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科技成果分析趨勢

科技成果分析趨勢

發布時間:2021-12-04 17:05:33

❶ 中西科技成果的對比分別反映了怎樣的歷史階段特徵

中西科技成果比較

問題:(10分)

(1)根據圖示,指出3世紀以來中西方在科技發展史上的不同趨勢。(2分)

(2)根據圖示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不同趨勢產生的原因。(8分)

答案】

(1)不同趨勢:15世紀為轉折點,中國從領先到落後,西方從落後到領先。(寫出轉折點15世紀1分,中西不同趨勢1分)

(2)本題評分要求:能從中國與西方且選擇兩個時期進行全面分析,各得4分,共8分;不能較全面的或僅從一個時期分析,酌情給分或不得分。

參考:中國:15世紀以前,中國國家統一,政局長期穩定;生產力發展,農耕文明發達;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取長補短;教育和科舉的發展;對外開放等。15世紀以後:封建制度日趨腐朽;重農抑商政策;文化專制統治;閉關鎖國。西方:中世紀封建割據、神學束縛等。15世紀以來,民族國家形成、君主專制推行重商主義政策以及新航路的開辟有利於資本主義的興起、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對思想的解放等促進了近代科技的興起。)

【解析】

試題分析:第(1)問,要正確析圖,找出關鍵點:3世紀和15世紀;正確認識曲線圖的趨勢。第(2)問,要結合這一時期中西雙方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解答。

