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近幾年有哪些著名的中亞考古成果
近年來隨著我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絲路考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我國考古工作也逐漸走出國門。
2018年3月23日我國正式啟動中國—沙特塞林港遺址考古項目。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選派的5名中方隊員將於2018年3月26日奔赴沙烏地阿拉伯,開展為期20天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2018年4月5日,中沙聯合考古隊對塞林港遺址有了初步的了解。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已發現建築基址多處、墓地兩處,並發現了疑似水井、圍牆牆體等遺跡,初步判斷塞林港遺址存在明顯的功能化分區。從建築技術的考察來看,地表建築物多用磚塊、土坯和珊瑚石壘砌。兩處墓地中已發現墓葬超過百座,並發現碑刻數十塊,部分碑刻還可見清晰的碑銘,記述了墓主的身份信息。
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坎特鎮紅河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
2018年9月3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該院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方面合作推進的聯合考古取得階段性成果。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吉爾吉斯斯坦科學院歷史與文化遺產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坎特鎮的紅河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考古人員首次對整個紅河古城遺址進行了比較精確的測繪,並在古城西側發掘了一個佛寺遺址。
2016年9月26日絲路考古成果發布:發現古代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遺址中外考古人員深入西天山西端地區開展系統考古研究,全面了解古代游牧文化遺存的分布狀況,新發現大批遺址,包括一些古代游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遺址,填補了學術空白。2013年12月,中國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撒馬爾罕簽署了關於「西天山西端區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的合作協議。經過多年調查、發掘和研究,在烏茲別克蘇爾漢河流域及周邊山地的考古調查和已有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公元前1世紀,在阿姆河以北的蘇爾漢河兩岸分布的一批古代城址為代表的農耕文化,應屬早期貴霜文化,與其後的貴霜帝國文化關系密切。在蘇爾漢河周邊的山前地帶,分布有同時期的古代游牧文化遺存,這些遺存可能與古代月氏有關。在薩扎干遺址所獲考古發掘資料表明,撒馬爾罕盆地南緣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帶分布的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的古代游牧文化遺存,應屬古代康居文化,這與《漢書》等古代文獻的記載是相合的。這一發現為確認古代月氏文化的分布范圍提供了新資料。
㈡ 南昌海昏侯墓里挖掘出了哪些比較獨特的文物
今年正好去了江西省博物館,參觀了《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所以可以用親身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海昏侯墓出土的考古文物很多,但是不少文物比如車馬具、樂器等,並無過多獨特之處。如果要說獨特,個人認為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是金器。海昏侯墓共出土金器478件,合計115公斤。其中有金餅385枚,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塊。是我國漢墓考古發現金器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一次。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麟趾金、馬蹄金和首次集中發現的「上」「中」「下」銘文,四枚金餅上的「南藩海昏侯臣賀元康三年酎金一斤」,也證實了西漢的酎金制度。
第二種是簡牘。與器具形制的相對穩定不同,簡牘文獻的傳承具有復雜性,文字記錄能為我們反映不少新材料。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竹簡以及近百枚木牘,目前尚未全部整理完畢,從初步清理的情況來看,內容大概包括論語、易經、禮記、醫書、五色食勝、悼亡賦、簽牌、奏牘等八類。其中《論語》可能是失傳的《齊論語》,《易經》與傳世《易經》內容差別較大,還有醫書,比馬王堆帛書《天下至道談》的「八道」增加「虛實」成為「十道」。
需要說明的是,網路盛傳海昏侯墓出土了《史記》,其實是考古人員受采訪的字幕弄錯了。其中並沒有發現《史記》,發現的只是《禮記》而已。
感謝閱讀!
