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成就激勵理論的應用實例
大衛.麥克利蘭(David Mcclelland)曾廣泛研究過成就激勵,尤其是關於企業家們的成就激勵。成就激勵理論認為,人們被要按高標准工作或者在競爭中取勝的願望激勵者。麥克利蘭指出,盡管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有「作出成就的動機」,但是在美國大約只有10%的人受到成就欲的激勵。人們受成就激勵的強弱取決於其童年生活、個人和職業經歷及其所在組織的類型。1、評估成就激勵
麥克利蘭用投影法來測定人們成就激勵的強度,即向被測試者出示非結構性的刺激來引起人們各種不同類型的反應。例如一團墨水污漬,人們可能把它感知為許多不同的東西;或者是一張圖畫,人們會根據此想像各種故事。這種測試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被測試者對於世界的認知,它重點測試個人對刺激物的感知,賦於刺激物的意義以及組織這些刺激物的方式。刺激物的性質以及出示方式,都不能明確顯示測試目的,也不許說明會如何解釋被測者的反應。根據麥克利蘭的說法,盡管不要求被測者談論自己,但是對其反應的解釋常常表現出被測者的世界觀、個性結構、需求和感情以及與他人交往的方式。2、成就激勵理論的特點
研究表明,成就激勵理論對於人們需要成就激勵的原因,解釋得不夠透徹。也就是說,麥克利蘭的理論確實清楚地說明了高成就者希望從工作中得到什麼類型的相關經驗以及那些因素會影響他們對工作經驗的需要,然而很難看出如何按馬斯洛層次需求的意義把成就視為基本的動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文化背景、組織的習慣做法等環境因素也會影響人們成就動機的發展。
② 鼓勵自己而成功的名人事例
1.英國的作家和詩人沙士比亞,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人,但又有幾個人真正知道沙翁成名前的學習環境呢?沙士比亞原來只不過是替人看管馬匹的,劇院中的打雜工而已,但他不因身處逆境而怨天尤人,而是一有空閑便從劇院的門縫和小孔里偷看戲台上的演出,他憑著這種執著的「偷學」精神,終於使自己聞名於世。
2.司馬遷,西漢著名大史學家。意外橫禍,使他身受「腐刑」,但他並沒有被逆境擊倒。出獄後,以驚人的毅力,忍受殘體的折磨,終於完成了名垂千古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後世稱之「中國歷史之父」。
3.道爾頓是英國傑出的化學家、物理學家,出身貧寒,生活條件惡劣,但他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15歲時便離開家鄉自謀生路,在給一個學校校長當助理12年裡,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寫下了「午夜方眠,黎明即起」的座右銘激勵自己。經過艱苦的努力,積累了大量的科學知識,28歲時發現了氣體分壓定律,創立了倍比定律和「道爾頓原子學說」,提出了原子量表。他的傑出貢獻,被恩格斯的高度贊揚為「近代化學之父」。
4.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出身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開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5.米開朗琪羅,1475年3月6日出生於佛羅倫薩,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雕塑家、畫家、建築師和詩人。他13歲時跟隨基蘭達約學畫1年,後從師貝托多學習雕塑1年。他的 藝術 創作深受人文主義思想和薩伏那羅拉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以現實主義方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在藝術上具有堅強的毅力和雄偉的氣魄。 米開朗琪羅中年時期的作品《大衛》雕像,被認為是象徵著為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力量。他還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連續工作4年,獨立完成了《創世紀》的巨型天頂畫。他晚年所作的美第奇陵墓雕像《晨》、《幕》、《晝》、《夜》,具有冷靜而沉鬱的悲劇性質, 顯示 出人物心情的激動與意志的矛盾,反映了當時義大利人民失去自由和獨立的精神狀態。其它重要作品還有壁畫《最後的審判》、雕塑《摩西》及《奴隸》等
③ 古今中外通過勤奮努力取得成功的名人事例
1、匡衡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
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
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2、李密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3、孫敬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常常是廢寢忘食。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變得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此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終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4、車胤
