開山之作。1906年莫瓦桑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關於獲獎成就是這樣寫的:通過電解氟化鉀的無水氟化氫溶液首次離析出單質氟,並對這一元素的性質及與其它元素的反應作了充分的研究。此外還發明了「莫瓦桑電爐」,並用它制備了很多新化合物。
「莫瓦桑電爐」使化學實驗能達到2000°C,從而開辟了高溫化學這一新的領域。不止這些,莫瓦桑在化學實驗的很多領域都有獨到的突破。
諾貝爾獎令世人仰慕,卻不能給莫瓦桑的生命以更多的時間。1907年2月6日,莫瓦桑得了闌尾炎。手術很成功,但他的心臟病卻加劇了。他終於認識到多年以來一直沒有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莫瓦桑不得不承認:「氟奪走了我十年的生命」。1907年2月30日,這位在化學實驗科學上閃爍著光芒的化學家永遠地隕落了。
㈢ 科學家研究游隼發明了什麼,作文。
科學家小故事牛頓從事科學研究時非常專心,時常忘卻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給牛頓做飯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雞蛋放在桌子上說:「先生!我出去買東西,請您自己煮個雞蛋吃吧,水已經在燒了!」正在聚精會神地計算的牛頓,頭也不抬地「嗯」了一聲.老保姆回來以後問牛頓煮了雞蛋沒有,牛頓頭也沒抬地說:「煮了!」老太太掀開鍋蓋一看,驚呆了:鍋里居然煮了一塊懷表,雞蛋卻還在原地放著.原來牛頓忙於計算,胡亂把懷表扔到了鍋里.牛頓一人在家中的果園中,由於邊走路邊思考問題,無意間撞到園中的蘋果樹,這時一個蘋果正好砸在牛頓的頭上.牛頓突然從問題中醒悟過來,撿起了蘋果,這時他又陷入一個問題:為什麼蘋果會落到地上,而不是飄上天空.最終牛頓提出一個最簡單的現象產生的舉世定律:萬有引力.富蘭克林7歲時,有一次過節,大人們給了他許多錢.富蘭克林打算用這筆「巨款」去商店買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個男孩很神氣地吹哨子,他當時完全被這個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錢換了那個男孩的哨子.回到家裡,富蘭克林十分得意地吹著哨子滿屋子轉,卻打擾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這筆交易後告訴他,為了這個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價高4倍的錢,並讓他明白,這些多付的錢,是可以買到更好的東西的.波義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於愛爾蘭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個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個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時波義耳並不特別聰明,說話還有點口吃,不大喜歡熱鬧的游戲,但卻十分好學,喜歡靜靜地讀書思考.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學歐洲.在這期間,他閱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書籍,包括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的名著《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本書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後來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就是模仿這本書寫的.金冠之謎赫農王讓金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做好後,國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摻了銀子,但這頂金冠確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到底工匠有沒有搗鬼呢?既想檢驗真假,又不能破壞王冠,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面面相覷.後來,國王將它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邊坐進澡盆里,一邊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連衣服都顧不得穿就直向王宮奔去,一路大聲很著「尤里卡」,「尤里卡」(Fureka,我知道了)原來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後,排出的水量不等於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摻了別的金屬.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於物體所排出液體的重量.後來,該定律就被命名為阿基米德定律.數學王子高斯解難題德國哥廷根大學,一個19歲的青年吃完晚飯,開始做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數學題.正常情況下,他總是在兩個小時內完成這項特殊作業.像往常一樣,前兩道題目在兩個小時內順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題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是要求只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邊形.他沒有在意,埋頭做起來.然而,做著做著,他感到越來越吃力.困難激起了他的鬥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來!天亮時,他終於做出了這道難題.導師看了他的作業後驚呆了.他用顫抖的聲音對青年說:「這真是你自己做出來的?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懸案?