㈢ 旅行中你看過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展覽
興業太古匯的「平行世界」。頭探進箱子里,正面是鏡子,其他平面是思戀的詩,就像被感情困在桎梏的環境里。朋友說在另一側,會看見我在箱子里的樣子,這大概就是「清醒是別人的,而迷惘是我的」。
㈣ 萬年前的稻米長啥樣
10000年前浙江先民如何生活
上山文化考古成果最大規模展出
什麼是上山文化?20年前,在浦陽江上游一個低矮的台地上,發現了一個古遺址,粗陋的陶器和石器,很不起眼,但年代測定讓人大吃一驚:最早數據達11000年!比大家熟知的餘姚河姆渡遺址早了整整4000年。這就是浦江上山遺址。20年來,這類遺址已經發現了19處,它們分布在錢塘江及附近區域。考古學界將這一史前文化定名為「上山文化」。
浙江的上古歷史從上山文化開始,經歷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最後形成吳越文化的發祥地。
「萬年浙江,從這里開始——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館、浦江縣人民政府、上山文化遺址聯盟主辦,浦江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義烏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仙居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承辦。展覽將一直持續到3月14日。
這次「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在杭州重磅亮相,是「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全國巡展的第一站,也是上山文化考古成果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次展出。它首次全面系統展示20年來上山文化考古工作取得的系列成就,集中呈現浦江上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仙居下湯遺址出土的上山文化最新考古成果。
中國考古學泰斗、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嚴文明曾說過,「上山文化是世界最早的稻作農業起源地、世界最早的彩陶發現地;兩個世界第一,完全有資格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萬年浙江」究竟有多恢宏久遠呢?10000年前,浙江人吃的稻穀長什麼樣呢?稻穀是如何研磨出來的?10000年前,浙江人到底是如何生活的呢?可以說,這場考古成果值得每一位浙江人都去看一看。
開幕式現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文化發現者蔣樂平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報告廳作學術報告,講述「從河姆渡到上山——浙江新石器時代新認識」背後的故事。
10000年前的稻穀長什麼樣
9000年彩陶上的神秘符號又是什麼
都說上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稻作遺存,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
所以,這次展覽中最重量級的展品也是來自10000年前的神秘「稻穀」。
上山遺址稻穀
展廳中央有一粒看起來非常不起眼,甚至完全會被忽略的小小稻米,大家去觀展的時候,一定要看仔細了,它可是來自10000年前的「寶貝」。
除了小小的稻米,還有來自不同時期的陶器。比如義烏橋頭遺址發現的彩陶,距今9000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歷史最久遠的彩陶。
上山遺址陶杯
大家去看彩陶的話,一定要湊近看看,上面可是有神秘符號的。神秘的短線組合圖符常被專家學者認為是原始卦象。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文化發現者蔣樂平在現場指給大家看一隻陶壺:「栩栩如生的太陽紋,反映了文明初創階段人類的精神生活和審美旨趣,還有一些無法解釋的神秘圖案,雖然我們現在沒法去解釋,但它肯定是代表了當時一種觀念形態。」他透露,隨著考古發掘不斷深入,上山文化遺址群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更多的考古謎團尚待解開。
㈤ 鉑金為什麼掉價了這么厲害
鉑金為什麼掉價了這么厲害?
鉑金具有工業屬性:其實鉑金的工業屬性跟白銀一樣,在經濟不景氣或者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鉑金的價格會大跌,看在2020年鉑金的價格就產生了不同程度的重挫。
鉑金也可以作為裝飾品:其實鉑金作為裝飾品,但是沒有黃金和白銀那麼暢銷,這個也是導致鉑金不斷下跌的原因之一,供大於求,市場供需的問題。
鉑金注意事項:
鉑金首飾也不宜和黃金首飾同時佩戴,因黃金較軟,若互相摩擦,不但會使黃金飾品受損,也會使 黃金染在鉑金上,使之變黃,且很難去掉。不要把各種珠寶首飾隨心放置在同一個抽斗或首飾盒內,由於各種寶石和金屬 的硬度差別,會由於互相摩擦而導致消耗。
每一年因將鉑金飾品送到寶石店檢驗一下,查看鑽石與鑲托是不是有松動與磨損,以便及時整修。 經常穿戴的珠寶首飾應每一個月查抄一次,觀察是不是有磨損或嵌入松脫的徵象,然後加以調停補綴。
鉑是一種天然存在的白色貴金屬,化學性質極其穩定,不溶於強酸強鹼溶液,在空氣中不氧化,延展性好。由於這些特性,鉑金與鑽石是完美的搭配。由於鉑金堅韌而有延展性,即使是一個小小的鉑金爪也能讓每一個鑽石變得無比安全和堅固。畢竟,鑽石的安全是一個值得消費者考慮的重要因素。
不可否認,鉑用途廣泛,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其他鉑族金屬結合使用。在工業上得到廣泛應用。自2008年以來,隨著商品價格的大幅下跌,鉑金價格也大幅下跌。重要的是行業對鉑金的需求下降了,所以可以看到鉑金的價格也在下降。
黃金是一種更稀有、更珍貴、價值更高的金屬。黃金的貴族身份應該因其金融屬性而受到調查。我們都必須熟悉「錢不是黃金,但黃金是錢」這句話。這句話揭示了黃金和貨幣的本質。
