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創新點
(一)建立了吉林寶力格銀-金礦床的成因模式
認為吉林寶力格銀-金礦床的成礦物質主要來源深部岩漿,圍岩中的礦質組分也參與了成礦。來源於岩漿的成礦熱液經由礦區F5斷裂向上運移,在平面上分別向SW、NE擴散,同圍岩中被活化的礦質組分一起在合適的空間富集,隨後經歷了次生富集的重要階段。
(二)對查干敖包鐵-鋅礦床成因認識有了新進展
綜合認為查干敖包鐵-鋅礦與石英閃長岩有密切的成因聯系,成因類型屬矽卡岩型礦床。礦床形成於板塊碰撞後的拉張環境下,含礦的古老殘留洋殼部分熔融,受到富鉀基性地幔的交代後侵入到淺部,岩漿交代大理岩、自身發生鈉長石化析出成礦物質。
(三)阿爾哈達鉛-鋅-銀礦床研究取得新進展
認為阿爾哈達鉛-鋅-銀礦床具有多期次熱液活動特徵,早期以高溫熱液活動為主,晚期則以中-低溫熱液活動為主。礦床成礦物質來源於岩漿和圍岩、是一與印支期中酸性岩漿活動有關的熱液礦床。
(四)劃分了研究區的礦床類型
將研究區內的礦床(點)劃分為3種類型,即矽卡岩型金屬礦床(點)、與花崗岩類侵入岩有關的金屬礦床(點)和中低溫熱液礦床(點)。
(五)總結了東烏旗北部一帶金屬礦床空間分布規律
認為以東烏旗-伊和沙巴爾深大斷裂(F2)為界,西側主要為與花崗岩類侵入岩有關的銅、鎢礦床;東側主要為鐵、鉛、鋅、銀、金等矽卡岩型或中低溫熱液型礦床;銅礦點主要分布於額仁高畢復式向斜的核部;在白雲呼布爾-滿都寶力格大斷裂(F3)和朝不楞西-烏拉蓋斷裂(F5)的交匯部位,礦床(點)分布密集。
(六)總結了找礦標志和提出了找礦方向
找礦標志包括:① 晚古生代的火山-沉積岩地層;② NW向張性斷裂和NE向張扭性斷裂;③ 正的航磁異常、低電阻率和高極化率;④ 面型分布的綜合化探異常;⑤ 硅化、褐鐵礦化、錳礦化、螢石化以及鈉長石化等。有利找礦部位包括:① 白雲呼布爾-滿都寶力格大斷裂(F3)和朝不楞西-烏拉蓋斷裂(F5)交匯的銳角部位;② 沿阿爾哈達-查干敖包呈NE向分布的印支期富鹼花崗岩類的外接觸帶;③ 航磁正負異常交替部位,即航磁0等值線附近;④ 阿爾哈達西北部、吉林寶力格西北部以及查干敖包礦區外圍已發現的化探異常位置;⑤ 已知礦區的外圍和深部。
(七)花崗岩類研究獲得了重要成果
認為吉林寶力格、阿欽楚魯早期和晚期二長花崗岩屬島弧花崗岩,查干敖包石英閃長岩具有埃達克質岩特徵,而阿爾哈達岩體則屬A型花崗岩,後兩者形成於碰撞後拉張環境。
(八)首次獲得了研究區內5個花崗岩類岩體的年齡
通過對岩體中的鋯石進行SHRIMP U-Pb法年齡測試,獲得吉林寶力格二長花崗岩的年齡為314±8.8 Ma,阿欽楚魯早期二長花崗岩的年齡為299±5 Ma,阿欽楚魯晚期二長花崗岩的年齡為284.3±9.7 Ma,查干敖包石英閃長岩的年齡為234±6 Ma,阿爾哈達黑雲母花崗岩的形成年齡為218±5 Ma。
② 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對中甸島弧西斑岩帶內發育的印支期中酸性淺成-超淺成相斑 (玢) 岩侵入體和賦存於其中的典型礦床-春都斑岩銅礦床地球化學及成岩成礦模式的研究, 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 通過野外觀察和室內鏡下鑒定、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綜合分析研究表明: ①春都礦區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侵入體主要岩石類型為閃長玢岩, 其次為花崗閃長斑岩, 均屬於亞鹼岩系中的鈣鹼性岩類。②閃長玢岩、花崗閃長斑岩中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Sr、K、Rb、Ba、Th, 高場強元素Ta、Nb、P、Hf、Ti、HREE相對虧損, 具有島弧火成岩基本特徵; 斑 (玢) 岩中成礦金屬元素W、Sn、Mo、Bi、Cu、Pb、Zn豐度高。③閃長玢岩稀土元素總量變化於87.25~255.49之間, 球粒隕石標准化曲線為輕稀土元素富集型, 分配曲線右傾, 有輕微的銪正異常; 花崗閃長斑岩稀土元素總量變化於184.34~294.87之間, 球粒隕石標准化圖為輕稀土富集型, 分配曲線右傾, 有微弱銪負異常和微弱鈰負異常。輕、重稀土元素的分異程度高, 由早期的閃長玢岩→晚期的花崗閃長斑岩演化, 岩漿中的輕稀土富集程度和鹼性程度趨於增強, 閃長玢岩岩漿侵入早於花崗閃長斑岩, 是同源或相似岩漿不同演化過程的產物。
