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訪美成果南海

訪美成果南海

發布時間:2021-12-05 00:02:23

Ⅰ 莫洛夫訪美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這樣,西方盟國第一次就開辟第二戰場問題作出了比較明確的承諾。盡管美英兩國政府尚有某種內保留條件,但當時蘇容聯對此承諾的評價是積極和樂觀的。莫洛托夫在6月18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會上說:英美的聲明「對於蘇聯各族人民具有偉大的重要性。因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就一定會使我們這一戰場上的希特勒軍隊發生不可克服的困難」。

莫洛托夫訪美的另一成果,是在他離開之後,由蘇聯駐美大使李維諾夫與美國國務卿赫爾於6月及正日簽訂的蘇美關於進行反侵略戰爭中實行互助諸原則的協定。協定規定了雙方在戰爭中相互援助的范圍、程序和條件,進一步明確了雙方互助的責任和義務。這一協定,加上美英兩國在1942年2月23日簽訂的同樣內容的協定以及1941年7月12日的英蘇協定和剛剛簽署的英蘇條約,使三大國之間又增添了一條加強它們團結與合作的法律紐帶。

Ⅱ 中方代表團下周訪美有什麼任務

美國當地時間5月7日,白宮發言人桑德斯(Sarah Sanders)表示,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將於下周訪美,與美國經貿官員繼續就經貿問題進行磋商。

桑德斯並表示,雙方會致力於達成認為對各方都有利的結果。桑德斯沒有進一步透露有關此次會談安排的細節。

這是中美上周北京會談之後的最新進展。美方代表團此次返回美國向總統特朗普匯報後,特朗普罕見地沒有在推特上發言,白宮也未對匯報內容發布任何聲明,而是直接宣布雙方將異地再談,令人關注。截至目前,中方對此還沒有正式回應。分析人士認為,在某種意義上,美方主動釋放繼續磋商的信號,正是北京會談的成果之一。此前關於北京會談「不歡而散」的報道和分析並不準確,存在誤讀。而美方從漫天要價回到現實談判空間,將成為下一步磋商走向的關鍵。

他並指出,認清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產生的根源就可以知道,解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問題其實很簡單:美國應根據國內需求調整產業結構,多生產本國人民需要的產品以減少進口;同時,放開對中國等國家的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擴大出口。不理智地強迫別的國家與自己打貿易戰,並非解決貿易逆差問題的有效途徑。

異地再談有助於尋找共識

據悉,在上周末的談判中,美方還對中方提出了降低進口關稅、減少對高科技行業的補貼的訴求,且要求中方撤回在世貿組織(WTO)方面的申訴,並要求中方不採取針對美國農民和農產品的措施。

美方的上述訴求被廣泛認為是過於異想天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中國區負責人、現任康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普拉薩德(EswarPrasad)指出,美方這種強硬的做法使得在設想如何能達成談判解決方面更難了一點。

普拉薩德表示,中方願意進行談判,擴大開放市場並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 「但是中方顯然沒有心情在關稅和其他貿易制裁的威脅之下,去迎合美方希望中方投降的這種期望。」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庫吉斯(Louis Kuijs)則指出,此次貿易爭端的根本問題在於美國希望阻止中國在價值鏈上自我提升,並向發達經濟體轉型, 但「中國不可能改變自身戰略。」

據了解,在上周的在閉門會晤中,中方也向美方提出了框架清單,包括美國停止根據1973年《貿易法》的301條款進行的知識產權侵犯調查;取消對出口中國的高科技產品的限制;在對中國企業做安全評估時,美國必須給予中國和其他投資國相同的待遇,並停止實施新的投資限制;允許中國公司參與美國的電子支付和保險市場等。

