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醫葯研究成果有哪些

中醫葯研究成果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11-25 13:08:29

1. 中醫類論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學術堂為大家推薦幾本中醫類的核心期刊,供大家參考:

1、《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刊物簡介:主要宣傳黨的中醫政策和中西醫結合方針,報道我國中西醫結合在臨床、科研、教學等方面的經驗和成果.

級別:本刊為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學),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CD核心(2019-2020)

2、《中華中醫葯雜志》

刊物簡介:是中國科協所屬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醫葯學術進展的中醫葯學科雜志.

級別: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學),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CD擴展(2019-2020), 梯隊期刊(2019)

3、《中葯新葯與臨床葯理》

級別: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學),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CD核心(2019-2020)

刊物簡介:全面報道中葯新葯、中醫葯的研究進展與成果,並為醫葯衛生行政部門以及中葯新葯研究、生產、應用單位提供信息和交流園地,是中葯研究、中葯臨床葯理學科進行國內外學術成果交流的重要窗口.

2. 中醫葯治病的方法是我國的傳統醫學,也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你還了解哪些關於中醫葯的研究成果

中醫葯科學研究取得較大的成績,有些成果,如針刺鎮痛機理、骨折治療、急版腹症治療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權,近年來,更重視吸收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例如,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中葯或方劑的作用機制,用血液流變學方法研究瘀血和活血化瘀,用放射性核素研究經絡,等等。有關腎虛、脾虛的研究,活血化瘀、扶正培本、通里攻下、清熱解毒等治則的研究,舌診和脈診的研究等方面,均已取得成果。在經絡研究方面肯定了經絡感傳現象的存在,總結出感傳規律,針刺鎮痛得到了有力的科學論證。在中葯葯理學、中葯化學研究方面,已對150餘種常用中葯進行研究,從中分離出活性單體500餘種,發現一批活性強的新結構成分,如青蒿素、棉酚、鶴草酚、靛玉紅、丹參酮、聯苯雙脂等。其中,從中葯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抗瘧葯物史上繼喹啉類葯物後的一項重大突破,它對抗喹啉型瘧疾、腦型瘧疾的治療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 中醫葯核心期刊有哪些

中國醫學類:北京中醫葯大學學報、遼寧中醫雜志、南京中醫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時珍國醫國葯、新中醫、針刺研究、中草葯、中成葯、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中國天然葯物、中國針灸、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中中華中醫葯雜志、中葯材、中葯新葯與臨床葯理、中葯葯理與臨床、中醫雜志

4. 微生物在中醫葯領域的應用有哪些

微生物在中葯中的應用
摘要:中葯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幾千年來中醫葯為我國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形成了系統的中醫葯理論和大量經實踐檢驗的成葯驗方。中葯作為天然葯物正逐步引起世界的關注。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利用微生物廣泛涉及健康、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微生物在中葯領域有著廣泛的運用。微生物可運用於中葯菌體發酵、中葯炮製等。
關鍵詞:微生物 中葯 發酵技術 發酵中葯

