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廣東省教育部科技部產學研合作成果展覽會 怎麼翻譯英文!謝謝
Fair of Science and Technic Achievements Resulted from Cooperation of Instry, Ecation and Academy
Sponsor: Gongdong province government, Ecation Department of Chinese givernment, Science and technic Department of Chinese Government
② 什麼是產學研合作項目
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通常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
產學研合作中的「產」是指產業界及各類產業中依託技術創新的現代企業和現代企業家;「學」泛指學術界;「研」主要指以進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各類技術開發為中心的應用型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中的科研機構。
(2)產學研成果展擴展閱讀:
在我國,「產學研合作」一般是指高校、科研機構與產業界的合作。其涵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上的「產學研合作」是指教育與生產勞動有機結合以及科學研究在人才培養、科技開發和生產活動中的有機結合。
狹義的產學研合作僅指高等學校、企業和科研院所三方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所進行的合作與交流 。
國內外產學研合作的形式
國內外產學研合作的形式包括:高校和企業自主聯合科技攻關與人才培養;共建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實驗室;建立科技園區,實施科學研究與成果孵化;建立基金會,設立產學研合作專項基金;吸納企業公司和社會資金成立學校董事會,建立高校高科技企業;
高校與地區實行全方位合作等。其中,大學科技園作為教學、科研與產業相結合的重要基地,成為高校技術創新的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的基地、創新創業人才培育的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輻射催化的基地。
③ 什麼是產學研一體化
產學研一體化又稱為產學研結合,是科研、教育、生產不同社會分工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化,是技術創新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隨著技術發展和創新形態演變,政府在創新平台搭建中的作用,用戶在創新進程中的特殊地位進一步凸顯。
知識社會環境下的創新2.0形態正推動科技創新從「產學研」向「「政產學研用」,再向「政用產學研」協同發展的轉變。
產學研合作已經不是一個新概念,作為推進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它在誕生之初就天然地將政府、企業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3)產學研成果展擴展閱讀:
產學研一體化的借鑒意義:
1產學研聯盟需要完美的法令保障
在產學研聯盟中,需要操作法令規范分歧主體的行為,呵護合作各方的正當權益,確定常識產權的歸屬和洽處分配,措置合作中可以呈現的各類糾纏。是以,完美的法令系統是產學研聯盟成功的軌制保障。
2政府應對產學研聯盟給以需要的財政撐持
政府專項資金是產學研聯盟中資金的主要來歷之一。眾所周知,在年夜年夜都產學研聯盟模式中,都是由企業出資金,高校或科研院所供給科技人才和科研設備。
3應按照客觀現實,設立具體明晰的國家立異計謀方針
政府在推進產學研聯盟時首先要明晰國家計謀。近年來,英國政府持續發布了一系列旨在增強立異能力的白皮書。
4充實闡揚企業的主體浸染,尤其應撐持中小企業介入產學研聯盟
產學研聯盟是手藝立異系統的主要組成部門,可是在手藝立異系統培植中必需正確措置好企業主體和產學研聯盟的關系。英國政府十分正視中小企業,把扶持中小企業成長作為國家立異計謀的主要環節。
5充實闡揚科技中介的橋梁浸染
中介機構具有信息渠道普遍、信息資本豐碩、專業性強等特點,可以在手藝讓渡中闡揚主要浸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產學研結合
④ 產學研合作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形式
大學、科研機構擁有科技開發人才、實驗設備、儀器等優勢,科技成果轉化經驗版卻不足;企業技術開權發能力相對薄弱,但資金優勢明顯。因此,企業依託大學可以實現優勢互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有產學研合作傳統的日本十分重視加強企業與大學、研究機構的合作,合作形式多種多樣:聯合研究;大學接受企業委託進行研究;高校教師到企業進行技術指導;高校接納企業研究人員在學校里進行項目研究;高校接受企業的捐贈等。英國的科技創新主要由大學來推動,一批相似、互補為特徵的中小高科技企業圍繞大學校園建成,使高科技企業蓬勃發展。可以說,產學研相結合是各個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形式。可是,我國的科研單位和企業往往自成體系,缺乏緊密聯系,使許多處於國際前沿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閣,形成科研成果的極大浪費。為改變這一現狀,政府應該強化宏觀調控手段,制訂相關政策促進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
⑤ 產學研的簡介
產學研即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等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並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 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通常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隨著技術發展和創新形態演變,政府在創新平台搭建中的作用,用戶在創新進程中的特殊地位進一步凸顯,知識社會環境下的創新2.0形態正推動科技創新從「產學研」向「政產學研用」,再向「政用產學研」協同發展的轉變。
產(企業的市場經濟)
在市場經濟的前提下企業尋找更加適合企業發展的合作方式,以科研機構、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輸出作為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同時也為高校、研究機構提供研究和人才開發的利用資源。
學(高校人才的培養計劃)
高校的人才培養能更加適應社會企業的需求,以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來完成對行業內的轉型需求。同時在人才產出的同時引進社會專業人才對高校的人才庫進行充實。
研(科研機構的科學技術研究)
藉助社會企業的良好平台及資源,科研機構在技術上的開發的同時完成對研究方向的規劃,以單純的技術型研究機構轉型成技術、方向性兼顧的研究結構,同時研究成果將推動企業以及行業的整體發展。
社(社會整體人文道德素質)
以專業高素質人才提升旅遊行業建設水平,藉助高水平的質量完成對社會文化的推動,來提升社會整體的人文素質和道德水平。同時以社會消費者的良好消費價值取向來推動產業鏈的進一步完善、整體發展。
政(國家政府管理)
由政府出台相關政策來推動一體化的發展,在強有力的政策保證下使產學研合作得到快速發展。
用(用戶)
知識社會以及創新民主化的進程使得生活、工作在社會中的用戶、大眾成為創新的主體,傳統意義的實驗室的邊界以及創新活動的邊界也隨之「融化」。知識社會的創新2.0重新定義了創新中用戶的角色、應用的價值、協同的內涵和大眾的力量。以生產者為中心的創新模式正在向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模式轉變,以用戶為中心、社會為舞台的面向知識社會、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正逐步顯現,用戶創新成為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戰場。