北京會談結束,球已經回到了美方一邊。美方快速宣布中方訪美計劃,是美方從漫天要價的誤區走出,回到現實磋商談判的第一步,異地再談為中美尋求共識打開了新的窗口。

以上內容來自:人民日報

Ⅲ 教皇方濟各訪美有何玄機

教皇 權會逐漸的取代美國,在經濟和政治號令世界。天主教就是嚴重變質的教會。。。

Ⅳ 求1943年中國所取得外交成就。

宋美齡1942-1943年訪美:中國對美關系史上一次精彩的外交宣傳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捲入二戰。與此同時,中國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對德國、義大利宣戰。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1942年1月1日,有26個國家簽字的《聯合國家共同宣言》發表,這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不久,盟軍成立了包括中國、印度支那、泰國等在內的中國戰區,由蔣介石擔任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但是,美、英主張「先歐後亞」的戰略,對中國戰場並未足夠重視。已經過五年半的抗戰的中國損失慘重,國民政府的經濟狀況惡化。特別是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唯一通道滇緬公路被切斷後,中國的抗戰更加困難。美國對中國的援助遠遠不能滿足中國戰場的需要。 不僅如此,盟軍的多次首腦高級會議均將中國領導人蔣介石排除在外,中國也未能參加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和軍火分配委員會。蔣介石對盟國忽視中國戰場的態度十分不滿,與美國派駐中國的軍事代表史迪威矛盾重重。
為了緩和中美之間的矛盾,羅斯福總統派上次總統選舉中的失敗者——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威爾基訪華。在威爾基的提議下,蔣介石於1942年11月派宋美齡出訪美國,希望美國能夠進一步重視亞洲戰場,加強對中國抗日的援助。宋美齡的這次美國之行,時間長達7個月,足跡遍及美國諸多大城市,接觸范圍包括美國政界人士、社會名流、新聞媒體、普通公眾等等。她在各地宣傳中國的抗日業績,呼籲美國加強對華援助。她成功地引導美國朝野重視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推動美國政府加強對華援助。宋美齡以其地位、美貌、智慧和才華在美國掀起了一股「宋美齡旋風」。宋美齡的這次訪美在中國對美外交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的外交活動不但影響了美國領導人,而且成功地引導了美國的民意,堪稱各國對美外交之典範。
一、宋美齡1942-1943訪美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1、 在宋美齡的美國之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幾個美國人。
宋美齡1942-1943年訪美的提議者、訪美行程的主要制定者分別是美國人威爾基和盧斯。沒有威爾基的提議,宋美齡的1942-1943訪美難以成行;沒有盧斯的精心安排,宋美齡的訪美不會引發「宋美齡旋風」;而美國總統和夫人對宋美齡的高規格接待,使得宋美齡訪美從一開始就頗為引人注目。威爾基、盧斯和羅斯福總統或是基於宗教信仰,或是基於政策主張,或是基於實際利益,都主張美國政府更加重視亞洲戰場,並加強對中國的援助。他們是能夠直接影響政府決策或引導公眾輿論的重要人物,均在宋美齡訪美之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美國之行的倡議者——威爾基
1942年秋天,威爾基以總統私人代表的身份訪問了中國。與蔣介石夫婦進行了一系列會談之後,威爾基向他們建議,在美國的政治制度下,要轉變政府目前的對華政策,必須設法影響並且引導美國的公眾輿論。與英國相比較,中國在美國的宣傳顯得相形見絀,因此,美國朝野不知道中國抗戰的艱難、犧牲的巨大,更不了解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以及獲得的援助太少等現狀。 他竭力主張宋美齡訪美,「我是多麼堅決地相信,讓我的同胞了解亞洲的問題和亞洲人民的觀點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從這個地區派出一個有智慧、有口才和有道義力量的人來進行幫助……」。他認為宋美齡必將成為「十全十美的大使」。
