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佛教證書戒

佛教證書戒

發布時間:2021-11-27 18:05:09

『壹』 佛家五大戒是什麼

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佛教的清規戒律有利於養生,比如五戒可以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1)不殺生戒:表現在行為上,不得故意殺害生命,包括不自殺、不助人殺、不殺害他人,不僅如此,還應愛護生命,做放生善行;表現在飲食上,吃三凈肉(未見殺、未聞殺、非專門為我殺),甚至完全素食;表現在精神上,須培養慈悲心,消除瞋恨,修習忍辱。生命存續為一切之本,尊重、關愛其他生命,即是關愛自己。瞋恨、生氣,極易在身中積累毒素,也易毒化人際關系,從而對身心造成實質性危害。素食易於消化,能凈化血液,減少疾病,有益健康,已為當代大量的研究證實。所以忍辱柔和、慈心不殺為養生第一要務。古人總結說「仁者壽」,是很有道理的。

(2)不偷盜戒:表現在行為上,是非予不取;表現在精神上是清心寡慾,不貪非分之財。財物是人的第二「生命」,若行偷盜、貪污等,貪心不足,行為詭異,不僅有違國法,毒化社會環境,亦會破壞自己的聲譽,甚至會損害自己的身體,實是得小便宜吃大虧。

(3)不邪淫戒:表現在行為上,不亂搞男女關系;表現在精神上,不痴心縱欲,沉迷於女色。藏地僧人,雖然並不像漢地佛教那樣要求完全禁慾,但仍然將淫慾視為修道的最大障礙。縱情色慾、亂搞男女關系,不僅破壞家庭,危害社會,亦為傳播性病、愛滋病,戕身害命的首要禍亂之源。此戒正是要從源頭上杜絕這種種危害。

(4)不妄語戒:就是不要說假話,不可欺騙、誤導他人以謀取私利。妄語不僅有違社會公德,損害個人的信譽,而且久而久之,也會使人生理、心理出現紊亂。同樣,兩舌(挑撥離間)、惡口(罵人)、綺語(說低級趣味的話)等,也會禍從口生,所以都應戒除。

(5)不飲酒戒:飲酒能上癮,容易使人喪失理智,口沒遮攔,行為失控,甚至做出違法亂紀的事來。同時,過量飲酒還會造成酒精中毒,嚴重危害身體。所以此戒歷來被佛教列為五大戒之一,不過若因治病需要飲酒,佛教是允許的。此外,抽煙、吸毒等亦能麻醉人的神經,危害身體,佛教徒也予以拒絕

『貳』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麼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八戒
1、無殺意,慈念眾生,不得殘害蠕動之類;
2、無貪意,思念布施,卻慳貪意;
3、無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欲;
4、無妄語,思念至誠,言不為詐,心口相應;
5、不飲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無求安,不著華(花)香,不傅脂粉,不為歌舞倡樂;
7、無求安,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經道;
8、奉法,時過中不食。
十戒
(1)不缺戒︰謂修行之人受持四重禁等性戒而無缺損毀犯,並且常自守護,如愛明珠,則能攝一切界。若犯凈戒,則如器已缺損,無所堪用。
(2)不破戒︰持十三僧殘而無破損,若犯戒法,如器破裂,不堪為用。
(3)不穿戒︰持波逸提等而無毀,若有毀犯,如器穿漏,不堪受物。
(4)不雜戒︰持定共戒,心住禪定,不雜慾念,不念破戒事。
(5)隨道戒︰聲聞初果之人隨順四諦理,能破見惑,無所分別。
(6)無著戒︰二乘人見真諦理,能成聖道,於諸思惑無所染著。
(7)智所贊戒︰菩薩於諸世界化導眾生,為智者所贊嘆。
(8)自在戒︰亦是菩薩化他的大戒,謂菩薩化他妙用於諸世間,而得自在無礙。
(9)隨定戒︰菩薩隨首楞嚴定,現諸威儀,利導眾生,雖威儀變現,而任運常靜。
(10)具足戒︰菩薩持中道第一義諦戒,用中道慧遍入諸法,無戒不備
菩薩奉持三世諸佛的十種凈戒︰
(1)普饒益戒︰或稱饒益戒。謂菩薩受持凈戒,廣為利益一切眾生。
(2)不受戒︰菩薩不受外道諸戒,但自精進奉持諸佛平等凈戒。
(3)不住戒︰菩薩受持戒時,不求於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受生而住。
(4)無悔恨戒︰又稱安住戒。謂菩薩不作重罪,不行諂詐,不破凈行,恆安住凈戒,心無悔恨。
(5)無違諍戒︰或稱不諍戒。謂菩薩於心常護持佛所制禁戒,無所違犯,亦不鬥諍觸惱一切眾生,但願常生歡喜,奉持於戒。
(6)不惱害戒︰菩薩不學邪幻咒術及造作方葯惱害眾生,但為救護一切而持戒。
(7)不雜戒︰又稱無雜穢戒。指菩薩不著邊見,不持雜戒,但觀緣起,專持出離戒。
(8)不貪求戒︰又稱離邪命戒。即菩薩不現異相以彰己有德、起貪求心,但為滿足出離生死法而持戒。
(9)無過失戒︰又稱離惡戒。即一心持戒,不自貢高言持戒,見破戒人亦不輕毀令他愧恥。
(10)無毀犯戒︰又稱清凈戒。即菩薩受持凈戒,無所毀犯,永斷十惡,具足十善。