⑥ 浙江財經大學怎麼樣
浙江財經大學坐落在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體,經、管、文、法、理、工、藝、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財經類高校。學校前身是創建於1974年的浙江財政銀行學校,1987年獲准成立浙江財經學院,1991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2013年更名為浙江財經大學,2014年獲批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學校現有下沙、文華、翠苑和長安4個校區,佔地2300畝,總建築面積98.5萬平方米。設置有16個學院,1個教學部,1個獨立學院,3個研究院。具有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和外國留學生、港澳台學生招生權,在校普通全日制學生25000餘人(其中獨立學院學生近萬人)。固定資產總值16.87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1.6億元,建有69個專業實驗室。圖書藏量206萬余冊,中外文資料庫80餘個,中外文現刊近2000種,電子圖書250餘萬種,電子期刊近3.5萬種,自建有諾貝爾經濟學獎文獻館、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文獻館、政府管制文獻館、浙商文庫、浙財文庫、專業經典閱讀文庫等6個特色庫。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確立了「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創業型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持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實施本科生綜合導師制,努力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制度保障,不斷擴大學生修讀雙專業雙學位和優秀學生、特長學生轉專業的比例。設有45個本科專業,其中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1個省重點專業、9個省「十二五」新興特色專業、6個省「十二五」優勢專業、8個省「十三五」優勢專業。擁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省級教學團隊,4門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9門省級精品課程、7門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4部國家級教材、44部省級重點教材,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示範基地,7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學校是全國首批31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範點項目學校之一。近年來,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7項,學生在各類學科、科技競賽中共獲國際級獎項21項、國家級獎項136項、省級獎項1200餘項,學生初次就業率均保持在97%以上,畢業生深受社會歡迎。
學校堅持把人才作為核心資源,不斷提高師資隊伍實力。擁有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現有在校教職工1492人,其中專任教師1080人,正高級職稱162人,副高級職稱345人,具有博士學位專任教師542人。擁有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國家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2人,浙江省特級專家1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入選者22人(其中包括重點資助3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31人,省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人才4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1人,省高校優秀教師10人,省高校教學名師5人,省教壇新秀7人,省師德先進個人7人。另聘有100餘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
學校堅持把學科建設作為發展龍頭,大力加強學科和學位點建設。擁有應用經濟學、統計學2個省A類一流學科,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理論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4個省B類一流學科,1個「城市公用事業政府監管」博士人才培養項目,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學和統計學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4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工商管理、會計、金融、保險、稅務、資產評估、公共管理、國際商務8個專業碩士學位點,1個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省重點實驗室,1個省重點創新團隊、1個省高校創新團隊。
學校堅持把科研創新作為強校之路,不斷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先後有4位教師的獨著或合著成果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近年來,學校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9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44項,承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招標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子課題2項、國家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6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項、教育部和其它省部級項目750項,哲學社會科學類國家級科研項目立項數位居省屬高校前列。學校大力加強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著力推進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擁有1個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與住建部、杭州市、溫州市、麗水市、中國城市燃氣協會、正泰集團等政府機構、行業協會和企事業單位深入開展戰略合作,眾多研究成果得到省部級及以上領導的重要批示,為國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學校堅持把開放辦學作為橋梁紐帶,不斷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現與美國、英國、日本等28個國家和地區的102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際關系,開展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等國際交流,舉辦ACCA、CPA
