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科學家們正在不斷的探究太陽系,最近的研究成果是什麼
有8個確定的行星(如果您算上像冥王星這樣的矮行星,它還會更多),我們只有一顆恆星「太陽」環繞我們運行,並且在我們系統的范圍內是小行星帶,各種大小,噸數不同的岩石太陽射線和輻射,還有更多。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有很多東西可以探索。
冥王星由於距離太遠,即使用哈勃也無法分辨表面的結構,所以一直很神秘。與之前天文學家預料的相反,冥王星最近仍有活躍的地質活動,能量的來源是什麼還是未解之謎。但是火星究竟有多少科學可以做?我覺得沒多少。很多地質學家估計要噴我了。nasa還是很喜歡火星,因為公眾很愛火星。預示未來還會有很多火星的任務,包括火星 sample return,載人火星登陸,火星農業。。但火星作為一個死去了40億年的星球究竟有多少科學價值,目前是科學家們在思索的問題。
B. 中國「人造太陽」項目成果顯著,這個人造太陽可以代替真正的太陽嗎
人類總是希望獲得可供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用之不竭的能量,科學家們研究來研究去,認為,要有一顆人造的小太陽就可以獲取用之不竭的能源。這一構想成為了國際科學界的長期夢想。上個世界,核物理的重大突破,使得人類初步認識到要想造一個太陽,就必須通過和太陽類似的核聚變裝置來實現。於是各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核聚變研究。
反觀中國科學家,在這首兒歌的帶動下(我是這么想的),開啟了中國自己種太陽的步伐,2017年7月4日,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宣布,被稱為「人造太陽」的我國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EAST,在全球首次實現了五千萬度等離子持續發電101.2秒的高約束運行,創造了世界之最。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可以說,中國在核聚變領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C. 當今太陽能發展的成果
20世紀太陽能科技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據記載,人類利用太陽能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將太陽能作為一種能源和動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歷史。真正將太陽能作為「近期急需的補充能源」,「未來能源結構的基礎」,則是近來的事。20世紀70年代以來,太陽能科技突飛猛進,太陽能利用日新月異。回顧和總結本世紀太陽能科技發展的歷程,對21世紀太陽能事業的發展十分有意義,本文對此作了嘗試。
1.歷史回顧
近代太陽能利用歷史可以從1615年法國工程師所羅門•德•考克斯在世界上發明第一台太陽能驅動的發動機算起。該發明是一台利用太陽能加熱空氣使其膨脹作功而抽水的機器。在1615年-1900年之間,世界上又研製成多台太陽能動力裝置和一些其它太陽能裝置。這些動力裝置幾乎全部採用聚光方式採集陽光,發動機功率不大,工質主要是水蒸汽,價格昂貴,實用價值不大,大部分為太陽能愛好者個人研究製造。20世紀的100年間,太陽能科技發展歷史大體可分為七個階段,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1.1第一階段1900-1920
在這一階段,世界上太陽能研究的重點仍是太陽能動力裝置,但採用的聚光方式多樣化,且開始採用平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裝置逐漸擴大,最大輸出功率達73.64kW,實用目的比較明確,造價仍然很高。建造的典型裝置有:1901年,在美國加州建成一台太陽能抽水裝置,採用截頭圓錐聚光器,功率:7.36kW;1902-1908年,在美國建造了五套雙循環太陽能發動機,採用平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1913年,在埃及開羅以南建成一台由5個拋物槽鏡組成的太陽能水泵,每個長62.5m,寬4m,總採光面積達1250m2。
1.2第二階段(1920-1945)
在這20多年中,太陽能研究工作處於低潮,參加研究工作的人數和研究項目大為減少,其原因與礦物燃料的大量開發利用和發生第二次世界(1935-1945)有關,而太陽能又不能解決當時對能源的急需,因此使太陽能研究工作逐漸受到冷落。
1.3第三階段(1945-196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年中,一些有遠見的人士已經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正在迅速減少,呼籲人們重視這一問題,從而逐漸推動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恢復和開展,並且成立太陽能學術組織,舉辦學術交流和展覽會,再次興起太陽能研究熱潮。在這一階段,太陽能研究工作取得一些重大進展,比較突出的有: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國際太陽熱科學會議上提出選擇性塗層的基礎理論,並研製成實用的黑鎳等選擇性塗層,為高效集熱器的發展創造了條件;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成實用型硅太陽電池,為光伏發電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