『叄』 關於 佛教證件

出家的三寶弟子男為大僧,女為二僧人,出家認定後,發給戒牒證件,以便外出使用,佛門的居士有皈依證件,皈菩薩戒在證件上顯示出來的。

『肆』 現在信佛教的人都會發一個證書,那個證書叫什麼在哪裡可以辦到

那個證叫度牒,外面是黃色的。要想得到要去寺廟找師傅,皈依三寶,但不一定要出家的,這是不限制的。而且要求背會十小咒和楞嚴咒,好像還有個金剛經。最後還要持戒

『伍』 佛教裡面什麼叫根本戒,支分戒,

最重要的戒律,是根本戒,為了保護根本戒,而設立的其他輔助戒,就是支分戒。

舉例說明:

在五戒中,殺盜淫妄是根本戒,如果違反了,那要去地獄。為了保護這4條戒,就必須不飲酒。因為如果喝醉了,很可能破了殺盜淫妄。而飲酒本身,不會去地獄。不飲酒就是支分戒。

(5)佛教證書戒擴展閱讀

另邪淫也分根本戒和支分戒,這些情況在戒條上沒看到過。一般來說,邪淫是和夫妻之外的人有不清凈行為。另外,時間、地點等方面也有很多要注意的。

佛菩薩聖誕日若是不知道、忘了,也肯定有罪過。但若是明明知道,卻以輕視的態度去做,「說是這樣說,但是不會有事吧!」這就更嚴重了;若是知道以後,帶著很慚愧的心去做,這個罪業就比較輕。如果是煩惱、習氣重,帶著慚愧心去做,罪過就輕一些。有這樣的差別。

出入色情場所本身不算是邪淫,但是肯定不好。對一個特別有定力的人來說沒有什麼;若是你沒有定力,肯定會生煩惱。這樣,自己的相續被染污了,那肯定是有罪過的,但是不能說是邪淫。尤其出家眾,更不能接觸這些。

如果真正是一個成就者,這些事情對於他來說都是如夢如幻般,不會有任何影響。但是一個普通的出家人不應該看這些,更不應該去這些場所,那樣肯定對相續會有影響,而且可能是犯支分戒的。

『陸』 佛教有哪些證件

第一:本人。 1--2張 一寸照片。 規定的手續費(不多,各地的收費標准不同)