中國是中醫中葯的起源,幾千年來中醫葯為我國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逐漸積累,形成了系統的中醫葯理論和大量經實踐檢驗的成葯驗方。中葯行業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少數幾個產業之一,在自然科學領域,我國最有實力、最有優勢、最有後勁的就是中醫葯。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傳統醫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預防和治療疾病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正受到各國人民和研究人員的關注和重視。目前各國都在從中葯等天然產物中尋找有效葯源。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中發展較快的學科之一,在生命科學中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各門學科都離不開的重要工具。在制葯葯現代化進程中,微生物顯示出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現代微生物學成果可以更好地促進制葯的現代化,也為微生物學的發展開辟了新領域。
1 微生物學理論促進了微生物相關中葯的發展
對傳統微生物中葯的生物學研究加深了傳統微生物中葯的應用和產品開發,特別是多種中葯微生物純培養物代替原葯材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如靈芝、猴頭等各種葯用菌的栽培, 對保護環境、保護資源、滿足人民群眾用葯需求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以金水寶為代表的從冬蟲夏草中分離的真菌純培養物代替冬蟲夏草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掀起了以蝙蝠蛾擬青黴、蝙蝠蛾多毛孢、蛹蟲草、等蟲生真菌的研究熱潮。對一些微生物和植物相互作用形成的中葯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如龍血竭的形成與真菌有密切的關系, 是龍血樹抵抗微生物侵染而產生的一種植物抗毒素;僵蠶中的一些有效成分是微生物、蠶、桑葉相互作用形成的。對天麻、茯苓等中葯的生物學研究促進了這些中葯品種栽培技術的發展。
微生物相關中葯形成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以腐生生活方式形成的大型葯用真菌,如靈芝、猴頭、木耳、香菇等。這些真菌基本上都可以實現人工栽培。2)天然微生物發酵植物性中葯材料形成,如神曲、紅曲等,主要是酵母和絲狀真菌。3)植物和微生物共生形成的中葯, 如天麻是蜜環菌和天麻植物的共生體,天麻植物依靠蜜環菌提供營養;豬苓也是由於蜜環菌侵入豬苓菌核形成的共生體,由蜜環菌提供營養。4)寄生真菌侵染活體昆蟲形成的蟲菌復合體,其實質是昆蟲的致病菌。如冬蟲夏草、僵蠶、蛹蟲草等。5)微生物侵染植物後,植物抵抗微生物的侵染而形成的植物抗毒素,如龍血竭、沉香等[1]。
微生物相關中葯活性成分的研究為這些中葯的質量標准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加深了對這些中葯葯理作用的認識。葯理學研究促進了傳統微生物中葯在治療現代社會的高發病如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病毒性疾病中的應用。多數微生物中葯都具有滋補保健的效果,如靈芝、冬蟲夏草成為保健食品開發的熱點。大多數葯用真菌都含有真菌多糖, 真菌多糖能增強免疫力、沒有直接的細胞毒作用,成為抗癌、抗病毒產品開發熱點。
2 微生物發酵在中葯中的應用
發酵工程是指採用工程技術手段,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有活性的離體酶的某些功能,為人類生產有用的生物產品,或直接用微生物參與控制某些工業生產過程的一種技術。
發酵工程微生物發酵制葯是指利用微生物技術,通過高度工程化的新型綜合技術,以利用微生物反應過程為基礎,依賴於微生物機體在反應器內的生長繁殖及代謝過程來合成一定產物,通過分離純化進行提取精製,並最終制劑成型來實現葯物產品的生產。
中葯發酵制葯技術是在繼承中葯炮製學發酵法的基礎上,吸取了微生態學研究成果,結合現代生物工程的發酵技術而形成的高科技中葯制葯新技術,是從中葯(天然葯物) 制葯方面尋找葯物的新療效。傳統的中葯發酵多是在天然的條件下進行的,而現在的中葯發酵制葯技術是在充分吸收了近代微生態學、生物工程學的研究成果而逐漸形成的。其先進發酵工藝特點是:以優選的有益菌群中的一種或幾種、一株或幾株益生菌作為菌種,加入中葯提取液中,再按照現代發酵工藝製成產品,它是一種含有中葯活性成分、菌體及其代謝產物的全組分發酵液的新型中葯發酵加工制劑。
2.1古代中葯發酵技術應用歷史與現狀
我國人民遠在 4000多年前就學會利用發酵來釀酒,此後又相繼利用發酵來生產醬、醋、豆豉和臭豆腐等食品。《本草經疏》曰:「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其氣味甘溫,性專消導,行脾胃滯氣,散臟腑風冷。」說明中葯臨床應用之曲是在釀酒業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曲與酒相維系。後來人們在酒麴中加入其他葯物製成專供葯用的各類曲劑。《本草綱目》雲:「古人用麴,多是造酒之麴。後醫乃造神麴,專以供葯,力更勝之。」可見古人早已將微生物發酵應用於中葯炮製。即將葯材與輔料拌和,一定溫度和濕度下通過微生物的發酵達到提高葯效、改變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直到現在,臨床仍在應用的發酵(製品)中葯,如六神曲、淡豆豉、建曲、沉香曲、半夏曲、紅曲、豆黃等,均是利用炮製環境中的野生微生物(多為黴菌、酵母、細菌等)進行多菌種固體發酵而成[2]。
發酵技術應用歷史悠久,也是傳統中葯加工炮製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主要是起到中葯復合炮製的作用。不同的培養基經同樣的發酵處理後會產生葯性的差異,可利用該特性生產不同適應證的中葯。例如,發酵淡豆豉時,以桑葉、青蒿發酵者,葯性偏於寒涼,多用於風熱感冒或熱病胸中煩悶之症;以麻黃、紫蘇發酵者,葯性偏於辛溫,多用於風寒感冒頭痛之症。在清代,根據輔料中葯及治療功能的不同,又制出了皂角曲、竹瀝曲、麻油曲、牛膽曲、開郁曲、海粉曲、覆天曲等10種葯曲。