晉代時期,車胤從小就好學不倦,因家貧沒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在夏夜他見室外飛舞著螢火蟲,就用白紗布袋把捉來的螢火蟲吊在書本上方,借著微弱的光線進行讀書。
5、米勒
米勒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他生於農家,年輕時跟人學畫,因為不滿其老師浮華的藝術風格,便離開了他的老師。後來,他在巴黎以畫裸體畫糊口。
漸漸地他對此種藝術感到厭倦,但其他題材的畫也賣不出去,因此,一度陷於貧困、苦惱和絕望的深淵。為生活所迫,他只好離開巴黎,住到鄉下。
在農村,他依然未能擺脫貧困,但美麗的大自然、淳樸的農民和農家生活,激起了畫家的創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艱難,堅持創作,創作出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種者》等。
④ 名人因榜樣激勵成功的事例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班超(32—102年)出生於文學世家,他的父親班彪是東漢著名大文豪、史學家,他的哥哥班固是《漢書》作者,他的妹妹班昭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在班固死後,班昭繼承班固事業,完成了《漢書》。然而班超對文學不感興趣,書香門第竟然出了一位名將,也算罕見了。
在班固入洛陽為官的時候,班超和母親也都到了洛陽,當時他們家裡很窮,班超靠替人抄寫文字賺點錢貼補家用,很是辛苦。
落魄的名將大都是不安分的傢伙。班超曾經棄筆感嘆:「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當時在一旁抄書的人都嘲笑他,班超感嘆道:「小子安知壯士...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班超(32—102年)出生於文學世家,他的父親班彪是東漢著名大文豪、史學家,他的哥哥班固是《漢書》作者,他的妹妹班昭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在班固死後,班昭繼承班固事業,完成了《漢書》。然而班超對文學不感興趣,書香門第竟然出了一位名將,也算罕見了。
在班固入洛陽為官的時候,班超和母親也都到了洛陽,當時他們家裡很窮,班超靠替人抄寫文字賺點錢貼補家用,很是辛苦。
落魄的名將大都是不安分的傢伙。班超曾經棄筆感嘆:「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當時在一旁抄書的人都嘲笑他,班超感嘆道:「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這句話和陳勝吳廣的「燕雀焉知鴻鵠志哉」同樣囂張了。這便是棄筆從戎的典故,倒也不是我們想像中班超放棄了一份很有前途的文學工作,年輕人有出人頭地的想法並不稀奇,不安於現狀的豪言壯語從古至今也不知道有多少,但說到做到、成就偉業的就很少,不過千萬不能因此而小看年輕人的志氣哦。
後來班超以三十六人縱橫西域,在艱難的環境下當機立斷、百戰不殆,寫下傳奇人生,更創造了中國歷史名將之西域神話,揚我中華國威,牽制匈奴保漢帝國太平,制止匈奴在西域的恃強凌弱,更維護西域諸國和平往來。班超既沒有陷入內戰,也沒有屠殺自己人,又不居功自傲,更不為名利而戰,其為軍人之表率,當之無愧。
⑤ 古人因鼓勵成才的短事例
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 關終歸楚;
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
名言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學家蘇洵27歲開始發憤,立志就讀,晝夜不息,結果大器晚成,終於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事例
2,我國明代畫家王冕,少年放牛時,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畫出來.他不分晝夜地繪畫,立志不移,後來成為當時著名的畫家.
3,越王勾踐被吳國軍隊打敗,忍受奇恥大辱,給吳王夫差當奴僕.三年後,他被釋放回國,立志洗雪國恥.他卧薪嘗膽,發憤圖強,終於打敗了吳國.
指豁出性命,進行激烈的搏鬥.比喻盡最大的力量,極度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4 張海迪礪志成才 張海迪自幼就患有嚴重的高位截癱,幾次瀕臨死亡的邊緣,身體可算弱小,可是20多年來,她學會了4門外語,翻譯了16萬多字的外國著作,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並自學了針灸技術,為群眾治病1萬多人次,作出了巨大貢獻,與張海迪相比,我們這些身體健壯的人又當做些什麼呢
5 貝多芬拼搏成長
大作曲家貝多芬小時候由於家庭貧困沒能上學,十七歲時患了傷寒和天花之後,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歲不幸失去了聽覺,愛情上也屢遭挫折,在這種境遇下,貝多芬發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與生命的頑強拼搏中,他的意志佔了上風,在樂曲創作事業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燒得越來越旺盛了.