(2) 在宏觀地質研究基礎上, 依據岩漿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的分析, 對春都礦區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成岩成礦構造構造環境進行了判別, 對物質來源和岩漿演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①研究區侵入岩物質主要來源於與俯沖造山作用有關的地幔和地殼的混合, 產生於印支期甘孜-理塘洋殼向格咱微陸塊俯沖的消減帶 (俯沖帶)構造環境; 具I型花崗岩的特徵, 是活動大陸邊緣的產物。②研究區金屬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值變化於-6.54‰~0.14‰之間, 極差為6.40‰, 均值為-2.28‰, 硫同位素組成變化范圍較窄, 成礦物質來源比較單一, 硫主要來自深部岩漿, 具幔源硫的特徵 (0±3 ‰), 同時有一定數量的地殼沉積物還原硫的混入。 研究區鉛同位素的206Pb/204Pb值變化於17.863~18.036之間, 極差為0.173; 207Pb/204 Pb值變化於15.448~15.614之間, 極差為0.166; 208Pb/204Pb值變化於37.753~38.188之間, 極差為0.435; 具有單一的成礦物質來源。依據硫化物的鉛μ值及鉛平均增長曲線圖、鉛同位素△β-△γ成因分類圖解、鉛同位素構造環境判別圖的判別, 礦石鉛主要來自於下地殼或上地幔。③通過含礦石英脈樣品進行氫、氧同位素測試。δD值為-73.1‰~100‰, 變化幅度較大;δ18OSMOW值為13.2‰~13.9‰, 分布較為集中; 研究區成礦流體主要為原始岩漿水為主, 同時有大氣降水的加入。④閃長玢岩樣品的DI值介於60.43~75.13之間, 平均為67.25; 花崗閃長斑岩樣品的DI值介於77.60~90.55之間, 平均為81.16; 花崗閃長斑岩分異和酸性程度均較高於閃長玢岩。研究區閃長玢岩形成明顯受結晶分異作用所控制, 受部分熔融作用控制微弱; 花崗閃長斑岩同時受部分熔融和分離結晶作用所控制; 二者具有同源岩漿結晶分異演化關系, 屬於同源異相的產物。 閃長玢岩SiO2、Al2O3、CaO、MgO、K2O、Na2O的質量百分數與lgSI值的線性關系均不明顯。 花崗閃長斑岩SiO2、Al2O3、CaO、MgO、K2O、Na2O的質量百分數與lgSI值的線性關系均明顯, 春都閃長玢岩發生同化混染作用,有地殼物質的混入; 花崗閃長斑岩岩漿中也有少量大陸地殼物質混入, 同化混染作用較弱。
(3) 通過研究區侵入岩與埃達克質岩的對比研究, 並結合其宏觀地質特徵分析, 研究區侵入岩地球化學特徵具有高Sr、低Y、低Yb、高Sr/Y、富輕稀土, 無Eu異常或僅有輕微的負Eu異常, 與埃達克質岩特徵相似。
(4) 研究區蝕變分帶明顯, 存在以呈雁列式產出的花崗閃長斑岩岩枝或岩脈為中心,向外依次出現鉀硅化帶 (鉀長石、黑雲母及硅化帶)→絹英岩化帶 (石英絹雲母化帶)→(泥化帶)→青磐岩化帶→角岩化帶, 具有與 「二長岩蝕變」 模式相似的蝕變特徵, 但蝕變分帶的規律性相對較差, 存在重復-偏對稱現象, 顯示蝕變類型及其分帶受岩體控制的空間分布特徵。 一般情況下, 銅礦化強度與蝕變類型有顯著關系, 在硅鉀化帶、絹英岩化帶及其過渡帶礦化強度較好。