但是傳統的中葯發酵僅對自然界的菌種進行利用,且菌種不純,不能利用現代研究成果定向改變葯物的性能或有意識地根據葯物之間的特性進行有目的的組合。同時,對那些在自然界中不佔優勢、生長條件要求比較嚴格的微生物來說,就不可能在葯物上生長起來。這極大地限制了微生物的作用。另外,是否會落入有害菌也不明確,使微生物在葯物中的潛在效能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中葯發酵研究開始於80年代,但僅是對真菌類自身發酵的研究,如靈芝菌絲體、冬蟲夏草菌絲體、槐耳發酵等,大都是單一發酵。雖有報道加入中葯,但也僅是將中葯當做菌絲體發酵的菌質,同時研究發現,含有中葯的菌質對原發酵物的功效有影響,只是未見深入研究。目前,已有學者呼籲中葯發酵制葯可按新葯審批辦法規定開發新葯。同時也開展了另一項研究,即生物轉化,我們認為它與中葯發酵是密不可分的。90年代初,日本人小橋恭一發現中草葯成分如番瀉葉甙,可藉助腸道細菌轉化為致瀉有效成分而起到治療作用。又有報道,在中葯有效成分與細菌的生物轉化過程,許多甙類、黃酮類、黃酮醇、黃烷酮類、香豆素類等均經過腸道菌進行了化學修飾。有作者指出 ,在中葯成分生物轉化的研究過程中 ,對代謝物提純、確定結構模式固然需要,但更應當推出微生物發酵。中葯成分的生物轉化是中葯創制新葯研究的重要方面。正在修訂中的我國新葯申報指導原則,已決定將生物轉化列入創新(一類) 葯的研究。董玫等研究發現,六味地黃丸發酵液可顯著抑制小鼠肝癌 H22的生長,而等量的六味地黃丸煎劑則無明顯抑瘤作用。六味地黃發酵液還可以對抗環磷酸醯胺所致白細胞減少,且升高報細胞的作用明顯高於六味地黃煎劑。香港中醫博士吳志勇成功發酵出黃芪液,經福建中醫學院測定,發酵的黃芪所含的黃芪多糖是普通煎、煮、熬水提法的5.04~0.365倍之間。據悉,衛生部葯品檢驗所動物試驗結果:發酵中葯只需1/28的量,即可與一般煎、煮、熬的水提物一份的量發揮同等的葯效。據報道,含有中葯成分的培養基對原發酵中葯的影響和多菌種混合發酵的研究將有望成為未來的研究熱點。
國外對於中葯發酵的研究報道較少,主要在食品、酶工程,如日本的納豆,用Bacillus菌發酵大豆。由於Bacillus菌酶系豐富(包括澱粉酶、纖維素酶和蛋白酶),並能增加維生素K的含量,Bacillus subtilis菌環能消除小腸內致病菌,其提取物具有明顯的抗癌活性和降壓作用。中草葯發酵的研究有必要借鑒上述成功的經驗[4]。
2.2中葯發酵制葯的特點
中葯發酵制葯技術的典型特點就是生物轉化。可概括如下幾點:1)葯物的有效組分、活性物質最大限度的得以提取、利用;2)葯物進入人體後不能直接被利用的有效活性組分,因在體外得以完成而被直接利用,迅速發揮應有效能;3)優選的人體有益菌種本身具有補充或增強原有葯物的功能;4)中葯發酵制葯與原有葯物相比產生了新的活性物質,從而具有新的保健、預防或治療功能;5)是實現中葯現代化、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又一新技術,生產工藝可控,所得產物精確,制劑方便,便於與國際接軌[4]。
2.3 中葯發酵的分類
中葯發酵分為液體發酵和固體發酵。液體發酵是在借鑒抗生素生產工藝的基礎上,把菌絲體加入培養基中,將之與葯材混合後放置於適溫下進行發酵。液體發酵具有較高的物質傳遞效率,易於實現發酵工藝的自動化控制。固體發酵是以富含多種營養成分的農副產品如麥麩、甘蔗渣、玉米芯等作為發酵營養基質,用一種或多種真菌作為發酵菌種,在一定的溫度、濕度條件下進行發酵。固體發酵在發酵過程中既生長菌體,又形成各種次生代謝物質,難以將其分離,南京中醫葯大學庄毅教授將它們統稱為「菌質」。按應用方式又可將其分為「無渣式」和「去渣式」,前者不用經過提取可直接用葯,後者要經過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制劑後才可用葯[3]。
2.4發酵在中葯研究中的應用
2.4.1利用中葯培養基發酵葯用真菌
菌物界估計逾十萬種,可供葯用的高等真菌約20餘種,利用潛力巨大。國內20世紀60年代興起深層培養(或發酵),2世紀80年代中國醫學科學院葯物研究所進行的冬蟲夏草大規模發酵培養研究,也僅是對菌類自身發酵的研究,如靈芝、冬蟲夏草、香菇發酵等,且大多是單一發酵。目前對靈芝、雲芝、冬蟲夏草、灰樹花、密環菌、金針菇、香菇、姬松茸、茯苓等很多菌種的發酵技術已日趨成熟。
庄毅曾提出了菌質的概念,即用一定的葯用菌菌種接種在一定的固體基質上,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經過一定時間發酵(發酵周期),在特定的質量指標控制下達到發酵終點而產生菌質。可採用現代技術將有效真菌與中草葯組成的不同發酵基質構成各種發酵組合,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發酵,產生各種性質不同的菌質。可以利用中葯作為培養基的組成部分,構建葯性菌質,比較發酵前後中葯相關成分的變化,為中葯與葯用真菌的結合尋找突破點,並開發具有良好功效的葯物。王玉紅等在發酵培養基中添加適量的黃芪以促進靈芝的生長和靈芝多糖的產生,結果其多糖的組分發生了變化,有可能產生了新的物質。尤建良等將中葯抗癌復方「康復靈」(主要含黨參、麥冬、薏苡仁、豬苓、淮山葯等)以靈芝菌進行生物發酵,結果表明靈芝中葯制劑發酵液的抑瘤率達47.87%比單獨的靈芝發酵液、單味中葯制劑和靈芝發酵液中葯制劑混合液均有明顯提高。
2.4.2中葯發酵用於葯材的炮製
發酵法一直是中葯炮製方法之一,它藉助微生物的作用,改變中葯原有葯性,提高療效,降低毒副作用,擴大適應症。微生物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酶,將葯物的成分分解轉化為新的活性成分或將毒性成分分解而降低葯物的毒副作用。現代中葯加工中用發酵法炮製中葯,如五倍子,這種中葯具有收斂止瀉、止血的功能,但其主要成分鞣酸在腸道中與蛋白質結合會降低其活性。研究人員用含根毒菌等物質的酵曲發酵五倍子,能顯著提高其收斂作用,降低副作用。
香港中醫吳志勇博士與內地教授林陸山合作,運用生物工程技術發酵中葯獲得成功。它徹底改變了煎、煮、熬、煉、蒸、浸的傳統加工工藝,並使葯效提高,發酵黃芪所含的黃芪多糖最多為傳統工藝的5倍,且動物實驗證明發酵黃芪的用量為傳統方法製成的葯的1/28,即可產生相同的葯效。
(1)提高有效成分提取率