第二:皈依師是寺院指定的,不用自己費心。法名也是皈依師給你起的。

第三:會告訴你皈依的時間,留下聯系電話。一般都是集合一定的人數一同舉行皈依儀式。最好參加集體皈依。師傅會詳細的講解。

第四:了解什麼是皈依
http://ke..com/view/22435.htm

皈依之後要依教奉行。

南無阿彌陀佛 隨喜皈依 祝您一切順利

網路上的佛教資源 供你學習。

參考資料:http://hi..com/%C4%BE%D2%EF/blog/item/0484fadd9ede98325882dd2c.html
回答者: 木繹

『柒』 請問佛教的五戒證怎麼辦

在皈依三寶以後,確信自己可以守持五戒,在法會前去寺院求受五戒,在舉行庄嚴的宣誓儀式後就可以得到自己的五戒證書,記得帶工本費哦。守好五戒會有25位善神隨身保護哦,要有信心,
隨喜師兄受五戒的功德。

『捌』 佛教什麼是三類戒

【 三壇大戒 】 我國特有之授戒儀式,分初壇正授、二壇正授、三壇正授三階段。初壇授沙彌、沙彌尼戒,二壇授比丘、比丘尼戒,三壇授出家菩薩戒。依據我國佛教界之傳承習慣,有意出家者必須受足此三壇大戒,始被公認為合格之大乘出家人。傳戒日期約三十日至四十日。主事者為十師和尚,其中,得戒和尚一人、羯磨阿闍黎一人、教授阿闍黎一人,是為三師和尚,另有尊證阿闍黎七人,總稱三師七證。
戒期功課時間表大抵為:四時許三板,四時半左右四板,五至六時早課,六時後早粥,其後有作務、講戒、演禮,十一時至十二時午齋,下午二時許以後演禮,五至六時晚課,六時許葯石,七時半以後禮懺、開示,十時養息。首日,新戒集於大殿,由開堂和尚介紹引禮、引贊諸師,續由三師和尚開示,其後即進入為時約一個月之授戒期。
一般傳授三壇大戒,大都出家戒二壇正授畢,在家戒即報到,與出家菩薩戒同時傳授,而同時圓滿出堂。在家戒除開堂外,分三皈五戒與菩薩戒二階段。〔傳授三壇弘戒法儀(法藏)、傳戒正范(讀體)〕

