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前人研究成果怎麼寫

前人研究成果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1-12-02 19:56:52

⑴ 前人的研究進展

對洞庭湖第四紀地質的研究,最早見於1933~1949年李四光的第四紀冰川調查,田奇

、王曉青對長沙白沙井礫石層的研究。1949年以後,湖區第四紀地質研究工作逐步開展,如20世紀50年代王曉青、袁在樞對「汨羅組地層」的研究,楊懷仁對湖南省地貌與第四紀地質的探討。60年代洞庭湖資源考察隊創建的白水江組,區調隊、413隊、石油隊、中南礦冶學院在湖區開展的第四紀地質工作,省內第四紀及地貌工作者對前人提出的汨羅組、白沙井組等地層進行了深入討論。70年代進行的1:20萬地質調查及水文地質調查,都較深入地進行了湖區的第四紀地質工作,特別是在進行湖區石油調查工作中施工了大量的鑽孔,比較完整地揭露了湖區第四紀地層,區調隊編寫了湖南省1:50萬地質圖中的第四系說明書,並對第四系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劃分。80年代以來對洞庭湖區的第四紀地質研究更加廣泛深入,湖南省地質研究所編制了湖南省第一張第四紀地質圖,水文一隊陳發禪提出了湖區第四系最老地層「華田組」,413隊周國棋發表了《洞庭湖的由來和發展》文章,省遙感隊出版了《洞庭湖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研究》專著,區調隊建立了湖區第四系地層層序,水文二隊在對洞庭湖的第四紀地質研究更是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如《洞庭湖平原環境地質問題綜合評價》(1990),《洞庭湖盆地第四紀地質研究報告》(張國梁等,1990)。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湖南省地礦局水文二隊就湖區及周邊地區的第四紀地質條件,第四系地層層序劃分做了大量工作,保存有洞庭湖地區500多孔共10多萬米鑽探原始編錄、地層柱狀圖、樣品測試資料,如粘土化學成分、古地磁、孢粉、重礦物、顆粒分析等,完成了湖區第四紀地質研究、環境地質綜合評價的相應研究報告。如《洞庭湖地區地質環境調查及治湖對策研究》(皮建高等,1997);《長江中游洞庭湖水患區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皮建高等,2002)。後者分別按覆蓋區和露頭區建立了地層綜合柱狀圖,基本查明了洞庭湖區泥沙淤積的時空分布特徵,認為洞庭湖的泥沙淤積經歷了九個淤積時段,不同時段淤積速率不同,其中四口形成前為1.84~2.78mm/a,四口形成後至1949年為8.21~9.9mm/a,1949~1995年為24.63~115.8mm/a。與此同時,水利部門及其他科研單位也對洞庭湖的第四紀地質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交了一系列的成果資料,如洞庭湖水利大事記、洞庭湖志、水利志、洞庭湖整治開發規劃、洞庭湖的變遷史、湖區基本資料、堤垸圖集、洞庭湖演變的歷史過程、東洞庭湖近代三角洲形成演變、洞庭湖區構造沉降-淤積系統分析等,上述成果資料均不同程度地研究了洞庭湖的第四紀地質及相關的氣候環境問題。

區內環境地球化學方面的工作主要有20世紀80~90年代由湖南省地礦部門完成的1:20萬區域化探工作。

人類活動遺址中的環境研究或環境考古學研究是從1988年開始的,湖南省文物部門何介均、顧海濱等率先在洞庭湖區開展了涉及孢粉、水稻硅酸體、植物種子、硅藻、古地貌等的環境考古工作,發表了大量環境考古論文、報告。較為有影響的如《洞庭湖區新石器早期文化探索》《距今七千年前的我國新石器遺存研究》《彭頭山遺址孢粉分析》《從城頭山遺址看大溪文化的古環境》《城頭山遺址水稻的綜合研究》等。湖南省在文物普查基礎上,於1996年出版了《中國地圖集》(湖南分冊)。截至1996年,共發現不可移動的文物點共9827處,其中古遺址4350處。尤其是洞庭湖西北部澧陽平原,發現的舊石器晚期—新石器遺址具有數量多、年代連續等特徵,在全國實屬罕見。其年代從舊石器早期一直延續至近現代。通過對該區一系列遺址的考古調查、發掘,在區內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考古學文化序列。悠久的文化、豐富的文獻和系統的考古資料,為人地關系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有關科研單位和院校如復旦大學、省經濟地理所、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南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南京地理研究所、長江水利委員會等先後在洞庭湖研究中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很多寶貴資料。