中草葯中植物類葯材佔90%,葯材有效成分多存在於胞漿中,植物細胞壁是由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質、木質素2 發酵在中葯研究中的應用2.1中葯發酵用於葯材的炮製等物質構成的緻密結構。在中葯有效成分提取過程中,當胞漿中的有效成分向提取介質擴散時,必須克服細胞壁及細胞間質的雙重阻力,使有效成分浸出受阻。微生物可利用中葯中的成分為營養進行分裂、生長、繁殖和代謝,在代謝過程中分泌蛋白酶、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果膠酶、澱粉酶等幾十種胞外酶進入培養基,使細胞破裂,細胞間隙增加,減小細胞壁、細胞間質等傳質屏障對有效成分從胞內向提取介質擴散的傳質阻力。體外試驗證明對盾葉薯蕷採用預發酵,有效組分薯蕷皂苷元的產率明顯提高。
(2)中葯發酵可提高中葯葯效
在發酵的過程中,對中草葯細胞進行破壁使有效物質溶出,提高了活性成分的濃度。並且,將許多人體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大分子有效活性物質降解成小分子的活性物質,使發酵中葯在人體中可以較快的被吸收,且吸收較完,治療效果好。
王林等人用麻黃、萊菔子、金銀花、連翹四味中葯發酵靈芝菌,發現這四味中葯對靈芝菌的生物量有明顯的促進增加作用,且使靈芝發酵液的止咳、祛痰作用高於其與中葯混合發酵前。
董枚等也報道,將傳統方六味地黃湯發酵,其發酵液對小鼠肝癌具有顯著的抑製作用。六味地黃發酵液0.3g/kg連續給葯兩周,可顯著抑制小鼠肝癌Hzz的生長,抑瘤率為30,而同等劑量的六味地黃煎劑無明顯的抑瘤作用,而且六味地黃發酵液組的白細胞數比煎劑組多(P<0.01)。在免疫調節方面,六味地黃發酵液的功效明顯優於六味地黃煎劑。
陳永強等經實驗發現,甘草經微生物產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水解後甘草酸轉化為甘草次酸,甘草次酸可被腸道直接吸收,短期內在血液中達到較高的葯物濃度,迅速作用於靶部位,並且通過微生物的作用,甘草的細胞間質及細胞壁得到分解,促進甘草其它有效成份的釋放。通過微生物對甘草的轉化作用,甘草的急性抗炎、鎮痛效果都顯著增強。
(3)中葯發酵產生新的活性物質
有些中葯經過多菌種混合發酵後還可產生新的活性物質,產生新的功能,為活性物質的篩選提供新的途徑。雲南大學與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國紅等人,聯合採用枯草芽孢桿菌對三七根進行發酵後,在對其中的皂苷成分的研究中發現,從發酵後的三七中分離到了人參皂苷RH4。這種化合物未在發酵前檢測到,說明這種化合物是通過發酵產生的,可能是在發酵的過程中,三七須根的某些皂苷被微生物轉化為人參皂苷RH4。
(4)減毒增效
微生物有可能將中葯中的有毒物質進行分解,從而降低葯物的毒副作用。大黃生用瀉下作用峻烈,易引起腹痛、惡心等胃腸道反應。大黃瀉下成分主要是結合型蒽醌衍生物,其中以二蒽醌番瀉苷的作用最強。在中醫臨床中,為了緩和大黃的瀉下作用及對胃腸道的不良反應,常用不同的炮製方法,使結合型蒽醌分解或破壞,從而緩和瀉下作用和其它副作用。雲南中醫學院的學者戴萬生等人,用發酵法炮製大黃,改變了大黃的蒽醌類成分的含量。蒽醌類成分經酵母發酵後,總蒽醌含量僅略有降低,較傳統方法保存了更多的大黃總蒽醌,而起瀉下作用的結合型蒽醌含量降低。另外,作為抗菌、抗腫瘤的主要有效成分的游離型蒽醌的含量增加了6倍左右,起到減毒增效的作用[5,6]。
2.5 發酵中葯的優勢
試驗證明,發酵的中葯與煎、煮、熬、灼、蒸、浸法提取的中葯有以下幾點不同:(1)中葯發酵是在常溫、常壓條件下進行的生物轉化過程,最大限度地保護了中葯的活性成分,如對熱敏感的揮發油和維生素等成分,如薄荷、當歸等。(2)中葯中有效成份不被破壞並充分利用,如蛋白質、氨基酸,維他命、微量元素等。經檢驗:發酵中葯中含有18種氨基酸、大量的亞麻酸、多肽類小分子活性蛋白、20多種維他命和微量元素等。(3)發酵中葯的分
子量較小,吸收較快、較完全、治療效果較好。如臨床中治療跌打損傷,若筋骨無斷裂,98%能1~2次治癒;痔瘡98%一次根治。經中央衛生部葯物檢驗所試驗證實:發酵中葯的葯效是普通水提法中葯的4~28倍。(4)目前很多中葯不能進入國際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重金屬超標,而發酵中葯所含的重金屬不會產生毒性,如硃砂不會釋放出水銀(汞),(5)發酵法既環保又可「廢物」再用,通常中葯提取有效成分後葯渣棄掉,污染環境。發酵法經過反復發酵,約95%被利用,中葯渣(即纖維)經過纖維素酶的水解及多酶體的裂解代謝,大部分變成單糖(葡萄糖),可被機體利用,未被利用的纖維素可潤腸通便,起到腸道清道夫的作用,有的便秘患者服用了發酵中葯後意外地解決了便秘的問題[5]。
2.6中葯發酵技術中的關鍵技術
目前中葯發酵技術無論在基礎理論方面還是在方法上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對單味葯材發酵和傳統復方發酵開發得都很少,故少有投入生產的發酵新葯。同時中葯發酵技術也面臨一些問題,如中醫葯自身體系的模糊性、中葯成分的復雜性、中葯發酵機理的不明確性、微生物生長特性的多樣性以及在中葯發酵過程中如何貫徹中醫理論的指導等。因此,對中葯發酵關鍵技術的正確把握關繫到其發展方向和前景,筆者認為,今後以下幾方面的工作有待深入研究。
2.5.1中葯發酵機理:目前微生物發酵中葯的機理已有一些基礎和推斷,但由於中葯化學成分的復雜性和作用機理的不明確性,中葯的有效成分、一些非有效成分及特殊的基質環境與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尚有待研究;針對具體的中葯及復方,明確其發酵作用機理,揭示發酵中葯的科學內涵,其發酵體系的特點和作用機理仍待進一步研究。
2.5.2 中葯發酵共性技術:加強對單味中葯、中葯提取物、中葯復方發酵技術、微生物培養的系統研究,並進行成分的分離、鑒定和相關葯理試驗,明確微生物的性質以及變化過程,建立起統一的能應用於大多數中葯發酵的通用方法與共性技術體系,為實現發酵中葯的現代化、科學化、國際化提供新的途徑和方法。
2.5.3 優良菌種選育技術:菌種的選育是中葯發酵的關鍵和基礎。因此,應該加大發酵菌種的選育和評價工作,使更多優良的菌種能夠最大限度作用於中葯,從而為更多有價值的發酵中葯產品的研製奠定基礎。
2.5.4 現代復合微生物發酵技術:多菌種發酵較單一菌種發酵具有更強的生物轉化能力,但也是發酵研究的難點。傳統中葯發酵多是自然界混合菌種天然發酵的結果,因那時人們並不知道微生物和發酵的關系,從而很難人為控制發酵過程。如何應用現代微生物工程的相關技術,進行中葯多菌種發酵,提高發酵生產的可控性、穩定性,提高發酵中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進行現代發酵中葯研究的又一關鍵技術。