(5) 中甸島弧西斑岩帶展布於爛泥塘—雪雞坪—刺來—春都一帶, 斑岩體由閃長玢岩及其以岩枝、岩脈侵入其中的花崗閃長斑岩組成的復式岩體。春都硅化鉀化閃長玢岩鋯石LA-ICP-MS U-Pb微區定年分析的年齡為246.1±3.0Ma~260.8±2.5Ma, 與雪雞坪石英閃長玢岩體的角閃石40Ar-39Ar法年齡 (249.92±4.99Ma) 和刺來閃長玢岩鋯石LA-ICP-MS U-Pb年齡 (252.3±3.4Ma) 基本一致, 但推測實際閃長玢岩成岩年齡應晚於246.1±3.0Ma~260.8±2.5Ma, 大約240Ma左右。 春都含礦母岩花崗閃長斑岩體鋯石LA-ICP-MS U-Pb年齡為217.5±1.9~217.3±1.8Ma, 表明春都含礦母岩花崗閃長斑岩體年齡與中甸島弧岩漿活動的高峰成礦期215Ma基本一致。 無礦閃長玢岩形成比花崗閃長斑岩早約25Ma。 如此之久的岩漿-熱液系統是形成具有規模的斑岩銅礦必要條件之一。
(6) 通過野外地質工作發現, 研究區花崗閃長斑岩中可見閃長玢岩捕虜和穿插閃長玢岩的關系, 礦化與蝕變以花崗閃長斑岩為中心, 從花崗閃長斑岩體向外蝕變逐漸變弱;同位素測年結果表明, 春都花崗閃長斑岩體年齡與中甸島弧岩漿活動的高峰成礦期215Ma基本一致。 揭示了研究區成礦母岩為印支晚期侵位的花崗閃長斑岩。
(7) 建立了春都礦區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的斑岩成因模式。 中三疊世-晚三疊世早期甘孜-理塘洋殼開始向西俯沖, 隨著俯沖深度的增加, 導致板片脫水和部分熔融, 引發地幔物質部分熔融, 從而形成了上侵的鈣鹼性系列的岩漿, 岩漿在上升過程中不斷分異演化, 當演化至安山岩漿時, 於晚三疊世沿NNW向的格咱河區域深大斷裂發生淺成-超淺成侵入, 形成早期呈岩株或岩枝產出的無礦閃長玢岩。 晚三疊世中晚期, 研究區底部的安山質岩漿演化為英安質岩漿, 英安質岩漿沿著閃長玢岩底部的構造薄弱帶 (NNW向斷裂構造系統) 上侵進入玢岩體內, 隨著溫度、壓力的降低, 最終形成春都花崗閃長斑岩,同時由於岩漿熱液的對流循環, 在斑岩體和圍岩 (早期侵位的玢岩或三疊系地層) 中形成了不同礦物組合及蝕變分帶。 由於西斑岩帶先期侵位的閃長玢岩的阻隔或壓製作用, 本階段岩漿侵入活動主體區域向東遷移至中-東斑岩帶, 所以西斑岩帶岩漿侵入活動相對較弱或侵位較深。 岩體在東斑岩帶主要呈岩株或岩枝產出, 而在西斑岩帶主要呈岩枝或岩脈產出, 岩體規模相對較小; 本期侵入體主要岩石類型有石英二長斑岩、花崗閃長斑岩等,本期侵入體主要岩石類型有石英二長斑岩、花崗閃長斑岩等, 為斑岩型銅 (鉬) 礦床的成礦母岩。
(8) 通過總結礦床成因及成礦規律, 建立了春都 「雁列式斑岩脈」 控礦模式。 在東西向的洋盆擠壓俯沖作用下, 中甸島弧區西斑岩帶的NNW向斷裂構造產生左行走滑, 由此派生一定量的NE-SW向局部引張, 形成雁列式斷裂構造系統。 花崗閃長斑岩岩漿沿NNW向雁列式走滑斷裂構造系統侵入早期玢岩體內或圍岩, 形成 「雁列式花崗閃長斑岩脈」。 當含礦熱液從花崗閃長斑岩岩漿中分離, 進入閃長玢岩或花崗閃長斑岩頂部的裂隙帶, 與下滲的大氣降水及溶解其中的部分成礦物質混合, 形成混合流體, 這種富含Cu、Pb、Zn、Fe等成礦物質和H2O、CO2、S2-、Cl-等揮發性組分的成礦流體進入圍岩裂隙中, 與圍岩發生硅鉀化、絹英岩化等交代蝕變作用, 熱液中的Cu等金屬元素與硫結合,形成浸染狀產出的黃鐵礦、黃銅礦等金屬硫化物; 或隨著溫度的降低成礦流體中的金屬硫化物直接析出形成脈狀的金屬硫化物。 受NNW向雁列式花崗閃長斑岩脈的控製作用, 春都銅礦床的礦體也呈現出雁列式分布的特徵, 形成與典型斑岩銅礦床不同的礦化格局。研究表明這種控礦模式在中甸島弧西斑岩帶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9) 系統分析了春都銅礦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成礦地質條件, 總結了找礦標志。 對區內印支期發育的斑岩銅礦進行了詳盡的對比分析, 依據春都 「雁列式斑岩脈」 控礦模式, 優選了6個找礦靶區。 同時指出, 在今後的找礦工作中, 應把握好 「雁列式斑岩脈」控礦模式對含礦斑岩和礦體的控制規律, 在平行NNW走滑雁列式斷裂構造系統和沿其走向延伸方向做重點的控制和總體部署, 並加強深部找礦工作。
③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創新點