總之,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中,前人在洞庭湖地區已經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取得了豐富的資料及成果,得出的認識均有一定的科學性。但遺憾的是湖南廣泛分布的第四紀紅土迄今未建立一套研究仔細的標准剖面,區內第四紀環境或地球化學環境演變歷史和規律的研究更為缺乏,地學研究與人文研究結合乏善可陳,難以在研究中體現以人為本、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思想。

⑵ 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怎麼寫

主要講述前人的事跡。

⑶ 英文論文介紹前人的研究成果用什麼寫作時態

一些常見的英文文章語言技巧

a)如何指出當前研究的不足以及有目的地引導出自己的研究的重要性
通常在敘述了前人成果之後,用However來引導不足,比如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little attention...
little work...
little data
little research
or few studies
few investigations...
few researchers...
few attempts...
or no
none of these studies
has (have) been less
done on ...
focused on
attempted to
concted
investigated
studied
(with respect to)
Previous research (studies, records) has (have)
failed to consider
ignored
misinterpreted
neglected to
overestimated, underestimated
misleaded
thus, these previus results are
inconclisive, misleading, unsatisfactory, questionable, controversial..
Uncertainties (discrepancies) still exist ...
這種引導一般提出一種新方法,或者一種新方向。如果研究的方法
以及方向和前人一樣,可以通過下面的方式強調自己工作的作用:
However, data is still scarce
rare
less accurate
there is still dearth of
We need to
aim to
have to
provide more documents
data
records
studies
increase the dataset
Further studies are still necessary...
essential...
為了強調自己研究的重要性,一般還要在However之前介紹自己研究
問題的反方面,另一方面等等
比如:
1)時間問題
如果你研究的問題時間上比較新,你就可以大量提及對時間較老的問題
的研究及重要性,然後說(However),對時間尺度比較新的問題研究不足
2)物性及研究手段問題
如果你要應用一種新手段或者研究方向,你可以提出當前比較流行的方法
以及物質性質,然後說對你所研究的方向和方法,研究甚少。
3)研究區域問題
首先總結相鄰區域或者其它區域的研究,然後強調這一區域研究不足
4)不確定性
雖然前人對這一問題研究很多,但是目前有兩種或者更多種的觀點,
這種uncertanties, ambiguities,值得進一步澄清
5)提出自己的假設來驗證
如果自己的研究完全是新的,沒有前人的工作進行對比,在這種情況下,
你可以自信地說,根據提出的過程,存在這種可能的結果,本文就是要
證實這種結果。
We aim to test the feasibility (reliability) of the ...
It is hoped that the qutestion will be resolved (fall away) with our proposed method (approach).
b) 提出自己的觀點
We aim to
This paper reports on
provides results
extends the method..
focus 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urthermore, Moreover, In addition,, we will also discuss...
c) 圈定自己的研究范圍
前言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告訴讀者包括(reviewer)你的文章主要研究
內容。如果處理不好,reviewer會提出嚴厲的建議,比如你沒有考慮
某種可能性,某種研究手段等等。
為了減少這種爭論,在前言的結尾你就要明確提出本文研究的范圍:
1)時間尺度問題
如果你的問題涉及比較長的時序,你可以明確地提出本文只關心這
一時間范圍的問題。
We preliminarily focus on the older (younger)...
或者有兩種時間尺度的問題 (long-term and short term),你可以說
兩者都重要,但是本文只涉及其中一種
2) 研究區域的問題
和時間問題一樣,明確提出你只關心這一地區
d) 最後的原場
在前言的最後,還可以總結性地提出,這一研究對其它研究的幫助。
或者說,further studies on ... will be summarized in our next
study (or elsewhere)
總之,其目的就是讓讀者把思路集中到你要討論的問題上來。減少
爭論(arguments).
關於詞彙以及常用結構,要經常總結,多讀多模仿才能融會貫通。
以上是常見的語言結構,不算抄襲。

⑷ 前人相關研究成果

前人關於本區古地熱場、煤化作用和煤層生烴作用的研究工作極少,且工作基本上是大區域性的,關於區內的詳細研究成果尚未見報道。盡管如此,前人工作仍是卓有成效的,其中的某些結論或學術觀點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啟示和線索。