2.5.5 發酵中葯篩選模型和多維評價體系:中葯具有品種多樣性、化學成分復雜性、葯效作用多向性的特點,中葯復方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復雜性、非加和性等特點。因此,中葯及其復方在發酵過程中如何遵循中醫葯理論的指導,進行發酵後選用何種評價指標和評價模型,建立發酵中葯篩選模型和多維評價體系,是發酵中葯研究的又一技術難點[7]。
3微生物在組培中葯材次生代謝產物的形成中的應用
用組織培養方法來生產中葯的有效成分是解決中葯資源緊張的重要手段,是中葯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組織培養中用發根農桿菌誘導組培物產生發狀根(hairy root),由發狀根形成次生代謝產物已成為利用中葯組織培養物產生次生代謝產物的常用方法。到目前為止已建立了80多種植物的發狀根無性系,其中不少是葯用植物。Yosh ikawa等的研究表明,人參的發狀根在無外源激素的條件進行培養,人參皂苷,可達干質量的0.95%,而天然栽培根僅為0.4%,因此人參發狀根完全有可能代替天然人參作葯用。黃遵錫從短葉紅豆杉誘導出發狀根,選育出的5株無性系20 d後生物量增加9倍,紫杉醇的量是愈傷組織的1.3~8.0倍。
在植物與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中,真菌能誘導植物中特定次生產物的積累,使植物產生對這些病原微生物的抗性。丹參是一種重要的葯用植物,利用丹參毛狀根和丹參轉化細胞生產丹參酮等次生代謝物成為研究的熱點。大麗輪枝菌.激發子V44和酵母提取物分別誘導丹參毛狀根和丹參轉化細胞後,過氧化物酶活力顯著提高,且有利於次生代謝產物的積累[1]。
葯用植物內生真菌在中葯栽培和中葯新資源開發方面的應用
內生菌(endophyte)主要指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階段存在於健康植物的組織中、不形成明顯侵染的一類微生物。內生菌可以促進宿主的生長、發育,增強對不良環境的抵抗力,甚至會促進宿主植物某些代謝產物的形成。深入研究中葯內生菌,對研究中葯的活性成分和栽培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內生真菌與宿主植物某些活性成分的形成有密切關系,對於不同地方的相同物種來說,其內生真菌類群是不同的,這可能是形成中葯道地性的原因之一。
開唇蘭小菇、石斛小菇、蘭小菇等3 種小菇屬內生真菌對蘭科瀕危葯用植物鐵皮石斛、金線蓮的生長有促進作用。接種3 種內生真菌後,鐵皮石斛苗的生長量高於對照3~5倍,石斛小菇、蘭小菇對鐵皮石斛原球莖增殖也有明顯促進作用;接種3種真菌的金線蓮苗,側芽及側根數均顯著高於對照。在植物試管苗培養基中分別加入20%真菌菌絲及10 mg/L發酵液的醋酸乙酯提取物,結果發現3種菌的菌絲體及蘭小菇的醋酸乙酯提取物能顯著提高鐵皮石斛原球莖的增殖率;石斛小菇的菌絲體對金線蓮的生長和側芽增殖有顯著促進作用;開唇蘭小菇和蘭小菇的醋酸乙酯提取物分別對金線蓮側芽發生數及生長有顯著促進作用,說明3 種內生真菌對鐵皮斛、金線蓮的促生長作用與菌絲內及分泌到菌絲外的代謝產物有關。
菌根是植物和真菌的共生體,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現象,菌根菌能促進菌根植物吸收礦質營養和水分,通過刺激或增加寄主植物產生次生代謝物,如抗生素、植保素、酚類化合物、苯丙烷類代謝酶系、木質素、過氧化物酶、水解酶等,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和抗逆能力。用VA菌根真菌Glomusm osseae 接種韭菜進行試驗, 結果接種株比未接種株的株高、鮮質量、干質量、葉綠素質量分數都增加,抗凍性增強。但在中葯栽培研究中應用菌根技術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報道的文獻比較少[1]。
展望
我國有悠久的重要使用史,微生物應用於中葯業有悠久的歷史,中葯炮製採用微生物發酵法具有一般方法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可以為開發新葯、提高葯物療效、降低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為中葯的發展開辟新的研究空間。進行中葯發酵研究也具有成熟的現實條件,應當成為我國中葯現代化研究的內容之一,從而更好的為人類服務。發酵中葯所包含的成分極其復雜,對其成分分離純化有較大的難度,今後應加強純化條件的研究,並科學地優化,提高純化水平。同時,應加強新劑型的研究開發,針對不同的適應症開發出相適應的劑型。
發酵中葯是現代生物技術和中葯研究的完美結合,必將為中葯新葯研究開發開辟新的道路,拓展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並在中葯新葯研究開發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發酵中葯還有利於推進中葯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提高我國中葯行業的國際競爭力,為中葯走向世界、造福全人類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楊紅亞, 王興紅, 彭謙. 微生物在中葯現代化中的應用[J]. 中草葯,2005,36(11): 1728~1731
陸欣媛, 劉松梅, 鄭春英, 吳丹. 中葯發酵研究概況[J]. 黑龍江醫葯, 2006,(6): 469~470
趙雯瑋, 陳祥貴, 李鑫. 微生物發酵在中葯研究中的應用[J]. 生命科學儀器,2008,6(10): 3~5
王玉閣, 曹軍. 微生物發酵制葯的研究[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6,27(2): 196~197
秦琴. 發酵在中葯研究中的應用概況. 中國西部科技,2010,2(21): 43~44
阮曉東, 張惠文, 蔡穎慧, 王藝純, 孫冬雪, 黃 婷. 微生物在中葯生物轉化中的應用[J]. 中草葯,2009,40(1):149~152
傅超美, 冷靜. 中葯發酵的概況與關鍵技術[J]. 葯學專論,2008,17(15): 1~2