本次工作主要依託於近年在小興安嶺東南一帶開展的國家基礎地質大調查、黑龍江省礦產調查和多金屬礦普查等項目的成果研究為基礎,對研究區內的早中生代花崗岩進行了詳細的岩相學、岩石化學、地球化學、同位素和LA-ICPMS鋯石U-Pb定年,以及早中生代花崗岩的成因、時空演化、形成的構造背景等研究基礎上,對其成岩成礦作用特徵、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礦床成礦系列劃分和成礦規律、找礦標志等進行了研究,建立了與殼幔岩漿混合成因有關的多金屬成礦模式,並對研究區內進行了區域成礦條件分析、圈定了多金屬、金等成礦遠景區等,進行了找礦潛力分析等,取得的主要成果和新的認識如下:
(1)提出小興安嶺東南地區早中生代花崗岩類由碰撞-碰撞後構造轉變期似斑狀二長花崗岩組合和二長花崗斑岩-正長花崗斑岩、碰撞後崩塌期正長花崗岩-鹼長花崗岩、鹼性花崗岩等組成,並新取得似斑狀二長花崗岩LA-ICPMS鋯石U-Pb定年年齡為191.4~231.0Ma、同深成作用岩牆——(輝石)閃長岩年齡186.3~207.0Ma(全岩Rb-Sr等時線/全岩K-Ar法)和二長花崗斑岩的U-Pb鋯石LA-ICPMS年齡為190.8~202.08Ma年齡等成果;以上同位素年齡特徵說明寄主花崗岩和閃長質包體、同深成作用岩牆——(輝石)閃長岩的形成年齡在誤差范圍內諧調一致、相近為特徵;正長-鹼長-鹼性花崗岩U-Pb鋯石LA-ICPMS年齡為175.1~222.0Ma;以上說明岩體形成時代均為晚三疊世—早侏羅世。
(2)提出似斑狀二長花崗岩、二長花崗斑岩具有顯著的殼幔岩漿混合成因特徵的新認識,岩石中普遍發育殼幔岩漿混合成因的MME型微細粒閃長質包體,寄主岩石與包體等具有殼幔岩漿混合成因的礦物不平衡結構的宏、微觀特徵和殼幔岩漿混合成因的主量、微量元素、同位素等特徵。
似斑狀二長花崗岩、二長花崗斑岩岩體中的形態多樣的(輝石)閃長岩、閃長玢岩等中基性脈岩(群),根據其出露規模、與圍岩界面特徵、產出形態、與閃長質包體共存特徵,以及與圍岩同位素年齡相近等特徵,將其重新認識為與早中生代殼幔岩漿混合成因有關的同深成作用岩牆;並提出大安河矽卡岩型-低溫熱液蝕變岩型岩金礦床成因與早中生代殼幔岩漿混合成因的同深成作用岩牆——閃長岩密切相關的新認識。
(3)在小興安嶺東南地區首次釐定出晚三疊世—早侏羅世鋁質A:型正長-鹼長花崗岩,其岩石成因可能與基性岩漿底侵作用下的地殼古老變質基底物質的部分熔融作用和一定程度的殼幔岩漿混合、分異作用參與,共同控制有關,岩石形成於大陸碰撞後垮塌、伸展體制的構造環境。
(4)小興安嶺東南地區早中生代花崗岩類形成的構造背景表現出復雜多樣性,暗示其形成環境由碰撞加厚-碰撞後崩塌、拆沉減薄至正常地殼-減薄地殼的大陸動力學構造背景有序演化的特徵,但總體上反映出大陸碰撞向碰撞結束崩塌鬆弛初始階段的開始環境,並提出研究區碰撞後的大規模伸展體制是多金屬礦集區、(超)大型礦床形成有利構造環境的新認識。
小興安嶺東南地區早中生代花崗岩類成岩、成礦年齡范圍為175.1~231.0Ma,均值為192.12Ma,恰好與古亞洲構造域、濱太平洋構造域的轉換時間(峰值190 Ma)相互耦合,說明了小興安嶺地區的早中生代成岩成礦作用的峰期為兩大構造域的轉換期,即晚三疊世—早侏羅世期間。
(5)依據早中生代花崗岩類時空演化、成因及其大陸碰撞不同階段的構造背景、成岩成礦作用特徵,在小興安嶺東南地區劃分出兩個礦床成礦亞系列:一是:碰撞-碰撞後構造轉變期似斑狀二長花崗岩-二長花崗斑岩有關矽卡岩型-斑岩型Mo-Au-Pb-Zn-Fe成礦亞系列,二是:碰撞後崩塌期正長-鹼長-鹼性花崗岩有關岩漿熱液型-矽卡岩型Fe-Pb-Zn-Mo成礦亞系列。上述兩個礦床成礦亞系列中,存在著成礦元素、成礦特徵、礦床類型、礦化強度等一些差異,前者以鉬、鉛成礦作用強烈、伴隨鐵、金、鋅成礦作用,後者以鐵成礦作用為主,伴隨鉬、鉛、鋅成礦作用,且成礦作用較弱和分散,這可能與成礦構造背景、岩漿源區性質、岩體成因與殼幔岩漿物質混合比例、混合作用強度、岩漿侵位深度、圍岩性質等有關,並建立了底侵作用下的早中生代花崗岩類有關成岩與多金屬成礦模式。