張抗(1983)採用斷塊學說的觀點,研究了華北中生代大型沉積盆地的發育特徵,對中生代沉積厚度進行了恢復,發現本區三疊系沉陷中心位於南部的晉城—陽城一帶,沉積厚度達3000餘米,向北逐漸變薄,並認為本區在侏羅系和白堊系發生過沉積。周興熙等(1984)和仇復康(1993)採用TTI方法,孫國凡等(1985)、劉紹龍等(1986)和張抗等(1989)從區域構造和盆地演化角度,分別反演了華北中生界原始沉積厚度,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楊起等(1988)在華北地區煤化作用的研究中,對沁水盆地煤級展布、煤的岩石學和地球化學等特徵進行了分析,測得晉城礦區鳳凰山礦煤系脈體包裹體的平均均一溫度為234~267℃,將晚古生代煤的煤化作用歷史劃分為穩定期深成變質、活化早期區域岩漿熱變質和活化晚期變質三個演化階段,認為本區較高煤級煤的形成是深成煤化作用與深成岩漿熱變質作用相互疊加作用的結果,晉東南陽城—陵川—高平一帶的正磁異常可能是燕山期深成隱伏岩體的反映。

研究區南部晉城一陽城—翼城一帶的高煤級煤一直延伸至豫西北的濟源—焦作地區。作者曾對豫西北晚古生代煤煤化作用古地熱場背景進行過研究,認為該區對煤熱演化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晚中生代古地熱場,其煤化作用最高古地溫溫度在200~300℃之間,古地溫梯度高達10~12℃/100m,古大地熱流密度值約為3~5HFU,異常古地熱鼎盛期的時限為幾至10Ma,即該期古地熱場具有高地溫梯度、高大地熱流密度值和瞬時性三個特點(秦勇等,1990,1992)。研究區東南緣與豫西北的煤級分布具有連續性,可以認為沁水盆地南緣的古地熱場特徵與豫西北具有極大的相似性。

自「八五」以來,石油部門對華北地區上古生界的有機成熟史和生烴演化進行了系統的區域性研究。冉啟貴等(1994)認為,沁水盆地上古生界有機質的成熟度是印支期前、後兩期地熱場相互疊加的結果,但是由於忽略了燕山期岩漿熱事件的影響,故認為本盆地不存在二次成熟及生烴作用。鍾寧寧等(1996)較為完整地考慮了熱歷史,但由於對沁水盆地中生代沉積史和煤層含氣性未做全面考察,盡管承認本區二次生烴作用的存在,但認為生成的烴類不具有保存條件。

⑸ 如何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

這個必須去中國知網看文章,大約50篇左右參考文獻吧,很累,沒辦法,就是這樣。同命!!!!!

⑹ 研究成果報告怎麼寫

問題的提出
據調查我國現有盲人500多萬,低視力近千萬人,尤其是在兒童及青少年當中,患病率極高。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最新數據表明,我國小學生近視眼發病率為22.78%,中學生為55.22%,高中生為70.34%。更令人震驚的是,有份調查報告稱,國內因高度近視致盲者已達30多萬人。因此兒童及青少年近視的防治越來越為學生、家長及社會所關注。 為什麼患近視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孩子們的眼睛到底是怎麼近視的?僅僅是不良用眼習慣造成的嗎?為了解中學生近視情況及引起近視的相關因素,我針對我們學校的部分七年級同學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問卷
為了防止中學生近視,我們為廣大中學生出此問卷
1.你是不是近視?
A. 是的 B、 不是
2.你是如何近視的?(不近視的可不答)
A、看電視過度 B、坐姿不端 C. 其它
3 你近視多少度?
A. 100以下 B. 500以下 C. 更高
4.你近視幾年了?
A. 一年以下 B. 五年以下 C. 其它
5.你身邊大部分同學近視嗎?
A. 是的 B. 不是
三、調查分析:導致眼睛近視的原因:
大多數人都是平時不注意保護眼睛而導致近視的。研究結果表明,近視眼是人眼對當代環境的適應性改變,它的發生與發展與日益增加的近距離用眼活動的環境密切相關,與攝入營養成分的失衡密切相關。而不正確用眼,不注意用眼衛生(如看電視和上網過長等)是現代兒童近視大增的主因。

1 看電視距離太近
2 看電視的時間太長
3 所看電視的畫面濃度太深
4 寫作業時的姿勢不正確
5 在光線太強的陽光下看書
6 在光線太弱的光下看書
7 長時間的在電腦前
8 不合理飲食
9 看激光
10 在車廂里看書
11 遺傳因素
12 不認真做眼保健操