5. 請問目前在醫學領域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有那些

萬方資料庫,一查便知道了。沒有最前沿,只有更前沿。
醫學領域太廣了,包括預防醫學。所以實在太多,您還是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有方向性的去研究更為實際些。

6. 還有哪一些科技成就

科技成果鑒定大綱(格式)

一、項目名稱

二、任務來.源(國家各類計劃、省各類計劃。市各類計劃及計劃編號,無計劃的寫自選)

三、組織鑒定單位(河南省科委或南陽市科委

四、鑒定性質電括小試鑒定、中試鑒定、生產定型鑒定,僅用干某些產品、工藝類型等的科技成果。其它類型的科技成果可不確定鑒定性質)

五、鑒定目的(完成計劃任務。正式批量生產、應用、推廣等)

六、鑒定依據(包括計劃任務書、研究合同、開題報告、國家或行業標准等)

七、鑒定形式(會議、函審、檢測)

八、鑒定內容(《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對各類科技成果的鑒定所規定的內容)

1、技術文件是否齊全、完整,並符合科技檔案要求;

2、是否全面達到計劃任務書(或合同書、協書書)規定的各項技術指標;

3、應用技術成果的創造性、先進性、成熟程度;

4、應用價值及推廣的條件和前景;

5、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意見。

九、鑒定技術資料(主要技術文件目錄)

------------------------------------------------

工業科技成果鑒定的資料要求

1.計劃任務書(合同書)或開題報告
這是科技成果鑒定的依據性文件。包括:任務名稱,任務來源、研究目的和要求、配套系統、研究和試驗內容,主要技術關鍵及技術途徑。可提供的條件(經費、協作單位等),計劃進度及完成日期。
2.研究報告
這是對全部科學研究工作進行的成果總結,是鑒定材料的主件。包括:研究的目的,意義及研究過程概述,可選擇的研究方案和實現途徑,研究的產要內容,理論分析的實驗結果、分析、比較與結論,存在問題,改進意見,文字說明及有關圖表;研究報告是評價成果水平的主要依據。
3.技術指標測試報告
這是產品或工藝進行技術指標測試的結論性資料。包括:基礎上名稱及內容,原訂指數及測試結果,測試條件和方法,測試數據和圖表,環境試驗後的特徵及結論等。
為了提高檢測結果的權威性,選擇檢測機構,要盡可能從國家科委,省科委認定的檢測機構中挑選。
4.質量標准
這是根據當時當地的自然條件,生產條件和技術經濟水平,對產品質量所作的規定,有國際標准,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企業標准幾個層次。質量標准(技術條件)是對產品的性能、參數、指標、質量、規格以及試驗、工藝、檢驗等方面所作的技術規定,是產品的生產和使用部門的一種共同技術依據。其內容主要包括:前言(
編制說明、產品定義及功能);目的和用途;文件與配套產品工作示意圖;技術要求,外形尺寸及主要技術 參數;試驗方法驗收規則;產品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等等。

5、設計與工藝圖表
設計與工藝圖表就是指我們所稱的圖樣(圖紙(及生產工藝流程圖之類的圖表,它包括總圖、總裝配圖、部件裝配圖、成套設備平面布置圖等方面的內容。

6、國內外技術情況對比材料
這介紹國內外同類產品技術狀況的情報調研報告。包括:說明同類對比產品的生產年代及先進程度、列出與國內外同類產品性能對比情況分析和結論等。

7、查新報告
查新報告是科技信息機構出具的檢索材料的查新結論報告。它是通過文獻檢索,以文獻作依據,抓著具有實質性的內容、特徵、性能、指標等,經過對比分析真實地反映查新項目在國內外所處的位置和技術水平。
《鑒定規程》規定查新報告應由國家科委、國務院有關部門及省科委會認定的,有資格開展檢索任務的科技信息機構出具。

8、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分析
這是對產品經濟效益進行分析而編制的報告。包括。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分析研究內容、預計達到的經濟指標、投入勞動量、經濟分析(價格、實際收支等,經費總算及課題實際總支出的分析比較)技術效果、經濟、社會效益和結論等。經濟效益主要是指直接經濟效益、潛在經濟效益和二次經濟效益。直接經濟效益是成果應用後獲取的效益。二次經濟效益是他人應用成果後產生的效益。潛在經濟效益是在適用范圍內推廣應用可能取得的效益。社會效益是指對社會的影響,例如環境和生態條件改善等。對上述各種效益都應進行分析和計算。