『玖』 佛教中的授戒

轉載一段《中華佛教網路全書》供參考。 【受戒】又稱納戒。即在家或出家人從師或依自誓而納受戒法。佛教教團有七眾之別;七眾之中,優婆塞、優婆夷屬在家眾,共受五戒。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為出家眾。其中,沙彌、沙彌尼共受十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正學戒;比丘及比丘尼受具足戒。另有在家者別受一日一夜之八關齋戒,此名優波婆沙。此中,式叉摩那之六法,並非離沙彌戒而別存,故就戒別言,計有在家五戒、八戒及出家十戒、具足戒等四種。通常謂為五、八、十、具。 一般說來,戒法多由他人所授而得者,然亦別有自然得者。如《俱舍論》卷十四雲(大正29·74b)∶ 『別解脫律儀由他教等得,能教他者說名為他,從如是他教力發戒,故說此戒由他教得。此復二種,謂從僧伽、補特伽羅有差別故。從僧伽得者,謂比丘、比丘尼及正學戒;從補特伽羅得者,謂餘五種戒。諸毗奈耶毗婆沙師說,有十種得具戒法,為攝彼故復說等言。何者為十?一由自然,謂佛獨覺。二由得入正性離生,謂五苾芻。三由佛命善來苾芻,謂耶舍等。四由信受佛為大師,謂大迦葉。五由善巧酬答所問,謂蘇陀夷。六由敬受八尊重法,謂大生主。七由遣使,謂法授尼。八由持律為第五人,謂於邊國。九由十眾,謂於中國。十由三說,歸佛法僧。謂六十賢部共集受具戒。』 此中,由他教者,通常稱為『從他受』。在從他受中,比丘、比丘尼及式叉摩那之正學戒,系從戒和上及數位僧眾而得。沙彌、沙彌尼戒系從一位和上及一位阿闍梨得。優婆塞等在家三種戒,系從和上一人得。 在毗奈耶毗婆沙師十種得戒中,第一為『自然得』,即佛及獨覺於盡智心之位,無師得具足戒。第二為『見道得』,即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於見道位得具足戒。第三為『善來得』,即耶舍依佛稱其為善來比丘而得戒。第四為『自誓得』,即大迦葉以信受佛為大師而得戒。第五系指蘇陀夷聰明過人,年僅七歲能善巧酬問佛陀所問,故雖未滿二十歲,而被允許受具。第六為『敬重得』,即大生主比丘尼聞說八種比丘尊重法而得戒。第七為『遣使得』,系指法授尼雖欲往僧中受戒,然因故不能成行,故遣他人代受戒法。第八為『五人得』,即於邊國,僧眾鮮少,故得從和上等五人得戒,而非必從十師。第九為『十眾得』,即中國之境,僧眾甚多,故至少不得少於十人而得戒。第十為『三歸得』,系指六十賢聖聞說三歸而得受具足戒。此外,《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三謂受律儀時,有自受、他受及自然受之別。 按得受戒法雖有種種方式,然一般多行『從他受』。即從和上依一白三羯磨之法而得戒。茲略述其受法如次。 (1)優婆塞、優婆夷之五戒∶首先令彼等依法受三歸。次一一就不殺生等五戒問盡此形壽能持與否?此時求戒者須誓願持守。據《優婆塞戒經》卷三所述,欲受此戒者先供養東方(父母)、南方(師長)、西方(妻子)、北方(善知識)、下方(奴婢)、上方(沙門、婆羅門)等六方,得父母、妻子、奴婢、國王之許可,後至大德處乞受戒法,大德比丘發『父母聽許否?』、『不負佛法僧物及他物否?』、『無內外病否?』等十五問,確定無此等遮難後,方授予戒法。優波婆沙的八齋戒系於一日一夜持受,即以晨旦受之為法。然若有礙緣,亦得於齋(朝食)竟受之。其受法之次第,依《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卷上〈諸戒受法篇〉所載,系先受三歸,次就八戒一一誓願一日一夜能持,復發願(大正40·496a)∶『我今以此八關齋功德,不墮惡趣八難邊地,持此功德攝取一切眾生之惡,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無上正真之道,亦使將來彌勒佛世三會得度生老病死。』 (2)沙彌、沙彌尼十戒之受法∶沙彌等先從比丘、比丘尼受三歸,順佛教誡出家,以某甲為和上,如來為世尊,次就十戒一一誓願盡形壽持之,是為得受其戒。式叉摩那六法戒,系十歲以上曾嫁之女及十八歲沙彌尼所持守之戒,以二年為期。其受法系先於比丘尼之所,以某甲為和上,乞授戒法,和上咨詢諸尼許之與否後,一一說明戒相,復依羯磨法令求受者誓願能持。 (3)比丘大戒之受法∶若依《刪補隨機羯磨》卷上〈諸戒受法篇〉所述,系須具五緣方得成就。五緣者,即能受之人,所對之境,發心乞戒,心境相應,與事成究竟。此中,{1}『能受之人』有五種規定,即受具者必為人類;諸根具足;儀容嚴正;身心清凈,可為道器;應著三衣;以及受戒之法相同。{2}『所對之境』有七項規定,即(a)結界,(b)有秉法之僧,(c)僧數滿足,(d)集合界內僧,(e)有白四羯磨之教法,(f)衣缽等資緣具足,(g)為佛法流布之時。此中,僧數滿足,指在中國時,須有三師七證,邊國須三師二證。三師是指戒和上、羯磨阿闍梨及教授阿闍梨。七證是指為之作證的七位學證師。{3}『發心乞戒』指在僧眾之前,稱自名,稱和尚名,乞受具戒。{4}『心境相應』謂既已界成僧具,法正緣合,若心別緣,不念戒本,或心境相乖則不能得戒,故須令戒子心境相應。{5}『事成究竟』指始自請師,終至正受戒法,事事須前後無違。 五緣既已具足,其次為正受戒法。此有八法,即{1}請師法,{2}安受者所在,{3}差人問緣,{4}出眾問法,{5}白召入眾法,{6}乞戒法,{7}戒師和上問法,{8}正問法。此中之『請師法』,指招請十師之法。即對和尚言∶某甲請大德為和尚,願大德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安受者所在』,謂受戒之人不得在空隱沒離見聞處;『差人問緣』,指定可問十三難事等之教授師。『出眾問法』,指於屏處解說十三難十遮,問其有無。『白召入眾法』,指教授師既終問遮,還來僧中,對大眾告和尚與受者,復召入受者,令來戒師之前。『乞戒法』,即戒子以至誠心求哀乞戒。『戒師和上問法』,即戒師對眾僧宣受者乞戒,告欲作正問。『正問法』,如前之出眾問法,對受者問十三難十遮,次於授戒法前,和尚對眾僧宣受者乞戒及受者無遮難,並問容許受戒與否。若眾默然認許,乃授予戒法。三度唱是事如是持,此謂三羯磨。後更為說四波羅夷之一一戒相,問能持與否,受者應誓言能持。又授予四依之法,亦令一一答能持,最後宣受者以和尚為依止,以了其儀。比丘尼大戒之受法亦准之。 又,《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三謂有六種因緣,不得授予比丘戒。即{1}意樂損害∶指為王逼迫,又為強賊侵害,思在家難以活命,出家則易,故詐投僧中。然復為同住僧所知,恐遭驅擯。{2}依止損害∶指有十遮中之疾病。{3}男形損害∶指扇遞迦與半擇迦。{4}白法損害∶指因無慚無愧,令所有白法劣薄之輩。即造無間業、犯比丘尼,或外道、賊住之徒。{5}為他人所系屬∶指王臣、負債者、仆從及不為父母所聽許者。{6}為護持其他比丘∶指如龍等能變化身形者,雖能化現比丘之相,然於睡眠時又恢復原形,故若授予戒法,或有見之者當易對其他比丘亦生憎惡之心,故須制止。 一般而言,出家五眾之戒系全分皆受,然在家五戒則有全受、分受二說。即《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四、《俱舍論》卷十四謂五戒須具足受;然《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優婆塞戒經》卷三、《成實論》卷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三(末)等皆謂在家戒可以分受。 《四分律》等小乘戒之作法,略如上述。然大乘中別說三聚十重戒,其受法亦與小乘有別。此中,三聚者,指三聚凈戒,即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律儀戒,即七眾所受『五、八、十、具』之戒,此與小乘戒同。此律儀戒以七眾各別得受其戒,故稱為別受。反之,七眾總受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故二者謂為通受。又,《梵網經》別說十重四十八輕戒,且以之為大乘菩薩所受之戒相。關於其受法,智顗《菩薩戒義疏》卷上謂受戒之緣,可分三段,即(1)信心∶謂欲受戒法者,須信善惡因果,信佛果之常樂我凈,信戒法之功德及自他皆具佛性。(2)無三障∶指受戒者無煩惱障、業障及報障。此中,煩惱障以凡夫常具,故未必障之;業障指現身作七逆,或犯十重禁戒。