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鄭綿平的理論成果
鹽湖生態環境資源研究與「鹽湖農業」理論
1982年,鄭綿平在扎布耶湖發現大面積天然嗜鹽菌、藻,對其進行地質生態條件研究,證明這種藻有優於世界已知杜氏藻的嗜寒性,這意味著可以擴展世界鹽藻生產的期限,從而填補了中國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引起國內外有關方面的關注。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和他的學生通過對嗜鹽菌、藻的研究,對某些形式硼酸鹽沉積機制的探索,發現鹽藻有較強的親硼性,可濃集相當量的硼分,其死亡堆積層還可轉溶出硼,並形成大量腐殖酸。據此,他提出「生物成硼作用」的新觀點。這對闡明某些現代和古代硼礦床成因開辟了一條新思路,在國內外均屬先行。1990年以來,他進一步查明了鹽藻的鹽度、pH值和營養物等天然生長因子,還發現了多處具有開發前景的鹵蟲資源。
鄭綿平從鹽湖(鹽田)生態系統的開發遠景分析出發,提出「鹽湖農業」的概念,它既是一種鹽水或水產養殖業,又與鹽水域周緣耐鹽生物群密切相關,進而構成水產—農牧業研究開發的新領域。但是它仍具有農業生產之基本屬性,即它的經濟再生產同自然再生產交織或「一致」。因而它仍屬農業范疇,故稱為「鹽湖農業」。按此概念,鹽湖不僅是無機鹽產地,而且也是一種新型「農田」;它不但可廣泛捕撈和養殖鹽藻、鹵蟲、螺旋藻、某些耐鹽魚種和鳥禽等促進新形態農禽、漁業,以及鹽湖鹽鹵特殊機制在工農業的應用,又可種植湖緣耐鹽農作物。它是人類索取蛋白質、食物色素、脂肪等食物和多種工業、科學材料的新領域。
中國傑出科學家錢學森曾將21世紀的生物技術稱為「第六次產業革命」,並在1994年4月24日給鄭綿平回函中說:「鹽湖農業不同於一般意義的農業,是利用鹽湖生態環境及日光,通過生物生產商品,是農、工、貿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知識密集型產業。」「鹽湖農業是21世紀的產業。」
② 中外控制理論發展史上著名學者及其重要理論成果
經典控制理論(
20
世紀
40-50
年代)
在
20
世紀
30
到
40
年代,奈奎斯特、伯德、維納等人的著作為自動控制理論的初步形
成奠定了基礎;
二次大戰以後,
又經過眾多學者的努力,
在總結了以往的實踐和關於反饋理
論、
頻率響應理論並加以發展的基礎上,
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自動控制系統設計的頻率法理論。
1948
年又提出了根軌跡法。至此,自動控制理論發展的第一階段基本完成。這種建立在頻
率法和根軌跡法基礎上的理論,通常被稱為經典控制理論。
經典控制理論以拉氏變換為數學工具,
以單輸入-單輸出的線性定常系統為主要的研究
對象。
將描述系統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變換到復數域中,
得到系統的傳遞函數,
並以此作
為基礎在頻率域中對系統進行分析和設計,
確定控制器的結構和參數。
通常是採用反饋控制,
構成所謂閉環控制系統。
經典控制理論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突出的是難以有效地應用於時變
系統、
多變數系統,
也難以揭示系統更為深刻的特性。
當把這種理論推廣到更為復雜的系統
時,經典控制理論就顯得無能為力了,這是因為它的以下幾個特點所決定。
1
.