1.華羅庚就是一個,19歲腿就蹶了。但自學成才,你可以去搜索一下相關資料。
2. 焦耳求知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後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 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3.諾貝爾研究火葯炸死弟弟,炸傷爸爸但豪不氣餒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⑥ 受到鼓勵的名人成功的事例
羅傑·羅爾斯是紐約州第五十三任州長,也是紐約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他出生在聲名狼藉的貧民窟。在這兒出生的孩子,長大後很少的人獲得較體面的職業。然而,羅傑·羅爾斯是個例外,他不僅考入了大學,而且成了州長。
在就職後的記者招待會上,羅傑·羅爾斯對自己的奮斗史隻字未提,他僅說了一個非常陌生的名字——皮爾·保羅。
後來人們才知道,皮爾·保羅是他小學的一位校長。1961年,皮爾·保羅被聘為諾必塔小學董事兼校長,當時正值美國嬉皮士流行的時代。他走進諾必塔小學的時候,發現這兒的窮孩子比迷惘的一代」還要無所事事,他們曠課、斗毆,甚至砸爛教室的黑板。皮爾·保羅想了很多辦法來引導他們,可是沒有一個是奏效的。後來他發現這些孩子都很迷信,於是在他上課的時候就多了一項內容——給學生看手相。他用這個辦法來鼓勵學生。
當羅爾斯從窗檯上跳下,伸出小手走向講台時,皮爾·保羅說,我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羅爾斯大吃一驚,因為長這么大,沒有人讓他振奮過,說他可以成為五噸重的小船的船長。這一次,皮爾斯先生竟說他可以成為紐約州的州長,著實出乎他的意料。他記下了這句話,並且相信了它。
從那天起,紐約州州長就像一面旗幟。他的衣服不再沾滿泥土,他的說話也不再夾雜污言穢語,他開始挺直腰桿走路,他開始禮貌地對人說話,開始不再打架,他成了班主席。在以後的四十年間,他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五十一歲那年,他真的成為了州長。
在他的就職演說中,有這么一段話。他說,信念值多少錢?信念是不值錢的,它有時甚至是一個善意的欺騙,然而你一旦堅持下去,它就會迅速升值。在這個世界上,信念這種東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費獲得,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從一個小小的信念開始的。信念是所有奇跡的萌發點。
⑦ 成就激勵理論的案例
20世紀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們在美國匹茲堡地區對二百名工程師、會計師進行了調查訪問。訪問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在工作中,哪些事項是讓他們感到滿意的,並估計這種積極情緒持續多長時間;又有哪些事項是讓他們感到不滿意的,並估計這種消極情緒持續多長時間。赫茨伯格以對這些問題的回答為材料,著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們在工作中快樂和滿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滿足。結果他發現,使職工感到滿意的都是屬於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方面的;使職工感到不滿的,都是屬於工作環境或工作關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勵因素,後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滿足對職工產生的效果類似於衛生保健對身體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從人的環境中消除有害於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預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療性的,而是預防性的。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監督、人際關系、物質工作條件、工資、福利等。當這些因素惡化到人們認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時,就會產生對工作的不滿意。但是,當人們認為這些因素很好時,它只是消除了不滿意,並不會導致積極的態度,這就形成了某種既不是滿意、又不是不滿意的中性狀態。 那些能帶來積極態度、滿意和激勵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勵因素」,這是那些能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賞識、挑戰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責任,以及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如果這些因素具備了,就能對人們產生更大的激勵。從這個意義出發,赫茨伯格認為傳統的激勵假設,如工資刺激、人際關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等,都不會產生更大的激勵;它們能消除不滿意,防止產生問題,但這些傳統的「激勵因素」即使達到最佳程度,也不會產生積極的激勵。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見,管理當局應該認識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過它一旦使不滿意中和以後,就不能產生更積極的效果。