Canada、U.S.CPA,以及中加會計學專業、中美市場營銷專業、中英金融學專業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先後有70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來校學習。
浙江財經大學秉承「進德修業,與時偕行」之校訓,正在大力實施「黨建領校、質量立校、人才興校、科研強校、文化榮校、校友名校」的發展戰略,努力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特色鮮明的創新創業型財經大學。
⑦ 扎實推進產學研用戰略合作
2014年1月8日,中國地質科學院與億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京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與億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偉分別代表雙方在戰略合作協議上簽字。地科院副院長董樹文、吳珍漢,億陽集團總裁助理李兆偉,億陽礦業董事長梁再森、高級顧問章安生、總裁助理趙更書,院辦公室、科技處、實驗管理處、尾礦利用中心、全球礦產資源戰略中心等部門負責人出席簽約儀式。根據協議,雙方將在尾礦資源綜合利用、全球礦產資源獲取、礦產勘查技術方法等領域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加大協同創新力度,搭建產學研用平台,通過整合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等資源,開展應用技術研發,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2014年1月15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北京簽署了聯合研發引進多功能5000噸大壓機的合作協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萬清祥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振民、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來時、深部物質研究專家王超,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董樹文副院長,吳珍漢副院長和相關處室負責人出席了協議簽署儀式。長期以來,雙方一直保持著緊密合作關系。此次聯合設計和研製多功能5000噸大壓機、共同建設國際一流的地球深部物質高溫高壓實驗室,可以充分發揮「科教戰略聯盟」的協同創新與集成創新優勢,在模擬地殼和上地幔岩石環境與地質過程、深源地震、成礦機理、能源開發和新型材料研發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中國地質科學院與億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地質科學院與億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座談會
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簽署聯合研發引進多功能大壓機合作協議
2014年5月9日,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古動物化石保護開發與研究工作三方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邱占祥院士、周忠和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王瑞江副院長、吳珍漢副院長、地質所高錦曦副所長等相關領導專家出席了簽約儀式。簽約儀式由甘肅省臨夏州副州長王建華主持。三方同意設立臨夏盆地古動物化石保護與研究科學指導委員會,中科院周忠和院士任委員會主任,董樹文副院長任委員會副主任。根據協議,中國地質科學院將積極組織本單位研究人員,在臨夏盆地基礎地質學領域開展研究工作,推動臨夏和政古動物化石的研究和保護。
簽署古動物化石保護開發與研究工作三方合作協議
中國地質科學院與西南能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貴陽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14年5月26日,中國地質科學院與西南能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貴陽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貴州礦產資源大型招商引資推介會暨簽約儀式上,王小烈書記與西南能礦集團總經理趙震海分別代表雙方簽署了《科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簽訂前,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地科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副院長吳珍漢一行與西南能礦集團進行了座談。王小烈書記、李在文董事長分別介紹了各自優勢,雙方將在地質找礦和資源綜合利用、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等領域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2014年7月7日,中國地質科學院與西南能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京簽訂了聯合共建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後工作站協議。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朱立新,副院長吳珍漢,肖序常院士、陳毓川院士、毛景文副所長,西南能礦集團董事長李在文,副董事長、總經理趙震海以及雙方有關部門負責人出席了簽約儀式。簽約儀式前,雙方進行了座談。此項工作旨在落實雙方《科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搭建產學研用結合平台、培養企業高層次人才、服務貴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⑧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的簡介
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是中國在產學研合作方面的第一個全國性獎項,以獎勵在促進產學研合作及創新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及個人,充分調動各方在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方面的積極性,鼓勵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努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向高層次發展。
該年度榮譽獎設立於2009年,分為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中國產學研合作突出貢獻獎4個獎項,其中後兩個獎項是今年獲批新增的兩個全國性獎。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每次評選不超過100名,授予在產學研合作工作中成績突出的企業、高校、院所等單位(60家)及個人(40名),要求申報者在產學研合作創新工作中成果顯著,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了本行業、本領域的自主創新、技術進步,具有一定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每次評選不超過100名,授予在產學研合作工作中起到重要促進作用的管理部門及金融、中介等單位(60家)及個人(40名),要求申報者在積極推動、促進產學研合作,營造產學研合作的良好的政策環境、投資環境、創新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實際作為。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每次評選不超過100項,授予在產學研合作中涌現的突出創新成果,凡在中國境內通過產學研合作創新活動形成對地區、行業、技術領域等具有突出影響力的創新成果的承擔企業、高校、院所等單位和個人,均可申報。
