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這項研究成果極大的啟發了

這項研究成果極大的啟發了

發布時間:2021-12-05 00:20:43

❶ 化學史上哪一項研究成果對人類進步影響最大

海爾蒙(光合作用的發現)一個結論 2003 此結論不僅證實了海爾蒙脫關於柳樹生長過程中合成植物體的物質主要來自水的推論,而且把人們對光合作用本質的 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受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土多德的影響,認為植物體是由「土壤汁」構成的,即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物質完全來自土壤.到17世紀上半葉,比利時醫生海爾蒙脫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他把一棵稱過重的柳樹種植在一桶事先稱好重量的土壤中,然後只用雨水澆灌而不供給任何其他物質.5年後,他發現這棵柳樹的重量竟是剛栽種時的33.8倍,而土壤的重量只減少62.2克.因此,他認為構成植物體的物質來自水,而土壤只供給極少量的物質.這個結論首先提出了水參與植物體有機物質合成的觀點,但是沒有考慮到空氣對植物體物質形成所起的作用. 早在1637年,我國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論氣》一文中,已注意到空氣和植物的關系,提出「人所食物皆為氣所化,故復於氣耳」.可惜因受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未能用實驗來證明這一精闢的論斷.直到1727年,英國植物學家斯蒂芬·黑爾斯才提出植物生長時主要以空氣為營養的觀點.而最先用實驗方法證明綠色植物從空氣中吸收養分的是英國著名的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利.他還證明植物能「凈化」因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污濁的空氣,使空氣變好,這就是後來人們才知道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釋放出氧氣的緣故.然而他卻把這種現象歸因於植物緩慢的生長過程,而沒有認識到光在此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由於他的傑出貢獻和實驗完成於1771年,因此,現在把這一年定為發現光合作用的年份. 隨後有人重復普利斯特利的實驗,但卻得出與他相反的結論,認為植物不僅不能把空氣變好,反而會把空氣變壞(這是由於植物同樣有呼吸作用的緣故).這種截然不同的結論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導致了1779年荷蘭的簡·英格豪斯進行一系列實驗,他的實驗證實了普利斯特利的實驗結果,確認植物對污濁的空氣有「解毒」能力,同時指出這種能力不是由於植物生長緩慢所致,而是太陽光照射植物的結果,從而證明綠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把空氣變好.同時他發現植物有很強的釋放氣體的能力(這就是後來人們知道的植物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時放出氧氣的結果),而且這種能力的活性與天氣的晴朗程度尤其與植物受光照的強度成正相關.他還證明植物在暗中不僅不能「凈化」空氣,反而會像動物一樣把好空氣變壞(這是後來知道的在暗中植物呼吸會釋放出二氧化碳的緣故).他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只有葉片和綠色的枝條在陽光下才有改善空氣的作用,而其他所有器官即使在白天也會使空氣變壞.這些實驗結果為後來人們認識植物綠色部分和光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礎. 1782年,瑞士的牧師吉恩·森尼別在化學分析的基礎上,指出植物「凈化」空氣的活性,除與光照密切相關外,還取決於所「固定的空氣」(即後來知道的二氧化碳).但是由於受當時氣體化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對植物在光下和暗中所釋放的氣體究竟分別屬於何種氣體仍然不清楚.直到1785年,在弄清空氣的組成成分後,人們才明確認識到植物的綠色部分在光下釋放出的氣體為氧氣,而植物各器官(包括綠色部分)在呼吸過程釋放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到此時,人們對植物光合作用與氣體間的關系才有較深刻的認識. 關於植物在光下放氧,我們可以用如下的簡單實驗加以證明:剪取生長旺盛的幾枝金魚藻嫩枝(長度約10厘米左右),置於事先盛有清水的大燒杯中,再在藻體上罩一個大漏斗,燒杯中的水面應高於漏斗柄,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同時注入少量0.2%的碳酸氫鉀溶液,目的是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然後在漏斗柄上,套一支事先已用橡皮塞塞緊上端、用石蠟或凡士林密封好並且裝滿水的玻璃管.完成上述工作後,把燒杯置於溫度較高並且光線充足的地方,便可以觀察到有成串氣泡(即金魚藻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時釋放的氧氣)逸入試管中,使試管中的水面下降. 雖然當時人們對光合作用與氣體間的關系有較深刻的認識,但是,對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釋放的氧氣之間的數量關系仍然不清楚.1804年,瑞士學者德·索蘇爾研究了植物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與放出的氧之間的數量關系,結果發現植物製造的有機物和釋放出的氧的總量,遠遠超過它們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由於實驗中只使用植物、空氣和水,別無他物,因此,他斷定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時不僅需要二氧化碳,水也必然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此結論不僅證實了海爾蒙脫關於柳樹生長過程中合成植物體的物質主要來自水的推論,而且把人們對光合作用本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1864年,德國科學家朱利葉斯·薩克斯又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除氧氣外,還有有機物.此時人們對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並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已確信無疑了.因此,最終確定了至今人們還在沿用的光合作用總反應式.然而,當時對於氧氣是從綠色部分的什麼部位釋放出來的尚不清楚.1880年,德國學者恩吉爾曼用具有螺旋形葉綠體的水綿(一種綠藻)作實驗.當他把放有水綿和嗜氧細菌懸浮液的載玻片置於沒有空氣的小室里,然後照光,結果發現嗜氧細菌向被光點照射的葉綠體部位附近集中,這便有力地證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放氧機構是葉綠體. 從上面提供的資料可以看到,從海爾蒙脫到薩克斯和恩吉爾曼,人們對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的葉綠體利用光能作為原動力,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並釋放出氧氣的認識,經歷了兩個多世紀.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對光合作用本質的認識,是通過不斷探索、實驗研究而逐步深化的;同時每一個新的發現都是在繼承和發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獲得的.這些認識和對光合作用總反應式的確定,為近代對光合作用這個極其復雜的反應過程的機理進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❷ 霍爾頓為什麼強調我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恩格斯的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並不是專職自然科學家,但更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對自然科學的天才總結,極大地啟示了後世的自然科學家。偉大的英國生物學家霍爾頓在恩格斯的哲學著作啟發下,用數學方法表達了變異和選擇之間差不多平衡狀態的規律性,他說::「幾年來,我對恩格斯著作的研究在我的意識中促進了一些新的原則的結晶,這些原則就是以家畜選擇相聯系的大量零散材料聯結為基礎地……我不認為不研究恩格斯的著作就得不出這個結果,我只想強調指出,我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恩格斯的思想。」