經典控制理論只限於研究線性定常系統,
即使對最簡單的非線性系統也是無法處理的;
出描述方式,這就從本質上忽略了系統結構的內在特性,也不能處理輸入和輸出皆大於
1
的系統。
實際上,
大多數工程對象都是多輸入-多輸出系統,
盡管人們做了很多嘗試,
但是,
用經典控制理論設計這類系統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
2
.經典控制理論採用試探法設計系統。即根據經驗選用合適的、簡單的、工程上易於實
現的控制器,
然後對系統進行分析,
直至找到滿意的結果為止。
雖然這種設計方法具有實用
等很多優點,
但是,
在推理上卻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效果也不是最佳的,
人們自然提出這樣
一個問題,
即對一個特定的應用課題,
能否找到最佳的設計。
綜上所述,
經典控制理論的最
主要的特點是:線性定常對象,單輸入單輸出,完成鎮定任務。即便對這些極簡單的對象、
對象描述及控制任務,
理論上也尚不完整,
從而促使現代控制理論的發展:
對經典理的精確
化、數學化及理論化。
現代控制理論(
20
世紀
60-70
年代)
現代控制理論中首先得到透徹研究的是多輸入多輸出線性系統,
其中特別重要的是對刻
劃控制系統本質的基本理論的建立,如可控性、可觀性、實現理論、典範型、分解理論等,
使控制由一類工程設計方法提高為一門新的科學。
同時為滿足從理論到應用,
在高水平上解
決很多實際中所提出控制問題的需要,
促使非線性系統、
最優控制、
自適應控制、
辯識與估
計理論、卡爾曼濾波、魯棒控制等發展為成果豐富的獨立學科分支。
在
50
年代蓬勃興起的航空航天技術的推動和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的支持下,控制理論
在
1960
年前後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創新。
在此期間,
貝而曼提出尋求最優控制的動態規劃法。
龐特里亞金證明了極大值原理,
使得最優控制理論特得到極大的發展。
卡而曼系統地把狀態
空間法引入到系統與控制理論中來,
並提出了能控性、
能觀測性的概念和新的濾波理論。
這
些就構成了後來被稱為現代控制理論的發展起點和基礎。
現代控制理論以線性代數和微分方程為主要的數學工具,
以狀態空間法為基礎,
分析與
設計控制系統。
狀態空間法本質上是一種時域的方法,
它不僅描述了系統的外部特性,
而且
描述和揭示了系統的內部狀態和性能。它分析和綜合的目標是在揭示系統內在規律的基礎
上,
實現系統在一定意義下的最優化。
它的構成帶有更高的仿生特點,
即不限於單純的閉環,
2
而擴展為適應環、
學習環等。
較之經典控制理論,
現代控制理論的研究對象要廣泛得多,
原
則上講,它既可以是單變數的、線性的、定常的、連續的,也可以是多變數的、非線性的、
時變的、離散的。
現代控制理論具有以下特點:
1.控制對象結構的轉變
控制對象結構由簡單的單迴路模式向多迴路模式轉變,即從單
輸入單輸出向多輸入多輸出。它必須處理極為復雜的工業生產過程的優化和控制問題。
2
.研究工具的轉變
(
1
)積分變換法向矩陣理論、幾何方法轉變,由頻率法轉向狀態空間的研究;
(
2
)計算機技術發展,由手工計算轉向計算機計算。
3
.
建模手段的轉變
由機理建模向統計建模轉變,
開始採用參數估計和系統辨識的統計建
模方法。
現代控制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控制理論的發展同其他學科一樣,依賴於工業、科學、技術提出的越來越高的要求。
"
現代控制理論
"
這一名稱是
1960
年卡爾曼的著名文章發表後出現的。
而在此之前,
錢學森教
授在五十年代就已發表了
《工程式控制制論》
的專著,
並為當時幾乎所有論文以突出形式加以引
用。
工程式控制制論,
從廣義上看,
是控制學科最具遠見卓識的科學預見與理論,
現代控制理論
只是其一分支。
現代控制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包括以下方面:
1)
其他動態系統的研究
這里可以指出的有(包括早期已有較大發展的部分學科)
:非線性系統、時變系統、隨
機系統、
分布參數系統、
大規模系統、
模糊系統、
機械繫統以及不確定系統等。
非線性系統,
其基礎是李亞普羅夫理論,
從過去以至今後,
這一最普遍的原理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對魯里
葉系統常時間的研究,
對非線性系統理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近些年來出現的微
分幾何及微分代數理論,
為非線性系統控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但非線性系統理論
的研究將是曠日持久的,也是十分艱巨的。時變系統,由於數學表達的困難,特別是對
"
時
變
"
有了本質的了解;
"
隨環境而變
"
,
研究已轉入
"
自適應系統
"
或
"
不確定系統
"
。
大規模系統,
當考慮了系統的內部信息結構時,
稱組成系統的各部分為
"
子系統
"
,
系統就被稱為
"
大系統
"
,
這種考慮是期望用子系統及其關聯的性質來對大系統的性質作出某些判斷,提供較為簡化
的、
但常常保守的分析方法。
現已明確規定,
今天的大系統理論完全不能構成第三代控制理
論。
機械繫統,
其模型可用拉格朗日方程表示為一
2
階非線性系統。
因為機械繫統本身有許
多特殊性質,如匹配條件及可全局線性化條件自動滿足;具有關於功、能、動量、動量矩等
的一些便於利用的力學性質等,
故可將其表為一般非線性系統的形式來研究是不明智的,
這
實際上是將簡單問題的研究復雜化。不確定系統,一方面是相當多的實際系統的數學描述,