9、用戶使用情況報告
這是反映產品整體質量和使用效果的反饋性報告。它包括:產品名稱、使用條件、運行、使用時間。產品質量穩定程度、使用及維護方便程度,外觀質量和同類產品比較、存在問題、改進建議等方面內容。

農業科技成果鑒定資料要求

1、成果鑒定大綱

2、計劃任務書(合同書)或實施方案

3、研究(推廣)總結報告。包括研究方法、試驗數據、試驗結果及結果分析等,採用技術路線有何突破性進展和創新,推廣應用的范圍、措施,取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等進行系統論述。

4、栽培技術規范(要點)

5、與國內外同類技術、方法對比情況

6、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分析報告

7、應用證明

8、查新報告

9、附件:論文、專利、評價證明等

- - - - ------ - - - - -------- ------------------------

醫療衛生科研成果總結報告的撰寫要求

衛生成果的鑒定材料一般按照內容提要、主件、附件的格式整理。已件為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一般包括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全部內家。附件一般包括病例及統計表、隨訪報告、近期成果綜述、發表論文、用戶證明以及查新報告等。臨床研究和試驗研究總結報告格式如
下:
一、臨床研究總結報告

臨床總結報告的內容包括題目、提要、概述、一般資料與論斷標住(包括中醫、西醫、納入、排除標准)、觀察方法、療效標准、治療方法、療效結果(包括圖表和典型病例)、討論與結論。試驗設計、總結、各臨床負責人員的姓名、專業、職稱及課題負責人簽字;各臨床研究單位蓋章等。
1、題目和概述:臨床總結的題目要指證明確,一瞬採用中醫的病名加病證,必要時可話號內註明西醫病名,副標題註明臨床觀察的例數,不包括對照組病例。概述簡要說明進行該研究的動機、目的、意義和結果。

2、一般資料:要求說明全部病例來源叫1診和住院病例的比例;男女病例數和比例;不同性別的年齡分組,在年齡分組一P要根據研究的不同病症決定年齡分組的跨度,平均年齡均數和標准設;病程分段和平均患病時間及標准誤;合並其它病症的病例數;曾經治療情況等與療效或研究結果有關的因素。觀察組與對照之間各因素進行均衡性分析;並進行病例的態勢分布,檢查是否屬於正態分布一般資料最好用表格表達,盡可能明白易懂。

3、診斷及療效標准:要採用國頒或部頒統一標准,明確說明納入制排除標准_如論斷標准中,以證候為主體、以中醫病名為主體和選擇最新的.具有特異性的檢驗指標,首選最新的專業化標准和國標、部頒標准,《中葯新葯)臨床指導原則》可作為參考,在無現成標准時,可依據個人經驗及高校教材制定診斷和療效標准,但必須合理,能夠反映臨床實際情況。

4、觀察方法:該項內容包括有用葯、觀察指標、統計方法等。用葯要將觀察用葯介紹清楚,屬於新制劑對,要介紹葯物組成、簡單的制劑工藝。葯物的產地、基源、採收時間、葯物制劑提供單位、生產日期和拉卜七對照用葯的產地、廠家、出產日期、批號;觀察用葯和對照用葯的用量、方法、注意事項等也要詳細列出。並詳細介紹險 機、盲法、對照等細節。隨機要寫明採用的方法和毗例;盲法要介紹宮法的條件、破盲的條件、時間、手續等;對照要寫明採用的對照方議和分組情況。
觀察指標項目簡介所觀察的症狀、體征、生化檢驗得標,安全性體療效性的觀察項目等。所觀察的指標要與結果分析中的相對應,設計的指標若在觀察中意義不大者可以略寫。

統計方法項目要分清定性和定量資料或計數和計量資料,針對不同資料採用不同的統計處理方法。
5、療效結果分析:

(1)、總有效率的計算,要根據全部病例在進行正來或偏態分布的統計處理之後,按照正確的統計方沽進行計算,切勿把痊癒率、顯效率、有效率相加後作為總有效率。
(2)、所有統計處理都必須指明所用統計方法、計算結果和P值;
忌用籠統的「經統計學處理,P小於幾」過於簡單的總結。
(3)、統計處理能用圖表表述的盡可能使用圖表表達。
(4)、療效與年齡、性別、病程、病種、證型、合開症等各因素的關系,盡可能的進行相關分析或零檢驗。
(5)、化驗指標的處理要以有特異性的為主,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化驗指標要進行檢驗是否均衡;觀察組治療前後要進行對照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後的化驗指標要有對照分析;兩組治療前後的各自的化驗指標的差值,也要進行對照比較分析。
(6)、在進行療效統計處理時,除體征和化驗指標進行定理處理外,症狀也最好採用打分的半定量方法進行處理。
(7)、在統計結果中,要對兩組各自的服葯不良反應或毒副作用進行詳細的描述。
(8)、對與設計方案有出入的情況,如檢驗指標、病例等要進行說明。

6、典型病例:若為同一病種或證型者可取1一2例典型病例,若病種和證型不同者,可各取一例Z病例要按照醫院正規病例的要求書寫,且必須是原始病例,不須進行不必要的潤色;若有心電圖、血流圖等能夠說明問題的圖和表、化驗單,要—一附後,以供鑒定時參閱。在上述每項統計處理後有簡明扼要的小結,提出統計一結果反映的問題和存在的問題;以及新的發現。

7、理論探討:本部分是整個課題研究的重點(主要對中醫葯成果而言),要進行認真的歸納和總結。
(l)、首先要分段對所觀察疾病的源流、病因、病機、現代的流行病學情況,中西醫的治療現狀、優勢和不足等進行綜述。
(2)、用傳統的中醫葯理論對觀察用葯的組分進行中味的功能、整方的君、臣、佐、使,作用機制進行分析。
(3)、用中葯葯理學的理論對所用葯物的單味葯、整方(若為成方)的研究現狀進行綜述,其中應以符合本研究課題部分為主,要切中題目。
(4)、在課題研究中發現的有關本課題所研究疾病的新的病因、機理、及診斷萬法等。所用葯物的新的作用;結合臨床及實驗研究結果對其進行全面闡述,該部分是理論探討的重點。
(5)、在課題研究中發現的尚未解決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後的努力方向和對該研究的展望。
二、試驗研究總結報告