威爾基的極力倡導最終說服了蔣介石夫婦。不僅如此,威爾基回國後向美國公眾報告了他的中國之行。當威爾基先生於1942年10月26日晚上通過美國所有的電台向美國人民廣播他的報告時,聽眾之多是任何一個不擔任公職的公民前所未有的。《紐約先驅論壇報》在翌日的報道表達了全美國的情緒,該報說:「 威爾基先生宣傳的是一個崇高的真理,既牽涉到美國在世界上的責任,也牽涉到美國在國內的責任。」
威爾基的報告引發了美國公眾對中國抗戰的關注,為宋美齡訪問美國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美國之行的高參——盧斯
盧斯是宋美齡訪美能夠大獲成功的一個關鍵人物。宋美齡在美國的活動計劃大都「是那位編劇大師盧斯制定的」。 盧斯的父親是十九世紀後期來華的老傳教士,他本人在中國度過了童年,因而對中國懷有特殊的感情。更重要的是,盧斯是20世紀美國新聞界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創辦了《時代》、《生活》等著名刊物,成立了當時美國最大的雜志出版公司——《時代》公司。 盧斯是共和黨的重要人物,他主張美國實行「亞洲第一」的政策。盧斯多次訪華,並且與宋氏家族建立了密切聯系,「 宋氏家族使出版商、《時代》雜志公司的盧斯佩服得五體投地。盧斯在他自己辦的雜志上擴大了他們的名聲……」。 在20世紀40年代,《時代》周刊對中國抗戰的報道是非常廣泛和深入的。許多美國人正是通過《時代》周刊了解了抗戰中的中國,了解到宋美齡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國女性。因此,當宋美齡在美國各地巡迴演講時,公眾要去一睹其風采。
在宋美齡巡遊演講期間,盧斯利用個人影響在各大城市發動各界名流加入到歡迎宋美齡的活動之中,精心安排宋美齡與當地的政界人士、社會名流、新聞媒體和公眾進行接觸。盧斯利用自己控制的輿論工具,採用多種方式為宋美齡做宣傳。不僅如此,盧斯還直接參與對華捐贈的工作:他幫助過去的傳教士加賽德把八個援華慈善機構合並成為對華救濟聯合會,說服拉門德、保羅•霍夫曼、威爾基、塞爾茲尼克和其他一些知名人士同他一起擔任對華救濟聯合會理事會的理事。盧斯本人捐獻了六萬美元,他還親自向所有《時代》雜志的訂閱者發出捐款的呼籲。
總統和第一夫人
美國總統和第一夫人對宋美齡進行了高規格的接待。他們先後邀請宋美齡在白宮和私人住處海德公園小住,並分別陪同宋美齡出席國會演說和新聞發布會,這在美國接待外賓史上是破例的事情。宋美齡到達美國的第二天,羅斯福的夫人埃利諾就到醫院探望,並把宋美齡視為子女般親切款待。宋美齡展示了與美國總統和夫人的親密的私人關系,這擴大了宋美齡訪美的影響力,使得她的美國之行異常引人注目。
2、 游說美國國會議員。
美國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行政分支的決策要獲得國會的通過。如果宋美齡能夠說服美國國會議員,那麼她的求援行動就成功了一半。
宋美齡是第一個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的中國人,她的演說在美國朝野引起相當大的反響。她演說的主題是強調中美兩國人民的歷史友誼,控訴日軍在中國的暴行,歌頌中國人民的抗日業績,闡述正義戰爭必勝,呼籲美國朝野對中國抗戰予以更有力的支援,以求世界和平。宋美齡雖為求援,但她不卑不亢,慷慨激昂,充滿正氣,深深打動了國會內外的聽眾。「我中國人民根據五年又半之經驗,確信光明正大之甘冒失敗,較諸卑鄙可恥之接受失敗,更為明智。」 這句話在今天聽來依然令人鼓舞。
羅斯福夫人稱贊宋美齡的演說「不僅盛極一時,抑且舉世無雙」,「當我看到蔣夫人身著中國服裝,沿著階梯走向講台,被四周站立的人群包圍時,我不得不為她的成就而感到榮幸之至。當她演講時,她儼然是一位鬥士!」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勃羅姆說:「蔣夫人演講時態度之優雅,揭示世界局勢之透徹,運用英語之流利靈巧,不但使每一聽眾能了解其意義,且能與其抱取同一見解,蒞美外賓之影響美國民眾者,從無若蔣夫人之甚!」議員凡登堡被宋美齡的演說感動得流下眼淚,並說:「蔣夫人在參議院之即席演講,為本人列席國會17年以來最佳之演講詞,預料國會必能實際援華,不徒以空言塞責。」