阿基米、牛頓都沒有解出來,你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我最近正在研究這道難題,昨天不小心把寫有這個題目的小紙條夾在了給你的題目里.」多年以後,這個青年回憶起這一幕時,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難題,我不可能在一個晚上解決它.」這個青年就是數學王子高斯.諾貝爾故事諾貝爾小時候身體非常瘦弱.十歲時,隨母親前往俄國的貝德爾堡,與父親團聚,並開始接受家庭教師的指導.十七歲時,到美國留學,兩年之後回國,進入父親的公司從事研究工作.諾貝爾受了父親的影響,對研究炸葯很有興趣,後來因為製造炸葯和開發油田,賺了很多錢.但是,他看見自己發明的炸葯用於戰爭,感到十分痛心,故畢生努力呼籲世人把火葯用於和平.諾貝爾用他的巨額財產成立基金,每年發獎金給世界上對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文學、和平事業有傑出貢獻的人.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金,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極大的榮譽呢!實驗室里霧騰騰,諾貝爾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來找他,說:「諾貝爾,我正在整理我們家族的家譜,你是名聞世界的人物,沒有你的自傳怎麼行呢?你寫份自傳吧.」「哥哥,不用吧.」「那怎麼行呢?」諾貝爾的哥哥勸說道,「弟弟,你寫自傳並不是為你自己,而是為我們家族呀!你寫吧.我們家族的家譜里有你的自傳,就會增添光彩的!」諾貝爾還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復勸說,最後,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誤你的時間嗎?如果那樣,你就說說,我來記錄、整理吧.」「我實難從命.」諾貝爾態度謙遜,但語氣堅定地說,「我不能寫自傳,在宇宙漩渦中有恆河沙粒那麼多的星球,而無足輕重的我們,有甚麼值得寫的喲!」原來如此!他認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為人類該做的一點點事而己,為甚麼要拿對人類的一點點貢獻去換取榮譽呢.因此,他始終不答應.諾貝爾的哥哥只好嘆息著走了.諾貝爾又埋頭做起實驗來.諾貝爾的遺囑,是他理想的精華,心血的結晶.雖然他身擁巨富,卻不願把財產分配給親友們.他認為:大宗財產是阻滯人類才能的禍害,凡擁有財富的人,只應給子女留下必須的教育費用,如果留下過多的錢財,那是獎勵懈惰,使他們不能發展自己的才幹.因此,他不顧親友們的反對,決定用自己的全部財產,設立諾貝爾獎金,獎勵當代的世界精英.莫瓦桑發明人造金剛石的故事金剛石作為一種稀有的貴重物品,自古以來就是財富的重要象徵.在大自然中,金剛石以極少的礦藏量深埋在地底下.偏偏是這種少得出奇的金剛石具有世界萬物中獨一無二的特性: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種礦石.金剛石的這一特性,使它具有廣泛的社會用途:有人將它鑲嵌在金光閃閃的戒指、耳環等首飾中,以象徵堅貞不渝的愛情;有人把它製成鋒利無比的金剛鑽,用來切割鋼鐵、玻璃等等.可是,儲量如此稀缺的金剛石,遠遠滿足不了社會對它的巨大需求.渴望擁有金剛石的人往往會天真地想,要是有一天金剛石能成為大量存在的物品,那該多好!1893年,法國科學院宣布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法國化學家莫瓦桑尷地研製出了人造金剛石!片刻間,這一爆炸性的特大喜訊傳遍全法國,傳遍全世界.人們轟動了,法國轟動了,世界轟動了!莫瓦桑一下成為新聞媒介的焦點,成為人們心目中巨額財富的生產者,在法國,甚至有人稱他為「世界富翁」.早在發明人造金剛石之前,莫瓦桑已經是法國一位頗負盛名的化學家了.1886年,莫瓦桑首先製取了單質氟.6年後.他又發明了高溫電爐.不過,莫瓦桑並沒有被鮮花和榮譽絆住前進的步伐,在科學的道路上,他仍舊一如既往地孜孜進取.有一次,莫瓦桑准備進行一項化學實驗,需要用一種鑲有金剛石的特殊器具.這種器具非常昂貴,因此實驗室里的助手們倍加愛護.早上,莫瓦桑來到實驗室,做好實驗前的准備工作.這時,各項儀器都准備好了,讐找不到那鑲有金剛石的昂貴器具.奇怪,怎麼會突然不見了呢?助手突然驚叫起來:「啊?門好像被撬過了!莫非有小偷光顧?」莫瓦桑仔細一看,可不是,門鎖很明顯被人撬開過.進實驗室前,誰也沒有留意到.這么說,小偷看上那昂貴的金剛石了.這樁意外使莫瓦桑萌生了一個念頭:「天然金剛石如此稀少而昂貴,如果能人工製造金剛石,該有多好!」可這談何容易!作為化學家,莫瓦桑心裡最清楚:「點石成金」這不過是美好的神話.要想製造金剛石首先要弄清楚金剛石的主要萬分並了解它是怎樣形成的.翻閱了許多資料這後,莫瓦桑了解到,金剛石的主要萬分是碳.至於它是如何形成的,在這方面研究的成果很少,只有德布雷曾提出金剛石是在高溫高壓下形成的.緊接著莫瓦桑想到,要人工製造金剛石,得有可供加工的原材料.選什麼材料才合適呢?還從未有人作過這方面的嘗試,看來,一切要靠自己摸索了.有一回,有機化學家和礦物學家查理·弗里德爾在法國科學院作了一個關於隕石研究的報告,莫瓦桑也參加了.在報告中,查理·弗里德爾說:「隕石實際上是大鐵塊,它裡面含有極先是的金剛石晶體.」聽到這兒,莫瓦桑猛地想到:石墨礦中也常混有極微量的金剛石晶體,那麼,在隕石和石墨礦的形成過程中,是否可以產生金剛石晶體呢?想到這里,莫瓦桑頭腦中出現了製取人造金剛石的設想.他對助手們說:「金剛石的主要萬分是碳.隕石里含有向量金剛石,而隕石的主要萬分是鐵.我們的實驗計劃是:把程序倒過去,把鐵熔化,加進碳,使碳處在跔的高溫高壓狀態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剛石.」歷史上第一次人工製取金剛石的實驗開始了.沒有先例,沒有經驗,更沒有別人的指點,一切都像在黑暗中探路一樣.第一次失敗了,認真總結經驗,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第二次再來……經過無數次的反復探索,莫瓦桑的實驗室里終於爆發出一陣激動的歡呼聲,大家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成功了!從此,人造金剛石誕生了,並日益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它那堅不可摧的威力.