此外,黃金文化在各種文明中相當傳統。就像從皇帝到法老,權貴們想把一切與自己生存狀態相匹配的東西都帶進墳墓,而是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去年在轟動一時的「五色炫耀——漢代考古成果展」展現了海昏侯的奢華,再次印證了西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多金王朝」的文化傳統。
據考古發現,南昌,漢代侯墓出土金器378件,金餅285件,林芝金器26件,金盤20件,是中國漢代墓葬中發現的金器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一種。
在古代羅馬城邦時代,金幣不僅是最有價值的貨幣,而且國庫與寺廟融為一體。這種貨幣體系一直維持到羅馬帝國。因此,由於黃金的金融屬性和黃金文化,人們更願意購買黃金,黃金更值錢。
㈥ 某單位組織238名員工去省博物館參觀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展,限乘42人,租6輛車夠嗎
42×6=252
252>238+6=244
租6輛車夠
㈦ 我國近年5大考古發現有哪些
20世紀中國考古領域有許多重大發現。這里主要是廣義上的考古發現。1925年王國維在題為《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發見之新學問》的講演中,集中介紹了前所未見的五項重大發現———即殷墟甲骨、塞上簡牘、敦煌遺書、大庫檔案、少數民族古文字。筆者認為,從今天來看,這個總結仍有現實意義,因為後來考古上的大的發現基本上是在這五個方面的基礎上展開的。
㈧ 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
2011年來考古人員共勘探約100萬平方米,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米,共清理出土了各類文物1萬余件。
成套出土的有編鍾、編磬、琴、瑟、排簫、伎樂俑;竹簡、木牘以及有文字的漆笥、耳杯等數以千計;五銖錢10餘噸近200萬枚;青銅雁魚燈、青銅火鍋上的花紋惟妙惟肖;青銅鏡上鑲嵌著瑪瑙、綠松石和寶石等等,都是漢代考古文物珍品。
車馬坑出土了實用高等級馬車5輛,馬匹20匹,錯金銀裝飾的精美銅車馬器3000餘件。這也是中國長江以南地區發現的唯一一座帶有真車馬陪葬坑的墓葬。
2015年11月14日,南昌西漢海昏侯墓主槨室的考古發掘工作正式啟動。在此次主槨室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組漆器屏風和兩塊馬蹄形金器。其中,在主槨室西室被發現的漆器屏風表面有孔子生平的文字以及孔子畫像。考古專家表示,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孔子畫像。海昏侯墓位於江西南昌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東南約1000米的墎墩山上,整個墓園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該墓已清理出土文物1萬余件。
11月17日上午,南昌西漢海昏侯墓主槨室西側出現數量驚人的金器堆,包括數十枚馬蹄金、麒趾金、兩盒金餅等等。
2015年12月,玉具劍、玉質耳杯、韘形佩、「子母」套裝漆器等陸續發掘出土。這是南昌西漢大墓主槨室考古發掘的第23天,考古發掘取得的進展。
2015年12月8日,南昌西漢大墓主槨室考古發掘又取得進展,考古人員在主槨室提取出多件玉器。其中包括一把約80厘米的玉具劍。
2015年12月14日,考古隊員從主槨室提取了有葡萄般大小、兩端鑽有微孔、對齊貫穿的琥珀,這塊琥珀中還有昆蟲,屬於珍貴的蟲珀。
2015年12月19日,在主墓出土的竹簡中發現了一篇《築墓記》,有可能詳細記錄了南昌西漢大墓建造的過程,將為揭開墓主人信息和考古工作提供更准確的依據。
2015年12月20日,考古人員們開啟了南昌西漢大墓主棺的第一層棺板,在其中發現了馬蹄金和玉器。 ,
2015年12月22日,考古人員在主棺的內外棺之間發現了多塊金板。經秦漢考古權威專家確認,這是漢墓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金板,或將提供墓主人的重要信息。
2015年12月23日,考古專家在出土竹簡中發現《論語》,且據資料表明西漢大墓地處文獻記載的昌邑王劉賀的封地,歷史背景十分清楚。實用車馬陪葬坑出土的雕刻精美紋飾鎏金、錯銀青銅車馬器,與文獻記載「龍首銜軛」的「王青蓋車」類似。此外,墓內出土了大量帶有「南昌」、「漢」、「昌邑二年造」、「昌邑九年造」等文字的漆器、青銅器、印章和木牘,因此目前墓主身份已經初步明確為西漢第一代海昏侯劉賀。
2015年12月24日,在提取的金器中,經初步統計,大金餅95枚,小金餅1枚,大馬蹄金12枚,小馬蹄金21枚,麟趾金15枚。
2015年12月25日,海昏侯墓再次出土了33枚馬蹄金、15枚麟趾金以及20塊金板,整個墓葬中出土的金器數量已達378件。這些金板共20塊,長為22-23厘米,寬為10厘米,厚度較薄;除一塊金板後有附著物外,其餘金板未發現之前期待的文字或圖案信息。
2015年12月27日,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臨時文保用房裡,文保人員正在清理前25日在主棺南側發現的金板、馬蹄金等金器。記者在現在看到,馬蹄金分大小兩種,大馬蹄金分別刻有「上」、「中」、「下」三種文字,對此專家還未得出完整結論。記者了解,25日下午,南昌西漢海昏侯墓主棺柩的外棺和內棺之間的金器全部被提取出來,其中金餅96枚、馬蹄金33枚、麟趾金15枚,另外還有金板20塊,此次出土的金板,長約23厘米、寬約10厘米、厚約0.3厘米。加上此前在主槨室出土的金器,截至目前,海昏侯墓出土金器已超過370件,重量已超過78公斤。其身家之豐厚已超出歷史的記載和專家的預料。圖為刻有「上」字的馬蹄金。
2015年12月28日,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風上有孔子圖像及生平介紹文字。北京聯合大學歷史專家王楚寧認為之前各種傳世書籍都沒有完整記載孔子的姓與氏,孔子屏風則明確寫著孔子「字中(仲)尼,姓孔,子氏」,將孔子的姓、氏、字完整記錄。孔子屏風的第二列文字「魯昭公六年,孔子蓋卅矣」,告訴了我們孔子三十歲時的准確紀年,由這一時間節點可以推算出孔子的生年為魯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孔子屏風記載的孔子生年比《春秋公羊傳》和《春秋榖梁傳》記載的生年早十四年、比《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孔子生年早十五年。