考點:古代中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

❷ 科技的發展趨勢

一、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異常迅猛,學科交叉融合加快,重大創新不斷涌現,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的周期日益縮短。總的來看,當代科學技術發展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徵和趨勢。1.前沿科技領域呈現群體突破的態勢 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信息科技、納米科技、新材料與先進製造技術等為核心的高科技群體,成為當今前沿科技領域的代表,這些領域的進展直接反映了科技發展的新態勢。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人類基因組圖譜已經全部繪制完成,人類「生命天書」得以破解;抗逆、抗病高產作物不斷培育成功;科學家們直接提取人體皮膚細胞製成誘導多功能幹細胞,這項技術除其在幹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的應用價值外,也是人類在揭示生物發育與疾病機制研究方法學上的突破。在信息技術領域,超級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大大提高,2007年6月IBM公司推出的「藍色基因/P」能夠以每秒1千萬億次的運算速度連續運行。英特爾公司成功開發出基於45納米技術的試產樣品晶元「Penryn」,對整個半導體集成電路製造業意義深遠。在納米技術領域,納米發電機已經研製成功,在生物醫學、軍事、無線通信和無線感測方面都將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2007年5月,中美科學家合作,首次制備出具有高表面能的24面體鉑納米晶粒催化劑,在能源、催化、材料、化工等領域具有重大意義和應用價值。在能源和環保科技領域,二氧化碳的捕獲與封存技術受到普遍重視,有望大規模替代石油的第二代生物液體燃料呈現多元化發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正在積極實施,預計2070年前後受控核聚變發電將廣泛造福於人類。2.科學交叉與技術融合不斷催生新的學科和技術領域 納米材料技術、納米電子技術、納米生物技術、納米測量學等都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新興交叉學科,生物材料、生物晶元、納米機器人、信息材料等融合技術也已經向人們展示出其巨大的應用潛力。未來的重大科技創新將更多地出現在學科交叉領域,各類技術之間的相互融合也將更加頻繁,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將會產生新的技術系統變革、重大學科突破以及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及產業革命。3.發展「低碳經濟」成為科技創新的新熱點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凸現,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本特徵的低碳經濟概念開始風行,帶動相關領域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發達國家大力推進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戰略行動,並已經開始從產業政策、能源政策、技術政策及貿易政策等方面做出一系列重大調整。在2007年9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上,歐盟提出必須在2050年之前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一半。美國開展了「氫燃料計劃」、「先進能源計劃」、「未來發電計劃」、「陽光美國計劃」等重要計劃。德國聯邦教研部在2007年6月投資6000萬歐元啟動「有機太陽能光伏電池研發計劃」,其戰略夥伴企業將投入3億歐元進行相關研發。日本經濟產業省在2007年11月公布了《冷卻地球——能源創新技術計劃》框架方案,提出要對有助於大幅消減溫室氣體排放的創新技術給予重點支持。4.民生科技得到快速發展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環境、健康和文化需求的提高,促使各國將科技發展目標與改善人民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歐盟研究開發第七框架計劃中確定的十大優先主題中,直接與提高人民健康和生活質量有關的有三個主題:一是健康,二是食品、農業和生物技術,三是環境。其中健康領域的撥款額為60.5億歐元,僅次於信息通信技術。目前,為滿足人們生活需求而發明的技術已經極大地造福於人類。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學習、交往、娛樂、消費等生活方式,全球上網人數已達7.72億;基因技術和醫葯生物技術正在使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發生革命性的變化;網路游戲、動畫漫畫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同時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5.科技在應對非傳統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近年來發生的「9·11」恐怖襲擊、信息犯罪、能源短缺、環境惡化,及突發性大面積自然災害等一系列非軍事性災難,對世界和平與穩定提出了新挑戰。傳統的國家安全概念已從一般意義上的國防軍事安全上升為更廣泛的「總體安全」。公共安全事件接踵而至,對科技提出了重大戰略需求。美國總統科技政策辦公室2005年4月公布的《科技是國土安全的基礎》報告稱,幾年來,聯邦政府與學術界、企業界以及國立實驗室共同努力,利用最優秀的人才和技術來降低美國的脆弱性,對國土安全方面的科技投入已對現實世界產生了影響。6.加速實施「三深」戰略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戰略選擇 「深空」戰略——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和印度等國都在實施一系列探測月球、火星等天體的深空探測計劃。2007年10月24日,中國「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升空,並完成了航天員出艙行走,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深空探測的長遠目標是在月球和火星上建立有人的前哨站,以便盡可能地了解其資源狀況並加以利用,並作為對太陽系進一步探索的基地。開發月球氦-3作為核聚變反應堆燃料等設想,已引起了世界廣泛的關注。「深海」戰略——在歷時近10年的國際深海大洋鑽探計劃中,科學家用實踐證明了在3000米深的海底發現了生存的生物,它們的存在對現有生物基礎理論提出了新的問題,也為海洋能源的應用提供了更多的預見。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下,兩極地區正在發生重大的地貌變化。用最先進的海洋技術手段,開採油氣礦產資源,獲取深海底地質、地貌、資源基礎數據等工作正在進行。「深藍」戰略(信息安全)——高性能計算機已經從軍事領域進入涉及天文計算、建立大氣模型、基因科學、油氣勘察、智能製造等領域,帶動了空間技術、空氣動力學、大范圍氣象預報及石油地質勘探等產業技術領域的變革。電子標簽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產過程監控、交通運輸、物流控制、國際貿易、安全識別、身份識別及物品防偽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求。二、對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新認識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科技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國家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力量,我們對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在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的突破有潛力帶動新一輪產業革命 自20世紀以來,導致人類經濟和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新興產業,都與科學技術的重要突破緊密相關。量子理論的誕生,促進了集成電路和激光器的發展;相對論及原子核裂變原理的問世,導致核技術的形成,帶動了原子能的應用;DNA雙螺旋結構的闡明,奠定了全新的生物工程技術的基石。每一個原始創新都催生了新的產業方向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以生物技術為例,人類基因組圖譜已經全部繪制完成,隨之而來的是一個以功能基因組為基礎,規模龐大的新健康產業的崛起。目前全球生物技術產業銷售額每5年翻一番,年增長率達25%~30%。有專家預言,生物技術(BT)即將取代信息技術(IT),成為「對全社會最為重要並可能改變未來工業和經濟格局的技術」。從我們國家的情況來看,「十五」初期,我國對生物技術研究發展作出重點部署,獲得了基因工程葯物、疫苗、診斷試劑等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開創了基因生物技術產業,總產值突破4600億元。我國已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自主成功研製轉基因抗蟲棉的國家,轉基因抗蟲棉已佔棉花種植總面積的90%以上。在創新葯物研製方面,我國成功研製了世界上第一種正式上市的基因治療葯物重組腺病毒P53注射液,並率先實現產業化。禽流感、口蹄疫、藍耳病等新型疫苗的研製成功為動物重大疫病防控提供了有效支撐。2.新技術推動產品更新周期縮短,造就新的追趕和超越機會 電話走進50%的美國家庭用了長達60年的時間,而互聯網進入50%的美國家庭只用了5年時間。進入21世紀,隨著技術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前沿技術創新與高端產業發展相互促進,在很多高技術領域,基礎研究與產業化之間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人類基因組、超導、納米等許多成果尚處於實驗室階段時就已經申請了專利,並很快應用在市場上。生物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的突破,將新葯研製到產業化應用的周期從24年縮短到8年。生物晶元技術的出現,可實現對生命體中的基因、蛋白、細胞和組織進行准確、快速和大信息量的分析檢測,大大縮短了新葯研製周期和疾病檢測周期。3.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將顛覆性地替代舊產業,摧毀舊的經濟科技優勢,形成所謂「翻盤效應」 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具有在原理、技術、方法等方面實現重大變革的突破性特徵,能夠廣泛帶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形態重大變革。重大的原始創新往往會摧毀現有產業體系,轉換競爭優勢,孕育新的重大發展機遇,培育出新的產業群與經濟增長點。以數碼相機為例。德國愛克發曾是世界上最早生產彩色膠卷的企業之一,佔有世界彩色膠卷市場約10%的份額。隨著數碼相機生產製造技術的日趨成熟,數碼相機已經開始搶占、蠶食傳統相機的市場。昔日影像巨頭在數碼技術沖擊下,膠卷銷量嚴重下滑,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4.市場價值觀念的變化,產生新的市場需求,造就新的產業市場需求的變化是技術創新活動重要的動力之一,市場的更新和變化引導著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方向。以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為例,改革開放之初,國內還談不上有汽車消費的市場,我們在引進資金、引進技術的同時,也引進了先進的管理,引進了市場的理念,並且為我國汽車產業追趕世界發展的潮流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市場消費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市場細分的特徵十分明顯。當外資企業提供給市場的產品不能滿足需要的時候,就為國內汽車企業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一些立足於自主創新的汽車企業也就應運而生了。當前我國汽車工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隨著高速發展的汽車市場而來的能源緊缺和大氣環境污染。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空氣污染中汽車尾氣的「貢獻量」已經超過了60%。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新一輪競爭中,日本已經成為現今混合動力技術的領頭羊。而賓士、通用等著力於更長遠的燃料電池汽車,近20年來孜孜不倦地投入重金開發,已經進入小批量示範運營。在我國汽車產量即將達到1000萬輛規模的前夕,我國汽車企業應該居安思危,迎頭趕上