(6)似斑狀二長花崗岩、二長花崗斑岩與斑岩型-熱液充填交代型Mo、Pb、Zb、Au、Fe等礦床關系密切,且其成礦作用強烈,形成了大型斑岩型鹿鳴鉬礦床、小西林熱液充填交代型鉛鋅礦床,以及中小型翠嶺鉬金礦等眾多多金屬、金礦床、礦(化)點;岩體成因、大規模多金屬成礦作用與古亞洲洋構造域碰撞後伸展動力學機制下的構造鬆弛和拉張環境的基性岩漿底侵作用有關,並建立了底侵作用下的區域成岩與多金屬成礦模式。
底侵作用的識別,從殼幔深部演化角度審視成岩成礦作用,解釋了研究區內與早中生代花崗岩密切相關的鐵、鉬、鉛、鋅、金等多金屬礦床成礦機理,是由富含揮發分和成礦元素的幔源岩漿底侵作用為區域岩漿-熱液礦床的成礦系統提供了成礦物質與熱能,這些為該地區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多金屬及金礦床成礦系列、找礦方向拓寬了思路。
(7)對小興安嶺東南的鹿鳴—興安—前進地區最近幾年發現的斑岩型鉬金礦、矽卡岩-岩漿期後熱液型鉛鋅礦床和典型小西林鉛鋅礦田等為重點進行了礦床的礦化蝕變特徵,以及岩石化學、地球化學、同位素和LA-ICPMS鋯石U-Pb定年等研究工作。在小西林熱液充填交代型鉛鋅鐵礦田中,新取得與成礦關系密切的細中粒似斑狀二長花崗岩鋯石LA-ICPMS年齡分別為:200±1Ma、197±1Ma、197±1Ma、207±2Ma;由此得出,小西林鉛鋅礦田中存在晚三疊世—早侏羅世時期鉛鋅鐵成礦作用疊加的新認識,說明礦田經歷了早期火山噴流成礦作用,以及後期加里東晚期、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等多期岩漿熱液-交代充填、改造等復雜多樣的成礦作用。
在鹿鳴—興安—前進地區的斑岩型鉬金礦、矽卡岩-岩漿期後熱液型鉛鋅礦床中,含礦花崗岩岩體U-Pb鋯石年齡為195.3~225.0Ma,說明與多金屬成礦有關花崗岩形成時代為晚三疊世—早侏羅世。
(8)據成礦微量元素分析認為,區域上的下寒武統西林群鉛山組(
(9)在研究區內新圈定出與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的鐵多金屬、金等Ⅰ級成礦遠景區3個,Ⅱ級成礦遠景區2個,Ⅲ級成礦遠景區1個,分別為:五星-小西林鐵鉛鋅I級成礦遠景區、鹿鳴-興安-前進林場鉬鉛鋅金Ⅰ級成礦遠景區、二股-徐老九溝-神樹鐵鉛鋅金Ⅰ級成礦遠景區、守虎山-北影林場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遠景區、豐茂-東風-格金河鐵金多金屬Ⅱ級成礦遠景區、紅星-清水鉛鋅銅鐵鈮鉭Ⅲ級成礦遠景區等,並對成礦遠景區進行了多金屬成礦規律、找礦標志和找礦潛力分析。
④ 十八大以來我國科學技術創新取得哪些成果
1、我國TD-LTE產業鏈日趨成熟,2015年末4G用戶數超過3.8億;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高速鐵路技術世界領先,高鐵運營總里程達1.9萬公里,佔世界的60%以上,並進軍海外市場;
2、ARJ支線飛機成功實現商業銷售和交付運營;油氣開發專項再造一個西部大慶;半導體照明技術加快應用推廣,2015年半導體照明產業整體規模達4245億元,比上年增長21%;
3、第四期「超級稻」創造百畝連片平均畝產1026.7公斤的新紀錄;全球首個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以及阿帕替尼、西達本胺等抗腫瘤新葯成功上市。
(4)雙創取得的成果擴展閱讀:
十八大以來,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轉型升級明顯加快,北京、上海積極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城市建設試點初見成效,區域創新改革試驗全面啟動。