她的演說通過美國的四大廣播網現場直播,各大報紙全文刊出,在美國公眾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美國朝野人士紛紛寫信向宋美齡致敬或邀請宋美齡去觀光、演講,每天收到信函多達三四千封。美國各界報刊雜志紛紛發表社論和評論,多達3000餘篇。
3、多次召開記者招待會,利用新聞媒體造勢。
在美國,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新聞媒體被稱為「第四種權力」。美國的大部分媒體都是商業機構,擁有較大的獨立性。媒體多少具有傾向性的報道能夠影響公眾的態度,進而對政府決策施加壓力。
宋美齡非常重視借美國的「無冕之王」為自己造勢。在國會演講的第二天,宋美齡與羅斯福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聯合舉行記者招待會,美國各報記者出席人數達173人,人數之多,實屬空前。宋美齡每到一地,盧斯都安排她與新聞記者會談或者召開記者招待會,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巡遊演講所產生的宣傳效果。
宋美齡在白宮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的表現可以與她在國會的演說相媲美,她的個人才能和對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在眾多記者面前發揮得淋漓盡致。
記者:輿論上對於援助中國,確無二致,但曾微聞有人說中國並未充分利用人力作戰,夫人對此有何見解?
宋:吾人不能徒手作戰,有若干配備,即用若幹人力,吾人毫無空軍掩護,便以抗戰4年,所謂中國未充分利用人力一說,完全不值一駁。
記者:在華美國空軍對於中國軍民之影響如何?
宋:戰事初期時,吾人只有飛機數百架,後隨戰事緊張與持久而逐漸喪失。…迨貴志願空軍來華,屢創日機,造成輝煌之戰績,…中國現所需要者為軍火,其要點在如何可使得到飛機與汽油,貴國總統已經克服了許多困難,余意此一問題,還須請總統解答。
記者:夫人有無具體辦法,使吾人對華援助可以迅速增加?
宋:頃間總統曾謂上帝許君等如何快,君等即如何快,余可補充一句:上帝助自助者。蓋中國戰士以血肉抵抗共同敵人,美國對華之援助,在中國觀之,乃在盡其友情與盟義。」
一位專欄作家對這次記者招待會做了這樣的評價:「總有一天,他們可能讓海倫•海斯來扮演這個角色,但是她決不會比蔣夫人演得好。」
4、 直面美國公眾——巡遊演講於美國各大城市。
美國公民一生要參加的選舉幾乎居於世界各國之首。他們手中的選票不僅能夠決定選舉中哪位候選人能夠當選,還能夠影響這位當選者在任期內的決策。聯邦參議員的某個決定往往受制於家鄉選民,眾議員的決定更是要看他所在選區的選民的臉色行事。因此,美國的公眾輿論雖然不能直接決定政府的決策,卻往往能夠對之產生相當大的制約或促進作用。
宋美齡在美國七個大城市進行巡迴演講,與美國公眾進行面對面的接觸,再一次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陳廷一的《宋氏三姊妹全傳》一書中比較詳盡地列出了宋美齡的行程安排:3月2日晚,紐約,宋美齡出席了在麥迪遜花園舉行的有2萬餘人參加的市民歡迎會;3月22日,宋美齡出席芝加哥市2萬余市民在大運動場舉行的歡迎大會;3月25日,宋美齡出席舊金山市政廳的群眾歡迎大會,並檢閱了群眾遊行隊伍;…4月4日,宋美齡參加了洛杉磯市民在好萊塢廣場舉行的盛大歡迎會。這是宋美齡訪美以來聽眾最多、最為輝煌、最為熱烈的一次歡迎會,是美國民眾歡迎宋美齡的最高潮。
在這一系列演說中,宋美齡運用廣博的中西文化知識、流利的英語,緊緊圍繞國會演講的主題,引發了美國公眾對中國戰場形勢的普遍關注。不僅如此,所到之處,宋美齡就到當地華僑中發表演講,向他們介紹國內抗戰的主要情況,喚起了廣大華僑的愛國熱情。
顧維均在回憶錄里記載:「他(孔令侃)說蔣夫人行程的主要目的是使美國公眾對遠東戰爭感到關心,從而促使美國採取積極支援中國的政策。蔣夫人預料如果能喚起美國大眾認識遠東戰區的重要性,他們可能受激發而給白宮施加壓力。…孔說新近白宮曾派人到全國各處去收集群眾對總統的反應。這些人回來報告說發現各地的人民,都對政府疏忽太平洋和遠東戰區的政策表示不滿。」