❸ 學習了科學研究成果展示會,受到的啟發是什麼

我國在科學領域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科技創新,讓未來發展不可思議。

❹ 中國科學家制出了新型的仿生手術縫線,研究此縫線是受什麼啟發的

據說是受到“藕斷絲連”這個詞語的啟發,繼而有開創新型的仿生手術縫線想法;

其實,中國目前的醫療水平對比國外的大型醫療機構來講還是有所差距,不過這個差距已經在慢慢的縮短了,最主要的是我國對於醫療的投入加大以及面向醫療人員的社會保障和福利有所提高,讓更多的醫療人員能夠更投入到科研和醫療當中,為我國的醫療事業獻出自己的力量,相信再過不久,我國的醫療會迎來更多的高光時刻。

❺ 人類在大自然中受到過哪些啟發,有什麼發明創造

這個
有很多啊
比如魯班的鋸子,就是因為被山上的草割傷而受啟發,於是就用鐵做成了草的形狀,這就是最初的鋸子。
1。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3。電魚與伏特電池;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5。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將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
物對人類的啟示
受魚兒在水中游盪,人類學會了游泳,發明了潛艇等。
受鳥兒空中飛翔的啟示,人類發明了飛機。
………………
蝴蝶
五彩的蝴蝶顏色粲然,如重月紋鳳蝶、褐脈金斑蝶等,尤其是螢光翼鳳蝶,其後翊在陽光下時而金黃,時而翠綠,有時還由紫變藍。科學家通過對蝴蝶色彩的研究,為軍事防禦帶來了極大的稗益。在提出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叢中不易被發現的道理,在軍事設施上覆蓋蝴蝶花紋般的偽裝。因此,根據同樣的原理,後來人們還生產出了迷彩服。
蜻蜓
蜻蜓通過翅膀振動可產生不同於周圍大氣的局部不穩定氣流,並利用氣流產生的渦流來使自己上升。蜻蜓能在很小的推力下翱翔,不但可向前飛行,還能向後和左右兩側飛行,其向前飛行速度可達72公里/小時。此外,蜻蜓的飛行行為簡單,僅靠兩對翅膀不停地拍打。科學家據此結構基礎研製成功了直升飛機。飛機在高速飛行時,常會引起劇烈振動,甚至有時會折斷機翼而引起飛機失事。蜻蜓依靠加重的翅膀在高速飛行時安然無恙,於是人們效仿蜻蜓在飛機的兩翼加上了平衡重錘,解決了因高速飛行而引起振動這個令人棘手的問題。
數。
蒼蠅,是細菌的傳播者,誰都討厭它。可是蒼蠅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導航儀」,人們模仿它製成了「振動陀螺儀」。這種儀器目前已經應用在火箭和高速飛機上,實現了自動駕駛。蒼蠅的眼睛是一種「復眼」,由30O0多隻小眼組成,人們模仿它製成了「蠅眼透鏡」。「蠅眼透鏡」是用幾百或者幾千塊小透鏡整齊排列組合而成的,用它作鏡頭可以製成「蠅眼照相機」,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張相同的相片。這種照相機已經用於印刷製版和大量復制電子計算機的微小電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質量。「蠅眼透鏡」是一種新型光學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有著怎樣的奇異本領?它們的種種本領,給了人類哪些啟發?模仿這些本領,人類又可以造出什麼樣的機器?這里要介紹的一門新興科學——仿生學。
仿生學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術裝置的科學,它是在本世紀中期才出現的一門新的邊緣科學。仿生學研究生物體的結構、功能和工作原理,並將這些原理移植於工程技術之中,發明性能優越的儀器、裝置和機器,創造新技術。從仿生學的誕生、發展,到現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它的研究成果已經非常可觀。仿生學的問世開辟了獨特的技術發展道路,也就是向生物界索取藍圖的道路,它大大開闊了人們的眼界,顯示了極強的生命力。

