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台山尼姑庵具體的名字叫什麼
五台山台懷鎮內共有寺廟47座,
其中尼姑廟五座:白雲寺、海會庵、七佛寺、集福寺、普壽寺。
物以稀為貴,這些為數不多的尼姑庵就成了點綴佛國靈氣的珍珠灑落在五台山上,那些所佔僧人比例不大的尼姑也被來往的遊客格外關注。
Ⅱ 五台山抗戰時期的清平庵現在還在嗎
清平庵,好像是文藝作品中,虛構的寺院。當然,文藝創作,也是源於生活的。
山西五台山,似乎並沒有這樣一座寺院。
Ⅲ 五台山十大青廟黃廟
五台山十大青廟: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廣宗寺、圓照寺、碧山寺、南山寺、金閣寺、永安寺、靈境寺。
五台山十大黃廟:羅喉寺、台麓寺、壽亍寺、三泉寺、萬壽寺(玉花池)、七佛寺、般若寺(金剛窟)、善財洞、普庵寺、湧泉寺。
Ⅳ 五台山上哪些寺廟是藏傳佛教寺廟
1、菩薩頂
菩薩頂位於山西省五台山台懷鎮的靈鷲峰上,寺廟整體金碧輝煌,絢麗多彩,是歷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時的行宮,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2、羅睺寺
羅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黃廟之一和五大禪寺之一,寺內兩幢木構小樓以接待十方客人而聞名。羅睺寺創建於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廣仁寺
山西廣仁寺是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山西省五台山腹地台懷鎮上規模較小,布局卻很嚴整的寺廟,寺中存有藏文大藏經《甘珠爾》,非常珍貴。
4、萬佛閣
萬佛閣在五台山台懷鎮塔院寺東南隅,舊為塔院寺屬廟,創建於明代,清代重修。明洪武十九(一三八六年)為防海上倭寇入侵,信國公湯和大將軍督築奉城城牆,將原是鄉間小庵的萬佛閣就地重建於北門月城灣內。因此,當地有「先有萬佛閣,後有奉城鎮」之說。
5、鎮海寺
鎮海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台懷鎮南清水河西側,距台懷鎮5公里。鎮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緊貼大院的前沿,樹有幡桿,蹲有石獅,築有山門、天王殿和鍾鼓二樓。鎮海寺始建於明代,因寺旁海底泉上建有鎮海塔而得名,清代至民國時期是章嘉活佛的住地,現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
6、廣化寺
廣化寺在台懷鎮營坊村北端,北鄰五台山尼眾律學院普壽寺,東面為潺潺流水清水河。北高南低,視野開闊。
7、觀音洞
觀音洞位於五台山南山寺北側的棲賢谷口,又稱棲賢寺,距台懷鎮約十里,是五台山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8、上善財洞
善財洞坐落在黛螺頂半山麓,依山面水,綠樹掩映,風景尤佳。寺分上下兩院,相距百米。上院內有一石洞,曾從洞中掘出獅子吼文殊,彌勒、善財三尊 銅像。
Ⅳ 岩頭鄉的旅遊資源
佛教文物古跡:岩頭地區佛教文物和名勝景點較多。其中國保單位1處,省保單位1處,繁峙十景中我鄉就有:「圭峰古柏」、「岩山疊翠」、 「峨嶺秋紅」三處。由於五台山的西、北、東三台的部分在我鄉境內,故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寺廟甚多,並有被列入國保單位和省保單位。
秘魔岩、秘密寺: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岩頭鄉岩頭村,緊鄰省道繁——五(繁峙——五台)公路,是五台山秘魔景區的代表性景點,由秘密寺、中庵、天井大峽谷、龍洞、七佛灣五處知名景觀組成。龍洞,處半山之間,下視山海無際,上看崖接雲天,雙峰相擁,中有石障一條,名為龍洞,經年滴水不斷,甜如甘露。更有奇者,若觀者閉目洞中,幻象紛至沓來。或佛或人,或龍,或虎,或獸,靜者有其形,動者有其態,因人而異,各不相同。所謂善者觀其善,惡者驚其惡,心有所思,景有所觀,為五台山之奇觀。