此外,在這一階段里還有其它一些重要成果,比較突出的有:1952年,法國國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東部建成一座功率為50kW的太陽爐。1960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熱器供熱的氨-水吸收式空調系統,製冷能力為5冷噸。1961年,一台帶有石英窗的斯特林發動機問世。在這一階段里,加強了太陽能基礎理論和基礎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如太陽選擇性塗層和硅太陽電池等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平板集熱器有了很大的發展,技術上逐漸成熟。太陽能吸收式空調的研究取得進展,建成一批實驗性太陽房。對難度較大的斯特林發動機和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進行了初步研究。
1.4第四階段門(1965-1973)
這一階段,太陽能的研究工作停滯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利用技術處於成長階段,尚不成熟,並且投資大,效果不理想,難以與常規能源競爭,因而得不到公眾、企業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1.5第五階段(1973-1980)
自從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擔當主角之後,石油就成了左右經濟和決定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發展和衰退的關鍵因素,1973年10月爆發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採取石油減產、提價等辦法,支持中東人民的斗爭,維護本國的利益。其結果是使那些依靠從中東地區大量進口廉價石油的國家,在經濟上遭到沉重打擊。於是,西方一些人驚呼:世界發生了「能源危機」(有的稱「石油危機」)。這次「危機」在客觀上使人們認識到:現有的能源結構必須徹底改變,應加速向未來能源結構過渡。從而使許多國家,尤其是工業發達國家,重新加強了對太陽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的支持,在世界上再次興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 1973年,美國制定了政府級陽光發電計劃,太陽能研究經費大幅度增長,並且成立太陽能開發銀行,促進太陽能產品的商業化。日本在1974年公布了政府制定的「陽光計劃」,其中太陽能的研究開發項目有:太陽房、工業太陽能系統、太陽熱發電、太陽電他生產系統、分散型和大型光伏發電系統等。為實施這一計劃,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70年代初世界上出現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對我國也產生了巨大影響。一些有遠見的科技人員,紛紛投身太陽能事業,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建議,出書辦刊,介紹國際上太陽能利用動態;在農村推廣應用太陽灶,在城市研製開發太陽熱水器,空間用的太陽電池開始在地面應用……。 1975年,在河南安陽召開「全國第一次太陽能利用工作經驗交流大會」,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太陽能事業的發展。這次會議之後,太陽能研究和推廣工作納入了我國政府計劃,獲得了專項經費和物資支持。一些大學和科研院所,紛紛設立太陽能課題組和研究室,有的地方開始籌建太陽能研究所。當時,我國也興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的熱潮。
這一時期,太陽能開發利用工作處於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具有以下特點:
(1)各國加強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計劃性,不少國家制定了近期和遠期陽光計劃。開發利用太陽能成為政府行為,支持力度大大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十分活躍,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開始積極參與太陽能開發利用工作。
(2)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一批較大成果,如CPC、真空集熱管、非晶硅太陽電池、光解水制氫、太陽能熱發電等。
(3)各國制定的太陽能發展計劃,普遍存在要求過高、過急問題,對實施過程中的困難估計不足,希望在較短的時間內取代礦物能源,實現大規模利用太陽能。例如,美國曾計劃在1985年建造一座小型太陽能示範衛星電站,1995年建成一座500萬kW空間太陽能電站。事實上,這一計劃後來進行了調整,至今空間太陽能電站還未升空。
(4)太陽熱水器、太陽電他等產品開始實現商業化,太陽能產業初步建立,但規模較小,經濟效益尚不理想
1.6第六階段(1980-1992)
70年代興起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進入80年代後不久開始落潮,逐漸進入低谷。世界上許多國家相繼大幅度削減太陽能研究經費,其中美國最為突出。