㈣ 雷吉斯·德佈雷的社會活動
父親是巴黎有名的律師,母親是二戰中的抵抗運動成員。德布雷於1960年十分出色地成功通過了法國高等師范學校的入學考試:他以入學考試狀元的身份進入學校,然後於 1965年獲得哲學教師資格,同時稱為共產主義學生聯盟中的積極分子。他於同年到了古巴,在玻利維亞追隨切.格瓦拉。
他於1967年4月20日被捕,然後被政府勢力拷問,他有可能(無法考證)提供了關鍵信息,其中包括證實了切.格瓦拉在玻利維亞。德布雷跟CIA之間的一份協議有可能被(某些人的觀點)發現了(用消息換取停止拷打,並保證寬大處理)。他被關押了4年。出獄後遇到了前智利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和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在於阿蘭德會面之後,他寫了一本書「關於智利形勢與阿蘭德的會談」,以及一個會談視頻:「阿蘭德的闡述」(其中一段視頻被放到了德布雷德官方網站上)。他於1973年回到法國。
1981至1985年間,他受命於法國總統協助處理國際事務。他參與對納粹分子克樓茲.巴爾比的綁架,此人當時在玻利維亞作劊子手,後以反人類罪在法國被判刑。德布雷後被任命為南太平洋委員會的總書記,緊接著又稱為法國政府委員會申訴長,之後被閑置。他於1992年辭職。
1991年,他負責法國在塞爾維亞舉行的世界博覽會的展出。之後他於1993年在巴黎第一大學遞交了他的博士論文:「Vie et mort de l'image. Une histoire regard en Occident「。隨即他開始研究媒體和傳播,並於1996年創辦期刊「Cahiers de médiologie」。
1998年,他是國際哲學院的教學計劃負責人,並同時擔任法國高等信息科學和圖書館科學學校的主席。2002年,他開始領導創辦歐洲宗教科學院(脫離於巴黎的高等實用研究院),他為主席。
2005年,他創辦期刊Médium, transmettre pour innover,並稱為歐洲宗教科學院的榮譽主席。
德佈雷的思想:
雷吉斯.德布雷對社會群體中的宗教和信仰問題極為感興趣。他最初的假設很簡單:如果沒有超驗性就沒有社會(也就是因為這個他才始終沒有擺脫他身上的天主教印記)。同時一個世俗的政府也有其道德上的責任,並不是說我們是無神論者我們就沒有神聖的價值觀。對他來說,超驗性是社會凝聚力所必需的。蘇聯有列寧,美國有喬治.華盛頓,有眾多國父和憲法。法國當年也有共和國的神秘英雄,比如丹東。
根據德佈雷的觀點,一個群體只有在具有超驗性作為參考的情況下才能被定義(不管這個參考是領土的,空論的還是傳奇的),人們的信仰總是投給這個超驗性參考。他認為有必要通過一個外部的不完備實體來定義一個群體,他把這個實體稱為「集體神聖」,這個集體神聖就是這個群體自認為最能夠代表他們的東西。就是這種信仰保證了群體成員間的相互信任,因此保證了社會秩序。
德布雷斷言這個「神聖」決定於信息傳遞的技術,他把這種學問的研究稱為「媒介學」。這個新領域研究的是信息傳遞的載體,根據德佈雷,這些載體改變了習俗,改變了權力之間的關系和知識之間的關系。德布雷尤其對一下三個例子感興趣:
-第一個被他稱為「典」,也就是第一本裝訂的基督教聖經,聖經方便了唯一的上帝的傳播。這個基督教的發明能夠改變社會秩序。
-第二個革命,也就是第二個「神聖」的革命就是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知識的廣泛傳播導致了學校,共和國和政教分離的出現。
-第三個偉大的技術就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在這個巨大的網上,沒有國界,沒有政府。它會導致什麼樣的「神聖」出現呢?
媒介學是德布雷後期的主要工作。一個抽象的觀點如何成為一個物質力量?觀念的力量是什麼?一個唯一的,總體的和全宇宙的上帝這種觀念如何能獲得如此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又如何被宗教儀式所表現?一個完全抽象的上帝化身到一個人身上這種觀念如何顛覆了羅馬帝國社會?為什麼人們一點一點的都開始歸依這種信仰?德布雷通過研究傳遞手段來關注這些問題。對他來說,信使決定信息。他的論證如下:」在定居的游牧民族中,依附於一種分享技術(典)的字母文字的發明是唯一上帝出現的條件。「沒有這個,唯一上帝的這種觀念就不可能,而猶太人的上帝就會是一個死了的上帝。通過文字和對超驗性上帝觀念的分享,運輸就實現了。德布雷又建設了一個媒介域的概念,也就是運輸技術參與進了信仰的改變,即社會秩序的改變。
在啟蒙時代,人們認為已經能夠消滅宗教了,但是德布雷告訴我們:人們沒有能夠消滅信仰。他說:法國的危機就完全是共和國的象徵性的危機,原因就是缺少「神聖」。對德布雷來說,法國最後一位具有共和國象徵意義的人物就是弗朗索瓦.密特朗。美國就成功躲避了這種」神聖危機「,原因是在美國有公民責任感和愛國主義,即便是它們為」壞的動機「而服務的。美元的外觀就是一個例子:」In God We Trust「。是愛國主義的象徵性賦予了美國力量。歐洲處在危機中,因為沒有象徵力量。德布雷試圖將歌德爾不完備定理運用到社會秩序中來證明他的理論。他使用這些數學結果受到了一些學者的強烈批評,如Alan Sokal和Jean Bricmont,他們認為使用這些數學結果沒有根據。
德布雷認為:當象徵性意義耗盡的時候,宗教的權力就會回歸。象徵性力量越非物質化(宗教),象徵性的秩序就越強,象徵性的力量就越被歷史化(人物)。沒有信仰的人類就會成為動物了。如何讓一種非宗教的「神聖」存在又使它同時具有象徵性呢?
㈤ 化學家的貢獻都有什麼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諾貝爾阿爾弗雷德·伯納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瑞典籍化學家、工程師,是硝化甘油炸葯的發明人。他在自己的最後一份遺囑中用其巨額財產創建了諾貝爾獎。人造元素鍩(Nobelium )就是以諾貝爾命名的.