更重要的是在理論上為自適應控制、魯棒控制等多個學科間架起了橋梁。
2
)控制任務的多樣化
經典及現代控制理論的任務在於尋求
(反饋)
控制,
使得閉環系統穩定,
這就是通稱的
"
鎮定問題
"
。到了二十世紀,工程技術不斷提出新的控制任務,它們遠遠不可能用鎮定來概
括,必須發展新的概念、理論與方法。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車間調度控制,在工程上為
FMS
及
CIMS
,
理論上出現了
DEDS
(離散事件動態系統)
理論。
盡管目前尚處於初創階段,
但要求完成的任務已遠比鎮定復雜多了。
化工過程、
車間、
煤礦採掘面等各種工業過程要求
實現的最簡單的任務有:監控、預警等,遠遠超出鎮定的范圍,擬人機器人、智能機器人及
車,
要求實現的任務更是多種多樣的,
如跟蹤、
代替人作各種操作以及簡單的裝配任務等。
類
似的例子在幾乎每一工程技術領域中都是打量的。
這一趨勢是明顯的,
也是必然的。
自動控
制就是由系統來代替人控制。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人們的控制活動越來越多,
因而控制任
3
務也會越來越復雜和困難。
3
)
專業學科化的發展
因受控對象的性質千差萬別,
屬於不同的學科,
各學科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所以在各
門學科中相對獨立地發展控制理論及方法,
是很自然的。
事實上在學校中,
很多系
(從電氣、
電子、計算機到機械、化工、土木)
,社會上很多研究所,從理、工到農、醫、材料、交通
等,
自動控制都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而且都具有自己的特點,
研究的內容及解決的方法更是
差異,下面是幾個例子:太空飛行器上的空間機器人,具有自己的特點:多體系統、受非完
整約束、自主控制、遙控、裝配等等。擬人機器人,要求具有計算機視覺、觸覺、聲覺、自
主控制、應付復雜環境(避碰、避雨及雷電)等等。機器人班組控制,要求跟蹤、操作、適
應復雜環境、自主控制之外,還要求能避免內力對抗、運動及力量的協調等。自主控制,要
求具有失誤預報、
失誤診斷、
自修理或自重構形等能力。
智能材料具有及時預報缺陷及損傷,
自加強等功能。血管內的
"
聰明葯
"
具有發展到可能發生阻塞部位,進行修整的能力。又如對
材料進行外部施力控製作用,以達到改變結構力學性能的研究也在進行中。
智能控制的發展概述(
20
世紀
70
年代以後)
從
60
年代起,由於空間技術、計算機技術及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控制界學者在研究
自組織、
自學習控制的基礎上,
為了提高控制系統的自學習能力,
開始注意將人工智慧技術
與方法應用於控制系統。
從
70
年代初開始,
傅京孫、
Gloriso
和
Saridis
等人從控制論角度進一步總結了人工智慧
技術與自適應、
自組織自學習控制的關系,
正式提出了智能控制就是人工智慧技術與控制理
論的交叉,並創立了人
-
機互動式分級遞階智能控制的系統結構。
在
70
年代中期前後,已模糊集合論為基礎,從模仿人的控制決策思想出發,智能控制
在另一個方向
——
規則控制(
rule-based
control
)上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70
年代可以看作
是智能控制的形成期。
進入
80
年代以來,由於危機的迅速發展以及專家系統逐漸成熟,使得智能控制和決策
的研究及應用領域逐步擴大,並取得了一批應用成果。
應該特別指出,
80
年代中後期,由於神經網路的研究獲得了重要進展,於是這一領域
吸引了眾多學科的科學家、學者。如今在控制、計算機、神經生理學等學科的密切配合下,
在
「
智能控制論
」
的旗幟下,
又在尋求新的合作,
神經網路理論和應用研究為智能控制的研究
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進入
90
年代以來,
智能控制的研究勢頭異常迅猛。
1994
年
6
月,
在美國奧蘭多召開了
』
94IEEE
全球計算智能大會,
將模糊系統、
神經網路,
進化計算三方面內容綜合在一起召開,
引起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因為這三個新學科已成為研究智能控制的重要基礎。
近年來,
智能控制技術在國內外已有了較大的發展,
己進入工程化、
實用化的階段。
但
作為一門新興的理論技術,
它還處在一個發展時期。
然而,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
計算機技術
的迅速發展,智能控制必將迎來它的發展新時期。
總之,
智能控制是自動控制理論發展的必然趨勢,
人工智慧為智能控制的產生提供了機遇。
③ 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偉大進程中,產生了兩大優秀理論成果,...
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黨的七大和黨的十五大分別確立了這兩大理論在黨內的指導思想地位。這兩大優秀理論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都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時代性和實踐性,其思想精髓都是實事求是。
④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偉大理論成果是( ) A、大同思想 B、三民主義 C、毛澤東思想 D、鄧小平理論