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價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陽能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缺乏競爭力;太陽能技術沒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標沒有實現,以致動搖了一些人開發利用太陽能的信心;核電發展較快,對太陽能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抑製作用。受80年代國際上太陽能低落的影響,我國太陽能研究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有人甚至提出:太陽能利用投資大、效果差、貯能難、佔地廣,認為太陽能是未來能源,主張外國研究成功後我國引進技術。雖然,持這種觀點的人是少數,但十分有害,對我國太陽能事業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這一階段,雖然太陽能開發研究經費大幅度削減,但研究工作並未中斷,有的項目還進展較大,而且促使人們認真地去審視以往的計劃和制定的目標,調整研究工作重點,爭取以較少的投入取得較大的成果。
1.7 第七階段(1992- 至今)
由於大量燃燒礦物能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在這樣背景下,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2I世紀議程》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環境與發展納入統一的框架,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這次會議之後,世界各國加強了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將利用太陽能與環境保護結合在一起,使太陽能利用工作走出低谷,逐漸得到加強。
世界環發大會之後,我國政府對環境與發展十分重視,提出10條對策和措施,明確要「因地制宜地開發和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進一步明確了太陽能重點發展項目。1995年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和國家經貿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1996- 2010),明確提出我國在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任務以及相應的對策和措施。這些文件的制定和實施,對進一步推動我國太陽能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6年,聯合國在辛巴威召開「世界太陽能高峰會議」,會後發表了《哈拉雷太陽能與持續發展宣言》,會上討論了《世界太陽能10年行動計劃》(1996- 2005),《國際太陽能公約》,《世界太陽能戰略規劃》等重要文件。這次會議進一步表明了聯合國和世界各國對開發太陽能的堅定決心,要求全球共同行動,廣泛利用太陽能。
1992年以後,世界太陽能利用又進入一個發展期,其特點是:太陽能利用與世界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緊密結合,全球共同行動,為實現世界太陽能發展戰略而努力;太陽能發展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措施得力,有利於克服以往忽冷忽熱、過熱過急的弊端,保證太陽能事業的長期發展;在加大太陽能研究開發力度的同時,注意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發展太陽能產業,加速商業化進程,擴大太陽能利用領域和規模,經濟效益逐漸提高;國際太陽能領域的合作空前活躍,規模擴大,效果明顯。
通過以上回顧可知,在本世紀100年間太陽能發展道路並不平坦,一般每次高潮期後都會出現低潮期,處於低潮的時間大約有45年。太陽能利用的發展歷程與煤、石油、核能完全不同,人們對其認識差別大,反復多,發展時間長。這一方面說明太陽能開發難度大,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大規模利用;另一方面也說明太陽能利用還受礦物能源供應,政治和戰爭等因素的影響,發展道路比較曲折。盡管如此,從總體來看,20世紀取得的太陽能科技進步仍比以往任何一個世紀都大。
2.太陽能科技進步
太陽能利用涉及的技術問題很多,但根據太陽能的特點,具有共性的技術主要有四項,即太陽能採集、太陽能轉換、太陽能貯存和太陽能傳輸,將這些技術與其它相關技術結合在一起,便能進行太陽能的實際利用。
2.1太陽能採集
太陽輻射的能流密度低,在利用太陽能時為了獲得足夠的能量,或者為了提高溫度,必須採用一定的技術和裝置(集熱器),對太陽能進行採集。集熱器按是否聚光,可以劃分為聚光集熱器和非聚光集熱器兩大類。非聚光集熱器(平板集熱器,真空管集熱器)能夠利用太陽輻射中的直射輻射和散射輻射集熱溫度較低;聚光集熱器能將陽光會聚在面積較小的吸熱面上,可獲得較高溫度,但只能利用直射輻射,且需要跟蹤太陽。
2.1.1平板集熱器
歷史上早期出現的太陽能裝置,主要為太陽能動力裝置,大部分採用聚光集熱器,只有少數採用平板集熱器。平板集熱器是在17世紀後期發明的,但直至1960年以後才真正進行深入研究和規模化應用。在太陽能低溫利用領域,平板集熱器的技術經濟性能遠比聚光集熱器好。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或者為了滿足特定的使用要求,開發研製了許多種平板集熱器:
按工質劃分有空氣集熱器和液體集熱器,目前大量使用的是液體集熱器;
按吸熱板芯材料劃分有鋼板鐵管、全銅、全鋁、銅鋁復合、不銹鋼、塑料及其它非金屬集熱器等;
按結構劃分有管板式、扁盒式、管翅式、熱管翅片式、蛇形管式集熱器,還有帶平面反射鏡集熱器和逆平板集熱器等;
按蓋板劃分有單層或多層玻璃、玻璃鋼或高分子透明材料、透明隔熱材料集熱器等。
目前,國內外使用比較普遍的是全銅集熱器和銅鋁復合集熱器。銅翅和銅管的結合,國外一般採用高頻焊,國內以往採用介質焊,199S年我國也開發成功全銅高頻焊集熱器。1937年從加拿大引進銅鋁復合生產線,通過消化吸收,現在國內已建成十幾條銅鋁復合生產線。
為了減少集熱器的熱損失,可以採用中空玻璃、聚碳酸酯陽光板以及透明蜂窩等作為蓋板材料,但這些材料價格較高,一時難以推廣應用。
2.1.2真空管集熱器
為了減少平板集熱器的熱損,提高集熱溫度,國際上70年代研製成功真空集熱管,其吸熱體被封閉在高真空的玻璃真空管內,大大提高了熱性能。將若干支真空集熱管組裝在一起,即構成真空管集熱器,為了增加太陽光的採集量,有的在真空集熱管的背部還加裝了反光板。
真空集熱管大體可分為全玻璃真空集熱管,玻璃七型管真空集熱管,玻璃。金屬熱管真空集熱管,直通式真空集熱管和貯熱式真空集熱管。最近,我國還研製成全玻璃熱管真空集熱管和新型全玻璃直通式真空集熱管。
我國自1978年從美國引進全玻璃真空集熱管的樣管以來,經20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建立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化全玻璃真空集熱管的產業,用於生產集熱管的磁控濺射鍍膜機在百台以上,產品質量達世界先進水平,產量雄居世界首位。
我國自8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熱管真空集熱管,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攻克了熱壓封等許多技術難關,建立了擁有全部知識產權的熱管真空管生產基地,產品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生產能力居世界首位。
目前,直通式真空集熱管生產線正在加緊進行建設,產品即將投放市場。
D. 魔獸世界成就 ……的太陽 怎麼做
這個成就需要拼DPS,在拉夏使用太陽光束的時候擊殺掉拉夏,就能完成成就。
BOSS的太陽光束技能就是跳到中間開始施放超大范圍的AOE,在這個AOE技能結束之間擊殺掉boss,就能獲得這個成就了。
E. 人類在利用太陽能上有哪些成果這些成果為什麼沒有廣泛展開問題在哪裡
人類在利用太陽能方面有很多成果,例如建設太陽能發電站,開發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路燈、太陽能汽車等。
目前人們對太陽能利用率還是偏低一些,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分布分散,能量密度小能量儲存難度大;太陽能不穩定,有日變化和年變化;開發太陽能佔地面積大,還要一些技術問題等。
F. 太陽的基本成分是什麼
根據科徹霍夫的有關光譜的研究成果,可以肯定,如果太陽光暢通無阻地傳播到地球表面,我們就可以同時接收到太陽光的原始光譜,太陽光在傳播過程中將穿過稀薄的大氣層,雖然大氣層的溫度依然很高,但已低於太陽表面溫度。因此,大氣層將吸收一部分太陽光,從而在光譜中形成暗區,這一切都由科徹霍夫進行了驗證。這樣,根據暗區在光譜中的位置,就可求出存在於太陽大氣層中的各種化學元素。
瑞典物理學家安德斯·瓊斯·安格斯特姆是第一位涉足這一領域的科學家。1862年,他指出太陽光譜中某個范圍內的暗區位置與太陽光穿過氫氣後形成光譜中的暗區相吻合,這一發現表明太陽上含有氫元素。
此後,其他科學家也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至今,我們已經知道太陽質量的3/4是氫這種最簡單的元素,而其他1/4中的絕大多數是氦。經計算,氫和氦佔了太陽質量的98%。
除氫和氦以外,在10000個太陽大氣原子中,含有43%的氧、30%的碳、9.5%的氖、6.3%的氮、2.3%的鎂、0.52%的鐵和0.35%的硅,除此之外,還含有8%左右的微量元素。這一發現完全推翻了亞里士多德時代人們有關太陽的基本化學成分不同於地球的理論。時至今日,我們已經知道了宇宙中任何天體的化學成分都與地球類似。
G. 成果、勞動、太陽的800字的作文
珍惜勞動成果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我們每一個人也許都能背過,並深知其中的寓意。
這首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優良傳統的詩歌,不僅表現了勞動者生產的艱辛,也從側面教育人們要節約糧食,珍惜勞動成果。
可是今天,有些人對嚴重浪費糧食的現象,不但不深惡痛絕,而且還滿不在乎,認為那隻不過是一件小事而已。如果這確是一件小事,那我們大可不必在意,可事實證明這決不是一件小事!
也許有些人認為,我國物產豐富,土地遼闊,是個農業大國,浪費區區一點糧食,不會有什麼大礙,不過小事一樁。不錯,我國確是物產豐富,土地遼闊的國
家,但在今天每一個有頭腦的中國人,都是不會為此而盲目地樂觀的。因為他們知道,與此同時中國也是一個人口眾多、相對資源貧乏的國家。且不說糧食的其它用
途,單就吃飯來說,中國要用佔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來養活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能做到這一點已可以說是十二分的不易了。試想,如果我們中國十三億人
口,每人浪費一個饅頭,一碗米飯,這十三億個饅頭和十三億碗米飯,將會給我們國家帶來多麼巨大而不可彌補的損失。這里,我不禁要問那些盲目樂觀者,浪費糧
食還是一件小事嗎?