目錄 [隱藏]
1 背景生平
2 發明炸葯
3 諾貝爾獎
4 參考引證
5 外部鏈接
[編輯]
背景生平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出生在斯德哥爾摩,是艾馬紐爾·諾貝爾的第三個兒子,但很小的時候就合家遷往聖彼德堡,他父親在那裡從事魚雷的研製工作。1859年,排行第二的魯維·艾馬紐爾(1831-1888)接管了這份產業,並成功地將之發揚光大。而阿爾弗雷德則在經歷了家族事業破產之後,隨同父親回到瑞典,並致力於爆炸物質的研究,尤其是硝化甘油的安全生產和使用。在諾貝爾的家族工廠里,發生過數次爆炸,其中的一次殺死了阿爾弗雷德的弟弟艾米爾和其他幾名工人。
鮮為人知的是諾貝爾同時也是一位劇作家,但是一直到他垂危的時候,他唯一的一部劇作才得以付印。可惜的是,他的作品被認為是「誹謗滋事、褻瀆神明」,一迨諾貝爾過世就幾乎全都被銷毀了,只有區區三份得以倖存。一直到2003年,首部倖存版才在瑞典出版。除了世界語外,這部戲劇還沒有被翻譯成它語言,包括英語。
[編輯]
發明炸葯
諾貝爾發現,只要把硝化甘油和硅藻土之類的惰性吸收劑混合在一起,加工起來就方便安全多了,1867年,諾貝爾把這種混合配方注冊專利,並命名為dynamite(炸葯)。
[編輯]
諾貝爾獎
由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捐贈的遺產創建,自1901年起每年頒獎。 諾貝爾在遺囑中還寫道:「把獎金分為5份:一、獎給在物理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二、獎給在化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或新改進的人;三、獎給在生理學和醫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的人;四、獎給在文學方面表現出了理想主義的傾向並有最優秀作品的人;五、獎給為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廢除使用武力與貢獻的人。」為此,諾貝爾分設了5個獎。1969年,諾貝爾新設了第6個獎——諾貝爾經濟學獎。
包括以下幾個獎項:
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和平獎
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在其遺囑中所提及的頒獎機構是: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皇家卡羅林外科醫學研究院(生理學或醫學獎)和瑞典文學院(文學獎),以及位於奧斯陸的、由挪威議會任命的諾貝爾獎評定委員會(和平獎),瑞典科學院還監督經濟學的頒獎事宜。為實行遺囑的條款而設立的諾貝爾基金會,是基金的合法所有人和實際的管理者,並為頒獎機構的聯合管理機構,但不參與獎的審議或決定,其審議完全由上述4個機構負責。每項獎包括一枚金質獎章、一張獎狀和一筆獎金;獎金數字視基金會的收入而定。經濟學獎的授予方式和貨幣價值與此相同。
評選獲獎人的工作是在頒獎的上一年的初秋開始的,先由發獎單位給那些有能力按照諾貝爾獎章程提出候選人的機構發出請柬。評選的基礎是專業能力和國際名望;自己提名者無入選資格。候選人的提名必須在決定獎項那一年的2月1日前以書面通知有關的委員會。
從每年2月1日起,6個諾貝爾獎評定委員會--每個委員會負責一個獎項--根據提名開始評選工作。必要時委員會可邀請任何國家的有關專家參與評選,在9-10月初這段時間內,委員會將推薦書提交有關頒獎機構;只是在少有的情況下,才把問題擱置起來,頒獎單位必須在11月15日以前作出最後決定。委員會的推薦,通常是要遵循的。但不是一成不變的。各個階段的評議和表決都是秘密進行的。獎只發給個人,但和平獎例外,也可以授予機構。候選人只能在生前被提名,但正式評出的獎,卻可在死後授予,如D-哈馬舍爾德的1961年和平獎和E-A- 卡爾弗爾特的1931年文學獎。獎一經評定,即不能因有反對意見而予以推翻。對於某一候選人的官方支持,無論是外交上的或政治上的,均與評獎無關,因為該頒獎機構是與國家無關的。
一筆獎金,或者完全發給一個人,或者最多在兩種成果之間平分,或者由兩個或更多人(實際上從未多於三人)聯合分享,有時一筆獎金要保留到下一年度頒發;如果下一年仍不頒發獎金,則退回基金會,當出現獎金既不頒發,也不保留的情況時,也要退回基金會。這樣,在同一學術領域內,一年中能有兩筆獎金,即上年留下來的獎金和本年的獎金。如果在規定日期以前獲獎者拒受或未能領取獎金時,則獎金退回基金會。曾有過拒受獎金及政府禁止本國人領取諾貝爾獎的情況,然而獲獎人仍被列入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中,註明「拒受獎金」字樣,不接受獎的動機可能互不相同,但真正的理由大都是外界的壓力;例如,希特勒於 1937年頒布的法令,禁止德國人領取諾貝爾獎,因為他認為1935年頒發給C-奧西埃茨基的和平獎是一種侮辱。不論何種原因過期不領,己拒受者在說明其情況並提出申請時,可領取諾貝爾金質獎章和獎狀,但不能領取獎金,該獎金己退回基金會。