此等重罪之障或不障,雖有多說,然一般以『犯七逆之一,假令懺之亦成為障;若犯十重,假令懺之,則不成障』之說為正義。又,報障,系果報之障,即地獄、餓鬼為重苦所逼惱,故非戒器。(3)以人、法為緣∶『人』指戒師,『法』指記錄受法之諸種戒儀。戒師分諸佛、聖人、凡師三類。諸佛亦有真佛、像佛之別。真佛者,如妙海王及王子從盧舍那佛受戒者是,像佛者,指自誓受時,於金像、木像之前受之。聖人亦有十地等真聖及像聖之別。凡師須為真正之人,須具足五德,即(1)持戒,(2)十臘以上,(3)解律藏,(4)通禪思,(5)慧藏窮玄。湛然《授菩薩戒儀》謂菩薩戒正從佛菩薩受得,凡師唯代聖師秉羯磨傳戒而已,故應稱之為傳教師。《略述大乘戒儀》卷下亦謂澆末之世難得五德具足之師,故僅以凡師為傳教師,而以聖者為戒和上。 關於大乘戒之戒儀,《菩薩戒義疏》曾列出梵網本、地持本、高昌本、瓔珞本、新撰本、制旨本等六種。然一般皆用湛然之《授菩薩戒儀》。此有十二門∶(1)開導,(2)三歸,(3)請師,(4)懺悔,(5)發心,(6)問遮,(7)授戒,(8)證明,(9)現相,(10)說相,(11)廣願,(12)勸持。授戒時即依此十二門之次第而授予戒法。 ◎附∶Holmes Welch著·阿含譯《近代中國的佛教制度》第九章第七節(摘錄) 受戒就是接受一系列誓約,這些誓約大多是否定句式的。如果依戒而行,和尚不必履行國民義務,尤其是兵役。中國當職戎N了解這點,免除了和尚們的兵役、徭役與稅金。相對的,和尚們有義務造功德,迴向給帝王與國。政府總是不斷設法,以免僧侶這項特權被誤用。無恥之徒可能為逃避兵役、稅金而穿上僧袍。這將削弱國家的經濟與軍事力量。因此政府立法限制出家人數。一些寺廟由朝廷授權,每隔一段時間傳戒一次。未經許可,擅自傳戒,可罰打八棍。一般是三年傳戒一次(編按∶現代台灣一年傳一次),但也有三個月傳戒一次的例子。未經授權的寺院如果想舉辦一次特別的傳戒,或未經授權的寺院想傳任何戒,依法必須向地方官員申請(在台灣,則須向『中國佛教會』申請)。 在實際運作上,法律常遭忽視。許多僻處寧靜鄉間的小寺廟常不經授權就傳戒(據一位記得清末數十年間情形的和尚說)。但如果地處城市附近或是受盜匪騷擾的鄉間,它們往往會申請許可,即使是政府長期授權傳戒的寺院或許也會通知地方長官一聲。這有兩層原因,在遭土匪威脅的鄉間,他們希望地方長官派兵守衛通往寺院的道路。至於城市附近,據一位受訪者說∶『受戒的人很多,好人與壞人混雜,有公共秩序上的問題。』如果有麻煩發生,即使當時沒有地方長官派來的人在場處理,寺院也希望地方長官能事先留意。 1911年,中央政府控制傳戒的時期結束。但寺院仍然需要安全保護。另外,在一些城市地區,法律規定舉行公共集會必須獲得許可。這可以解釋1929年杭州凈慈寺為何向杭州市政府申請允許傳戒。後來市政府經由公共安全局發出許可。相反的,焦山在1949年前經常傳戒,卻從未申請許可或是事先通知。焦山位於長江的一個小島上,沒有安全之虞。 雖然朝廷傳戒的授權,已因帝國瓦解,喪失法律上的效力,但它們的實際效力依然存在。原因是對宗教態度嚴肅的和尚,希望能正式受戒。正式的傳戒儀式費時較長而且繁復,參加的戒子人數又多,只有累積數十年經驗而且房舍眾多的寺院才有能力舉辦。這樣的寺院大多是皇帝授權傳戒的寺院。即使在1911年以後,中國和尚仍然蜂湧到這些寺院授戒。 當中最有名的是南京、浙江間的寶華山隆昌寺。每個地區總有一、兩個寺院是和尚最嚮往的受戒之地,但寶華山的聲名卻馳走全國。普利普·摩勒(J. Prip-Moller)1939 年整個春季傳戒期間都在寶華山,他作了詳盡的記錄,也拍攝照片。雷契爾特(K. L. Reichelt)曾目睹該寺及江蘇他處寺院傳戒,德·固魯特(J. J. M. De Groot)親見福建鼓山傳戒,還取得一份儀式程序表。不幸,這三位傑出的調查者,敘述互不一致,與我的受訪者的見證也不相符。這些受訪者有六、七人在寶華山受戒,其中一位在那裡擔任了四年的引禮師,之後當了三年的教授——三位主傳戒大事的和尚之一。 據這些受訪者說,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寄堂』,新戒抵達寺院(有些人在幾星期前搬入),遷入雲水堂當客人,除了報名、上早晚課,再沒有其他義務。報名時,他們提供有關個人歷史的種種詳細資料,包括師父名字,得度年次。寶華山執事根據這些資料,估量他們受訓時間的長短,受訓的狀況,將程度相當者編為一組。