獅子窩、大護國文殊寺: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岩頭鄉莊子村。內有著名的萬佛琉璃塔,高十三層,據史載,為明代萬曆皇帝生母李妃娘娘為祈求國泰民安捐資興建。
圭峰寺:位於岩頭鄉安頭村鳳凰山下,也是五台山秘魔景區的重要景點。寺內寺外古柏森森,樹干均呈螺旋紋狀,世所罕見,還有「龜背檀」、「柏抱檀」亦為饒有觀賞趣味的生態景觀。
清涼橋,又名吉祥寺:位於岩頭鄉大草坪村附近,富家莊村內,西台腳下,是五台山清涼景區的代表性景點,全國首任佛教協會副會長能海法師在此長期住持修行,他曾和宋慶齡、郭沫若一道代表中國參加日內瓦世界和平大會。
古北台與古北台寺:古北台亦稱大黃尖,位於繁峙縣岩頭鄉與東山鄉之間,海拔2725米,頂平坦,周0.5公里。頂上無水。唐代以前,它是五台山之北台。
古北台寺(原名普濟寺)位於古北台南麓大凍溝村東5公里處,初建於唐代,寺名普濟寺。《清涼山志》:「普濟寺,大黃尖南麓,唐建。」廢於清代。民國初,有量和尚創建,1966年毀,2004年重建。
諸台下半截生長著數萬畝蒼翠碧綠的雲杉和落葉松,上半截長滿短草和鮮花,五峰聳立,上矗霄漢,煞是壯觀。油房村的成果庵、大保村的香山寺等等,各個景點傳說誘人,故事甚多,美不勝講 。
Ⅵ 五台山一共有幾個詩廟
五台山六十八寺 話說五台山 (一) 台內詩廟(台懷景區) 顯通寺 塔院寺、五爺廟 羅睺寺、圓照寺、廣宗寺、廣仁寺 菩薩頂、慈福寺 三泉寺、壽寧寺、三塔寺 黛螺頂、善財洞 殊像寺、普化寺 靈峰寺、文殊寺、梵仙山 碧山寺、集福寺、七佛寺 廣華寺、普壽寺 寶華寺、鳳林寺、瑞應寺 觀音洞、華嚴洞、文殊洞 台內寺廟(清水河景區) 南冊寺 鎮海寺 明月池、白雲詩、佛母洞 台內寺廟(清涼景區) 龍泉寺、竹林寺 金閣寺、清涼寺 (二) 五頂寺廟 北台、澡浴池 中台、西台、吉祥寺、獅子窩 南台、東台 (三) 台外寺廟 佛光寺、尊勝寺、靈境寺 南禪寺、廣濟寺、延慶寺 海會庵、古佛寺、台麓寺 佛林寺、碧霞禪院、寫字岸、白雲洞 秘魔岩、岩山寺 三聖寺、公主寺 洪福寺、白佛堂、圭峰寺、婁煩寺
Ⅶ 五台山旅遊必去的幾個寺廟
必須去的主要有:菩薩頂,顯通寺,殊像寺,黛螺頂,塔院寺,鎮海寺,五爺廟等。下面有具體介紹請參考。
五台山現有建築比較完整的寺院95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廣濟寺、岩山寺(繁峙縣)、洪福寺(定襄縣);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塔院寺、菩薩頂、圓照寺、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龍泉寺、金閣寺、尊勝寺、延慶寺、公主寺(繁峙縣)、三聖寺(繁峙縣)、惠濟寺(原平市)、石佛堂(河北省阜平縣);其餘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宗教活動場所的角度,被公布為全國重點寺院的有11處: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閣寺、廣宗寺、廣仁寺、黛螺頂、觀音洞。
五台山佛教組織以寺院為單位,按佛教傳承之不同,寺院分為青廟和黃廟。青廟亦稱和尚廟,僧侶大都為漢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稱青衣僧。五台山大部分寺院屬於青廟。青廟中又有十方廟和子孫廟之分。子孫廟按師徒關系實行家傳制,外寺僧人不得在本寺擔任職事。歷史上五台山青廟多屬子孫廟。十方廟可以接待四方來僧,在寺僧人亦可十方雲游,組織管理實行選賢制。現在,根據中國佛教協會頒布的《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原來的子孫廟均已不實行家傳制而改行選賢制,子孫廟和十方廟已無明顯的分別。
黃廟亦稱喇嘛廟,屬於藏傳佛教。五台山藏傳佛教均屬宗喀巴大師創立的格魯派,信教喇嘛均穿黃衣,戴黃帽,稱黃衣僧。明永樂年間,五台山始有青廟改成黃廟。清康熙時,敕令將羅睺寺、壽寧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剛窟、善財洞、普庵寺、台麓寺、湧泉寺等10寺改為黃廟。於是,青衣僧改為黃衣僧,漢喇嘛由此產生。現在,五台山有黃廟8處,即菩薩頂、羅睺寺、廣仁寺、萬佛閣、鎮海寺、廣化寺、觀音洞、上善財洞。