如果沒有人能符合諾貝爾遺囑中所要求的那些條件或世界局勢有礙於收集評選資料時(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則將獎保留或停止頒獎。該獎對所有的人開放,不論其國籍、種族、宗教信仰或意識形態如何。同一獲獎者可以多次獲獎而不受限制。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以及經濟學的頒獎儀式在斯德哥爾摩舉行,而和平獎的頒獎儀式則在奧斯陸舉行,時間為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獲獎者通常親自去受獎。
支配獎項的總則已載於諾貝爾的遺囑中。l900年,由遺囑執行人、頒獎單位的代表及諾貝爾家族共同就解釋和執行遺囑的補充規定達成協議,並由瑞典國王在樞密會議上予以批准。這些規章大體上保持不變,僅在實際應用上有些修改;評議經濟學獎的基礎是科學的,即數學的或統計學的,而不是政治的或社會的。最早兩名經濟學獎獲得者經濟學家弗里希和丁伯根,因他們在計量經濟學方面的工作,即利用數學式進行的經濟活動分析而被授予該獎。
科學獎和醫學獎已證明很少引起爭論;而文學獎與和平獎,則因其本身性質特殊,最易導致意見分歧。和平獎常常保留。
[編輯]
參考引證
[編輯]
外部鏈接
諾貝爾電子博物館 諾貝爾介紹 (英文)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9%98%BF%E5%B0%94%E5%BC%97%E9%9B%B7%E5%BE%B7%C2%B7%E8%AF%BA%E8%B4%9D%E5%B0%94"
頁面分類: 1833年出生 | 1896年逝世 | 瑞典化學家 | 發明家
亨利·莫瓦桑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亨利·莫瓦桑亨利·莫瓦桑(法文:Henri Moissan,1852年9月28日—1907年2月20日),法國無機化學家,因首次通過電解法制備單質氟而獲得1906年諾貝爾化學獎。莫瓦桑長期從事無機化學的研究,首次制備了氟和硼的單質;深入研究氟化物和金屬氫化物的性質;開創了人工製造金剛石的方法;他還設計了電爐,將實驗室化學反應的溫度成功地提高到2000攝氏度。莫瓦桑長期擔任巴黎葯學院和巴黎大學科學學院教授,先後獲得法國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德國化學會等機構頒發的多項獎金。1907年莫瓦桑死於心臟病,臨終前他承認,氟奪走了他十年的生命。
目錄 [隱藏]
1 求學經歷
2 制備氟單質
3 其他研究
4 榮譽
5 外部鏈接
[編輯]
求學經歷
莫瓦桑生於一個鐵路職工家庭,家境貧寒,甚至難以供給他讀書,直到莫瓦桑12歲時才開始入讀小學。莫瓦桑讀書時非常勤奮,成績很好,對化學很有興趣,但由於家境扃困,中學尚未畢業便不得不輟學以謀生計。20歲時莫瓦桑進入一家葯店做學徒工,在葯店的工作使他獲得了很多學習化學知識的機會。1872年,法國自然博物館館長化學家弗雷米招聘助理實驗員,莫瓦桑前往應聘,成功地進入了弗雷米的實驗室工作。1874年,莫瓦桑通過了法國中學會考,獲得了中學畢業的學歷,同年他轉投巴黎葯學院台赫倫教授的實驗室。1877年莫瓦桑獲得理學學士學位。獲得學士學位後,莫瓦桑繼續在巴黎葯學院從事研究工作,其研究課題是自然鐵,他經過實驗驗證了自然鐵是高度分散的金屬鐵,否定了此前德國化學家提出的自然鐵是氧化亞鐵的理論,由於莫瓦桑在這一領域的出色工作,1879年莫瓦桑被任命為巴黎葯學院實驗室主任,不久後獲得巴黎大學授予的博士學位。
[編輯]
制備氟單質
制備單質氟是莫瓦桑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正是這項出色的工作使他獲得了190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制備單質氟是化學史上最困難的工作之一,1810年,法國化學家安培第一次提出氟這種元素的存在。在此後的76年中,戴維、諾克斯兄弟、魯耶特、戈爾以及莫瓦桑的導師弗雷米等著名化學家先後進行過制備單質氟的嘗試,均以失敗而告終,一些人甚至因此而中毒死亡。
莫瓦桑首先嘗試用氟化磷與氧氣反應制備氟氣單質,但是實驗得到的是氟氧化磷。隨後莫瓦桑開始尋找低溫條件下處於液態的氟化合物,以進行低溫電解實驗制備氟氣。他首先嘗試了氟化砷,氟化砷室溫下是一種液體,為了提高電導率,莫瓦桑向氟化砷中加入了氟化鉀,但是反應過程中沉積在陰極的單質砷阻礙了電流的傳導。莫瓦桑本人則因為長期接觸氟化砷而中毒,不得不暫時中止了實驗。
經過一段時間休養之後,莫瓦桑的健康狀況有所好轉,他隨即重新開始制備氟的實驗。這一次他選擇液化的氟化氫作為電解液,在螢石質地的反應容器中用鉑銥合金的電極進行電解,並且終於獲得成功。
1886年6月28日莫瓦桑在巴黎葯學院的導師德布雷致信法國科學院,介紹了莫瓦桑的實驗。不久法國科學院組織了一個審查委員會,對莫瓦桑的實驗進行審查。然而在第一次審查中,莫瓦桑的電解裝置沒有電流通過,也沒有制備出氟氣。莫瓦桑檢查實驗之後發現由於使用的氟化氫純度過高,電導率很低,導致實驗失敗。數日後莫瓦桑在液態氟化氫中加入一定量的氟化鉀重新實驗,這一次實驗成功並獲得審查委員會的承認。為了獎勵莫瓦桑,法國科學院發給他一萬法郎的拉·卡澤獎金。四個月後,莫瓦桑被任命為巴黎葯學院毒物學教授,並建立了一間私人實驗室。兩年後莫瓦桑獲評為法國醫學科學院院士,三年後獲評為法國科學院院士。
[編輯]
其他研究
除了運用電解法制備出氟氣,莫瓦桑還進行很多研究。莫瓦桑研究了純化氟氣的方法,他用液態空氣冷凝法去除氟氣中的氟化氫。莫瓦桑還深入研究了高純度氟氣的化學性質,他首次指出乾燥而純凈的氟氣並非像此前人們想像的那麼活潑,它甚至能夠短時間的存貯於玻璃器皿中。
