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小康成果展

小康成果展

發布時間:2021-11-30 03:38:31

㈠ 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方面取得哪些巨大成就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發展比較均衡,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縮小,城鎮人口比重超過50%,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家庭財產普遍增加,廣大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過程。
從質量上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趨進的過程。就是用大約20年的時間,使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超過 3000美元,相當於當時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國進入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㈡ 國家宏觀調控對全面小康發展成果的影響

可以說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沒有國家的宏觀調控,某些地區的發展肯定不會有序進行,所以必須要有國家來制定目標,具體事宜還是要看各個地區的行事。

㈢ 從哪些真實事件反映小康社會的成果

d
漫畫強調了要重視人的發展,增加勞動報酬在gdp中的比重,故①②④符合題意。③與漫畫寓意不符。

㈣ 建成小康社會現階段所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祖國六十年的變化彈指揮間、滄桑巨變,6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艱苦創業,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實現著強國富民、民族復興的百年夢想.當今之中國,到處充滿勃勃生機,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六十年來,中國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華夏兒女們安居樂業.青藏鐵路,一條幾乎不可能的鐵路,中國人民做到了;火車多次提速,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奧運場館建設,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舉國上下一片歡呼雀躍……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著一個又一個壯舉!
六十年裡,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文明古國成為了一個和諧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沒了許多樓房,淹沒了許多人民,卻淹不滅中華兒女的愛心;2007年年底,當春節來臨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雪災,阻礙了人們回家的道路,卻阻礙不了中華兒女救災的決心;2008年5月,里氏高達8.0級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牽動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樓房,震碎了一顆顆逝世者家人的心,卻震不倒中華兒女突破重重困難的熱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難除以13億,會變成小小的煩惱,再小的幫助乘以13億,會變成大大的扶持.炎黃子孫會手挽手,心連心,克服一切困難!
六十年來,中國的航天事業迅速發展,中國在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成功,楊利偉叔叔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2008年,中國的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飛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訪嫦娥和玉兔;同樣是2008年,神舟七號升空,翟志剛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進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員.中國的科技技術蒸蒸日上,為發展中的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六十年來,中國建設新農村的腳步越走越快.以前,農村人知識很少,只知道勞作.現在,「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越來越普遍,連許多老年人都發奮學習.農業不僅用上了力氣,同時也充分運用上了智慧.越來越多的農村人上了中學、大學,成為了建設祖國新一代的智囊團;以前,農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過的都是苦日子.現在,農村人的經濟能力越來越好,紛紛過上了小康生活.手機、彩電、冰箱……這些曾經連想都不敢想的東西,一樣樣成為了現實.以前,農村給人的印象是又臟又亂.一下雨,小路便成為了「水泥路」,山上雜草叢生,無人問津……現在,一提到農村,人們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氣,美麗的青山綠水……改革開放,讓農村展現出了勃勃的生機,讓人們的生活過得更加幸福.
我堅信,中國將會迎來更美好的未來回答人的補充 2009-07-28 16:35 2009年,我們的共和國已經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歷程.回顧過去,我們豪情滿懷;放眼未來,我們信心百倍.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紅旗從北京天安門升起,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新中國成立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第一,表明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第二,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第三,宣告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一,建國六十年來,社會主義制度已在中國大地上紮根、開花,結出累累碩果.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建立了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沒收了大官僚壟斷資本,通過土地改革,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作為階級的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制.這就從根本上鏟除了階級剝削的根源,消滅了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現象;這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
消滅了剝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最根本的優點,從此全體人民有了共同的根本利益.人民利害相同、休戚與共,每個人的利益都依賴於國家、集體事業的發展.人們在生產中建立起了同志式的協作關系.盡管在人民內部還有矛盾,但這種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是局部的、暫時的,只要正確處理,就不難解決.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由於根本利益一致,因此人們有共同的理想和奮斗目標.把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就是我國人民共同的理想和奮斗目標.它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符合我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它經過全體人民的奮斗,一定能實現.對於這一點,絕大多數人民群眾有著堅強的共同信念,並由此迸發出無窮的力量.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決定了我們的生產力能夠高速度地向前發展.建國60年來,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工業的發展上,我們只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半個多世紀走過的路程.我們的農業、交通運輸、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實現「四化」創立了可以依靠的前進陣地.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社會主義制度在人類歷史上是新生的制度,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它還不完善,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到挫折,出現反復,但這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有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不斷糾正工作中的失誤,同時吸收世界各國的進步因素,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正在日益顯示出來,它必將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必將趕上和超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二,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扭轉了長期佔主導地位的「左」傾路線,標志著「以階級斗爭為綱」時代的結束,開啟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從那時以來的30年,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改革開放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斗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文明古國,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改革開放30年,我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在民族復興的偉大道路上走過了輝煌的歷程,這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我國人民在建國以後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礎上,取得了新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30年的改革開放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給中國帶來了持續快速的發展.文革中一度瀕臨崩潰邊緣的中國經濟,到今天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三.老百姓從溫飽不足到吃飽穿好,不少人還買房買車,到國外旅遊.從抗震救災中,從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成功舉辦中,從神七飛天太空行走中,我們進一步看到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30年的基本經驗告訴我們,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重要論斷,高度概括了改革開放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就是要讓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古老的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實現偉大復興.
三,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我們的偉大目標是到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
胡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黨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胡書記指出:我們的偉大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的黨中央及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集中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形成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制定和作出了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整套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現在又為我們提出了振奮人心的奮斗目標,只要我們在黨的領導下,一代接一代地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勝利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和奮斗目標.