是毛澤東思想。選擇C。因為馬克思主義是1918年傳入中國的版,1921年建黨。1921-1927年是毛澤東權思想的孕育期;1928-1935是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期;1935-1945年是毛澤東思想的完善成熟時期。到1945年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作為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偉大的理論成果。
⑤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有哪些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毛思想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產物.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鄧小平理論,解決了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問題.實踐基礎是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次歷史性飛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新時期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問題.
拓展資料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結合起來,同中國的優秀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結合起來,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一是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實現具體化。二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上升為馬克思理論。三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提升為理論;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馬克思主義根植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
(資料來源:網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⑥ 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論成果是
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論成果是揭穿了德國哲學的「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費爾巴哈 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是阻礙社會發展的障礙,是倒退歷史的思想根基。並在批判、揭露之中創立和解決了是由「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才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和推動人類歷史進程的源泉的動力,並通過觀察現實世界和考察歷史過程而證明了「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是虛假的解釋,而不是真實的解釋。這才是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論成果。可惜,卻被《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給顛倒了,卻被《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給倒置過去了。然而,卻被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給重新展現著,這就是中國人的榮幸!
⑦ 愛因斯坦有哪些傑出的成就呢
愛因斯坦可以說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沒有之一。他那充滿神奇的一生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推動了第三次工業革命進程。而愛因斯坦一生最重要的成就主要是體現在物理學方面,他發表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並建立了狹義相對論這個概念,在以此為基礎的前提下得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式:愛因斯坦質能公式。
他在1905年發表了5篇論文,這五篇論文可以說震驚了當時整個科學界,從中得出了光量子和光電效應關系,推導出了計算擴散速度的公式,討論了布朗運動提供原子存在的證明,提出了新的時空理論並建立狹義相對論,推導出質能公式。
特別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於當時的科學界來說是太過於顛覆性了,對於當時的科學家來說是非常震驚的。而且他的理論太過於超前,讓人很難看的明白,就能諾貝爾獎因為擔心相對論的正確性不敢給愛因斯坦授獎。