中國產學研合作突出貢獻獎,每次評選不超過10名,授予在產學研合作中做出的突出貢獻的個人。
⑨ 產學研合作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有什麼作用
【摘要】本文立足於如何加強產學研合作,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瓶頸,來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成為推動經濟和整個社會發展的一種最強勁的動力。【關鍵詞】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通常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剩餘3303字)
⑩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的歷屆年會
成立大會暨高峰論壇
本站北京2007年11月3日訊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成立大會暨高峰論壇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行。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致信祝賀。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國務委員陳至立,全國政協副主席李貴鮮、張懷西出席大會。 曾培炎在賀信中說,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世界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保障。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不斷提高產學研結合水平,更好地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希望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加強科技服務,充分發揮產學研三方及與政府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貢獻。 陳至立在講話中指出,產學研結合是各國進行科技創新的有效舉措,是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措施,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高度重視,協同配合,扎實推進。一要進一步突出企業的主體作用,以企業為中心,將各種創新要素集聚到企業創新過程中來。二要為產學研合作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強對產學研結合的鼓勵、引導和支持。三要加強對產學研結合的研究和探索,不斷充實產學研合作的內涵,努力構建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務實高效、開放靈活的產學研合作新機制。四要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力量。她希望,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創新工作機制,努力搭建富有生機與活力的產學研合作平台,也希望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給予其大力支持。 教育部部長周濟、科技部部長萬鋼等出席大會並致詞。本次大會的主題是:「引領自主創新時代潮流——學習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開創產學研結合新局面」。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院士等擔任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的名譽會長。 在今天的大會上,來自國家相關部委、高校、科研院所、國企、民企的300餘名代表一致推舉徐志堅同志擔任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會長,並通過了首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等負責人名單。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是由產業界、教育界、科技界及學術界致力於產學研結合的部門、單位以及熱心促進產學研結合的工作者組成的社會團體。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的宗旨是:以促進我國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目標,努力搭建產學研合作平台,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將從六個方面開展工作:研究、探索產學研結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出推動產學研結合的政策建議和措施;發揮促進會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的服務功能,做好政府相關部門的助手和產學研結合的橋梁,促進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以多種形式舉辦產學研合作的研討會、報告會、展覽會、洽談會,與有關部門合作,加強繼續教育,普及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營銷創新知識,培訓產學研合作的專門人才;組織開展產學研結合的理論研究、政策研究和實際調研,探索中國特色產學研結合的科學理論和方法,以指導產學研結合實踐,並提供信息咨詢服務;保持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可持續性;加強產學研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開展包括舉辦學術會議、人員互訪、信息交流、合作研究等活動,廣泛建立與國際產學研組織的合作關系,推進產學研結合的國際化進程;積極建設促進會網站和中國產學研合作信息整合服務協同平台,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為產學研結合提供全方位服務;編輯出版會刊和學術刊物及書籍。 在今天的大會上,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網站和信息整合服務協同平台(徵求意見版)正式開通。 在高峰論壇上,來自國家相關部委、科研院所、高校、國企、民企的代表,就當前產學研合作的形式、任務和問題,產學研結合的有效機制和模式,完善促進產學研結合的政策措施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國際產學研教育聯盟理事、中國工程院院士左鐵鏞,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曹湘洪,黑龍江省委常委、省科技廳廳長孫堯,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何建坤,昆明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張興華,中國建材集團總經理姚燕,鋼鐵研究總院院長干勇等在論壇上發表精彩演講。 與會代表還通過了《北京宣言》。
第二屆中國產學研合作高峰論壇
本報深圳10月13日訊 作為第十屆深圳高交會的重要內容之一,第二屆中國產學研合作高峰論壇於2008年10月13日上午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發來賀信,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李鋒到會致辭。 劉延東在賀信中說,欣聞第二屆中國產學研合作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辦,謹向與會代表表示熱烈祝賀!向長期以來致力於推動我國產學研合作、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