2016年3月2日,《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展。
㈨ 第二屆考古大會在哪裡召開
成都
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是於2018年10月22日至24日在成都召開的一次考古學盛會,主題為「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
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於2018年10月22日至24日在成都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
此次大會主題為「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共設置16個專委會分組討論。由於近年來四川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成績顯著,本次會議特設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屆時,諸多業內專家、學者將針對四川考古熱門議題開展討論。
(9)近20年考古成果展擴展閱讀:
第二屆考古大會主題展
1、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
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是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此次展覽共展出文物和各類展品500餘件,是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的全方位展示。
2、古蜀文明與兩河文明對話展
這是世界上首次在大學博物館舉辦的古蜀文明主題跨國聯展。展覽聯合以色列耶路撒冷聖地博物館、美國耶魯大學皮博迪自然歷史博物館巴比倫特藏、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等四家單位參展。
3、金色記憶——14世紀前中國出土金器特展
已於9月下旬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展,展陳國內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家考古文博單位的精品金器。
4、考古四川新世紀展
展覽分為「考古三星堆」和「考古四川」兩個板塊。
「考古三星堆」選取三星堆遺址歷年出土的75件文物,系統再現三星堆遺址的考古工作、研究歷史;「考古四川」通過新世紀以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展的重大遺址和基礎建設工程考古項目中出土的81件文物,展示新世紀四川考古的輝煌成就。
㈩ 近兩年重大考古發現有哪些
其實近年還有很多考古發現,只列舉下面幾例:
2010年度古新發現:「南澳1號」明代沉船:
「南澳Ⅰ號」是我國沿海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明代沉船,它為解決中國海外貿易、航海、制瓷等諸多學術課題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實證材料,研究明代中國經濟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以陶瓷為例,沉船中大量的漳州窯系產品極富特色。由於漳州窯的屬性,目前國內傳世與出土的器物均不多見,窯址發掘亦多為殘件;本次發掘不僅提供了品種極為豐富的成品,同時也填補了16-17世紀間大航海時代我國海外貿易政策轉變、東南沿海經濟結構變化等資料的空白。
2011年考古發現: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老奶奶廟遺址位於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的櫻桃溝景區內。在50平方米發掘范圍內,發現3000多件石製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餘處用火遺跡,以及多層迭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這處新發現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當時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同時也發掘出土一系列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老奶奶廟遺址的發現進一步將近年來在嵩山東南麓調查及發掘的數量眾多的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這些地點既有臨時活動場所,也有長期居住的中心營地,還有專門的石器加工場所,以及擺放石堆與大象頭骨的特殊活動遺跡。其分布明顯成群組聚集,構成多個以基本營地為中心,各類臨時活動地點成放射狀分布的遺址群。遺址群沿古代河流兩側分布,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活動領域。新發現確切證明,早在距今3~5萬年前中原地區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與復雜的棲居形態。
2012年考古發現:內蒙古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
遼上京城址位於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由皇城(北)和漢城(南)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西山坡是上京皇城西南的一處自然高地,也是全城的制高點,尚存三組東向的建築基址。其中北組的中部偏後,有三座地面保存較高的圓台形建築基址,編號為YT1、YT2和YT3。