2015年江蘇、廣東、山東和北京等地區研發經費超過1000億元,北京、上海、天津、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和陝西等地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2013-2014年,我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創新活動企業佔比分別為44%、39.8%、37.9%和26.3%,天津、江蘇、浙江、廣東、陝西等地區位居前列。你追我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⑤ 我為雙創做哪些貢獻
①要當義務宣傳員。市民是城市的主體,人人都要深入廣泛開展宣傳活動,讓更多的人深入了解「雙創」,清楚「雙創」的目的、意義、步驟和方法,使創建目標、標准、要求家喻戶曉,城市意識、衛生意識、誠信意識和文明意識深入人心,爭做「旅遊大使」和「文明大使」,將創建活動變為大家的自覺行動,形成「人人是形象,人人參與創建」的良好社會氛圍。
②要有主人翁姿態。「雙創」事關你我他,美麗安康靠大家;安康是我家,維護靠大家。廣大市民要統一認識,攜手同心,迅速行動起來,共同關心「雙創」、支持「雙創」、參與「雙創」,積極主動出主意、想辦法,獻計獻策,推動「雙創」深入而廣泛開展;要增強「建設安康、愛護家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潔凈優美的衛生環境,用自己的實踐支持創建活動,努力營造天藍、地綠、水清、健康和諧的城市環境。
③要從點滴做起。全體市民要變被動為主動,從每個家庭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做到身體力行,真正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員,成為這個大家庭的主人;要像愛護自己的家庭一樣去愛護安康這座城市,從我做起,倡導文明、革除陋習,形成尊重自己和他人勞動、成果的新風尚;堅持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亂擺攤設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文明習慣,爭當文明市民。
④要做義務監督員。每個市民要成為「雙創」的播種機,把文明意識、衛生觀念和誠信美德傳播到安康的每一個地方;發現有不文明、不衛生的生活習慣,善意勸阻,耐心開導,共同力阻,在全市形成一種良好的輿論氛圍;發現影響安康形象的衛生死角,要及時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幫助政府改進,善於做個愛管閑事的有心人,共同維護安康形象。
大家都來為「雙創」做貢獻。
⑥ 取得哪些成果
北京APEC會議概括復起來有八大成制果。
第一大成果是明確了未來亞太合作的方向與目標。
第二大成果是作出了啟動亞太自貿區進程的重大決定。
第三大成果是勾畫了建設亞太互聯互通網路的新藍圖。
第四大成果是找到了支撐亞太經濟發展的五大新支柱。
第五大成果是開辟了一系列全球性問題的合作新領域。
第六大成果是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東道主夥伴對話會。
第七大成果是促進了中國與亞太主要國家雙邊關系的新發展。
第八大成果是廣泛宣示中國內外政策,贏得更多國際理解和支持。
⑦ 我國近來的創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具體如下:
1、航天上的太行發動機,我國起步晚,經驗少,歷史積淀少,取得航天發動機技術的進步,證明國家科學技術的進步。
2、神舟系列飛船以及天空一號,北斗系列。
3、高鐵技術,雖然不久前出現事故,但是技術還是領先的。
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如果人們自覺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環境,就能激發科技創新的社會潛能,就能縮減從科技創新到產業運用的時間進程。學習各國在科技創新上的經驗,無疑是提高上述自覺性的很好方式。