❻ 介紹5項以上國際一流大學計算機學科/學院的近期研究成果, 敘述這些研究成果對你有什麼啟示

話說這不是前幾周的計導作業么、、、怎麼還有人在做

❼ 對於莫瓦桑這項研究成果有所啟發的是那兩位科學家,他們的研究成果是什麼

亨利·莫瓦桑,1852年9月28日出生於巴黎的一個鐵路職員家庭。因家境貧困,莫瓦桑中學未畢業就到巴黎的一家葯房當學徒,在實際中獲得了一些化學知識和技藝。他懷著強烈的求知慾,常去旁聽一些著名科學家的講演。1872年他在法國自然博物館館長、工藝學院教授弗雷米的實驗室學習化學。1874年到巴黎葯學院的實驗室工作,1877年25歲時才獲得理學士學位。
1872年莫瓦桑成為弗雷米教授的學生,開始了真正的化學實驗研究工作。但他一開始是研究生理化學的。當時幾乎所有的化學家都在研究有機化學。法國化學家杜馬在1876年發表感想說:「我國的化學研究領域大部分為有機化學所佔領,太缺少無機化學的研究了。」就
在這時,莫瓦桑轉而研究無機化學。
年輕的莫瓦桑知道製取單質氟這個課題難倒了許多化學家,可是莫瓦桑對氟的研究卻非常感興趣,不但沒有氣餒,反而下定決心要攻克這個難關。由於工作的變化,這項研究沒有及時進行,直到十年後才得以集中精力開展研究。
莫瓦桑先花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查閱科學文獻,研究了幾乎全部有關氟的著作。他認為已知的方法都不能把氟單獨分離出來,只有戴維設想的方法還沒有試驗過。戴維曾預言:磷和氧的親合力極強,如果能製得氟化磷,再使氟化磷和氧作用,則可能生成氧化磷和氟。由於當時戴維還沒有辦法製得氟化磷,因而設想的實驗沒有實現。於是莫瓦桑用氟化鉛與磷化銅反應,得到了氣體的三氟化磷。他把三氟化磷和氧的混合物通過電火花,雖然也發生了爆炸反應,但得到的並非單質的氟,而是氟氧化磷。
莫瓦桑又進行了一連串的實驗,都沒有達到目的。經過長時間的探索,他終於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他的實驗都是在高溫下進行的,這正是實驗失敗的症結所在。因為氟是非常活潑的,隨著溫度的升高,它的活潑性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即使在反應過程中它能夠以游離的狀態分離出來,它也會立刻和任何一種物質相化合。顯然,反應應該在室溫下進行,當然,能在冷卻的條件下進行那就更好一些。他還想起他的老師弗雷米說過的話:電解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他想如果用某種液體的氟化物,例如用氟化砷來進行電解,那麼怎樣呢?這種想法顯然是大有希望的。莫瓦桑制備了劇毒的氟化砷,但隨即遇到了新的困難--氟化砷不導電。在這種情況下,他只好往氟化砷里加入少量的氟化鉀。這種混合物的導電性很好,可是在電解幾分鍾後,電流又停止了。原來陰極表面覆蓋了一層電解出的砷。
莫瓦桑疲倦極了,十分艱難地支撐著。他關掉了聯通電解裝置的電源,隨即倒在沙發椅上,心臟病劇烈發作,呼吸感到困難,面色發黃,眼睛周圍出現了黑圈。莫瓦桑想到,這是砷在起作用,恐怕只好放棄這個方案了。出現這樣的現象不是一次,他曾因中毒而中斷了四次實驗。莫瓦桑的愛妻萊昂妮看到他漫無節制地給自己增加工作,而且又經常冒著中毒的危險,對他的健康狀況極為擔心。
休息了一段時間後,莫瓦桑的健康狀況有了好轉,他繼續進行實驗。剩下唯一的方案是電解氟化氫。他按照弗雷米的辦法,在鉑制的容器中蒸餾氟氫酸鉀,得到了無水氟化氫液體。他用鉑制的U型管作容器,用強耐腐蝕的鉑銥合金作電極,並用氯仿作冷卻劑將無水氟化氫冷卻到-23°C進行電解。在陰極上很快就出現了氫氣泡,但陽極上卻沒有分解出氣體。電解持續近一小時,分解出來的都是氫氣,連一點氟的影子也沒有。莫瓦桑一邊拆卸儀器,一邊苦惱地思索著,也許氟根本就不能以游離狀態存在?當他撥掉U型管陽極一端的塞子時,驚奇地發現塞子上覆蓋著一層白色粉末狀的物質。可不是么,原來塞子被腐蝕了!氟到底還是分解出來了,不過和玻璃發生了反應。這一發現使莫瓦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他想,如果把裝置上的玻璃零件都換成不能與氟發生反應的材料,那就可以製得單體的氟了。熒石不與氟發生反應,用它來試試吧。於是他用熒石製成試驗用的器皿。莫瓦桑把盛有液體氟化氫的U型鉑管浸入製冷劑中,用熒石制的螺旋帽蓋緊管口,再進行電解。多少年來化學家夢寐以求的理想終於實現了!1886年6月26日,莫瓦桑第一次製得了單質的氟氣!這種氣體遇到硅立即著火,遇到水即生成氧氣和臭氧,與氯化鉀反應置換出氯氣。通過幾次化學反應,莫瓦桑發現氟氣確實具有驚人的活潑性。
