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構建地質高科技成果轉化驅動利益機制
地質高科技成果轉化實質是一個交易過程,表現出明顯的經濟學特徵。在這個交易過程中,科技成果在各個參與個體之間實現交換,由於技術供給者和需求者都期望在這個過程中受益,因而導致交易或合作的發生,增加社會福利。研究表明,成果轉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在那些商品率較高、市場比較活躍的地區,地質科技成果轉移的效果較好。
地質科技成果及其利益貫穿著地質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的始終,地質科技成果源源不斷地產生,並且被不斷轉化吸收,同時不斷為參與轉化過程的各個主體帶來利益,是地質高科技-礦業系統得以不斷循環上升式發展的前提。因此,要協調各個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
(一)處理好研究與開發的分配關系
缺乏中試環節、成熟度低是造成地質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缺少中試環節,有風險因素、投入因素,也有利益分配因素。如何處理研究與開發的利益分配問題,迄今尚無統一的方式。西方發達國家的研究所,一般採取經濟核算制,用合同方式予以規定。目前,我國採用的也是合同制,成果轉讓的利益分配通過科研合同的方式規定下來。但這種一次性決定階段成果轉讓費方法,由於難以准確預測收益,風險較大,弊端較多。也可採用一次定價方式,也可按收益比例解決利益分配問題。後一種方式優點在於可使研究者、開發者共同承擔風險,有利於技術開發合作,但可能會使糾紛相應增加,需要有仲裁機構協調。
(二)處理好開發者與生產者之間的利益分配
目前,我國地質高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開發單位與生產單位的利益糾紛較多,其原因復雜,形式多樣。生產單位認為,科研單位開發的成果不成熟,導致生產失敗;而科研單位認為,是生產單位應用不當導致失敗。開發機構由於技術不成熟,不能達到應用後應有的效益而使生產單位蒙受損失。開發機構由於缺乏經驗或故意高估所提供技術的先進性、可靠性和成熟程度,使生產單位輕信上當,或長期不能投產,或產品質次價高根本達不到合同約定的指標,從而引起糾紛。
開發與生產單位由於雙方知識不足或難以預見的因素,也會帶來一些問題與糾紛,如技術開發的風險承擔問題、技術成果所有權問題、技術轉讓費高低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前提是:技術商品化。技術是一種特殊商品,它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是能帶來更多利益、達到增利目的的。技術商品買賣雙方的爭議,實質上是在尋求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利益分配比例,這個比例,即技術商品的價格是由其使用價值,即它所創造的經濟效益所決定。因此,地質高科技成果從研發機構向生產單位的轉移,一些小項目收益率較易確定,可以採用一次性收取轉讓費的方法;而一些大型項目的收益率難以確定,可以採用利潤提成,或產值提成、銷售提成方式收取轉讓費。
(三)處理好參加地質高科技成果開發的各個機構之間的利益關系
產、學、研聯合是加速地質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然而,聯合開發的利益最難分配。為了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利益驅動機制,使參加技術開發的各方從關心自己利益出發,也會爭相把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共同的開發試驗。組建科、產、用一體化的股份制企業是最佳選擇。科技研究與開發機構以其地質高科技成果評價入股,生產企業以其生產設備、廠房、資金和無形資產評價入股,科技人員和廣大幹部職工都可以投資入股,按股分紅,既可以解決利益糾紛,又可以分散風險,還可充分發揮研究與開發、生產、運用各自的優勢,自願結合,從而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過程。
(四)加強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
一是要廣泛深入宣傳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對科技人員加強培訓,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二是要採取實際措施加強管理工作與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聯系,互相溝通有關情況,互相配合,及時發現問題,向執法機構反映,共同維護科技人員的合法權益。三是根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明確規定,對騙取獎勵和榮譽稱號、詐騙錢財、非法牟利者,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侵佔他人科技成果者,應視具體情節,給予相應制裁和懲罰,以維護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科技成果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② 科技成果轉化就是那些有銷售盈利知識產權的技術
成果抄轉化的技術來源當然可以是知識產權取得的技術,通過專利技術的轉化應用產生盈利,給企業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這個肯定是屬於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但是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不一定只有專利這一方面的。其他方面的,只要材料充分,能夠充足證明,也是可以的。因為15項成果,並不是所有企業每個成果都有那麼多的專利來支撐證明。
③ 如何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
根據中發〔2015〕8號文件的精神,按照自治區黨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要求,內為解決容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問題,自治區出台了本《暫行規定》,進行事業單位科技成果管理改革。通過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將科技成果管理由過去的「審批制」改為「放權制」,把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下放給事業單位,更有利於調動事業單位及其科技人員轉移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產業化。
以前,科技成果的使用和處置一直按照現行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執行,科技成果對外投資、轉讓,要由單位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審批及備案。這次改革將事業單位科技成果的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使用事項的審批納入了改革范圍,取消了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事項的所有審批和備案要求。改革後,事業單位的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對科技成果的使用、處置和收益分配不再審批或備案。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都下放給事業單位,減少層層審批,縮短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時間,大大激勵了科技人員轉移轉化科技成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一突破,不僅簡化了程序,而且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