還有一些人會說,糧食是我用錢買來的,錢是我自己掙的,我吃掉也好,浪費掉也好,還不是小事一樁嗎?有這樣想法的人,可以說是愚蠢之極了。糧食是用
錢買來的,可錢不也是用勞動換來的嗎?"幾分耕耘幾分收獲",把自己勞動所得的成果白白浪費掉,豈不是愚蠢之極嗎?退一步說,即使這些人錢來得很容易,甚
至可以不需要付出什麼勞動,可也得愛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呀。正如開頭詩歌里所描繪,勞動者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勞作,付出了多大的艱辛,才收獲到了顆粒糧食,這
糧食又經過多少人之手,才成為現成的食物拿到你的手中。且不說,如果浪費得沒有了糧食,即使你有錢又到何處去買呢?所以,我又要問問,那些視自己及他人勞
動成果於不顧的人,是否還認為浪費糧食是一件小事嗎?
如今,從學校到餐館,從家庭到公共場所,浪費糧食的現象還是很普遍的,這應當引起我們的警惕,決不能等閑視之。
"浪費"這個詞從一出現就是以貶義存在於世的,也就是說它所體現的是一種不良的行為。中國古有"儉以養德"之訓誡,今有"勤儉建國"之口號。可見,
浪費糧食,就其精神方面講,是種道德敗壞;就其物質方面說,是種財物的損耗,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危害,絕非一件小事,而是有害於傳統美德和國家建設的大
事。
浪費糧食的現象必須堅決制止!
H. 求人類對太陽的探索過程,越詳細越好,最好有時間,成果展望。
1. 水星
水星是被探索次數最少的內行星,迄今為止一共只有兩個探測器被送往水星。水星是被探索次數最少的內行星,迄今為止一共只有兩個探測器被送往水星。在1974年,美國宇航局向水星發射了「水手10號」探測器,該探測器帶回了幾千張水星照片,並且幾乎完成了對水星一半地表地形的繪制。該探測器還會在環繞太陽一周之後再次臨近水星。迄今為止,「水手10號」已經向地球發回了超過28000張水星照片,並對水星45%的地表形態進行了繪制。「信使號」探測器在2011年造訪了這顆行星並進入了水星軌道,這是第一顆水星人造衛星。該探測器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對水星地表形態的記錄與繪制、確定水星的天然磁場和確定水星兩極是否有冰的存在。
2. 金星
金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在過去的50年人類對其進行了無數的探索。
金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在過去的50年人類對其進行了無數的探索。不過,過去幾十年的探索結果發現,金星混亂的大氣層和地表超高的溫度讓科學家們明白金星並不是一個最理想的研究對象。這讓人們將之後的注意力大多投向了火星。
最先對金星進行探索的國家是前蘇聯。「蘇聯維尼拉1號」於1961年發射,但是該探測器因為過熱故障而失敗。1967年,「蘇聯維尼拉4號」成為第一個在地外行星大氣層進行探測的探測器;1970年,「蘇聯維尼拉7號」成為了第一個成功在地外行星著陸並成功向地球傳送回數據的探測器。「蘇聯維尼拉7號」在當時表面溫度達到475攝氏度的情況下向地球持續傳送數據達23分鍾,最終因為高溫而燒掉。1975年,「蘇聯維尼拉9號」成功向地球傳回了一張令人震驚的金星表面180度全景圖;在1981年,「蘇聯維尼拉13號」傳回了第一張彩色圖片。不過,最偉大的成就應該屬於「織女星1號」和「織女星2號」,它們在1985年在金星大氣層升起一個氣象氣球,這個氣象氣球在金星大氣層飛行了10000多公里,向地球傳回了關於金星大氣層的重要數據。有趣的是,這兩個探測器在到金星的途中都受到了哈雷彗星的影響。
不過,這並不代表美國在探索金星的比賽中就甘拜下風。1962年,美國的「水手2號」成為了第一個飛躍其他行星的探測器。而且在之後的20年間,「水手5號」到「水手10號」也對行星微弱的磁場和大氣層中的雲層進行了研究。1990年,美國「麥哲倫號」到達金星;2006年,「歐洲金星快車號」也達到了金星,它們都成功地成為了金星的衛星,並對金星表面進行繪圖和監測其大氣的變化。
3. 月球