由於莫瓦桑不是法國科學院院士,他的論文只能請人代為遞交。法國科學院為了確認這一發現,指定了一個由三人組成的審查委員會,其中包括莫瓦桑的老師弗雷米和有機化學家貝特羅。莫瓦桑以最細心的准備工作來迎接審查。當他的老師等三位化學界的前輩到來時,他的電解裝置竟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故障--沒有一點電流通過,當然也不會有一點氟的蹤影。
三位科學家離開後,莫瓦桑經過幾天的努力,終於找到了這次實驗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將氟化氫精製得太純凈。以往實驗電解的氟化氫中都含有氟化鉀,殘留的氟化鉀使液體可以導電。而這次莫瓦桑仔細將氟化氫蒸餾了又蒸餾,其中不再含氟化鉀,所以不能導電。(我們現在知道,氟化氫屬於共價化合物,它和離子化合物氟化鉀不同,即使液態也不電離、不導電。)查明原因之後,莫瓦桑再次實驗獲得成功,審查委員會終於確認了他的發現。
為了表彰莫瓦桑在制備氟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法國科學院發給他一萬法郎的拉.卡澤獎金。莫瓦桑用這筆錢償還了實驗的費用。四個月後,他被任命為巴黎葯學院的毒物學教授,同時還建造了一座不大的私人實驗室供他進行科學研究。在這里,他繼續改進氟的製法,用銅制的電解容器代替價格昂貴的鉑制容器,進行了規模較大的實驗,每小時能電解出五升氟氣。他進一步制備出許多新的氟化物,如氟代甲烷、氟代乙烷、異丁基氟等。其中四氟化碳的沸點是-15°C,很適合做製冷劑。這是最早的氟里昂。
他將研究成果寫成了《氟及其化合物》一書,這是一本研究氟的制備及其氟化物性質的開山之作。1906年莫瓦桑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關於獲獎成就是這樣寫的:通過電解氟化鉀的無水氟化氫溶液首次離析出單質氟,並對這一元素的性質及與其它元素的反應作了充分的研究。此外還發明了「莫瓦桑電爐」,並用它制備了很多新化合物。
「莫瓦桑電爐」使化學實驗能達到2000°C,從而開辟了高溫化學這一新的領域。不止這些,莫瓦桑在化學實驗的很多領域都有獨到的突破。
諾貝爾獎令世人仰慕,卻不能給莫瓦桑的生命以更多的時間。1907年2月6日,莫瓦桑得了闌尾炎。手術很成功,但他的心臟病卻加劇了。他終於認識到多年以來一直沒有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莫瓦桑不得不承認:「氟奪走了我十年的生命」。1907年2月30日,這位在化學實驗科學上閃爍著光芒的化學家永遠地隕落了。

❽ 英語翻譯 這項研究成果將極大地有利於沙漠地區的農業發展.(benefit)

您好,翻譯如下: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desert area will benefit greatly from this research finding.

首發回答,希望我的回答幫得到您,來自【網路懂你】團隊內,滿意的話煩請採納~容O(∩_∩)O~

❾ 美國的這一研究結果給我們什麼認識論啟示

這份調查的結論不可信,因為男女比例相差過大,已經超過5%了。
再有隻分析了飲食和生活習慣,參考不全面

❿ 課題研究對你的工作有什麼啟示你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永遠都是末知數吃飽乾乾飽睡睡飽吹牛皮

閱讀全文

與這項研究成果極大的啟發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