從各國的經驗看,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有賴於如下因素:
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例如,有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有熱愛科學的社會風氣,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學術教養和規范,等等。沒有一個良好的軟環境,就很難形成科技創新能力生長的土壤。當前,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一些科技詐騙、學術腐敗的案例,盡管這類事在急功近利的風氣下難以避免,但必須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個較強的基礎條件。在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體系。中國的傳統教育體系偏重於知識傳授,厚重有餘,活力不足,在某種意義上不利於創造能力的形成。中國的教育在課程設置、教授方式、考評方式等方面均有諸多待興待革之處。
一種有效的制度支持。國家對自主科技創新的制度支持應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項目評估和資金支持體系,有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制度,有明智的產業政策,有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有有利於科技創業的社會融資系統,等等。
在人類社會中,做成一件事的條件無非是人、財、物。在三個條件中,人是主體、是最活躍的因素。在科技創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體現得更為突出。當然,人的因素並不僅僅指個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會組織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無財、物,便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謂科技創新的環境創造,就是讓人、財、物能自然地結合、有效地結合,實現一種「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和諧狀態。
⑧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創新認識
1.2.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系統地劃分了四川盆地及周緣構造體系類型:緯向構造體系、華夏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及弧形構造體系等,各構造體系之間形成斜接,反接、疊加及穿切等復合聯合關系,構造體系演化具四大明顯特徵;第一古構造體系控制構造-沉積遷移作用;第二構造體系疊加復合作用;第三構造體系差異性,即:同一個構造斷裂帶兩端活動性及強度存在明顯的差異性。
2)深化了單一構造體系或多構造體系的復合控油源區及生、儲、蓋組合分布,如川西上三疊統及侏羅系油氣區主要受控於華夏構造體系和新華夏構造體系的復合作用。
3)建立了3種構造體系控油模式:①新華夏構造體系與緯向構造體系聯合控制廣福坪氣田模式;②反「S」型構造體系控制下的永宜氣田,石油溝-東溪油氣田及相國寺氣田等;③緯向系與經向系聯合作用下形成納敘氣田。
4)總結了四川盆地油氣分布規律:①各時代古隆起控制油氣田分布,如樂山-龍女寺、瀘州、開江、大興、江油-綿竹等古隆起及周圍是油氣田分布重要地區;②各時代區域性不整合面控制油氣分布,如震旦系與寒武系、寒武系與奧陶系、奧陶系與志留系、志留系與泥盆系、泥盆系與石炭系、中三疊統與上三疊統等,這些區域性不整合面經歷不同程度的風化剝蝕和淋濾作用,造就了程度不同的碳酸鹽岩縫、洞、孔儲集體,有利於油氣富集成藏;③沉積相控制油氣田分布,如上三疊統須家河組和侏羅系碎屑岩的三角洲相,及石炭-二疊系的礁灘相,均是油氣田分布有利地區(帶);④多期不同方向應力作用形成多組裂縫是油氣有利聚集地區(帶)。