月球是人類進行行星探索的一塊試驗田。月球是人類進行行星探索的一塊試驗田。因為其距離地球極近,這讓月球探測成為了最簡單、最便宜的外太空探索行動。在「阿波羅號」的成就之後,美國還向月球送出了許多探測器,它們還降落在月球上,為人類的再次光臨做鋪墊。
「游俠號」和「測量員號」探測器在20世紀60年代登陸月球,「游俠號」降落在月球表面,帶回了大量清晰的圖片。「測量員號」是一系列探測器,它們的作用是為「阿波羅計劃」的宇航員登陸做准備。
在同一時期,蘇聯的「月球計劃」和「月球自動車計劃」也在月球上實現了登陸與樣本採集任務。1959年發射的「月球1號」是當時人類歷史上最靠近月球的飛船。近十幾年來,歐洲航天局,日本,印度和中國都成功向月球發射了探測器
4. 火星
除了我們自己所在地球,火星是人類探索最多的行星。
到目前為止,人類暫時還不能實現把宇航員送上火星。除了我們自己所在地球,火星是人類探索最多的行星。作為距離地球第二近的行星,它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到達,而且每兩年火星便會和地球擦肩而過,這是登陸火星的最佳機會。而且火星表面也沒有和金星一樣那麼糟糕和恐怖的環境,這也為探測器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當然,火星表面缺少大氣層,這也讓登陸火星的任務變得更加復雜和困難。到目前為止,人類暫時還不能實現把宇航員送上火星。
雖然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向火星發射了許多探測器,不過對火星探索最大的成就還是1965年美國獲取的。「水手4號」向地球傳回了火星的第一張近照。1974年,「水手9號」成為第一個地外行星的衛星,成功擊敗了俄羅斯的兩個探測器「火星2號」和「火星3號」,該任務向地球傳回了大量的關於這個紅色星球的數據,其中包括超過7000張火星地表照片。
蘇聯探測器在成功登陸火星之前經歷了多次失敗,終於「維京1號」和「維京1號」在1976年成功登陸,並拍攝了大量照片,見證了火星季節的更迭並對火星土壤進行了分析,甚至嘗試在火星上尋找生命的痕跡。這些嘗試都為美國後來對火星的探索鋪平了道路,包括「火星探路者號」、「勇氣號」、「機遇號」和最近的「好奇號」。
在同一時期,美國也向火星發射了一系列衛星。1997年,「火星全球探勘者號」成功進入火星軌道,對火星大氣層、地表和內部環境進行了研究,在其壽命期內,它向地球傳回的數據比之前所有探測器發回數據的總和還要多。該探測器發回的數據顯示,火星曾經是一個有水存在的星球,有河流、湖泊,甚至還有海洋。
未來美國宇航局對火星的探測計劃包括對火星大氣層的詳細研究和內部地表的研究。此外,歐洲航天局還會在下一個十年向火星發射一個探測器,印度也計劃在2013年向火星發射一個衛星。對於所有行星天文學家來說,一個簡單的前往火星的往返旅程依舊是一個夢想。他們希望有探測器可以帶回火星上面的樣本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不過這個目標的實現會非常復雜和昂貴。
5. 木星
因為木星與地球之間遙遠的距離和其強烈的輻射環境讓對木星探索變得十分危險和昂貴,這讓很多航天機構根本負擔不起對它的探索任務。
第一個人類製造的木星探測器是在1973年發射的「先鋒10號」,13月後「先鋒11號」發射升空。這些探測器向地球傳回了大量關於太陽系中最大行星的畫面。「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在1979年出發,不僅拍攝到了大量木星的照片,還拍攝了許多關於木星衛星的照片。「
尤利西斯號」和「卡西尼號」探測器也在1992年與2000年與木星擦肩而過,不過它們的目的地並不是木星。而之後的「新地平線任務號」也在2006年到2007年之間在飛往冥王星的途中對木星進行了研究。「伽利略號」是專門針對木星的探測器,它在1995年進入木星軌道,並在之後對木星進行了長達7年的研究。它不僅向地球傳回了大量關於木星與其衛星系統的信息,它還向天文學家傳回了1994年蘇梅克-列維彗星撞擊木星的實況畫面。它還向木星發送了一顆探測器,進入了木星大氣層,該探測器在木星的大氣層中搜集了一個小時的數據。
其他著名的木星飛船,比如2011年發射的「朱諾號」,將會在2016年到達木星,之後將開始對木星的磁場與引力場進行研究。許多科學家還對木星的衛星有著極大的興趣,尤其是木衛二,它被認為很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