㈤ 我國實現小康社會有怎樣的發展歷程總體小康目標的實現有哪些成就和特點

去看初中的政治書

㈥ 「儂好!小康」創意設計大賽成果展示,舉辦這樣的比賽有什麼意義

拔地而起的一座地標,呼嘯而過的一道新航線,低碳出行的一片藍天,美麗鄉村的一次郊遊,在線下單的一次購物……你所見所想的小康生活是什麼樣的?

12月18日,「儂好!小康」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節創意設計大賽成果展,在上海中心大廈B2藝術長廊正式亮相,百件優秀作品呈現了市民心目中最直觀、最真切的美好小康生活。

本次展覽持續到12月30日。展覽期間,市民參與互動,有機會獲得精美禮品。

㈦ 那位大哥有建國六十周年成果展板內容

自從建國以來,沒有什麼能像那樣如此徹底地改變著中國。如果說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意味著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那麼改革開放則真正表明中國人民沿著社會主義的光明大道走起來,跑起來了。雖然改革開放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但它仍然註定是中國歷史上濃重的一筆。
總結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同樣對改革開放的總結也是為了更好地進一步改革開放,更好地發展中國。以下我將以政治經濟和文化社會兩大方面討論改革開放,並分析新中國改革開放的精髓,以及展望未來的中國。
一、建國以來的經濟奇跡 :
一九七八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設立經濟特區、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明確私有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等等都是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是黨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1]。
以鄧小平為首的黨的國家領導人改革了經濟發展的傳統體制桎梏,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科教興國、依法治國戰略的實施都為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1978年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379元人民幣,2006年2月達到2000美元,增加了約40倍[2]。毫無疑問,改革開放對中國今年經濟的影響最明顯、最徹底,我們的體會也最深。改革開放就如催化劑一樣,推動著中國經濟爆炸式地增長。我國經濟從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兩億五千多萬減少到兩千多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鄧小平以其過人的膽識打開國門,以優惠的政策把外資吸引進來,伴隨而來的還有先進的科技、現代化的管理。加上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材料使我國的產品價格低廉,如潮水般地湧向世界,並以資源的高耗和環境的破壞為代價迅速完成了西方國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原始資本的積累。改革的膽子很大,但步子很穩,整個改革在黨的領導下有秩序地進行,再加上以黨政分開和權力分散為主的政治體制改革也為經濟的發展掃清了障礙。已加入世貿組織為起點,我國大踏步進入全球化進程,對外貿易總額五年成三倍之速遞增,順差更是爆炸式增長,不斷創造著經濟奇跡。經濟的發展又反過來推動著政治體制的改革,民主的狂風一陣接一陣,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呼聲越來越高,這又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
二、經濟奇跡背後產生的問題 :
但伴隨著經濟的增長,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資源能源因過度開采而日漸枯竭,環境惡化程度驚人。我們過度陶醉於「為人打工」,以「世界工廠」自豪,但缺乏自主知識產權使我們創造的大部分財富流向國外,八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飛機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些問題都已經成了制約中國進一步高水平發展的瓶頸,下一步深化的改革開放一定要解決這些問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結合,加大自主研發力度,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
三、建國以來的社會經濟:
一個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生產力的發展,的確如此,我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奇跡就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突飛猛進,現已成為世界第一教育大國,為經濟建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我國的各種社會保障也逐漸完善,各種福利制度逐步實施。經濟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收入,穿上了體面而漂亮的衣服,住上了寬敞舒適的房子,用上了各種家電,吃著更豐富而美味的食品,喝著多滋多味的飲料,享受著高科技的醫療服務,玩著各種有趣的電子游戲,做著各種精彩的體育運動,交通工具多樣化、便捷化,通訊工具普遍化……這些都顛覆著舊的傳統觀念,沖擊著舊的社會結構,推動著新的充滿活力的社會結構的形成。
四、新中國成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及啟發 :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和全面展開,西方的文化觀念逐漸深入我國,既有民主、公平、自由等普世價值觀,又有一些文化垃圾——物質崇拜主義、享樂主義、性自由等,以普世價值觀為代表的優秀文化給我國的社會發展做了有益的補充,但那些文化糟粕也毒害著我們的社會風氣。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我國過去落後的原因在於傳統文化,過激地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全部否定,這是十分危險的,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根。世界是多元的,註定文化也應該是多元的,我們不應過度崇拜國外的文化觀念,我們要有適合自己的獨特的文化價值觀。還好最近社會上對傳統文化已越來越重視。對於民主、自由等價值觀,我們應該學習它的實質,而不應學習它在國外的表現形式,應該結合自己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傳統,給它賦予自己的元素,構建適合我們自己的文化價值觀。
五、新中國的精神文化:
改革開放的精髓在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同志以其偉大的智慧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給出了精當的闡述,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不能刻意追求公平而導致普遍的貧窮,只有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才能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鄧小平過人的膽識為中國的發展掃清了思想上的障礙。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只要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利於提高綜合國力的,我們都可以大膽地利用
六、展望未來的中國:
改革開放的本質要求是思想解放。我們過去堅持思想解放,現在堅持思想解放,將來還要堅持思想解放,永遠都要堅持思想解放。我們根據新時期的社會問題,要進行新時期的思想解放,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對外加強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4]。對內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既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5]。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不是唯經濟發展為中心,高的GDP並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應以胡錦濤為黨中央提出的建設和諧社會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努力使經濟更加發展、文化更加繁榮、政治更加民主、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義是什麼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義是人人都安居樂業,溫飽自給自足,幸福感大大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貧富差距不在如此之大,不存在有些人民溫飽解決都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屆時人人都能過上幸福美好的日子,不說人人都非常富裕,至少不會再出現吃不飽穿不暖的貧困人民,並且人人都能夠有些許存款,能夠有業余的時間去享受生活,而不是每天疲憊不堪,沒有任何休閑娛樂的時間,這個狀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理想的狀態,如果真的能達到這種水平,也就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真正成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利處還有很多好多,以上列舉的兩個利處也是我們最能切身感受到的利處,也是我們肉眼可見的利處,所以要問實現這一目標的意義何在,我覺得以上兩方面意義是不必可少的。

㈨ 脫貧奔小康社會階段性成果是什麼

我品備小康社會階段性成果是什麼?就是大家都脫貧呀,然後實現全面健康,建成小康社會

閱讀全文

與小康成果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