莫瓦桑研究了氟的化合物,他先後合成了氟與鉑、銥、鹼土金屬等的無機氟化合物;制備了氟代烴,並測定了這種化合物的性質;制備了六氟化硫並測定了其性質。由莫瓦桑首先制備的氟代烴是現在應用最廣的製冷劑氟利昂的前身,而六氟化硫的化學性質非常穩定,在高溫下亦不會分解,是應用非常廣泛的氣體絕緣材料。莫瓦桑對氟的研究最終發表於《氟及其化合物》(Le fluor et ses composes)一書中。從1890年代起,莫瓦桑開始研究單質硼的制備,他在氫氣氣氛下用金屬鎂還原三氧二硼獲得高純度的單質硼。
在制備單質硼的同時,莫瓦桑還從事人造金剛石的研究。他試圖建立一種模擬天然金剛石形成的條件,將石墨和無定形碳轉化為金剛石。莫瓦桑以鐵為介質模擬必須的環境,他用石墨坩鍋將金屬鐵加熱熔融,在此過程中鐵被碳飽和,隨即迅速將熔融的鐵液倒入水中冷卻,由於含碳的鐵在凝固過程中會發生膨脹,鐵塊的內部壓強會迅速上升,從而模擬出一種高溫高壓的環境,待鐵完全固化,用酸將金屬融蝕便獲得黑色的人造金剛石。用這種方法製造的金剛石粒度很小,不能作為寶石,但是可以用於工業用途。
莫瓦桑還長期從事金屬氫化物的研究,他用氫氣與多種金屬反應制備了氫化鈣、氫化鈉、氫化鉀、氫化銣等多種化合物並深入研究了其性質。莫瓦桑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是具有開創性的。
莫瓦桑的另一項傑出貢獻是發明了電爐。電爐又稱作莫氏爐,其原理是利用電極間的弧光放電獲得高溫,這種電爐使得化學反應的溫度提升到2000℃從而開創了高溫化學這一新的研究領域。
[編輯]
榮譽
由於莫瓦桑在諸多領域的傑出貢獻,他一生獲得了很多榮譽。他曾經獲得英國皇家學會的戴維獎、法國科學院的拉·卡澤獎、德國化學會頒發的霍夫曼獎。1906年莫瓦桑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莫瓦桑病逝後,其獨子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的遺產由巴黎葯學院設立了兩個獎學金,以莫瓦桑夫婦的名字分別命名為莫瓦桑化學獎和路更葯學獎。
[編輯]
外部鏈接
1907年諾貝爾化學獎主頁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4%BA%A8%E5%88%A9%C2%B7%E8%8E%AB%E7%93%A6%E6%A1%91"
頁面分類: 1852年出生 | 1907年逝世 | 法國化學家 |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㈥ 科學家發明的故事
莫瓦桑發明人造金剛石的故事
金剛石作為一種稀有的貴重物品,自古以來就是財富的重要象徵。
在大自然中,金剛石以極少的礦藏量深埋在地底下。偏偏是這種少得出奇的金剛石具有世界萬物中獨一無二的特性: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種礦石。金剛石的這一特性,使它具有廣泛的社會用途:有人將它鑲嵌在金光閃閃的戒指、耳環等首飾中,以象徵堅貞不渝的愛情;有人把它製成鋒利無比的金剛鑽,用來切割鋼鐵、玻璃等等。
可是,儲量如此稀缺的金剛石,遠遠滿足不了社會對它的巨大需求。渴望擁有金剛石的人往往會天真地想,要是有一天金剛石能成為大量存在的物品,那該多好!
1893年,法國科學院宣布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法國化學家莫瓦桑尷地研製出了人造金剛石!
片刻間,這一爆炸性的特大喜訊傳遍全法國,傳遍全世界。人們轟動了,法國轟動了,世界轟動了!莫瓦桑一下成為新聞媒介的焦點,成為人們心目中巨額財富的生產者,在法國,甚至有人稱他為「世界富翁」。
早在發明人造金剛石之前,莫瓦桑已經是法國一位頗負盛名的化學家了。1886年,莫瓦桑首先製取了單質氟。6年後。他又發明了高溫電爐。不過,莫瓦桑並沒有被鮮花和榮譽絆住前進的步伐,在科學的道路上,他仍舊一如既往地孜孜進取。
有一次,莫瓦桑准備進行一項化學實驗,需要用一種鑲有金剛石的特殊器具。這種器具非常昂貴,因此實驗室里的助手們倍加愛護。
早上,莫瓦桑來到實驗室,做好實驗前的准備工作。這時,各項儀器都准備好了,讐找不到那鑲有金剛石的昂貴器具。奇怪,怎麼會突然不見了呢?
助手突然驚叫起來:「啊?門好像被撬過了!莫非有小偷光顧?」
莫瓦桑仔細一看,可不是,門鎖很明顯被人撬開過。進實驗室前,誰也沒有留意到。這么說,小偷看上那昂貴的金剛石了。
這樁意外使莫瓦桑萌生了一個念頭:「天然金剛石如此稀少而昂貴,如果能人工製造金剛石,該有多好!」
可這談何容易!作為化學家,莫瓦桑心裡最清楚:「點石成金」這不過是美好的神話。要想製造金剛石首先要弄清楚金剛石的主要萬分並了解它是怎樣形成的。
翻閱了許多資料這後,莫瓦桑了解到,金剛石的主要萬分是碳。至於它是如何形成的,在這方面研究的成果很少,只有德布雷曾提出金剛石是在高溫高壓下形成的。
緊接著莫瓦桑想到,要人工製造金剛石,得有可供加工的原材料。選什麼材料才合適呢?還從未有人作過這方面的嘗試,看來,一切要靠自己摸索了。
有一回,有機化學家和礦物學家查理·弗里德爾在法國科學院作了一個關於隕石研究的報告,莫瓦桑也參加了。
在報告中,查理·弗里德爾說:「隕石實際上是大鐵塊,它裡面含有極先是的金剛石晶體。」
聽到這兒,莫瓦桑猛地想到:石墨礦中也常混有極微量的金剛石晶體,那麼,在隕石和石墨礦的形成過程中,是否可以產生金剛石晶體呢?