❸ 如何認識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趨勢

一、信息技術成為率先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各領域的先導技術,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時代
二、基因技術、蛋白質工程、空間利用、海洋開發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發展將產生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
三、科學技術一體化以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日益交融成為科技發展主流
四、科學技術活動日趨社會化、規模化和全球
五、科技經濟一體化成為技術進步和社會分工發展的必然趨勢
六、科技發展將帶動相當部分國家和地區或先或後地進入知識社會
七、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關系進一步加強
八、科學技術將向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廣泛滲透,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九、高新技術在社會生產力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現代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
十、科學技術發展將帶來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

❹ 中西科技成果比較 問題:(10分)(1)根據圖示,指出3世紀以來中西方在科技發展史上的不同趨勢。(2分)(

(1)不同趨勢:15世紀為轉折點,中國從領先到落後,西方從落後到領先。(寫出轉折點15世紀1分,中西不同趨勢1分)
(2)本題評分要求:能從中國與西方且選擇兩個時期進行全面分析,各得4分,共8分;不能較全面的或僅從一個時期分析,酌情給分或不得分。
參考:中國:15世紀以前,中國國家統一,政局長期穩定;生產力發展,農耕文明發達;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取長補短;教育和科舉的發展;對外開放等。15世紀以後:封建制度日趨腐朽;重農抑商政策;文化專制統治;閉關鎖國。西方:中世紀封建割據、神學束縛等。15世紀以來,民族國家形成、君主專制推行重商主義政策以及新航路的開辟有利於資本主義的興起、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對思想的解放等促進了近代科技的興起。)