各組有各自的堂,組員在第二階段之初遷入堂內。 第二階段初始叫『分堂』。報名截止,不許再有新戒參加,然後『開堂』。各組合稱為『新戒堂』。『新戒堂』指時間,也指地方。時間上,它持續到傳戒的最後一天。作為地方,它指堂口會集的各堂。總共有六堂,即『一堂、二堂、三堂……』。每堂——每組——有六、七十人。堂內的擺設近似禪堂,四邊設有廣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分別編在不同組別。一般單是比丘就佔了三組。 前兩星期,准和尚、准尼師學習如何吃、如何穿、如何卧眠、如何整理床鋪、如何整理行李出遊、如何站、如何走、如何進大殿、如何禮佛、如何待客、如何交班(例如禪堂當值的)等等。多數人在小廟受訓時,已經從剃度師學得其中大半。但寶華山要求舉止盡善盡美。像伊頓(Eton)、葛洛登(Groton),或許更像山德赫斯特(Sandhurst)或西點(West Point),它在學員身上烙下記號。如一位受訪者說∶『這些只有在寶華山才教得正確。其他戒院根本不重視。要教好這些,必須先到寶華山住上十年。』 事實上大部分教師似乎經驗不豐,而且才進寶華山兩、三年。其中四位教師是引禮師,分派給各組。階層最高的是開堂師,其次是陪堂師,然後是三師父、四師父。新戒也選出兩位同伴作為代表,由於他們分別走在隊伍的最前與最後,因此叫做『沙彌頭』與『沙彌尾』。當代表的,必須外貌好、能幹、有經濟來源——最後一項是因為他們得掏腰包打齋供養全寺所有的和尚。如果錢不夠,他們師父一般也樂於資助,沾弟子的『光』。 除行儀外,新戒在這兩星期內也學習一些經文,尤其是五十三偈咒。這是一些句子,是和尚們每天在各種場合(起床、喝水、聽大鍾)心裡應該默念的。行儀及經文學會以後,接著有個懺悔與凈化之夜,新戒齊集大殿禮佛。次日舉行第一次傳戒。沙彌頭與沙彌尾代表同學請三位師父(三師)及七位證人(尊證)主戒。三師包括得戒和尚——通常是該寺的退居和尚,代表佛陀;羯磨——坐在左首,代表文殊;以及教授——坐在右首,代表彌勒佛。寶華山的三師七尊證都是寺里的常住眾。在他寺,其中一部分和尚也許是從他處請來的。 三師、七尊證在大殿門前坐定,出家新戒跪在廣庭上念三皈依,受沙彌十戒。出家新戒退下後,在家新戒上前,念三皈依,受優婆塞五戒。三段式傳戒的第一段在沙彌領取袈裟、缽之時結束。袈裟分沙彌穿的五衣與比丘穿的七衣。他們雖然還不是比丘,但中午進餐廳時已換上七衣,手托著自己的缽,一如寺里的常住眾。 第二階段的訓練隨即展開。出家新戒現在必須學習多種儀式,尤其是波羅提木叉的二五0戒。再經過兩星期的學習,又有第二次的懺悔之夜,懺悔之後是儀式性的沐浴凈身。傳戒儀式的其他部分,局外人可以旁觀,至於立誓受戒則在隔離的戒壇上舉行,局外人被擋在外。普利普·摩勒(Prip-Moller)是少數目睹新戒立誓的外國人之一,他寫道∶『此處所見的,也許是佛教儀式中最庄嚴的典禮,典禮在奉獻精神中進行,參與者全心全意投入,這在廟里一般是很少見的。』集體受畢二五0戒,新戒每三人一組走上戒台。一組稱作一壇,而且編有號碼。在同戒錄上,新戒的名字便寫在『一壇』、『二壇』等等之下。三位傳戒師父從傍晚一直坐到深夜,檢視每一壇戒子,接受他們成為比丘。這對得戒和尚而言,必定是一項嚴刑酷罰,因為通常他是一位老者。在普利普·摩勒目睹的例子中,得戒和尚到晚上便將位子交給弟子——現任方丈。 據原始印度佛教的作法,出家和尚經上述程序後,即成為正式的僧團成員,但以中國的大乘佛教來說,一星期後新戒還得受《梵網經》的五十八戒。《梵網經》制訂了更高一層的戒律與誓約,要求新戒度盡一切有情才登涅盤。因此這套戒稱作『菩薩戒』。出家與在家新戒在同一典禮上念菩薩戒,兩群新戒中的一群退下後,換另一群念,但在此前後,兩群新戒一起跪著。前一天,戒子在頭上燒戒疤。次日傍晚,發給每個人戒牒與同戒錄,戒子同時還領取《波羅提木叉》、《梵網經》與《毗尼日用》。在得戒和尚一場告別演講後,『新戒堂』關閉,傳戒結束。 〔參考資料〕 《五分律》卷十五~卷十七;《四分律》卷三十一~卷三十五;《摩訶僧只律》卷二十三;《十誦律》卷二十一;《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彌沙塞羯磨本》;《曇無德律部雜羯磨》;《十誦羯磨比丘要用》;《毗尼母經》卷一;《善見律毗婆沙》卷七。