不過,因為木星與地球之間遙遠的距離和其強烈的輻射環境讓對木星探索變得十分危險和昂貴,這讓很多航天機構根本負擔不起對它的探索任務。
6. 土星
天文學家對擁有奇怪湖泊的土衛六和擁有奇怪間歇泉的土衛二有著極大的興趣。「先鋒11號」在1979年到達了土星,不過它僅僅發回了一些低畫質的土星光環照片。「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到了1980年和1982年才向人們送回清晰的土星照片,這才讓科學家對土星認識大大提升了一個台階。就像木星有「伽利略號」一樣,土星也有自己的專屬探測器:「卡西尼號」。「卡西尼號」在2004年到達土星,並且向地球傳回了大量美麗的圖片,它還拍攝了土星美麗的光環和它復雜的衛星系統。2005年,「惠更斯號」在土衛六上降落,並且對其大氣層進行了分析,還對其表面奇怪的碳氫湖泊進行了研究。這是在太陽系外圍唯一一次成功的降落。天文學家對擁有奇怪湖泊的土衛六和擁有奇怪間歇泉的土衛二有著極大的興趣。
7. 天王星和海王星
光臨過孤獨的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只有「旅行者2號」
「旅行者2號」對兩個星球的大氣層、光環系統和衛星系統進行了研究
到目前為止,光臨過孤獨的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只有「旅行者2號」,它在1986年和1989年分別到達了天王星和海王星。「旅行者2號」對兩個星球的大氣層、光環系統和衛星系統進行了研究,並在其過程中發現了一些新的東西。海王星的衛星「 海衛一」上有著噴發出大量氮氣的間歇泉。
美國科學家把天王星列為他們未來十年將會去探索的第三個候選者,即使美國宇航局大量削減了預算讓科學家對天王星的探索變得幾乎不可能。
8. 冥王星
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飛船造訪過冥王星。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飛船造訪過柯伊伯帶,冥王星和其他矮行星就存在於這個地帶。美國宇航局的「新地平線任務號」正在飛向這個有點冰冷的地帶。在2015年,「新地平線任務號」飛船將光臨冥王星,並探索柯伊伯帶中的其他星體。
9. 彗星和小行星
小行星和彗星是太陽系形成的早期遺留下來的星體
「國際彗星探索者號」在1985年掃過一個名為「賈-秦彗星」的尾巴,成為了第一個和彗星親密接觸的人造物。小行星和彗星是太陽系形成的早期遺留下來的星體,這些星體攜帶著大量關於太陽系早期的信息。彗星是一些位於太陽系外圍由臟兮兮的冰塊所組成的球體,它們周期性地靠近太陽,那個時候它們就能被人類發現。小行星則是那些漂浮在太陽系中,跟土豆差不多大小的一些物體。
「國際彗星探索者號」在1985年掃過一個名為「賈-秦彗星」的尾巴,成為了第一個和彗星親密接觸的人造物,不過遺憾的是,它並沒有裝備攝像機。哈雷彗星在1986年光臨地球的時候帶來了大量關於其內部的信息。最成功的要數「歐洲喬托飛船」,它成功地拍攝到了彗核的照片。而近期,美國宇航局的「星塵與深度撞擊任務」則從彗星帶回來了一些樣品,並且向一顆彗星發射了子彈來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歐洲航天局的「羅塞塔號」飛船將成為第一個進入彗星軌道並且登陸彗星表面的飛行器,在2014年,科學家將得到它發回來的詳細數據。
第一個專門研究小行星的探測器是「舒梅克號」,它在2001年成功登陸433愛神星表面。日本「隼鳥號探測器」是唯一一個帶回小行星樣本的探測器。
美國宇航局的「黎明號」最近離開了巨型小行星灶神星的軌道,前往太陽系中最大的小行星穀神星。未來的小行星探索計劃還包括日本「 隼鳥2號」和美國「OSIRIS-Rex號」等。
I. 太陽能最新研究成果
太陽能光伏發電、光熱、風力發電等屬於太陽能范疇。國內太陽能熱水器已經開始更新換代,供熱採暖兩用太陽能已被用戶認可。普通太陽能熱水器只能供給熱水,水箱只能承受常壓。不能直接用於供暖。供熱採暖兩用太陽熱水器。它具有多功能,既可供給熱水,又可為散熱設備供熱。既可做常壓太陽能使用,又可做承壓太陽能使用。水質相互分離。太陽能可安裝在任何受光位置。使用壽命與家用太陽能壽命相同。太陽能熱水箱頂端裝有太陽能增溫器,阻止了熱量的散發,熱效率比普通太陽熱水器提高了50%左右,終止溫度保持在100℃。