Ⅷ 五台山五大尼姑庵詳細信息
你是記者或者導游吧!面積大小不一.人數有常住和外來掛單的.經濟收入就是香火錢,香客施供,和信眾為求福報布施設供.這些經濟來源除了寺廟的開支,和印經書,然後就給常住的僧人分一點日常生活和外出坐車所用.而非什麼工資.我就說這些,希望你能夠了解的更詳細,免得誤會而誹謗造無間罪.阿彌陀佛
Ⅸ 五台山有幾座尼姑庵
五台山有五座尼姑庵,分別是普壽寺、七佛寺、白雲寺、集福寺、海會庵。
1、普壽寺
五台山普壽寺,坐落於山西省五台縣台懷鎮東庄村南端,創建於北宋,光緒三十四年重建後,獻於十三世達賴喇嘛。寺廟的面積達到了1.9萬平方米的超大面積,廟里可以大致分為東西兩個院落,東院比較大,是普壽寺的主體建築。西院又被稱為內院,進去後是四個小四合院。
普壽寺最初建於北宋時期,在後來的戰爭中遭到了損壞,後來在清朝的時候有幸得以重建。後來,寺廟被公社的衛生院徵用,廟里的佛像廟宇全被損壞了,後來在九十年代復建成為比丘尼道場,面積擴大了非常多,而且作用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現在可以說是一個佛教學校。
2、七佛寺
七佛寺該寺創於北宋,明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修葺,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由菩薩頂大喇嘛重新修葺成為佛教庄嚴的道場。據《阿含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已經有六佛連同世尊統稱為過去七佛,以寺內供奉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故名七佛寺。
寺院歷經十餘載建成了大雄寶殿、天王殿、七佛寶殿、華嚴三聖殿、文殊殿、禪院、藏經閣,新建一座22米高的漢白玉七佛塔,此塔設計別具風格,是五台山最高的石塔,如今七佛寺已經恢復禪宗清靜楞嚴道場。
3、白雲寺
白雲寺位於五台山北麓峨口,寺院依山而建,下臨潺潺溪不,背腹巍峨群山,樓聳白雲,瓦耀穹廬,山鷹迴旋,景色十分壯觀,是五台山四大名寺古剎之一;享有「南有九華金鼎寺,北有五台山有五台白雲寺」的美譽,其古老的文化歷史悠久遠長。在當時,該寺大殿內主要供奉的是想享譽全國的高17米的千手千眼佛像;就連所供奉的羅漢尊者塑像,其高度也是全山寺公有獨一無二的。
同時,她也是全國高僧師和賢達信眾們前來五台山紜聚參修朝拜禮佛的首當寺院之一。其宏魄的規模,浩大的聲勢,精嚴的教威,真是享譽空前
4、集福寺
集福寺位於台懷中心區以北,距台懷寺廟集群區一里許,坐落在通向鴻門岩的公路邊小坡上。該寺曾為喇嘛廟,現在是一座比丘尼寺院,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是章嘉活佛五寺之一。寺內有殿堂僧房80餘間,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文殊殿等。集福寺又名洪泉寺,創建於清代,屬於喇嘛廟,寺宇建築呈西藏式格局。
殿分三進,第一進是天王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左右配鍾鼓二樓。第二進大殿是該寺的主殿,面闊三間,單檐四阿頂,殿周四齣廊,殿額上有板畫,殿檐陰影部分彩繪有龍鳳等。
5、海會庵
海會庵,創於清代,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普濟和尚重修。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晉察冀邊區黨校。海會庵是一座神奇的尼姑庵。寺院坐東面西,建在清水河畔,夏季洪水曝漲,寺周一片汪洋,但它卻點水不沾,穩如泰山,故名「海會庵」。
海會庵現存寺宇佔地4410平方米,有殿堂11間,禪堂房舍26間,鍾鼓樓各一座,中軸線上自西向東依次為天王殿,文殊殿和大佛殿,均為民國初年(1912年)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