『拾』 佛教八大戒是哪八大戒

① 殺生戒
重犯為殺人。
至於殺生物(如大到牛羊,小到雞鴨)等也應該盡量避免。
意外為過失殺人或動物。
自衛時誤殺,不犯。
特殊者中:教唆他人殺和用詛咒類皆為重犯;勸人死,或以邪見為人說燃指、刺血供佛皆為重犯;自殺者為重犯。
② 偷盜戒
非己之物,強奪、巧取、暗取等使為己有。
意外為誤取,發現後應交還原主;不可能的當布施與己無關系之人;如發現了仍據為己有即是犯。
借他人之物在約定時限外不還是犯。如極親善的親戚和朋友之物,雖取無犯。以不分彼此故,已曾默許,不必拘束。
③ 邪淫戒
這主要是指對於婚姻關系中愛人的忠誠。
夫妻配偶外的性行為、宿娼、強迫別人、騙誘他人的性行為等皆重犯。
特殊者如同性戀等重犯。
④ 妄語戒
未證者自言己已證阿羅漢果乃至預流果及種種未證之三摩地,甚或自言為佛陀等為重犯。
又有對人作無根據的誹謗、惡言,在人與人之間搬弄是非,挑起不和;以種種語言毀傷、無憑之嘲諷、譏笑他人,令人生起煩惱等等;又或對人說謊、恐嚇、欺騙等。
特殊的妄語為增上慢,即行人獲證三摩地明覺誤以為解脫果而說。佛陀制為可以諒解,但今後應謹慎言語,此則不是妄語重犯。又行人實證三摩地或初果等時不甚起慢心,他人不堅持問或不是為證明於法義而輕率言說己已證、所成所證者是為輕犯。
⑤ 酒戒
凡不良麻醉品、酒精類之使用或飲用引起失控等,重犯。未醉者中犯或輕犯。《小部.經集》載佛陀語「酒使人迷醉,迷醉使人犯罪」,在此即使不犯罪也難免輕忽言行,給自他帶來問題。生病用葯時如必須和酒,可也;但服葯酒壯身則輕犯。
6不卧高廣大床,意指單人床。古時尚有雲床具限離地八指等,今已開許。
7 不塗香、不飾等戒是不使用化妝品、護膚品、首飾等等用品,但可以用肥皂等。
8 過午不食戒,指太陽過中天二指量即不食飲(約中午一點為時限,包括飯食、果汁、牛奶、茶葉,過此時限皆不食用),除白開水、服葯、因病、事不適於飢者等。

閱讀全文

與佛教證書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