二、宋美齡訪美對中國抗戰的作用。
宋美齡成功地利用了美國的政治制度和決策機制。她以其特殊的身份、出眾的才華游說美國總統和國會議員,縮短了國民政府與美國最高決策層之間的距離。她藉助新聞媒體和巡迴演說使美國人民對中國抗戰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並贏得了他們的同情和尊敬。「宋美齡旋風」使得美國朝野對加強對華援助事宜基本取得一致意見。
宋美齡離開美國回重慶時,羅斯福即致電給蔣介石稱,在與蔣夫人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後,他感到兩國領導人有必要就亞洲的軍事合作及戰後一系列問題作認真商討。 不久,羅斯福極力說服丘吉爾,邀請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到1944年前後,中美兩國在援華飛機數量,空運物質噸位和廢除《排華法案》等問題的交涉上都有重大突破。1943年12月7日,美國正式廢除《排華法案》,1944年上半年,美國援華空軍飛機超過500架,下半年,通過「駝峰」的來華美援物質每月達到46600餘噸。
隨宋美齡回到中國的還有一筆筆或多或少的捐款。波士頓市市長贈給宋美齡一張支票,以救濟中國難童;好萊塢各界向宋美齡捐獻美金6千元;美國榮譽會南加省分會贈獻美金1千元;… 在美國的華僑更是慷慨解囊。如波士頓華僑抗日救援會一次就捐贈法幣30萬元;芝加哥各僑團捐美金6萬8千元,法幣2萬元;舊金山16人組成的募捐團一日捐得法幣23萬元;其餘團體及個人捐美金2萬余元,法幣35萬3千元;… 對華救濟聯合會收到的捐款總額在1942年底就達到了1700萬美元。有些捐款來自象盧斯這樣有才有勢的人物,但也有一些捐款來自美國的小城鎮。
宋美齡訪美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抗戰中的中國軍民。《新華日報》評論,「她為國家為民族贏得了無限的光榮盛譽,使中國六年抗戰,為世界和平和民主而奮斗的光輝戰績,在國際之間更加顯著,國際地位因此高揚,外援因此廣泛地開展,直接有助於中國的抗戰,有助於中國與盟邦的相互了解。這些功績,對抗戰的幫助是不可計量的。」
自日本侵華以來,國民政府一直孜孜不倦地尋求外援以約束日本的行為。「九•一八事件」之後,國民政府寄希望於國聯;日本退出國聯之後,國民政府又寄希望於《九國公約》和《非戰公約》的主要簽字國美國。國民政府試圖依靠國際組織和國際條約來對付挑戰東亞國際秩序的日本。然而,軟弱無力的國聯無法約束日本,美國無力也不願單獨對付日本。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建立以後,中國的抗日戰爭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這為國民政府爭取外援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當時,中國已經堅持抗日達5年半之久,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盟國的援助對中國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宋美齡的訪美使國民政府一直追求的「外交救國」路線達到了成功的頂點。
三、對宋美齡個人作用的評價。
宋美齡長達7個月的訪美活動使她幾乎成為全美家喻戶曉的人物。她被評為時代年度人物,而在過去的75年中,女性只有5次獲得過這份殊榮。西格雷夫說過這樣一段話:蔣宋美齡成了歷史上最著名最有權勢的女人之一。她影響了兩代美國人,美國人多年來一直把她列為世界上最受歡迎最受尊敬的10個婦女之一。她影響了美國領導人做出的決定,並通過這些決定影響全世界整整30年。
西格雷夫對宋美齡的評價難免有誇張之嫌,因為宋美齡訪美之所以能有如此成果,還得益於其他的因素。首先,1943年上半年,中國戰場被美國視為結束對日作戰的最佳陸上基地。而且,羅斯福預計中國在抗日戰爭後能夠成為一個軍事強國,他將中國視為戰後美國在亞洲的合作者。美國政府在當時實行「聯華抗日」的政策。其次,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美國人民剛剛經受了戰爭的創傷。中國人民堅持抗戰長達5年多之久,表現出了頑強不屈的犧牲精神,因而贏得了美國朝野的同情和尊敬。