根據發掘的遺跡形制和遺物可知,YT1應是一座磚木混合結構的六角形佛教建築基址。於遼代始建,至少進行過兩次大規模修築,金代以後才逐漸廢棄。YT2和YT3可確認是六角形塔基,二塔基的包磚、散水的做法和規格均與YT1相同。本次發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遼代都城遺址考古。根據考古發現的遺跡和遺物,可以確認西山坡是一處遼代始建的佛教寺院遺址,位置重要,規模龐大。佛寺北組為東向的長方形院落,四周有院牆。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為大型的六角形磚木混合結構建築(YT1),左右兩側對稱布置小型的六角形磚塔(YT2、YT3),前有小型建築基址和廣場。YT1建築結構特殊,柱礎雕刻蓮花紋、龍鳳紋,出土刻畫寫實、彩繪貼金的泥塑造像,這些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座基址的等級和功能。這次發掘成果確認了西山坡建築遺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築性質,對重新認識遼上京皇城遺址的形制布局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本次考古新發現為研究遼代考古、歷史、佛教和建築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13年考古發現: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地點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發掘工作,共發掘了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墓葬均早期被盜。墓葬為豎穴土坑木槨墓,分為有底箱和無底箱兩類。墓葬方向和大小相近。方向為南北向,槨室長5~7米、寬3~4.5米、高2~2.2米。共出土遺物620餘件,其中陶器有罐、鼎、盆、缽、瓮、壺、井、灶等;漆木器有耳杯、奩、幾、盤、盒、木俑、馬、璧、杖、器座、案、半圓形器、織機模型等;銅器有弩機、帶鉤、扣飾、錢幣有「半兩」和「五銖」;另有少量鐵器、竹編器、草(棕)編器等。重要收獲有M1出土的50餘支木牘、M2出土的玉質印章和4件竹木製織機模型、M3出土的920餘支(編號數量)竹簡及人體經穴漆人像等。M1出土木牘書寫內容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類。M3竹簡為醫簡,經初步整理,醫書暫定名為《五色脈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病源》《經脈書》《諸病症侯》《脈數》《醫馬書》。墓葬年代初步推測為西漢景帝、武帝時期。出土四部織機模型應是迄今國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綜多躡織機,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研究的空白;首次在四川出土的醫簡是繼馬王堆之後出土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醫簡醫學文物。
2014年考古發現: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
磨刀山遺址位於廣東省西部雲浮市鬱南縣。該遺址是廣東省首次發現並經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類型遺址。4個月的搶救性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獲——這里是廣東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這一發現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將該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前,是廣東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該遺址的發現既是嶺南及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進展,為華南乃至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新材料,同時也為深入研究華南—東南亞地區舊石器文化的關系、區域人類起源與演化歷史以及東西方文化比較等國際熱點課題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機。
2015年考古發現:郭家廟曾國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郭家廟曾國墓地位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墓地,總面積120萬平方米以上,分為郭家廟曾國墓地和曹門廟墓區。郭家廟墓地分布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山崗上,北崗為郭家廟墓區,南崗為曹門灣墓區,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墓地東距周台遺址、忠義寨城址1公里,西距九連墩戰國楚墓群1.5公里。2002年和2014年對郭家廟墓地的兩次發掘,證實這一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高等級貴族墓地。2014年的考古發掘,因其重大的學術價值被評為當年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展覽是首次將2002年和2014年郭家廟墓地的發掘成果展出。郭家廟曾國墓地與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文峰塔曾國墓地、擂鼓墩曾國墓群共同構建了曾國考古學的年代序列,為研究曾國歷史與周代封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考古發掘是指為了科學研究,經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根據發掘計劃,對埋藏文物的地方、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進行調查、勘探和發現、挖掘文物的活動或工作。考古發掘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