試驗總結報告的內容包括提要、材料、方法與結果(包括急性毒性試驗和慢性毒性試驗報告)、討論分析和簽名幾大類。
l、材料是指在實驗中所用到的一切材料,包括動物;觀察用葯、對照用葯;儀器設備器材;試劑和試劑盒等。
2、方法與結果包括實驗所應用的方法和得出結果。

根據實驗j大計的內容分項進行描述和總結,在每一項中都必須說明作什麼實驗。所採用的方法應詳細具體地描述,包括所用動物的性別、重量、只數及分組情況,若採用的方法和模型屬於現成的,則應寫明出處和載體。觀察的指標應寫明觀察方法和指標名稱。用葯(包括觀察用葯和實驗用葯)要寫明劑量、含量、用葯時間和次數。結果的分析要採用恰當的統計方法,最好以圖、表來記錄實驗結果,統計處理要指明所用統計方法,計算結果和P值。注意分組之、間的均衡性,所參考的文獻和方法的來源要標注在文未。

3、結果的分析與探討要結合研究目標,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和說明,揭示出該實驗研究的新發現、新理論;以及實驗中的失誤和不足、及在實驗中應注意的事項。

4、試驗結果要求實驗研究負責人簽名(包括姓名、單位、職稱)和單位蓋章。

南陽市科委成果科

二00一年三月

---------------------------------------------------------

計算機應用類成果鑒定的內容要求

1、技術鑒定大綱

2、計劃任務書(合同)或開題報告(科研設計方案)

3、技術總結報告

包括研究內容和意義、方法、設計思路、系統運行的支持條件、運行測試情況、創新性和先進程度等。

4、程序設計框圖

5、運行報告

6、測試報告

7、用戶使用報告

8、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分析報告

9、國內外同類技術應用情況對比分析報告

10、查新報告

-----------------------------------------------------------------------------

軟科學類成果鑒定材料要求
1.鑒定(評審)大綱
2.計劃任務書或開題報告
3:研究總結報告或規劃文本
研究總結報告包括概況、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存在問題及改進建議等。

規劃文本包括歷史現狀診斷分析集、發展戰略集、可行性論證集、數據、規劃、模型集等及各種圖表集(網路圖、結構框圖、生產力布置圖、規劃圖等)。
4.專題論證報告或調研報告及有關背景材料

專題論證報告包括概況、分析、數學模型、方案及實現途徑和文字說明有關的圖表等。

5.模型運行報告

包括模型功能與模型概況,模型框圖及運行模型的主要內容和計算結果分析等。

6.有關單位採納或應用情況證明

7.社會評價或效益分析報告

包括報刊評論、發表論文、獲獎情況及經濟、社會效益分析等。

8.國內外研究對照材料

包括國內外同類研究現狀及水平、對比分析與結論、參考文獻目錄等。

9.查新報告

7. 如何看待中醫葯的研究成果

人是自然產生的,其生長病死有規律的。中醫是經過數千年的積累,無數先內賢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符合容人類自身的醫療技術。西醫葯是後來西方發明了抗生素後,衍生出來的急功近利的辦法!在治療上講快而立竿見影,但不顧人體自身功能,以外來介入代替人體功能的辦法去除疾病。但治標不止本,雖給人快速見效的映象,其實病的根本沒醫治。年紀輕的病人身體強壯,內在的病根雖然沒完全解決,但不會有特別影響就以為疾病好了,等年齡偏大就能體會中醫的精妙!西醫治不好的慢性病太多太多,現在西方自己都在引進中醫!而我們擁有如此寶貴遺產的母國的一大批狂妄子孫,因為跪拜洋人太久了,也沒心去繼承和了解中醫,並加以詆毀拋棄,實屬忘恩負義,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之輩!

8. 姚宏胤專家的成就有哪些

姚弘毅的專家成就有很多,相信他也會自以為豪的,希望他以後應該研究出更多的東西

9. 什麼是中醫葯科學研究定義是什麼常見類型有哪些

根據國務院學位辦、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文件的精神,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現將科學學位、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做出如下規定。
一、專業對象
(一)科學學位專業對象: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所有學科專業,即:內科學、外科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臨床基礎、中醫醫史文獻、方劑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五官科學、針灸推拿學、民族醫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西醫結合臨床、葯物化學、葯劑學、葯物分析學、葯理學、中葯學。
(二)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專業對象: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所有臨床學科專業,即: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五官科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內科學和外科學。
(三)就讀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的資格:具有執業醫師資格
臨床學科既可培養科學學位,也可以培養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後,導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能力,決定科學學位或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 培養類型確定後 , 一般不可以改動。
二、學分要求
(一)科學學位研究生要求達到 34 學分 ( 一般要求一學年內完成,不能超過一年半)。
(二)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要求達到 20 學分(半學年內完成)。
三、培養
(一)科學學位研究生安排一年時間完成有關課程學習,第二、三學年進行教學實踐、臨床實踐或生產實踐、課題研究及畢業論文工作。
(二)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安排半年時間完成有關課程學習,兩年半的時間參加本學科至少3個三級學科科室和相關輔助科室的臨床輪轉,完成二級學科臨床技能考核及畢業論文。

10. 在中醫中葯研究方面,哪些科研成果使用辯證法

我國都任何科學研究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的

閱讀全文

與中醫葯研究成果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