盡管如此,宋美齡的個人作用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被忽視的。如果把宋美齡訪美比作一場話劇,盧斯集編劇和導演的角色於一身,而宋美齡則是一個最出色的演員。在當時的中國,沒有第二個人能比宋美齡更好地擔負起這個艱巨的使命。她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夫人,較之一般的外交官員有更大的活動能量。以爭取美國飛機援助為例,國民政府的外交部長宋子文長期在美國活動,終不見成效,原因之一是「無法與羅斯福見面」,只得轉請自己的小妹出面在白宮逕與總統交涉,這才獲致具體結果。 她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在美國求學長達10年之久,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產物。「蔣夫人對東方可以代表西方,對西方可以代表東方,吾人能有蔣夫人其人,深信雙方必能入弟兄手足,真誠合作,達到最後勝利」。 她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在由男性主導的政治舞台上游刃有餘。
歷史賦予了宋美齡一次難得的機遇。作為一個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中國人,宋美齡成功地把一個新的中國帶給了西方世界,成為當時中西文化溝通的一座「橋梁」。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呈現給外部世界的是一種可任人宰割的形象。宋美齡以她自己的嶄新的風貌和對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日的大力宣傳,改變了外部世界對中國的陳舊看法。
在中國抗日戰爭相當艱苦的時期,宋美齡成為了中華民族反侵略戰爭的一位特殊的代言人,卓有成效地在美國進行了一次外交宣傳。在一些美國人的幫助下,她巧妙地利用美國的政治制度和決策機制,不僅影響了美國的決策者,而且還成功地引導了美國的公眾輿論。近代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實行「以夷制夷」的弱國外交,苦求生存。宋美齡1942-1943年訪美是中國第一次影響世界強國的內政,在我國對外關系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的一些成功經驗對我國當前的外交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943年1月11日 中英中美簽訂新約廢除在華治外法權
1943年1月11日,重慶國民政府和英國、美國分別簽訂了取消英美兩個國家在華治外法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與換文;同時取消1901年9月7日在北京與中國政府簽訂的議定書(即《辛丑條約》),該議定書及其附件給予英美兩國的一切權利應予終止;將上海及廈門公共租界之行動與管理權交與中國政府,凡關於上述租界給予英美政府之權利應予終止等。
新約的簽訂表明中國國際地位有所提高。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日趨明朗。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軍在東、西方各主要戰場被迫轉入戰略防禦,同盟國則由戰略防禦開始轉入戰略反攻。隨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曙光的出現,戰後世界安排問題逐步被提上同盟國的議事日程。雖然美、英、蘇等國都從各自利益出發來規劃戰後世界的秩序,但有一點它們的認識卻是相同的,即同盟國在戰後應繼續保持合作。在羅斯福看來,這種合作既要通過一個相應的國際組織,又要通過大國之間適當地劃分勢力范圍。為此,羅斯福很想舉行一個美、英、中、蘇4大國首腦會議,與從未謀面的斯大林、蔣介石一起商討有關戰爭和戰後安排的問題。蔣介石非常歡迎羅斯福的提議,但斯大林因蘇聯並未處於對日戰爭狀態,不願參加討論對日作戰的會議,丘吉爾又反對中國過問歐洲事務,這樣羅斯福最後決定,美、英、中3國首腦先舉行會議,討論遠東問題,之後再舉行美、英、蘇3國首腦會議,以討論歐洲及其他有關問題。