只有「激勵因素」才能使人們有更好的工作成績。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後又對各種專業性和非專業性的工業組織進行了多次調查,他們發現,由於調查對象和條件的不同,各種因素的歸屬有些差別,但總的來看,激勵因素基本上都是屬於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屬於工作環境和工作關系的。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乾重疊現象,如賞識屬於激勵因素,基本上起積極作用;但當沒有受到賞識時,又可能起消極作用,這時又表現為保健因素。工資是保健因素,但有時也能產生使職工滿意的結果。 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有相似之處。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當於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較低級的需要;激勵因素則相當於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較高級的需要。當然,他們的具體分析和解釋是不同的。但是,這兩種理論都沒有把「個人需要的滿足」同「組織目標的達到」 這兩點聯系起來。 有些西方行為科學家對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的正確性表示懷疑。有人做了許多試驗,也未能證實這個理論。赫茨怕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試驗,被有的行為科學家批評為是他們所採用方法本身的產物:人們總是把好的結果歸結於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結果歸罪於客觀條件或他人身上,問卷沒有考慮這種一般的心理狀態。另外,被調查對象的代表性也不夠,事實上,不同職業和不同階層的人,對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應是各不相同的。實踐還證明,高度的工作滿足不一定就產生高度的激勵。許多行為科學家認為,不論是有關工作環境的因素或工作內容的因素,都可能產生激勵作用,而不僅是使職工感到滿足,這取決於環境和職工心理方面的許多條件。
⑧ 成功堅持勵志的例子
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從童年開始便多災多難,在母腹中只呆了七個月就早早來到了人間。後來,天花又把他變成了麻子,猩紅熱又弄壞了他的眼睛。但他憑著頑強、堅毅的品德發憤讀書,學習成績遙遙領先於他的同伴。後來因父親欠債使他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他就邊自學邊研究天文學。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又經歷了多病、良師去世、妻子去世等一連串的打擊,但他仍未停下天文學研究,終於在59歲時發現了天體運行的三大定律。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動自己前進的動力,以驚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學的桂冠,成為「天空的立者」。
2.美國發明家愛迪生
在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時候他失敗了很多次,當他用到一千多種材料做燈絲的時候,助手對他說:「你已經失敗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經變得渺茫,還是放棄吧!」但愛迪生卻說:「到現在我的收獲還不錯,起碼我發現有一千多種材料不能做燈絲。」最後,他經過六千多次的實驗終於成功了。
我可以試想,如果愛迪生在助手勸他停止實驗的時候放棄了,我們現在會怎麼樣呢?可能我們還要點只有豆粒般大小的油燈在夜裡照明。其實愛迪生的每次試驗失敗都可以看作是挫折。這么一算,愛迪生發明電燈也就是遇上了六千多次的挫折,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目啊!
⑨ 鼓勵而成就人的例子
1.愛因斯坦堅持相對論
——堅持真理需要自信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表以後,有人曾創造了一本《百人駁相對論》,網羅了一批所謂名流對這一理論進行聲勢浩大的反駁。可是愛因斯坦自信自己的理論必然會取得勝利,對反駁不屑一顧,他說:「如果我的理論是錯的,一個反駁就夠了,一百個零加起來還是零。」他堅定了必勝的信念,堅持研究,終於使「相對論」成為
20世紀的偉大理論,舉世矚目。
2.居里夫人和鐳
——有信心,才能克服眼前困難,看到光明前景
居里夫人為了提取純鐳,以便測定鐳的原子量,向科學證實鐳的存在,曾終日穿著沾滿灰塵和污漬的工作服,在極其簡陋的棚屋裡,用和她差不多一般高的鐵條攪動冶鍋,從堆積如山的瀝青礦的廢渣中尋覓鐳的蹤跡。條件極其艱苦,但她心裡卻充滿自信。
她對友人說:「我們應該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代價多大,這種事情必須做到。」她終於獲得了成功。
⑩ 因鼓勵而成功的具體事例,急
因一句鼓勵的話而走向成功的例子應該有,但是因為受到鼓勵而精神振奮,努力不懈,最終達到了理想的例子應該不少。現實中,每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原因,受到不同的鼓勵,都是很正常的。說是絕對就是因為一句鼓勵的話,使人走向了成功,這樣的例子太少,也太機械,也不容易讓人相信。你說呢?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