想到這里,莫瓦桑頭腦中出現了製取人造金剛石的設想。他對助手們說:「金剛石的主要萬分是碳。隕石里含有向量金剛石,而隕石的主要萬分是鐵。我們的實驗計劃是:把程序倒過去,把鐵熔化,加進碳,使碳處在跔的高溫高壓狀態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剛石。」
歷史上第一次人工製取金剛石的實驗開始了。沒有先例,沒有經驗,更沒有別人的指點,一切都像在黑暗中探路一樣。第一次失敗了,認真總結經驗,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第二次再來……經過無數次的反復探索,莫瓦桑的實驗室里終於爆發出一陣激動的歡呼聲,大家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成功了!
從此,人造金剛石誕生了,並日益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它那堅不可摧的威力。
㈦ 你知道下幾位科學家會發明什麼科技出來呢要寫100字的作文。
科學家小故事
牛頓從事科學研究時非常專心,時常忘卻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給牛頓做飯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雞蛋放在桌子上說:「先生!我出去買東西,請您自己煮個雞蛋吃吧,水已經在燒了!」
正在聚精會神地計算的牛頓,頭也不抬地「嗯」了一聲.老保姆回來以後問牛頓煮了雞蛋沒有,牛頓頭也沒抬地說:「煮了!」老太太掀開鍋蓋一看,驚呆了:鍋里居然煮了一塊懷表,雞蛋卻還在原地放著.原來牛頓忙於計算,胡亂把懷表扔到了鍋里.
牛頓一人在家中的果園中,由於邊走路邊思考問題,無意間撞到園中的蘋果樹,這時一個蘋果正好砸在牛頓的頭上.牛頓突然從問題中醒悟過來,撿起了蘋果,這時他又陷入一個問題:為什麼蘋果會落到地上,而不是飄上天空.最終牛頓提出一個最簡單的現象產生的舉世定律:萬有引力.
富蘭克林7歲時,有一次過節,大人們給了他許多錢.富蘭克林打算用這筆「巨款」去商店買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個男孩很神氣地吹哨子,他當時完全被這個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錢換了那個男孩的哨子.回到家裡,富蘭克林十分得意地吹著哨子滿屋子轉,卻打擾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這筆交易後告訴他,為了這個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價高4倍的錢,並讓他明白,這些多付的錢,是可以買到更多更好的東西的.
波義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於愛爾蘭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個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個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時波義耳並不特別聰明,說話還有點口吃,不大喜歡熱鬧的游戲,但卻十分好學,喜歡靜靜地讀書思考.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學歐洲.在這期間,他閱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書籍,包括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的名著《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本書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後來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就是模仿這本書寫的.
金冠之謎
赫農王讓金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做好後,國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摻了銀子,但這頂金冠確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到底工匠有沒有搗鬼呢?既想檢驗真假,又不能破壞王冠,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面面相覷.後來,國王將它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邊坐進澡盆里,一邊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連衣服都顧不得穿就直向王宮奔去,一路大聲很著「尤里卡」, 「尤里卡」(Fureka,我知道了)原來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後,排出的水量不等於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摻了別的金屬.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於物體所排出液體的重量.後來,該定律就被命名為阿基米德定律.
數學王子高斯解難題
德國哥廷根大學,一個19歲的青年吃完晚飯,開始做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數學題.正常情況下,他總是在兩個小時內完成這項特殊作業.像往常一樣,前兩道題目在兩個小時內順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題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是要求只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邊形.他沒有在意,埋頭做起來.然而,做著做著,他感到越來越吃力.困難激起了他的鬥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來!天亮時,他終於做出了這道難題.導師看了他的作業後驚呆了.他用顫抖的聲音對青年說:「這真是你自己做出來的?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懸案?阿基米、牛頓都沒有解出來,你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我最近正在研究這道難題,昨天不小心把寫有這個題目的小紙條夾在了給你的題目里.」 多年以後,這個青年回憶起這一幕時,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難題,我不可能在一個晚上解決它.」這個青年就是數學王子高斯.
諾貝爾故事
諾貝爾小時候身體非常瘦弱.十歲時,隨母親前往俄國的貝德爾堡,與父親團聚,並開始接受家庭教師的指導.十七歲時,到美國留學,兩年之後回國,進入父親的公司從事研究工作.
諾貝爾受了父親的影響,對研究炸葯很有興趣,後來因為製造炸葯和開發油田,賺了很多錢.但是,他看見自己發明的炸葯用於戰爭,感到十分痛心,故畢生努力呼籲世人把火葯用於和平.諾貝爾用他的巨額財產成立基金,每年發獎金給世界上對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文學、和平事業有傑出貢獻的人.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金,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極大的榮譽呢!