1943年10月,美、英、蘇3國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會議,為3國首腦的會晤做准備。會議准備就成立戰後國際組織問題發表一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美國國務卿赫爾認為,除美、英、蘇3國外,還應將中國作為宣言的簽字國。但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對此持冷淡態度,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則認為,既然中國外長沒有參加會議,會議的宣言自然是3國宣言,不能將中國作為宣言的簽字國。赫爾強調:「為了維護聯合國家統一的精神,把中國包括在內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將在戰爭中作出重要貢獻的大國排除在外,則對聯合國家的統一將產生極為有害的心理效應」;而且「我國政府認為,中國在戰爭中已經作為4大國之一出現在世界舞台上,如果在宣言問題上由美、英、蘇3國將其當面摒棄,那就極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區在軍事和政治兩個方面都引起極為不利的反應」。赫爾花了近一個星期的時間來做說服莫洛托夫的工作。美國方面之所以堅持將中國作為原始簽字國,首先是因為其承認和重視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地位和作用,除此之外還同其對戰後世界安排的構想有重要關系。

美國認為,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老牌的殖民主義國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和削弱,社會主義蘇聯的力量與日劇增,將成為戰後同美國爭奪霸權的唯一強勁對手。為了維持戰後美國在中國和遠東的優勢地位並同蘇聯抗衡,進一步削弱英、法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在亞洲的勢力范圍,遏制可能東山再起的日本,美國需要一個穩定的、統一的、對其「友好」的中國。早在1943年3月,羅斯福在接見來訪的英國外交大臣艾登時就指出:未來的國際組織(即後來的聯合國)應有3個機構:其一是所有聯合國家都有代表參加的全體代表大會;其二是由4大國代表組成的執行委員會,這一機構將決定一切重大問題,並擁有和行使聯合國警察的權力;其三則是處於上述兩個機構之間的咨詢委員會。羅斯福還特別強調,在4大國中除美、英、蘇外,還應有中國,「中國既不會侵略,也不會成為帝國主義,而將成為抵消蘇聯有用的平衡力量」。9月,羅斯福在同其摯友、副國務卿韋爾斯的談話中又指出:「遠東問題的關鍵是中國」,戰後「美國的遠東政策應以中美兩國政府密切的工作關系為基礎」。而蔣介石也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不論戰時還是戰後,中國都願意接受美國之領導。既是如此,赫爾的努力也就不難理解了。最後,英國和蘇聯方面同意中國作為原始簽字國。10月27日,蔣介石及國民政府外交部分別致電中國駐蘇大使傅秉常,授予其簽字全權。