❺ 如何認識當代科技發展的總體趨勢

一、科學技術的加速化、集成化與整體化
(一)加速化表現為:科學知識與科技成果在高速倍增; 科學技術的物化周期在縮短;科學技術的物化形態——產品和設備的更新周期在縮短;科技隊伍在急劇增長;科研經費在急劇增長。
(二)學科領域的集成化: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現了把眾多相關學科集中於一個研究領域,形成新的科學技術群的特徵和趨勢,科學研究和科研管理都體現了集成化的特點。
(三)現代科技的整體化: 現代科技的發展呈現出既分化又綜合、以綜合為主的新的特徵和趨勢。主要體現在:各類新興學科不斷涌現; 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工程科學的相互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相互滲透;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相互交叉滲透,導致眾多跨學科領域的誕生。

二、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的一體化
從現代科技同外界環境的聯系來看,它已成為整個社會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出社會化的發展趨勢。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研究規模日益擴大;科學技術的研究對象日益復雜;科學技術同社會經濟的聯系日益密切;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日益顯著。

三、科技革命成為當代世界的一個基本特徵,並最突出地表現為信息化、生態化、全球化三大趨向。
當代科技革命是以信息科技革命為先導,以新材料科技為基礎,以新能源科技為動力,以海洋科技為內拓,以空間科技為外延,以生命科技為跨世紀戰略重點的一場全方位、多層次的偉大革命。
在這場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人類進入了工業化社會的高級發展階段——信息化時代。信息化以知識為內涵,又成為知識創新、知識傳播和知識的創造性多樣化應用的基礎。當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推動了社會經濟結構的重大變革。

四、科技創新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涌現
科技創新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涌現,促進了科技創新的國家化與全球化。促使科技創新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基本戰略選擇。面對21世紀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空前活躍、飛速發展的態勢,世界許多國家紛紛調整科技戰略和發展政策,把提升科技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作為推動21世紀國家發展的首要目標,不斷完善和加強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

五、以自主創新為主要特徵的科技競爭日趨激烈
當今世界是激烈競爭的時代,政治競爭、軍事競爭、經濟競爭、科技競爭、人才競爭等充斥全球。但從發展趨勢來看,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的主題,經濟競爭逐漸成為世界競爭的核心內容,而其實質則是科技競爭,並突出表現為以自主創新為主要特徵的科技競爭日趨激烈。
原始創新成為科技競爭的制高點,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
從整體趨勢來看,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競爭呈現五極態勢,即美、日、歐、俄和發展中國家各為一極,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競爭。
但在世界科技競爭的格局中,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科技發展領域尤其是高科技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❻ 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意義表現在哪些方面

科技成果轉化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
1、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是世界競爭發展的需要。在當今世界范圍內,經濟的競爭愈來愈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表現科技成果(特別是高技術成果)轉化數量、質量和轉化速度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程度及其市場佔有率的競爭。
2、科技成果轉化是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關鍵。發展經濟要依靠科技進步,發揮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而只有把作為第一生產力重要體現的科技成果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廣泛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國的經濟增長質量,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根本轉變。
3、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最好形式。新技術的產生並不等於新產業的形成,要使科技成果變成現實的生產力,特別是要形成規模效益,就需要科技工作者與經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制定有力措施,創造有利於成果轉化的環境條件,加快成果轉化的步伐,為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難點、熱點、重點問題作出貢獻。
科技成果轉化不能單單為了轉化而轉化,最終是要面向市場的,這就需要專業的第三方,從中斡旋,提供專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指導。廣東文華氏生物有限公司提供專業提供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囊括科技成果評價申請、評價材料提交、評價材料審核、評價專家遴選、評價報告查詢等服務。

與科技成果分析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