實驗室里霧騰騰,諾貝爾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來找他,說:「諾貝爾,我正在整理我們家族的家譜,你是名聞世界的人物,沒有你的自傳怎麼行呢?你寫份自傳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麼行呢?」諾貝爾的哥哥勸說道,「弟弟,你寫自傳並不是為你自己,而是為我們家族呀!你寫吧.我們家族的家譜里有你的自傳,就會增添光彩的!」
諾貝爾還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復勸說,最後,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誤你的時間嗎?如果那樣,你就說說,我來記錄、整理吧.」
「我實難從命.」諾貝爾態度謙遜,但語氣堅定地說,「我不能寫自傳,在宇宙漩渦中有恆河沙粒那麼多的星球,而無足輕重的我們,有甚麼值得寫的喲!」
原來如此!他認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為人類該做的一點點事而己,為甚麼要拿對人類的一點點貢獻去換取榮譽呢.因此,他始終不答應.
諾貝爾的哥哥只好嘆息著走了.諾貝爾又埋頭做起實驗來.
諾貝爾的遺囑,是他理想的精華,心血的結晶.雖然他身擁巨富,卻不願把財產分配給親友們.他認為:大宗財產是阻滯人類才能的禍害,凡擁有財富的人,只應給子女留下必須的教育費用,如果留下過多的錢財,那是獎勵懈惰,使他們不能發展自己的才幹.
因此,他不顧親友們的反對,決定用自己的全部財產,設立諾貝爾獎金,獎勵當代的世界精英.
莫瓦桑發明人造金剛石的故事
金剛石作為一種稀有的貴重物品,自古以來就是財富的重要象徵.
在大自然中,金剛石以極少的礦藏量深埋在地底下.偏偏是這種少得出奇的金剛石具有世界萬物中獨一無二的特性: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種礦石.金剛石的這一特性,使它具有廣泛的社會用途:有人將它鑲嵌在金光閃閃的戒指、耳環等首飾中,以象徵堅貞不渝的愛情;有人把它製成鋒利無比的金剛鑽,用來切割鋼鐵、玻璃等等.
可是,儲量如此稀缺的金剛石,遠遠滿足不了社會對它的巨大需求.渴望擁有金剛石的人往往會天真地想,要是有一天金剛石能成為大量存在的物品,那該多好!
1893年,法國科學院宣布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法國化學家莫瓦桑尷地研製出了人造金剛石!
片刻間,這一爆炸性的特大喜訊傳遍全法國,傳遍全世界.人們轟動了,法國轟動了,世界轟動了!莫瓦桑一下成為新聞媒介的焦點,成為人們心目中巨額財富的生產者,在法國,甚至有人稱他為「世界富翁」.
早在發明人造金剛石之前,莫瓦桑已經是法國一位頗負盛名的化學家了.1886年,莫瓦桑首先製取了單質氟.6年後.他又發明了高溫電爐.不過,莫瓦桑並沒有被鮮花和榮譽絆住前進的步伐,在科學的道路上,他仍舊一如既往地孜孜進取.
有一次,莫瓦桑准備進行一項化學實驗,需要用一種鑲有金剛石的特殊器具.這種器具非常昂貴,因此實驗室里的助手們倍加愛護.
早上,莫瓦桑來到實驗室,做好實驗前的准備工作.這時,各項儀器都准備好了,讐找不到那鑲有金剛石的昂貴器具.奇怪,怎麼會突然不見了呢?
助手突然驚叫起來:「啊?門好像被撬過了!莫非有小偷光顧?」
莫瓦桑仔細一看,可不是,門鎖很明顯被人撬開過.進實驗室前,誰也沒有留意到.這么說,小偷看上那昂貴的金剛石了.
這樁意外使莫瓦桑萌生了一個念頭:「天然金剛石如此稀少而昂貴,如果能人工製造金剛石,該有多好!」
可這談何容易!作為化學家,莫瓦桑心裡最清楚:「點石成金」這不過是美好的神話.要想製造金剛石首先要弄清楚金剛石的主要萬分並了解它是怎樣形成的.
翻閱了許多資料這後,莫瓦桑了解到,金剛石的主要萬分是碳.至於它是如何形成的,在這方面研究的成果很少,只有德布雷曾提出金剛石是在高溫高壓下形成的.
緊接著莫瓦桑想到,要人工製造金剛石,得有可供加工的原材料.選什麼材料才合適呢?還從未有人作過這方面的嘗試,看來,一切要靠自己摸索了.
有一回,有機化學家和礦物學家查理·弗里德爾在法國科學院作了一個關於隕石研究的報告,莫瓦桑也參加了.
在報告中,查理·弗里德爾說:「隕石實際上是大鐵塊,它裡面含有極先是的金剛石晶體.」
聽到這兒,莫瓦桑猛地想到:石墨礦中也常混有極微量的金剛石晶體,那麼,在隕石和石墨礦的形成過程中,是否可以產生金剛石晶體呢?
想到這里,莫瓦桑頭腦中出現了製取人造金剛石的設想.他對助手們說:「金剛石的主要萬分是碳.隕石里含有向量金剛石,而隕石的主要萬分是鐵.我們的實驗計劃是:把程序倒過去,把鐵熔化,加進碳,使碳處在跔的高溫高壓狀態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剛石.」
歷史上第一次人工製取金剛石的實驗開始了.沒有先例,沒有經驗,更沒有別人的指點,一切都像在黑暗中探路一樣.第一次失敗了,認真總結經驗,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第二次再來……經過無數次的反復探索,莫瓦桑的實驗室里終於爆發出一陣激動的歡呼聲,大家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成功了!
從此,人造金剛石誕生了,並日益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它那堅不可摧的威力.
㈧ 對莫瓦桑水的人造金剛石有所啟發的兩位科學家是誰研究成果是什麼
是德布雷和查德 費里德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