四、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發現,在當今的中學生近視率不斷上升,而中學生們對近視這一現象並不加以重視。甚至有人認為近視怎樣,戴副眼鏡不就得了。還對近視無所謂,錯上犯錯。許多人常將其歸咎於不良的用眼習慣,如看書距離不當、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來的醫學研究表明,飲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誘發青少年近視的重要因素。
五、建議
(一)看書時作姿要端正,光線要充足。讀寫要坐到離課桌一尺,胸離課桌一拳,眼離課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車或行走的時候看書,不要躺下看書。讀寫1小時要遠眺10分鍾或到戶外走動,調節眼睛肌肉。
(三)時常佩帶一些滴眼液,如:珍視滴眼液,明目滴眼液,珍珠滴眼液等。在課間十分鍾堅持做眼保健操。
(四)盡可能少上網或看其他輻射性強的東西。注意作息時間的安排,不能讓眼睛長期處於疲勞狀態。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專醫作檢查,聽從儀醫師的指導,逐步矯正視力或防止近視度加深。
六、體會
為有效預防近視等眼病:一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合理飲食,鍛煉身體,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糾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三要定期到眼科醫院檢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視眼患者,及時發現眼病,以便早發現、早治療。視力關系著我們的一生,我們要愛護我們的眼睛,不讓我們將來後悔。面對21世紀視覺危機的挑戰,我們要勇於接受挑戰,戰勝敵人

⑺ 請教社科基金活頁中的「前期研究成果」怎樣填寫

——可以出現申請者已發表文章的期刊名稱、文章題目,但不得出現本人所在單位、姓名等個人身份信息。

⑻ 前人研究成果

一、基礎地質及物化探成果

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金礦帶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許多地勘單位在本區開展過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目的的地質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區域或礦床(點)基礎地質成果報告和圖件、物化探報告和圖件。其中主要成果有:

1876年,俄國地質學者O.C維雅洛夫在該區做了路線調查。

1931年,袁復禮在該區沿雙井子一帶做了路線調查,並於1956年在《地質學報》第36卷第2期發表了題為《新疆准噶爾東部報告》的文章。提出調查區屬於准噶爾陸台區的論點,並指出庫普千枚岩較老,南明水千枚岩較新。

1956年,新疆石油公司在該區南部做了1:100萬的路線調查工作。同年《地質集刊》第4號發表了蘇聯地質學家B.M.西尼村有關地質學術報告。西尼村假定調查區卡拉麥里山由古生代地層組成,色特克-北塔山由泥盆紀地層組成。

1957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所屬113、114、116、117隊在准噶爾盆地東北緣進行了1:5萬的石油普查工作,對該區二疊紀以後的地層做了較詳細的調查研究工作,奠定了區內中生代地層的劃分基礎。

1958~1959年,新疆地質局第一測繪大隊六、七分隊進行了大面積1:100萬地質測量工作,編制了綜合地質報告和相應的圖件。該資料雖較系統,但研究程度很差,尤其對卡拉麥里山一帶地層全部劃分為上石炭統與實際相差較大。

1960年9~11月,新疆地質局第三測繪大隊一分隊再次對本區進行過1:20萬地質測量工作,對該區地層、侵入岩、礦產均有較詳細的認識,但未編寫報告。

1960年,新疆地質局物探大隊四分隊,對該區超基性岩帶分別進行了地面和航空磁測工作,對進一步尋找和圈定超基性岩帶起了一定的作用。

1960年以後,新疆地質局第五地質大隊在卡拉麥里山對超基性岩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普查工作,並對超基性岩的分帶進行了1:5萬簡測。

1963~1965年,為了配合該區鉻礦普查,由新疆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大隊一分隊對該區做了1:20萬地質圖重測工作。

1986~1989年,陝西地質礦產局物化隊對該區進行了1:20萬化探掃面工作,總結出了區內金異常分布規律。

1990~1994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當時為武警黃金第十五支隊)在本區先後對大沙溝、柳樹泉、蘇吉泉、東黑山、金山溝等金礦開展了地質普查和礦點調查工作,提交了大沙溝、柳樹泉、金山溝金礦三個礦區的地質普查報告和蘇吉泉、東黑山金礦的普查工作總結;同時在柳樹泉金礦提交C+D級資源量1.7 t,在金山溝金礦區提交C+D級資源量3.2t,探明小型金礦床兩處。