5)指出了四川盆地油氣勘探有利地區和勘探方向:①5個古隆起及周圍地區(樂山-龍女寺、瀘州、開江、大興及江油-綿竹);②石炭系-中三疊統碳酸鹽岩礁灘相帶;③上三疊統和侏羅系碎屑岩三角洲及河道砂體區;④多個區域性不整合面碳酸鹽岩縫、洞、孔發育層(帶);⑤各時期多應力方向形成的多組裂縫區(帶)是油氣聚集的重點,如川西和川中須家河組。
1.2.2 創新點
1)首次系統地劃分了盆地及周緣地區構造體系類型,即華夏構造體系、緯向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經向系及弧形構造體系及其復合、聯合關系。
2)首次恢復了在構造體系控制下的各時代盆地原型,即元古宙裂谷盆地、震旦-奧陶紀裂陷克拉通盆地、志留-泥盆紀擠壓、克拉通盆地、石炭紀-中三疊世克拉通內坳陷盆地、晚三疊世-新近紀前陸盆地。
3)建立了3類構造體系控油模式:①緯向和新華夏體系復合型;②反「S」型;③緯向構造體系與SN向構造復合型。
⑨ 「雙創」教育至今取得哪些成果
據了解,目前我抄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已達到3%,超過發達國家近一倍,這可以說是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縮影。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不斷加強孵化平台、創業基金、行業導師庫等支撐體系建設。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不是說非要培養出多少成功企業家,而是新時期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新突破,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是當代大學生綻放自我、展現風采、服務國家的新平台,是中國為國際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貢獻的新經驗。」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表示。
⑩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期間,先後參閱了大量涉及區內的科研論文、相關的地質理論和基礎的地質資料,在汲取前人資料中豐富營養的同時,通過大量野外地質調查研究、樣品採集、剖面測制和室內研究工作,對研究區內所存在的重大的、基礎性的科研問題,如各階段的構造環境、構造變形及演化、岩漿岩的侵位機制等,進行了研究,尤其對研究區內東西向召河廟—四子王旗—大灘構造岩漿岩帶的研究取得了如下幾點認識:
第一,通過對比研究認為,原1∶20萬區調在耳營地—大腦包山等地所劃分的震旦紀地層的岩石組合特徵、變質特徵、變形特徵等,可與發育於色爾騰山地區的色爾騰山岩群對比,自下而上構成了一套較完整的火山岩—沉積岩的沉積組合,經歷了綠片岩—角閃岩相變質作用的改造,具有綠岩特徵。
第二,首次在原1∶20萬區調劃分為海西期的花崗岩中識別出侵位於色爾騰山岩群的同構造期太古宙岩體,與研究區內新識別出的色爾騰山岩群共同經歷了新太古代晚期—早元古代變形變質作用的改造,二者構成較典型的花崗岩-綠岩帶。
第三,首次在伊和烏蘇、大腦包山、大蘇吉北發現了韌性剪切帶。並將召河廟—四子王旗—大灘隆起帶作為晚太古-早元古代構造岩漿岩帶提出,認為構造帶是早前寒武紀華北陸塊北緣的增生帶,經歷了島弧環境火山沉積、構造變形及構造隆升階段,最終奠定了華北北緣早前寒武紀結晶基底的構造格局,並據地質體分布特徵及剪切變形將其劃分為北帶、中帶和南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