J. 太陽還有哪些未解之謎科學家是如何研究太陽的究竟有何成果
摘要:太陽系八大未解之謎有哪些?科學家認為,太陽系是宇宙中十分神秘且特殊的一個星系,不僅因為其擁有8大各具特色的行星,更是因為是僅有的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當然,除了地球之外,太陽系中仍然有著很多鮮為人知的未解之謎。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太陽系最神秘八大未解之謎。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全部有環,各不相同。土星的環又薄又暗,由岩石粒子構成。土星的環又大又亮,有水冰構成。環的成因,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一種是:過去存在的衛星或彗星被行星的潮汐力破壞,分裂成小碎片,有的碎片進入環繞行星公轉的軌道,因而形成了環。
形狀不規
「謎團在於月球太扁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與行星科學教授瑪麗亞-T-朱伯告訴《紐約時報》記者。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太空探測器發現,處於月球與地球地心連線上的月球半徑被拉長,也就是說,如果沿赤道把月球分成兩半,截面不是正圓,而是像橄欖球一樣的橢圓,「球尖」指向地球。但迄今無人能就月球當前形狀的成因給出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釋。
質量不均勻
一般認為,45億年前,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地球,產生的部分碎片形成月球,但這也僅限於推測。
月球形狀的另一個謎團是,月球面對地球一面在物質構成及外貌方面與背對地球一面差異很大:前者地殼比另一面地殼薄許多,並擁有由玄武岩構成的廣闊平原,這些平原被稱為月海,這是很久以前月球表面火山噴發的結果。背對地球的一面地殼厚很多,有更多隕石坑,幾乎沒有月海。
一定程度上,月海中密度較高的玄武岩使月球的質量中心不在幾何中心,偏離了約1.6千米。但是,遷移的發生過程尚不清楚。
月地漸遠離
法國人拉普拉斯在18世紀末發現月球形狀不規則難能可貴,然而,他沒有看到的是,月球正在逐漸遠離地球。月球每年遠離地球約3.8厘米。
現在的月球自轉和公轉周期相同,所以它的一面總是朝向地球。科學家估計,和現在約38萬千米的距離不同,早期的月地距離可能只有約2.6萬千米。由於天體運行軌道半徑與天體轉速有關,按照這一假設,1比1的自轉公轉周期比可以解釋當前月球形狀不規則的現象。
還有一些科學家假設,月球形成初期的自轉公轉周期比為3比2,也就是公轉2周期間自轉3周,這種情況至多持續了幾億年,最後因為潮汐力而自轉降速,自轉公轉比穩定為現在的1比1。計算結果表明,這段自轉比公轉快的時期可能提供足夠的力,為月球形成目前的形狀准備了條件。
1996年8月美國航空太空總署研究小組發表研究成果說火星曾有生命存在,證據是掉落在南極大陸的火星隕石。
研究小組在隕石中的碳酸鹽部分檢測出有機物,推斷遠古時代的火星,應該像30多億年前的地球。那時地球已有生命,因此不能否定火星曾有生命的可能性。
以前有人主張,冥王星以外可能有第十顆行星星。
1992年夏天,科學發現冥王星軌道外面有一顆直徑250公里左右新天體接著41顆軌道長半徑大於海王星的天體陸續現身。
此外,1950年,天文學家歐特統計了當時已經觀測到的周期彗星的軌道,結果發現絕大多數周期彗星都是從距離太陽幾萬AU(天文單位)的地方全方位飛來,可能有一個呈球殼狀包住太陽系的彗星巢。整個彗星巢,叫做「歐特雲」。
地球人觀測位於木星南半球的大紅斑,已經有300多年了。大紅斑差不多有兩個地球那麼大。
大紅斑是反時針鏇轉的高度壓雲形成的巨大鏇渦。它之所以呈現紅色,是因為雲下層的磷化氫被搬運到上空,受到太陽紫外線照射而轉化為磷的緣故。大紅斑是如何形成的呢?目前科學家還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