2003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薄科武等人對東准噶爾地區的卡拉麥里-莫欽烏拉成礦帶和庫布蘇成礦帶進行了調查,對上述金成礦帶地質特徵和成礦規律有了初步認識,並相繼發現了雙泉金礦、黃南金礦點、阿克塔斯金礦點、野馬泉金礦點、庫布蘇金礦點。通過路線地質調查、地化剖面測量、1:1萬地質簡測等工作手段,在雙泉金礦區發現了具有工業價值的1、2號脈,用槽探、露頭工程對1、2號脈進行了揭露和控制,提交預測資源量(334)12087kg。2004~2006年在雙泉礦區累計提交新增預測資源量(334)18059kg,推斷內蘊經濟資源量(333)5684kg。2006年在蘇吉泉東金礦區發現325、314、311、301、351金礦脈,共計算預測資源量(334)3455kg。

2003年至今,武警黃金第八支隊三中隊在卡拉麥里金成礦帶開展岩金地質普查工作。

2004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二中隊在北塔山、紅柳溝開展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

2005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地區金成礦帶劃分及成礦預測研究工作。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地區卡拉麥里金礦帶岩金預查地質工作。此次工作地表工程式控制制:對礦脈及蝕變帶地表由槽探工程系統控制,工程間距70~320m,一般在100~200m之間。對區內化探異常及成礦有利部位開展了1:5萬岩屑測量、1:5萬路線地質調查、1:1萬電法聯剖測量、1:1萬地化剖面測量,並結合稀疏槽探工程進行了異常查證,局部地區達到普查階段工作程度。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金礦帶岩金預查項目1:5萬岩屑測量專題工作。在東准噶爾卡拉麥里低山丘陵地區開展1:5萬岩屑測量檢查1:20萬區域化探異常。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東准噶爾地區卡拉麥里金礦帶岩金預查項目——蘇吉泉東金礦區物探專題工作。該區通過物探測量工作,查明了區內構造分布格局、分布特徵及區內金礦分布規律。推斷低阻破碎帶2條、含金屬硫化物地質體2條,並確定了其走向、傾向、延深及在地表出露位置。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雙泉金礦區及外圍岩金普查工作、成因成礦模式及找礦預測工作。此次工作分析了區域成礦地質環境,研究了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徵,總結了構造對金礦時空控製作用,建立了「雙泉式」金礦成因成礦模式,提出了礦區深部及外圍找礦靶區和找礦預測區。

2007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卡拉麥里成礦帶金及多金屬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對科仍溫德爾區和巴斯克闊彥德區開展了系統的1:5萬岩屑測量,對區內化探異常及成礦有利部位開展了1:5萬路線地質調查、1:1萬地化剖面測量、礦產檢查並結合稀疏槽探工程進行了異常查證。大致了解了區內地層層序,主要構造的性質、規模、形態、產狀,區內岩漿岩的類型、規模、分布、形態;大致查明了區內礦產的分布、規模、形態、產狀及圍岩蝕變類型、分布范圍。

2007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青河縣庫布蘇北金礦區3號脈勘查地質工作。此次工作大致查明了庫布蘇北金礦礦體的分布、形態、規模、產狀及品位變化等特徵,大致了解了礦體在深部的延伸變化情況。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成礦帶金、鉻、錫預查項目1:5萬岩屑測量工作。在東准噶爾低山丘陵地區開展1:5萬岩屑測量檢查1:20萬區域化探異常。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成礦亞帶金、鉻、錫礦預查地質工作,對清水泉銅礦點開展了1:5萬路線地質調查、稀疏槽探工程揭露、探槽工程原生暈取樣工作。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南明水金礦區岩金普查總結(2005~2008)工作。通過系統的地質工作,大致查明了南明水金礦區礦脈地表分布、形態、規模、產狀及礦化、圍岩蝕變特徵;深部採用鑽探,配合坑探,大致查明了礦體形態、規模、產狀及深部厚度、品位變化情況;大致了解了礦石質量特徵,包括礦物共生組合、自然金類型及賦存狀態、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等特徵;基本查明了礦床控礦因素、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規律、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雙泉金礦區1、2號脈普查地質工作。地表槽探(淺井、采坑)工程式控制制:礦區地表有32個槽探(淺井、采坑)工程系統控制,工程間距一般為100~200m,最小56m。深部工程式控制制:雙泉金礦區2號脈淺深部1120中段由1個民采斜井(XJ1)控制,2號脈深部有17個鑽孔控制,控制斜深80~410m;1號脈深部由8個鑽孔控制,控制斜深50~230m。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對新疆青河縣庫布蘇北金礦區3號脈進行了詳查。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基本查明庫布蘇北金礦礦體的分布、形態、規模、產狀及品位變化等特徵,基本了解了礦體在深部的延伸變化情況,加強外圍地質找礦。庫布蘇北金礦區礦化帶規模較大,含礦岩石蝕變閃長玢岩在礦化帶內延伸穩定,深部鑽探工程證明礦體向下有品位升高、厚度增加的趨勢。在地表沿礦化帶通過極少量的槽探工程也發現了多條礦化體,認為該礦床具備良好的找礦遠景。