⑧ 人類歷史上有哪些偉大的科技成果
一、科學發現
1、數學發現
歐氏幾何,解析幾何,符號代數,微積分和分析數學,數理邏輯,概率論,控制論與資訊理論
2、天文學類發現
日心說,行星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定理,河外星系,恆星演化,星際分子,宇宙大爆炸學說
3、化學類發現
化學元素,氧和氧化學說,化合物組成定律與原子論,分子學說,苯的結構,元素周期律,化學鍵理論
高分子化學
4、地球科學類發現
地圓說,古生物與地層學,大氣環流理論,電離層,大陸飄移與板塊學說,地球的核幔差異運動,溫室效,應與全球氣候變暖
5、物理學類發現
杠桿原理,浮力定理,光的反射與折射,牛頓力學三定律,動量守恆定律,能量轉換與守恆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電磁感應,電磁波,光譜分析,X射線,放射性,電子與原子內部結構,量子理論,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核裂變與核聚變,基本粒子誇克
6、生命科學類發現
血液循環,人體結構與解剖學,生物分類學,進化論,細胞學說,微生物,酶理論,遺傳與基因,神經元,免疫系統與免疫學說,DNA的發現及雙螺旋結構模型
二、技術發明
1、 材料
陶瓷,青銅冶鑄,生鐵冶煉,紡織,火葯/炸葯,玻璃,水泥,合成染料,高分子合成材料,液晶
2、能源動力類發明
人工取火技術,蒸汽機,內燃機,電池,電機(發電機、電動機)
3、農業與食品類發明
釀造,化肥,合成殺蟲劑,雜交育種,聯合收割機
4、交通與航天類發明
馬車,輪船,火車,汽車,飛機,火箭,人造衛星和航天器
5、信息技術類發明
筆,造紙,印刷術,電報,電話,無線電,電子管,電視,雷達,計算機,晶體管,集成電路,光纖通信,互聯網
6、醫葯與生物工程類發明
針灸,疫苗,麻醉術,輸血術,維生素,青黴素,節育技術,基因技術,克隆技術
7、儀器類發明
指南針,鍾表,望遠鏡,顯微鏡,激光器,眼鏡,電燈,照相,城市污水處理
⑨ 中國古代有哪些傑出的軍事思想理論成果
1、《孫子兵法》,主要軍事思想有五個:
(1)戰略運籌。
(2)作戰指揮。
(3)戰場機變。
(4)軍事地理。
(5)特殊戰法。
2、《三十六計》,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
3、《三略》明確了戰爭與政治、國家的密切關系,有類似近代總體戰的思想。
4、兵家四勢,是軍事學用語,指兵權謀、兵陰陽、兵形勢、兵技巧。出自《漢書·藝文志》。兵家四派是代表軍事學的四個要素。
5、以仁為本的戰爭觀
這一思想大約形成在奴隸社會的初期,到奴隸社會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為本的戰爭觀,主要包括兩層含義:
(1)戰爭支柱——以仁為本.《司馬法·仁本第一》開宗明義:「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為正.正不獲意則權.」仁者使人親,義者使人悅.此二者,才是戰鬥力的凝聚核,才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基礎.
(2)戰爭准則——師出有名.《禮記·檀弓下》主張「師必有名」,認為師出無名,必將遭到眾人的反對,定成敗局
6、「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的指導原則。
⑩ 愛因斯坦有什麼傑出的成就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舉世聞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於蘇黎士工業大學,1909年開始在大學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後被迫移居美國,1940年入美國籍。
十九世紀末期是物理學的變革時期,愛因斯坦從實驗事實出發,從新考查了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在理論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他的量子理論對天體物理學、特別是理論天體物理學都有很大的影響。理論天體物理學的第一個成熟的方面--恆星大氣理論,就是在量子理論和輻射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成功地揭示了能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恆星能源來源的難題。近年來發現越來越多的高能物理現象,狹義相對論已成為解釋這種現象的一種最基本的理論工具。其廣義相對論也解決了一個天文學上多年的不解之謎,並推斷出後來被驗證了的光線彎曲現象,還成為後來許多天文概念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對天文學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他的宇宙學理論。他創立了相對論宇宙學,建立了靜態有限無邊的自洽的動力學宇宙模型,並引進了宇宙學原理、彎曲空間等新概念,大大推動了現代天文學的發展。
他在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不是因為相對論這個偉大成就,而是量子理論,因為在他提出相對論的時候,幾乎所有科學家都認為是一種謬論,而後來事實證明相對論是一個偉大的發現,當時間已經過去好幾年了,為了補償,評獎協會就以量子理論的成就頒給了他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