劉延東說,加強產學研合作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措施。在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的今天,以產學研合作為特徵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越來越成為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成為推動我國綜合國力提升的重要力量。
劉延東說,推進產學研合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希望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堅持創新、合作、發展的方向,將為企業服務放在首位,加強產學研合作的政策和理論研究,探索長期、緊密、高效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搭建開放共享的合作平台,積極參與創新實踐,為建設我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次論壇由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與深圳市政府共同主辦,並得到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科協、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大力支持。
本次論壇以「合作·創新·發展——產學研聯盟與區域經濟騰飛」為重點議題,圍繞區域經濟發展、產學研聯盟、產學研合作的發展政策、發展戰略、高層導向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突破口。我國的產學研合作發展態勢良好,合作模式不斷創新,推動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本次論壇旨在總結我國產學研合作的經驗,研究問題,進行理論創新、機制創新、體制創新、方法創新和結構創新,積極推動高起點、高層次、高水平的交流與合作,以產學研合作為載體,搭建產、學、研、金、介多位一體的創新平台,推動我國產學研合作向高層次發展。
國務院及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和地方產學研主管部門及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知名專家等500餘人參加了本次論壇。在高峰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分別發表了題為《高校在產學研合作中的地位與作用》和《推進產學研合作向高層次發展》的演講;科技部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長張景安,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張勤,國資委監事會原主席、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段瑞春,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馬德秀,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秘書長吳玲等,也對自主創新與知識產權建設、建立產學研合作戰略聯盟的經驗等進行了精彩而富有新意的演講。國務院參事、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石定環主持論壇。
在此次高峰論壇上,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還公布了13家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試點單位,並宣布啟動由科技部批準的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的評審工作。
13日下午,「園區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半導體照明產學研合作」和「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學研合作聯盟啟動大會暨發展」等3個分論壇,作為本次高峰論壇的組成部分,在深圳會展中心分別舉行。
此次論壇由廣東省科技廳、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協辦。
第三屆中國產學研合作高峰論壇
新華網天津11月7日電(記者周潤健)作為我國「產、學、研」領域每年一度的高層盛會,第三屆中國產學研合作高峰論壇暨2009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年會,7日在天津濱海高新區召開。 與會人士就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新戰略、新舉措,引導企業走出危機、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新思路、新辦法,如何圍繞中央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創新產學研合作的機制和模式,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以及如何以更有力的舉措支持和幫助我國廣大中小企業成長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廣泛交流
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在論壇開幕式上表示,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總體上還不強,關鍵產業對外技術依存度較高,這些都要求我們要加快推進產學研合作深入發展。
在此次高峰論壇上,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獎勵委員會公布了首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等68家單位,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等30位同志獲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天津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50家單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左鐵鏞等48位同志獲產學研合作促進獎。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是由科技部批准設立的,該獎項是我國在產學研合作方面的第一個全國性獎項,是面向國內在促進產學研合作及創新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及個人所頒發的年度榮譽獎,每年評選一次,分為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和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
第二批全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試點單位名單同時公布。天津濱海高新區、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18家單位榜上有名。
「濱海綠色能源應用創新戰略論壇」、「產學研合作與技術創新工程」、「科技園區與創新基地發展論壇」、「產學研合作與品牌建設論壇」和「新材料與技術創新聯盟論壇」等5個分論壇,作為本次高峰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於當天分別舉行。
作為我國產學研每年一度高層互動的盛會,第三屆中國產學研合作高峰論壇為期兩天,以「協同創新·共促發展」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