2010~2012年,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八三大隊對卡拉麥里構造帶1號金礦進行普查工作。通過三年的普查工作,對卡拉麥里1號金礦進行了地表及深部揭露工作。基本掌握了地表和深部破碎帶的含礦性及含金破碎蝕變帶的大致延深(伸)。大致查明了礦區內礦體的數量、形態、規模、產狀、厚度、品位的變化情況,對礦石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基本查明了區內礦體的空間變化規律和礦體富集規律。

二、科研成果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金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卡拉麥里成礦構造帶及周邊地區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李錦軼、肖序常、唐紅峰和張旺生等地質學專家通過研究盆地周邊的蛇綠岩帶、花崗岩帶以及廣泛出露的基性超基性雜岩去認識大地構造演化歷史。目前無論是在大地構造上還是在礦產資源上都取得了很多新的認識。如在對該區蛇綠岩研究中,在卡拉麥里蛇綠岩帶中含有泥盆紀和早石炭世的放射蟲化石(李錦軼等,1990;舒良樹等,2003),與蛇綠岩伴生的斜長花崗岩中鋯石的SHRIMP U-Pb年齡為373Ma(唐紅峰等,2007),表明卡拉麥里地區的蛇綠岩可能形成於泥盆紀。由於研究的角度不同,對卡拉麥里的研究,不同的學者存在著不同的觀點。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①卡拉麥里構造的前身是泥盆紀初期形成的有限洋盆,在早石炭世晚期演變為陸間殘余海盆,晚石炭世發生強烈碰撞造山(李錦軼,1990);②卡拉麥里構造中,上志留統是碰撞造山後的海相磨拉石組合,而泥盆紀—石炭紀地層則是穩定構造體制下的沉積蓋層(何國琦等,2001);③卡拉麥里構造帶的晚古生代處於洋盆主要消減階段,發育有與現代西太平洋相似的弧盆構造(許維新,1989;姜耀儉等,2002;王宗秀等,2003)。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成礦規律是指對礦床形成和分布的時間、空間、物質來源及共生關系諸方面的高度概括和總結。1892年法國的L.德洛內提出成礦規律的概念,在早期狹義上指金屬礦床成因研究。從20世紀中期開始強調所有礦床形成時空分布規律,後來蘇聯В.И.斯爾諾夫、Р.魯蒂埃等人都從不同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全球成礦規律、區域成礦規律、礦區成礦規律以及單礦種為主的專門性成礦規律等不同的分支。蘇聯學者的研究強調地質構造與礦床時空分布規律,美國學者則強調礦床成因方面的研究。目前成礦規律的研究在中國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在我國,以陳毓川院士為代表進行成礦序列方面的研究,探討成礦規律,逐漸形成了從成礦地質背景、時間分布規律、空間分布規律、成礦物質來源規律以及礦床共生規律等方面的研究。不難看出,成礦規律是應用地學理論來研究礦床、成礦帶、成礦區的形成、時空分布、演化規律的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地球化學已經在地質學領域廣泛的應用,許多學者已經運用同位素地球化學、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等方法對卡拉麥里構造成礦帶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詳細地分析,主要的成果是卡拉麥里構造年代學、金的物質來源和成礦流體特徵等。遙感影像在該區也有廣泛的應用,這方面主要對卡拉麥里整體構造特徵和地層的分布特徵有了整體的把握和認識,有利於從宏觀上對該區進行研究,可以使研究者直觀明了地去認識卡拉麥里金礦帶。

閱讀全文

與前人研究成果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