10月30日,中、美、英、蘇4國政府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簽署了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宣言向全世界庄嚴宣告:4國將遵照《聯合國家宣言》採取聯合行動,繼續對法西斯軸心國的戰爭,直到其無條件投降。另外,宣言還明確宣布:4國將在盡快可行的日期內,根據一切愛好和平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以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在新的國際組織成立之前,4國將彼此磋商,並在必要時與聯合國家中其他國家磋商,以便代表國際社會採取共同行動。該宣言第一次正式宣告4大國一致贊成戰後成立一個維護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並已粗略地描繪出了未來國際組織的輪廓,從而邁出了創建聯合國的關鍵一步。

4國宣言是繼《聯合國家宣言》後,中國第二次以大國身份與美、英、蘇共同簽署的有關國際事務的重要文件,它使中國的大國地位得以進一步提高。中國參與簽署4國宣言,表明中國對建立新的國際組織已正式承擔義務,同時也就決定了中國將在其中處於特殊的地位。其後,中國一直以4大國之一的身份活躍在國際舞台上,並積極參與新的國際組織的創建工作,為聯合國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Ⅳ 中國海軍為什麼出使訪美

還是想和美國搞好關系,現在中美關系比較緊張,美國入侵中國南海,解放軍不抵抗,一槍不放,如果美國繼續侵略,抵抗美國大兵的就只有我們老百姓了。

Ⅵ 美軍艦艇強闖南海難道中國能容忍嗎

沒有這個金剛鑽,別攬這個瓷器活。別以為奧巴是個軟蛋,老美就是個慫貨。
剛公布防空識別區,人家兩架B-52立刻就飛過來示威。結果怎麼樣?還不是人家想來就來,你充其量也就是伴隨飛行而已。除了乾瞪眼,還是乾瞪眼。這不是自己丟人現眼嘛。
慶豐訪美,奧巴就南海填島和包子一對一談。談崩了。第二天美太平洋艦隊就要要巡航南海。你能怎麼著?
老美要收拾阿薩德,你上趕著給老毛子當碎催搗亂。要收拾普京,你巴巴地跑過給捧場解圍。你都對人家做了不止一回的初一了。還以為你過去撒點錢,買些飛機,就能了了?不是智商有問題,就是自己炒肝包子吃多了,撐糊塗了吧?
想學普沙皇?東施效顰。再說,普和俄羅斯已經被收拾得七葷八素了。現在純碎是破罐子破摔了。別以為把國內那套作風搬到國際場合,和人家耍橫就好使。

Ⅶ 南海中菲對峙最新局勢軍方梁光烈態度怎樣滿意嗎

叫城管打掉他們的船,完了就說是臨時工乾的。

Ⅷ 外國媒體如何看待菲律賓與中國南海對峙

商務服在對菲所有華人華僑下達緊急通知要求注意安全,中方警告菲方已做好一切最壞准備,國防部長梁光烈訪美獲得美軍方中立表態,李副總統訪俄獲得俄支持,溫總統訪歐盟獲得歐盟許。
五艘中國軍艦穿過日本沖繩海域,警告日本別來趟渾水,南海軍艦少將表示隨時做好開展准備,黃岩島一戰,只欠東風。
祖國萬歲!政府萬歲!那些一直說政府無能的人,其實政府不是無能,而是在理智的策劃!
祖國你放心 主戰坦克 中國7500輛 菲律賓41輛 火炮中國25000門 菲律賓309門;潛艇:中國63艘 菲律賓0艘;驅逐艦中國25艘 菲律賓0艘;現役部隊:中國230萬人 菲律賓12萬人;預備役部隊中國800萬人 菲律賓3萬人;多級火箭發射系統中國2600架 菲律賓O架;國防預算中國1008億美元 菲律賓28億美元…目測菲律賓要跪了

Ⅸ 中國外長訪美在南海達成哪些共識

毛個共識,美軍不承認南海識別區,武裝部入侵,共產黨堅持造島造軍艦,實質沒有發生改變

Ⅹ 關於南海撞機事件

中美撞機事件,發生於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國海軍EP-3型偵察機在中國海南島附近海域上空執行偵查任務,中國海軍航空兵派出2架殲-8II戰斗機進行監視和攔截,其中一架僚機在中國海南島東南70海里(110公里)的中國專屬經濟區上空與美軍飛機發生碰撞,中國戰斗機墜毀,飛行員王偉跳傘下落不明,後被中國確認死亡,而美國的軍機則迫降海南島陵水機場2001年1月20日小布希就任美國第54屆總統。他上台後對美國的外交政策作了一定的調整。
在國際方面,小布希上台剛兩個月,美俄之間就爆發了冷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的驅逐對方外交官的大戰。美俄兩國關系日趨緊張。在對華政策方面,小布希放棄了柯林頓時期關於建立美中「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的表述,反而在競選過程中將中美關系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公開表示柯林頓政府對華政策太軟弱,應當增加強硬的成分。中國政府對中美關系非常重視。2001年3月19日,中國政府派錢其琛副總理訪美,旨在溝通信息,增進彼此之間的信任。訪問取得了圓滿成功。美方放棄了「戰略競爭對手」這樣咄咄逼人的提法,布希總統同時還表示「特別渴望到中國訪問」。中美之間的緊張氣氛緩解。

閱讀全文

與訪美成果南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